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的組成
Ⅰ 修水庫為什麼物種構成會改變
修水庫為什麼物種構成會改變
因為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後,群落內物種的版組成仍處在動態權變化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種侵入,另一些物種消失,群落組成和環境向一定方向產生有順序的發展變化,稱為演替。
主要標志為 群落在物種組成上發生了變化;或者是在一定區域內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逐步替代的過程。 植物群落動態最重要的特徵。其過程大多由植物群落的季節變化和逐年變化組成。是地表同一地段順序地分布著各種不同植物群落的時間過程。
Ⅱ 水庫的組成部分都有哪些
儲水部分,壩體,排水閘,進水閘,
Ⅲ 梅山水庫的大壩組成
大壩的東端,來這柵欄式的建築就源是大壩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溢洪道,共由7個孔組成,每孔寬11.2米,當庫區水位超過一定高度時,溢洪道閘門便會開啟泄洪。在溢洪道下方有一個凹槽,叫緩沖槽,是為減緩水流對山體的沖擊力而設計的,大壩下方那棟白色建築就是發電廠,梅山水庫在初期時主要功能為蓄水、防洪、灌溉,發電廠是1954年建成投產的,共有4台機組,年最大發電量為1.2億千瓦時,在北京中國家業博物館里陳列有梅山水庫發電機組的模型。
記得法國著名畫家拉庫瓦說過:「好的風景,應該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梅山水庫也應該是一部字典,它的自然風光,它豐富的文化內涵,應該讓大家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
Ⅳ 三峽水庫的建築結構
長江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採用「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案,按1993年5月末的價格計算,三峽工程靜態投資為900.9億元,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移民安置400億元。
三峽水庫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千米,范圍涉及湖北省和重慶市的21個縣市。這項工程由攔江大壩和水庫、發電站、通航建築物等部分組成。
水庫:大壩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初期156米,後期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
電站: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裝機總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
通航設施:雙線5級船閘1座,可通過萬噸級船隊;垂直升船機1座,可快速通過3000噸級輪船;年單向通航能力5000萬噸。
Ⅳ 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委員會由什麼組成
根據水利部頒布的《水庫大壩安全鑒定辦法》(水建管〔2003〕271號)文件,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委員會的組成執行下條規定:
第十二條 大壩安全鑒定委員會(小組)應由大壩主管部門的代表、水庫法人單位的代表和從事水利水電專業技術工作的專家組成,並符合下列要求:
(一)大型水庫和影響縣城安全或壩高50m以上中型水庫的大壩安全鑒定委員會(小組)由9名以上專家組成,其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數不得少於6名;其他中型水庫和影響縣城安全或壩高30m以上小型水庫的大壩安全鑒定委員會(小組)由7名以上專家組成,其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數不得少於3名;其他小型水庫的大壩安全鑒定委員會(小組)由5名以上專家組成,其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數不得少於2名;
(二)大壩主管部門所在行政區域以外的專家人數不得少於大壩安全鑒定委員會(小組)組成人員的三分之一;
(三)大壩原設計、施工、監理、設備製造等單位的在職人員以及從事過本工程設計、施工、監理、設備製造的人員總數不得超過大壩安全鑒定委員會(小組)組成人員的三分之一;
(四)大壩安全鑒定委員會(小組)應根據需要由水文、地質、水工、機電、金屬結構和管理等相關專業的專家組成。
(五)大壩安全鑒定委員會(小組)組成人員應當遵循客觀、公正、科學的原則履行職責。
Ⅵ 水庫如何形成
水庫的概念:
水庫,一般的解釋為「攔洪蓄水和調節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築物,可以利用來灌溉、發電、防洪和養魚。」它是指在山溝或河流的狹口處建造攔河壩形成的人工湖泊。水庫建成後,可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發電、養魚等作用。有時天然湖泊也稱為水庫(天然水庫)。水庫規模通常按庫容大小劃分,分為小型、中型、大型等。
水庫形成 :
在河流上建壩會在河流上游形成水庫。水庫的水會向周邊擴散,淹沒原有的棲息地。迄今,超過400,000平方千米的土地由於水壩的建造而被淹沒。新產生的水庫的表面積大於原先河流的,使得水分更多地被蒸發。這可能使河水每年減少2.1米的深度。根據近期的研究,水庫亦使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水庫最初的注水淹沒原有的植被,使得富含碳的植物和樹木死亡和分解。腐爛的組織向大氣大量排放碳。腐爛的植物沉入不含氧的水庫底部,由於缺乏流水來增加水的含氧量,最終分解成甲烷。
Ⅶ 水庫樞紐由哪些水工建築物組成及其作用
來來去去還不是那幾樣,排水隧洞、溢洪道、放水塔、發電機房、水庫管理房、等等…作用也無非就是發電、灌蓋、行運、防洪等等!
Ⅷ 水庫的水為什麼是綠色的
是因為光線折射陽光射到水中,再反射到人眼的只有幾種光,光內反射出的顏色容由水深決定太陽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組成,這七種顏色的光,波長各不相同,從紅光到紫光,波長逐漸變短,長波的穿透能力最強,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發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射人水後,隨水的深度的增加逐漸被吸收了。一般說來,在水深超過100米的地方,這三種波長的光大部分能被水吸收,並且還能提高海水的溫度。而波長較短的藍光和紫光遇到較純凈的水分子時就會發生強烈的散射和反射,於是人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湖泊因懸浮物質增多,顆粒較大,對綠光吸收較弱,散射較強,所以多呈淺藍色或綠色。科學實驗證明,原來人的眼睛是有一定偏見的,人的眼睛對紫光的感受能力很弱,所以對海水反射的紫色很不敏感,因此視而不見,相反,人的眼睛對藍、綠光卻比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