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農業轉型

生態農業轉型

發布時間: 2020-12-09 16:33:34

Ⅰ 紹興的印染廠主要集中在什麼工業區

一、紹興縣濱海工業區基本概況
(一)濱海工業區發展的基本情況
紹興縣濱海工業區位於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圈,杭州灣南岸,位於紹興縣東北部,東至曹娥江,南連紹興市袍江工業開發區,西與杭州市蕭山一塘之隔,北至錢塘江,是紹興人民經過50多年,16次灘塗圍墾,在杭州灣出海口南岸最終形成新的投資開發熱土。隨著紹興跨海大橋的開工建設以及濱海出海碼頭和曹娥江口門大閘的建成,交通區位優勢日益突出,將真正成為接軌上海、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黃金帶的開放型窗口。
濱海工業區規劃用地總面積95.80km2,建設用地74.60km2,其中一期23.35平方公里,二期41.4平方公里,三期31.05平方公里。2007年,濱海工業區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5.5億元,工業總產值376.0億元,近三年均增幅達40%以上,2007年財政收入7.39億元。短短五年間,入園企業和項目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2003年底新入園企業只有26家,到2007年底已經達到147家,累計引進項目133個,協議投資253.6億元,合同利用外資7.93億元,引進的項目也從傳統的紡織印染企業,轉向高科技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葯、以及農牧業和第三產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能耗、水耗和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二)濱海工業區的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
濱海工業區經過五年多的開發建設,已初步形成現代紡織工業、石油化學工業、新型材料工業、高新技術產業、農牧和食品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等六大優勢產業集群(如圖1所示)。
1、現代紡織製造業。濱海工業區的大紡織產業比重佔了50%左右,產業基礎堅實,產業優勢明顯。初步形成了化纖原料—織造—印染—服裝一條龍的產業體系。通過引導化纖差別化、織造高端化、印
圖1:濱海工業區產業結構情況
染品質化、服裝品牌化,為中國(紹興)輕紡城的國際紡織品貿易中心提供了產業支撐,成為全國先進紡織製造業基地。濱海工業區是紹興市、縣印染行業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的重要平台,大量印染企業向工業區遷移,實現了印染工業的轉型和升級,提高了印染技術的層次和水平。
2、石油化學工業。華聯三鑫是濱海工業區石化工業的龍頭企業,精對苯二甲酸(PTA)的年產能達300萬噸,成為亞洲最大的PTA紡織原料生產基地。並擁有以濱海石化、賜富化纖、世創石化等大型企業集團為核心的化纖工業,形成了年產100萬噸聚脂纖維的紡織原料生產能力。
3、新型材料工業。濱海工業區的歐亞薄膜、東亞工程玻璃等企業形成了新材料產業集群,以鋼構件和玻璃深加工為主形成了新型建材基地,以BOPET薄膜和高檔紙業為主的包裝材料基地,以新型染料、助劑、有機硅為主的精細化工生產基地。以長江精功鋼構、波磊塗料、大名玻璃、東亞玻璃等企業為龍頭,在鋼構件、新型牆體材料、節能玻璃、汽車用玻璃、超薄化和功能化玻璃方面正在形成優勢和特色。
4、高新技術產業。濱海工業區積極引進高新技術企業、扶持研究開發能力強、產業化基礎好、經濟效益高、環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的高技術項目,形成了生物醫葯、機電一體化和環境保護等高技術產業。以賜富醫葯、亞太醫葯、華納葯業為龍頭,推進化學原料葯及醫葯中間體規模化、生物醫葯產業化、醫葯制劑新型化、中成葯加工現代化。
5、農牧業和食品加工業。以中大飼料為龍頭,公司現擁有年產50萬噸規模的8條綠色環保飼料生產流水線,主要生產各檔畜禽飼料、水產飼料、特種水產飼料、水產膨化飼料和預混料等。中大畜牧是紹興縣飼養規模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全部飼料由中大飼料公司提供。工業區積極發展循環型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引導傳統農業向科技型、生態型、集約型、觀光型「生態大農業」轉變,打造循環型農業。
6、現代服務業。濱海工業區積極發展現代貿易、流通、旅遊、物流、金融和科技等現代服務業。引進商業銀行,構建金融體系;打造濱海工業區的商貿中心,建設星級商務酒店,大型綜合商場和超市,形成工業新城的基礎;建立學校、醫院、公交客運和物流中心,規劃貿易居住區和外來務工人員公寓等功能配套,加快形成城市形態合理、設施配套、服務齊全、生活舒適、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工業新城。
(三)濱海工業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紹興縣濱海工業區自2002年成立以來,經過五年多的建設,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投資達51.5億元,完成配套基礎設施達到了36.7平方公里,路網擴展到6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不僅供電、供水、供熱系統完備,而且「三廢」(廢氣、廢水、固廢)處理系統也十分健全。具體表現在:
1、熱電聯產實現100%的集中供熱。濱海工業區用熱企業眾多,尤其是印染企業需要大量蒸汽,集中供熱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現有浙江天馬熱電有限公司和紹興遠東熱電有限公司為工業區企業提供了穩定的熱源。目前,投資30億元的濱海熱電廠正在籌建之中。建有220KV變電所1座,110KV變電所2座,50萬伏和22萬伏變電所正在建設中。
2、工業區的污水實現100%集中處理。建有目前國內較大的日處理能力達60萬噸的污水處理中心。工業區排水體制採用雨污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附近內河,污水則由區塊的污水管網統一收集,排入污水處理廠。企業廢水經預處理達到進管水質標准後,最終納入紹興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
3、工業固體廢棄物實現回收處理和再資源化。工業區內現有垃圾填埋場一處,位於新三江,佔地面積30000m2。工業區附近建有紹興市資源綜合利用熱電工程項目,可進行城市垃圾焚燒發電。目前正在籌建工業區固體廢棄物回收處理中心,實現工業廢棄物的集中處理和再資源化。2007年工業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處置量)22.5噸,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87.9%。
二、濱海工業區開展循環經濟工作的基礎和主要問題
(一)積極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工作
濱海工業區根據企業的特點,制定了各項政策,狠抓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企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目前,工業區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的企業已有11家。園區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初見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萬元GDP能耗強度下降。盡管自2003年以來,許多企業建成投產,隨之能源的消耗總量在不斷地增加(如表1所示),由2003年30萬噸上升到2007年的122.6萬噸,增長了4倍多。濱海工業區及時關注招商選資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積極推廣節能新技術,引進了大量能耗低、污染少的企業和項目,推動了濱海工業區的GDP產值
表1:2003-2007年濱海工業區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變化情況
主 要 指 標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能源消耗總量(折算為萬噸標煤) 29.5 57.5 89.9 109.5 122.6
萬元GDP綜合能耗(噸標煤/萬元) 2.76 2.51 2.44 1.96 1.63
數據來源:2003-2007年濱海工業區工業統計年度報表(濱海工業區經貿局)
的快速增長的同時能耗強度不斷。如GDP產值從2003年的10.7億元上升至2007年的75.5億元,增長了6倍多,而萬元GDP綜合能耗處在下降通道。從2003年的2.76噸標煤/萬元下降至2007年的1.63噸標煤/萬元,下降了44.8%。
2、萬元GDP的SO2排放強度持續下降。濱海工業區的二氧化硫(SO2)排放源主要來年燃煤火力發電廠和印染企業的導熱油鍋爐。隨著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二氧化硫(SO2)排放總量仍然不斷增長,但是,萬元GDP的SO2強度在不斷下降(如表2所示)。
表2:2003-2007年濱海工業區二氧化硫(SO2)排放總量和強度變化情況
主 要 指 標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二氧化硫(SO2)排放總量(噸) 1165 2106 3164 4236 5339
萬元GDP的SO2排放(kg/萬元) 9.5 9.2 8.6 7.5 7.1
數據來源:2003-2007年濱海工業區環境統計年度報表(濱海工業區環保局)
3、萬元GDP的化學需氧量(COD)和污水排放總量在下降。濱海工業區的化學需氧量(COD)的排放總量近幾年一直呈現上升趨勢,主要原因是新開工企業不斷增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石化企業和印染企業是COD排放的主要來源。然而,隨著企業重視工業廢水的處理和在廢水中提取有效成份,進行資源回收利用和再資源化,COD排放量上升的趨勢將得到遏制(如表3所示)。
表3:2003-2007年濱海工業區COD排放總量和排放強度變化情況
主 要 指 標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萬元GDP的COD排放(kg/萬元) 10.3 10.1 9.7 9.0 8.4
COD排放總量(噸) 1120 2313 3569 5021 6265
數據來源:2003-2007年濱海工業區環境統計年度報表(濱海工業區環保局)
與此同時,濱海工業區的污水排放總量已經出現下降「拐點」(如表4所示),從2006年的5012.6 萬噸的水平,到2007年下降至4887.4萬噸,下降了2.5%,盡管下降幅度並不大,但是,有效地遏制了過去每年上升20-50%的勢頭。
表4:2003-2007年濱海工業區污水排放總量變化情況
主 要 指 標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工業區污水排放總量(萬噸) 1012.1 2346.8 3949.5 5012.6 4887.4
數據來源:2003-2007年濱海工業區排污統計年報(濱海污水處理中心)
(二)高度重視資源節約、資源回收和再資源化
濱海工業區管委會大力推進企業開展節能降耗和清潔生產,打造企業層面的小循環。管委會引導區內企業積極探索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煤灰、廢水、廢氣和余熱、廢料等的循環回用技術。重點做了幾方面工作:一是做好中水回用,從原來的10家,擴大到現在的30多家,90%以上企業均在開展並擴大中水回用。二是做好淡鹼回收,有淡鹼的印染企業建起了淡鹼回收裝置,一年就可收回投資。三是做好定型機廢氣整治,對工業區內所有定型機全部安裝廢氣收集裝置。四是鼓勵企業技術改造。如天馬、金祥惠、華南等印染企業紛紛淘汰舊設備,添置了30多台氣流缸,近期計劃訂購70多台,可節水70%以上。五是做好廢物回用。如天明紙業、仁昌紙板年回收6萬噸廢紙,對紡織化纖企業的紙管、紙箱全部回收。六是加強節能管理,實施獎罰制度。採用節水型籠頭和高壓水槍、洗桶改用布擦、沖地改拖地等,節水成效非常明顯。
(三)加強循環經濟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
近年來,濱海工業區的企業根據自身的情況,探索先進、適用的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技術,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尤其濱海工業區印染企業具有產業集聚、企業集群的特徵,一個印染企業的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的成功實施,能迅速地在其它印染企業得到推廣和應用,形成共性技術,並得到完善和提高。目前,濱海工業區已形成一批可重點推廣的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技術(如表5所示)。
表5:濱海工業區重點推廣的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技術
序號 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技術 產業領域
1 推廣電機變頻器節能技術、電機相控器節能技術、電網三相布控節電器節能技術,節電15-20% 全工業區企業
2 推廣節能燈照明技術,推廣半導體LED綠色照明技術 全工業區企業
3 推廣印染過程的蒸汽冷凝水循環利用技術(節水技術) 印染企業
4 印染輕度污染水回用和熱量回收技術、(節能技術) 印染企業
5 推廣印染過程中淡鹼回收利用和再資源化技術(減排技術) 印染企業
6 印染導熱油鍋爐煙道余熱利用和能量回收技術(節能技術) 印染企業
7 推廣印染過程含鹼重污水油鍋爐除塵技術 印染企業
8 印染企業中水回用綜合技術 印染企業
9 印染企業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和再資源化技術 印染企業
10 膜分離法處理活性染料廢水技術 印染企業
11 PTA高壓尾氣中有機物回收利用和再資源化技術 三鑫PTA企業
12 回收醋酸甲酯(MA)、降低醋酸消耗技術 三鑫PTA企業
13 PTA生產過程中的Co、Mn催化劑、CTA母固回收利用技術 三鑫PTA企業
14 PTA母液中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和再資源化技術 華鑫環保科技
15 PTA殘渣(液)回收利用、無害化和再資源化綜合處理技術 華鑫環保科技
16 豆粕提取酶解多肽技術 中大生物科技
17 污水處理中心污泥回收和再資源化技術 污水處理廠
18 推廣污染物排放連續自動監測系統技術 企業和環保局
19 推廣畜牧糞便集中處理、沼氣化技術和沼氣發電技術 農畜牧業
20 推廣太陽能熱水器集熱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 農村(工業區)
(四)制定循環經濟的相關規劃、政策和措施
濱海工業區管委會自2002年成立以來,堅持科學發展觀,十分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區的建設。2004年就啟動創建省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建設工作,委託浙江大學編制《濱海工業區創建省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建設規劃》,並於2005年被浙江省發改委和環保局認定為浙江省首個省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2007年11月,委託浙江工業大學編制了《紹興縣濱海工業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2008-2015年)》。2007年,被列為浙江省唯一一個國家循環經濟示範產業園區的試點單位後,工業區管委會專門成立了紹興縣濱海工業區國家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建設領導小組,並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試點工作的要求,濱海工業區在《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基礎上,委託浙江工業大學編制《浙江紹興縣濱海工業區國家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工作實施方案(2008-2012年)》。
同時,濱海工業區還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相關的發展循環經濟,開展節能減排的政策和措施。如制定和出台了《濱海工業區企業排污收費管理規定》、《濱海工業區工業固體廢棄物管理辦法》、《新上企業和項目開展環境評價的規定》、《濱海工業區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的通知》、《濱海工業區企業節能減排考核和獎勵辦法》、《濱海工業區環境監測管理條例》、《濱海工業區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關於成立工業區國家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等多項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對推進工業區的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工作,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工業區起了積極的作用。
(五)發展循環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企業能耗高,節能任務重。目前,濱海工業區集聚著石化企業、熱電企業、印染企業、化工企業等等,尤其是印染企業近40家,所佔總能耗比重高達40.4%(如表6所示)。根據2007年企業能源消耗總量的統計,年能耗總量超過5萬噸標煤的有6家,其中熱電企業2007年能源消耗總量達到49.5萬噸標煤,占總能源消耗量的39.6%。年能耗總量在1-5萬噸標煤的有14家,占近四成,年能耗總量在5000-10000噸標煤的有14家。目前,已投產的企業有100家左
表6:2007年濱海工業區分行業能源消耗量情況
主 要 指 標 熱電 印染 石化 材料 其它 總計
能源消耗總量(萬噸標煤) 49.5 50.5 15.9 4.7 4.5 125.1
所佔比例(%) 39.5 40.4 12.7 3.8 3.6 100

右,年能耗總量超過2500噸標煤的有近一半,因此,濱海工業區企業的節能任務是非常繁重的。濱海工業區印染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也很高。根據2007年印染企業的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統計,印染企業的萬元工業增加值平均能耗高達近3.5噸標煤/萬元,是2007年濱海工業區企業的萬元工業增加值平均能耗(1.93噸標煤/萬元)的1.8倍。一方面反映了節能任務重,另一方面說明節能工作還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
2、污水排放量大,減排任務重。濱海工業區印染企業近40家,占已投產企業數的40%左右。印染企業的技術和工藝決定了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特點。據統計,2007年濱海工業區的印染企業的污水排放量為3068.1萬噸,占工業區企業污水總排放量的62.8%(如表7所示),不僅給工業區的污水處理中心造成壓力,也給周邊的生態環
表7:2007年度濱海工業區分行業污水排放情況
主要指標 熱電 印染 石化 材料 其它 總計
污水排放總量(萬噸) 162.1 3068.1 812.8 510.2 334.2 4887.4
所佔比例(%) 3.3 62.8 16.6 10.5 6.8 100
資源來源:2007年濱海工業區能耗年報和排污月報(2008)
境帶來影響。因此,濱海工業區污水減排的重點是印染企業。2007年工業區的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達6265噸,而隨著工業規模的擴大,COD的排放總量的控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到2010年將達到工業區的峰值7425噸,隨後才進入下降通道。
3、循環經濟產業鏈不夠完整。盡管近年來濱海工業區努力在企業之間和產業之間構建和完善循環經濟產業鏈,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有許多值得努力的領域。如大紡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仍然不夠完善,生態化和循環化的產業鏈的「對接」和「延伸」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如紡織原料型產業和紡織印染型產業比重過高,導致能耗高、污染大,而化纖、織造、服裝、紡織機械製造等能耗低、污染小的產業比重相對低。
4、工業區的固廢和廢水綜合利用率有待提高。2007年濱海工業區的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總量達22.5萬噸,其中熱電企業產生的粉煤灰、脫硫石膏粉有16.9萬噸,佔76.1%,主要是外售生產水泥和建築材料。目前,濱海工業區污水處理中心每年產生的污泥為3.5萬噸左右,約佔15.5%,還沒有做到資源綜合利用。經過試驗,污泥的熱值較高,低位發熱量有2700大卡,相當於標煤的一半,可用於焚燒發電(目前正准備實施此項目)。目前,濱海工業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中水回用,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園區污水再生利用率都偏低,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31.6%,園區污水再生利用率為14.5%,主要原因是紹興水資源豐富,水資源成本低,水資源綜合利用和中水回用工作滯後等。因此,一方面要開展工業固體廢棄物回收和再資源化工作,另一方面要把工業園區的中水回用、污水再生利用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Ⅱ 山西經濟轉型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思想。說明理由。速求

山西將實現「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
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2010年正式批復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山西成為第九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是全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根據中央要求,「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通過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破解長期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按照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內在要求,處理好轉型、發展與改革的關系,實現資源型地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據悉,這是首次以「資源型經濟轉型」為主題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在發布會上強調,其他一些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都是在一個區域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的改革試驗。而山西省的試點是在全省這個省域里,緊緊圍繞著產業的優化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型經濟轉型。
在國家發改委的批復中,特別提出山西要秉持先行先試的精神,抓住與資源型經濟轉型密切相關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改革,率先突破。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發展的質量和產業競爭能力,著力推動技術創新,形成並完善有利於自主創新和運用最新科學技術的體制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主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著力深化改革,完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要素市場體系,推動產權多元化、競爭公平化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著力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體制機制;著力構建城鄉統籌發展機制,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要求山西省要進一步明確改革試驗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研究制定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經國務院審批後實施。據悉,山西省將抓緊成立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領導小組及辦事機構,加快構建協調有力、充滿活力、運行順暢的工作機制。
為什麼選擇山西設綜改區
山西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基地,長期高強度的資源開發,導致支柱產業單一粗放、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資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產事故多發、資源枯竭問題逐漸暴露,資源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地制約著全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為解決資源型經濟的種種弊端,山西省高度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特別是在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中央對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2009年以來,中財辦、國家發改委、山西省委、省政府組織開展實地調研,向中央提出了「將山西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試驗區」的建議和相關方案。2010年12月1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山西省發改委主任李寶卿認為,山西獲批「綜改區」是山西自建國以來獲得的最大的綜合優惠措施。
在山西設綜改區有何重大意義
通過試驗區先行先試,加快山西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步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山西經濟「一煤獨大」,發展方式粗放,抗風險能力較差。在山西實施資源型經濟轉型改革試驗,有利於創新資源合理開發、資源產品價格形成和收益分配、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等體制機制,解決長期積累的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提升產業整體素質,有效防範周期性波動,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通過試驗區先行先試,促進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山西實施資源型經濟轉型改革試驗,完善資源集約高效開采、生態環境評估考核和補償機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通過試驗區先行先試,進一步提升山西的能源基地戰略地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在全國能源供給格局中,山西具有不可替代的能源基地重要地位。在山西實施資源型經濟轉型改革試驗,強化煤炭資源管理、綜合利用和安全生產等制度建設,有利於煤炭工業的集約高效發展,更好地發揮能源資源優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通過試驗區先行先試,加快山西轉型發展、跨越發展步伐,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山西實施資源型經濟轉型改革試驗,將有力地推動山西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解決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推動山西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趕超發展為戰略,以轉型跨越發展為目標,全力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全力推進「綠化山西、氣化山西、凈化山西、健康山西」。
通過試驗區先行先試,有效地發揮典型示範作用,促進全國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山西119個縣(市、區)中有94個產煤縣,資源型經濟在全國最具典型性。在山西實施資源型經濟轉型改革試驗,代表性強,示範價值大,試點作用突出,將更好地示範和帶動全國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
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就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和山西省副省長牛仁亮回答了記者的提問。牛仁亮表示,資源型經濟轉型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山西的具體體現。山西未來將實現「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
A 要特別處理好四項關系
國家對山西省開展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的要求是緊緊圍繞資源型經濟轉型這個改革主題,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
山西要特別處理好轉型和發展改革的關系;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資源型經濟轉型和整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系;資源型經濟轉型和城鄉一體化的關系。
山西省作為我國重要的資源和能源基地,長期以來為國家的能源安全、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60年來,山西省產煤100億噸以上,其中的3/4都貢獻給了全國各地。在山西為國家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確實存在著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的問題。所以我們的改革首先要重點處理好傳統產業轉型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關系,能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山西的經濟偏重,造成了一些環境污染、生態欠賬的問題。通過綜合配套改革試驗,要真正能夠促進山西在經濟轉型的同時,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山西屬於中部地區,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在中部地區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山西這個試驗區能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子,對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示範。
國家發改委還希望山西省通過改革試驗,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為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以及推進城鄉之間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做出探索和貢獻。
B 山西經濟存在四大積弊
山西經濟面臨哪些壓力和問題方面,山西目前面臨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安全壓力大和經濟效益低的四方面經濟發展積弊。
目前山西以煤炭資源為主的產業過於單一。煤炭、焦炭、電力、冶金四大行業佔山西工業比重85%以上。這種產業結構高度依賴省外市場,在全國或者全球經濟順利發展的時候,山西經濟也能順利發展。可一旦國際或國內經濟發展出現問題,山西經濟也將面臨較大問題。比如,在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
山西資源型經濟的發展方式是粗放型的、初級化的。萬元GDP耗能相當於全國平均數的2倍。以二氧化硫為例的污染物排放指標,也是全國平均數的2倍。山西每采一噸煤,要破壞2.48噸水。煤炭采空區面積已經達到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山西1/8的國土面積。
第三,山西的安全壓力大。山西採煤每年6億噸至7億噸,安全事故頻發是山西資源型經濟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第四,經濟效益低。高強度的煤炭開采,並沒有給山西人民帶來富裕,山西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都排在全國的20位以後。
總而言之,這種經濟是不可持續的。而目前,山西已經開始尋找突破,力爭把資源型經濟轉型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C 轉型跨越是又好又快發展
山西應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方面,根據國家對資源型經濟轉型試驗的要求,根據中央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戰略部署。總的要求是,資源型產業要新型化、接續替代產業要規模化,要實現三個產業的協調發展。
具體而言,山西未來將實現「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轉型發展、跨越發展就是又好又快地發展,資源型經濟轉型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山西的具體體現。
近幾年來國家為促進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已經推出了三個大的政策:一是國務院在2006年確定山西為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省;二是國家把山西確定為全國的循環經濟試點省;三是國家把山西作為生態建設試點省。
山西在過去幾年也為經濟轉型發展做了不少工作。
在淘汰落後產能方面,山西將2600個煤礦整合為1000個;將礦井產能從30萬噸提升為90萬噸;把2.2億噸焦炭產能壓縮為1.2億噸;山西還壓縮了5千萬噸鋼鐵產能,佔到全國壓縮總產能的近30%。在電力行業,山西壓縮10萬千瓦以下的裝機能力共400萬千瓦。
在治理污染領域,山西此前位列全國污染最嚴重十大城市中的三個城市,實現了全部退出。
在生態修復方面,全省大力實施植樹造林綠化,每年達400萬畝,同時推出以汾河流域生態修復為龍頭的一系列生態修復項目,目前汾河流域的地下水位已經全面回升了3米以上。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山西安全生產的形勢也有了很大的好轉。去年,全省因為安全生產死亡的人數比上年少了1018人。今年1-11月,又比去年同期少457人。煤炭的百萬噸死亡率在2005年是0.9人,到今年的1-11月,這一數據下降為0.19。
D 試驗區政策「先行先試」
此次給予山西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改革的先行先試的試驗權,因為涉及到生產關系的調整和變革,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發展,而生產關系的調整變革不是說哪一個地區隨隨便便都可以推動的,我們在這個大的框架下,賦予山西先行先試的試驗權,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政策。
目前全國其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已有的一些好的經驗、好的政策,可以優先在山西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進行移植和推廣。包括在城鄉統籌、兩型社會建設,以及中部地區比照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等方面所實行的一些政策,這些都可以大面積優先向山西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推廣和移植。
通過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山西的資源型經濟改革將達到什麼目的?
通過試驗,將幫助山西解決一些經濟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比如,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環境問題突出,資源利用率低,資源面臨枯竭等問題。
山西資源改革試驗區的特點是什麼?
山西是國家設立的最大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天津濱海新區和上海浦東新區是沿海地區的經濟特區,是為了進一步推動沿海開放地區發展而設立的;中部老工業基地是為了探索建立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而建立的;西部地區的試驗區主要是為了探索城鄉統籌發展道路而建立的,比如成都和重慶的試驗區。而以上試驗區的成功經驗和優惠措施,山西都可以借鑒,都可以先在山西試驗區優先推廣應用。
山西的試驗發展任務繁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山西要著重探索資源型經濟的轉型,探索科學發展方式的轉型。促進產業升級,促進環境友好,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為其他資源型地區的轉型發展提供經驗。
此次試驗區山西獲得「最給力」的優惠措施是什麼?
在山西設立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具體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圍繞科學發展,結合山西實際而設立的。設立試驗區就要通過改革的方式,在發展方式上有所突破。我國的改革首先從沿海開始,沿海當初就是先行先試,現在山西也可以先行先試。其次,山西要系統地研究產業結構升級、財稅等方面的政策,其他試驗區的好經驗、好政策,山西也可以借鑒和沿用。
山西進行資源型經濟改革需要注意什麼?
山西要處理好經濟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的關系;要處理好體制創新和依法行政的關系;要處理好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關系;要促進山西的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優化和經濟結構優化;要處理好國有經濟和非公經濟的關系。
相信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山西一定能實現產業優化、經濟騰飛、結構調整、民生豐腴。
在設立山西綜合改革試驗區後,山西今後將如何發展?
山西一定全力以赴,動員全省人民,把這件大事做大,好事做好。一定不辜負國務院的深厚希望,一定不辜負人民的殷切希望。請黨和國家,請山西3400萬人民群眾放心。我們將按照國家和省里的具體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現山西的轉型發展,山西將全力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全力推進「綠色山西、氣化山西、凈化山西、健康山西」。
山西計劃用幾年時間完成轉型發展?
5年、10年,這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
山西推進「綜改區」的五個著力點
國家發改委在 《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新聞發布會背景材料》中提出,山西將按照「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的思路和要求,大力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工作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其中包括,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轉型;統籌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積極實施社會管理創新;深化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按照這一思路,山西將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大幅增加對「三農」的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
山西將按照工業新型化「七條路徑」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電力等傳統行業,培育壯大新型裝備製造、現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另外,我省將進一步發展旅遊業,打造綜合物流網和大型物流中心,培育物流龍頭企業,發展現代物流業。
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我省將大力實施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舊城改造和採煤沉陷區治理。
在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我省將以「綠色山西、氣化山西、凈化山西、健康山西」為目標。建立健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補償機制,加大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力度,實現可持續發展。
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部署,我省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定位是,以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為基礎,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中西部現代物流中心和生產性服務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區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再造一個新山西。
預計到2015年,我省新型工業化水平將達到60%,城鎮化率達到55%。到2020年將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Ⅲ 如何在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 調研報告

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緊緊圍繞服務現代農業建設,不斷加大農業資源保護與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農業環保和農村能源工作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已建成由2個國家站、33個省級站、300多個地級站和1700多個縣級站組成的農業環境保護工作體系;建成由1個國家級、41個省級、343個地市級、2675個縣級和9976個鄉級機構組成的全國農村能源管理推廣體系,成為農業環境監測與管理、污染防治和農村能源生態建設的堅實力量。 二是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啟動全國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建設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示範區和開展禁止生產區劃分試點工作。 三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再上新台階。在全國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路,及時掌握農業面源污染動態變化;在太湖、巢湖、洱海和三峽庫區等重點流域,建設了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範區。 四是農田殘膜污染防治邁出新步伐。在甘肅、新疆等10個省區180個縣實施了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的農業清潔生產示範項目,新增殘膜加工能力8.1萬噸,新增回收地膜面積3400多萬畝,初步構建了地膜回收加工體系。 五是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得到新提升。先後兩批建設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縣100餘個,帶動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500多個,建成生態農業示範點2000多處,連續多年實施了10個循環農業示範市建設。 通過實施「十百千萬」示範創建、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化肥農葯減量、清潔田園推進、農業節水、生態模式與技術集成推廣、農產品品質提升和生態自覺提升等八大專項行動,工作的著力點主要是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抓生態布局。按照主體功能區、農業「兩區」建設規劃和農牧結合、循環利用要求,在種養業空間和及產業內部實行生態化布局,形成產業循環。 二是抓治污攻堅。以環保的硬約束為底線,以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為重點,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全面完成禁養區養殖場關停搬遷,完成年出欄生豬30萬頭以上的畜牧主產縣(市、區)死亡動物無害化集中處理廠建設,並建立完善長效運行機制;2015年底,全面完成年存欄50頭以上畜禽養殖場(戶)污染治理和生態化提升,並進行達標驗收。 三是抓肥葯控減。到2017年,全省氮肥使用量比2013年減少6%;化學農葯使用量比2013年減少9%;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90%以上。 四是抓循環利用。加大畜禽養殖排泄物、農作物秸稈、食用菌種植廢棄物,以及沼液、沼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推廣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加快推進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及無害化處置。壯大「三品一標」農產品總量和規模,到2017年,全省主要農產品「三品」認證面積比例達到50%以上。 五是抓示範引領。在湖州、衢州兩市和16個縣(市、區),打造全境域推進、全領域覆蓋的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構築縣域大循環;結合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建成110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區,形成園區中循環;培育1000個以上示範主體,形成一批生態農業主體小循環樣板;通過畜牧養殖場整治提升,建設1萬個以上生態牧場。 六是抓機制建設。按照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當前與長遠相統籌、具體實踐與機制建設相並進的要求,不斷創新探索符合浙江實際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推進機制、監管機制、評價機制、連接機制和保障機制,努力建立健全法律約束、政策支撐、市場化運行有效銜接的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