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

發布時間: 2020-11-23 03:00:50

生態平衡是什麼

要了解什麼是生態平衡,不妨先聽一聽「狼和洪水」的故事。

在半個世紀前,阿富汗還不是今天這個窮山惡水的樣子。原先那裡的山上樹木高聳入雲,現在的沙漠在那時候還是水草茂盛的大草原,到處是飛鳥走獸,人類和大自然和諧地相處著,氣候濕潤,物產豐富。

但這樣美好的日子,今天已一去不復返了,起因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森林裡經常有狼跑下山來襲擊人們的羊群。

為了保護羊群不被惡狼吃掉,人們製造了弓箭,並從外面買來了火葯槍。牧人們恨透了吃羊的狼,只要碰到狼,人們就群起而攻之,用弓箭和火葯槍射殺它們。

漸漸地,狼越來越少了,羊群可以安全地在草原上吃草,而不用擔心它們會被狼吃掉。羊由於少了一個凶惡的天敵,很快地繁殖起來,大群大群的羊像天空上的白雲一樣,草原上的草料已無法滿足它們的需求,草還沒長出多少,就被羊群啃吃盡了,它們轉而去吞吃樹上的樹葉。

幾年過去後,草原變成了光禿禿的戈壁灘,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阿富汗的山區每年都要暴發山洪,雨季到來的時候,洪水淹沒了許多村莊,但雨季一過去,土地就乾裂了。反常的氣候加快了阿富汗的沙漠化。

整個自然界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在一定時期內,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數量、種類、狀況將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從而使系統保持良性循環的穩定狀態。這種平衡狀態,就叫做生態平衡。

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將反過來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從小樹立起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② 生態平衡的意義是什麼

生態平衡的重大意義:
1、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
2、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
3、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
4、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知識點延伸: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
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

③ 什麼是生態平衡

1941年,美國耶魯大學生態學家林德曼發表了《一個老年湖泊內的食物鏈動態》的研究報告。

他對50萬平方米的湖泊做了野外調查和研究後用確切的數據說明,生物量從綠色植物向食草動物、食肉動物等按食物鏈的順序在不同營養級上轉移時,有穩定的數量級比例關系,通常後一級生物量只等於或者小於前一級生物量的1/10。而其餘9/10由於呼吸、排泄、消費者採食時的選擇性等被消耗掉。林德曼把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間存在的這種必然的定量關系的規律叫做「十分之一定律」。如果按照這個規律,把營養級依序由低向高排列,逐漸成比例地變小,畫成一幅圖,彷彿一個埃及金字塔。因此,該定律又被稱為「能量金字塔定律」。

在各種生態系統中,每一種群的數量必然要受到十分之一定律的約束,也就是說,各種生物的數量符合能量金字塔定律,生態系統才能保持穩定,這就是生態平衡狀態。

換句話說,在一個正常的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總是不斷地進行著,但在一定時期內,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都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這種平衡表現為生物種類和數量的相對穩定,這種平衡狀態就叫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狀態既微妙又脆弱,如果把這種平衡打破,比如由於自然的或人為的原因使某種生物物種的數量急劇膨脹或縮小,造成生態系統不能遵循十分之一定律,常常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有時整個生態系統將被摧毀。

在地球大生態系統中,人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按照能量金字塔定律,人的數量也不能無限制地膨脹,否則,就可能打破地球生態平衡,使整個地球生態系統遭受巨大的破壞。所以,人類只有主動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才能保護好地球生態系統,才能保護我們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④ 生態平衡的名詞解釋

生態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

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

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

(4)生態平衡擴展閱讀

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規模地把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工生態系統,嚴重干擾和損害了生物圈的正常運轉,農業開發和城市化是這種影響的典型代表;

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森林砍伐、水資源過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

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嚴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組分,包括人類自己,化肥、殺蟲劑、除草劑、工業三廢和城市三廢是其代表。

⑤ 什麼是生態平衡的定義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沒有受到外力的劇烈干擾)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這叫做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

生態平衡很重要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生態平衡穩定狀態。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就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

(一)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化,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二)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

(三)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態平衡是整個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維持系統的重要條件,為人類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和穩定的物質資源。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1.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2.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

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生態平衡的另一個定義是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又稱「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論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分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會使各類生物滅絕。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20世紀50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之一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幫助維護這個平衡,而絕不要輕易去破壞它。

⑥ 什麼是生態平衡

1941年,美國耶魯大學生態學家林德曼發表了《一個老年湖泊內的食物鏈動態》的研究報告。

他對50萬平方米的湖泊作了野外調查和研究後用確切的數據說明,生物量從綠色植物向食草動物、食肉動物等按食物鏈的順序在不同營養級上轉移時,有穩定的數量級比例關系,通常後一級生物量只等於或者小於前一級生物量的1/10。而其餘9/10由於呼吸、排泄、消費者採食時的選擇性等被消耗掉。林德曼把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間存在的這種必然的定量關系的規律叫做「十分之一定律」。如果按照這個規律,把營養級依序由低向高排列,逐漸成比例地變小,畫成一幅圖,彷彿一個埃及金字塔。因此,該定律又被稱為「能量金字塔定律」。

在各種生態系統中,每一種群的數量必然要受到十分之一定律的約束,也就是說,各種生物的數量符合能量金字塔定律,生態系統才能保持穩定,這就是生態平衡狀態。

換句話說,在一個正常的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總是不斷地進行著,但在一定時期內,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都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這種平衡表現為生物種類和數量的相對穩定,這種平衡狀態就叫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狀態既微妙又脆弱,如果把這種平衡打破,比如由於自然的或人為的原因使某種生物物種的數量急劇膨脹或縮小,造成生態系統不能遵循十分之一定律,常常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有時整個生態系統將被摧毀。

在地球大生態系統中,人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按照能量金字塔定律,人的數量也不能無限制地膨脹,否則,就可能打破地球生態平衡,使整個地球生態系統遭受巨大的破壞。所以,人類只有主動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才能保護好地球生態系統,才能保護我們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⑦ 生態平衡是什麼意思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

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

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

(7)生態平衡擴展閱讀:

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自然因素造成的失調和人為因素造成的失調。

自然因素

1、生態系統內部的原因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由綠色植物從外界環境把太陽光和可溶態營養吸納到體內,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過程不僅使可溶態養分積聚在土壤表層,而且還把部分能量以有機質的形態貯存於土壤中,從而不斷地改造土壤環境。

而改造後的環境為生物群落的演替准備了條件,生態群落的不斷演替,實質上就是不斷地打破舊的生態平衡。可見,物質和能量在表土中的積累,其本質就是對原平衡的破壞。生物群落的演替可以是正向演替,也可以是逆行、退化演替。

如果是逆行演替,則是打破原來的生態平衡後建立更低一級的生態平衡而已,本身意味著穩態的削弱。

2、生態系統外部的原因由於自然因素如火山爆發、台風、地震、海嘯、暴風雨、洪水、泥石流、大氣環流變遷等,可能造成局部或大區域的環境系統或生物系統的破壞或毀滅,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或崩潰。

如果自然災害是偶發性的,或者是短暫的,尤其是在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災變後靠生物系統的自我恢復、發展,即使是從最低級的生態演替階段開始,經過相當長時期的繁衍生息,還是可以恢復到破壞前的狀態的。

如果自然災害持續時間較長,而自然環境又比較惡劣,則可能造成自然生態系統的徹底毀滅,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如沙漠和荒漠的形成)。然而綜觀全局,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生態平衡的破壞,多數是局部的、短暫的、偶發的,常常是可以恢復的。

人為因素

1、人與自然策略的不一致人類對於自然,一個共同的目標是「最大限度的獲取」。所以砍光森林,開墾草原,圍湖造田,亂捕濫獵,竭澤而漁等,從而造成一系列的生態失調。

自然生態系統在長期發展進化中,則是不斷積累能量以消除增加的熵,來維持系統自身的平衡和穩定,這種最大限度的保護策略,卻經受不住人類的沖擊,人類給以各種生態系統極大的影響,超越了它們的生態閾限,最終導致系統的崩潰。

2、濫用資源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自然生態平衡的物質基礎。長期以來,人們對資源有兩點錯誤認識:

一是認為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二是認為自然資源可以無條件更新。應該說,地球上蘊藏的資源的確是豐富的,但不是無限的;大部分資源被人類利用是有條件的,即使是可更新的資源也有更新的條件,更何況許多資源,消失了就不會再有,如生物物種。

人類最大限度地生產的策略自然會導致掠奪性地開發和經營,已經富有的想更加富有,貧窮的要填飽肚子,於是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共同地向大自然掠奪。

導致地球上各種寶貴的資源加速耗竭,森林、草原面積的減少,不但使許多生物物種滅絕,而且直接影響到氣候環境和水土流失。

礦產的不當開采不但浪費了寶貴的資源而且污染了環境。對資源的濫用,使得地球各類生態系統潛伏著危機。

3、經濟與生態分離人類有史以來,向大自然索取任何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因而傳統的經濟學和經濟體系中,自然界的服務不表現價值。

也就是說是免費的,因而許多破壞珍貴自然資源的行為長期以來直至今天仍屢禁不止,如捕殺野生動物大象、犀牛、熊貓等,因為它們的角、牙、皮毛等可以獲得暴利,採集珍貴的野生葯材和植物更是一本萬利。

這些掠奪性的行為投入少、產出高,走私、偷獵者們可獲得極高的經濟效益,但整個社會卻要為他們承受長遠的經濟和生態後果。

大自然不但是人類的寶庫,還是垃圾場,許多工廠排放污物,使自然界和整個社會成為容納污染物的免費車間以獲取經濟效益,這種現象用生態經濟的概念叫「費用外攤」。這些現象都是個人經濟效益越好,社會生態效益卻越壞,是經濟與生態的分離而不是統一。

⑧ 什麼是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發展到成熟階段時,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即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處於相對平衡狀態中。而且,這種平衡還表現在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生存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的平衡。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是人類生存的需要,一旦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將會給生物及其生存環境造成難以預計的破壞。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