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園經濟
『壹』 我想建一個生態園,哪個公司做的不錯,大概需要多少資金
可做的比較多,基本各地都有,至於需要多少資金這個差異比較大,影響因素包括項目大小、類型、資源情況以及具體規劃等。遠景設計研究院生態園規劃設計專家道:生態園的規劃應充分考慮當地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效益兼顧,使得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貳』 生態園的發展過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國北方涌現一股採摘農業的觀光熱潮,人們駕車來到農業溫室採摘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午順便在溫室附近就餐,並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餐飲模式。不久以後,第一個生態園餐飲雛形項目出現在吉林省長春市。
這是一個佔地1000平米左右的生態採摘園,裡麵包括多個採摘溫室和一個獨立的酒店,這樣一個不大的生態餐飲項目,僅在第一年盈利便超過了一千萬,投資回報率遠超100%,霎時在中國東北部掀起了一股投資浪潮。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餐飲模式從小型溫室發展成大型連棟溫室,原本獨立的酒店也逐漸被容納在其中,植物也從原本的農作物演變成後來的熱帶觀賞植物,這樣才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園餐飲。
當時這種生態餐飲在中國北方取得非常好的經濟收益:北方因為氣候原因,城市綠化面積小,四季冷暖分明,植被觀賞期都比較短,無法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綠色自然環境,但生態園卻為人們創造了一個這樣的自然空間。因為自然因素,生態園在北方發展起來,形成了特色的餐飲模式
但生態園的發展並非在此止步,隨著生態園逐漸完善,除了自然特色以外,生態餐飲產業逐步發展出它的藝術特色:造園藝術被容納其中——亭台樓閣,古木繁花,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讓生態園再次煥發活力,也為投資者迎來大批的客人。正是這種獨特的藝術性,讓生態園走出地域性發展的限制,在南方也開始遍地生花。
生態園區別於傳統餐飲的自然特性以及藝術特性讓生態餐飲開始佔領全國市場,一度掀起了全國的投資熱潮,在江浙地區、荊湘地區、山東山西、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以及中原腹地,生態園逐漸發展起來,作為一種特色的餐飲模式,生態園走向成熟。
隨著這個產業在不斷擴大,生態園也逐漸出現了一些問題,其中一些行業人士開始深入思考它的未來發展,並提出了新型的改革模式,比如花園式酒店等,其中涵蓋面主要包括法律法規、藝術延展性、文化等,藉此來推動整個產業的健康合理發展。
『叄』 農業生態園的農業生態園面臨的問題
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生態園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娛樂場和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另外,生態園規劃必須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開發出具有當地農業和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旅遊精品,服務社會。
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
基於觀光農業生態園缺乏拳頭產品,難以深度開發的現狀,生態園規劃應以生態農業模式作為園區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旅遊型觀光農業精品。另外,要發揮生態園已有的生產優勢,採用有機農業栽培和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體現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前景,形成產品特色,營造「綠色、安全、生態」的主題形象。
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採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規劃的生態園主要是以生態農業的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它的社會效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 通過科學規劃設計,現代化的觀光農業生態園應該是一個具備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旅游園、有機農業綠色園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從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統一。
生態農業示範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設計採用多種生態農業模式進行布局,目的是通過生態學原理,在全園建立起一個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生產力,獲得更多的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實現可持續的生態農業,並對邊緣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進行示範,體現生態旅遊特色。
觀光農業旅遊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將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田園景觀、當地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在體現自然生態美的基礎上,運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遊產品,以供遊客進行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形成具有特色的「觀光農業旅遊園」。
綠色食品生產園
在「綠色消費」已成為世界總體消費的大趨勢下,生態園的規劃應進一步加強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區的規劃,以有機栽培模式採用潔凈生產方式生產有機農產品,並注意將有機農產品向有機食品轉化,形成品牌。
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
通過在園區內建設農業博物館、展示廳等,對廣大遊客和中小學生開展環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時應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及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把園區規劃成農業技術交流中心和培訓基地以及大專院校學生實習基地,體現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科普功能,進一步營造旅遊產品的精品形象。 1、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以惠東永記生態園為例,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2、生態農業示範區
生態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記生態園的新規劃中,稻田生態區「動植物共生系統」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稻魚鴨萍種養共生模式;果園生態區採用「立體種植業」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果園結合養殖的模式;魚塘生態區設計採用「食物鏈、加工鏈式生態農業」類型——豬鴨魚草相結合的種養模式。這些生態農業類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由此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另外,為了提高生態園的經濟效益,生態園中蔬菜栽培區採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不僅有生產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和集中性統一的優點,還能對其他農業產業化企業起到示範性和參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遊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食用菌中心在生態園規劃中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體現了廢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經過科學規劃後的生態園,將會以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園主要的「生態旅遊」核心內容,體現「綠色、生態、示範」多種功能,可以成為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精品和主導產品。
3、觀光旅遊區域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及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形式逐步轉向景觀、生態、健康、醫療、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態熱、回歸熱、休閑熱已成為市民的追求與渴望。生態園新設計著重把農業、生態和旅遊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農事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貼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吸引周邊城市遊客在周末及節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增加旅遊收益。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遊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4、科普教育功能區
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發展是相統一的,旅遊科普是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統一產物。旅遊科普是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開發農業資源,利用農業資源的新興科普類型。它的引入將解決目前困擾我國現代觀光農業和科普事業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緩解我國農業科普客體過多的沉重壓力,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旅遊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遊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採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 園路規劃
依照園林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並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採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幹道寬約5 m,用於電車通道和遊人集散;次幹道連接到各建築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1.2~2 m。
給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遊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園區綠化設計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遊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築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採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幹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助性場所(餐廳、科普館等等)周圍綠化則採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80%,落葉樹佔20%~30%,保證園內四季常青。總之,全園內植物布局目的,既達到各景區農業作物與綠化植物的協調統一,又要避免產生消極影響(如綠化植物與農作物爭奪外界自然條件等)。 永記生態園位於廣東省惠東縣大嶺鎮,於1997年由香港永記食品集團獨家投資興建,投資額超過千萬美元,佔地面積1000餘畝,是惠州重點旅遊項目之一。於2004年1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試業,通過引進各種外國先進的高科技農業技術,大力發展高科農業﹑環保農業﹑園林農業﹑觀賞農業,全國首屈一指。各式各樣的外國品種蔬果直銷海外,其農業不斷走向國際化﹑網路化﹑專業化﹑多元化,成為中國農業的模範先鋒,讓人耳目一新!
永記生態園是惠州唯一一所集教學、會議、旅遊、休閑、度假、娛樂、服務於一身的現代化生態農庄。通過引進外國高科技農業技術,並按照自然生態平衡的模式管理,進一步拓展了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的功能,完完全全是國際級的生態示範。
永記生態園採用高科技種植各式各樣國內罕見的外國綠色蔬菜,產品銷往海外各地。於2000年,成為全國第一家成功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蔬菜種植企業; 2001年省環保局授於「廣東省生態示範園」稱號; 2003年獲頒為廣東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同時還是惠東縣中小學生的環保教育基地,華南農業大學的校外實習基地,惠州農業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惠州旅遊的校外實習基地。永記生態園所有景觀設施項目採用澳大利亞直接進口的開放式建築設計,具有濃厚的外國風情,讓您有如置身海外環境當中。其中重點設施包括全天候多功能透視式的會議中心,在5星級的環境,享受戶外優美的天然景色,絕對能帶來新一代生態旅遊的新體驗。
永記生態園環境質量高,自然風光優美,全園均按國家級風景區的標准建造,突出歐式農庄特色,在青山碧水中,各種配套設施先進完善,是盡享休閑和美食的最佳場所。 高科技溫室種植教育區: 數十座大型溫室,先進的自動調控裝置及無土栽培系統,培植全球各種無公害蔬菜,色彩繽紛,仿如置身外國農庄。
外國蔬菜種植培育區: 過百種外國名優蔬菜,展現海外高科技農業文化,必讓您嘆為觀止。
會議中心: 全天候多功能用途,透視式裝修設計,可以同時享受室內戶外高雅休閑的景緻,給您帶來生態旅遊的新體會。
百花香薰園: 繽紛的香草及各種名貴鮮花打造一片花的海洋,是您拍下最動人時刻的最好選擇。
綠色禮品店: 親身感受採摘外國鮮果蔬菜的樂趣,選購世界特色水果,琳琅滿目的西式禮品及薰衣草製品必讓你喜出望外。
綠色自耕地: 在專業技術指導下,學習耕種知識的同時,讓您和您的孩子感受耕種及收獲的樂趣。
野火樂園: 讓你享受西式健康燒烤美食餐,感受外國燒烤風情。
時代廣場:歐陸風格的設計,濃郁的西方文化藝術氛圍,讓您陶醉於浪漫的歐陸風情之中。
觀光車,情侶單車:敞開式精美觀光車,浪漫情侶單車,適合不同人士的需求,帶您盡覽歐式的田園風光,休閑自在。
風箏樂園: 藍天、白雲、草地、風箏與您的身影,營造一個歡樂天地。
潛能訓練區: 讓您發揮無限潛能、進行力與汗、智能與活力的較量,體驗潛能活動的刺激與樂趣。
高爾夫球場: 讓您一展身心,鍛煉球技,更設有迷你高爾夫球場,其樂無窮。
露天茶座: 西式浪漫露天茶座讓你「依依不捨,流連忘返」。
捉魚樂: 池塘邊,小樹旁,讓您在浮光掠影中擦亮捉泥鰍的童年時光。
直升機停機坪: 設有國際級直升機停機坪,配合高級商務及觀光度假人士需要。
生態餐廳: 全天候,全方位的三維綠色生態空間,無論舉行宴會或是團體用餐,實現真實擁抱自然生態的感受。
香莓園:芳香馥郁,令人沉醉於收獲的喜悅。
『肆』 農業生態園掙錢嗎
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農業生態園,也稱農業休閑園,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的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是集旅遊功能、農業增效功能、綠化、美化和改善環境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產業園。
農業生態園的整體規劃是最重要的,要充分體現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功能方面,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伍』 生態農業產業園分為生態園區和工業園區的規劃書怎麼做
方案一:農業生態園規劃方案
一、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以惠東永記生態園為例,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1.1生態農業示範區
生態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記生態園的新規劃中,稻田生態區「動植物共生系統」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稻魚鴨萍種養共生模式;果園生態區採用「立體種植業」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果園結合養殖的模式;魚塘生態區設計採用「食物鏈、加工鏈式生態農業」類型——豬鴨魚草相結合的種養模式。這些生態農業類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由此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另外,為了提高生態園的經濟效益,生態園中蔬菜栽培區採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不僅有生產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和集中性統一的優點,還能對其他農業產業化企業起到示範性和參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遊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食用菌中心在生態園規劃中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體現了廢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經過科學規劃後的生態園,將會以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園主要的「生態旅遊」核心內容,體現「綠色、生態、示範」多種功能,可以成為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精品和主導產品。
1.2觀光旅遊區域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及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形式逐步轉向景觀、生態、健康、醫療、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態熱、回歸熱、休閑熱已成為市民的追求與渴望。生態園新設計著重把農業、生態和旅遊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農事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貼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吸引周邊城市遊客在周末及節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增加旅遊收益。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遊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1.3科普教育功能區
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發展是相統一的,旅遊科普是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統一產物。旅遊科普是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開發農業資源,利用農業資源的新興科普類型[1]。它的引入將解決目前困擾我國現代觀光農業和科普事業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緩解我國農業科普客體過多的沉重壓力,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旅遊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9]、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遊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採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
二、生態園基礎設施規劃
2.1園路規劃
依照園林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並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採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幹道寬約5m,用於電車通道和遊人集散;次幹道連接到各建築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1.2~2m。
2.2給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遊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2.3園區綠化設計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遊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築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採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幹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助性場所(餐廳、科普館等等)周圍綠化則採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80%,落葉樹佔20%~30%,保證園內四季常青。總之,全園內植物布局目的,既達到各景區農業作物與綠化植物的協調統一,又要避免產生消極影響(如綠化植物與農作物爭奪外界自然條件等)。
方案二:農業生態園規劃方案
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的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是集旅遊功能、農業增效功能、綠化、美化和改善環境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產業園。它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都市休閑游的興起,促使人們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需求持續增長。觀光休閑農業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相繼出現了多種類型的開發運作模式。通過逐漸帶動引導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根據地方自然資源優勢,科學合理的功能定位,以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汕尾也不例外,現在人們的生活需求更加豐富,追求多元化、立體性的生活方式,以減輕工作壓力,調節生活平衡的願望與日俱增。但是,全市境內目前尚無一處集休閑、娛樂、觀光和健身於一體可供人們工作之餘休閑娛樂的生態園,建設一個生態園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紅海灣xx村自然條件優越,村風淳樸,村內無任何有污染的企業,公路直達本村,距深汕高速入口20公里,離汕尾市區也只有25分鍾的里程,距紅海灣風景區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經營目標:形成汕尾社會各界人士休閑養身會所,品味正宗汕尾海濱野生魚類,蝦類,果蔬園等健康食品,盡情享受農夫鄉村田野農家生活,把紅海灣xx村生態園打造成最具汕尾海濱特色的綠色生態園和農家休閑中心,提高紅海灣、xx村社會知名度帶動xx村經濟發展。塑造「汕尾海濱,魚米之鄉」標志性綠色生態園。紅海灣xx村生態園以村自然風光為主體,共計總面積xx畝,分三個方面形成。
一方面挖土坑面積為xx畝,以四大家魚養殖為主,不僅可以提供外需也可以讓賓客自己垂釣挑選入菜。
另一方面面積xx畝,是生態園的中心,園區的主要活動空間都布置在這一邊,初步規劃將在沿岸建成綠色長堤、垂釣亭台、休閑小築、漁人碼頭,最濃墨重彩的要數點綴在水面如同綠色珍珠般的一個小島,島上將根據需要建設休閑燒烤區、垂釣台等一系列具有汕尾特色的建築,營造汕尾海濱的生活方式。讓在都市中疲憊的人們愜意地享受汕尾海濱的放鬆、舒適和毫無壓力的生活。在島上可以玩玩水、釣釣魚、看看書或約三五知己打打麻將、打打牌,享受遠離喧鬧城市的快樂生活。還可以品嘗汕尾特色的絕無任何污染的地方特色水產、新鮮的蔬果等,輔以農家土灶的烹飪方式,享受一下原汁原味的汕尾農家風味。
再者以xx畝為種植區,周圍都是當地農民種植的草坪,與水面結合,四季常綠,草坪是我們生態園的一大特色,讓賓客在休閑時體驗農村的田園風光。分別開避名貴樹種種植區,果樹種植區,精品水果種植區,大棚生產區,家禽散養區五個區,讓賓客在休閑之餘各需所取,既給賓客提供了無污染、無公害的美味食物,又讓他們在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之外體驗輕松愉快的農家樂。
全國新農村建設實施委員會專家高劍鋒表示:「生態園將1600多年前陶淵明所設想的夢里桃花、生活富足、人與人怡然自樂的和諧社會理念變為現實。將農業生產與休閑娛樂結合起來,描繪出一幅城鄉田園生活的和諧畫卷。生態園創造性地開辟了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新型模式。」全國高科技農業循環產業發展中心執行副主任宋喜來表示,農業生態園這種農業模式在全國有不少家,主要是建立和推廣高科技農業的項目與合作模式,最終達到村裡滿意、管理者滿意、承包者滿意、地方政府滿意。所以這個項目還要靠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才能真正起到示範帶頭作用。
紅海灣xx村生態園規劃原則和指導思想:
設計原:(1)因地制宜,凸顯基地特徵(2)以人為本,滿足多方需要(3)以綠為主,倡導生態建設(4)貼和時代,彰顯現代社會生活文明特質(5)放眼未來,注重可持續發展.
一、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生態園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娛樂場和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另外,生態園規劃必須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開發出具有當地農業和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旅遊精品,服務社會。
二、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
基於某些觀光農業生態園缺乏拳頭產品,難以深度開發的現狀,生態園規劃應以生態農業模式作為園區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旅遊型觀光農業精品。另外,要發揮生態園已有的生產優勢,採用有機農業栽培和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體現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前景,形成產品特色,營造「綠色、安全、生態」的主題形象。
三、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採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規劃的生態園主要是以生態農業的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它的社會效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
四、綠色消費,形成品牌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將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田園景觀、當地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在體現自然生態美的基礎上,運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遊產品,以供遊客進行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形成具有特色的「觀光農業旅遊園」。在「綠色消費」已成為世界總體消費的大趨勢下,生態園的規劃應進一步加強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區的規劃,以有機栽培模式採用潔凈生產方式生產有機農產品,並注意將有機農產品向有機食品轉化,形成品牌。
五、園林規劃,生態布局
依照園林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並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採用自然式的生態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幹道寬約5m,用於電車通道和遊人集散;次幹道連接到各建築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2m。
六、科學排灌,保護環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遊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七、綠化設計,四季常青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遊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築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採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幹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助性場所(餐廳、垂釣區等等)周圍綠化則採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以上,落葉樹佔20%以上,保證園內四季常青。總之,全園內植物布局目的,既達到各景區農業作物與綠化植物的協調統一,又要避免產生消極影響(如綠化植物與農作物爭奪外界自然條件等)。
方案三:農業生態園規劃方案
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農業生態園也稱農業休閑園,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的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是集旅遊功能、農業增效功能、綠化、美化和改善環境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產業園。它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
『陸』 麻煩能人給我一些介紹國內外農業生態園現狀的文字~多多益善哦~
要:發展觀光農業是「綠色經濟」大背景下的一種自然選擇。許多觀光農業生態園因為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造成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生態示範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文章提出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時應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顧的原則,結合實例探討了具體規劃方案,將生態園建成一個「生態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旅遊園」、「綠色食品生產園」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最終實現生態園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觀光農業;生態園;生態農業;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S1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2175(2005)03-0439-04
在「綠色」和「生態」概念日漸普及、農業和旅遊業產業地位不斷提升的今天,走觀光農業發展的道路已經成為「綠色經濟」大背景下的一種自然選擇。觀光農業是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旅遊[1]。進入21世紀,觀光農業將是重要的娛樂產業,農業觀光園作為觀光農業的主體必將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觀光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事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2]。但是在一些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許多項目由於盲目開發或規劃不當而慘淡經營。本文就如何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進行規劃和設計方面的探討,以期對觀光農業生態園的設計和建設提供方法上的參考。
1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及發展存在問題
1.1 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
觀光農業生態園建園主要目標是進行生態示範,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功能。但一些生態園的設計並沒有結合其建園主要目標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充分發掘現代生態園豐富的資源內涵,因而造成園內功能分區不明確、旅遊路線設計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資源。另外,以旅遊度假為主題的觀光農業生態園受本身規劃設計影響,客源渠道比較單一,很難吸引到較遠城市的外地遊客。再者,園區提倡採用自然生態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園內管理人員文化素質低,生態知識貧乏,致使服務質量較差,管理比較混亂。
1.2 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不強
生態園開發既以觀光農業為核心,就需要整體定位和科學思考,需要加大旅遊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使農業和旅遊開發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現在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只是憑籍溫暖的氣候及特色風情,大建別墅和娛樂場所,開發大規模度假村而偏離生態農業旅遊主題。如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農業生產和布局單一,沒有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遊」特色和「綠色產業」優勢,導致觀光性不強;在開發旅遊產品時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沒有「培植精品」的觀念,缺乏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所以整個生態園形象不明顯,品牌不突出,沒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終導致旅遊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難以深度開發。因此,在制定規劃和投入資金時應突出主題、把握方向,避免偏離「農業旅遊」的主題,失去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的特色和優勢。
1.3 生態示範作用不強
觀光農業生態園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以生態農業作為農業觀光的基礎,體現「整體、循環、協調、再生」原則和「生態文化」內涵。有些生態園開發只以觀光農業為幌子,單純追求營利,沒有採用生態農業的模式來設計和生產,生產的無公害產品也是以高投入換來高產出,沒有完全遵循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這種缺乏文化內涵的生態園經濟,其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將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難起到相應的生態農業示範作用,同時也不具備通過有機農業來進行綠色食品生產的能力,很難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1.4 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
生態旅遊,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觀光旅遊,它更是一種注重保護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觀光農業作為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其實質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科普旅遊[3]。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場空白,這一空白與我們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觀光農業形成了完美的互補,旅遊科普就理所當然成了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發展的新方向。大多數生態園都沒有設立專門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環保教育宣傳基地,無法為當地大中專院校提供課外實習基地和小學環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導游素質較低,所以生態園很難發揮相應的教育功能,對周邊地區推廣和示範現代農業技術的效用性不強,無法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2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原則和總體思路
2.1 規劃原則和指導思想
2.1.1 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生態園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娛樂場和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4]。另外,生態園規劃必須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開發出具有當地農業和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旅遊精品,服務社會。
2.1.2 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
基於觀光農業生態園缺乏拳頭產品,難以深度開發的現狀,生態園規劃應以生態農業模式作為園區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旅遊型觀光農業精品。另外,要發揮生態園已有的生產優勢,採用有機農業栽培和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體現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前景,形成產品特色,營造「綠色、安全、生態」的主題形象。
2.1.3 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採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規劃的生態園主要是以生態農業的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它的社會效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
2.2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目標
通過科學規劃設計,現代化的觀光農業生態園應該是一個具備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旅遊園、有機農業綠色園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從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統一。
2.2.1 生態農業示範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設計採用多種生態農業模式進行布局,目的是通過生態學原理,在全園建立起一個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生產力,獲得更多的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實現可持續的生態農業,並對邊緣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進行示範,體現生態旅遊特色。
2.2.2 觀光農業旅遊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將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田園景觀、當地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在體現自然生態美的基礎上,運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遊產品,以供遊客進行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形成具有特色的「觀光農業旅遊園」。
2.2.3 綠色食品生產園
在「綠色消費」已成為世界總體消費的大趨勢下,生態園的規劃應進一步加強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區的規劃,以有機栽培模式採用潔凈生產方式生產有機農產品,並注意將有機農產品向有機食品轉化,形成品牌。
2.2.4 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
通過在園區內建設農業博物館、展示廳等,對廣大遊客和中小學生開展環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時應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及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把園區規劃成農業技術交流中心和培訓基地以及大專院校學生實習基地,體現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科普功能,進一步營造旅遊產品的精品形象。
3 生態園整體規劃方案
3.1 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以惠東永記生態園為例,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3.1.1 生態農業示範區
生態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記生態園的新規劃中,稻田生態區「動植物共生系統」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稻魚鴨萍種養共生模式[5,6];果園生態區採用「立體種植業」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果園結合養殖的模式[7];魚塘生態區設計採用「食物鏈、加工鏈式生態農業」類型——豬鴨魚草相結合的種養模式[8]。這些生態農業類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由此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另外,為了提高生態園的經濟效益,生態園中蔬菜栽培區採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不僅有生產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和集中性統一的優點,還能對其他農業產業化企業起到示範性和參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遊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食用菌中心在生態園規劃中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體現了廢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經過科學規劃後的生態園,將會以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園主要的「生態旅遊」核心內容,體現「綠色、生態、示範」多種功能,可以成為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精品和主導產品。
3.1.2 觀光旅遊區域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及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形式逐步轉向景觀、生態、健康、醫療、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態熱、回歸熱、休閑熱已成為市民的追求與渴望。生態園新設計著重把農業、生態和旅遊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農事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貼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吸引周邊城市遊客在周末及節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增加旅遊收益。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遊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3.1.3 科普教育功能區
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發展是相統一的,旅遊科普是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統一產物。旅遊科普是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開發農業資源,利用農業資源的新興科普類型[1]。它的引入將解決目前困擾我國現代觀光農業和科普事業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緩解我國農業科普客體過多的沉重壓力,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旅遊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9]、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遊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採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
3.2 生態園中其他規劃
3.2.1 園路規劃
依照園林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並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採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幹道寬約5 m,用於電車通道和遊人集散;次幹道連接到各建築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1.2~2 m。
3.2.2 給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遊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3.2.3 園區綠化設計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遊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築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採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幹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助性場所(餐廳、科普館等等)周圍綠化則採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80%,落葉樹佔20%~30%,保證園內四季常青。總之,全園內植物布局目的,既達到各景區農業作物與綠化植物的協調統一,又要避免產生消極影響(如綠化植物與農作物爭奪外界自然條件等)。
4 小結
「農業生態示範園」以生態學原理作指導,在全園建立起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使農林牧漁各業科學組合,各種模式物盡其用。最終達到充分利用太陽能,充分利用和保護土壤、水源和生物等農業資源的目標,為生態園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將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綠色食品生產園」建設採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有機農業栽培方式,主要進行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可作為生態園的拳頭產品,突破國際「綠色壁壘」,打開廣闊的國際市場進行出口創匯,將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觀光農業旅遊園」和「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建設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設各種旅遊配套設施,大力發展旅遊科普,必將產生前所未有的社會效益。三個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生態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為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探討方向[10]。
隨著農業技術進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這種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模式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它堅持多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將第一、三產業有機結合使現有農業發揮多種功能;同時園區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也為生態農業走上產業化,即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進行了模式上的探討;最後,這一生態園的構建模式也會對周邊地區生態農業的建設提供示範作用,為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農業生態園 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我國農業生態園規劃及發展存在問題
一、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
觀光農業生態園建園主要目標是進行生態示範,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功能。但一些生態園的設計並沒有結合其建園主要目標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充分發掘現代生態園豐富的資源內涵,因而造成園內功能分區不明確、旅遊路線設計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資源。另外,以旅遊度假為主題的觀光農業生態園受本身規劃設計影響,客源渠道比較單一,很難吸引到較遠城市的外地遊客。再者,園區提倡採用自然生態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園內管理人員文化素質低,生態知識貧乏,致使服務質量較差,管理比較混亂。
二、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不強
生態園開發既以觀光農業為核心,就需要整體定位和科學思考,需要加大旅遊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使農業和旅遊開發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現在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只是憑籍溫暖的氣候及特色風情,大建別墅和娛樂場所,開發大規模度假村而偏離生態農業旅遊主題。如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農業生產和布局單一,沒有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遊」特色和「綠色產業」優勢,導致觀光性不強;在開發旅遊產品時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沒有「培植精品」的觀念,缺乏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所以整個生態園形象不明顯,品牌不突出,沒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終導致旅遊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難以深度開發。因此,在制定規劃和投入資金時應突出主題、把握方向,避免偏離「農業旅遊」的主題,失去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的特色和優勢。
三、生態示範作用不強
觀光農業生態園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以生態農業作為農業觀光的基礎,體現「整體、循環、協調、再生」原則和「生態文化」內涵。有些生態園開發只以觀光農業為幌子,單純追求營利,沒有採用生態農業的模式來設計和生產,生產的無公害產品也是以高投入換來高產出,沒有完全遵循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這種缺乏文化內涵的生態園經濟,其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將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難起到相應的生態農業示範作用,同時也不具備通過有機農業來進行綠色食品生產的能力,很難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四、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
生態旅遊,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觀光旅遊,它更是一種注重保護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觀光農業作為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其實質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科普旅遊。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場空白,這一空白與我們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觀光農業形成了完美的互補,旅遊科普就理所當然成了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發展的新方向。大多數生態園都沒有設立專門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環保教育宣傳基地,無法為當地大中專院校提供課外實習基地和小學環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導游素質較低,所以生態園很難發揮相應的教育功能,對周邊地區推廣和示範現代農業技術的效用性不強,無法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柒』 大型生態源屬於什麼經濟
大型的生態園屬於生態經濟,我們國家現在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設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
『捌』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及發展存在啥問題
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 觀光農業生態園建園主要目標是進行生態示範,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功能。
1、一些生態園的設計並沒有結合其建園主要目標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充分發掘現代生態園豐富的資源內涵,因而造成園內功能分區不明確、旅遊路線設計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資源。
2、另外,以旅遊度假為主題的觀光農業生態園受本身規劃設計影響,客源渠道比較單一,很難吸引到較遠城市的外地遊客。
3、再者,園區提倡採用自然生態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園內管理人員文化素質低,生態知識貧乏,致使服務質量較差,管理比較混亂。
1.2 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不強 生態園開發既以觀光農業為核心,就需要整體定位和科學思考,需要加大旅遊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使農業和旅遊開發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現在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只是憑籍溫暖的氣候及特色風情,大建別墅和娛樂場所,開發大規模度假村而偏離生態農業旅遊主題。 遠景設計院談到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農業生產和布局單一,沒有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遊」特色和「綠色產業」優勢,導致觀光性不強;在開發旅遊產品時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沒有「培植精品」的觀念,缺乏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所以整個生態園形象不明顯,品牌不突出,沒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終導致旅遊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難以深度開發。因此,在制定規劃和投入資金時應突出主題、把握方向,避免偏離「農業旅遊」的主題,失去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的特色和優勢。
1.3 生態示範作用不強 觀光農業生態園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以生態農業作為農業觀光的基礎,體現「整體、循環、協調、再生」原則和「生態文化」內涵。 有些生態園開發只以觀光農業為幌子,單純追求營利,沒有採用生態農業的模式來設計和生產,生產的無公害產品也是以高投入換來高產出,沒有完全遵循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這種缺乏文化內涵的生態園經濟,其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將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難起到相應的生態農業示範作用,同時也不具備通過有機農業來進行綠色食品生產的能力,很難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1.4 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 生態旅遊,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觀光旅遊,它更是一種注重保護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觀光農業作為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其實質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科普旅遊。 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場空白,這一空白與我們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觀光農業』形成了完美的互補,旅遊科普就理所當然成了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發展的新方向。
『玖』 生態園的規劃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一)整體性與開放性的原則
(二)生態性原則
(三)經濟性原則
(四)參與性原則
(五)特色性原則
(六)多樣性原則
(七)適宜性原則
(八)近期和遠期規劃建設性原則
『拾』 生態園整體規劃方案是怎樣的
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以惠東永記生態園為例,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3.1.1 生態農業示範區 生態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記生態園的新規劃中,稻田生態區「動植物共生系統」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稻魚鴨萍種養共生模式;果園生態區採用「立體種植業」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果園結合養殖的模式;魚塘生態區設計採用「食物鏈、加工鏈式生態農業」類型——豬鴨魚草相結合的種養模式。遠景設計院指出這些生態農業類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由此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另外,為了提高生態園的經濟效益,生態園中蔬菜栽培區採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不僅有生產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和集中性統一的優點,還能對其他農業產業化企業起到示範性和參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遊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食用菌中心在生態園規劃中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體現了廢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經過科學規劃後的生態園,將會以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園主要的「生態旅遊」核心內容,體現「綠色、生態、示範」多種功能,可以成為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精品和主導產品。
3.1.2 觀光旅遊區域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及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形式逐步轉向景觀、生態、健康、醫療、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態熱、回歸熱、休閑熱已成為市民的追求與渴望。生態園新設計著重把農業、生態和旅遊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農事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貼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吸引周邊城市遊客在周末及節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增加旅遊收益。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遊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3.1.3 科普教育功能區 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發展是相統一的,旅遊科普是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統一產物。旅遊科普是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開發農業資源,利用農業資源的新興科普類型。它的引入將解決目前困擾我國現代觀光農業和科普事業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緩解我國農業科普客體過多的沉重壓力,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旅遊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遊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採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