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通報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問責
『壹』 環境保護出問題誰先被問責
當然是造成問題的企業最先被問責,因為企事業單位是責任主體。
『貳』 首輪中央環保督察問責超1.8萬人嗎
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 張尼)28日,環保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有關情況。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實現對全國31省份全覆蓋,共責超1.8萬人。環保部還透露, 2018年擬對第一輪督察開展「回頭看」。
環保部介紹,2015年12月河北省環境保護督察試點啟動,2016年7月和11月、2017年4月和8月分四批開展30個省(區、市)的督察,完成中央確定的任務目標。經過兩年努力,中央環保督察完成全國31個省(區、市)督察全覆蓋。
在成效方面,第一輪督察共受理群眾信訪舉報13.5萬余件,累計立案處罰2.9萬家,罰款約14.3億元;立案偵查1518件,拘留1527人;約談黨政領導幹部18448人,問責18199人。
據介紹,第一輪督察共與768名省級及以上領導幹部、677名廳級領導幹部開展個別談話,對689個省級部門和單位進行走訪問詢,使地方領導普遍受到教育,特別是通過督察問責,一批領導幹部受到警醒,環保壓力得到有效傳導。
此外,第一輪督察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環境問題8萬余個;同時地方借勢借力,還推動解決了一批多年來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環保「老大難」問題,納入整改方案的1532項突出環境問題近半已得到解決。
譬如,新疆卡拉麥里山等自然保護區環境問題基本整改到位;內蒙古呼倫湖濕地面積明顯擴大;湖北基本完成湖泊違規養殖的清退工作;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以及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治理進度明顯加快;安徽全面叫停侵佔巢湖濱湖濕地等行為。
在督察整改方面,啟動督察以來,各省(區、市)已針對性地出台或修訂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制度標准等240多項;山東、海南、四川、西藏等地印發文件,將環境保護納入幹部履職盡責考核評價范疇;31個省份均已出台環境保護職責分工文件、環境保護督察方案以及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26個省份已開展或正在開展省級環境保護督察。
環保部還透露,2018年擬對第一輪督察開展「回頭看」,緊盯問題、壓實責任,確保整改到位;同時適時組織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環境問題開展專項督察。
『叄』 中央環保督察揭了七省市哪些"痛點"
揭露了天津市、山復西省、制安徽省、福建省、遼寧省、湖南省和貴州省等7個省市存在的共性問題。對生態環保工作推進落實不夠有力到位,發展與保護關系認識不到位,不願清退「土政策」,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問題。
『肆』 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已問責多少人
據生態環境部網站消息,截至6月25日,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6個督察組基本完成對10省區第二階段下沉督察任務。6個督察組共收到群眾舉報29245件,各地已問責1939人。
被督察地方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借勢借力推動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邊督邊改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批群眾身邊的垃圾、惡臭、雜訊、揚塵等污染問題得以有效解決;一批整改不到位、不徹底,群眾不滿意的生態環境問題得以再次查處,徹底解決;一批「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的問題得以查處到位,嚴肅問責;一批歷史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得以曝光、引起重視,並全面啟動整治工作。同時,各地繼續通過「一台一報一網」及時公開邊督邊改情況,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通過一批批具體問題的推動解決,人民群眾獲得感得到明顯提升。來源:人民網
『伍』 中央環保督察取得哪些成效
2015年8月,中抄共中央辦公廳襲、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中央環保督察制度源於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深思熟慮,推出伊始就以高權威、高規格為標志。相比過去各類督察,中央環保督察背後是我國環境監管模式的重大變革:從環保部門牽頭到中央主導,代表黨中央、國務院開展環保督察;從以查企業為主轉變為「查督並舉,以督政為主」。2015年12月中央環保督察在河北省啟動試點,2016年7月和11月、2017年4月和8月分四批開展督察,實現對31個省(區、市)全覆蓋。
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介紹,類似這樣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直接推動解決8萬余個;同時地方借勢借力推動解決一批多年來想解決而沒解決的環保「老大難」問題,納入整改方案的1532項突出環境問題,過半得到解決。
同時,第一輪督察中,督察組與768名省級及以上領導幹部、677名廳級領導幹部開展個別談話,對689個省級部門和單位進行走訪問詢。目前已經完成問責公開的16個省份共問責2266人,其中廳級及以上298人。通過督察問責,一批領導幹部得到警醒,環保壓力得到有效傳導。來源:人民日報
『陸』 青海強化生態環保領域問責力度259人被處理有這么多
26日從青海省紀委了解到,該省今年以來強化生態環保領域問責力度,對56件環保典型問專題進行屬了嚴肅查處,259人受到問責處理。
也許這只是九牛一毛罷了。
『柒』 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問責已超多少人
截至7月7日,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6個督察組全部完成督察進駐工作。督察組交辦的群眾舉報生態環境問題,地方已辦結28076件。其中,責令整改22561家;立案處罰5709家,罰款51062萬元;立案偵查405件,行政和刑事拘留464人;約談2819人,問責4305人。從被督察地方報送情況看,河南邊督邊改問責達1015人,廣東拘留環境違法人員162人,江蘇處罰金額近2.4億元。
經過努力,一批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得到解決;一批整改不力不實的問題得以再次查處;一批督察整改過程中形式主義問題得到嚴肅問責;一批被故意掩蓋的問題得以曝光並全面整改。根據督察安排,各督察組已進入督察報告起草和問題案卷梳理階段,並安排專門人員繼續緊盯地方邊督邊改情況,確保尚未辦結的群眾舉報能夠及時查處到位、公開到位、問責到位,確保群眾舉報件件有落實、事事有迴音。
來源:人民日報
『捌』 環保問責的省份都存在哪些通病
2015年12月,以河北為試點,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拉開序幕。兩年多的中央督察,對各地的黨政一把手來說,是一次思想洗禮的過程。督察組反饋的問題中,首要的一條就是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情況。
梳理發現,最新公開方案的8個省份都被指認識不夠。比如,吉林就被反饋指出,有相當一批幹部認為吉林生態環境本底較好、優勢明顯,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缺乏清醒認識,對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重視不夠,講成績多、談問題少。有的部門和地方在環境保護上喊的多、做的少,發文件多、具體落實少,有的甚至說一套做一套,不敢動真碰硬,不抓落實。
西藏的問題與海南類似,但又有不同。督察組指出,西藏不少幹部對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滿足於自然賦予的良好生態,認為西藏地域廣、生態本底好、環境容量大,即使有點污染或破壞也沒有什麼大不了。「有的幹部一談到生態破壞問題,就怪保護區劃定不合理;一談到執法監管不到位,就講西藏特殊性敏感性;一談到環境建設治理滯後,就認為西藏發展不足、資金不夠。」
新疆的問題,則與經濟有關。督察反饋稱,有的地方和部門領導幹部重發展、輕保護的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認為新疆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前主要任務還是發展,依託新疆煤炭、石油、礦產優勢加快開發建設是大方向,產生一些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所難免,過於強調環保不太現實。這些隨著督察反饋都要求整改。來源:網易
『玖』 中央環保督察點名了哪些地方犯法了
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 這地方在10天內被兩次點名
揚子醫葯西側填埋區已用防塵網隔離,地面鋪設了防雨膜。
江蘇泰州的泰興市濱江鎮天星村頭圩組,距長江不足百米的江堤東側,三個數十米見方的污泥池從南向北一字排開。池內堆放的污泥來自3公里外的泰興市濱江污水處理有限公司(下稱「濱江污水廠」),乾涸發黑,發出陣陣惡臭。
6月11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回頭看」通報指出,2016年7月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時,有群眾舉報濱江污水廠在長江內側蘆壩港(即天星村頭圩組)違法傾倒數萬噸污泥。兩年後,問題沒有整改,污泥數量從2.3萬噸增加到近4萬噸。
僅9天後,泰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下轄的另一問題也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通報: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時有群眾舉報,開發區長江岸堤內側填埋了3萬多立方米化工廢料和其他固廢。兩年來這一問題也未整改,給周邊及長江水的環境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據澎湃新聞報道,為此,泰興市委副書記、泰興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張坤等5名幹部被問責。其中,張坤被給予黨內警告處分,泰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新宇被給予政務記大過處分,泰興市濱江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常務副總經理曹國家被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處分。
「我們不迴避,不辯解,將按照中央環保督察的要求,抓緊落實整改。」王新宇說,目前,濱江污水廠的污泥正在等待鑒定、評審,之後會按科學方式處置;填埋垃圾廢料的場地也已委託專業機構進行調查,預計20個工作日內可完成綜合治理方案的編制。
曾經的承諾成為一紙空文
在天星村頭圩組西側的空地上,三個污泥池中最大的為南池,長寬均為70米。看到南池池壁由水泥砌成,黑色的污泥上覆蓋著黃色的稻草和白色的塑料薄膜。與南池相比,北側兩個污泥池略小,長寬約40米,池底和四壁鋪設了黑色防滲膜。
早在2016年7月第一輪環保督察時,中央環保督察組就接到了群眾對污泥池的舉報,並將其作為重點案件轉辦地方整改。
當年8月21日,泰興市政府官網發布《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信訪問題泰州辦理情況》(下稱《辦理情況》)稱,泰興市環保局於7月底對此問題立案查處,三個污泥池已停止使用,11月底前將啟動污泥規范化處置。
但三個污泥池並未真的停止使用。據濱江污水廠常務副總經理曹國家介紹,所謂停止使用是針對南池,「就是不再往裡倒新的污泥」;而北側兩池內,污泥傾倒始終未停。如今,違規傾倒的污泥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增加了近一倍,達到近4萬噸。中央環保督察組在通報中寫道,泰興「信訪查處反饋報告中的承諾成為一紙空文」。
督察人員現場簡單測試顯示,北池中污水pH值11左右。污泥滲濾液從北池流入東側的水塘,塘邊積水pH值約9。這說明,污泥滲濾液已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對此,濱江污水廠常務副總經理曹國家表示,這可能是因為在池壁上打加固鋼筋時刺穿了防滲膜。
對此,泰興經濟開發區分管環保的副主任王新宇稱,之所以繼續往北邊兩個池子倒污泥,是因為沒有污泥池污水廠就不能正常運行。「濱江污水廠處理著泰興城區近40萬人的生活污水。」王新宇說,如果污水廠無法開工,不到3天,城區地下水管就會發生倒流。「作為監管部門,我們也處於兩難境地,只能讓企業更好地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
但防護並未做好。「當時承諾的規范化處置,其中一項是指做好防雨淋、防揚散措施。」王新宇說,當時現場檢查發現,濱江污水廠已經鋪設了防護欄、防滲膜等裝置,在安全管理和防滲效果上可以達標。只要再搭個防雨棚並對污泥表面進行覆蓋,就能彌補防雨淋、防揚散方面的不足。但經過第三方鑒定,污泥池附近不適合建雨棚,所以就只在污泥表面加蓋了稻草、薄膜和泥土。
了解到,濱江污水廠曾委託福斯特惠勒(河北)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蘇創分公司設計三個污泥池的鋼結構雨棚。後者於2016年9月24日出具的情況說明顯示,污泥池因跨度大、地質條件復雜、靠近江邊風大等原因,不宜設計鋼筋結構雨棚。
此外,《辦理情況》還提到了污泥淋雨後發酵產生異味的問題。對此,開發區管委會要求濱江污水廠在污泥中添加抑味劑。2018年6月24日,在現場發現,污泥產生的異味,在相距500米左右的村子裡已不明顯。
過多算了經濟賬,忽視了生態賬
違規堆放的污泥,生成於污水處理的過程。
據王新宇介紹,目前,濱江污水廠每天處理6萬噸生活污水、2萬噸工業廢水,產生2噸多物化污泥、17噸左右的生化污泥。而污泥池中堆放的,均為生化污泥。
曹國家告訴,生化污泥是利用生活污水中的微生物處理污水後產生的污泥,含有微生物;物化污泥是指工業廢水絮凝沉澱後產生的污泥,其中含有有機物、膠體等不溶於水的物質。
「物化污泥屬於危險廢棄物,要直接送到園區內有危廢處理資質的公司焚燒處理。」王新宇說,生化污泥可能屬於危廢,也可能屬於一般固廢,要鑒定後再做處置。從2010年起,未經鑒定的生化污泥就被堆放到了天星村的污泥池。
2008年5月,泰興市環境科學研究所做出的《泰興市濱江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報批稿)》指出,濱江污水廠的污泥中含有金屬亞鐵離子、鈣離子以及大量細菌等,屬於危險固廢,應全部按照危廢標准處理。
「但一般固廢的處理費用每噸大概四五百元,危險固廢至少需要四五千元。」曹國家告訴,之所以沒把生化污泥直接按照危廢處理,是出於節約成本的考慮。「先暫存,按照環保部的要求做完鑒定再決定。」
曹國家所說的「環保部的要求」,是指該部2010年發布的《關於污(廢)水處理設施產生污泥危險特性鑒別有關意見的函》。函件要求,應對含有工業廢水產生的污泥進行危險特性鑒別。王新宇說,鑒別後才能按照一般固廢或危險固廢的不同標准處置污泥。
事實上,2013年泰興市環保局也要求濱江污水廠先對污泥進行危險性鑒別,再做處置。
「當年污水處理量還不到現在的一半,池子里的污泥也就不多,我們覺得堆放在這里只是暫時的。」曹國家說,直到2015年8月,濱江污水廠才委託江蘇南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對生化污泥進行了危險特性預評估。《辦理情況》顯示,預評估結論為「該生化污泥不屬於危險廢物」。
為確保結果准確,2016年8月、2018年3月,濱江污水廠又分別委託江蘇南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南大高新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檢測堆積的生化污泥、剛出廠的新鮮生化污泥。兩次鑒定結果均顯示,該廠生化污泥為一般固廢。
有了一般固廢的鑒定結果,濱江污水廠本想將生化污泥賣給當地的一家企業制磚。但那家磚廠沒有處理污泥的資質,開發區管委會沒有同意。
「其實我們也想盡快把污泥處理掉,但是為了節約運輸成本,總想在泰州附近找,就近處理,但一直沒找到能夠接收污泥的單位。」曹國家說。
對此,王新宇承認,開發區內工業廢棄物處理能力非常有限,設施跟不上。《泰興市「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中也提到,泰興「本地或周邊的廢物處置能力不能滿足經濟開發區對固廢處置的要求」。
「盡管有客觀上的條件限制,但總體還是思想上不夠重視。」王新宇認為,濱江污水廠過於糾結按一般固廢還是危險固廢處理污泥,「過多算了經濟賬,忽視了生態賬。」
今年5月21日,濱江污水廠向泰興環保局再次申請,希望將生化污泥作一般固廢處置。但泰興環保局認為開發區產業機構復雜,污水存在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所以生化污泥要按「危險廢物」高標准處置。泰興市環境執法局局長郭建說,「生態環境部(2018年3月機構改革後設立)華東督察中心也要求按危廢管理。」
污泥池啟動未經環評
從一開始,濱江污水廠的污泥池就不該存在。郭建告訴,上述三個污泥池均未經過環評,也未向環保部門申請審批。
據曹國家介紹,2001年濱江污水廠一期工程由泰興市政府投資建成。早期,每天產生的污泥量不足4噸。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污水廠的二期工程一階段、二階段相繼建成。
泰興市環境科學研究所做出的《泰興市濱江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報批稿)》顯示,濱江污水廠一期改造於2008年上半年完成,此後所有污泥統一送往有危廢處理資質的公司處置。
但曹國家說,2010年以前,廠里的生化污泥被當作一般固廢,直接送到附近的一家磚廠拌在煤里燒掉。對此,郭建和王新宇均表示不知情。「如果磚廠沒有燒一般固廢的資質,污水處理廠這么做也是不符合要求的。」王新宇說。
據曹國家介紹,2010年啟用三個污泥池中的南池,可能與磚廠被拆遷關停有關。
根據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建設貯存、利用、處置固體廢物的項目,必須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但獲取的文件顯示,2008年7月、2013年7月,江蘇省環保廳、泰興市環保局分別對濱江污水廠二期工程、濱江污水廠總廠擴建工程進行了環評。但環評報告均只限於廠區范圍,未涉及距離廠區約3公里左右的三個污泥池。
「三個坑(污泥池)是企業自己啟用的,沒有經過批准。」郭建告訴,環保部門不會批准異地建設污泥堆放場。
曹國家則表示,他不清楚2010年啟用南池、2016年啟用北側兩池時為何沒審批,「公司之前的負責人已經過世了。」
據郭建回憶,三四年前有群眾舉報天星村的污泥池,泰興市環保局這才知道池子的存在。不過,環保局當時並未要求關閉污泥池,只讓濱江污水廠盡快作污泥危險性鑒定,暫存期間要做好防雨淋、防滲透、防揚散等防護措施。
後來,泰興市環保局多次督促濱江污水廠整改,僅2016年以來就檢查了10次。郭建說,10次檢查中5次涉及污泥處置,「在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處置方式之前,我們只能讓企業盡快做好防護,減少對周邊的影響」。
注意到,今年6月6日,濱江污水廠曾因約3000噸污泥表面未做好遮擋,被泰興市環保局罰款10萬元。
3萬立方米的填埋區里藏了什麼?
此次「回頭看」期間,中央環保督察組還在泰興經濟開發區發現了一處固廢填埋區未整改。填埋區位於泰興揚子醫葯化工有限公司(下稱「揚子醫葯」)西側,距離長江僅60米。其內部填埋物中不僅有一般固廢,還有化工廢料等危險廢物。填埋區體積約3萬多立方米,約合15個標准泳池大小。
6月15日,督察組調來挖掘機,僅下挖半米左右,沙土層下就現出了黑色的化工廢料,刺激性氣味強烈。
據中央環保督察組6月20日通報,2016年7月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期間,群眾反復舉報此填埋區。信訪轉辦後,泰興市僅對地表垃圾進行了簡單清理,之後便反饋完成了整改任務。
郭建對此解釋稱,當年從接到信訪督辦函到上報調查結果僅有24小時,開發區工作人員不清楚填埋區范圍,也沒有仔細核查填埋區的歷史垃圾,只看到了表面。而地表裸露的垃圾主要是一些木薯渣和拆遷建築垃圾,屬於一般固廢。
據王新宇介紹,這處填埋區原為早年修建江堤時留下的大溝塘,從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填埋固廢。「那時候這邊還比較荒涼,只有幾家工廠和一些居民。大家都把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往裡倒,不排除有些企業也在此偷倒工業廢料。」
填埋了20多年垃圾後,地下有哪些污染物、是否會產生有害氣體等情況並不明確。王新宇表示,要先把這些問題調查清楚,才能確定處置方案。
為查清問題,2016年九十月間,開發區管委會委託中環昌泰(北京)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環昌泰」)對填埋區附近14平方公里區域展開調查。
2018年1月,中環昌泰做出初步報告,確認垃圾填埋量約3.195萬立方米,且表層已被建築物、水泥地面、填土覆蓋。
2月,中環昌泰又對污染物進行了詳細化驗,發現填埋區土壤中鋅、鉛、鎘等9種金屬元素超標。此外,土壤中共檢出有機污染物72種,污染較為嚴重。
中環昌泰的報告還顯示,填埋區內大部分地下水取樣點顏色發黑、且伴有刺激氣味,污染明顯。其中,化學需氧量、揮發酚、鉛等19項無機指標超標;萘、甲苯等15項有機污染物指標超標。
「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這里填埋的是混合垃圾。但還不能判斷具體是化工垃圾多,還是生活垃圾多。」參與調查的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原副總工程師孫繼朝告訴,如果要確定是否含有危險工業垃圾,以及污染源溯源,還需進一步詳細調查。
好在填埋區的水文地質條件不利於污染擴散,不利於污染物在地下水中遷移。所以迄今為止擴散並不明顯。報告顯示,填埋區域下游5米處,地下水污染狀況明顯好轉。「目前還是可控狀態,趕快採取措施處置,以減少產生的危害。」孫繼朝說。
事實上,早在2016年4月,泰興市環保局就曾考慮調查那些歷史上可能存在污染的場地,主要就是指這塊填埋區。當年10月,中央環保督察兩個月過後,泰興市環保局就規劃出了治理思路。之所以拖到現在,是因為一直在等最終的場地調查結果。而中環昌泰的最終調查結果,於今年6月17日才完成。
「這其實是歷史遺留問題。以前要求沒那麼規范,在農村地區垃圾都往溝塘倒,全國各地都如此。」郭建說,現在就是要揭開歷史的蓋子。
違法企業或將被追責
6月27日下午,在天星村的污泥池看到,10台壓濾機和一套污泥固化設備正對污泥進行脫水干化、固化處理。壓濾機安置在剛修建的水泥槽里,以確保濾液不會外滲。
處理過的污泥被裝進一個個白色袋子,即將運往有資質的危廢倉庫暫存。王新宇表示,8月15日前將完成全部污泥轉運工作。
「我們已經委託了江蘇省環保廳下屬的江蘇環境科學研究院,對污泥做進一步檢測和鑒定,看是一般固廢還是危廢。最終污泥會根據鑒定結果進行處置。」王新宇告訴,預計8月25日可以做出鑒定報告。
據王新宇估計,處理近4萬噸污泥以及後期的場地生態修復,費用不會低於3億元。「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企業應該承擔主體責任。」王新宇表示,考慮到濱江污水廠75%的污水都是生活污水,具有一定公益屬性,政府也會承擔相應費用。
對於揚子醫葯西側垃圾填埋區的追責相對困難。目前,泰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已委託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進行場地調查,編制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污染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檢測與鑒定、行政比對、生態修復方案等,都將包括在內。
,所謂行政比對,就是要將檢測出的污染物與園區內企業的產品、原料進行比對,排查可能的涉事企業;之後再根據生態損害評估進行追償。
「南京環科所的檢測結果估計與中環昌泰差不多。但前者具有司法鑒定資質,檢測結果可以作為後期追責或者起訴的證據。」王新宇說,這塊場地的修復同樣需要至少3億元,管委會希望找到違法企業。
由於填埋行為年代久遠,許多早期企業或搬離或關停。要想找到責任主體,難度很大。
6月27日,在垃圾填埋區看到,場地四周已用綠色防塵網隔離,地面也鋪上了黑色防雨膜,斜坡上正在修建明溝,防止雨水滲漏。西側道路已經封鎖,禁止通行。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他們將在場地北側和靠近江邊的西側打12米的防滲鋼板樁,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填埋區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在最新的處理方案出來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加強對現場的保護措施。」王新宇說。
太可惡了。
消息來自網易新聞。
『拾』 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結束受理有效舉報多少萬件
第四批8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今年8月至9月對吉林、浙江、山東、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團)等省(區)開展督察。截至9月15日,8個督察組全部完成了督察進駐工作。
截至9月15日,督察組交辦的環境舉報,地方已辦結35039件,辦結率達到88.5%。其中,責令整改32602家;立案處罰9181家,罰款46583.84萬元;立案偵查297件,行政和刑事拘留364人;約談4210人,問責5763人。目前,第四批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已進入督察報告階段。
相信經過環境保護督察,我國的環境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