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產業生態
① 江西有多少縣區市
截至2019年,江西有11個設區市、個縣(市、區)。
江西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是中國內陸省份之一。
江西位於中國東南部,在長江中下游南岸,以山地、丘陵為主,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顯著,四季變化分明。境內水熱條件差異較大,多年平均氣溫自北向南依次增高,南北溫差約3℃。
全省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92餘萬,轄11個設區市、100個縣(市、區)。全省共有55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佔99%以上,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畲族、苗族、回族、壯族、滿族等。
(1)江西省產業生態擴展閱讀:
江西的建制沿革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
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② 江西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又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發犤2003犦9號),加快我省林業發展,現作如下決定。
一、加快林業發展是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我省林業建設成效顯著。改革開放以來,省委、省政府先後組織實施了「滅荒」造林、「在山上再造一個江西」和「跨世紀綠色工程」等林業發展戰略,特別是1998年以來,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啟動了長江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一批國債項目,有力地推動了我省林業的發展,實現了森林面積、蓄積量「雙增長」,森林覆蓋率達到59.7%,居全國前列,生態狀況顯著改善。商品林業基地建設穩步推進,林業產業逐步壯大,林業經濟增長較快。林業在維護生態安全、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擴大城鄉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林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仍很艱巨。我省森林資源較為豐富,但低產林、針葉林面積大,森林資源質量較低,整體生態功能脆弱;林業產業規模小,起點低,結構不合理,缺乏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林業經濟實力不強;林業改革相對滯後,產權不清晰,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亂砍濫伐林木、亂墾濫占林地、亂捕濫獵野生動物、亂采濫挖野生植物等違法現象時有發生;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林區群眾文化生活相對落後,林業職工和林農群眾收入增長緩慢。總之,我省林業仍然處於森林資源恢復和發展階段,林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3.加快林業發展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選擇。林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雙重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文明發展目標,必須有發達的林業作支撐。我省山區、丘陵區面積大,林業的地位和作用尤為突出。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要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要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在山區綜合開發中,要賦予林業以基礎地位。全省上下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按照「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要求,把加快林業發展作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解決「三農」問題、建設「三個基地、一個後花園」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不斷加強生態建設的同時,利用山區特有的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大綜合開發力度,努力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加快林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思路和奮斗目標
4.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中心,堅持生態效益優先原則,全面實施林業分類經營,努力建設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林業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促進全省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作出更大的貢獻。
5.基本思路。今後一個時期林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堅持「一個提高,兩個調整,三個搞活」。即:堅定不移地把林業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提高森林資源的質量上,下大力氣調整林分結構和林業產業結構,千方百計搞活用工制度、搞活森林資源、搞活經營機制。按照這一基本思路,調整林業戰略布局,將目前正在實施的各項林業工程系統整合為鄱陽湖流域生態防護林體系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工程、以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產業基地工程等三項林業重點工程,其中鄱陽湖流域生態防護林體系工程,包括退耕還林工程、長江珠江防護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中德合作造林項目、綠色通道工程、平原綠化工程、小型生態公益林項目、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試點項目等。實施重點工程帶動戰略,集中力量建設好上述三項林業重點工程,以此帶動全省林業大發展。
6.奮斗目標。通過實施林業分類經營,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和持續利用森林資源,用20年左右時間,在全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結構穩定、功能齊備、管理高效的森林生態體系和規范有序、集約經營、結構合理、富有活力的林業產業體系,使我省林業在全國率先跨入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力爭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2%,活立木蓄積量達到5億立方米,森林質量明顯提高,「五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重點地區的生態問題基本解決,林業經濟年增長速度保持在13%以上,林業產業實力顯著增強。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左右,活立木蓄積量達到7.5億立方米,森林質量進一步提高,生態狀況步入良性循環,實現山川秀美,林業經濟年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林業綜合實力位於全國前列。
三、鞏固和加強生態建設
7.著力抓好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抓住國家實施林業重點工程的有利時機,著力抓好鄱陽湖流域生態防護林體系工程的實施,採取封山育林、低產林改造、疏林補植、造林、撫育等多種途徑,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改善鄱陽湖流域的生態狀況,減少各類生態災害。認真實施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工程,切實保護好野生動植物資源、濕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
8.深入開展公民義務植樹運動。認真落實《江西省公民義務植樹條例》,建立健全義務植樹登記制度和考核制度,提高適齡公民履行義務的覆蓋面。不斷豐富和完善義務植樹的形式,抓好義務植樹基地的規劃和建設,落實管護措施,提高義務植樹的成效。將公民義務植樹與推進城市綠化美化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城市林業,精心打造一批花園城市、園林城市。
9.認真落實部門造林綠化責任制。進一步明確部門和單位綠化的責任范圍,落實分工負責制,著力抓好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公路部門負責對國道、省道和縣、鄉公路的綠化;鐵路部門負責管內鐵路的綠化;水利部門負責水利工程的綠化;城市建設部門負責城鎮綠化。高速公路的綠化要納入工程建設范圍,與工程建設同步規劃、同步施工;機關、學校、工廠、礦區的綠化,由各單位自行負責。各級綠化委員會要加強對部門和單位落實綠化責任制的監督檢查和考核。
四、大力發展林業產業
10.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設步伐。抓住國家加快建設以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產業基地工程的機遇,充分發揮我省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建設集約化經營的商品林基地,大力發展珍貴用材林、優質工業原料林、名特優經濟林和其他商品林,增加林產品的有效供給。建設商品林基地要與培育龍頭企業有機結合起來,龍頭企業要按照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組建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產業經濟共同體,以帶動基地建設和農民增收。木竹加工企業,必須建立與其加工規模相適應的工業原料林基地。
11.提升林產工業發展水平。實施扶強限劣戰略,鼓勵和支持以森林資源精深加工為重點的人造板業、木竹製漿造紙業、傢具製造業、林產化工業,延長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多次增值。新上林產工業項目應堅持高起點、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原則,嚴格控制木竹粗加工項目。對現有林產加工企業進行清理整頓,選擇一批基礎較好、帶動力強的骨幹企業列入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扶持,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小造紙、小松香、濕法纖維板、小型木材加工項目。
12.綜合開發非木質森林資源。加快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建設,依託林區特有的水文、氣候和自然景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在不破壞森林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下,經批准允許在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和生態公益林區進行生態旅遊產業開發。進一步拓展林業產業發展領域,充分利用山區非木質資源,發展森林食品、森林葯材、苗木花卉、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等新興產業。
五、繼續深化林業改革
13.積極推進林業分類經營。對公益林業和商品林業,實行不同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政策措施。公益林業按公益事業進行管理,以政府投資為主,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凡納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資源,由政府以多種形式對投資者給予合理補償。公益林建設投資,按照事權劃分,分別由各級政府承擔。商品林業按基礎產業進行管理,主要由市場配置資源,經營者自主投入、自主經營,政府給予必要扶持。
14.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依法嚴格保護林權所有者的財產權,維護其合法權益。對已經核發林權證的,要切實維護其法律效力;權屬明確尚未核發林權證的,要盡快核發;對權屬不清或有爭議的,要抓緊明晰和調處,盡快核發權屬證明。已經劃定的自留山,由農戶長期無償使用,限期綠化,不得強行收回。自留山上的林木,一律歸農戶所有。分包到戶的責任山,要保持承包關系的穩定。上一輪承包到期後,可以繼續承包。新一輪承包要簽訂書面承包合同,承包期限按有關法律規定執行。農戶不願意繼續承包的,可交回集體組織另行處置。目前仍由集體統一經營管理的山林,要採取租賃、承包、招標、拍賣等形式,明確經營主體,落實經營責任。積極培育活立木市場,加快推進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的流轉。國家和集體所有的林木和林地的轉讓,必須經過法定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不論採取何種轉讓方式,都要堅持公開招標、民主決策,引入競爭機制,增加轉讓的透明度,國有和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成員享有優先經營權。屬於個人或外商等非公有制所有的林木,流轉時可由雙方自行商定價格,自行轉讓。認真做好森林資源流轉的各項服務工作,及時辦理權屬變更登記手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15.加快推進國有場圃改革。按照林業分類經營的要求,逐步將國有林場分別界定為生態公益型林場和商品經營型林場,並對其內部結構和運營機製作相應調整。生態公益型林場以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為主要任務,按從事公益事業單位管理,所需資金按行政隸屬關系由同級政府承擔。採取國家收購、資源置換等形式,使非國有公益林向生態型國有林場集中。商品經營型林場和國有苗圃實行企業化管理,按市場機制運作,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比照地方國有企業改革政策,加快國有場圃改制步伐,妥善分流現有職工,逐步建立以勞動合同制為基本形式的勞動用工制度和以按勞分配為主、各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收入分配製度,搞活經營機制,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益。
16.進一步加大森工企業改革力度。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採取靠大聯優、兼並重組、整體或分塊出售、先租後售等方式,吸引各類資本參與森工企業改制,發展股份制和民營經濟,增強企業活力。對資不抵債的特困企業,條件成熟後依法實施破產;對企業現有職工,採取退養、協保、安置補償等形式依法解除勞動關系。
六、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
17.全方位擴大林業開放。鼓勵農戶、城鎮居民、科技人員、私營企業主等一切非公有制投資主體單獨或合夥參與林業經營。尤其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擴大林業利用外資規模,鼓勵外商投資成片開發荒山荒坡,建立商品林基地,發展林產品加工業。積極開展林業對外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林業發展。
18.拓寬非公有制林業發展領域。國家和集體所有的商品林,可通過改制形式流轉給個人經營,也可採取承包、拍賣、租賃等方式面向社會招標經營。公益林經營也可以引進民營機制,實行公有民營。各項林業重點工程建設,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鼓勵非公有制投資主體通過招標承包等形式參與建設。
19.加強對非公有制林業的指導和服務。全面落實「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在項目准入、資金扶持、稅費和資源利用政策等方面,給予各種所有制林業經營主體平等待遇,為非公有制林業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加大非公有制林業的信貸扶持力度,放寬貸款條件,擴大面向林農的小額貸款和聯保貸款,允許以林木抵押申請銀行貸款。積極引導和扶持各種專業合作組織,為非公有制林業提供科技、產品營銷等社會化服務,培育、規范林產品和林業生產要素市場,依法規范和搞活林產品流通,禁止對木竹和其他林產品實行地方保護和限價經營,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對林業專業戶的技術培訓,提升非公有制林業的發展水平。
七、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林業政策
20.加大林業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及其事業單位的行政事業經費,必須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確保及時足額撥給。取消現行的森工行業管理費,各級森工行業管理部門的事業費由同級財政部門通過預算予以安排。加大對公益林業建設和林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確保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林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林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等經費納入各級政府公共財政預算,並優先安排。以工代賑、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農業產業化等財政支農資金,在投資渠道和管理原則不變的前提下,要統籌安排,向林業建設傾斜。國家林業重點工程中,國家規定地方應配套的,各級政府必須按要求予以解決。對各種社會造林,各地應視財力給予適當補助。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專項用於地方公益林的建設和管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並逐年增加資金規模。
21.完善和落實林業稅費政策。各類企事業單位種植林木、生產林木種子和苗木,以及從事林產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暫免徵企業所得稅。2000年以後新建的商品林基地,育林基金由經營者自提自用,專項用於基地建設。取消林業保護建設費、自然保護區管理費,取締鄉鎮管理費等各種名目的亂收費,減輕林業經營者負擔。嚴禁以各種名義平調、擠占、挪用林業專項資金。
22.調整林木採伐利用政策。對人工用材林,經營者可以自主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其採伐限額根據森林經營方案確定的合理年森林採伐量制定。在採伐限額編制單位內,人工用材林年採伐限額本年結余的,經省林業主管部門批准,可以結轉下年使用。個體造林1000畝、企業造林2萬畝以上的,可根據需要申請實行林木採伐計劃單列。人工用材林撫育間伐生產的木材,胸徑小於10厘米的,不納入木材生產計劃管理。對人工短輪伐期工業原料林,其採伐限額不足的,從省預留限額中解決或向國家申請解決。在非林地上營造的商品林,經營者要求採伐的,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應當保證其採伐限額和木材生產計劃,依法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毛竹林的採伐,按國家批準的採伐限額執行,不再下達年度生產計劃。
八、實施科教興林戰略
23.加強林業應用技術的研究。按照「產、學、研」結合的原則,加強林業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提高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尤其要加強現有林業實用技術的組裝配套,加大對林木良種培育、造林經營模式、非木質資源開發利用等實用技術的研究,積極開展森林認證工作,建立健全林業質量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推進林業標准化工作。加強林木種質資源保護和林木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提高林業生產的良種使用率。
24.抓好林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加大林業科技推廣的資金投入,進一步完善林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選擇一批先進實用林業科技成果進行重點推廣。實施林業科技幫扶工程,大力推進林農技術員「綠色證書」工程,著力培養和扶持一批林業開發大戶。抓好林業科技試點示範工作,建立一批高標準的林業科技示範園區和科技示範點,以點帶面,推動科教興林工作不斷深入。
25.充分調動林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根據林業建設需要,加強各類林業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建設,抓好林業人才培養工作。鼓勵各類林業科技人員以創辦科技型企業、建立科技示範點、開展科技承包和技術咨詢服務等方式參與林業建設。凡申請離崗從事林業開發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經主管部門批准,3年內保留身份,期滿後可辦理辭職手續,也可回原單位安排工作。各級政府都要設立林業科技發展基金,重點支持林業科研與開發、科技成果轉化與新技術推廣應用、林業標准化建設,並對在這些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九、堅持依法治林
26.加快林業地方性法規立法步伐。抓緊制定生態公益林保護、濕地保護、古樹名木保護、商品林經營管理、森林資源轉讓、林地登記管理等地方性法規、規章,並根據林業發展的新形勢,對現有林業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進行修訂和完善。進一步加強林業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依法保護森林的責任意識,為林業發展執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27.加大林業執法力度。加強林業執法隊伍建設,理順執法管理體制。鄉鎮林業工作站是最基層的林業管理機構,要充分發揮政策宣傳、資源管護、林政執法、生產組織、科技推廣、社會服務等職能和作用;加快木材檢查站的標准化建設,強化木材流通管理;完善森林公安雙重領導和內部管理體制,加強森林公安派出所規范化建設;認真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嚴格控制外來有害生物的傳入。積極開展林業行政綜合執法試點工作,整合林業行政執法力量,形成執法合力。加強林業執法人員的資格培訓,堅持持證上崗,全面推行林業行政執法責任制、評議考核制和過錯責任追究制,進一步規范林業行政執法行為。充實執法監督力量,改善執法監督條件,強化執法隊伍的監督管理。適時開展「嚴打」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林木、亂墾濫占林地、亂捕濫獵野生動物、亂采濫挖野生植物等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切實貫徹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嚴禁佔用基本農田建立商品林基地。
十、切實加強對林業工作的領導
28.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林業工作。加快林業發展,事關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林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切實加強對林業工作的領導,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要根據加快林業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加強各級政府的林業行政機構建設,完善林業管理體系,強化林業管理職能。各地各部門要加強協調,密切配合,認真履行職責,共同做好工作,支持林業發展。
29.認真落實林業建設任期目標責任制。各級政府對本地區的林業工作全面負責,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是林業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同志是主要責任人。對林業建設的主要指標實行任期目標管理,嚴格考核,嚴格獎懲,並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監督執行。林業建設任期目標責任制的落實情況,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選拔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具體考核辦法由省委組織部、省紀委、省監察廳、省人事廳、省林業廳共同制定。
30.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和支持林業工作。加快林業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職責,必須堅持「全社會辦林業」的方針,進一步加強林業宣傳和生態道德教育工作,普及林業和生態知識,提高全社會的生態安全意識。中小學教育要充實林業和生態建設的相關內容。新聞媒體要將林業宣傳納入公益性宣傳范圍,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林業的良好氛圍。各級工會、婦聯、共青團和民兵、青年、學生組織及其他社會團體、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要發揮各自作用,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投身林業建設事業,形成全社會辦林業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