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視角
『壹』 生命的定義 (從生態學角度)
什麼呀抄 人就是一個軀體 承載靈魂的襲軀體 一個生物,一個渺小又時而偉大的塵埃 ,有時你什麼都不是 ,別人不會管你 有時你很有用可以溫暖家人 不管 怎麼樣,就不要盲目的聽從別人你和別人不一樣這個身體的主宰是你生命的主宰也是你 世界為你而轉動
生命就是在自覺能動性下活著我們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弱肉強食就是根本
『貳』 從生態學角度分析「欲知地道,物其樹」的科學道理
一個地方的生態環境好了,植物資源也就會很豐富,表現的樹木茂盛,鳥語花香。所以說要了解一個地方的地理環境或者說生態環境的優劣,先看看這里的樹木是什麼樣就知道了。
『叄』 按照生態學的視角,什麼有助於文化的形成
按照生態學的視角,(氣候、地理位置、動植物資源)有助於文化的形成。
『肆』 從生態學角度,如何有效進行有害生物的防治
培養天敵,破壞要防治的生物的棲息場所和食物來源
『伍』 從生態學的角度 論述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生態自然觀是當代人針對現代生態危機進行反思的結果,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生態自然觀的核心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關注人類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發展。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取得和諧是必須的。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時人類的生產活動、消費活動對自然界的巨大沖擊,引發了事關人類命運的大問題,即生態危機問題。當代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
生態危機是人與自然對立沖突的必然結果。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必將造成自然資源的枯竭,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經濟無從發展,人民喝不上干凈的水,呼吸不上清潔的空氣,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必然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按自然規律辦事,科學地利用自然,使之長久地為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生態自然觀
生態自然觀把人、自然、社會作為人類生存的生態整體來看待,從根本上解決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與分裂,從而克服和糾正了傳統自然觀的缺點和偏頗。
首先,生態自然觀強調「人—自然—社會」和諧一致的整體性。自然界 不僅為人類提供了直接生活資料,而且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家園,人類雖然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間,但是仍然離不開生態系統和其他生命的支撐,人與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一樣都是整體存在鏈上的環節, 「人與自然的整體性乃是人類存在的基本因素」 。
其次,生態自然觀主張自然具有自己獨立的「內在價值」 ,反對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並提出「尊重自然、關愛自然」的思想。它打破傳統的自然觀,認為人類不應該成為自然的主宰,自然也不應該成為人類任意宰割和處置的對象,人類應把自身放在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關系中看待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應從「愛護」「尊重」和「親和」的立場上去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再次,生態自然觀吸取了生態自然學、生態哲學、生態社會學、生態美 學等領域的一系列最新成果作為自己的理論營養,從更為廣闊的時空觀來關 注人與自然的整體前途和命運,打破了傳統自然觀的封閉鼓勵狀態,極大的豐富了自身內涵, 從而使理論更具整體性、 綜合性和開放性。 從內涵上來看, 生態自然觀不僅將現代生態學的一系列原則借鑒吸收到自己的價值體系中,而且兼收並蓄了生態哲學,生態美學等領域的合理的要素和最新成果。從空間上看生態自然觀同全球觀和宇宙觀相聯系,從全球視野來看,環境問題沒有國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單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
三 基於生態自然觀的人與自然和諧關系
隨著人類進入到信息社會,地球已成為愈來愈復雜的人類生態 系統或人工生態系統。同時,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到了反思的交叉路口,是繼續把自然界作為物質財富掠奪的對象,還是調整好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關 系,與其和諧相處,在協調中維持其動態的生態平衡,在改造中建設新的生態平衡,這已成為決定人類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問題。 當今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危機,為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也為了後幾代人也能享用到充足的資源和環境,我們必須採取積極的方法和措施 來應對這些危機,從而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是樹立正確的生態自然觀。我國最大的生態環境問題是自然生態的惡化,這源於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的偏差。由於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的產生和主導地位的形成,把人類看成為超自然的存在體,傲然凌駕於自然之上,將人與自然之間視「對立、對手、對抗」的關系。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人類完全以自己的需要為軸心去對待自然,任意地,無節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對自然的極大破壞,導致了生態危機。今天,我們必須進行嚴肅的反思,走出「人類中心主義」,建立起新的生態自然觀:人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產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個生物種,具有一定的生物屬性,受生物學規律的制約;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他必須從自然獲得生活的資源,時刻與自然進行著物質和能量交換;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高度相關的統一體,如果我們傷害了自然,就是傷害人類自己;人類必須跟 自然「共生、共存、共榮」和諧相處,人類又是智慧生物,應該以自己的智慧去促進和維護自然的穩定,自覺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的調節者,使人類與自然 共同進化協調發展。我們應當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部分不能脫離整體而存在,不能與整體沖突中得到發展。我們從歌白尼的日心說拋棄宇宙論上的「人類中心論」開始,就逐步把自身的存在展開到一個廣袤無垠的時空序列中去;達爾文的進化論,揭示出人類是鑲嵌於生物進化鏈中的,而發端於 愛因斯坦的現代宇宙學,又揭示出人類被鑲嵌在一個進化的宇宙中。我們清楚地看到自然對人的規定,人對自然的依賴,人被包容於自然的進化譜系中。
二是時刻意識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對於非再生資源,由於人類的利用,只會逐漸減少,不會增加。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生產是有限的。它受到各種生態因素的影響,不可能無限地增長,因此,人類對自然資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隨意遺棄。也不能進行盲目地、掠奪式的開發,造成資源的枯竭,應切實貫徹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把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控制在維護生態潛力的范圍內,以利持續利用。還必須認識到生態自然環境自我凈化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類把生態環境視為「垃圾場」 ,無節制地排放廢棄物,將會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人類將自食惡果。在生產時要堅決拋棄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發展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之路。要大力倡導清潔生產,實施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自然資源系統和 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在生活上要選擇健康,文明,綠色的生活方式,倡導合理消費,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著眼於對物質的充分利用和精神生活的完善,追求一種超越物質消費的更高層次的目標,使精神文明不斷升華和發展,為自然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創造條件。
三是樹立正確的自然價值觀。
自然界是一個多樣性的價值體系,包括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科學價值、美學價值、多樣性和統一性價值和精神價值等等。其中,生態價值才是最大最重要的價值,因為它為人類提供了諸如空氣,水等生命要素和適宜的空間,由於它具有無形的、潛在的、永久性的特徵,常被人們所忽視,不少受功利主義的驅使,經常的犧牲長遠的生態價值 為代價去獲取一時的經濟利益造成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所以我們在評詁自然的價值時,應把生態價值放在首位,在不削弱或破壞自然生態價值的基礎 上兼顧多維的價值利益,讓自然得以正常的發展。
四是要樹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
「環境倫理」就是對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道德關系。人類超越自然並任意利用自然的信念是造成當今環境污染與環境惡化的重要根源。真實的環境倫理,也就是自然世界本身就有內在的價值,而人類對自然世界有倫理道德的責任。這主要是要傳達人類只是生命社區的普通成員,應該改變人類是優越物種的想法,如此才能給予整個生態系統尊重。環境倫理是把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傳統道德的視野 擴展到自然,將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倫理關系來對待和把握,把人類涉及自然的行為作為倫理行為來規范。環境倫理觀提出了自然界所有生物都享有不 受污染和破壞的環境權利,享有持續生存與發展的權利;人類對自然界有保護的責任和義務,要求人類調節自己的行為,把對自然的損害減到最小,以免對生物物種造成傷害,更不能由於人類的活動使物種走向瀕危或滅絕;要 將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保護,在生態系統中,各生物物種都有自身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不能以對人類是否有利的單一標准進行益害分類,不能對人類有益的生物無節制地獲取。應做到適度利用和保護;也不能對人類有害的生物斬盡殺絕,而應實施調控,使其危害降到最小限度,從而使生物都 能在生態系統中發揮共、功能作用,保持生態系統的穩態。 總之,人類應該採取協調行動,共同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的挑戰。從時間上看,生態自然觀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認為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可持續的 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的社會環境,為了能夠將一個可持續的生態環境留給子孫後代,人類應把經濟系統的運行控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范圍內,實現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
總結
從自然生態觀來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相互交融的和諧的關系。 通俗地說,一方面人類是環境的產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要依賴自然環境才能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人類不是被動地適應自然環境,而是主動地改造環境,使其更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就是在這種相互關聯、 相互制約中求發展。 因此,人雖然是萬物之靈,但必須與自然界保持協調 — —不斷用理性化的行為和規范,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生態平衡之間的相互關系,努力做到三者和諧統一。只有我們能做到社會和環境在內的多種因素共同發展,才能使我們在創造與追求今世的發展和消費時,不會剝奪或破壞後代人本應合理享有的同等發展和消費的權利,真正的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陸』 如何從生態學角度理解婦女的社會地位
長久以來
婦女一直是被剝削壓迫的階級
又受到男尊女卑封建文化的毒害
所以應該學習提倡女權主義精神
提高婦女社會地位 保障婦女正當權利
真正做到男女平等
『柒』 從生態學的角度解釋
生態學角度有復
1、從兩種鳥類的覓制食習性及主要食物來源分析,也許偶爾的飛過對面的島嶼是探險心理,類似人類登月一樣,對未知環境的考察。
2、兩種鳥類的共生關系,二者的生態位重疊的話會激烈競爭,生態位分化造成分居二島,產生顯著差異。
3、天敵的有無,也許另一島上有該鳥類的天敵,環境的差異應該是比較小的,所以就考慮天敵。
主要從以上來分析吧
『捌』 從生態學角度解釋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
兩個角度,1、環境破壞。人為破壞植被,導致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下降;2、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排放污水,垃圾等等,干擾強度大,導致出現水體富營養化,酸雨等等
『玖』 如何用生態學的角度陳述校園
一、 生態文化——人類文化的最新走向
考察人類的文化史可以發現,人類已走過了太古時代的自然文化,邁過了古代社會的人文文化,正在經歷工業文明時代的科學文化。[1]當我們極力推進現代化大業之際,我們不能不注意到一種現象:現代化在東西方均遭遇到了挑戰,現代化正經受著審視與批判。為了不斷做大「經濟餡餅」,滿足貪婪的物質消費慾望,人類向自然開戰,向自己的同類索取。人類失去了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之心,不斷地消滅其它物種和生命,正在成為「生命的孤獨者」,難以享受到與其它物種和生命共存共娛的歡樂。同時,自大的人類褻瀆神靈、失去信仰、放逐崇高,正在成為一個精神無所歸依,失去終極關懷的精神流浪者。[2]於是本世紀70年代前後由若干先驅呼喊出「拯救地球」「敬畏生命」「全球倫理」的口號,揭示了人類文化的最新走向——由科學文化走向生態文化。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文化,它代表了人與自然環境關系演進的潮流,它的出現引發了一系列的變革:首先,是人的價值觀的革命,即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代替人統治自然的價值觀;其次,是世界觀的革命,即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學,代替人類中心主義哲學,用關於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生態世界觀代替機械論、元素論;另外,它還會引發人類思維方式的革命,整體的生態學思維如萊昂波爾德等提倡的「象一座山那樣的思考」將代替機械論的分析思維。[3]這一轉變已經在各個領域中表現出來,它是全方位的、深刻的人類文化革命和創新。
生態原本是生物學的概念,今天生態文化早已突破了單純的環境科學擴展到了人類學、社會學以至整個人文社會科學,滲透進人們的生活。它反映了一個事實:全新的生態化社會正在形成,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的子系統,必然也存在自身的生態文化。1979年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勞倫斯在《公共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生態學」這一概念,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教育生態學悄然興起。按照教育生態學的觀點,教育的生態環境「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和發展起著制約和調控作用的N維空間和多元的環境系統」;它「大致可以從三種角度和三個層面來分析:一是以教育為中心,結合外部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組成單個的或復合的教育生態系統;二是以某個學校、某一教育層次或類型為中軸所構成的教育系統,它反映了教育體系內部的相互關系;三是以人的主體發展為主線,研究外部環境,包括教育在內的自然、社會和精神的因素組成的系統,還要研究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等內在的環境因素」。[4]正是由於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促進了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發展。大學校園具有潛在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功能,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大學不僅決定了學校當前的運行狀況,也直接關繫到學校的長遠發展。教育生態學觀念的胚芽早已植根於古代教育之中,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母三遷」,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一些教育著述中都涵蓋了教育生態學的觀念。現有的教育生態學表明:學校所具有的規模和組織結構、所提供的物質環境、所推崇的價值觀念、所熔鑄的行為模式等等,構成了受教育者個體的學習情境,它們對受教育者學習行為造成了明顯的影響,受教育者個體在特定情景下所採取的特定行動,又改變著現實的情境,影響自身和其他個體的身心發展。因而,大學校園是一個「N維空間和多元的環境系統」,它們共同構成學生成長的「生態位」。[5]走進21世紀的人類,一方面享受著高度物質文明帶來的福祉,一方面又經受著高度精神文化矛盾的煉獄。霍克海姆和阿道爾諾的回答是:理念在現代科學技術的驅趕和誘惑下演化成工具理念,啟蒙由此變為蒙昧,工具理性昂首闊步,價值理念悄然引退,啟蒙再一次成為新的神話——科學技術的犧牲品。社會的陰影再一次投射到大學校園里,大學再也不是一塊「凈土」,人文精神凋敝、功利主義盛行、創造性枯萎……大學的自由與批判精神,大學中的「精神的自由交往」已不復存在了。用尼採的話來說,大學成了「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廠」,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務是「把人變成機器」,使人失去自我和生命本能,聽命於知識,聽命於金錢,聽命於國家,而獨不聽命於他自己。[6]教育生態環境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發展和存在產生制約和控製作用的多維空間和多元的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環境這一重要的生態因子,是21世紀大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對教育的生態學分析,不僅應具有整體性的眼光,而且要注重人——教育——環境的渾然一體的關系,這是21世紀大學校園發展的走向。
二、 生態化校園——21世紀大學校園的前瞻
人類文化由科學文化向生態文化的轉化,必將引發教育觀念的變革,教育生態化的觀念與思維將成為21世紀大學校園的主流。教育生態化系統強調一定程度的自組織性和人的主體性,把教育與環境作為一個交互作用的網狀立體整體,注重和諧與整合,力求使大學受到良好的「生態氣候的濕潤」。
1. 大學校園應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
現代生態學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進,著眼點是解決環境、資源、發展問題,目的在於通過生態環境的優化,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現最大的生態功能。華中科技大學塗又光教授曾提出一種「泡菜」理論。他指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決於由糖、鹽、生薑、大蒜等構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同理,大學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學的文化氛圍。」南開大學老校長母國光也說過:「辦大學就是辦一種氛圍」。如果歷久積淀的雖不見諸文字卻彌漫於校園的輿論氛圍和為多數人所認同的行為原則是和諧的、健康向上的,那麼生活在這一文化共同體中的個體,將受益無窮。
大學的文化氛圍不是一成不變的,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關系是一個雙向交流過程。一定時期的校園文化,總是借鑒歷史和現實社會大系統的各種成果以為滋養品,校園文化是從屬於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當社會文化發生變革時,作為亞文化的校園文化也必然從這種變革中吸收新的因素。21世紀的大學校園應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日本學者岸根卓朗先生提出:文明大學的校園應以物和心取得調和的自然共生型社會系統為目標,以知識系統的科學(真)、宗教(善)與藝術(美)三位一體化作為辦學精神,它的校舍也必須是象徵文明的科學的森林、宗教的森林、藝術的森林三位一體化的自然——空間——人類系統——學會系統。[7]日本學者的教育理念中滲透的無疑是教育生態學的理念,體現了生態學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進的目標。從校園生態的角度來看,大學應建立綠色人際關系,即人與人相互關心、和諧合作、協同進步的生態環境,造就學生自己把握自己的文化氛圍。成功大學的最大秘密與其說是「精神物質化」,不如說是「物質精神化」。只有灌輸了某種精神後,校園的一切才變得有了生氣,成為積極的教育因素。可以說,為大學提供和諧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氛圍是21世紀大學校園的發展趨勢。
2. 大學校園應致力構建良好學術生態
大學是「傳遞深奧的知識,分析批判現存的知識,並探索新的學問領域」的機構[8],大學是探究高深學問的殿堂,學術是大學的邏輯起點。對知識的傳遞、批判和探索是大學永恆的主題。大學「學術研究能力的開發,本身就孕育著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萌芽,它表現為人力資本、內隱知識和知識產權,把川流不息的知識轉化為技術創新的源泉是大學學術研究的一項任務。」[9]「大學同宇宙」大學同它的名字一樣,探究宇宙萬物,大度包容,容無止境。「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21世紀的大學為了固守學術堡壘、提高學術聲譽,都應致力於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
學術生態的概念是依據社會生態學和教育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21世紀大學校園的學術生態既是一種社會生態,也是一種教育生態;它既存在於生物圈,也存在於智力圈。高校的學術生態,由學術——人——環境構成,是一個與外界不斷進行能量、物質和信息交換的自組織耗散機構系統。參與學校活動的人處於一定的環境之中,結成一定的群體,「學術」是系統的生態功能即追求的目標。換言之,大學學術生態是一個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為達到學術創新的目的,進行復雜的學問探究和科學實驗等活動的生態系統[10]。大學的學術生態無論是群體生態還是個體生態都應秉承學術自由的大學理念,學術自由是大學生態中核心的生態因子。
自由的學術氛圍是孕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創新思維的土壤。一些創新觀點在提出之初,會遭到一些權威人士的反對,只有自由的學術氛圍才能允許「出頭鳥」的存在。雅斯貝爾斯指出:「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教育已從自由中不斷獲得的東西為內容」[11]。洪堡在19世紀之初提出的「學術自由」理念,促使德國大學成為世界大學的中心;蔡元培「兼容並包」的辦學思想,為北大營造了濃郁的學術環境。學術自由匱乏,學術追求就會淹沒,創新活動就會衰竭。21世紀的大學校園應是富於自由精神的學術殿堂,為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為學術大師的涌現提供無限的發展空間。
3. 大學校園應加大社會輻射力度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大學要超越「象牙塔」,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由精英走向大眾,由為經濟服務的部門轉變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部門,在肩負歷史使命的同時,大學仍要在保持自身的價值、遵循內在的邏輯中尋求大學校園內各生態因子的平衡。一方面,「象牙塔精神」在更廣闊的空間發生影響,實現其價值;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卻以系統的方式更加自覺地參與到現實社會中,成為社會的「伺服器」。然而走出「象牙塔」並不意味著就是放棄「象牙塔」的精神實質,「象牙塔」的精神理念依然是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所在。從一定意義上說,走出「象牙塔」的過程,不是象牙塔消亡的過程,而是「象牙塔精神」在更廣闊的空間發生影響,實現其價值的過程,[12]走出也就意味著超越。
過去,人們只是從校園本體孤立地理解校園,今天社會開放已經打破了社會系統間的封閉性,大學校園已融入到社會整體系統之中。伴隨著網路與信息技術的發展,校園的輻射力不斷得到加強,校園網與互聯網實現連接本身也代表著大學校園走向了社會,實現了對社會的開放,而這種開放本身也是校園加強社會輻射力的前提。高等學校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成為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軸心機構(axial institution)。正如納伊曼所說:「高等教育機構既是社會經濟的軸心又是文化發展的軸心,也應成為周圍社會的源泉,因此應該完全向社會開放。」大學校園不僅要達到內部的學術生態平衡,還應促使外部生態環境的優化,提高大學校園的社會輻射力度。
4. 大學校園應成為「國際性」開放組織
現代大學一步步走向大眾,融入社會,成為沒有圍牆的大學而充分顯示了大學的開放性。大學校園的開放不僅指面向社會的開放,更表現為面向世界的開放,大學已日益表現為一個「國際性」的組織。
我國加入WTO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必將更加迅猛地襲來,高等教育國際化將越來越為我國在世界經濟競爭中提供人才與科技優勢,成為制勝源泉和長期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對於正在走向學習化、信息化、知識化社會的中國高等教育來說,WTO必然會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對其產生「折射」作用。一方面大學將更廣泛地與世界接軌,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也將置身於世界的大舞台,以國際化的視野,全球化的思維把握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從超越民族國家的層次上,從全球進程的角度,以開放的姿態理解教育,並以國際的標准來衡量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不斷調整改革和發展的策略;另一方面,21世紀的大學校園將更具多元化意識,學會認識和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積極利用巨大的國際教育市場和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隨著我國大學在國際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的確立,大學將致力於加強同國外高校在管理、人員方面的自由流動,實行開放式國際化的辦學方針。開辟高等教育的國際市場,創造條件發展遠程教育,爭取向海外提供更多的遠程教育服務,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高等教育市場的競爭。21世紀的大學校園將樹立國際化、全球化的意識,把中國高等教育與世界高等教育聯系起來,立足於世界,著眼於未來,走國際化發展之路。
校園成為「國際性」的組織,使大學群聚在文化上表現為由一元性群體生態轉變為多元化群體生態。異域文化在價值觀念、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因此應加強異域文化的溝通,使多樣性的群體生態達到平衡。21世紀大學校園無疑將向「國際性」的開放組織發展,形成和諧、共容的良好生態。
5. 大學校園應承擔「澤被人類」的使命
金昌泰先生將當今時代稱為「地球時代」,此指全人類的命運和出路系於一體的時代,是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走出困境的時代,是需要關愛人類共同家園的時代。「地球和它的居民有著最密切的相互聯系,不了解其它要素,就不能了解任何一個要素。一般地說,生態價值在於生態作為生物物種的生存空間和條件而成為它們不可缺少的生理和文化需求。與此同時,不能擴大人類主體在生態系統中的統治地位,應從人是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改變人類,使其成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員,人類應當尊重其它生命,尊重大自然和社會。」(李特爾語)
人類當前存在的問題,表面是環境、生態、資源問題,實質上是人自身的問題。因為人類在向「文明」演進的過程中失去了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之心,日益成為「生命的孤獨者」,為了拯救地球,挽救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同時伴隨著21世紀的大學校園成為「國際性」的開放組織,它理應承擔「澤被人類」的歷史使命,關注人類的精神家園。按照生態學的觀點,人與自然具有「親生」與「共生」的關系,把宇宙萬物看作是我們人類自身的「構成性」存在,在人類這種必須做出的大轉變中,教育是大有可為的[13]。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所指出的:「教育是一項巨大的事業,對人類命運具有強烈的影響」,「如果人們集中力量培養『完善的人』,而這種人又會自覺地爭取他們個人和集體的解放,那麼教育就可以對改變社會和使社會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貢獻。」因此,21世紀的大學校園將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拯救人類精神家園的偉大的歷史使命,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教育,讓生態意識注入到每一位大學生的心靈之中。
21世紀的大學將日益走向社會的軸心,承擔更多的歷史使命。人類文化由科學文化向生態文化的演進也將改變大學校園的生態。面對歷史的呼喚,大學校園應致力於校園生態的探究與建設,注重人——教育——環境的和諧與平衡,造就校園生態的新天地,推進現代大學的可持續發展。
望採納
『拾』 基於景觀生態學角度分析校園景觀現存哪些問題
一、校園景觀既是高等教育實施的場所,也是高等院校的標志。
二、校園景觀要做的內容:
1、校園景觀規劃更注重內外部空間的交融,強調空間的交往性。校園不僅是傳授知識職能的教育場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發展的生活環境。
2、校園通過環境的景觀化處理使校園在滿足感官愉悅的同時,可為校內師生提供娛樂、交流、休閑的場所,達到舒緩壓力、疏鬆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韻味的景觀還寓教於樂,這是校園的一種文化潛力,亦即校園的「場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