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打好網路生態治理

打好網路生態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2-10 20:19:57

『壹』 三七種植克服連作障礙不再打一槍換個地方啦

三七病害生態治理試驗基地
說到三七,雲南人都很熟悉。近兩年,不管是葯店還是農貿市場,賣三七的隨處可見,商家還會幫著現場打磨成粉。然而,三七的連作障礙一直制約著其發展。2月29日,在雲南農業大學舉行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引領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校長朱有勇介紹,他所帶領的團隊在不施用任何農葯的前提下已經克服三七連作障礙,可建立三七永久生產基地,實現三七產業的現代化。
現狀掃描
三七「跑馬式」種植
質量和標准化難保障
朱有勇介紹,三七是雲南生物產業標志之一,也是我國的大宗葯材,種植面積達50萬畝,但連作障礙是制約優質原料生產最大障礙。同一塊土地,第一茬種植三七長勢喜人,第二茬種植可能連投資成本都難以收回。不僅三七有連作障礙,煙草、黃瓜、番茄等作物也存在這個問題。
文山是三七的道地產區,但連作障礙使文山幾乎沒有土地適合種植三七,西南各地原本不種植三七的地方也開始種植。據不完全統計,紅河、玉溪、大理、貴州、四川等地的產量超過了總產量的60%。
朱有勇說,連作障礙導致三七「跑馬式」種植,種一茬換一個地方,逐步遠離道地產區生態環境,加之氣候、土壤和水源農田環境影響,三七質量和標准化難以保障,企業或種植戶更是無法建立長期生產基地,政府和行業部門難以有效監管。另外,三七還面臨農殘和重金屬超標問題。
分析治理
採用生態治理新途徑
成功克服了連作障礙
日前,朱有勇院士團隊宣布採用生態治理這一新途徑, 克服了三七連作障礙。
實踐表明,不施用任何農葯的生態治理與農葯防治相比,對根腐病、猝倒病、黑斑病、圓斑病防效達到92.4%、85.8%、91.3%、90.5%。對害蟲,採用物理防治、害蟲誘引、高溫消毒、改善生境等一系列生物防治技術非常有效。對連作土壤還要採用物理方式消毒,消除土傳優勢病原菌群、地下害蟲、雜草種子和化感物質。
三七連作障礙難題的解決,使得文山、硯山、丘北及相鄰生態三七道地產區可以建立永久生產基地,形成標准化、生態化的三七產業核心;利用土壤改良和病蟲害生態防治的技術創新,從種植源頭杜絕重金屬和化學農葯的污染,保障三七產品的安全。朱有勇說:「在試驗中,我們一點農葯都不用!」另外,還實行網路化全自動電腦管理,用戶在電腦上就可以看到尋甸基地的生產情況。
破解難題
連作障礙
● 表現:三七連作導致壞死和枯萎,間隔10~20年尚難以消除,同一塊土地,難以連續種植三七。
● 原因:長期認為三七的連作障礙是土傳病害所致,繼而發現為自毒作用、土壤富營養化、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質等因素復合影響所致,單一措施難奏效。
破解方法
● 研究人員按三七生長發育參數,構建光溫水肥可調可控的種植棚,利用工程技術系統解決三七種植中的生長發育基本要素;
● 明確三七種傳病原,建立種子健康檢驗和處理技術;
● 研發三七播種機,實現播種機械化,提升工作效率;
● 依據病害發生的「三要素」,採用控氮、控溫、控水、避雨、消毒等措施,進行三七病害生態治理,解決農殘問題。
實踐成功
● 小試:實現5年連作
採用生態工程系統治理後,朱有勇院士團隊試驗了150餘個土壤改良方,1000餘個試驗處理,調試光溫水肥管理模式,小試取得了成功:實現5年連作。
● 中試:已成功連作4年
小試獲得成功,讓研究人員喜出望外,又篩選5組優化技術進行中試試驗,中試效果良好,存苗率、株高莖粗、鮮重乾重逐年提高,已成功連作4年。
● 放大試驗:連續3年成功種植50畝
在中試基礎上優化一套連作障礙生態治理技術規程,在尋甸、文山、石林連續3年進行50畝放大試驗,也取得了成功。

『貳』 農業防治與生態防治的區別

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志的農業,主要是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側重於經濟化、機械化和科技化;生態農業是指根據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利用傳統農業有效經驗及現代化科技及管理知識,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側重於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和生態和諧方面。按咨詢機構中金產業的理解,現代農業強調的是高能源投入、高度機械化、高度社會化運作及經濟效益最大化,在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產生過不同程度的破壞,而生態農業則強調是農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現代科技與傳統經驗結合,現在國內打造生態農業產業園就是從人和自然和諧的角度出發,避免因急功近利導致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失衡,最終影響整個效益。
農業防治(agriculturalcontrol):為防治農作物病、蟲、草害所採取的農業技術綜合措施、調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以增強作物對病、蟲、草害的抵抗力,創造不利於病原物、害蟲和雜草生長發育或傳播的條件,以控制、避免或減輕病、蟲、草的危害。主要措施有選用抗病、蟲品種,調整品種布局、選留健康種苗、輪作、深耕滅茬、調節播種期、合理施肥、及時灌溉排水、適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園衛生和安全運輸貯藏等。農業防治如能同物理、化學防治等配合進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文名
農業防治
外文名
agricultural control
目 的
制、避免或減輕病、蟲、草的危害
主要措施
選用抗病、蟲品種,調整品種布局
簡介
通過耕作栽培措施或利用選育抗病、抗蟲作物品種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且應用普遍。其特點是:無需為防治有害生物而增加額外成本;無殺傷自然天敵、造成有害生物產生抗葯性以及污染環境等不良副作用;可隨作物生產的不斷進行而經常保持對有害生物的抑制,其效果是累積的;一般具有預防作用。但應用上常受地區、勞動力和季節的限制,效果不如葯劑防治明顯易見。發展概況
農業防治法伴隨種植業的興起而產生。中國先秦時代的一些古籍中已有除草、防蟲的記載。以後,如《齊民要術》等古農書中對耕翻、輪作、適時播種、施肥、灌溉等農事操作和選用適當品種可以減輕病、蟲、雜草的為害,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農業防治也一直被用作防治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18世紀末至19世紀,歐美國家報道了有關農業防治取得明顯效果的一些實例。如美國1792年J.H.黑文斯首先報道冬小麥Underhill品種可抗嚴重危害小麥的黑森癭蚊;1831年英國報道蘋果品種WinterMajetin能抗蘋果綿蚜;1841年美國T.W.哈里斯在其著作中對調節播種期、施肥、田園清潔、秋耕和選用抗蟲品種等農業防治措施作了較系統的闡述;1860年前後,法國通過引進美洲葡萄作為砧木,解決了葡萄根瘤蚜的嚴重為害,挽救了瀕於崩潰的葡萄酒工業。進入20世紀,由於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發展為農業防治提供了更多的理論依據,研究和應用的廣度、深度都有明顯進展。1915年,美國E.D.桑德森開始以生物學觀點研究了多種農業防治方法。其後,在主要害蟲抗性品種的培育、篩選和鑒定,抗性機制、抗蟲性和害蟲致害力的遺傳,以及環境條件對作物抗蟲性的影響等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逐步取得進展。1951年R.H.佩因特所著《作物抗蟲性》一書發表,作物抗蟲性的研究和利用開始成為農業昆蟲學的一門分支學科。70年代關於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理論提出以後,農業防治成為綜合防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作為一項具有預防作用的措施而日益受到重視。耕作栽培措施的利用
作物是農業生態系統的中心;有害生物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並以作物為其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一切耕作栽培措施都會對作物和有害生物產生影響。農業防治措施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根據農業生態系統各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規律,選用適當的耕作栽培措施使其既有利於作物的生長發育,又能抑制有害生物的發生和為害。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