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香油
① 芹菜怎麼做
【芹菜】
製作指導
1. 芹菜可炒、拌、熗或做配料,也可作餡心。
2. 俗話說:「家廚眼中無廢料」。很多人只吃芹菜桿,其實芹菜葉的降壓效果很好,營養成分很高,而且滋味爽口。擇下的芹菜葉可以涼拌,增加個下酒小菜。芹菜葉中所含的維生素C比莖多,含有的胡蘿卜素也比莖部高,因此吃時不要把能吃的嫩葉扔掉。我們可以將芹菜葉做湯,長期食用可以幫助人安眠入睡,使皮膚有光澤。
3. 挑選芹菜時,掐一下芹菜的桿部,易折斷的為嫩芹菜,不易折的為老芹菜。
4. 用於高血壓病、眩暈頭痛、面紅目赤、血淋、癰腫等症。可用鮮芹菜500克,搗取汁,開水沖服,每日1劑。
5. 應用於大便出血:水芹適量,洗凈搗爛,取汁半碗,調紅糖適量服。
6. 應用於痄腮:鮮水芹適量,搗爛取汁,加酸醋服,外搽患處。
推薦幾個我認為還不錯的芹菜的菜餚。
【炒芹菜豆腐乾】
工藝:滑炒 口味:咸鮮味
主料:芹菜(200克)
輔料:豆腐乾(100克)
調料:鹽(3克) 味精(2克) 花椒(3克) 薑汁(10克) 姜(5克) 白砂糖(2克) 澱粉(豌豆)(5克) 花生油(30克)
製作工藝
1. 豆腐乾切條,芹菜切段,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
2. 花椒泡熱水製成花椒水;
3. 鍋內加花生油燒熱,放入姜絲熗鍋,入豆腐乾炒透;
4. 再下入芹菜段及其他調料,旺火炒至嫩熟;
5. 加味精,勾薄芡,淋明油,出鍋裝盤。
菜品口感
碧綠脆嫩,清鮮爽口.
【芹菜炒牛肉絲】
工藝:滑炒 口味:原本味
主料:牛肉(瘦)(150克) 芹菜(200克)
調料:料酒(10克) 醬油(8克) 鹽(1克) 味精(1克) 澱粉(豌豆)(15克) 大豆油(50克)
製作工藝
1.將牛肉洗凈,切成細絲,用水澱粉掛好漿;芹菜去葉、根,洗凈,切成5厘米長的段,用沸水焯一下,立即用漏勺撈出,用冷水沖涼,待用;將澱粉加水適量調勻成水澱粉待用。
2.旺火熱勺,注油,燒至四成熱,放入肉絲,用筷子撥散,約炒10分鍾,倒入漏勺,瀝凈油,待用。
3.原勺,留底油,燒至四成熱,下芹菜翻炒片刻,隨即放入料酒、醬油、味精、牛肉湯,燒開,水澱粉勾芡,倒入牛肉絲,淋少許豆油,用炒勺顛翻炒勻後出勺,裝盤即成。
工藝提示
調料中的豆油為熟豆油。
菜品口感
芹菜翠綠,肉絲醬黃,菜脆肉嫩,味道鮮美。
【芹菜炒肉絲】
工藝:生炒 口味:醬香味
主料:豬肉(瘦)(150克) 芹菜(250克)
調料:植物油(50克) 甜面醬(20克) 醬油(30克)
製作工藝
1.將豬肥瘦肉批切成薄片,再將肉片切成絲狀;芹菜摘去葉,削去根,洗凈後切成段。
2.將芹菜段放入沸水中氽一下,隨即取出浸放在流動的冷水中過涼,撈起瀝水,待用。
3.將炒鍋置於中火加熱,放入食油燒至六成熱時,推入肉絲煸炒至泛白,撥放鍋邊,放入甜面醬燒熟,再與肉絲混炒,加入醬油翻炒,倒入芹菜,顛翻炒鍋即可起鍋裝盤上餐桌。
工藝提示
豬肉應選擇肥瘦肉即五花肉。
菜品口感
此菜色澤青翠醬紅,醬香四溢,肉絲咸香,芹菜嫩脆,鮮咸爽口。
【肉末炒芹菜】
工藝:生炒 口味:家常味
主料:芹菜(200克)
輔料:豬肉(瘦)(50克)
調料:醬油(5克) 澱粉(豌豆)(10克) 料酒(5克) 大蔥(5克) 姜(5克) 植物油(15克) 鹽(5克)
製作工藝
1.先將肉剁成末,再將肉末用澱粉、醬油半份、料酒少許調汁拌好。芹菜洗凈切段,用開水燙一下,撈出備用。
2.鍋中放入植物油燒熱,先炒蔥姜,再下肉末,旺火快炒快翻,肉末炒熟,撥散後盛盤,用鍋中余油快炒芹菜,將芹菜加鹽炒勻後再把剛炒過的肉末倒入,旺火快炒幾下,加入剩餘的醬油、料酒,炒勻即可出鍋盛盤。
工藝提示
原料選擇豬肉牛肉均可。
菜品口感
菜色美觀,清香濃郁,肉末軟嫩,芹菜鮮脆。
【油拌芹菜】
工藝:拌 口味:香辣
主料:芹菜(500克)
調料:胡麻油(10克) 鹽(3克) 味精(2克) 大蒜(10克)
製作工藝
芹菜洗凈,切成段,用沸水焯一下,冷卻後同蒜末、花椒油、味精、鹽拌勻即可。
菜品口感
鮮嫩適口。
② 焦作名勝古跡 風物特產 民俗風情
首先介紹下焦作的名勝古跡:
一、焦作市
1、昭惠王行宮
在焦作市山陽區百間房鄉李貴作村東北。廟建於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殿宇巍峨,清順治、嘉慶、道光屢有修復。大殿是一座元代木結構建築,雄偉壯觀,坐北朝南,面闊8.54米,進深6.44米,單檐懸山頂。結構基本上保存了元代木結構建築特徵,且保留了部分元代以前的構件。該殿是河南省元代木構建築中純度較高、時代較早、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一座。
2、老萬庄金代壁畫墓群
在焦作市西北郊老萬庄村西的向陽山坡上。地面現存石羊、碑座遺跡。1973年發現墓葬,後發掘清理其中3座。均為金代仿木結構磚砌壁畫墓,平面呈八角形,穹窿頂,以彩繪木棺作葬具。墓壁上滿繪大型人物彩色畫,三號墓正北壁繪頭戴展角巾,身穿朱紅圓領長袍,端坐椅上,似為墓主人,余者皆為男女侍從形象。其中二號墓出土的彩繪木棺,外觀精巧別致,距今700年左右,保存基本完好,棺板上有4幅人物故事畫。
3、山陽城
在焦作市東南4公里牆南村的北側。地處太行山麓,北面靠山,南臨黃河,丘陵起伏,地勢險要。城為不規則的長方形,周長約5公里,九門九關,城牆寬14-16米,殘高4-6米,夯築而成。秦時長信侯曾居此。東漢末,曹丕篡位又封獻帝於此。城址猶存,城北尚有獻帝冢。
4、許衡墓
在焦作市西南5公里的許氏墓群中。墓群佔地600畝。神道南有敕建牌坊一座,過坊建高大碑樓一幢,內立乾隆御祭碑一通。再北又一高大碑樓,內立歐陽文撰神道碑一通。碑樓與牌坊兩旁,有石獅、石虎、石羊、石馬、石人共5對。碑樓後有磚築享堂3間,內置石案。過享堂即許衡墓冢,高9米,冢前立石碑一通,上題「元儒許文正公之墓」八字。墓前兩旁排列手捧笏板石翁仲兩對。墓區蒼松參天。許衡(1209-1281),宋元之際學者,河內(今沁陽)人。
二、沁陽市
1、天寧寺三聖塔
在沁陽市區內。金大定十一年(1174年)建。塔門南向,平面方形,下為石台座,共13層,高約30米。塔內設塔心室和環轉的梯道,梯道兩側施須彌座,其上設佛龕多處,頂為穹窿頂。這種密檐式方形磚塔,外形與唐代同類型磚塔相似,內部結構又與宋塔類同,別具一格。
2、懸谷山摩崖造像
在沁陽市區西北45里懸谷山貞谷寺東北崖壁上。有洞窟兩處,佛龕6個。第一、二龕均雕一佛二菩薩。此二龕造像均為唐代以後作品。第3龕內為一立佛,可能為宋代雕刻。四五兩龕並列,東為一佛二菩薩二力士,西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均為唐代作品。第6龕門為壺門形,內雕一佛二菩薩,亦為唐代造像。第一洞窟在第3龕之東,為擬雕未成之窟。第二洞窟長方形,穹窿頂,雕像多殘,後壁龕內的雕刻可能為明清所刻,洞壁上滿雕小佛龕。
3、清真寺
在沁陽市內自治街。俗稱北大寺。建於明代,清代重修。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伊斯蘭教建築。前有廈殿,面闊3間,單檐歇山,藍琉璃瓦覆頂,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後為客庭,面闊3間,綠璃璃瓦覆頂,建於清初。客庭四隅有4座講堂,均為清末單檐硬山建築。客庭後的大拜殿為長方形,綠琉璃瓦覆頂,此殿為清代建築,保留少許明代構造。拜殿後為主殿,挺拔高聳,頂部所有構件均為藍琉璃質,殿內不用樑柱。其北有女寺一座,雖為小型建築,但平面布局保存較好。
三、孟州市
1、韓愈墓
在孟州市城西韓庄村。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墓冢高大,有磚石圍牆。翠柏蓊鬱,棗樹成林。墓前有韓愈祠。韓愈(768-824),號昌黎,河陽(今孟州南)人。唐代文學家。
四、修武縣
1、勝果寺塔
在修武縣城西南隅。塔東向,平現呈八角形,為九級樓閣式磚塔,高26.15米。塔身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其寬度逐層收斂,使整個塔身輪廓呈拋物線形。各層檐下均用仿木結構的斗拱裝飾。其特點是塔外形呈八角形,塔心室則為六角形,向上攀登的梯道,不僅施於塔內,還沿塔身外壁進入相鄰塔門,拾級登高,直達塔頂。
2、馬坊泉
在修武縣城東北10公里的馬坊村。南北長390米余,東西寬130餘米。馬坊泉在海蟾宮,雖旱不涸。海蟾宮在馬坊村原真清觀中,因邱長春書《海蟾宮入道歌》而得名。海蟾子為五代時燕劉守光的宰相,名劉操,後棄官游覽名勝居此。真清觀早已無存。現存的海蟾宮為明代建築,清代復修。附近尚有聖井泉、海子泉、龍母泉、吳公泉和馬坊泉合稱五泉。
3、雲台山(☆☆☆☆☆)
距焦作市30多公里。因山頂常有雲霧繚繞,後改名雲台山。全山可分為奇峰秀石景觀等景區。奇峰秀石景觀以茱萸峰為代表,海拔1304米,因峰上遍有茱萸得名。潭瀑景觀主要集中在老潭溝和小寨溝,以老潭溝中的雲台山大瀑布為最雄,落差310多米,為全國之冠、亞洲第二。最秀的是小寨溝山水,小寨溝長1.5公里,兩岸高山聳立,中為峽谷,溪流涓涓,泉、潭、瀑比比皆是,號稱「潭瀑川」。
宗教景觀有真慶宮、萬善寺、元帝觀等,真慶宮在雲台頂下院,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萬善寺在真慶宮與元帝觀之間,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元帝觀在茱萸峰頂,舊時香火很盛。歷史文化景觀主要集中於百家岩景區,百家岩古稱柏岩,又稱百家言,含「百家爭鳴」之意。魏晉時期,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相與友善游於這里的竹林,號稱「竹林七賢」。現存有嵇康醉劍池、劉伶醒酒台等遺跡,並有唐宋以來石刻多處。盆景峽谷景觀主要在溫盤峪。集溪泉潭瀑於一谷。
五、溫縣
1、盟誓遺址
在溫縣東北武德鎮西張計村。1980年對盟誓遺址考古發掘,發現盟書7000多片,羊骨架坑30多個。該盟書屬宗盟類,其字體書法、體例與山西侯馬盟書相近。遺址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70米,過去是個高土檯子。在西張計村西發現一座古城遺址,經勘察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1300米,面積約182萬平方米。據《史記》記載,當為春秋時晉國的州城城址。盟誓遺址在古城東城牆北壁的外側,與古城有密切關系。
2、慈勝寺
在溫縣西北大吳村。創建於五代。原有主殿5座。現存的大雄殿、天王殿為元至元五年(1339年)重建。大雄殿結構精巧嚴密,上覆彩色琉璃瓦,光彩奪目。天王殿西壁的四大天王圖,人物目光炯炯,是研究我國元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大雄殿前的石刻經幢,共13節,高5米,為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建,刻工精湛。大雄殿的匾額,造型古樸大方,書法遒勁,素有「銀鉤鐵畫」之稱。寺內保存有明天順五年(1461年)大鐵鍾一口,重達500多公斤。
六、武陟縣
1、千佛閣
在武陟縣城南大街北端。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因閣內佛像很多,故名。閣為三重檐歇山十三脊迴廊式建築,面闊5間,進深3間。閣頂用綠色琉璃瓦覆蓋。閣內頂部繪陰陽五行、天乾地支、八卦太極等圖案,為明清時期佛道合一的反映。千佛閣建築高大,氣勢宏偉,雕工精湛。
2、妙樂寺塔
在武陟縣城西南8公里。寺早毀,唯塔獨存,為河南省現存形制最大的五代磚塔。塔平面方形,十三層疊澀密檐式,高20餘米,塔身輪廓略呈拋物線形,巍峨挺拔。塔檐用疊澀磚砌,具有唐代磚塔的建築特徵。塔身南壁2-13層各闢一龕,內置銅佛;其餘壁面,間或辟設佛龕,亦置銅佛。塔心室為方形,每層設樓板和樓梯,現已不存。
3、嘉應觀
在武陟縣城東13公里廟宮村。南距黃河4公里。清雍正初年建。相傳黃河修堤時雍正帝駕臨,扳石填基,故觀前的堤壩至今仍稱御壩。觀內現存殿宇100餘間,皆採用清代官式建築形制,規模雄偉。觀前山門正中嵌石,上刻「敕建嘉應觀」,門周石雕5條奔龍和海水、雲氣等,技藝頗精。門左右有掖門,山門內兩側為重檐歇山式鍾鼓樓,正中為御碑亭。亭內有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立的銅碑,高430厘米,下為獨角獸碑座,側刻龍紋。亭後為前殿,其側有配殿4座。前殿之後有大殿,面闊7間,重檐歇山。藍琉璃瓦覆頂,殿檐下層層斗拱相承,殿內雕梁畫棟,殿前月台寬坦,建築雄偉,金碧輝煌。大殿後有禹王殿,面闊7間,重檐硬山,巍峨壯觀。山門外青石基座上,有清代鐵獅一對。
七、博愛縣
1、月山寺和塔林
在博愛縣城北7.5公里太行山麓。四面群山環抱,相傳建於唐代,明永樂三年(1405年),以其山勢似月,定名月山寺。當時規模宏大,分東、西、中三個院落,和尚達500餘名。清乾隆帝曾在此居住數月,賜匾、賦詩並增修寺院。當時寺有八大景、八小景之說。後因戰亂,多已無存,僅有御碑亭2個,碑碣15通和塔林1處尚存。塔林在寺西側,現存明清兩代舍利塔11座,由山下至山上排列長達500米。山頂為蒼公大師寶塔,高約5米。月山寺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國內外頗有影響。
其二,介紹下焦作的風物特產:
有四大懷葯:懷山葯(鐵棍山葯)、懷菊花、懷地黃、懷牛膝;
懷慶府的驢肉
五里源的松花蛋
武涉油茶
武陟縣油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特產,在焦作名吃中堪稱一絕,既是飯,又是茶。它是由多種天然綠色食品麵粉、花生、芝麻、豆類、果仁等加上多種天然調料精製而成,具有很高的營養滋補功能。由於它味感純厚、香氣馥郁、濃而不膩、淡而不寡、製作快捷、食用方便、老少皆宜,因而馳名國內外,遠銷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
其三、焦作的民俗風情
其實民俗風情焦作的和北方其他地方的基本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