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啦生態
A. 開講啦的開播背景
2012年,由於有關政策的調整,電視節目市場發生了許多新變,央視的改變也專有目共睹,比如《新屬聞聯播》加大了民生新聞報道力度,大力發展紀錄頻道,「拆門」辦春晚等。綜合頻道作為央視的旗艦頻道,2012年仍保持全國市場佔有率第一,但隨著競爭加劇,也面臨很多挑戰,最重要的就是在主流價值表達方面必須創新。《開講啦》和崔永元的「高雅娛樂」節目《謝天謝地你來了》、結合歌唱比賽推廣公益活動的《夢想合唱團》,都讓人感受到央視在媒體改革方面的力度扭轉泛娛樂化傾向、改善電視文化生態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B. 看開講了有什麼感想800字
《開講啦》的出現,不僅對當下青年人有積極的價值,對於中國電視行專業的發展也帶來啟示。多屬年來,電視熒屏泛娛樂化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業界人士指出,泛娛樂化影響著社會大眾對文化的審美意向,如果大眾接受的信息中只有娛樂,缺乏嚴肅,缺乏思考,缺乏觀點和聲音,娛樂將逐漸演化為一種低俗和庸俗。
在誘惑、高壓、人心浮躁的時代,在娛樂和電視劇泛濫、文教節目式微的當下,中央電視台推出這樣一檔創意獨特、立意高遠、氣質清新、傳遞精神能量的電視節目,成為中國電視業界最好的指向標:「電視有營養,照樣受歡迎」。
業界人士評價,這股清新的電視之風,扭轉了一段時期以來熒屏泛娛樂化的傾向,凈化了電視文化生態,彰顯了媒體應有的文化引領、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
C. 開講啦,蔡國慶那期,求一篇1000字讀後感!!急急急!!
1986年,我正式步入中國的流行歌壇。1986年在中國的北京,我們為世界和平年舉辦了一個盛大的音樂會,當時叫「百名歌星演唱會」,回望中國的流行音樂史,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的。我們內地的流行音樂,終於聚集了一百個人的力量,在北京工人體育館的那個舞台上綻放了,內地的流行樂壇,開始有了自己的原生態的力量。
不同時代都留下了我的這種照片,這種照片是讓我對自己的藝術之路有非常之真切、真實的回望。我一直希望我的藝術之路能夠走得再久遠一點,我在這個舞台上站立的時間、唱歌的時間,再久遠一點,這是每一個演員最真心的一種想法,沒有一個演員說,我想激流勇退,這種話你別信。而我知道,今天走到這一步,都是我在人生最重要的節點的時候,做了非常之正確的選擇。
我今天要給你們講的這件事情,是我埋在心底二十多年的事情,我從來沒跟任何人講過,但是我決定今天在《開講啦》要告訴你們。
1990年我唱紅了《北京的橋》這首歌。當時拿到這首作品的時候,我一直按著流行音樂的感覺在唱,但這首歌如果僅僅按著流行音樂(的方式)來唱的話並不能唱(出)這首歌的真正的這種味道,就請了北京京韻大鼓的老師來教我來唱這首《北京的橋》。「北京的橋春風常在,北京的橋又添風采。」一下子就唱到了老百姓的心裡去了。用北京人的話講就是聽得有滋有味,聽著這首歌跟著你搖頭晃腦。好了,這首歌讓我在北京特別火,所以我帶著這首歌,決定要參加1990年第四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的比賽。
半決賽的時候我是第一名。當年的評委老師,可以說也是中國流行音樂的開山鼻祖的人物——李谷一老師,她走到後台,(跟我說):「小國慶啊,我告訴你,不許驕傲啊,要夾著尾巴做人啊。」我永遠記得,到決賽的時候,當時中央電視台請了十位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作曲家、作詞家,來當這個大賽的評委。有一位評委就找到我說:「國慶你唱首我的作品吧。」我當時就想,為什麼要唱您的作品呢?半決賽的時候,我帶的是自己的成名曲《北京的橋》,我覺得唱這首歌參加總決賽,獲勝的把握應該是更大的。可是如果說我不唱他的歌,他會不會給我打低分,我是不是就懸了?我心裡特別地糾結和緊張,但是在最後進行合樂時,中央電視台讓我報作品,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大膽地對一位很重要的評委說,謝謝您老師,但這次總決賽,我還是要唱《北京的橋》,我不唱您的這首歌。他當時什麼話都沒說,我也就沒再想什麼了。我信心滿滿地走上了決賽的舞台。唱完《北京的橋》之後,滿場的掌聲。我一看打分,女評委全給我打的最高分,但是讓我唱他作品的那個評委,給我打的是最低分。在你們成功的路上,給你們打過最高分的那個人,你會記他一輩子;給你打最低分的那個人,你也會記他一輩子。
到最後總決賽,我跟真正的那個第一名就差了0.03分,我就變成了第二名。這個事情我從來沒有說過。我得了第二名,但是在那個夜晚,《北京的橋》這首歌紅遍全國。中央電視台看到我得第二名之後,他們給了我最大的一種鼓勵,立刻就告訴我,1991年的春節晚會,你唱獨唱。不要小看得了這第二名,人生有的時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公正的,但是我總在相信,當你有真本事真本領的時候,你不會那麼輕易地就被人擊跨,不會因為你得了第二名,你就走向末路。
D. 許博淳的演藝經歷
2006年,中央電視台《一年又一年》
2006年,江蘇體育頻道「嘴說世界盃」活動
2010年,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
2010年,北京生活頻道《第七日》
2010年參加《我們約會吧》期數
第2010-05-12期
第2010-05-26期
第2010-06-02期
第2010-06-09期
第2010-07-14期( 與雙魚女孩李沖牽手成功,遺憾的是最終未能發展成為戀人關系.)
2011年2月8日/9日(大年初六/初七),參加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新春特別節目。
2011年2月春節期間,受邀參加深圳衛視《大娛樂家》互動游戲。
2011年3月8日,時下單身純情男許博淳加入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解救剩男季,其中,面對當場第二位女嘉賓是帶著孩子的單親媽媽時,雖然其他男嘉賓全部滅燈,但許博淳俠義力挺,顯露真摯的純情義膽,感人深思.
2011年3月15日,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解救剩男季中,許博淳再次D調登場,幽默個性依舊,骨子裡散發出的可愛與智慧並駕齊驅,讓廣大觀眾和網友賞心悅目.
2011年3月22日,許博淳再次現身湖南衛視解救剩男季<我們約會吧>現場,面對被男嘉賓們連轟帶炸給弄哭的女嘉賓,許博淳用博愛的心態幽默救場.
2011年4月23日受山西衛視邀請,參加<情侶無間道>節目.在節目里,許博淳起初與另一位女嘉賓按電視編導的要求扮演一對假情侶,並按節目的游戲規則在節目最後向大家揭曉迷底.節目最後,許博淳通過電視向觀眾朋友們坦承,他與女嘉賓扮演了假情侶.但是,兩人在節目里抒說的故事在現實中確有其事,並且故事的主人公也活在他們的身邊.正是因為如此,許博淳與那位女嘉賓聽了這些真實的故事,有感而發,最終接受了山西衛視節目組的邀請,去山西太原錄制了這檔演員型的節目.
2011年8月22日,許博淳在貴陽參加貴州衛視《古寨傳奇》全國開播發布會。
2011年12月16日,經過兩個多月的穿越中國,古寨傳奇的第九站,終極決賽前的最後一站,許博淳在貴州衛視<古寨傳奇>之旅結束,獲得年度第四名.
2012年2月19日 參加廣東衛視《天生我才》求職;
這期間,大家奮力比賽,許博淳沒有畫過妝,經受風吹,日曬,雨淋,穿越山林,叢草,曬黑了,滄桑了.可是,內心成長了.作為一名非專業運動型男生,許博淳的賽後感言是:
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
我們挑戰了自己的非專業技能.
這是對自己昨天的一種更新,
對自己如今的一種進步,
對自己明天的一種肯定.
2012年7月 受邀參加浙江衛視〈沖關我最棒〉挑戰夏日水上激情游戲,為工作減壓。 2012年7月 亮相滬上知名老牌節目(上海新娛樂頻道)〈相約星期六〉
在主持人倪琳和朱楨的關心下,許博淳坦言渴望一份能夠長久的感情
2012年8月 參加上海外語頻道ICS〈我愛廚房〉
許博淳首次在電視上展示自己的廚藝,盡現85後男人的生活范兒。
2012年11月參與央視開講啦節目錄制(陳一冰專場)(節目於2013年1月7日晚播出),在節目中講述了自己的身世之謎。
2013年3月參與江蘇衛視一站到底節目錄制,站在9號位,身份關鍵詞「85後」,被第2位挑戰者王冰潔選中進行全場第6輪1對1PK。開始答題之前許博淳講了很多話,答題過程中笑料不斷。在他答他的第5道題「在亞洲國家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第一次總統選舉中,最終擔任總統的是誰?」時,先後回答「薩達姆」和「薩琪瑪」,均答錯(正確答案卡爾扎伊),結束比賽。
2013年12月11日,許博淳參加江蘇衛視《非常了得》,作為身份嘉賓,在節目中以「我在珠峰撿垃圾」為題,被當場女選手選中。在節目最後環節,許博淳揭曉答案,雖然個人去過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四川桃坪羌寨,但是沒有去過珠峰大本營,被選手猜中也不遺憾。同時表達了對於自然生態環境需要低碳環保的強烈訴求。
個人語錄
1,我覺得她長得比較低調,而我希望將來的戀愛能夠高調,當然她的聲音很有情調,可是我擔心如果我們在一起的話,我們的將來會不會跑掉啊?《我們約會吧》
2,看她第一眼,就覺得有風險,但還是想和她一起去冒險。《我們約會吧》
4,她看起來太有人氣了,我怕跟她在一起生活,會找不到底氣。《我們約會吧》
5,我覺得,談戀愛如同去飯館點菜,端上來的菜肯定是退不掉的,為了防止以後的生活中不能對味,我們還得謹慎搭配。《我們約會吧》
6,如果能夠牽到你的手,哪怕閉著眼睛走,我也相信,我們不會迷路的。《我們約會吧》
8,都說女人是水做的,而男人又是由女人創造的,那麼男人會不會是水貨呢?《我們約會吧》
9,看到你多愁善感的樣子,我特別理解你,就想和你策馬奔騰,去青藏高原,譜一曲<山楂樹之戀>.我看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么年輕就橫跨澳洲留學,而我卻從未邁出過神州大地,感覺你就是我人生的標榜。《我們約會吧》
10,我的爸爸,在剛剛和我媽媽把我給搭配出來的時候就閃人了。《開講啦》(對話陳一冰)
11,回首青春,我希望不會因為沒有過青春的私奔而後悔。《開講啦》(對話徐靜蕾)
12,我們的群主(戶外登山旅遊群),是一個更年期未婚男。上大學時,很多女生說,寧願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能相信男人的嘴。《非常了得》
E. 看開講了 讀後惑 200字
《開講啦》的來出現,不僅對當下青自年人有積極的價值,對於中國電視行業的發展也帶來啟示。多年來,電視熒屏泛娛樂化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業界人士指出,泛娛樂化影響著社會大眾對文化的審美意向,如果大眾接受的信息中只有娛樂,缺乏嚴肅,缺乏思考,缺乏觀點和聲音,娛樂將逐漸演化為一種低俗和庸俗。
在誘惑、高壓、人心浮躁的時代,在娛樂和電視劇泛濫、文教節目式微的當下,中央電視台推出這樣一檔創意獨特、立意高遠、氣質清新、傳遞精神能量的電視節目,成為中國電視業界最好的指向標:「電視有營養,照樣受歡迎」。
業界人士評價,這股清新的電視之風,扭轉了一段時期以來熒屏泛娛樂化的傾向,凈化了電視文化生態,彰顯了媒體應有的文化引領、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
F. 有什麼勵志的綜藝節目
1,《極限挑戰第一季》
《極限挑戰第一季》是上海東方衛視推出的大型勵志體驗節目,節目共12期,第一季節目六位固定成員是孫紅雷、黃渤、黃磊、羅志祥、王迅、張藝興。節目於2015年6月14日起每周日晚21:00接檔《花樣姐姐第一季》在東方衛視播出,於2015年9月20日收官。
2,《極限挑戰第二季》
《極限挑戰第二季》是上海東方衛視推出的大型勵志體驗真人秀節目,節目共12期,第二季節目六位固定成員是黃渤、孫紅雷、黃磊、羅志祥、王迅、張藝興。
節目於2016年4月17日起每周日晚21:00接檔《歡樂喜劇人第二季》在東方衛視首播,24點優酷土豆獨播。於2016年7月3日收官。2017年12月8日,該節目獲得「2017中國綜藝峰會匠心盛典」年度匠心編劇。
3,《極限挑戰第三季》
《極限挑戰第三季》是上海東方衛視推出的星素互動勵志體驗節目,節目共12期,第三季節目六位固定成員是黃渤、孫紅雷、黃磊、羅志祥、王迅、張藝興。節目於2017年7月9日起每周日晚22:00在東方衛視首播,於2017年11月17日收官。
4,《極限挑戰第四季》
《極限挑戰第四季》是東方衛視推出的互動勵志體驗節目,節目共12期,第四季節目六位固定成員是黃渤、孫紅雷、黃磊、羅志祥、王迅、張藝興。
節目有各行各業的精英加入,帶領觀眾跟隨「極限男人幫」踏上一段奮斗旅程,勾勒出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圖景,向改革開放40周年致敬。節目於2018年4月29日起每周日晚20:30在東方衛視首播。
5,《創業英雄匯》
2014年12月26日中央電視台推出首檔大型青年創業實戰公開課,《創業英雄匯》。由央視財經頻道當家主持人陳偉鴻主持,每周五21:50央視財經頻道播出,時長60分鍾。環節設置包括項目路演、項目診斷、投資談判等。
G. 中央一套有個明星演講節目叫什麼
這個來節目叫《開講啦》自。
由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和唯眾傳媒聯合製作的《開講啦》是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創辦於2012年。每期節目由一位知名人士講述自己的故事,分享他們對於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給予中國青年現實的討論和心靈的滋養。討論青年們的人生問題,同時也在討論青春中國的社會問題。
節目每期有八至十位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青年代表,向演講嘉賓提問互動,300位大學生作為觀眾現場分享這場有思考、有疑問、有價值觀、有鋒芒的思想碰撞。
(7)開講啦生態擴展閱讀:
節目背景
2012年,由於有關政策的調整,電視節目市場發生了許多新變,央視的改變也有目共睹,比如《新聞聯播》加大了民生新聞報道力度,大力發展紀錄頻道,「拆門」辦春晚等。
綜合頻道作為央視的旗艦頻道,2012年仍保持全國市場佔有率第一,但隨著競爭加劇,也面臨很多挑戰,最重要的就是在主流價值表達方面必須創新。
《開講啦》和崔永元的「高雅娛樂」節目《謝天謝地你來了》、結合歌唱比賽推廣公益活動的《夢想合唱團》,都讓人感受到央視在媒體改革方面的力度扭轉泛娛樂化傾向、改善電視文化生態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H. 2016《開講啦》全部嘉賓名單有
鄔賀銓、潘建偉、趙季平、裴端卿、麥家、王貽芳、聶衛平、李建剛、陳履生、王百姓、李寧、曲道奎、李德毅、秦世俊、夏伯渝、朱和平、蔡志忠、戚發軔、毛萬標、范瑞祥、楊宏、楊揚、米格爾·埃斯特班、顏寧、丘成桐。
楊培東、中國女排、陳祝全、高福、董明珠、徐冠林、鄭永年、扎西·哈瓦斯、王巍、色諾芬·莫塞斯、吳季、黃旭華、陳德明、李東、陸軍、唐長紅、吳希明、李小鷹、孫寶國、王辰、王隴德、胡旭東。
節目每期有八至十位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青年代表,向演講嘉賓提問互動,每期演講嘉賓選擇的主題,均為當下年輕人心中的問號,講述青年最關心、最困惑的話題。
該節目對青年人心中的「偶像」進行重新定義。相對於娛樂明星,節目組更側重於邀請科學家、藝術家等。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和心路歷程為年輕人提供方向的指引和前行的動力,給予觀眾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鼓舞。
(8)開講啦生態擴展閱讀
節目模式:《開講啦》節目邀請「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作為演講嘉賓,分享他們對於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給予中國青年現實的討論和心靈的滋養,討論青年們的人生問題,同時也在討論青春中國的社會問題 。
節目背景:隨著目前行業競爭加劇,面臨很多挑戰,最重要的就是在主流價值表達方面必須創新。《開講啦》和崔永元的「高雅娛樂」節目《謝天謝地你來了》、結合歌唱比賽推廣公益活動的《夢想合唱團》,都讓人感受到央視在媒體改革方面的力度扭轉泛娛樂化傾向、改善電視文化生態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I. 如何評價綜藝類型節目《開講啦》
最狠的製作團隊 讓原創別樣精彩:《開講啦》應該是對嘉賓最「狠」的一檔節目!一位演講嘉賓,十位青年代表,300位觀眾,一個舞台,一期《開講啦》。事實上,這對嘉賓來說,幾近一場「大考」。幾乎每位嘉賓走上《開講啦》的舞台說的第一句話都是:「我很緊張!」沒有演講台,沒有提示器,沒有演講稿,孤零零的站在舞台中央,面對將近300現場觀眾,一切都是那麼「不利於」開講,還要講得激情四溢,言之有物,充滿魅力,的確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爆棚的自信心,講好實屬不易。但這一切卻是節目策劃團隊精心的設計與安排。節目團隊在策劃之初就想好了一定要讓嘉賓「緊張」——因為緊張,躲不掉藏不了,才能盡可能原生態地展現嘉賓內心,敞開心扉和青年代表對話,和觀眾互動。
《開講啦》的出現,不僅對當下青年人有積極的價值,對於中國電視行業的發展也帶來啟示。多年來,電視熒屏泛娛樂化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業界人士指出,泛娛樂化影響著社會大眾對文化的審美意向,如果大眾接受的信息中只有娛樂,缺乏嚴肅,缺乏思考,缺乏觀點和聲音,娛樂將逐漸演化為一種低俗和庸俗。在誘惑、高壓、人心浮躁的時代,在娛樂和電視劇泛濫、文教節目式微的當下,中央電視台推出這樣一檔創意獨特、立意高遠、氣質清新、傳遞精神能量的電視節目,成為中國電視業界最好的指向標:「電視有營養,照樣受歡迎」。業界人士評價,這股清新的電視之風,扭轉了一段時期以來熒屏泛娛樂化的傾向,凈化了電視文化生態,彰顯了媒體應有的文化引領、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
J. 開講啦的節目評價
最狠的製作團隊 讓原創別樣精彩
《開講啦》應該是對嘉賓最「狠」的一檔節目!
一位演講嘉賓,十位青年代表,300位觀眾,一個舞台,一期《開講啦》。事實上,這對嘉賓來說,幾近一場「大考」。幾乎每位嘉賓走上《開講啦》的舞台說的第一句話都是:「我很緊張!」沒有演講台,沒有提示器,沒有演講稿,孤零零的站在舞台中央,面對將近300現場觀眾,一切都是那麼「不利於」開講,還要講得激情四溢,言之有物,充滿魅力,的確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爆棚的自信心,講好實屬不易。
但這一切卻是節目策劃團隊精心的設計與安排。節目團隊在策劃之初就想好了一定要讓嘉賓「緊張」——因為緊張,躲不掉藏不了,才能盡可能原生態地展現嘉賓內心,敞開心扉和青年代表對話,和觀眾互動。
「有嘉賓提出需要演講台,因為手腳不知道該往哪兒放,也有嘉賓提出需要坐著聊,同樣因為身邊沒有重心可以支撐,但是節目組沒有依允,因為那就不是演講,而是講課,或是訪談了。還有嘉賓甚至提出要提示器,希望邊看邊說,免得臨時卡殼,節目組也沒有答應。的確,啥也沒有,這種設置對嘉賓來說是個挑戰。「《開講啦》策劃、唯眾傳媒總裁楊暉談起節目的策劃過程,」最終結果表明,目前的設計與安排是成功的。 」
《開講啦》真誠分享和平等對話的獨特形式極具新意,十位嘉賓跨界混搭,15分鍾的獨立演講完全脫稿,一氣呵成。一經播出,就引起眾多業界人士的極大關注,成為中國電視熒屏上第一檔青年公開課節目,並被評價為「具有創新意識的中國版TED」。
電視有營養 照樣受歡迎
《開講啦》在傳媒業內引起了高度關注,眾多意見領袖紛紛在微博上推薦《開講啦》,表達對節目的關注和喜愛。《現代傳播》主編、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智鋒說:「朗朗激情四射的演講與表演,觀眾真誠深刻的對話提問,主持人小撒機智銳利的掌控回應,深深吸引著我,無疑這是近期中國電視熒屏最具沖擊力感染力的創新之作」。《當代青年》雜志總編輯陳剛有感而發:「這年月有這樣一個讓一群人談論理想的舞台,讓你看到希望,分享美好,這就是價值。」《風尚周報》總經理何志毛發微博稱:「好書,讓人不忍翻完最後一章;好棋,如四劫連環,多希望對局者從此絕跡江湖;好藏品,藏家只願夜深獨自陪護。現在,遭遇好節目,《開講啦》,只看陳坤那一期,就可滿足:我欣賞思想花開的聲音,人生坦盪盪,但也「生怕」花開得太燦爛,讓卑微活著的人們滿地找牙」。
《開講啦》的出現,不僅對當下青年人有積極的價值,對於中國電視行業的發展也帶來啟示。多年來,電視熒屏泛娛樂化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業界人士指出,泛娛樂化影響著社會大眾對文化的審美意向,如果大眾接受的信息中只有娛樂,缺乏嚴肅,缺乏思考,缺乏觀點和聲音,娛樂將逐漸演化為一種低俗和庸俗。
在誘惑、高壓、人心浮躁的時代,在娛樂和電視劇泛濫、文教節目式微的當下,中央電視台推出這樣一檔創意獨特、立意高遠、氣質清新、傳遞精神能量的電視節目,成為中國電視業界最好的指向標:「電視有營養,照樣受歡迎」。
業界人士評價,這股清新的電視之風,扭轉了一段時期以來熒屏泛娛樂化的傾向,凈化了電視文化生態,彰顯了媒體應有的文化引領、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