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水水庫
㈠ 梅山水庫和連魚山水庫那個大
梅山水庫就是山美水庫
㈡ 金寨梅山水庫的特點
梅山水庫是繼佛子嶺水庫建成後六安地區境內興建的第二座連拱壩大型水庫。1953年12月,成立梅山水庫工程指揮部,1954年3月動工,1956年4月除遂洞工程外,主體工程基本完成。施工人員絕大部分來自佛子嶺水庫,高峰時工地有2.5萬人。工程總投資9268萬元,做土方50萬立方米,石方1.2萬立方米,混凝土35.2萬立方米。
㈢ 梅山水庫水面有多少平方公里
梅山水庫流域面積1970平方公里
梅山水庫是具有防洪、灌溉、發電、航運與水產養殖內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大容型水利樞紐工程,是馳名中外的淠史杭灌區的主要水源之一。
水庫主體工程於1954年3月開始,至1956年4月完工;水庫總庫容22.63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970平方公里;
水庫大壩是以五百年一遇洪水標准設計、五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的一級水工建築物
電站總裝機容量4×10MW
㈣ 梅山水庫的大壩組成
大壩的東端,來這柵欄式的建築就源是大壩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溢洪道,共由7個孔組成,每孔寬11.2米,當庫區水位超過一定高度時,溢洪道閘門便會開啟泄洪。在溢洪道下方有一個凹槽,叫緩沖槽,是為減緩水流對山體的沖擊力而設計的,大壩下方那棟白色建築就是發電廠,梅山水庫在初期時主要功能為蓄水、防洪、灌溉,發電廠是1954年建成投產的,共有4台機組,年最大發電量為1.2億千瓦時,在北京中國家業博物館里陳列有梅山水庫發電機組的模型。
記得法國著名畫家拉庫瓦說過:「好的風景,應該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梅山水庫也應該是一部字典,它的自然風光,它豐富的文化內涵,應該讓大家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
㈤ 2018梅山水庫什麼時候開始放水
什麼時候放水到農田
㈥ 梅山水庫的簡介
水庫上游主要支流有竹根河、白沙河、麻河、白水河等11條山溪河流。庫區流域面積1970平方公里,占史河全流域面積6880平方公里的28.6%,總庫容23.37億立方米。相應洪水位140.77米,防洪庫容11.39億立方米,興利庫容7.96億立方米,死庫容4.02億立方米,汛期限制水位125.27米,防洪標准萬年一遇。
梅山連拱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最大壩高88.24 m,壩頂高程140.17 m,防浪牆頂高程141.27m。連拱壩由15個垛和16個拱組成,軸線長311.5 m。拱圈採用180°中心角的半圓拱,底拱圈厚2.3 m,頂拱圈厚0.6 m,內半徑為6.75 m。垛採用兩側垛牆與上、下游面板和垛內隔牆組成的空腹雙支墩結構,河床壩垛3~13號垛上游面板寬6.5 m,左岸1號、2號垛及右岸14號、15號垛上游面板寬6.0m,下游面板寬度隨壩高增加相應增大。垛上游坡度為1:0.9,下游坡度為1:0.35。連拱壩左右兩端各接一段重力壩和空心重力壩,壩軸線總長443.5 m。樞紐建築物還包括右岸開敞式溢洪道、右岸泄洪隧洞。9號拱泄水底孔和壩後式電站廠房。
梅山連拱壩蓄水初期曾發生運行事故。1962年9月28日水庫蓄水至竣工後最高水位125.56 m,高水位持續至11月6日凌晨時,右岸壩肩基岩裂隙突然大量漏水,實測漏水總量達70 L/s,14號垛基一個未封堵的固結灌漿孔向外噴水,測得壓力水頭達31 m,相當於庫水位對該處水頭的82%。右岸壩頂及拱、垛多處出現裂縫,其中15號拱冠內側產生裂縫由拱頂延伸而下長達28 m,最大縫寬6.6 mm。經放空水庫檢查,發現右岸13號垛至16號拱台前緣基岩接觸面附近長達100餘m,寬約30~80 m范圍的基岩局部滑動和張裂。後採取壩基固結與帷幕灌漿,增設右岸壩垛重力墩、支撐牆、基岩預應力錨固和壩後排水設施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修復加固。1969年和1991年兩次大洪水及40年運行考驗,大壩運行正常。1991~1992年梅山連拱壩進行首次安全定期檢查,確認符合現行規范,評定為正常壩。
㈦ 安徽金寨梅山水庫泄洪對六安地區有影響嗎
梅山水庫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腹地,對於減輕庫下史河沿岸洪災和削減淮河洪峰起了重要作用
。
㈧ 梅山水庫的景點
梅山水庫坐抄落在史河上游梅山襲城區,是淮河流域重點工程,是由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當時世界上最高的連拱壩,壩高88.24米,全長443.5米。大壩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猶如長虹卧波橫跨在高峽平湖之中。 由梅山水庫興建而形成的人工湖,湖水碧透,微波盪漾,庫區沿岸風景秀麗,名勝眾多,天鵝島、九王寨、青蛙石、水上兵馬俑、梳妝台等景點,形象各異,栩栩如生,讓遊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登壩遠眺:連綿青山、無際鮮花、碧綠茶園、如茵綠毯、盡收眼底。
它繼佛子嶺水庫建成後六安地區境內興建的第二座連拱壩大型水庫。
㈨ 梅山水庫的概括
安徽省梅山水庫風景區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腹地,
坐落於有將軍縣之稱的安內徽省金容寨縣縣城南端。50年代建成的時稱世界第一高的鋼筋混凝土連拱壩巍然屹立於景區內。景區豐富的「綠色」旅遊資源同縣域「紅色」革命傳統緊密相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旅遊文化。2004年6月,被水利部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