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生態平衡
① 負反饋調節對維持生態平衡有什麼指導意義
負反饋調節:使生態系統達到或保持平衡或穩態,結果是抑制和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的變化。
負反饋調節的主要意義在於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在負反饋情況時,反饋控制系統平時處於穩定狀態。
還有一種負反饋調節:在人體內,下丘腦作為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中樞,通過分泌促激素釋放激素,使垂體分泌促激素,作用於其他內分泌腺,促進其他內分泌腺的分泌激素,各種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過多,反過來會抑制下丘腦和垂體的功能,稱為負反饋調節.
② 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有哪些
動物本身就是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系統中主要扮演「消費者」身份,以消費者的身份控制植物及不同營養級動物的數量,維持生態平衡。另外,部分動物還具有「分解者」的身份,能夠處理動植物屍體,支持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過程。
不同的動物類群和植物一起形成復雜的食物鏈並構成了食物網,這種食物網結構的復雜性對於維持生態平衡至關重要,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就越穩定,也就更平衡。
③ 如何保持生態平衡
1.影響生態平衡的因素影響生態平衡的因素是十分復雜的,是各種因素的綜合效應。一般將這些因素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界發生的異常變化。人為因素主要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以及當代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等。如工業化的興起,人類過高地追求經濟增長,掠奪式地開發土地、森林、礦產、水資源、能源等自然資源;同時,工業「三廢」中有毒、有害物質大量的排放,超出了自然生態系統固有的自我調節、自我修補、自我平衡能力和生長力極限,致使全球性自然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
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物種改變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往往為了一時的利益,採取一些短期行為,使生態系統中某一種物種消失,或盲目向某一地區引進某一生物,結果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例如,澳大利亞本沒有兔子,後來從歐洲引進以作肉用並生產皮毛。引進後,由於沒有天敵,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以致草皮、樹木被啃光,達到一種「談兔色變」的地步。雖耗大量人力、物力捕殺但收效甚微,最後,引進了一種病菌,才控制了這場危機。我國20世紀50年代大量捕殺麻雀,造成某些地區蟲害嚴重等。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亂捕濫殺,收割式地砍伐森林,長此以往,勢必造成某些物種減少甚至滅絕,從而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
(2)環境因素改變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這主要是指環境中某些成分的變化導致失調。隨著當代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和農業生產的不斷進步,大量的污染物進入環境。這些有毒有害的物質一方面會毒害甚至毀滅某些種群,導致食物鏈斷裂,破壞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使生態系統的功能減弱以至喪失;另一方面則會改變生態系統的環境因素。例如,隨著化學、金屬冶煉等工業的發展,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氧化物以及煙塵等有害物質,造成大氣、水體的嚴重污染;製冷劑漏入環境中引起臭氧層變薄;除草劑、殺蟲劑和化學肥料的使用,導致了土質的惡化等。這些環境因素的變化,都有可能改變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種類和數量,從而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
(3)信息系統的改變引起生態平衡的破壞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之一。信息通道堵塞,正常信息傳遞受阻,就會引起生態系統的改變,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生物都有釋放出某種信息的本能,以驅趕天敵、排斥異種,取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以繁衍後代等等。例如,某些昆蟲在交配時,雌性個體會產生一種體外激素——性激素,以引誘雄性昆蟲與之交配。如果人類排放到環境中的某些污染物與這種性激素發生化學反應,使性激素失去了引誘雄性昆蟲的作用,昆蟲的繁殖就會受到影響,種群數量會下降,甚至消失。總之,只要污染物質破壞了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系統,就會有因功能而引起結構改變的效應產生,從而破壞系統結構和整個生態的平衡。
當今全球性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主要表現為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水土流失嚴重,動植物資源銳減等。
2.研究生態平衡需要注意的問題(1)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以及環境各要素之間不可能存在絕對平衡。就系統中的生物成分而言,不僅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使它們在數量上,甚至在種類之間增增減減,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各自的群落乃至種群內部亦有競爭、排斥、共生、互助等相生相剋的關系不斷發生。生物通過能流、物流和信息流不斷調整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使生態系統處於動態的平衡之中。
(2)生態平衡是相對的,是發展、變化著的由於生態系統自身的不斷發展,以及外部條件的變化,原有的平衡總是要被打破。當舊的生態系統平衡被破壞以後,在新的條件下,將建立起新的生態系統平衡。在這方面,生物進化的幾個階段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證。生物的進化就是不斷地從一個穩定狀態飛躍到另一個穩定狀態的過程。
生態系統是一個耗散結構,它的有序性主要體現在生態系統的平衡上。生態系統內外各種因素的變化,特別是一些重要因素的變化,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必然使系統的有序性發生改變,從有序狀態到無序狀態。在新的條件下,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通過自身組織或人工調節,使無序狀態又重新恢復到有序狀態。生態系統就是從有序——無序——有序,從低層次有序發展到高層次有序。因此,生態平衡不是最後的平衡,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人類正是利用這一點,不斷建立更符合人類需要的各種人工、半人工生態系統。
(3)生態系統的平衡不是保持原始狀態從人類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來看,保持原始狀態的生態系統是沒有必要的。原始狀態的生態系統所生產的物質,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不能滿足現今人類社會的需要。只有遵循生態規律,按照人類的需求,對自然進行利用與改造,使生態系統結構更合理,功能更高效,才能實現最佳的生態效益。這是我們所期望的,也是能夠達到的。例如,荒山變果園、植樹造林、改良土壤等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來源。
3.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自然環境是生態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生物體通過與周圍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來維持自身的生長、發育和繁衍。因此,保護自然、恢復生態系統的平衡,保持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便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因為,人類只能以極少數的農作物和動物為食物來源,所以以人類為中心的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簡單的食物網路極不穩定,容易發生大幅度波動。而人類又一味地向大自然超量索取,勢必將進一步加劇自身賴以生存的生物圈的破壞。由此可知,遏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無限需求慾望,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實際上是保全人類自身。人類也只有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按照生態規律辦事。
(1)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開發自然資源必須以保持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為前提。只要重視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相互協調的原則,就可以保持系統的生態平衡,同時又可以開發自然或改造環境。只有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相互協調,才能使自然生態系統適應外界的變化、不斷發展,也才能真正實現因地制宜,發揮當地自然資源的潛力。只有重視結構與功能的適應,才能避免因結構或功能的過度損害而導致環境退化的連鎖反應。
在利用生物資源時,必須注意保持其一定的數量和一定的年齡及性別比例。這應該成為森林採伐、草原放牧、漁業捕撈等生產活動中必須遵循的一條生態原則,以保證生物資源不斷增殖恢復。否則,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資源枯竭,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2)改造自然、興建大型工程項目,必須考慮生態效益改造自然環境,興建大型工程項目,必須從全局出發,既要考慮眼前利益,又須顧及長遠影響;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破壞後果往往是全局性的、長期的、難以消除的。例如,興修水利既要考慮水資源的利用,又要考慮由此引起的生態因素的變化。否則,一旦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後果將不堪設想。
埃及20世紀70年代初竣工的阿斯旺大壩就是例證。該壩的建成在電力、灌溉、防澇等方面帶來了有益的一面,然而卻因破壞了尼羅河流域的生態平衡,引起了一系列未曾料想的嚴重後果。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流經蘇丹和埃及而入地中海,在埃及入海口形成肥沃的三角洲。千百年來,河水的定期泛濫,給三角洲帶來了土壤養分,沖洗了鹽分,又給地中海帶去了營養成分,著名的沙丁魚即產於此地。大壩建成之後,河水不再泛濫,土地缺少肥源,鹽漬化威脅日益加重。同時地中海也因缺少養分來源,浮游生物減少,魚類生產受到損失,沙丁魚的產量由未建壩時即1965年的15000噸降到1968年的500噸。水庫完工後的1971年幾乎不產沙丁魚了。此外,水庫的修建改變了當地的生態條件,使得血吸蟲病和瘧疾患者都增多了。
阿斯旺大壩雖然有利於埃及的工農業生產,但也使埃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國也有類似的情況,如葛洲壩的建立,忽略了魚、蟹等的回遊生殖規律,後來經一些生態學家建議,採取人工投放魚苗並輔以相應的其他措施,才保證了長江流域的漁業生產。因此,對於重大工程必須審慎從事,事前應充分論證,像三峽工程一樣充分考慮到可能發生的生態平衡破壞的後果,並盡可能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
(3)大力開展綜合利用,實現自然生態平衡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輸入系統的物質可以通過物質循環反復利用。在經濟建設中運用這個規律,可以綜合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將生產過程中排出的「三廢」物質資源化、能源化和無害化,減少對環境的沖擊。總之,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只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就一定能夠保持或恢復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④ 為什麼要維持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通過發育和調節所達到的一種穩定狀況,它包括結構上的穩定,功能上的穩定和物質、能量輸入輸出的穩定。生態平衡是相對的平衡。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孤立的,會與外界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會經常遭到外界的干擾。尤其是近代以來人口大量增加,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界的干擾程度和范圍越來越大,生態系統都在不斷地受到人類的干擾和破壞。因此,生態系統的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生態平衡是動態平衡,而不是靜態平衡。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都在按一定的規律運動、變化著,系統中能量在不斷地流動,物質在不斷地循環,整個系統時刻處於動態之中。
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自然原因主要是指自然界發生的異常變化,如火山爆發、山崩、海嘯、水旱災害、地震、暴雨、流行病等,這些都會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人為因素主要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工農業生產產生的大量污染物進入環境後引起的生態平衡的破壞。
⑤ 如何維持生態平衡
就目前來看
人類無法維持生態平衡
除非世界不發展
全部的工廠關閉
飛機停飛
汽車停開。。。。不過這是不可能的
目前只能延緩
⑥ 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歷史證明,由於人類的盲目自大,破壞了生態平衡,屢屢招來毀滅人類自己的生態災難。破壞生態平衡的誘因歸結為三類:一、破壞環境:由於環境是生態系統的成分之一,它的改變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由於破壞環境打破生態環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諸如:湖沼富營養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壞了臭氧層;阿斯旺水壩生態環境惡化;「六六六」、「DDT」施用後的惡果;地球的「濕室效應」等。二、破壞植被,以森林為主體的植被是陸地生態平衡的杠桿,地球上由於破壞植被導致的生態災難最多,如1934年發生在美國西部的黑風暴,毀掉耕地4500餘萬畝;1963年發生在前蘇聯農墾區的大風暴,毀田3億多畝;同樣因森林的破壞,使古老的巴比侖文明滅亡;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塔爾平原,因森林破壞淪為沙漠,沙漠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中國黃河流域生態條件的變壞,源於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當今長江將變成第二條黃河;東北林區生態條件變壞,主要原因是對西南林區和東北林區森林的不合理採伐和過度採伐。三、破壞食物鏈:破壞食物鏈打破生態平衡的例子如: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解救的例子更為新鮮。當然在生物圈內往往是幾種誘因並存的。
中國是一個生態災難多發的國家,中國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態災難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氣候變壞、洪水泛濫、庫壩被淤等。近年來,我國水域污染增多:網眼小了,魚蝦少了。科學家們預言:「生態危機將成為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最大危機。」這就告訴人們,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人口壓力的加大,人類必須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人的身體機能失去平衡,就要得病甚至死亡;
一個地方的生態失去平衡,別的地方也會品嘗苦果;
整個生態失去平衡,人類整體的生存環境就會惡化……
人們已逐漸認識到,人類並不是地球的主宰,野生動物和人一樣,都是生物鏈中的一環,都有著生存的權利。對野生動物的殘忍,就是對生命的漠視,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保護人類自己。所以,關愛野生動物,弘揚人的善心,是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體現出人類關懷自己的生存與發展,改善動物處境的同時,也完善了人類。
這不僅是一個觀念問題,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體現了一個國家文明的程度。正因如此,在德國、英國、印度、菲律賓等國家,不要說捕殺野生動物,就是普通動物在情感上受到了虐待,都會受到法律的追究。
我的天啊!!!!
現在這個世界上還能有人說出樓上那樣的話!
⑦ 鳥類是怎麼維持生態平衡的
鳥類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十分寶貴的生物資源。它們不僅將內大自然點綴容得分外美麗,使自然界更有生機,並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還能產生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特別是食蟲、食鼠的鳥類,它們在農林業生產上的作用更為突出。如啄木鳥是著名的「森林醫生」,白臉山雀、灰喜鵲、畫眉等,一年四季守衛著森林、田野、庭院。主要在夜間活動、俗稱貓頭鷹的鶚類,以鼠類為食,是滅鼠能手,一個夏天可以捕食1000隻田鼠。鳶、大鵟等以動物腐肉、穢物為食,在保持環境衛生上起著良好的作用,被稱為「自然界的清道夫」。
⑧ 怎麼樣維持生態平衡
人類為了生存、發展,要向環境索取資源。早期,由於人口稀少,人類對環境沒有什麼明顯影響和損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自然條件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到了「刀耕火種」時代,人類為了養活自己並生存、發展下去,開始毀林開荒,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環境。於是,出現了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問題。但因當時生產力水平低,對環境的影響還不大。到了產業革命時期,人類學會使用機器以後,生產力大大提高,對環境的影響也就增大了。到20世紀,人類利用、改造環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規模逐漸擴大,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據估算,現代農業獲得的農產品可供養50億人口,而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產生的綠色植物及其供養的動物,只能供給1000萬人的食物。由此可見,人類已在環境中逐漸處於主導地位。但是,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隨之出現在人類面前。大氣嚴重污染,水的資源空前短缺,森林慘遭毀滅,可耕地不斷減少,大批物種瀕臨滅絕,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正處在危機之中。日益惡化的環境向人類提出:保護大自然,維持生態平衡是當今最緊迫的問題。
⑨ 如何保持生態平衡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始終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當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出現了緊張和對立,整個生態系統不斷受到破壞。
由此,必須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的新文明。
為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保護生態平衡,除經濟和法律手段外,還必須依靠道德的力量。
建立適應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道德規范,有利於形成人們堅定的內心信念,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生態環境道德是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這不僅反映了新階段道德建設的客觀實際和規律,也體現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生態環境道德的總體要求是: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
對青少年生態環境道德的具體行為要求是: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抵制污染,植綠護綠。
要努力使保護母親河行動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習生態環境。
道德、學習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的重要載體。
青少年要率先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植綠護綠、抵制污染。
青少年既是生態環境道德的重點教育對象,更是生態環境道德建設的積極推動者。
廣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動、開風氣之先,充分發揮生力軍作用。
與和諧與共的人與自然關系理想狀態和境界相適應,生態環境道德要求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
對於青少年來說,要首先做到:珍愛生靈。
平等對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體,不隨意損害它們,保持生態系統平衡。
不踐踏草木,不攀折花葉,不虐待小動物,不吃珍稀動植物。
珍愛生靈。
⑩ 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和和文維持生態平衡的方法和手段
保護環境,保持抄生態平衡的關鍵是保護植被。
1.生態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
2.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
3.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