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災難個
『壹』 生態災難是什麼意思
生態災難,可說是這世紀最普遍的災難。那麼,哪些是屬於生態災難呢?生態 生態災難災難(eco-disaster)是指特殊干擾事件引起的生態性結構損毀與功能喪失,進而造成對相關生命的傷害,沖擊與滅亡等災難。災難幅度有大有小,大型生態災難所涵蓋的時空尺度大,傷害范圍廣,復原時間長。這些生態災難是怎麼來的呢?早期雖然這些人為生態災難的類型各有不同,但是卻有以下荒謬的相同之處。 享受利益的與負擔損害的總是不同的一群,搞破壞的與搞拯救的也是不同的一群,代罪羔羊總是在歷史重演。經濟系統的不完善總是犧牲生態為代價,不僅轉嫁環境成本給人民,還要國家動用人民納稅來補貼處理,造成貧富更加懸殊。許多發展中國家因此收成了許多沉重的生態災難,例如乾旱,洪水,土石流與沙塵暴等等。有了這么多的案例與教訓,人們對生態的無知、冷漠與傲慢所釀成的生態災難不僅摧毀自然,甚至毀滅自己。 因此,生態災難需要慎重管理,不僅要事後恢復,更是要事先預防。首先,國家需要生態安全的保障,因為許多生態災難都是漸進形成的,這需要國家的監測與因應。其次,個人需要生活方式的調整,太多生態災難都是無知製造的,這需要個人的警覺與認知.面臨這么多的生態危機,所剩的時間不會太多,人類必須盡快在拯救和毀滅之間作個選擇。
『貳』 生態災難的事例
生態災難不能重演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北京城南10千米處,有一座在清代皇家獵苑遺址南海子故地建立的小型保護區:北京麋鹿苑。它以研究、繁育在中國一度滅絕、又重返故里的我國特有動物麋鹿而蜚聲中外。為使這一命運多舛、失而復得的物種能在麋鹿苑安頓下來,國家給予了高度重視,不僅從資金、科研上給以保障,而且設有「麋鹿苑派出所」,全年駐有公安幹警。忠於職守的警察十幾年來日復一日地環繞千畝麋鹿苑巡邏,使這里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從未有過任何被偷獵的閃失。
可實際上,這里的麋鹿並非平安無事,每年都發生數起非正常死亡事件,死因既非槍殺,亦非投毒,而是因為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一次次誤食塑料袋使其梗塞而死,周邊的沙化及垃圾更令麋鹿的生存質量每況愈下:水源匱乏、植被枯萎、濕地乾涸……鹿苑牆外禁而不止的挖沙活動不僅使麋鹿苑內的地表水大量流失、草木枯黃,而且每遇刮風,那失去植被庇護的裸地便沙塵泛起,黃土漫天,直逼麋鹿苑。10年前,這里可是風吹草低,垂柳依依,荻花瑟瑟,鷗鷺翔集,一派水鄉澤國的景象,為什麼有警察保安卻保而不安呢?原來是另一種安全出了問題:生態安全。而在麋鹿苑發生的生態安全問題又何嘗不是人類生存狀態的縮影呢?
國務院發布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明確提出了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目標。何謂「國家生態安全」?國家生態安全是指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生態環境處於不受或少受破壞與威脅的狀態。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生態破壞將使人們喪失適於生存的空間,並由此產生大量生態難民而沖擊社會的穩定。因此,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地球環境是一個有機的共同體,因果關系千絲萬縷,生態破壞絕不會因一牆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會因人為的某種界限或武裝力量的抵禦而受阻隔。據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統計,每年各種生態災難所造成的生態難民達1000萬以上,他們是由於得不到賴以為生的食物、飲水而流離失所的。目前,被列為世界性生態災難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我國境內由西向東擴展,跨省越市、長驅直入。河北懷來縣南馬場的沙丘距天安門僅72千米,且還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荒漠是生命的地獄,是地球的癌變,也是離我們不太遙遠的現實。近來,沙塵頻仍,危害之烈,史所罕見。在草原、耕田淪為荒漠後,許多原住居民只好淪為生態難民。由此沙進人退,背井離鄉產生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已不容忽視,大量流動人口湧入城市,對國民經濟、人民生活、社會安定、民族團結都造成嚴重的壓力。
另外,自然生態的失調與不適,還日益導致人類眾多文明疾病的出現,因為人類的身心病態(如對武裝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濫)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關的。這種不安全性的增加將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礎,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比軍事威脅更大。許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於生態基礎的淪喪,正所謂「生態危機源於心態危機」、「地球荒漠化源於情感荒漠化」。
生態主義者認為,應將安全問題擴充為對現代社會中不安全因素的全面反思,生態安全更應被視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之堤的潰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不可持續的竭澤而漁,寅吃卯糧,蠶食綠色,要錢不要命的生存方式所致,更有來自境外的生態侵略!國外一些窮奢極欲的消費市場構成對中國野生動物生存狀況的嚴重危機,歐洲時裝市場對「沙圖什」的需求使中國特有的藏羚羊屍橫遍野;中東達官貴人對獵鷹的喜好使中國西北的獵隼屢遭捕捉走私;韓國對熊膽粉的消費使中國數以千計的野生熊類身陷囹圄;日本情侶有互贈相思鳥的毛病,中國出口商便大量收購野鳥,導致自然界鳥少蟲多,加重了生態失調;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樹,卻大量從中國進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國家自己不養羊,卻資助中國養。他們得到的是羊絨,所謂「第一世界享,第二世界紡,第三世界養」,使我們中國落個水土流失、植被破壞——這種以開發、貿易之名用金錢開路的赤裸裸的生態侵略不用耗費一槍一彈,便直搗我國腹地,特別是西部生態脆弱之地。這種持久而廣泛的對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自然根基進行的鯨吞蠶食,巧取豪奪,其災難遠比一場戰爭的創傷更嚴重,禍患更長久!諸如荒漠化一類的生態災難現已構成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
西部開發,生態建設先行;林草不興,國土不寧!必須正視:在國家安全上,我們正面臨一種再多武裝力量也無法保障,卻關乎民族危亡,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社會能否穩定的安全問題:生態安全。
『叄』 生態災難的例子
現在地球上的生態災難,可以說是愈演愈烈且毫無冷場,空間尺度之大橫跨陸海空,時間尺度之大影響數十代.地球本身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因果關聯復雜得難以想像,生態災難牽涉層面之廣難以衡量.根據世界守望機構的統計,每年各種生態災難所造成的生態難民高達1,000萬以上.以下讓我們來看看分別在天空,陸地,海洋正在進行的全球性,區域性與地方性的生態災難.
最引人注目的全球性生態災難之一是天空的臭氧層破洞.臭氧層因人類活動的破壞變得愈來愈稀薄.臭氧層阻止輻射抵達地表,如果臭氧層繼續消失,地球上的生命將不保.科學家指出,臭氧層變化只要達到1%,10年之內就可能導致幾千萬人罹患皮膚癌.2000年南極臭氧層破洞面積已達2,830萬平方公里,已經比三個美國還要大,而且擴展到南美洲南端的上空.北極上空也已經出現臭氧層破洞,將會影響西歐,東北亞及北美洲等稠密人口的地區.
再來看歐洲陸地一場人為蓄意製造的區域性生態災難--萊茵河恐怖污染事件.德國國家電視台ZDF揭開近年萊茵河生態災難的禍首,即前蘇聯秘密特工的恐怖活動.1986年間,歐洲的大型化工廠,制葯廠及其倉庫接二連三發生爆炸,劇毒化學物質流入萊茵河,帶給流經多國的萊茵河一場毀滅性災難,死魚堆積如山.甚至經過十餘年後的今天,附近居民各種怪病的發病率遠遠高於其他地區.
在台灣海洋意外發生的地方性生態災難--阿瑪斯號漏油污染事件.阿瑪斯號在恆春鵝鑾鼻東方海域發生觸礁擱淺海難,船上重油與柴油約有1,100噸外泄而污染鵝鑾鼻海域及海岸,在東北季風的吹襲下,墾丁國家公園的龍坑生態保護區首當其沖,珊瑚礁等生態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近二十年來,全球各地因船難油污而造成的生態災難層出不窮,對生態,漁業,觀光都造成了致命沖擊.
製造生態災難,不只是現代人的專利.在歷史上,甚至史前時代,也可見到許多人為的生態災難.中國漢代繁榮一時的樓蘭古國因過度開發導致沙漠化而亡國,這是歷史記載的人為生態災難.科學雜志日前發表人類大量捕殺野生動物造成各大陸史前動物的大規模滅絕,這是史前時代的人為生態災難.
生態災難,可說是這世紀最普遍的災難.那麼,哪些是屬於生態災難呢 生態災難(eco-disaster)是指特殊干擾事件引起的生態性結構損毀與功能喪失,進而造成對相關生命的傷害,沖擊與滅亡等災難.災難幅度有大有小,大型生態災難所涵蓋的時空尺度大,傷害范圍廣,復原時間長.這些生態災難是怎麼來的呢 早期雖然這些人為生態災難的類型各有不同,但是卻有以下荒謬的相同之處.
享受利益的與負擔損害的總是不同的一群,搞破壞的與搞拯救的也是不同的一群,代罪羔羊總是在歷史重演.經濟系統的不完善總是犧牲生態為代價,不僅轉嫁環境成本給人民,還要國家動用人民納稅來補貼處理,造成貧富更加懸殊.許多發展中國家因此收成了許多沉重的生態災難,例如乾旱,洪水,土石流與沙塵暴等等.有了這麼多的案例與教訓,我人民對生態的無知,冷漠與傲慢,所釀成的生態災難不僅摧毀自然,甚至毀滅自己.
因此,生態災難需要慎重管理,不僅要事後恢復,更是要事先預防.首先,國家需要生態安全的保障,因為許多生態災難都是漸進形成的,這需要國家的監測與因應.其次,個人需要生活方式的調整,太多生態災難都是無知製造的,這需要個人的警覺與認知.面臨這麼多的生態危機,所剩的時間不會太多,人類必須盡快在拯救和毀滅之間作個選擇.
『肆』 生態災難都有什麼
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超過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來比較穩定的狀態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物質和能量輸出輸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統成分缺損(如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結構變化(如動物種群的突增或突減、食物鏈的改變等),能量流動受阻,物質循環中斷,一般稱為生態失調,嚴重的就是生態災難。
地球維生系統的潰決——生態災難
伊克與伊因
現在地球上的生態災難,可以說是愈演愈烈且毫無冷場,空間尺度之大橫跨陸海空,時間尺度之大影響數十代.地球本身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因果關聯復雜得難以想像,生態災難牽涉層面之廣難以衡量.根據世界守望機構的統計,每年各種生態災難所造成的生態難民高達1,000萬以上.以下讓我們來看看分別在天空,陸地,海洋正在進行的全球性,區域性與地方性的生態災難.
最引人注目的全球性生態災難之一是天空的臭氧層破洞.臭氧層因人類活動的破壞變得愈來愈稀薄.臭氧層阻止輻射抵達地表,如果臭氧層繼續消失,地球上的生命將不保.科學家指出,臭氧層變化只要達到1%,10年之內就可能導致幾千萬人罹患皮膚癌.2000年南極臭氧層破洞面積已達2,830萬平方公里,已經比三個美國還要大,而且擴展到南美洲南端的上空.北極上空也已經出現臭氧層破洞,將會影響西歐,東北亞及北美洲等稠密人口的地區.
再來看歐洲陸地一場人為蓄意製造的區域性生態災難--萊茵河恐怖污染事件.德國國家電視台ZDF揭開近年萊茵河生態災難的禍首,即前蘇聯秘密特工的恐怖活動.1986年間,歐洲的大型化工廠,制葯廠及其倉庫接二連三發生爆炸,劇毒化學物質流入萊茵河,帶給流經多國的萊茵河一場毀滅性災難,死魚堆積如山.甚至經過十餘年後的今天,附近居民各種怪病的發病率遠遠高於其他地區.
在台灣海洋意外發生的地方性生態災難--阿瑪斯號漏油污染事件.阿瑪斯號在恆春鵝鑾鼻東方海域發生觸礁擱淺海難,船上重油與柴油約有1,100噸外泄而污染鵝鑾鼻海域及海岸,在東北季風的吹襲下,墾丁國家公園的龍坑生態保護區首當其沖,珊瑚礁等生態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近二十年來,全球各地因船難油污而造成的生態災難層出不窮,對生態,漁業,觀光都造成了致命沖擊.
製造生態災難,不只是現代人的專利.在歷史上,甚至史前時代,也可見到許多人為的生態災難.中國漢代繁榮一時的樓蘭古國因過度開發導致沙漠化而亡國,這是歷史記載的人為生態災難.科學雜志日前發表人類大量捕殺野生動物造成各大陸史前動物的大規模滅絕,這是史前時代的人為生態災難.
生態災難,可說是這世紀最普遍的災難.那麼,哪些是屬於生態災難呢 生態災難(eco-disaster)是指特殊干擾事件引起的生態性結構損毀與功能喪失,進而造成對相關生命的傷害,沖擊與滅亡等災難.災難幅度有大有小,大型生態災難所涵蓋的時空尺度大,傷害范圍廣,復原時間長.這些生態災難是怎麼來的呢 早期雖然這些人為生態災難的類型各有不同,但是卻有以下荒謬的相同之處.
享受利益的與負擔損害的總是不同的一群,搞破壞的與搞拯救的也是不同的一群,代罪羔羊總是在歷史重演.經濟系統的不完善總是犧牲生態為代價,不僅轉嫁環境成本給人民,還要國家動用人民納稅來補貼處理,造成貧富更加懸殊.許多發展中國家因此收成了許多沉重的生態災難,例如乾旱,洪水,土石流與沙塵暴等等.有了這麼多的案例與教訓,我人民對生態的無知,冷漠與傲慢,所釀成的生態災難不僅摧毀自然,甚至毀滅自己.
因此,生態災難需要慎重管理,不僅要事後恢復,更是要事先預防.首先,國家需要生態安全的保障,因為許多生態災難都是漸進形成的,這需要國家的監測與因應.其次,個人需要生活方式的調整,太多生態災難都是無知製造的,這需要個人的警覺與認知.面臨這麼多的生態危機,所剩的時間不會太多,人類必須盡快在拯救和毀滅之間作個選擇.
『伍』 生態災難 三個例子
溫室效應——地球發燒之謎溫室效應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溫室氣體大量排向大氣層,使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CO2大約為230億噸。比20世紀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遞增,這必將導致全球氣溫變暖、生態系統破壞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據有關數據統計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約20cm,到本世紀末將上升65cm,嚴重威脅到低窪的島嶼和沿海地帶。
臭氧層破壞——女媧後代需補天
臭氧層是高空大氣中臭氧濃度較高的氣層,它能阻礙過多的太陽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護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長。臭氧層的破壞主要是現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學物質氟利昂進入平流層,在紫外線作用下分解產生的原子氯通過連鎖反應而實現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極上空15-20千米間的低平流層中臭氧含量已減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損失可能高達95%。北極的平流層中也發生了臭氧損耗。臭氧層的破壞將會增加紫外線β波的輻射強度。據資料統計分析,臭氧濃度降低l%,皮膚癌增加4%,白內障發生則增加0.6%。到本世紀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層已減少了5%-10%,使皮膚癌患者人數增加了26%。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孕育沙漠的溫床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於人們過渡的放牧、耕作、濫墾濫伐等人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質量下降並逐步沙漠化的過程。全球土地面積的15%已因人類活動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蝕佔55.7%,風侵蝕佔28%,化學現象(鹽化、液化、污染)佔12.1%,物理現象(水澇、沉陷)佔4.2%。土壤侵蝕年平均速度為每公頃約0.5-2噸。全球每年損失灌溉地150萬平方公頃。70%的農用乾旱地和半乾旱地已沙漠化,最為嚴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亞洲。在過去的20年裡,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飢餓的難民由4.6億增加到5.5億人。
廢物質污染及轉移——工業文明的後遺症
廢物質污染及轉移是指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國排放的廢氣、廢液、固體廢物等,嚴重污染空氣,河流、湖泊、海洋和陸地環境以及危害人類健康的問題。目前,市場中約有7萬一8萬種化學產品,其中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有危害的約有3.5萬種,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災變的有500餘種。據研究證實,一節一號電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價值,其污染可持續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狀態下能存在450年之久。當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對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種建築物的影響和侵蝕已得到公認。有害廢物的轉移常常會演變成國際交往的政治事件。發達國家非法向海洋和發展中國家傾倒危險廢物,致使發展中國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導致接受地的環境污染和對居民的健康影響。另據資料統計,我國城市垃圾歷年堆存量已達60多億噸,侵佔土地面積達5億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產量達440千克。
森林面積減少——地球之肺潰瘍
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對環境具有重大的調節功能。因發達國家廣泛進口和發展中國家開荒、採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如果用陸地總面積來算,地球的森林覆蓋率僅為26.6%。森林減少導致土壤流失、水災頻繁、全球變暖、物種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類,已將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生物多樣性減少——人類將患「孤獨症」
生物多種性減少是指包括動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種,由於生態環境的喪失,對資源的過份開發,環境污染和引進外來物種等原因,使這些物種不斷消失的現象。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約有3000萬種。自1600年以來,已有724個物種滅絕,目前已有3956個物種瀕臨滅絕,3647個物種為瀕危物種,7240個物種為稀有物種。多數專家認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來20-30年內處於滅絕的危險,1990-2020年內,全世界5%-15%的物種可能滅絕,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個物種。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對進化和保護生物圈的生命維持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資源枯竭——逼近人類社會的危機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無所不在。然而飲用水短缺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達7萬億立方米,加之工業廢水的排放,化學肥料的濫用,垃圾的任意傾倒,生活污水的劇增,使河流變成陰溝,湖泊變成污水地;濫墾濫伐造成大量水分蒸發和流失,飲用水在急劇減少。水荒,向人類敲響了警鍾。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過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個國家為嚴重缺水,危及20億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東地區。許多科學家預言:水在21世紀將成為人類最缺乏的資源。正如人們所希望的,不要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最後一滴水。
核污染——擺脫不掉的陰影
核污染是指由於各種原因產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反射性污染。其危害范圍大,對周圍生物破壞極為嚴重,持續時期長,事後處理危險復雜。如1986年4月,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13萬人被疏散,經濟損失達150億美元。
海洋污染——致命藍色國土
海洋被譽為「國防的前線、貿易的通道、資源的寶庫、雲雨的故鄉、生命的搖籃」。然而,她正受到嚴重的污染。海洋污染常見的主要有原油污染、漂浮物污染和有機化合物污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污染直接導致海洋環境的惡化,生物品種的減少。
噪音污染——永無寧日的吶喊
工業機器、建築機械、汽車飛機等交通運輸工具產生的高強度噪音,給人類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嚴重影響了人類身體的健康。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負;環境污染,已使其傷痕累累;生態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物種滅絕危及整個生物圈。面對無窮無盡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號。森林匿跡,溪流絕唱,草原退化,流沙塵揚。我們的地球,正超負荷運轉;我們的家園,正走向衰亡,人類的警鍾,是自己把她敲響,挽救自然,挽救生態,挽救環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緩。否則,人類的末日將是自己釀造的一杯毒酒。
環境污染的原因
總的來說,環境污染可以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動的結果,或是這兩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火山噴發,往大氣中排放大量的粉塵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同樣也造成大氣環境的污染。但通常情況下,環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類活動,特別是社會經濟活動引起的。我們平常所指的就是這類源於人類活動的環境污染。人類活動之所以會造成環境污染,是因
為人類跟其他生物有一個根本差別:人類除了進行自身的生產外,還進行更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後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沒有的。由於這一點,人類活動的強度遠遠大於其他生物。例如,對生態系統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僅取用滿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類對水的利用則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態系統所有的水都不夠用。污染物的排放源稱為污染
源。各種污染源的情況將在第四節講述。
對環境污染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根據受污染的環境系統所屬類型或其中的主導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處的社會領域,可分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態或性質,可分為廢氣污染,廢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以及雜訊污
染、輻射污染等。
『陸』 生態災難指哪些
按約定俗成的觀點,生態災難通常是指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生態平衡遭到人為破壞所造成的災難
1.過度砍伐森林
2.向空氣中排放CO2,等各種有毒氣體,形成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
3.過度開採石油和煤
4.對大量瀕危動的滅絕負有直接責任
5.污染水源
『柒』 有哪些生態災難
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超過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來比較穩定的狀態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物質和能量輸出輸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統成分缺損(如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結構變化(如動物種群的突增或突減、食物鏈的改變等),能量流動受阻,物質循環中斷,一般稱為生態失調,嚴重的就是生態災難。
地球維生系統的潰決——生態災難
伊克與伊因
現在地球上的生態災難,可以說是愈演愈烈且毫無冷場,空間尺度之大橫跨陸海空,時間尺度之大影響數十代.地球本身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因果關聯復雜得難以想像,生態災難牽涉層面之廣難以衡量.根據世界守望機構的統計,每年各種生態災難所造成的生態難民高達1,000萬以上.以下讓我們來看看分別在天空,陸地,海洋正在進行的全球性,區域性與地方性的生態災難.
最引人注目的全球性生態災難之一是天空的臭氧層破洞.臭氧層因人類活動的破壞變得愈來愈稀薄.臭氧層阻止輻射抵達地表,如果臭氧層繼續消失,地球上的生命將不保.科學家指出,臭氧層變化只要達到1%,10年之內就可能導致幾千萬人罹患皮膚癌.2000年南極臭氧層破洞面積已達2,830萬平方公里,已經比三個美國還要大,而且擴展到南美洲南端的上空.北極上空也已經出現臭氧層破洞,將會影響西歐,東北亞及北美洲等稠密人口的地區.
再來看歐洲陸地一場人為蓄意製造的區域性生態災難--萊茵河恐怖污染事件.德國國家電視台ZDF揭開近年萊茵河生態災難的禍首,即前蘇聯秘密特工的恐怖活動.1986年間,歐洲的大型化工廠,制葯廠及其倉庫接二連三發生爆炸,劇毒化學物質流入萊茵河,帶給流經多國的萊茵河一場毀滅性災難,死魚堆積如山.甚至經過十餘年後的今天,附近居民各種怪病的發病率遠遠高於其他地區.
在台灣海洋意外發生的地方性生態災難--阿瑪斯號漏油污染事件.阿瑪斯號在恆春鵝鑾鼻東方海域發生觸礁擱淺海難,船上重油與柴油約有1,100噸外泄而污染鵝鑾鼻海域及海岸,在東北季風的吹襲下,墾丁國家公園的龍坑生態保護區首當其沖,珊瑚礁等生態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近二十年來,全球各地因船難油污而造成的生態災難層出不窮,對生態,漁業,觀光都造成了致命沖擊.
製造生態災難,不只是現代人的專利.在歷史上,甚至史前時代,也可見到許多人為的生態災難.中國漢代繁榮一時的樓蘭古國因過度開發導致沙漠化而亡國,這是歷史記載的人為生態災難.科學雜志日前發表人類大量捕殺野生動物造成各大陸史前動物的大規模滅絕,這是史前時代的人為生態災難.
生態災難,可說是這世紀最普遍的災難.那麼,哪些是屬於生態災難呢 生態災難(eco-disaster)是指特殊干擾事件引起的生態性結構損毀與功能喪失,進而造成對相關生命的傷害,沖擊與滅亡等災難.災難幅度有大有小,大型生態災難所涵蓋的時空尺度大,傷害范圍廣,復原時間長.這些生態災難是怎麼來的呢 早期雖然這些人為生態災難的類型各有不同,但是卻有以下荒謬的相同之處.
享受利益的與負擔損害的總是不同的一群,搞破壞的與搞拯救的也是不同的一群,代罪羔羊總是在歷史重演.經濟系統的不完善總是犧牲生態為代價,不僅轉嫁環境成本給人民,還要國家動用人民納稅來補貼處理,造成貧富更加懸殊.許多發展中國家因此收成了許多沉重的生態災難,例如乾旱,洪水,土石流與沙塵暴等等.有了這麼多的案例與教訓,我人民對生態的無知,冷漠與傲慢,所釀成的生態災難不僅摧毀自然,甚至毀滅自己.
因此,生態災難需要慎重管理,不僅要事後恢復,更是要事先預防.首先,國家需要生態安全的保障,因為許多生態災難都是漸進形成的,這需要國家的監測與因應.其次,個人需要生活方式的調整,太多生態災難都是無知製造的,這需要個人的警覺與認知.面臨這麼多的生態危機,所剩的時間不會太多,人類必須盡快在拯救和毀滅之間作個選擇
『捌』 一個生態災難的故事
這是一種淺棕色的大蟾蜍,體態豐滿,看上去很像是那種大肚子蛤蟆,叫聲嘶啞。澳洲人對動物植物十分愛護,如此地仇視蟾蜍,是因為這是一個泛濫的入侵者。
一切都始於20世紀30年代,一位來自昆州叫蒙格莫里(Reginald William Mungomery)的人在1935年7月1日 出版的甘蔗種植者雜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在波多黎各舉行的一次蟾蜍飼養者研討會。
文章說,「會議上人們熱烈地討論了蟾蜍消滅甘蔗害蟲的神奇效果,不少與會者當即決定帶走一些蟾蜍回去飼養,以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復制這種功效。」
當時澳州的蔗糖業是新興經濟,蒙氏擔任糖業試驗站的主席,他熱切地希望能用這種方法解決同樣困擾澳洲的甘蔗害蟲問題。在一些人的支持下,同年他就跑到夏威夷帶回了102隻蟾蜍,取名字叫甘(蔗)蟾蜍。他和他的支持者們迷信了別人的結論,沒有做任何研究和試驗就把這些甘蟾蜍「解放」了,開始是在凱恩斯附近。
這個輕率的舉動很快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災難,甘蟾蜍以驚人的速度向昆州全境延展,而且它們對甘蔗昆蟲沒有表現出太多的興趣,倒是對澳洲良好的天氣和捕食條件很適應。甘蟾蜍繁殖不分季節,一次可以產卵30 000個,因為在這里里它們沒有天敵,也沒有威脅性的病菌,甘蟾蜍毫無節制地擴張起來,並且在新的環境里體型演進得更大,腿部更加健壯有力。
70多年來,它們向四面八方輻射,不僅布滿昆州,而且占據了北領地,進入到新州部分地區,威脅到西澳邊境。
甘蟾蜍帶來的問題不僅僅是它吃掉當地的青蛙、蟾蜍等小東西、擠占物種的生存空間,而且因為它含有劇毒,試圖以它為食的動物都會致命,小到鳥類,大到蛇甚至鱷魚。在美麗的卡卡杜(Kaka)風景區蟾蜍的肆虐已經影響到了遊客。
澳洲是一個孤立的大陸島,自然生態的演進完全獨立於其他大陸。由於這里乾旱,生存下來的物種相對比較單一,外來物種往往會因為沒有限制性條件而瘋長。我在南澳中部旅行的時候,看到山上有一種蔓狀的植物,結金黃色的小瓜,很漂亮。但是農場主卻告訴我,這種植物很可怕,味苦,牛羊不吃,但是生長快,擔心會蔓延起來。他說是可能是多年前中東來的貨船落下的沙石中夾帶來的。
『玖』 生態災難有哪些
無節制地開墾土地、無節制地濫伐森林而使土地荒漠化。荒漠化給社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便是生態災難。2008 年1月中旬開始,持續1個多月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席捲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不少地方的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遭受了極大破壞,造成了一場生態災難。
臭氧層破洞 萊茵河恐怖污染事件 阿瑪斯號漏油污染事件 大氣污染。。。。
『拾』 生態災難
一、人類對自然不合理的利用,工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等都是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因素。
1、改變物種(有意無意造成物種的消失或引入物種)
如1859年有農民從英格蘭帶了25隻野兔到澳大利亞,由於沒有天敵,造成澳大利亞生態系統嚴重破壞。
又如,1906年美國亞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為保護鹿群,捕殺肉食動物,導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後沒有食物,瀕臨滅就等。
2、環境因素的改變(大量污染物質進入環境)
3、信息交流系統的破壞(破壞生物釋放的驅趕天敵、排斥異種、吸引異性等的信息素)等。
二、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環境因素發生改變。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 (2)使生物種類發生改變。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在於害蟲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3)對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地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雌蟲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三、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開始注意保護環境可以說是人類的重大進步。
在古代,人類和自然是不平等的關系,人類是弱者,處處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卻無力改變自然。於是人類把大自然視為敵人,戰天斗地成為一項難得的品質,愚公精神千百年來受到不斷頌揚。
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逆轉,人成了強者,而「溫和的自然」卻成了容易受傷的對象。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如殺蟲劑、油漆、洗滌劑等對自然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大規模的能源消耗改變了大氣的構成,進而改變了地球氣候;衛生條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劇增加,人類活動大量破壞了地球的森林和濕地資源。於是,「溫和的自然」變為「凶惡的自然」,人類施加給它的,它最終都要歸還人類。被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區,畸形兒和絕症的出現比率大大高於正常;石油資源一旦枯竭,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的正常運轉必定遇到問題;氣候異常必定帶來水災或乾旱,飢荒也將伴隨著種種天災降臨人間。「凶惡的自然」將再一次讓人類成為弱者,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又將回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