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河水庫
『壹』 萊西有什麼地方好玩
萊西位於膠東半島中部,為山東省縣級市,由青島市代管,是國務院確定的沿海地區對外開內放縣市之一,也是容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一,2013年居全國第35名。居青島、煙台、威海、濰坊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間,是山東半島正在建設的半島城市群、半島加工製造業基地中心。
萊西旅遊景點
瀦河公園、月湖公園、梅花山生態園、萊西湖生態休閑區、大青山省級森林公園、崔子范美術館
『貳』 應征:山東省最大的人工水庫是哪座
(1)峽山水庫 濰河 14.05億 大1型
(2)岸堤水庫 沂河水系 7.49億 大2型
(3)跋山水庫 沂沭泗水系沂河幹流 5.28億 大2型
(4)青峰嶺水庫 沭河幹流 4.10億 大2型
(5)產芝水庫 大沽河幹流 4.02億 大2型
(6)牆夼水庫 濰河 3.28億 大2型
(7)日照水庫 淮河 3.21億 大2型
(8)牟山水庫 汶河 3.08億 大2型
(9)許家崖水庫 沂河 2.93億 大2型
(10)陡山水庫 潯河 2.88億 大2型
(11)米山水庫 母豬河 2.80億 大2型
(12)雪野水庫 大汶河 2.21億 大2型
(13)寶嶺水庫 運河水系西加河 2.09億 大2型
(14)岩馬水庫 南四湖水系城河 2.03億 大2型
(15)冶源水庫 彌河 2.03億 大2型
(16)門樓水庫 大沽夾河清洋河 2.02億 大2型
(17)沐浴水庫 五龍河 1.84億 大2型
(18)太河水庫 小清河 1.83億 大2型
(19)尹府水庫 大沽河支流 1.61億 大2型
(20)白浪河水庫 白浪河 1.48億 大2型
(21)高崖水庫 濰河支流汶河 1.45億 大2型
(22)唐村水庫 沂河水系浚河 1.44億 大2型
(23)馬河水庫 南四湖水系北沙河 1.38億 大2型
(24)田莊水庫 淮河 1.31億 大2型
(25)小仕陽水庫 沭河支流袁公河 1.25億 大2型
(26)王屋水庫 黃水河 1.21億 大2型
(27)廣南水庫 山東 1.14億 大2型
(28)尼山水庫 泗河支流小沂河 1.13億 大2型
(29)龍角山水庫 乳山河 1.05億 大2型
(30)八河水庫 小落河 1.05億 大2型
(31)沙溝水庫 沭河 1.04億 大2型
(32)光明水庫 大汶河支流柴汶河 1.04億 大2型
(33)西葦水庫 白馬河支流大沙河 1.04億 大2型
(34)浮崗水庫 淮河 1.04億 大2型
『叄』 大家好 我在青島市北區 想要大沽河自駕游 沿途觀光最終目的地是萊西產芝水庫吃魚 親們從青島怎麼走啊
時間趕的話建議你直接濟青高速轉同三高速 在萊西站下 問一下 高速公路收費員水庫具體位置,你就暢通無阻了
大沽河自駕都很不錯的,不一定非要去萊西吃 即墨平度膠州2條大沽河新建線路兩岸的風光也很不錯,可以吃農家宴,釣魚都很不錯的,別有風味。
『肆』 (二)膠東半島沿海地區的地下水庫工程
1.地下水庫建設條件與效益分析
(1)地下水庫修建的必要性
山東省淡水資源雖然偏少,若適當提高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佳經濟效益,自力更生,解決供水問題是可能的。解決供需矛盾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逐步提高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增加供水量;節約水資源;減少需水量。發展地下水庫,增加供水量。
膠東半島及萊州灣地區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全年有2/3集中在汛期的2~3個月,而該期的降水又有2/3集中在二十幾天內的幾場暴雨中;區內河道獨流入海,地形坡度大,源短流急,降雨後河水暴漲暴落,攔蓄利用不便,現狀平均攔蓄利用率僅40%左右,其中僅膠東半島平均每年就有約49億m3河川徑流量白白排入大海。與此相對應,該區長期以來依靠超采地下水維持全區逐年增長的工農業和城鄉生活用水,局部區域超采嚴重。
對於膠東半島這樣的缺水地區,提高水資源可利用量的主要途徑就是充分挖掘當地水資源潛力,提高地表徑流的攔蓄利用率。但要做到這一點僅靠地表攔蓄設施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目前區內適於修建地表水庫的地方已經很少了,而且隨著人類技術經濟活動的不斷加劇,人口密度的增大,修建地表水庫造成的土地淹沒、居民搬遷、地表設施的拆遷等所需費用將會越來越高。同時地表攔蓄所造成的水面蒸發損耗很大,據淄博市太河水庫監測資料,太河水庫由於在修建過程中防滲處理較好,壩下沒有滲漏條件,當下游入庫流量4萬m3/d時,庫內水位穩定不變,這說明每日水庫蒸發消耗量與流入量相等,即水庫日蒸發量達4萬m3/d,等於一個中型水源地的開采量。修建地下水庫,利用地下庫容進行水資源的聯合調蓄,是提高地表徑流攔蓄率的重要手段。
(2)地下水庫建庫條件分析
膠東半島低山丘陵區濱海平原和山間河谷平原第四系厚度較大,含水層顆粒粗且厚度大,具有較大的調蓄空間,況且這些地區地下水開采強度也較大,並引發了海水入侵災害,使得已建水源地供水能力受到較大限制,修建地下水庫即可以阻止海水入侵的發展,又能提高水源地供水能力。所以濱海平原和河谷平原具備修建地下水庫的水文地質條件和較強的水資源和環境需求。
本次調查在分析了膠東低山丘陵區地質環境條件的基礎上,共選出了18處地下水庫庫址,其中5處已建成使用,4處已列入規劃(表7-2)。這18處地下水庫總庫容達11.10億m3,最大調節庫容之和為5.93億m3,最大調節庫容占總庫容的比例為53%;建庫前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總和為3.27億m3/a,建庫後達到5.02億m3/a,可開采量增大54%,水資源效益相當明顯。另外,18處地下水庫中有13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問題,在這些地段修建地下水庫,可有效遏制海水入侵災害,取得顯著的環境效益。
表7-2 膠東半島地下水庫基本情況一覽表
續表
(3)地下水庫庫址選取的基本條件
根據膠東半島地區地質環境條件分析,區內地下水庫宜選在山前沖洪積平原、濱海河谷平原地區,在具體確定水庫庫址時主要考慮以下五個基本條件:
1)理想的地表攔蓄條件。地下水庫區首先應具備暫時性的地表蓄水場所,地形較平緩,以便為地表水下滲補給提供足夠的場地和時間。所以主要河流的河床及兩側沖洪積平原區是較理想的庫址,可以通過在河床上修建攔河閘攔蓄地表水。
工作區已建成的三處地下水庫均位於河流中下游平原,地面坡降小於2‰,天然河床較開闊,河床與河漫灘寬度一般250~800m,具有建壩後回水距離長、攔蓄能力強的特點,適於修建攔河壩。目前三處已建地下水庫建有河道攔河壩15處,總攔蓄庫容達1220萬m3。
2)良好的地下水調蓄條件。庫區含水層儲水空間大,滲透性較強,埋藏深度不大;包氣帶岩性顆粒較粗,且沒有大面積分布的弱透水層,有利於降水入滲和地表水下滲補給;含水層產狀較平緩,具有相對較封閉的邊界條件,基底地層透水性較弱。
以擬建的膠州市洋河地下水庫選址為例,洋河下游冷家村以東河谷平原地下水為第四系孔隙承壓水,主要含水砂層以上有8~10m厚的砂質黏土和海相淤泥蓋層,是相對隔水層,不利於地表水和降水入滲,地下水調蓄條件差,該處庫址被舍棄,轉而選在河流中游、冷家村以西的較強富水地段。該區包氣帶岩性顆粒較粗,無相對隔水層,調蓄條件較好。
3)優越的補給水源條件。地下水庫庫區要求控制流域面積較大,以保證汛期有足夠多的地表徑流量,或者靠近跨流域調水線路,以保證枯水期尤其是連續枯水年出現時有充足的補充水源。補給水源除滿足數量要求外,還要滿足水質方面的要求,因為補給水會對含水層水質產生重要影響,一旦地下水因此而受到污染,治理起來難度相當大。
以即墨市鰲山衛—溫泉地區為例,該區濱海河谷平原從地表攔蓄條件、地下水調蓄條件、環境地質條件及供水需求方面比較適於修建地下水庫,但該區河流長度僅15km,流域面積僅92km2。由於流域面積小,河道即使在汛期也經常斷流,況且遠離西水東調輸水線路,很難獲得充足的補給水源,該處庫址被否定。
4)良好的環境地質條件。地下水庫庫區要求地質環境狀況良好,人口密度不大,工廠較少,無較大污染源,地下水現狀水質較好,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或盡管現狀水質較差,但通過地下水庫調蓄運行,水質狀況有逐步改善的可能。
黃水河地下水庫庫址選在了膠東半島人口密集區,區內有原龍口縣城,庫區的幾個鄉鎮駐地集體私營企業也較發達,這為水庫建成後庫區地下水質的惡化留下了隱患。結果由於庫區污水處理工程不配套,排污河溝密布,在地下水庫建成使用後的不到六年的時間內,海水入侵造成的地下水質惡化雖然通過修建地下水庫得到控制,但人為排污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卻相當嚴重。目前庫區地下水TDS、總硬度、氯離子、「三氮」、硫酸根離子的超標區面積已經占庫區總面積的1/2以上。今後該水庫地下水環境的修復治理工作將是一項極為艱巨復雜的工程。
5)較強的供水需求,良好的供水和環境效益。要求庫區及附近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較突出,修建地下水庫可以解決當地工農業和生活供水不足,在保證安全運行的前提下,有利於改善環境,避免產生新的環境地質問題。
山東半島已建成的三處地下水庫區分布有龍口市、青島市、煙台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地下水開采強度較大,建庫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對水源地的正常使用構成了極大威脅。地下水庫的建成使用後,不但增大了水源地的開采能力,使三處地下水庫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由43.6萬m3/d增長到72.5萬m3/d,而且有效遏制了海水入侵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供水、環境效益。
(4)地下水庫修建的生態環境效益
地下水庫工程的修建對於緩解供水危急、改善山東半島地區生態環境狀況將發揮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攔蓄地表徑流。山東半島地區降水集中,河流源短流急,汛期大量地表徑流棄泄入海,如此大量的地表棄水與該區缺水態勢相違背,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這部分棄水對解決受水區供水危急意義重大。已有實踐經驗表明,修建地下水庫工程可有效攔蓄地表徑流,減少入海棄水量。以龍口市黃水河為例,黃水河多年平均入海徑流量為9800萬m3/a,在地下水庫建成後,通過庫區的4座河道攔河閘及5000眼河床補源滲井平均每年可奪取地表徑流棄水2220萬m3/a。
蓄存引調江水。由於西水東調調水工程建成運行後,調水量在時間分配上將於受水區需水量不一致,農灌季節需水缺口將由冬季調水量補充,冬季調水量單靠地面水庫無法蓄存得下,需要利用地下水庫作為蓄水場所。山東半島23處地下水庫的最大調蓄庫容總和達25.73億m3,而作為區內的峽山水庫、王屋水庫、門樓水庫、米山水庫、沐浴水庫、棘洪灘水庫等八個大型骨幹蓄水水庫的興利調節庫容總和僅為13.5億m3,僅是這23處地下水庫最大調蓄庫容的52%,由此可見地下水庫巨大的調蓄潛力。
從根本上改善區內生態環境狀況。山東半島地區由於地下水超量開采引發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地質問題,主要表現為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海(咸)水入侵和地下水質持續惡化等,治理上述問題需要從恢復與改善地下水環境狀況入手,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調蓄是主要治理的手段之一。以萊州灣南岸山前沖洪積平原為例,由於近年降水偏少,河流上游地區水資源攔蓄利用量增大,使得下游沖洪積平原區地表徑流減少、河道乾枯,地下水常年入不敷出,已形成大面積區域水位下降漏斗,造成鹹水入侵、地下水質惡化,同時由於地下水位埋深加大,降水、地表水入滲補給量減小,又加劇了水資源不足。地下水庫工程建成運行後,可通過回補水源逐漸抬高地下水位,改變地下水水動力條件,加強地下水循環,增大地表水入滲補給能力,將能夠使區內較突出的環境地質問題得到徹底根除。
保護濱海河谷地區地下水水源地,增大地下水可開采量。山東半島濱海河谷地區第四系含水層厚度較大,顆粒較粗,為區內富水地段,已建的地下水水源地均處於這些地區。由於靠近海岸,且中、上游地區修建了大量的水庫、塘壩,將流域內地表徑流節節攔蓄,使富水區地下水補給量減少,出現地下水位負值漏斗,造成海水入侵,水源地供水能力受到極大遏制。在這些富水地段修建有壩地下水庫系統工程,可在阻止海水入侵的同時,增大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
2.膠東半島沿海地區地下水庫類型與主要水庫特徵
膠東半島自1995年始相繼修建了三處地下水庫,依次為黃水河地下水庫、大沽河地下水庫和大沽夾河地下水庫,這些地下水庫在實際運行中均取得了明顯的水資源和環境效益。
(1)黃水河地下水庫
1)地下水庫基本情況。黃水河地下水庫修建於1995年,主壩長5996m,壩體平均深度26.7m,庫區面積51.82km2(圖7-1),為提高庫區入滲能力,黃水河河道開挖了7000多眼人工滲井。
庫區南部分布變質岩,為隔水邊界;東部叢林寺河以南分布古、新近系砂礫岩、黏土岩,屬弱透水層,為良好的隔水邊界;西部羊嵐—宋家疃一帶,地貌上為山前傾斜平原區,據調查為貧水區,地層透水性較弱,應視為隔水邊界。庫區基底為古、新近系砂礫岩、黏土岩,為良好的隔水底板;隔水底板起伏較大,形成兩個低窪區,一個位於地下水庫中上游鎮沙村附近,一個位於地下水庫下游周家村東,其間的澗村—冶基—唐家集一線有一近東西向隆起,上覆第四系明顯變薄。
庫區包氣帶岩性分為砂質黏土、黏質砂土和砂,中下游有5.8km的河道表層分布了厚約3~17m,且分布穩定的黏性土層,透水性較差。庫區第四系含水層厚度10~30m,主要岩性為礫質粗砂,富水性強。各含水層之間及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存在良好的水力聯系(圖7-2)。
圖7-1 黃水河地下水庫庫區條件圖
2)地下水庫調蓄功能分析。地下水庫總庫容5288.8萬m3,死庫容1402.4萬m3,最大調節庫容3886.4萬m3。
經多年調算(1960~1990年),建庫前庫區多年平均降水入滲補給量562.3萬m3/a,河流入滲補給量1270.5萬m3/a,地下徑流補給量230萬m3/a;建庫後河流入滲補給量為3518.8萬m3/a(圖7-3),較建庫前增大177%。庫區地下水補給量以河流入滲補給量為主,建庫前和建庫後分別占總補給量的62%和82%。
(2)大沽河地下水庫
1)庫區水文與地下水開采。大沽河是膠東半半島主要河流,全長179km,主要支流有小沽河、洙河、五沽河等,流域面積4162km2。據南村水文站資料,1981年以前基本常年有水,斷流時間很短;1981~1989年,除1985年外,大部分時間斷流,其中1981年、1983年、1984年和1989年全年斷流;1997~1999年一般徑流時間為7~9月份,以8月份最大,最大年徑流量為2.192億m3/a,最小為0.088億m3/a,不同降水年份徑流量差別較大。
大沽河流域內建有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6座,總攔蓄能力3.7億m3,另外還有眾多的小型水庫、塘壩,目前大沽河河道有攔河壩7處。
庫區農業開采程度較高,在平面上近於均勻開采,但在時間上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集中在枯水季節。工業開采採用大面積分散井群相對集中的開采方式,在平面上近於不同強度開采地段內的均勻開采。庫區歷年地下水開采量為3133萬~11323萬m3/a(表7-3),開采強度7.43萬~26.85萬m3/(km3·a)。
圖7-2 黃水河地下水庫水文地質剖面圖
圖7-3 黃水河地下水庫建庫前後補給量組成圖
表7-3 大沽河地下水庫歷年地下水開采量統計表
2)地下水庫地質背景條件。地下水庫區第四系厚度一般5~17m,主要含水層為沖積—沖洪積砂及砂礫石層,大致沿大沽河現代河床發育的古河谷中,平原形態呈近南北向的狹長帶狀,寬度一般5~7km。垂向上第四系呈雙層結構,上部以黏質砂土為主,厚度一般2~5m,沿現代河床部分河段上部地層缺失,形成所謂「天窗」。黏質砂土之下為砂、砂礫石層,厚度一般4~8m,在縱向上南部最厚,平均5.89m,北部最薄,平均4.93m,中部介於兩者之間,平均5.03m。在橫向上,古河道中心部位厚度最大,向兩側砂層厚度變薄至尖滅,顆粒變細。
庫區基底地層為王氏組黏土岩、砂岩和青山組玄武岩,其中黏土岩占絕大部分面積。
地下水水力性質基本上屬於潛水,在「天窗」部位及開采狀態下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時呈現典型潛水性質。庫區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河水補給,三者轉化關系明顯。由於近年庫區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不具備地下水轉化為地表水的條件,但十分有利於地表水向地下水轉化,盡管河道長期斷流,一旦產流隨即轉化為地下水。
庫區地下水開采屬於大面積均勻開采,沒有形成明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水力坡度較小。
3)地下水庫基本情況。大沽河地下水庫建成於1998年,庫區面積421.7km2,儲水層在庫區邊緣逐漸尖滅,邊界為弱透水的黏性土或直接與不透水的黏土岩接觸,東西兩側邊界可視為隔水邊界。北界的大、小沽河出山口段、西北界辛庄—冷家莊段以及南界,因庫區內外儲水層連通,可視為透水邊界。
地下水庫總庫容38413.2萬m3,平均含水層厚度5.86m;死庫容14633.7m3,平均含水層厚度2.00m;最大調蓄庫容10236.0萬m3。
大沽河地下水庫建庫後,「四枯一豐」降水周期內地下水庫合理運行情況下補給量構成如圖7-4所示。
建庫前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為20萬m3/a,建庫後增加為30.2萬m3/a,可開采量增加51.1%。庫區地下水補給量主要是降水入滲和河流滲漏補給(含人工回灌補給),分別占總補給量的61%和36%。
圖7-4 地下水庫理想運行情況下補給量構成圖
(3)大沽夾河地下水庫
1)地下水庫修建的背景。煙台市是一座缺水型城市,10年一大旱,3年一小旱,特別是從1998年10月起,煙台市遭受了自1887年有資料記載以來降水量最小、持續時間長達32個月的大旱。至2000年年底,全市386座河流和5000多座水庫、塘壩全部乾涸,市區唯一地表水水源地門樓水庫蓄水量僅有700萬m3,僅占整庫容量的5%。這些水如供市區人口使用,僅夠支持40d左右。自來水廠各井群的地下水位已達到極限,55口水源井枯竭關閉。
2000年為延緩門樓水庫蓄水量急劇減少的局面,水利部門在門樓水庫西支流庫底向上挖滲水溝20多km,為防滲漏,用了最原始的土辦法,在滲溝底鋪了近7.1km塑料薄膜。地表水已經沒有挖潛餘地了,人們想到了地下水。
10年前就有人提出在夾河下游修建地下水庫的想法,但經過論證,專家發現上遊河流污染問題如得不到根本治理,修建地下水庫無疑會毀掉這片優質地下水源,於是煙台市政府開始加緊治理上游污染源,為日後修建地下水庫做好了前期准備。
2000年9月,當煙台市幾百萬市民面臨斷水危急時,市政府下決心修建地下水庫。
2)庫區地質背景條件。夾河地下水庫位於大沽夾河河谷平原,大沽夾河在庫區分兩支,西支稱內夾河,發源於棲霞小靈山,東支稱外夾河,發源於海陽牧牛山。內夾河中游建有門樓水庫,該水庫控制了上游來水的80%以上,總庫容1.97億m3,設計興利庫容1.33億m3。夾河河道有6處攔河壩,夾河入海口1處,內夾河2處,外夾河3處。大沽夾河入海口附近的夾河橡膠攔水壩,一次可蓄水250萬m3,年興利調節水量達1100萬m3,相當於一座中型地表水庫的調節水量。
庫區現有地下水集中開采區12個,包括自來水公司5個水廠及5個自備水源地,共有集中開采井100餘口,地下水設計開采能力24.4萬m3/d。
庫區第四系厚度10~80m,分布寬度1000~6000m。外夾河西牟以上,內夾河門樓水庫壩下至崇義,第四系厚度一般15~26m,多具二元結構,含水層岩性為砂礫卵石,潛水-淺層微承壓水,單井涌水量1000~3000m3/d。外夾河西牟以下,內夾河崇義以下至海邊,第四系厚度一般25~60m,呈三元結構,上部為粉細砂、亞砂土及亞黏土,中部為淤泥及淤泥質類砂土類,為相對隔水層,下部為砂礫卵石,自南向北厚度增大,沿海最厚達50m,上部賦存潛水,單井涌水量100~500m3/d,下部賦存承壓水,單井涌水量1000~3000m3/d。庫區基底地層為古元古界粉子山群變粒岩、片岩、大理岩及花崗岩類(圖7-5)。
圖7-5 大沽夾河地下水庫水文
庫區地下水除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外,還有河水滲漏補給和周邊基岩裂隙水側向徑流補給和農灌補給,其中承壓水還接受上層潛水的越流補給。地下水排泄主要為人工開采,其次為蒸發,從近年監測資料分析,地下水無徑流入海量。
3)地下水庫概況。夾河地下水庫工程於2001年10月竣工,地下壩建於宮家島—永福園—朱果山之間,全長3894m。主體工程是深30 余m的地下防滲壩,壩體厚1m左右,長3894m,平均壩高30m左右,採用高壓噴射灌漿法施工,灌注孔深入基岩1m。2000年11月東壩段一期工程施工,至2001年8月8日完工投入使用。
2001年水利部門進行庫區補源工程建設,施工補源滲井1000多眼,開挖補源滲溝38條。建成後的地下水庫庫區面積63.26km2,總庫容20520萬m3,最大調節庫容6500萬m3,建庫前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為6500萬m3/a,建庫後可開采量達10930萬m3/a;河流入滲補給量(含人工回灌補給量)由建庫前占庫區總補給量的26%增大為建庫後的55%(圖7-6)。
圖7-6 建庫前後補給量構成圖
地下水庫建成後水利部門在大壩兩側的觀測井進行了水位和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大壩內側地下水位高出外側水位近1m,而且Cl-含量大大低於壩體外側監測井。
『伍』 嶗山水庫的環境治理
島城環保部門對嶗山轄區內嶗山水庫上游一級飲用水保護區內的農家宴進行了調查,白沙河、五龍河兩條河流兩側的上百家農家宴普遍存在無序發展、缺少監管、缺少營業執照、建築性質難認證、環保設施簡陋等問題。
據統計數據顯示,調查的105家農家宴中,有17家處於停業或關門狀態,其餘88家中,有工商執照58家,佔66% ;污水排入市政管網的25家,佔28% ;利用自有住宅經營的63家,佔71.6%。
據介紹,嶗山景區之所以產生農家宴污染,就是因為基礎設施的不健全,雖然北九水上游主管網已建成,但支管網仍未配套到位。「很多農家宴只有簡單的化糞池,一些農家宴排污只能就近排放,垃圾也是就近處理,沒有統一的管理,周邊的環境受到很大的影響。」工作人員介紹說。
由於農家宴排污的影響,嶗山水庫常年總氮濃度超標,根據《青島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顯示,今年1月由於結冰未能對嶗山水庫實施監測,2月對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小珠山水庫、書院水庫、吉利河水庫、鐵山水庫、陡崖子水庫和大沽河水源地8處水源地的監測中顯示,除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總氮以外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好於地表水Ⅲ類標准。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總氮濃度分別超標2.0倍和1.7倍。3月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總氮濃度分別超標1.4倍和1.7倍。 5月7日,記者從嶗山環保分局獲悉,嶗山將免費為嶗山景區農家宴建環保設施力求根治污染。
據了解,嶗山水庫上游污水治理工程從2009年開始實施,2010年完成了主管線的施工,但由於支管線不足,部分農家宴未接入主管線,仍處於污水自行排放狀態。根據嶗山區政府的統一部署,由2012年起開始實施嶗山水庫上游污水治理支管工程,嶗山水庫上游污水治理支管工程計劃投資2300萬元,鋪設了污水排放管網,建立的污水處理設施,完成北九水沿線農家宴污水管線的接入工作。
「之前,環保部門曾經選定了十家農家宴作為試點,處理後的廢水全部用於農灌,達到零排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工作人員介紹說,「具體做法是,建立隔油池分離油污,廢水達到農業灌溉標准後,用於果樹等農作物澆灌,安裝油煙凈化設備,油煙經凈化後高空排放,廢油脂委託有資質的單位處置。」
日前,為了更好、盡快解決社區排污問題,青島市嶗山區政府追加180萬元投資,總投資近800萬元,免費為景區農家宴及社區居民建設隔油池以及排污支管道,6月底前,該項工程力求全面完工。 「支管網工程完工後,將對北宅街道轄區內大部分農家宴、企事業單位等所排放污水進行有效收集、處理,真正使嶗山水庫上游污水治理工程發揮截污治污保障飲用水源地安全的作用。」工作人員介紹說。
「嶗山水庫上游流域有30個行政村,流域總人口近2.1萬人。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發展產生的餐飲業廢水沒有得到有效處理,直接排入嶗山水庫上游的匯水區域,影響了嶗山水庫水質。」工作人員介紹說,隨著嶗山上游污水管道等設施的完善及農家宴的逐步治理,嶗山上游環境正逐步走向改善。
記者了解到,根據《青島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顯示,兩年來,嶗山水庫的水質始終處於總氮濃度超標的水平上,「超標的只是原水,從嶗山水庫到飲用水還需要經過層層處理,最終市民喝到的飲用水絕對不會出現問題。」工作人員表示。
就算如此,原水的超標也成為嶗山水庫的一大心病,記者5月7日看到,根據最新《青島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顯示:4月份,8處水源地共向市區供水2235萬噸,根據監測數據評價,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同比保持穩定。這是近年來,嶗山水庫和棘洪灘水庫水質首次全部達標。
『陸』 地表水質量污染程度及其發展趨勢分析與評價
一、現狀水質評價
現狀水質評價採用單指示評價法(最差的項目賦全權,又稱一票否決法),以Ⅲ類地表水標准值作為水體是否超標的判定值(Ⅰ、Ⅱ、Ⅲ類水質定義為達標,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定義為超標)。
湖泊(水庫)營養狀態評價採用平均值法,選用汛期、非汛期、全年均值作為評價代表值。
1.河流水質現狀評價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和城市化迅速發展,「三廢」排放量有較大增長,區內被污染的河流有20多條。
根據本次地表水水質評價的范圍,共選用河流代表斷面84處,總評價河長2769.1km。
全年期評價超標(指超《地表水環境質標准》GB3838—2002的Ⅲ類水標准)河長2061.9km,占總評價河長的74.5%,其中,各地情況見表5-7。
表5-7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河流水質超標率統計
上述超標污染參數主要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化學需氧量和溶解氧量等,污染嚴重的河流有小清河、彌河、白浪河、膠河、濰河、大沽河、城陽河、白沙河、洋河、淄河、朱龍河等。
2.水庫水質現狀評價
根據本次地表水水質評價的范圍,共評價水庫33座,全年期超標水庫7座,超標率21.2%;汛期超標水庫14座,超標率42.4%;非汛期超標水庫10座,超標率30.3%(表5-8)。
表5-8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水庫水質評價
3.水庫營養成分狀態評價
全年期水庫富營養狀態評價共評價水庫33庫,營養狀態評價為中營養的水庫24座,占總評價水庫的72.7%;營養狀態評價為富營養的水庫9座,占總評價水庫的27.3%。在參加評價的4個評價因子(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葉綠素(a))中,單項參評因子評分值最高的是總氮,33座水庫平均評分值為66,其他3項參評價因子高錳酸鹽指數、總磷、葉綠素(a)的平均評分值分別為50、33、39。
汛期水庫富營養狀態評價共評價水庫33座,營養狀態評價為中營養的水庫12座,占總評價水庫的36.4%;營養狀態評價為富營養的水庫21座,占總評價水庫的63.6%。在參加評價的4個評價因子(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葉綠素(a))中,單項參評因子評分值最高的是總氮,33座水庫平均評分值為67,其他3項參評價因子高錳酸鹽指數、總磷、葉綠素(a)的平均分值分別為50、47、41。
非汛期水庫富營養狀態評價共評價水庫33座,營養狀態評價為中營養的水庫23座,占總評價水庫的69.7%;營養狀態評價為富營養的水庫10座,占總評價水庫的30.3%。在參加評價的4個評價因子(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葉綠素(a))中,單項參評因子評分值最高的是總氮,33座水庫平均評分值為62,其他3項參評因子高錳酸鹽指數、總磷、葉綠素(a)的平均評分值分別為47、46、33。
二、水質變化趨勢分析
1.水質變化趨勢分析項目
水質變化趨勢分析的一般項目包括總硬度、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溶解氧、揮發酚和鎘7項,湖泊(水庫)增加總磷、總氮分析;城市下遊河段和入海口增加氯化物分析、內陸河增加硫酸鹽分析。
2.水質變化趨勢分析與評價
(1)水質變化趨勢分析方法簡述
趨勢分析方法採用趨勢季節性Kendall檢驗法,趨勢結果分5種情況,分別是顯著上升、上升、無趨勢、顯著下降、下降。趨勢分析資料選用1993、2000年的水質數據。
(2)水質變化趨勢成果分析與評價
從各單項因子的趨勢分析成果來看,除鎘無趨勢外,趨勢上升(溶解氧下降)監測站的平均比例要高於趨勢下降(溶解氧上升)監測站的比例,尤其是總硬度、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總磷、總氮、硫酸鹽、氯化物等項目差別更為明顯,反映出地表水水質從1993年至2000年污染有加重趨勢(表5-9)。
表5-9 山東半島水質變化趨勢分析
續表
3.污染廢水調查分析
本區污染廢水主要來自工業污水、城鎮生活污水及農村生活污水。2000年,總排污水量為1429×108m3,據調查工業污染排放量較多的行業為造紙及紙製品業、食品、煙草加工業、化工原料及化學製品業、紡織業、電業、採掘業和非金屬礦物製造等,分別佔山東省工業產生的污廢水的54.7%、20.4%、10.9%、5.2%、2.5%、2.2%和2.0%,可見造紙及紙製品是污水排放量及污染環境最嚴重的企業。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為12.10×108m3,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為2.19×108m3。
占污廢水排放總量50%以上的生活污廢水絕大部分沒有經過任何處理而直接排放至大小河流中,對生態環境尤其是水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目前,山東省各級政府正加大對治污方面的投資力度,到2000年底,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共建成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廠30座。
『柒』 水利工程 的應該學習些什麼
地下水庫不同於地下水人工補給,它不是地下水資源超采後的一種補救措施,而是一種有目的、主動性的儲存、調節和利用地下水資源的一種工程措施。
1 地下水庫的發展簡史
地下水庫的發展離不開地下水人工補給的歷史,美國、荷蘭、俄羅斯等國家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開始了大規模的人工補給地下水實踐。如美國加州沿海岸線一帶的注水井,每年回灌處理後的幾十億方地下水,阻止了海水的繼續入侵。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濱海砂丘人工補給設施,利用洪水季節淡化萊茵河水,注進天然入滲井和大井,年回灌量達4000萬立米。俄羅斯編制了地下水回灌系統設計及工程運行指南。可以說國外地下水人工補給的技術是比較成熟和先進的。我國大規模的地下水人工補給始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上海為解決地面沉降問題,進行了深井回補地下水的實踐。
隨著地下水人工補給的發展,地下水庫由設想變為現實。日本於1972年在長崎縣野母崎町樺島建成了第一座地下水庫,盡管僅9000立方米的庫容,畢竟是世界上早期的地下水庫。1975年在河北省興建的具有深井回灌系統和開采系統的南宮地下水庫,卻標志著我國地下水庫的開始。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為解決乾旱和海水入侵問題,又興起了建造地下水庫的高潮,北京進行了西郊地下水庫的試驗,山東從1990年開始,先後興建了黃水河地下水庫、王河地下水庫和大沽河地下水庫等,遼寧省也修建了龍河地下水庫、三澗地地下水庫,南方貴州省也興建了普定縣馬官地下水庫等。可以說我國的地下水庫建設技術和水平達到和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地下水庫將是我國繼地表山區水庫、平原水庫之後興起的又一類重要的蓄水水利工程。
2 地下水庫基本概念和分類
2.1 地下水庫的基本概念
在國外上,地下水庫(groundwater reservoir)是一個水文地質學術語,除指地下水庫意思外,還含有地下含水層(aquifer)的意思,地下水庫(groundwater reservoir)與地下含水層(aquifer)具有相似的意思。而我國早期的「水文地質學」中,沒有地下水庫的概念,只有含水層、含水構造等專業術語。
我國學者提出的地下水庫定義:林學鈺1984年提出「地下水庫是一個便於開發和利用地下水的儲水地區,具有多種功能,包括水的供給、儲存、混合和輸送」[1]。趙天石2002年提出:「地下水庫是利用地殼內的天然儲水空間,儲存水資源的一種地下水開發工程。」[2]。杜漢學2002年提出: 「地下水庫就是指存在於地下的天然大型儲水空間。」[3]。水文地質術語中,將地下水庫定義為地下儲水層。而有些學者認為:將一些地區的厚大含水層或大型儲水構造應命名為「地下水庫」。
可見,國外沒有將地下水庫和地下含水層的概念區別開來,國內雖將地下水庫與地下含水層的概念區別開來,但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有時又將地下含水層與地下水庫混為一談。
地下水庫的概念是相對地表水庫而言的。地表水庫不同於地表湖泊,在於地表水庫具有人為地攔蓄和調節地表水流的功能。與此類似,地下水庫不同於地下含水層,在於人為地干預了地下水流的天然調節能力和擴大了地下含水層的蓄水能力。籠統地將厚大含水層或大型儲水構造命名為「地下水庫」是不科學的,從水利工程的角度來講,可將天然的厚大含水層或大型儲水構造命名為地下湖。
從水利工程定義地下水庫的概念:地下水庫是利用天然地下儲水空間興建的具有攔蓄、調節和利用地下水流作用的一種水利樞紐。這個地下水庫的定義包含三層意思:一是地下水庫位於天然地下儲水空間中,這里的天然地下儲水空間一般指地下含水構造,地下儲水空間由岩體和鬆散堆積層中的孔隙、裂隙和溶隙組成;二是強調地下水庫具有人為地攔蓄和調節地下水流的作用;三指明地下水庫是一種水利樞紐,說明地下水庫是具有多種用途的水利工程。
2.2 地下水庫的分類
我國地下水庫的分類,最初由林學鈺按工程構築形式將地下水庫分為有壩、無壩和混合類型三種。趙天石結合遼寧省的特點,根據地下水庫的介質、地貌成因、位置、人為開采情況將遼寧省的地下水庫劃分為五種類型:調蓄型、開采漏斗型、河谷型、陸地岩溶型、濱海岩溶型。下面提出另外幾種分類方法。
從地下水庫分級管理的角度,按地下水庫有效庫容的不同,可將地下水庫分為大型(大於1億m3)、中型(0.1~1億m3)、小型地下水庫(小於0.1億m3)。應該強調這里的庫容指有效地下庫容,即地下水庫中參與調節的那部分地下庫容。與地面水庫不同,地下儲水空間的深度可超過幾百米,深層地下水有可能占據大部分庫容,而從經濟、環境和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僅能讓有限深度內的地下水參與水庫的調節,用總庫容難以真實地反映地下水庫的實際規模。
根據儲水介質的不同,可將地下水庫分為鬆散介質、裂隙介質、岩溶介質和混合介質地下水庫。這是強調的是,由於儲水介質的不同,地下水的分布特徵也不同,地下水動力性質也不同,所採用的地下截滲、回灌、開采工程也會不同。如對於鬆散介質地下水庫,庫區內含水層分布相對均勻,一般採用板牆、防滲膜截滲,對回灌及開采工程布局限制較少;對於裂隙介質地下水庫,庫區內含水層隨斷裂構造分布,灌漿截滲、回灌及開采工程布置受限於斷裂構造;對於岩溶介質地下水庫,庫區內含水層分布由岩溶發育特點決定,一般採用級配灌漿、築壩(地下河)截滲,回灌及開采工程布置受限於岩溶構造。
根據地下水埋藏條件,又可將地下水庫可分為潛水、承壓水和潛水—承壓水混合地下水庫。這是考慮地下水壓力水頭的差異會影響到地下水回灌工程和地下水開采工程。此外,還可以根據地下水庫的用途進行分類等。
綜上所述,從不同的角度,地下水庫分類也不同,但按照儲水介質進行分類,最能反映地下水庫特徵,具有實用性,上面提到山東、遼寧已建成的地下水庫大部分屬於鬆散介質地下水庫,而貴州馬官地下水庫則屬於岩溶介質地下水庫。
3 建立地下水庫的基本條件
建立地下水庫最基本的條件有兩個:一是需要有足夠的天然地下儲水空間;一是需要有充足的水源。這也是建立地下水庫的兩個必要條件。此外,還應考慮可持續條件、環境條件和生態條件等,特別是環境條件有時會成為建立地下水庫的決定因素。
地下儲水空間構成地下水庫庫容,天然地下儲水空間一般指各種地下含水構造,如洪積扇、沖積扇、地下岩溶等,地下水庫的庫容由庫區內岩體和鬆散堆積層中的孔隙、裂隙和溶隙等組成。地下水庫庫區由庫區邊界所圍成的相對封閉的地下空間組成,庫區邊界包括進水邊界、泄水邊界以及由地下水分水嶺、地下壩或不透水帶組成的隔水邊界。
水源是形成地下水庫的決定性條件。水源通常指本流域或跨流域調水引來的沒有污染的地下水、地表水,以及由廢水的再利用得到的中水、礦坑排水等。地下水庫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實現了人工調節地下水流,它包括三種調節措施:一是通過建造地下截滲工程抬高地下水位,截住和多蓄地下水;二是通過人工入滲補源工程,增強了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水的能力;三是通過地下水開采,預留了地下蓄水空間,相應地增大了地下水的蓄水量。
環境因素是決定地下水庫能否興利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指庫區污染、地表水回灌等環境因素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被污染的地下水庫是沒有經濟效益的;另一方面是指建立地下水庫後地下水位變化是否帶來不利的環境問題,地下水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庫區內作物的生長,地下水位的大幅降低會產生地面沉降等。
可持續條件是指建立地下水庫不是一次性的,應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生態條件指建立地下水庫是否會對植物、生物的生存帶來不良的生態問題。
3.1 地下水庫設計理論框架
地下水庫的設計理論可稱為地下水庫工程學。它是研究如何利用地下儲水構造蓄水、興利和防止災害的一種水利工程學。水利工程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質學、地下水水文學等學科的發展為地下水庫工程學的建立奠定理論基礎,國內外陸續興建的地下水庫工程為地下水庫工程學的建立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基礎。
地下水庫工程學是水利工程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質學和地下水水文學等專門學科在地下水庫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既有別於各專門學科而自成系統,又不能代替各專門學科作用,更不能完全脫離各專門學科而單獨發展。地下水庫工程學的設計理論框架有:
(1)地下水庫的建庫理論。主要研究適宜建造地下水庫的儲水構造、水源,以及研究適宜建庫的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條件。
(2)地下水庫地下水水文學計算理論。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運動規律,地表水、包氣帶水和地下水的三水轉化規律,地下水的動態特徵和水均衡理論,地下水資源的計算和評價。
(3)地下水庫回灌和開采理論。回灌理論主要研究地下水回灌的機理、地下水回灌優化理論、回灌量的計算理論、回灌補給條件下地下水動態的規律等。開采理論主要研究地下水的開采機理、地下水開采優化理論、地下水開采量計算理論、開采條件下地下水動態的規律等。
(4)地下水庫建築物設計。包括①地下截滲工程,又稱地下壩,用於截斷地下潛流,形成庫區不透水邊界,可採用各種地下防滲牆、地下防滲薄膜、灌漿帷幕(岩體灌漿),築壩(對岩溶地下河而言)等方法進行截滲。②地表水回灌工程,主要指滲井、滲渠、回灌池(坑)和其它形式的入滲建築物。③地下水開采工程,主要指開采井和集水廊道等。④地表水攔截工程,主要指閘、堰、壩等擋水建築物。⑤地下水泄水工程。主要指用於排泄庫區內多餘地下水和殘留物等。⑥地表排污工程。⑦潮水攔截工程。⑧庫內殘留鹹水體的處理工程。⑨地下水監測設計等。
(5)地下水庫環境影響和生態保護設計。包括庫區環境因素評價,因建立地下水庫而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評價,如地表水回灌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等。
(6)地下水庫經濟效益分析和評價。
3.2 地下水庫設計實例
王河地下水庫位於山東萊州市王河下游,是依王河興建的鬆散介質地下水庫,建庫的主要目的是補給持續消耗的地下含水層,防止海水入侵和三山島鎮城市供水。地下水庫組成詳見圖1。
圖1 王河地下水庫工程布置圖
建庫條件分析:庫區內分布的沖洪積形成礫質粗砂層形成地下儲水空間,穿過庫區的王河是地下水庫的主要補給水源。
地下水庫的組成:(1)、地下壩,包括地下截滲西壩、北壩和副壩,全長13.6公里。(2)、回灌工程包括三部分:由王河河道內機滲井、人工滲井滲渠組成的河道地下回灌工程,由引水渠道內機滲井、回灌坑(尹家人工湖)組成的渠道地下回灌工程,由西由閘、院上閘和過西橡膠壩組成的河道表面蓄水入滲工程。其中機滲井為穿透整個含水層的濾水管井,人工滲井滲渠為挖穿表層弱透水層的井渠組合,回灌池為一廢棄的砂石坑。(3)、地下水開采工程由兩部分組成:沿庫區分布的灌溉用機井和水源地井群。(4)、地下水監測系統由兩部分組成:用於監測地下壩防滲效果的地下水位測壓管和用於監測庫區地下水位、水質狀況的監測井。
王河地下水庫是鬆散介質地下水庫的典型代表。它包含了地下水庫最主要的四個組成部分:即地下截滲工程、地表水回灌工程、地下水開采工程和地下水監測系統。
4 結語
以上初步討論了地下水庫基本概念、分類、建庫基本條件,以及地下水庫設計理論框架,並通過實例加深了對地下水庫基本概念和設計理論的認識。隨著地下水庫工程實踐的日益豐富,人們對地下水庫的認識會不斷深化,地下水庫的設計理論也會不斷地豐富和完善。
『捌』 煙台市共有多少條河流水庫多少
煙台市域內中小河流眾多,長度在5公里以上河流121條,其中流域面積300平方公里以版上的河有五龍河、大沽河、大沽夾權河、王河、界河、黃水河和辛安河。主要河流以綿亘東西的昆嵛山、牙山、艾山、羅山、大澤山所形成的「膠東屋脊」為分水嶺,南北分流入海。向南流入黃海的有五龍河、大沽河;向北流入黃海的有大沽夾河和辛安河;流入渤海的有黃水河、界河和王河。
煙台市有水庫1145座。其中:3座大型水庫、26座中型水庫、1116座小型水庫。
『玖』 弘揚長征精神,建設美麗弋陽的作文800字原創
萊西湖,又名產芝水庫、三水庫,位於中國山東省萊西市萊西韶存庄。地處大沽河干專流的中上游,距屬萊西市區10公里,興建於1958年,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養魚、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性的國家大型水庫。水庫大壩長2 5公里,流域面積879平方公里,最大水面積56平方公里,總庫容3.798億立方米,是膠東半島第一大水庫。
萊西湖又名產芝水庫,國家AAA級的風景區,被譽為半島明珠。萊西湖(產芝水庫)位於山東省萊西市大沽河幹流的中上游,距萊西市區10公里,是山東省第五大水庫。集水面積879平方公里,水庫面積1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5米,最大水深13米,最大庫容4.02億立方米。大壩類型為均質土壩,灌溉面積可達21.57平方公里。萊西湖始建於1958年初,1959年9月竣工,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養殖和旅遊於一體的國家級綜合性大二型水庫。
『拾』 萊西湖的介紹
萊西湖,又名產復芝水庫制、三水庫,位於中國山東省萊西市萊西韶存庄。地處大沽河幹流的中上游,距萊西市區10公里,興建於1958年,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養魚、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性的國家大型水庫。水庫大壩長2 5公里,流域面積879平方公里,最大水面積56平方公里,總庫容3.798億立方米,是膠東半島第一大水庫。萊西湖又名產芝水庫,國家AAA級的風景區,被譽為半島明珠。萊西湖(產芝水庫)位於山東省萊西市大沽河幹流的中上游,距萊西市區10公里,是山東省第五大水庫。集水面積879平方公里,水庫面積1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5米,最大水深13米,最大庫容4.02億立方米。大壩類型為均質土壩,灌溉面積可達21.57平方公里。萊西湖始建於1958年初,1959年9月竣工,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養殖和旅遊於一體的國家級綜合性大二型水庫。萊西湖還建有總乾渠及分乾渠15條,長148.5公里,支渠83條,長240.9公里。包括東乾渠、西乾渠、江家莊、輦止頭四個灌區,可灌溉面積達30萬畝,並辟有為青島及萊西市提供工業、生活用水的渠道多條,每年可供水5000萬立方。這個水庫是一個作用價值極大的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