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蘇軾人生態度的啟示

蘇軾人生態度的啟示

發布時間: 2020-12-10 01:32:33

A. 蘇軾《定風波》反映了蘇軾怎樣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態度對你有什麼啟示

蘇軾人生態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輩子,他從來沒拋棄過世俗生活和仕版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權通道,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一。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讀書人都希望有所作為,建功立業,所謂「大丈夫當以天下
為己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當這種理想無法實現或遭遇挫折時,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風,而道家講的是無為,所以他又像莊子一樣,要逃離這個社會。
曠達——頓悟——感傷,是蘇軾文學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種情感模式。他一生屢遇艱危而不悔,身處逆境而泰然,但內心深處的感傷卻總是難以排遣。這種感傷有時很濃,有時又很淡,並常常隱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聲的背後。無論是人間天上,抑或是廊廟江湖,對於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後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喻而已。

B. 蘇軾的人生態度及現代意義

豁達的人生態度

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雖遭貶謫,蘇軾並沒有把自己封閉起來,他常常登山臨水,懷古憑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麗,抒發自己的壯志豪情,在苦悶中尋求超越和解脫。
在經歷了九死一生之後,蘇軾懷著復雜的心情來到了黃州,坎坷的經歷,艱難的處境,讓他在「幽人獨往來」的日子裡,感到苦悶和矛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谷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在這首《臨江仙
夜歸臨皋》中蘇軾訴說著「長恨此生非我有」的辛酸和無奈,多想能夠拋開功名利祿,逃遁山林,返歸自然:「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但是這種消極避世的念頭在面對赤壁古戰場時,卻化作了豪邁奮發,從蘇軾的心中噴涌而出:

C. 蘇軾的人生態度

人生態度:

1、與蘇詩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2、蘇詞比較完整地表現出作者由積極轉而矛盾苦悶,力求超脫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繼柳永、歐陽修之後,蘇軾進一步使詞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體由分離走向同一。

3、蘇詞既向內心的世界開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於晚唐、五代文人詞所表現的狹小的生活場景,蘇軾不僅在詞中大力描繪了作者日常交際、閑居讀書及躬耕、射獵、游覽等生活場景,而且進一步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4、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詞與詩一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功能。

由於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品味,把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使詞從「小道」上升為一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

(3)蘇軾人生態度的啟示擴展閱讀:

蘇軾烏台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

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台)。

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D. 蘇軾的人生態度對你有哪些啟示演講稿

蘇軾雖然一生仕途不順,但是他卻一直樂觀積極的面對人生,即使是在人生的最低谷,他依然能夠跟朋友賞月,來自他的作品《記承天寺夜遊》

E. 蘇軾的人生態度對後人的啟發

蘇軾對於人生的看法,表現在其詩中,最為警策的是如下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其意即在表達人生行蹤之無定猶如雪泥鴻爪;如往深層發掘,也就是一種「人生飄忽」之感。

而在詞中,最為著名的則是《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人生如夢」(一作「人間如夢」)四字。但比起詩中的人生如「飛鴻踏雪泥」來,詞中的「人生如夢」卻似乎顯得更加透徹和格外沉重,它已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體驗和覃思深慮。

不妨先看其人生體驗:蘇軾才氣橫溢,青年得志,剛中進士就獲得了歐陽修「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和「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的美譽,由此看來「平步青雲」似非難事。豈料世路多艱,風波迭起,他的大半輩子卻是在宦海中跌翻了兩大跟斗(一次是被貶黃州,另一次更遠貶嶺南),差一點窮老送終於天涯海角的海南島。

命運對他的這番捉弄,生活遭遇的榮悴劇變,自然會引發他「人生如夢」的心理反響。對這種因身世際遇產生強烈反差而引起「人生如夢」感觸的情況,熟悉古典文學的讀者一點也不會感到詫異。早在唐人小說《枕中記》和《南柯太守傳》中。

主人公盧生和淳於棼不就因經歷過一番由高官顯爵而衰老病薨或削職回鄉的人生變幻,從而創造了「黃粱一夢」和「南柯一夢」的成語嗎?因此,蘇軾的「人生如夢」的人生感悟,並非泛泛而發,實際融入了他自身的人生體驗。

東坡先生這種對於人生的困境或者順境都淡然面對的處世態度值得後人學習。


(5)蘇軾人生態度的啟示擴展閱讀:

蘇軾人生轉折事件烏台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台)。

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F. 蘇軾的人生態度

蘇軾早在出仕之初就把人生視為一個不定的和漫長的持續過程。為了減輕人因生命有限、宇宙無窮的強烈反差而產生的悲觀絕望和心理失衡,他主張把人的有盡的個體生命納入人類生命延續的無窮過程,實現新的心理平衡;人的得失沉浮組成了人生起伏不定的漫長過程,主觀意志不能完全左右,他主張只有採取隨緣自適、超然於物外以觀物的態度,才能不失時機地抓住新的希望。熙寧時期,蘇軾被新法派排擠出朝廷,他開始適當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從直陳政見到寄寓托諷,從滿懷信心地追求政治抱負的實現到淡化功名意識而追求精神滿足,對人生採取一任陶鑄的態度,把人生視為一個不斷超越現實與自我的精神追求過程。「烏台詩案」與黃州之貶,使蘇軾深切感受到苦難遭遇中的人生況味,從此,他由追求社會公認的人生價值,轉向探求心靈和宇宙的奧秘,努力尋求自身存在價值的實現。因此,黃州之貶,對蘇軾人格境界的升華,對他更深切地體認生命,對他後半生堅定地走自己選定的生活道路,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G. 蘇軾的人生態度對後人的啟發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H. 表現了蘇軾的怎樣的人生態度

文章以說理挈領,然後寫建台的背景和經過,進而寫登台之樂,簡筆點染四方形勝佳景,末尾卒章顯志.本文這樣前半議論,後半才寫景、抒情,逐漸說到超然台,然而全篇洋溢「超然」之情,文章構思獨特,而且前後都能緊緊扣住一個「樂」字,共同闡明一個主旨,議論與記敘緊密結合. 全文逐層遞進,議論縱橫,推理嚴密,敘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充分體現出灑脫、曠達的胸懷,反映了等榮辱、同憂樂的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正是蘇軾在險惡的境遇中自我消遣的精神支柱.

I. 蘇軾《定風波》反映了蘇軾怎樣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態度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