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生態系統
㈠ 人類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21世紀是人類充滿希望的新時代,自1972年6月5日聯合國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會議發表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並且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後,在這種世界性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口號聲中保護、改善和優化環境問題已逐漸成為人類在21世紀的首要命題。保護人類的生活環境、順應和保護自然生態、創造適宜人類生存與行為發展的物質環境、生物環境和社會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具有迫切性的問題。人類對生態和環境的研究,既是生態學(包括社會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與建築環境科學交叉滲透的產物,又是自然科學的多學科和社會科學如美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更大規模結合的產物。
一、我國目前的現狀與發展生態環境學意義
我國目前仍處於第二產業發展階段,城市人口比重約30%,低於發達國家的70%—80%的水平,但人口密集於少數大城市的趨勢更為嚴重。城市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近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很快,已經產生了環境問題和生態平衡的失調,目前某此城市出現交通擁擠、人口過多、經濟緊張、就業困難、環境污染、水土資源和能源的緊缺,綠化不足,氣候異常等等。某些城市和建築環境已嚴重失調。特別是小城市的建設中普遍缺乏生態觀念,如佔用糧田、山區不利用坡地、水網地區填河、濫用材料和技術,景觀單一貧乏……等等。肓目的開發與建設發展下去,勢必加劇環境質量的衰退和生態平衡的破壞。
積極研究和發展生態學建築環境學,不但能逐步完善城市環境,特別是對正在崛起和未被開發的小城鎮或鄉村建築更具有重要意義,積極地有計劃地發展小城鎮,建立衛星城等,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完善中小型生態聚落環境的發展亦有深刻的歷史意義。當前第四產業革命是以電子工業、遺傳工程等新興工業為基礎,它的發展主要取決於知識和信息,其特徵是人類聚落環境及企業趨向於多樣化、個人化和小型化,這必將促進「大城市的解體」,使大量的中小城鎮、衛星城和小村鎮躍居重要地位。無論現在還是長遠,研究和發展生態環境學,吸取發達國家的歷史教訓,針對我國國情,在建築環境發展中,合理利用保護環境,協調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完善生態環境,使子孫後代的生活環境更適宜人類的生存與行為發展。
二、生態平衡與生態化生存環境
(一)生態平衡與生態建築環境
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及棲息地(環境)組成的復雜系統,它的內部結構與秩序必須依靠與外界的能量、物質交換才能維持。生態系統內部的元素和子系統的相互關系,生態系統與外界的能量流、物質流與信息流必須建立一定的秩序,相互之間在數量、位置、先後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度,在這個限度內具備一定的穩定性,就是生態環境。
1、能量流、物質流是生態建築環境設計的主要問題
每一生態系統都有自己的結構及相應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方式和途徑,但能量流量和物質環境的規律卻是一切生態系統存在與發展的基本規律。自然生態系統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能,通過光合作用進入生態系統,最終以「廢能」形式散發出去達到熱的動態平衡。在人工生態系統中,增加了非食物能量,也是人和其它動物在能量流的獲取儲存與利用方面的根本區別。人類不僅要吃,還有衣、食、住、行以及其它社會活動,都需要能量,非食物能量佔有較大部分。能源技術變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人工生態環境變化與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大量開發自然資源,不可更新的資源如煤和石油等石化燃料,也給人類生存與行為發展的前景蒙上了陰影。能源問題是生態建築環境設計涉及的重要問題。
生態系統的物質運動是以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形式實現的。對生態系統影響最大的營養循環、水循環、CO2和O2循環。生態系統的物質流的組合與循環路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物棲息環境的物理化學因素(非生物因素)如溫度、光、土壤特性、水資源等等。每種動植物都必須適應它所生活的地區的非生物因素,但人則具有創造適應和順應自然生態條件。保護合理利用水、土等自然資源,對完善生態平衡環境,提高物質環境的完整性,保護生態平衡,有重要意義。物質循環路徑的完整是生態系統保持長期穩定的一個重要條件。自然生態系統是建立在物質再循環基礎上的,而人工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則不同,大量人工合成物質的產生加速了許多物質的運動並使循環變得不完全,甚至「無循環」。人工環境的建設對水、土地、生物、礦產等資源過度不合理開發和使用,加劇了物質循環路徑的不完善,同時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有毒物質還污染了環境,危害人和其它動植物。從生態學的角度看,這種傾向會釀成災難性的後果,隨著大量人工製品取代天然製品,大量廢物污染環境,因此,建築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是生態建築環境設計的重要問題。對於建築環境這一特定的人工生態系統,要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解決好能源問題、土地使用、建築材料以及具體設計、規劃手法等問題。
2、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傳統民居的價值再開發
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為代表。風水學又稱陰陽學,起於八卦,源出易經,其原理廣博,不外時間與空間,時間是主觀條件,空間是客觀條件。陰陽代表自然界萬物的概括。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充分順應和利用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和地方材料等,並融合了習俗、愛好和審美、改造環境,建設自己的家園,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和傳統民居。如江南水鄉,乾旱地區的平頂土屋,黃土高原的窯洞及地下村莊,西南的干闌建築等。其中有許多方面充分展示了這一樸素思想的深刻內涵,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如何保護生態環境的啟示,有很深的生態學價值,值得進一步發掘、研究和借鑒。
(二)能源與生態建築環境
1、能源問題與建築耗能
能源問題實質上是人類過度依賴、消耗不可更新的有限的能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等所面臨的能源危機和由此而產生的環境問題。地下礦產資源有限,而且短期內不能再生。本世紀初世界能源需求量約50年增加一倍,其後15至20年再增加一倍,現在倍增的時間還在加速,意味著人類活動有使地球上能量交換失去平衡的危險。不僅面臨「能源危機」,也對生態環境平衡產生了破壞。建築環境這一特定的人工生態系統其能量流的組成十分復雜,不外乎生產、交通運輸和建築耗能三種主要形式。其中建築耗能主要由建築生產用能、施工用能和日常用能三部分組成,日常用能占絕大部分。建築耗能在國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總能耗量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建築耗能的不斷增長是人類能源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城市是巨大的能源消耗點,釋發大量的熱能及有毒有害氣體和顆粒物。同時城市化也改變了環境的物理形態結構,塊石、水泥、瀝青、玻璃和金屬人工表面,把太陽輻射能反射到近地面層空氣中。密集的建築群使地面的粗糙度增大,市內風速減低,使城市的氣溫高於周圍環境。當城市上空有逆溫層時,使城市上空的污染形成一個幕罩,甚至建築群和小建築都可產生夜間熱島。尋求相應的對策成為生態建築學的迫切任務。
2、發展途徑
大力發展和利用新的能源技術,利用太陽光、風力、水力、地熱等可更新能源和核能等。太陽能的利用有著無限廣闊的前景,不僅可用來發電,還可用於加熱和冷卻,太陽能建築的產生是對普通建築的一種改進,有良好的能源、環境和社會效益。被動式太陽能建築是利用建築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達到節能的目的。諸多尋求建築節能的途徑中,巧妙地順應自然環境條件,利用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材料,合理的規劃設計,創造良好的生態建築環境,就要在建築師手中解決能源問題。
3、在規劃師和建築師手中解決能源問題
通過規劃和設計的方法節約能源,創造適宜的建築氣候環境,要考慮地區氣候特點,如太陽輻射、溫度、濕度、風、降水等的形成及變化規律。建築要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造其不利因素,同時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就地取材。圍護材料的選擇影響室內微氣候和建築節能。合理利用植物綠化系統的調節作用對改善建築環境也很重要。建築反映氣候特點,對繁榮建築文化,創造地方性、民族性等方面亦有意義。我國許多地方的傳統居民和自然村落布局的原則和方法有深刻的生態建築價值。
(三)土地資源與生態建築環境
1、可更新資源與建築的土地使用
可更新資源指通過天然作用和人工經營能為人類反復利用的各種自然資源,主要是土地資源、水資源、節能資源、生物資源等,其中土地資源佔有重要地位。土地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場所,是地質、地貌、氣候、植被、土壤、水文和人類活動各種因素相互合作下組成的綜合的自然經濟系統。可更新能源並不是用不完的資源,更新明顯地受自然生態過程的限制。土地是人類需要和活動的核心,城市建設改變了土地表面的組成和性質,影響到城市氣候環境和大氣的物質狀況,對土壤、水資源和生態資源都有影響。在擴大人工環境與維持水資源的量與質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城市化也嚴重地破壞了生物資源,改變了生物環境的組成和結構。土地資源是十分有限的,在建築環境的開發、建設和改變中,合理利用調整土地使用方式,擴大綠地面積,保護土壤和水資源,是生態建築環境的形成與發展的根本保證。
2、拓展空間的途徑
未來可向外層空間和其它星球擴展,向海洋索取空間,但重要的途徑是土地的綜合利用。即以地下空間,以低層的形式沿地表現向四周蔓延發展的多層、高層建築向地表上空發展來擴展地表建築空間。
3、開發地下空間、發展覆土建築
地下空間和覆土建築由於對土內空間的利用,充分發揮了土壤的物理性能,可有效地防禦了或減弱不利的氣候因素,室內微氣候穩定,產生負離子條件好、耐久等優點。地下空間和覆土建築是突破常規的新概念,不但是恰當地利用本地資源、建築材料的範例,也是對所在環境的極好調節,解決現代社會城市化所面臨的各種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地下空間和覆土建築的優點和長處舉不勝舉,最適於惡劣氣候地區。隨著社會發展,技術的進步和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地下空間與覆土建築的開發和建設將得到迅速發展,其環境也更加適合於人類的生存與行為發展。
㈡ 貴州生態優勢、能源優勢、區位優勢和()。還有什麼
貴州生態優勢,能源優勢,區位優勢這些都是相當復雜的,一定要認真學習。
㈢ 下列關於能量和能源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生態系統達到平衡狀態時,能量的輸入與輸出保持相對平
A、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可知能量是守恆的,因此生態系統達到平衡狀態時,能量的輸版入與輸出保權持相對平衡.符合題意.
B、太陽太陽中蘊藏無比巨大的能量,地球上的能量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太陽能.符合題意.
C、水力發電時,利用水的重力勢能轉化成水的機械能,帶動發電機工作.符合題意.
D、氫氣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能源.氫氣燃燒放出大量的熱量,並且生成物是水,水對環境沒有任何污染.符合題意.
故選A、B、C、D.
㈣ 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演進影響因素研究用英語怎麼說
中國財政部12日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將組織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中央財政從節能減排專項資金中安排獎勵資金,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三部門表示,此舉旨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的通知》,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產業化進程。根據三部門日前聯合發布並已正式實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新設的財政獎勵資金將堅持「集中投入、重點突破」的原則,重點支持全新設計開發的新能源汽車車型及動力電池等關鍵零部件。支持對象包括新能源汽車整車項目(包括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汽車)和動力電池項目兩大類。三部門表示,申請獎勵資金的企業應當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和產業化基礎。其中,整車企業必須具備新能源汽車整車設計集成和持續開發能力,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不低於一定比例;動力電池企業應掌握核心技術,並具有較強的研發、生產和售後服務保障能力,擁有電池單體的知識產權。鼓勵開展產學研聯合技術攻關。
㈤ 下列有關生態學問題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大力植樹造林、改善能源結構是緩解溫室效應的重要途徑之
A、大力植樹造林抄可以促進植襲物的光合作用,改善能源結構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的釋放,A正確;
B、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是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基礎,B正確;
C、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成負相關,即抵抗力穩定性高的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則低,C錯誤;
D、濕地的蓄洪防旱屬於生態功能,是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正確.
故選:C.
㈥ 生態系統中能源的最終來源是什麼能量流動的起點是從生產者固定的什麼開始
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太陽能,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
㈦ 能源生態利用體系的意義地理答案
黨 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個新的要求提出,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高瞻遠矚、巨大勇氣和對人類的責任感。這一目標的 提出,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們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早在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就提出,要「建設一個山川秀美生態文明社會」的目標。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個新的要求提出,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高瞻遠矚、巨大勇氣和對人類的責任感。這一目標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 條件,人們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早在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就提出,要「建設一個山川秀美生態文明社會」的目標。
生態文明是在全球環境危機背景下提出的,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的又一次深化。環境危機實際上是人類對自然無節制索取、不加恢復與保護的必然結果。愛因斯坦講過:「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麼用它,究竟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完全取決於人自己,而不取決於工具。刀子在人類生活上是有用的,但也能 用來殺人。」近代工業所造成的人與自然的分離、對立,必須轉為人與自然的和諧,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是人類同等重要的戰略任務。
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目前正處於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過渡時期。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後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將環境成本外部化,因此帶來了資源破壞、環境污染、荒漠化和「城市病」等遍及全球的環境問題。在不斷的反思中,人類逐漸認識到,生態文明是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基礎,是人類構建和諧世界理想的境界。
作為能源工作者,我們清楚地知道,自然界是保護包括人類在內一切生命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所以,長期以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倍加愛護和保護環境,尊重自然規律。充分考慮環境承載能力,努力建設和維護生態文明。生態學家告訴我們,面對工業化帶來的高能耗、高污 染,藉助現代科學發展出現的新技術,人類有條件重新反思對待自然的態度,反省自身生存的方式,調整與自然的關系,自覺實現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使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與自然融為一體,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936年,英國學者坦斯利(A.G.Tansley)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強調在一定自然地域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有機體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形成一定的生物鏈,存在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在功能上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構成生態系統。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採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還相當嚴峻,一些地方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問題相當嚴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重大污染事故不斷發生,環境保護仍然沒有擺脫先污染、後治理的被動局面。尤其是目 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階段,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行業發展迅猛、比重上升。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節能減排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堅持節能優先,效率為首,科學用能,保護生態的原則。把「十一五」規劃節能減排任務一個行業一個行業、一個地區一個地區、一個企業一個企業、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地 落到實處,以確保「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順利完成。
關於生態系統,目前一般認為有四個基本特點。
1.整體協同,動態平衡。生物為了生存和繁衍,一方面,必須從環境中攝取物質與能量,如空氣、水、光、熱和其他營養物質;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向自然排泄廢物、殘渣。這樣循環往復、相互影響構成一個和諧的統一體。
2.相剋相生,相互依存。生態環境經過長期的變遷和演變,通過食物鏈、生物鏈形成了在生態環境中相對穩定的結構和功能,達到了生態平衡。
3.生 生不息,循環演進。物質在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循環不止,是大自然不停演化的基礎。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組成的生產—加工—分解轉化過程,是生態系統的基本代謝過程,也是生態學的基本規律之一。正是由於自然界有了這種功能,人類才有可能根據生態規律,合理利用再生資源,並在一定條件下實現物質代謝和循環。
4.自我調節,創造再生。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能力,在受到外來影響後,通過自身調節可以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但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
所謂現代能源生態系統,是以生產、消費活動鏈條為主題的人類能源生態體系。作為人類社會生產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能源生產和消費活動不僅涉及一次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而且涉及包括土地、水資源、大氣、環境等公共資源的佔用和再分配。與傳統概念相比,現代能源生態系統不僅強調開發和利用系統自身的平衡 狀態,而且更強調資源開發和利用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平衡。這是現代能源生態系統的基本內涵。
現代能源生態系統的發育是以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發展為基本前提,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安排能源勘探開發、能源生產、能源加工轉化、能源消費、廢物的消納與利用等環節,形成一個循環經濟的生態有機體。
從 生態學的角度出發,任何生態系統的發育環境均取決於當地的自然資源環境(生態)及其演進狀態。根據這一原理,能源生態系統的發育環境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當地自然資源基礎;二是自然資源基礎的開發狀態,或者說人文生態系統發育狀態。就兩者的關系而言,前者決定著能源生態系統發育的可能性,後者決定的是 能源生態系統發育程度(規模和方式)。
2007年, 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我國能源發展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突出的特點是,積極推動能源立法,重點狠抓節能減排,主動應對氣候變化。尤其是節能減排工作,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民動員,人人參與,全年實現了能源消費強度、環保污染指標雙雙下降的好勢頭,為2008節能減排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在能源持續快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氣候、環境和資源的約束越來越突出,已經成為我國能源實現可持 續發展不可逾越的鴻溝。前進中的矛盾,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前進中的問題,要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根本的出路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新概念,把以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兩個文明」,發展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個文明」。2007年, 黨的十七大又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新概念,再次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三個文明」進一步發展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四個文明」。這是我們黨在實踐中成功地把握客觀規律,不斷開辟認識客觀真理道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成果。遵循生態發展客觀規律,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目 標,黨的十七大對我國能源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即「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 式、消費模式」「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按照黨的十七大關於我國未來能源發展的要求,能源生態文明建設這一艱巨任務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社會經濟發展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證明,能源生態文明不但是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前提條件。建設能源生態體系,促進能源生態文明,既是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又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塊試金石。
35年前,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一個口號:「Only One Earth」(只有一個地球),警示人們保護唯一的家園,免遭污染破壞。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保護氣候、保護生態,關繫到整個人類和地球的命運。我們知道,環境意識和環境 質量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努力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所以,我們應當牢固樹立節約意識、 環境意識、氣候意識、生態意識,轉變傳統的能源發展觀念。一方面不但充分考慮能源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另一方面更加註重能源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堅持科學發展、清潔發展、節約發展和安全發展,促進我國能源事業真正走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面對未來,面對世界,面對現代化,面對能源生 態文明建設的光榮任務,每一個能源工作者都應當自覺地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己任,努力做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的宣傳者、熱情的倡導者和忠實的實踐者。
學習永無止境,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胡錦濤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黨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只有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個法寶,才能真正實現我們思想上的與時俱進。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 針,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朝著建設能源生態體系、促進能源生態文明的方向,努力「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築經濟、穩定、安全、生態的能源保障體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清潔能源、綠色能源、生態能源。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推進全體公民的生態文明教育, 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為創造21世紀的生態文明努力奮斗。
㈧ 生態系統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氣候,能源,無機物,有機物組成,請問無機物,有機物具體指什麼
有機物及碳氫化合物及衍生物,簡稱有機物。除水和一些無機鹽外,生物體的版組成部分幾乎全是權有機物,如澱粉、蔗糖、油脂、蛋白質、核酸以及各種色素。過去誤以為只有動植物能產生有機物,故取名有機。現在不僅許多天然產物可以用人工方法合成,而且可以從動植物、煤、石油、天然氣等分離或改造加工製成多種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像塑料、合成纖維、農葯、人造橡膠等。
㈨ 晚上市的ADiGO(智駕互聯)生態系統,能在市場有一席之地嗎
在新能源方面, 1-6月廣汽集團共銷售新能源乘用車1.81萬輛,同比增長%,其中廣汽新能源銷量1.09萬輛,同比增長73%。基於全球領先的第二代純電專屬平台GEP、全球首創深度集成高性能「三合一」電驅系統和最新一代811電池技術,廣汽車新能源的產品在新能源領域中展現出極強的競爭力,今年4月才上市的Aion S目前訂單超過 5 萬輛,增長勢頭明顯。
例如其搭載的FACE ID,可以識別當前用戶身份,如果該名用戶曾使用過車輛,系統將根據記憶功能自動調整車內座椅、方向盤、空調、音樂、地圖、車內溫度等,為用戶省去各種調節的麻煩。其次是「懂車」。眾所周知,充電焦慮是新能源的一大痛點,而ADiGO(智駕互聯)生態系統所搭載無感充電體系 ADiGO E-plan,就能在用戶電量不足時,主動推薦附近充電樁並識別預約。待用戶接近充電樁時,ADiGO E-plan又可直接開啟導航,並能精確計算到達充電樁所需電量,指引用戶去充電。
㈩ 生態系統能夠保持動態平衡,主要是因為具有()A.相對穩定的物質循環B.自動調節能力C.穩定的能源
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在一定范圍內維持相對穩定,保持動態平衡,通過負反饋調節方式來實現,
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