黑松林水庫
① 三峽在解決庫區泥沙淤積方面採取的應對措施是什麼
根據建國以來國內大壩建設處理泥沙問題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黃河三門峽水庫的經驗教訓,三峽工程的泥沙研究,採用原型觀測、數學模型計算、物理模型試驗等綜合方法,如果採取合理的水庫調度方式,可以保證水庫的長期有效運用。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三峽工程泥沙專家組成員潘慶燊:「採取蓄清渾的水庫調度方式,就可以使三峽水庫達到長期使用的目的。」
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副局長高級工程師孫百先:「蓄清排渾是什麼意思呢?你們看進入汛期以後呢,長江的沙就利用汛期水量大的特點把上游的沙全部帶下去了,可以說是控制了絕大部分的泥沙。因為我們長江的沙95%以上都在汛期排掉了 ,也就是說相對只有5%枯季的時候只有5%的沙,這個時候的沙對工程的影響就微乎其微了。這種經驗可以說從三門峽也好,從葛洲壩也好以及從丹江水庫也好,都是很成功的,那麼我們相信修三峽大壩也是成功的。」
三峽水庫來水量豐沛,來水量和泥沙含量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有利於在汛期降低庫內水位,使泥沙下泄,三峽水庫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庫,水庫全長600餘公里,平均寬度公1.1公里;庫底為川江山區河道,坡度較大;同時,因庫內泥沙顆粒很細,易於被水流帶走,另外三峽大壩設有22個低高程的泄水孔,在145米水位時,可達到50000立方米/秒的巨大流量。三峽水庫採用「蓄清排渾」運用方式能夠有效的解決泥沙問題。"蓄清排渾"的這種水庫調度方式,國內已有改建後的三門峽、黑松林水庫等一批成功工程實踐例證。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三峽工程泥沙專家組成員潘慶燊:「另外一個就是通過怎麼一種措施,使泥沙淤積不會影響水庫的庫尾重慶主城區河段的航運和港口的運行。 」
三峽壩區和庫尾泥沙問題的研究十分復雜,故採用實體泥沙模型研究方法。三峽工程泥沙研究先後共建有13座實體泥沙模型。
長江水利委員會河流研究所所長盧金友:「像這個大廳就是當時84年 85年建好的,專門為研究三峽庫尾的泥沙問題。那麼這個大廳建了以後,從85年開始到現在,三峽庫尾做了三個模型。這個是重慶模型,在七五期間三峽工程可行性重新論證階段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根據各模型試驗成果綜合分析,三峽工程運用三十年內,不論是壩區或庫尾,泥沙淤積均不會對航運或發電產生大的不良影響;即使在水庫運行幾十年後,可能對庫尾航道和港口作業產生不良影響,但可以通過優化水庫調度、航道整治、港口改造和局部清淤挖泥等綜合措施加以解決。對於壩區泥沙問題,依靠合理的工程布置和工程措施加以解決。
人們對泥沙治理的信心還來自於我國對泥沙數據的觀測分析,我國的泥沙觀測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資料十分豐富,三峽工程設計和科研採用的是自1950年後入庫控制站寸灘和壩址宜昌水文站的多年實測資料。採用的泥沙測驗項目、分析整理方法合理的,儀器和設備是國際領先標準的。我國的泥沙模型試驗在葛洲壩工程建設期間就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因此三峽工程的泥沙研究有充分科學依據。
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水資源勘測局副局長孫百先:「有水位、有流速、有流量,採取各種各樣的測驗設備,這些東西都是國際上,包括先進國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都到咱們這里學習。咱們這個泥沙監測的方法,可以說是比較權威的,而且研究得比較透徹,比較深刻。」
孫百先還說:「上游的退耕還林和生態建設,使得我們的沙源得到了控制,相信以後的水質會越來越好的――――」
根據長江流域規劃的布局,上游地區正在加強水土保持治理和興建干支流水庫,可以預計長江上游來沙量總的趨勢將會逐漸減少。
三峽工程泥沙問題研究已進行多年,多數問題已有明確的結論,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考慮到三峽工程的特殊重要性,我國泥沙專家和各科研部門對於三峽工程泥沙問題仍在繼續進行研究,力求使泥沙問題能夠等到圓滿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