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生態系統
① 應該如何保護自然生態
生態環境道德的總體要求是: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對青少年生態環境道德的具體行為要求是: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抵制污染,植綠護綠。要努力使保護母親河行動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習生態環境道德、學習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的重要載體。
青少年要率先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植綠護綠、抵制污染。
青少年既是生態環境道德的重點教育對象,更是生態環境道德建設的積極推動者。廣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動、開風氣之先,充分發揮生力軍作用。
與和諧與共的人與自然關系理想狀態和境界相適應,生態環境道德要求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對於青少年來說,要首先做到:
珍愛生靈。平等對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體,不隨意損害它們,保持生態系統平衡。不踐踏草木,不攀折花葉,不虐待小動物,不吃珍稀動植物等都是珍愛生靈。
節約資源。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資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卻不斷增長。節約糧食、節約用水、節約紙張,使用可再生的資源、分類回收廢物,生活簡朴等等,都是節約資源。
植綠護綠。沒有森林和植被等綠色,便沒有人類,沒有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命。多植一棵樹、多種一片草、多養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綠色,都是青少年應盡的義務。
抵制污染。不當的生產生活行為,會帶來很大污染。不亂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難降解和難再生的物品、不焚燒秸稈、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② 怎樣保護淡水生態系統
這個問題太大了,這里不便說清楚,要麼到新華書店看看相關書籍研究研究!
③ 如何保護水域生態系統
結合晉江市市區、鎮區綠化基礎與現狀,以及市、鎮區性質與規模,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等實際情況,近期目標不宜訂得太高,以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為宜,中、遠期則應與省的指標相吻合。
根據發達國家城市發展的經驗,在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成熟度的情況下,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城市綠地建設是否合理。晉江在今後的新城區建設和老城區改造中,都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的綠地率,至少保持在30%。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和物種選擇應滿足環境美化、污染防治和舒適性營造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結構應以大型帶狀綠地形成的網路為基本框架,塊狀綠地盡量與帶狀網路聯系在一起,在這種大型綠化系統建設的基礎上,輔助點狀綠化、小品綠化、庭院綠化、牆面和屋頂綠化等多種綠化形式。要拋棄傳統的點、線、面結合,見縫插針的綠化形式,通過合理的設計,把綠地建設工作有機地結合到城市建設中去,使晉江的城市綠地建設達到國內的先進水平。
2.市域造林綠化方案
晉江市是一個城鄉結合型的城市,目前尚有40%左右土地為有農作物覆蓋的農業用地。但是,農作物和林木是兩類不同的植物,兩者在形態上的差異,使得林木比農作物具有更大的生態振幅,對環境更廣泛的適應性,因此兩者在調節生態平衡方面的功能是不可代替的。結合晉江市實際情況,近期市森林覆蓋率達25%,中期達30%,遠期保持在35%以上。為實施以上規劃目標採取以下措施
①鞏固和完善防護林體系
根據晉江市實際情況,防護林建設應以提高防風固沙,農田防護和水土保持能力為主。在晉東南海岸新營造防風固沙林,進一步完善沿海「綠色長城」。在今昔丘陵台地重點建設保持林工程,並以九十九溪干、支流兩側一重山和水土流失嚴重的丘陵、台地、赤土*等水土保持綠化工程為主。同時要抓好老林帶的更新改造。
②大力發展水果種植業
晉江市水果種類多,品種資源豐富,是全國有名的龍眼生產基地縣之一。要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大力建設水果生產基地。對於一些嚴重缺水,土層淺薄,廣種薄收的三級台地和沿海沙灘,可通過合理規劃,適當地退耕還林。
3.自然資源保護
自然資源作為人類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其永續利用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理基礎。同時,構成自然資源的各種物質和能量,也是人類生存必須的環境因素,從這個角度講,保護自然資源,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環境。
晉江市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城市,可是,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卻普遍存在對自然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現象,資源浪費嚴重,這不僅導致資源基礎不斷削弱,加劇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壓力,而且也是造成近年來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所以,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環境問題。為此,只有堅持貫徹執行「保護資源,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增殖並重」的方針,以及「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利用,誰補償」的政策,真正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放在核心地位,才能突破資源條件的限制,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①土地資源
晉江市土地總面積72165公頃,人均土地0.073公頃。耕地面積2622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35.4%,人均耕地0.024公頃,低於全省平均水平(0.037公頃/人),僅為全國平均水平之三分之一。根據晉江市土地局1996年調查資料,全市土地利用程度較高,利用率達92%,與福建省平均水平相近。其中耕地比重為36.35%,為晉江市最大的用地類型,其次為城鎮村及工礦建設用地佔24.81%。
晉江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耕地資源緊缺,中低產田比重較大,土地產出率偏低;土地利用結構方面,林地比重偏低,致使全市森林覆蓋率低,且分布不勻;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土地資源保護的主要對策包括:
依法對耕地進行特殊保護。保護耕地,從數量上要堅決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嚴格控制耕地面積凈減量,維持耕地數量動態平衡,確保基本農田佔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在質量上,要結合國土整治,加強中低產田改造。進一步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提高林地比重,這不僅有利於提高森林覆蓋率,同時,有利於改良土壤,保持肥力,防止水土流失。結合城鄉環境污染綜合整治,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壤功能退化。要加強對鄉鎮企業「三廢」污染防治,嚴防「三廢」污染土壤或直接損害農作物,特別是結合西部建陶業煙塵污染的治理,使磁灶內坑、紫帽等地的龍眼生產在近期內得以恢復。進一步整治水土流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提出的「預防為主、全面規劃、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意效益」的方針,結合晉江市實際情況,應進一步採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相結合、封禁治理與強化治理相結合、水土流失治理與水土資源合理開發相結合的路子,並及時把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預防和監督方面,徹底扭轉過去「一方治理,多方破壞」,「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
②礦產資源
晉江市礦產資源,截止1998年底,發現玻璃砂、型砂、花崗岩、高嶺土、泥煤、粘土、礦泉水等七種主要礦產,已查明礦產地100多處。在上述各種礦產中,花崗岩和玻璃砂是晉江市兩大優勢礦種。
礦產資源屬不可再生資源,需經漫長地質年代的綜合地質作用逐漸形成,必須十分珍惜,其開發利用應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並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
對所有礦產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做到有償使用;嚴禁在現有或擬開發旅遊風景區內,生態調節區內開山炸石,開采礦物;為保護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址,在其保護區內的玻璃砂、型砂原則上不得進行商業開發;所有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單位或個人,必須無償承擔保護、恢復礦區生態環境的義務,不得在區內佔用農田,長期堆放廢料廢渣,隨時砍伐、破壞森林植被。
另外,由於開采礦物所引起的山體破壞非常嚴重,而且缺乏有效的管理。因此,建議採取嚴禁開采、限量開采,生態恢復補償費等措施,並且要有相應的監督管理制度。目前關於山體破壞的現狀數據非常缺乏。
③水資源
前面所提到晉江市淡水資源非常缺乏,地下水開采現象非常嚴重。晉江市位於海邊,地下水開采必然引起海水倒灌,使土壤性質發生變化。
4.海洋水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晉江市海岸線長,海域遼闊,淺海灘塗宜養面積大,擁有魚類、貝類、藻類、蝦、蟹等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海洋水產資源,還有翡翠、貽貝、西施舌等珍貴品種。海洋水產資源開發歷史悠久,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是晉江市農業的支柱產業。
實現晉江市海洋水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在於水產資源的保護、增殖和合理開發利用。為此,建議:
調整海洋水產業生產結構,實行養捕結合,以養為主。海洋捕撈業的重點要放在外海、遠洋,以控制近海捕撈強度,減輕近海資源壓力。同時大力開發海水養殖業。加強沿海群眾漁業管理。同時,嚴格執行禁漁區、禁漁區、禁漁期制度並加強管理。試驗並逐步推廣投放人工魚礁,推行放養漁業等新技術,營造漁業資源。
大力保護海域環境,嚴防海洋水體污染,養殖水域海水水質要達二類水質標准
5.野生動物保護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是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成分,也是人類生命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人類的干擾,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壞,已使它們的生境遭受嚴重破壞,加上人為濫捕亂獵,濫采亂砍,野生生物物種正以驚人的速度大規模的消失。
根據晉江市實際情況,特別是當前大部分群眾保護野生生物的意識還比較淡薄,建議近期以宣傳教育為主,即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關於懲治捕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的補充規定》,《森林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介紹晉江市應加以保護的野生生物的種類、習性、生境特點,棲息地等有關知識。同時,依法嚴懲獵捕、採集、販賣野生生物的單位和個人,並在各新聞媒體上予以曝光。中遠期應建立保護野生動物管理機構,制定適合晉江市的保護、管理條例,使之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④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生態平衡
我們可以植樹造林,做個種喂鳥器
⑤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有哪些舉措
首先,是要控制公共衛生的風險。加強生態系統保護的舉措。近些年來生物多樣性不斷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對人類本身的生存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禁止、規范和引導是很有必要的。
近些年,新的流行性疾病與生態系統密切相關。這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警示,即人類需要重新反思和生態系統的關系,不能再隨意逾越與生態系統的界限。目前,全球都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打擊非法貿易,但這項工作面臨諸多困難,非法貿易的背後也有著復雜的貿易鏈條。因此,全面禁止非法動物交易的一個關鍵就是減少消費,教育消費者不要去濫食,從源頭上控制需求,這也是《決定》關注的一個重點。《決定》中將濫食定義為「陋習」。因此,在打擊相關違法貿易的同時,重視對消費者的教育和引導也同樣重要,只有革除這種陋習,才能從源頭上切斷非法貿易鏈條。 換熱器除垢清洗找哪家?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濫食的危害,逐漸形成公眾意見,對非法貿易產生了一定社會壓力,這是好的現象。因此,持續教育非常重要,包括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促進消費者樹立科學的、合理的消費觀念,構建健康生活習慣和文明理念,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本文來自:中國水網
⑥ 怎樣保護生態平衡
生物多樣性的保育
⑴ 物種、棲息地、生態系統以及遺傳多樣性的調查和編目
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植物志、動物志和微生物志的編寫。要解決世界上或某個國家物種和生態系統分布狀況;確定生物多樣性變化速率,怎樣的變化速率將對群落結構和生態系統過程產生影響;生態系統中關鍵種的確定,它的存在與否對生態系統的結構變化的影響等。目前世界大量物種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要確定物種受威脅程度。現將物種分為滅絕種、瀕危種、易危種、稀有種、未定種五種瀕危等級。
⑵ 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理論研究
如生物地理學及地理區學、物種生物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等,這些是發展保護生物(生態)學的基礎。保護生態學主要解決自然保護中三個迫切的問題,即滅絕、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過程的維持。主要的研究內容有:種群脆弱性分析;生境片斷化;滅絕的機制;邊緣效應;次生滅絕等。
⑶ 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
保護生物多樣性,應該同時保護其生存的環境。實踐證明自然保護區是就地保護最有效的方法。
根據IUCN(1985)對保護區的分類和保護目標,把保護區分為科學(嚴格)保護區、國家公園、自然遺跡保護區、人工維持的野生生物保護區、景觀保護區、自然資源保護區、人類學保護區、多種(資源)經營管理區等8種類別,以及世界歷史遺產保護地。
自然保護區規劃與設計是重要的。保護區的形狀理想的應是圓形,圓形設計可減少保護區內物種擴散距離。如果保護區太長,區內局部發生干擾,物種從中心向邊緣地區擴散效率很低,會形成局部物種滅絕。一般把保護區分成三個部分,即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
⑷ 生物多樣性的遷地保護
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種子庫和基因庫的建立都是遷地保護的重要措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應以就地保護為主,對某些瀕危物種而言,遷地保護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遷地保護的物種最終還應回歸大自然,這是在遷地保護過程中應加以注意和探討的問題。
⑸ 生物多樣性恢復研究
通過發展、試驗和應用恢復生態學原理,加強對被破壞和退化的生態系統恢復的基礎研究,這是提高區域生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主要研究生物內部遺傳結構和物種的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功能如生產力、養分循環、污染物的貯存和排放等的聯系;在退化生態系統中,物理和生物因子如何分別地和綜合地影響物種生活史特點以及對種群和群落結構的影響;應用生態學與進化的原理為恢復的研究項目提供研究綱要。
⑹ 其它
生物多樣性保護涉及廣泛的內容,尤其是社會的和人文的。特別要強調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和法規的制定,只有依法才能最有效的保護。
⑦ 如何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的穩定狀態只能是相對的,因為其結構和功能總是處於動態變化中。
方法:(1)對生態系統的利用要適度,減少對生態系統的干擾。
(2)對利用強度大的生態系統,實施物質和能量的投入。
⑧ 如何保護青藏高原這樣的生態系統
,強化草地、濕地、森林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強專土地整治屬和地質災害防治,提高自然保護區管護水平;二要加強環境污染防治,解決損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強化固體廢物安全處置,嚴格輻射安全和土壤環境管理,完善農牧民聚居區環境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污染防治;三要提高生態環境監管和科研能力。提出建設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預警體系,加強生態環境管理執法能力建設,嚴格執法監督,大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四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引導自然資源科學合理有序開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出加快傳統農牧業生態轉型,科學合理有序地開發礦產資源和水能資源,促進生態旅遊健康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游牧民定居工程,實施傳統能源替代。
⑨ 如何保護生態環境與生態系統
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並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
生態環境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生態系統。如果要知道什麼是生態系統,我們得從地球上的生物物種說起。
在地球生物圈中,有很多很多種生物。關於物種的數量還沒有明確答案,眾說不一。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並命名的生物有100萬種。有人說地球上有500萬種生物,但又有報告,光亞馬孫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就可能有800萬種生物。由此,估計全球現存的物種大約有1000萬種。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全球有3700萬種生物。如果追算已經滅絕的物種,地球從其誕生之日至今共約出現過5億~10億種生物。
地球上的生態系統這些生物都必須存在於一定的環境中,如一片森林,一塊草原,一條河流。人們把某一種生物所有個體的總和叫做「種群」,把生活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由種群組成的整體叫「群落」,群落與它相互作用的環境合起來就是生態系統。所以說,生態系統是指一定時間內存在於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所有生物與其周圍環境所構成的一個整體。
例如,一片森林就是一個生態系統。森林中有狼有虎,有鹿有兔,有松有柏,有花有草,還有各種微生物。狼有狼的種群,鹿有鹿的種群,也就是說各種動物都有各自的種群;松有松的種群,花有花的種群,即各種植物有各自的種群;各種微生物也有各自的種群。所有的動物種群、植物種群和微生物種群合起來構成群落,群落中的所有生物和環境合起來就構成森林生態系統。
不光森林,草原、沙漠、湖泊、海洋、農田、城市都是生態系統,整個地球生物圈也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
任何生態系統都是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兩部分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等各種物理和化學的因素;生物部分又可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類。
生產者是指綠色植物,包括草、樹、莊稼、藻類,它們能夠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汲取土壤中的水分和礦物營養元素,藉助太陽光能來合成有機物,並提供給其他生物。
消費者是指各種動物和人。它們自己不會藉助太陽光合成有機物,只靠吃生產者為生。
分解者是細菌和酶,它們把生態系統中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屍體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營養元素,還給大氣和土壤,再供生產者使用。
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的分類很多,如可以簡單地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又可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以及凍原生態系統等等。水域生態系統又可分為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
要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就必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我國環境保護法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其主要任務之一,正是基於生態環境與生活環境的這一密切關系。
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是兩個在含義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並不等同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並不能叫做生態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僅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包含關系。
⑩ 怎樣保護生態平衡
植樹造林 建立生態工程 保護各種動植物 退耕還林 做各種喂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