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因子的類型

生態因子的類型

發布時間: 2020-12-11 04:27:55

生態因子分為哪五大類

氣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為因子。

氣候因子也稱地理因子,包括光、溫度、水分、空氣等。根據各因子的特點和性質,還可再細分為若干因子。如光因子可分為光強、光質和光周期等,溫度因子可分為平均溫度、積溫、節律性變溫和非節律性變溫等。

土壤因子
土壤是氣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產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結構、土壤的理化性質、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陰坡和陽坡等,通過影響氣候和土壤,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

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間的各種相互關系,如捕食、寄生、競爭和互惠共生等。

把人為因子從生物因子中分離出來是為了強調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和越來越帶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人類活動的巨大影響。

Ⅱ 脅迫因子對植物產生的傷害效應種類有哪些,逆境脅迫對植物代謝有哪些影響

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
一.環境概述

二. 生態因子
1、定義:生態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作用的環境要素。
2. 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徵(一般規律)
(1)綜合作用;
(2)主導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
(4)階段性作用;
(5)可調節(補償)作用但不可代替性;
(6)限制性作用—耐度限制及耐度限制的調節。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①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關鍵性因子。
②在眾多生態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過某種生物的耐受性極限,而且阻止其生長、繁殖或擴散甚至生存的因素。

最小因素定律(law of minimum):
能夠影響生物的無數因子中,總有一個因素限制生物的生長、生存或繁殖。

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耐性(tolerance):①指生物能夠忍受外界極端條件的能力;②指單個有機體或種群能夠生存的某一生態因子的范圍。
又稱shelford
耐性定律。任何一個生態因子在數量或質量上的不足或過多,即當其接近或達到某種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時,而使該種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徵(一般規律)
耐性限度(the limits of tolerance):
每個種只能在環境條件一定范圍內生存和繁殖。也即生物種在其生存范圍內,對任一生態因子的需求總有其上限與下限,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是該種對該因子的耐性限度。
生物種的耐性曲線(見圖例):
耐性限制用曲線表示,稱為耐性曲線(tolerance curve)。廣幅分布生物與狹幅分布生物分布耐性曲線。
耐度限制的調節通過下列主要方式:
新環境適應:馴化培育
休眠——「逃避」限制
生理節律變化和其他周期性補償變化
調節的目的是對惡劣環境的克服,通過這些方式,使體內生理、行為達到平衡,而抵抗惡劣環境。
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
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
(1) 光強的作用:生長發育、形態建構作用。典型例子—植物黃化現象(eitiolation phenomenon)。
(2)光質的作用:光合作用影響
紅、橙光能對葉綠素有促進,綠光不被植物吸收稱「生理無效輻射」。紅光有利於糖的合成,藍光有利於蛋白質的合成。
光對動物生殖、體色變化、遷徙、毛羽更換、生長發育有影響。

紫外光與動物維生素D產生關系密切,過強有致死作用,波長360nm即開始有殺菌作用,在340nm~240nm的輻射條件下,可使細菌、真菌、線蟲的卵和病毒等停止活動。200~300nm的輻射下,殺菌力強,能殺滅空氣中、水面和各種物體邊面的微生物,這對於抑制自然界的傳染病病原體是極為重要的。

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
(3)光周期現象—生物對光的生態反應與適應
定義:生物對晝夜光暗循環格局的反應所表現出的現象稱之為光周期現象。
生物和許多周期現象是受日照長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動的定時器和啟動器。

表1 不同緯度地區的日照時間 單位:h
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
(3)光周期現象—生物對光的生態反應與適應
植物的光周期現象:
長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照中植物。(不同光照時間對開花的作用而定)
動物的光周期現象:
鳥類的光周期現象最為明顯,它的遷徙是由日照長短變化所引起的;鳥類及某些獸類的生殖也與日照長短有關,如雪貂、野兔和刺蝟等都是隨著春天日照長度增加而開始生殖(稱為長日照獸類);綿羊、山羊和鹿等總隨著秋天短日照的到來而進入生殖期(稱短日照獸類)。
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
(1)溫度與生物生長發育
生長:「三基點」——最低、最適、最高溫度。
發育:植物的春化作用(某些植物要經過一個「低溫「階段才能開花結果)。
(2)生物對極端溫度的適應
對低溫適應——在形態、生理和行為方面的表現

中國南北方幾種獸類顱骨長度的比較:
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
說明了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恆溫動物其身體往往比生活在低緯度地區的同類個體大。個體大的動物,其單位體重散熱量相對減少(貝格曼Begman定律)(表)。
阿倫(Allen)規律:恆溫動物身體的突出部分為四肢、尾巴、外身等在低溫環境中有變小的趨勢。
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溫環境中的植物通過減少細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細胞中的糖類、脂肪等物質來降低植物的冰點,增加抗寒能力。動物對低溫的適應主要表現在代謝率與溫度關系中的熱中性區寬,下臨界點溫度以下的曲線率小等幾個方面(圖)。
(3)物候節律:
物候又稱物候現象(phenological
phenomenon),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動對季節變化的反應現象。物候學(pheology)則是指研究生物與氣候周期變化相互關系的科學。
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
(1)水因子對生物生長發育的作用:

水分不足,使植物萎蔫;使動物滯育或休眠。某些動物的周期性繁殖與降水季節密切相關,如澳洲鸚鵡遇到乾旱年份,就停止繁殖;而某些龍腦香科植物遇到乾旱年份卻產生「爆發性開花結果」。

(2)生物對水因子的適應

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
(2)生物對水因子的適應
植物依其對水分需求劃分為水生植物、陸生植物兩大類型。各類型下又分別劃分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濕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等。(圖解)
陸生動物對水因子的適應
形態結構上的適應:以各種不同形態結構,使體內水分平衡。
行為上的適應:沙漠動物晝伏夜出;遷徙等。
生理上的適應:「沙漠之舟」駱駝可以17天喝水,身體脫水達體重的27%,仍然照常行走。它不僅具有貯水的胃,駝峰中還儲藏豐富的脂肪,有消耗過程中產生大量水分;其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質,不易脫水。

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
(1)氧的生態作用;
(2)氮的生態作用;
(3)CO2的生態作用(對動植物個體潛在的影響);
①使植物氣孔開度減少,減少蒸騰,提高水分利用。
②CO2 濃度相對提高,使C3植物光合作用不斷增加(C4植物達到飽和點後則不隨CO2 濃度提高,光合作用增加)。
③CO2 能促進植物的生長——植物生長速率隨全球CO2 濃度的提高而增加。
④高濃度的CO2 能改變植物形態結構——幼苗分枝增多,葉面積指數加大等。
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
(4)大氣污染與植物;
①大氣主要污染物對植物的危害(影響)
二氧化硫(SO2 )對植物的影響:傷害閾值為0.25~0.55ppm,2~8小時;典型症狀——葉片脈間呈不規則的點狀、條狀或塊狀壞死區。
氟化氫(HF)對植物的影響:傷害閾值>40ppm;典型症狀——葉尖和葉緣壞死。
臭氧(O3)對植物的影響:傷害閾值0.05~0.15ppm 0.5~8小時;典型症狀——葉面上出現密集的細小斑點。
乙烯對植物的影響:傷害閾值10~100ppb;典型症狀——「偏上生長」致使葉片、花、果脫落。
②植物對大氣的凈化作用
吸收CO2,放出O2 :造林綠化與人類維系呼吸;
吸收有毒氣體:吸收二氧化硫(SO2 )及氟化氫(HF)最優;
驅菌殺菌作用:有些植物分泌殺菌素,如1ha松柏林24小時分泌34kg殺菌素;
阻滯粉塵:針葉林阻粉塵量32~34噸/年,闊葉林68噸/年;
吸收放射性物質:吸收中子γ-射線。
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
(4)大氣污染與植物;
③大氣污染監測——指示植物
a.作為指示植物的基本條件:
能夠綜合反映大氣污染對生態系統影響的強度;
能夠較早地發現污染(對大氣污染敏感);
能夠同時檢測多種大氣污染物;
能夠反映出一個地區的污染歷史(基本年輪的化學分析)。
b.常見(用)的指示植物:地衣最敏感,0.015~0.105ppm二氧化硫下無法生存(但反應慢)。
④大氣污染的植物監測
形態及生長量觀測:IA=Wo/Wm;
群落生活力調查(見《城市生態學》——孟德政等譯,1986);
現場盆栽定點監測;
生理生化指標測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氣孔開放度,細胞膜透性,葉液PH值變化,植物體內酶體變化等。
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
(1)土壤化學性質與植物的關系
①PH值 <3 或 >9對根系嚴重傷害 ②礦質營養元素與植物
(2)植物的鹽害和抗鹽性
植物的抗鹽方式:
排除鹽分——泌鹽植物; 稀鹽植物(稀釋鹽分);
富集鹽分; 拒絕吸收
(3)植物對土壤適應的生態類型
對PH值的適應——嗜酸性植物、嗜酸—耐鹼植物、嗜鹼—耐酸植物、嗜鹼植物。
鈣土植物、鹽生植物、抗鹽植物
(4)土壤污染的植物監測
土壤污染——重金屬污染、如汞、鎘、砷、化學農葯污染等。
監測:植物群落調查,蔬菜及作物調查,實驗分析

Ⅲ 生態因子的生物因子類型

生物有機體不是孤立生存的,在其生存環境中甚至其體內都有其他生物的存版在,這些生物便權構成了生物因子。生物與生物因子之間發生各種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既表現在種內個體之間,也存在於不同的種間。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概括為八種類型(表1)。表1 生物之間相互關系類型 類型 A B 特點 類型 A B 特點 競爭 - - 彼此互相抑制 共生 + + 彼此有利,分開後不能生活 捕食 + - A殺死或吃掉B 互惠 + + 彼此有利,分開能獨立生活 寄生 + - A寄生於B,對B有害 偏利 + 0 對A有益,對B無影響 中性 0 0 彼此互不影響 偏害 - 0 對A有害,對B無影響 生物因子主要有食物、捕食者、寄生物和病原微生物。與非生物因子相比,生物因子對生物的影響有以下特點:一般情況下,生物因子隻影響到種群中的某些個體;生物因子對生物種群的影響程度通常與種群的密度有關;生物因子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中產生了協同進化;生物因子一般僅直接涉及兩個物種或與其鄰近密切相關物種之間的關系。

Ⅳ 我國南方地區的闊葉林比北方的多,導致這種植被類型差異的主要生態因素

闊葉林生長需要較高的溫度,南方地區溫度高適合闊葉林生長,而北方溫度低不適合闊葉林生長.因此造成這一分布差異的主要生態因素是溫度.
故選:B.

Ⅳ 什麼叫極端溫度 什麼叫適應生態因子的分類類型

(一)生物對低溫環境的適應 長期生活在低溫環境中的生物通過自然選擇,在形態、生理和行為方面表現出很多明顯的適應。在形態方面,北極和高山植物的芽和葉片常受到油脂類物質的保護,芽具鱗片,植物體表面生有蠟粉和密毛,植物矮小並常成匍匐狀、墊狀或蓮座狀等,這種形態有利於保持較高的溫度,減輕嚴寒的影響。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恆溫動物,其身體往往比生活在低緯地區的同類個體大,因為個體大的動物,其單位體重散熱量相對較少,這就是Bergman規律。另外,恆溫動物身體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溫環境中有變小變短的趨勢,這也是減少散熱的一種形態適應,這一適應常被稱為Allen規律。例如北極狐的外耳明顯短於溫帶的赤狐,赤狐的外耳又明顯短於熱帶的大耳狐。恆溫動物的另一形態適應是在寒冷地區和寒冷季節增加毛和羽毛的數量和質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從而提高身體的隔熱性能。

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溫環境中的植物常通過減少細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細胞中的糖類、脂肪和色素等物質來降低植物的冰點,增加抗寒能力。例如鹿蹄草(Pirola)就是通過在葉細胞中大量貯存五碳糖、粘液等物質來降低冰點的,這可使其結冰溫度下降到-31℃。此外,極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見光譜中的吸收帶較寬,並能吸收更多的紅外線,虎耳草(saxi fraga)和十大功勞(Mohonia)等植物的葉片在冬季時由於葉綠素破壞和其他色素增加而變為紅色,有利於吸收更多的熱量。動物則靠增加體內產熱量來增強禦寒能力和保持恆定的體溫,但寒帶動物由於有隔熱性能良好的毛皮,往往能使其在少增加(圖2-20中的紅狐和雷鳥)甚至不增加(北極狐)代謝產熱的情況下就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從圖2-20中可以看出,動物對低溫環境的適應主要表現在熱中性區寬、下臨界點溫度低和在下臨界點溫度以下的曲線斜率小。例如北極狐和生活在阿拉斯加的紅狐,其熱中性區都很寬,下臨界點溫度可低到-10℃以下,即使在下臨界點溫度以下代謝率的增加也很緩慢(紅狐)甚至不增加(北極狐)。在低溫環境中減少身體散熱的另一種適應是大大降低身體終端部位的溫度,而身體中央的溫暖血液則很少流到這些部位。例如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極灰狼,其腳爪可保持在接近冰點的溫度。一隻站立在冰面上的鷗,其腳掌部的溫度為0~5℃,溫度自下而上逐漸升高,到達生有羽毛的脛部為32℃,而鷗的體溫為38~41℃。

(二)生物對高溫環境的適應 生物對高溫環境的適應也表現在形態、生理和行為三個方面。就植物來說,有些植物生有密絨毛和鱗片,能過濾一部分陽光;有些植物體呈白色、銀白色,葉片革質發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陽光,使植物體免受熱傷害;有些植物葉片垂直排列使葉緣向光或在高溫條件下葉片折疊,減少光的吸收面積;還有些植物的樹乾和根莖生有很厚的木栓層,具有絕熱和保護作用。植物對高溫的生理適應主要是降低細胞含水量,增加糖或鹽的濃度,這有利於減緩代謝速率和增加原生質的抗凝結力。其次是靠旺盛的蒸騰作用避免使植物體因過熱受害。還有一些植物具有反射紅外線的能力,夏季反射的紅外線比冬季多,這也是避免使植物體受到高溫傷害的一種適應。

動物對高溫環境的一個重要適應就是適當放鬆恆溫性,使體溫有較大的變幅,這樣在高溫炎熱的時刻身體就能暫時吸收和貯存大量的熱並使體溫升高,爾後在環境條件改善時或躲到陰涼處時再把體內的熱量釋放出去,體溫也會隨之下降。沙漠中的嚙齒動物對高溫環境常常採取行為上的適應對策,即夏眠、穴居和白天躲入洞內夜晚出來活動。有些黃鼠(Citellus)不僅在冬季進行冬眠,還要在炎熱乾旱的夏季進行夏眠。晝伏夜出是躲避高溫的有效行為適應,因為夜晚濕度大溫度低,可大大減少蒸發散熱失水,特別是在地下巢穴中。這就是所謂夜出加穴居的適應對策。在前一節介紹內穩態行為機制時,已舉過很多實例,在此不再重復。

在任何一種生物的生存環境中都存在著很多生態因子,這些生態因子在其性質、特性和強度方面各不相同,它們彼此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組合,構成了多種多樣的生存環境,為各類極不相同生物的生存進化創造了不計其數的生境類型。按照傳統的做法,可以把生態因子廣義的分成兩類,六個基本類型。

1.非生物因子

(1)氣候因子——光,溫度,降水,

(2)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性質,

(3)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2.生物因子。

(1)植物因子——植物之間共生、寄生、附生等關系。

(2)動物因子——攝食、傳粉、踐踏等。

(3)人為因子——墾殖、放牧、採伐等。

除了上述的分類方法以外,前蘇聯學者蒙恰斯基(1958)根據生態因子的穩定性程度,把生態因子分為:①穩定因子,包括地心引力、地磁、太陽輻射常數等終年恆定的因子,其作用主要是決定生物的分布;②變動因子,包括周期變動因子和非周期變動因子。生態因子的劃分是人為的,只是為了方便研究起見。實際上,在環境中,各種生態因子的作用並不是單獨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對生物產生影響,因此,在進行生態因子分析時,不能只片面地注意到某一生態因子,而忽略了其他因子。另一方面,各種生態因子也存在著相互補償或增強作用的相互影響。除了上述的特點以外,在進行生態因子分析時,還應當注意生物和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和辯證的。生態因子能夠影響生物體的生存和生活,另一方面,生物體的生活也能改變生態因子的狀況,例如,一塊土地生長了樹木,改變了水、熱條件,而動植物殘體分解後加入了土壤,從而使環境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Ⅵ 生態因素有哪四類選擇沿海防護林樹種有哪些要求

這是生態因素:

(一)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1.生態因素 2.光照、溫度、水對生物的影響 3.生態因素的綜合作用 4.種內斗爭和種內互助 5.種間斗爭(競爭、捕食、寄生) 6.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適應的普遍性(保護色、警戒色、擬態、休眠) 2.適應的相對性 3.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三)種群 1.概念 2.特性 3.結構和數量動態變化 4.影響因素(邏締斯曲線)
(四)群落 1.概念 2.結構 3.群落演替
(五)生態系統的類型、結構、功能 1.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和空間結構 2.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3.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級 4.生態金字塔 5.能量流動(生物量、生產量、能流過程和特點) 6.物質循環 (類型、過程、碳、氮、二氧化硫在自然界的循環) 7.光能利用和生物固氮(光呼吸、固氮生物種類、生物 固氮過程簡介、生物固氮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8.有害物質的富集 9.建立良性循環(生態農業的應用)
10.生態系統的類型 1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其保護(生態平衡的解釋、生態平衡的原理、破壞的因素、保 護)

這是樹種問題:
低窪鹽鹼地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加之強烈蒸發,鹽分不斷積累於地表,水文、地質條件惡化。因此在低窪鹽鹼地造林,要慎重選擇樹種。

喬木樹種

刺槐。刺槐的根可直接固定氮素,是沙鹼地造林的先鋒樹種,但不宜在排水不良的低窪地種植。

垂柳。喜生活在濕地和水邊,中度耐鹽鹼,可作鹽鹼地重要防護林樹種。

旱柳。是沙鹼地速生樹種之一,耐水濕,適宜在輕度硫酸鹽土地上生長。在澇鹼相隨地區的河渠兩側及鹽鹼窪地可種植,宜作為先鋒樹種及薪炭林。亦是農田防護林的良好樹種。

臭椿。生長迅速,為鹽鹼地初期造林的先鋒樹種,並可護岸防風。可在渠道兩側及地勢較高處的道路兩側種植。

苦楝。耐鹽力僅次於刺槐,能在乾燥瘠薄的鹽鹼地上生長,蟲害少、生長快、萌芽力強。

毛白楊。在肥沃濕潤的地方生長良好,在輕鹽鹼地也能正常生長,並能耐短期水淹。適宜做速生豐產林、農田防護林以及四旁綠化的優良樹種。

雜交楊。如中林46楊、69楊等,在土壤含鹽量0.5%、常年地下水位低於1米、雨季有積水的情況下生長正常,為用材林、防護林、四旁綠化的良好速生樹種。

白榆。較耐鹽鹼,土壤含鹽量不超過0.4%時生長良好。可做材林、農田防護林及四旁綠化的優良樹種。

桑樹。耐鹽、耐水性都很強,可在農田防護林兩側種植。

梨樹。為耐寒、耐澇、中度耐鹽性果木樹種之一,如用杜梨作為嫁接梨樹的砧木,耐澇鹼性更強。能在含鹽量0.6%的土壤上生長。

杏樹。為最耐鹽鹼性果樹之一。

希望能幫到你~

Ⅶ 何謂植物生態類型舉例說明以土壤酸性為主導因子的樹木生態類型。

植物生態型是指同種植物長期生長在不同的生長環境中,因趨異適應而形成在生態學上有差別的同種異地個體群,根據主導生態因子不同,可以把生態型分為三大類:氣候生態型、土壤生態型和生物生態型。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態習性的一類植物土壤酸度可分小於5.5的為強酸性,5.5-6.5的為酸性,6.5-7.5為中性,7.5-8.5為鹼性,大於8.5的為強鹼性植物以土壤酸度為主導因子的植物分類:酸性土植物:杜鵑、山茶、油茶、馬尾松、梔子花、紅松等等。中性土植物:大部分植物屬於此類,可隨便挑幾個即可。鹼性土植物:檉柳、紫穗槐、沙棗、絨毛白蠟

例如農作物是因人類有意種植在不同土壤和氣候條件下,因此分化成不同生態型:水稻與早稻是稻的不同土壤生態型;冬小麥與春小麥、粳稻與秈稻則是它們的不同氣候生態型;早、中、晚稻也是不同的氣候(光照)生態型。

受生物因素(如昆蟲受粉、擁擠競爭、放牧等)的不同影響也可導致不同的生態型,如稗在稻田中生長的莖直立,與稻同高,生長與成熟期也與稻基本一致;而在野生環境中,稗莖短、有的不直立,生長與成熟期各不相同。

在牧場中的雜草受嚙食和踐踏等影響往往形成矮小叢生、有的有匍匐莖,再生力強,無性繁殖旺盛和生長成熟較迅速的生態型。生態型分化通常與種的地理分布幅度(生態幅度)正相關,生態幅度廣的種類能形成較多生態型,表現對生境適應的范圍越大。

(7)生態因子的類型擴展閱讀

自古以來,植物一直在默默地改善和美化著人類的生活環境。在植物王國里約有7000多種植物可供人類食用,有不少植物具有神奇的治病效果。民間草葯約有5000~6000多種,現代葯物中有40%來自大自然。科學家還從美登木、紅豆杉等植物中提取抗癌物質,其療效十分明顯。

綠色植物是生態平衡的支柱,因為植物能凈化污水,能消除和減弱雜訊,能耐旱固沙,能耐鹽鹼、耐澇,能監測二氧化硫、氟、氯、氨等的污染。

綠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維持生長,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人類維持生命的氧。據調查,林區空氣中有較多的負氧離子,吸入人體後,可以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過程,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並對慢性氣管炎、失眠等有療效。

還有許多植物能分泌殺菌素,殺死周圍的病菌,如桉樹分泌的殺菌素,能殺死結核菌、肺炎病菌等。一棵松樹一天一夜能分泌2千克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痢疾等病菌。

雨露滋潤禾苗長,萬物生存靠太陽。優美環境從哪裡來,植物綠葉立奇功。這里講講綠色植物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尤其是對城市環境起著的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植物生態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植物生態

Ⅷ 1.生態因子作用方式和規律有哪些是否具有一定普遍意義如何理解 2、何為種間關系有哪些主要形式與類

生態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
所有的生態因子構成了生物的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具體的生物個體和群體的生態環境稱為生境(habitat),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對環境的影響。

生態因子作用的基本規律
(1)生態因子的作用取決於三個方面的因素:1)生態因子本身的性質和作用的量;2)作用對象——物種的遺傳特性和被作用的部位和方式;3)其它伴隨的環境條件。

(2)被作用物種對各種生態因子的適應范圍存在最低、最適和最高點,簡稱「三基點」。

(3)在一定范圍內,被作用物種可以通過行為、生理和遺傳等方面的改變逐漸適應原本難以適應的環境;而超越某一閾限或縮短必要的適應時間,任何物種將難以生存和適應。

(4)各種生態因子對物種的健康生存都存在雙向作用。即在最低和最高點以外產生抑製作用,在最低和最高點以內產生促進作用,在最適點產生的促進作用最大。

生態因子的類型多種多樣,分類方法也不統一。簡單、傳統的方法是把生態因子分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前者包括生物種內和種間的相互關系;後者則包括氣候、土壤、地形等。
氣候因子
氣候因子也稱地理因子,包括光、溫度、水分、空氣等。根據各因子的特點和性質,還可再細分為若干因子。如光因子可分為光強、光質和光周期等,溫度因子可分為平均溫度、積溫、節律性變溫和非節律性變溫等。
土壤因子
土壤是氣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產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結構、土壤的理化性質、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陰坡和陽坡等,通過影響氣候和土壤,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
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間的各種相互關系,如捕食、寄生、競爭和互惠共生等。
人為因子
把人為因子從生物因子中分離出來是為了強調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和越來越帶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人類活動的巨大影響。
特點:
綜合性
每一個生態因子都是在與其他因子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中起作用的,任何因子的變化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變化。例如光照強度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大氣和土壤溫度和濕度的改變,這就是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 生態因子
非等價性
對生物起作用的諸多因子是非等價的,其中有1~2個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導因子。主導因子的改變常會引起其他生態因子發生明顯變化或使生物的生長發育發生明顯變化,如光周期現象中的日照時間和植物春化階段的低溫因子就是主導因子。
不可替代性和可調劑性
生態因子雖非等價,但都不可缺少,一個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個因子來代替。但某一因子的數量不足,有時可以由其他因子來補償。例如光照不足所引起的光合作用的下降可由CO2濃度的增加得到補償。
階段性和限制性
生物在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態因子或生態因子的不同強度。例如低溫對冬小麥的春化階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後的生長階段則是有害的。那些對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數量和分布起限製作用的關鍵性因子叫限制因子。有關生態因子(量)的限製作用有以下兩條定律。

Ⅸ 以溫度為主導因子的植物生態類型及其特徵。

2.2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徵 2.2.1 綜合性 環境中各種生態因子不是孤立又如,以土壤為主導因子,可以把植物分為多種生態類型,有嫌鈣植物、喜鈣

Ⅹ 2013成人高考專升本生態學基礎考試大綱誰知道

2012年成考專升本生態學基礎考試大綱
總要求:
掌握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論知識;理解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和生態過程;了解生態學的發展歷程和發展虛實,了解當前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學會運用生態學基礎知識,分析現實中的生態問題,指導生活與生產實踐,促進人與自然地和諧發展。 復習考試內容:
《生態學基礎》包括緒論、生物與環境、種群生態、群落生態、生態系統和應用生態學6大章,具體考試內容如下:
1. 緒論
要求掌握生態學的概念和研究內容;了解生態學的發展歷史及現代生態學的發展趨勢,了解生態學的分支學科,了解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2. 生物與環境
要求理解生物與生態因子之間的關系;掌握環境與生態因子的概念,掌握生態因子的作用規律,掌握主要生態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對生態因子的適應。
3. 種群生態
要求中我種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徵,掌握種群數量變動的類型及相關概念,掌握種內、種間關系的主要類型及相關基本原理;理解生態對策與協同進化;了解種群調節及其機制,了解五種形成於滅絕的基本知識。
4. 群落生態
要求中我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徵,掌握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數量特徵及結構特徵;理解生物群落發生與演替的基本過程,理解生物群落的而主要類型及其地理分布的基本規律,了解中國植物群落的分類體系。
5. 生態系統
要求掌握生態系統的概念、組成成分及功能,中我生態系統中能力流動及物質循環的基本規律和相關的基本概念;理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機器調節機制;了解主要生態系統類型的組成、結構及功能。
6. 應用生態學
要求了解當前主要的全球生態問題,了解可持續發展及生態農業的涵義。
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
1. 試卷總分:150分 2. 考試時間:150分鍾 3. 考試方式:閉卷,筆試 4. 試卷內容比例:
緒論 約5%
生物與環境 約20% 種群生態 約20%
群落生態 約20%
生態系統 約30% 應用生態學 約5%
5. 試卷題型比例:
選擇題 約27% 填空題 約27%
判斷題 約13%
間答題 約20%
論述題 約13% 6. 試題難易比例
容易題 約30% 中等難度題 約50% 難題 約20%
2012成考專升本生態學基礎復習指導
總要求:
了解生態學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理解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和生態學過程,掌握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論知識;應用生態學的觀點,指導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復習考試內容: 一、緒論 「要求」
掌握生態學的概念及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了解生態學的發展歷史、現代生態
學的發展趨勢、生態學的分支學科、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生態學的概念和研究內容 1.生態學的定義 2.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1)個體生態學 (2)種群生態學 (3)群落生態學 (4)生態系統生態學 (5)景觀生態學 (6)全球生態學 3.生態學分支學科 (1)根據組織層次分類 (2)根據生物類群分類 (3)根據生境類型分類 (4)根據研究方法分類 (5)根據交叉學科分類 (6)根據應用領域分類 (二)生態學的發展簡史 1.生態學的萌芽時期 2.生態學的建立時期 3生態學的鞏固時期 4.現代生態學時期
(三)生態學的基本視角和研究方法 1.基本視角
(1)整體觀和綜合現 (2)層次結構理論 (3)新生特性原則 2.研究方法
(1)野外調查研究 (2)實驗室研究 (3)系統分析和模型 二、生物與環境 「要求」
理解生物和生態因子之間的關系;掌握環境和生態因子的概念以及生態因子相互作用的規律。
(一)環境與生態因子 1.環境的概念及其類型 (l)環境的概念 (2)環境的類型
2.生態因子的概念與分類 (1)生態因子的概念 (2)生態因子的分類 (3)生態環境和生境 3.生態因子的作用規律 (1)綜合作用 (2)主導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 (4)階段性作用
(5)不可代替性和補償作用
(6)限制性作用(李比希最低率、謝爾福德耐性定律) (二)生物與光因子
1.光照度的生態作用與生物的適應
(1)光照度對生物的生長發育和形態建成的重要影響 (2)生物對光照度的適應類型 2.光質的生態作用與生物的適應 (l)生理輻射 (2)紅外光和紫外光
3.日照長度的生態作用與光周期現象 (1)晝夜節律 (2)光周期現象 (三)生物與溫度因子 1.溫度因子的生態作用 (1)生物生長 (2)生物發育 (3)生物的地理分布 (4)有效積溫法則 2.節律性變溫的生態作用 (1)溫周期現象(2)物候節律 (3)休眠
3.極端溫度的生態作用
(1)極端低溫對生物的影響與生物的適應 (2)極端高溫對生物的影響與生物的適應 三、種群生態 「要求」
掌握種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徵;理解種群數量變動及種內、種間關系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了解種群調節的幾個主要學說。 (一)種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徵 1.種群的概念 2.種群的基本特徵 (1)種群密度 (2)種群分布型
(3)種群出生率與死亡率 (4)種群的年齡結構 (5)種群性比
(二)自然種群的數量變動 1.環境容量 2.內稟自然增長率 3.種群增長型 (1)指數增長 (2)邏輯斯諦增長 4.種群數量的變動趨勢 (1)季節消長 (2)不規則波動 (3)周期性波動 (4)種群爆發或大發生 (5)種群平衡
(6)種群的衰落和滅亡 (7)生態入侵
(三)種內、種間關系 1.種內關系
(1)植物的密度效應(2)性別生態
(3)動物的領域性和社會等級 2.種間關系 (1)競爭 (2)捕食 (3)共生 (4)寄生 (5)他感作用 3.種群調節
(1)種群調節的概念 (2)種群調節的機制 (四)種群的進化與適應 1.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 2.物種的形成與消亡 3.生態對策 (1)r對策 (2)k對策 (3)協同進化 四、群落生態 「要求」
了解群落分類的原則、生態位和物種多樣性的基本概念;理解群落發生、演替的基本過程;掌握群落結構、功能以及群落地理分布的基本規律和特徵。 (一)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1.生物群落的概念 (1)生物群落的定義
(2)群落與環境的相互影響與制約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 (1)種類組成 (2)結構特徵 (3)動態特徵
(二)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與數量特徵 1.種類組成 2.優勢種與建群體 3.亞優勢種與伴生種
2.生物群落組成的數量特徵 (1)多度或密度 (2)頻度 (3)優勢度 (4)重要值 3.種的多樣性 (1)多樣性的概念 (2)多樣性的測定
(三)生物群落的結構特徵 1.水平結構 (1)鑲嵌 (2)復合體 (3)群落交錯區 2.垂直結構 (1)齡級的劃分 (2)同齡林與異齡林 4.群落
(1)生態型與生活型 (2)群落的外貌 (3)季相 5.生態位
(1)生態位的概念 (2)生態位的特徵
(四)生物群落的發生與演替 1.生和群落的發生
(1)生物群落發生的進程 (2)生物群落發育的一般過程 (3)競爭與自然稀疏 2.生物群落的演替 (l)演替的概念與特徵 (2)演替的基本類型 (3)影響演替的主要因素 3.演替頂級學說 (1)頂級群落的概念(2)單元頂級學說 (3)多元頂級學說 (4)頂級格局假說
(5)地帶性與非地帶性頂級 4.演替實例
(1)旱生演替系列與水生演替系列 (2)次生演替
(五)生物群落的分類
1.中國植物群落的分類原則、系統和單位 (1)植被型、群系、群叢的概念 (2)群落的命名方法
2.英美學派與法瑞學派群落分類體系 (1)英美學派的觀點與分類體系 (2)法瑞學派的觀點與分類體系 (3)英美學派與法瑞學派的區別與聯系 3.生物地理群落學的分類體系 (1)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 (2)生物地理群落學分類體系 4.生物群落分布 (1)主要植被類型 (2)生物群落地帶性分布 五、生態系統 「要求」
掌握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等基本原理,尤其是典型生態系統在生產力、生物量、食物鏈等能流方面的特徵;掌握生態平衡和生態失調等基本知識了解生態系統的發展趨勢和發展策略;了解人類活動對物質循環的影響,理解調節物質循環的原則。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 1.系統的概念 2.生態系統的定義 3.生態系統的一般模式 4.生態系統的組成 5.生態系統的功能 6.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二)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能流的概念 (1)能源 (2)能流的途徑
2.熱力學定律與耗散結構理論
(1)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 (2)耗散結構理論 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分配與消耗 (2)食物鏈與食物網 (3)有毒物質的富集 (4)生態金字塔 (5)生態效率 4.能源與人類社會
(1)能源利用與社會發展 (2)世界及我國能源現狀 (3)能源策略
(三)生態系統的生產力 l、生產力概念
(1)關於生產力的概念
(2)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生產力 (3)地球表面初級生產力的分布 2.生物量
(1)生物量的定義
(2)生物量與生產力的區別 (3)典型生態系統的生物量 3.初級生產力的影響因素 (1)環境條件
(2)生物群落的內在因素 (3)補加能源的作用
(四)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1.物質循環的特點
2.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概念 3.主要物質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1)碳循環 (2)氮循環 (3)磷循環 (4)水循環 4.物質循環的調節
(五)生態系統的發展與穩定性 l.生態系統發展趨勢
(1)能量流動 (2)群落結構 (3)營養物質循環 (4)穩定性
2.生態系統的發展策略
3.生態系統的穩態機制和反饋控制 (l)穩態機制 (2)反饋控制
4.生態系統的控制論特點
(1)無目標、非中心的自我控制 (2)多層次控制 (3)多元重復
5.生態系統穩定的條件 (1)系統的多樣性 (2)干擾
(3)生態系統演化階段 (4)環境影響
(六)生態平衡與生態失調 1.生態平衡
(1)生態平衡的概念 (2)生態平衡的內容 (3)影響生態平衡的因素 2.生態失調
(1)生態失調的概念 (2)生態失調的表現 (3)生態失調的原因 (4)解決生態失調的對策
(七)全球生態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l.全球生態問題
(1)室溫氣體與氣候變化
(2)資源問題(能源、淡水、生物、土地) (3)環境 (4)人口問題
2.可持續發展與生態農業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可持續農業 (2)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工程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