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發布時間: 2020-11-23 03:13:39

❶ 現代生態自然觀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有什麼樣重大的現實意義

馬克復思主義的自然觀是在制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一種辯證的、實踐的自然觀。 馬克思的自然觀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類產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類認識和改造過的自然。馬克思認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為人類認識和實踐客觀對象的自然,被人的實踐活動改造過的自然,體現了人類的認識、實踐活動與自然界有機統一的自然。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點: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核心內容。其次,馬克思認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最後,實踐是人和自然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中介。

❷ 馬克思的生態觀的主題內容

馬克思的生態環境觀的主要內容--人與自然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生態環境哲學研究的主題,也是貫穿於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體系的主線.

馬克思認為,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辨證統一.由此出發,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實現了對以往生態觀的超越.

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具有深遠的前瞻性,對目前人類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獲得連年快速增長,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仍然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思想,採取果斷措施,加速我國從工業文明向現代生態文明轉變.

❸ 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與生態文明建設

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環境是哺育人類的搖籃 ,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與自然環境是內在的依存、保護、改造和利用的關系。因此,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是人類同自然界關系的內在要求。目前,由於人類不顧自然界的運動規律,任意損壞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其後果必然危機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而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無疑為今天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和啟示。
關鍵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文明建設
作為地球上高級生物的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是人類的搖籃,是人類的「母親」。然而,隨著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人類不顧自然界自身的發展規律,對其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最終,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這不僅阻礙人類的發展,更危及人類的生存。為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實現更好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指導下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並在其指導下將這一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和完善。 一、生態文明建設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含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指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用獨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面內容,從而完整地描繪了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 1、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現實基礎
從資源上講,一方面:我國資源總量有限,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均資源佔有量愈顯不足;另一方面:由於開發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資源浪費現象。與此同時,生態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土地沙化、草場退化、河流的水功能嚴重失調,特大洪澇災害頻發;土壤污染、廢氣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等污染物持續增加。我國已進入污染事故多發期和矛盾凸顯期,資源浪費和短缺、環境破壞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因此,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改變「高消耗、高污染、難循環、低效率」的增長模式變得尤為必要和必須。
2、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
自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來,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危害,全球生態環境惡化成為不爭的事實,全世界聯合起來共同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日益成為共識。生態文明、生態保護、低碳生活成為全球性話語。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西方國家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走的是「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但我們卻不能走這樣的歪路,因為這是一條死路。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建設生態文明。 二、馬克思主義自然觀
(一)、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主要內容
自然觀是人們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論述:「一切僵硬的東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東西消散了, 一切被當做永久存在的特殊的東西變成了轉瞬即逝的東西。整個自然界被證明是在永恆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論證了自然界的統一性和演化。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是在自然科學全面發展,尤其是天文學上的「星雲假說」、地質學方面的地質演化、生物學的細胞學說和生物進化論、物理學上的電磁感應和能量守恆與轉化、化學上的元素周期律以及人工合成尿素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的核心內容是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二)、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中的自然
在馬克思研究的自然並不是指存在於人類之外,與人類實踐無關的自然,而是經過人類實踐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會歷史性的自然。馬克思認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它是人的無機身體」。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也就是說,人為了生存和發展而必須與自然界持續不斷地進行物質交換。首先: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馬克思認識到人類來源於自然,是從自然界中分化而來的,具有自然屬性。其次:人類要靠自然界而生存。因為,不但人們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都來源於自然,離開了自然人類就無法生存,而且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無機界,不同的自然環境影響人們形成不同的審美和精神世界。再次:自然是人的自然。馬克思對人的考察,從一開始就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來說明自然, 從人類的生存層面上來理解自然的。
總之,馬克思關於「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的論斷,體現了他所關注的不是與人毫無關系的「自在自然」,而是同人的存在和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其中包含著對自然界的認識和理解,包含著馬克思對自然的實踐態度和價值追求,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一種理論根據和價值尺度。 三、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是自然觀上唯一科學和正確的思維形式。在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今天,我們必須積極領悟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從中獲得幫助和啟示,更好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一)、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自然觀
關於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人類歷史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理論側重。然而無論是人對自然的絕對統治還是人對自然的絕對從屬都不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既強調自然界的客觀物質性,又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二者共同作用,人類生存資源才能不斷擴充,生存條件也才能改善,從而實現更好的發展。

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強了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更相信「人定勝天」,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利用自然,而忽略其自身的客觀規律,從而造成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堅持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此基礎進行人類的各項生產和生活活動。 (二)、要求人們尊重自然規律
規律是客觀存在並不以熱的意志為專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自然界是普遍聯系並永恆發展著的,其運動和發展都有自身的客觀規律,只有認識到各種聯系背後的規律,並正確利用這些規律,才能正確地預測事物的發展方向,從而做出既符合自然界發展規律又有利於人類自身發展的事情,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並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一方面,自然觀的產生和發展是同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向適應的,每一種自然觀都不能擺脫其歷史局限性;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它必將不斷接受檢驗並隨之發展。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是開放的、發展的理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它也必將更加完善,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另一方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較高水平的科學技術才能更好地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和保障。
今天,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保護生態環境、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為了發展,更是為了生存。因此,我們要堅定地堅持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並以此指導我們的生態環境保護,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❹ 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文明思想,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向社會主義具體實踐的轉化,必然會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和行動指南之中。實踐的觀點是生態文明建設最基本的觀點,生態文明建設究其實質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實踐過程,而正確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強調了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是我們黨對於實踐觀及生態文明思想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為此,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實踐的觀點。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人與自然
中國的環境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結構性問題,涉及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多個方面,當前中國的產業結構實際上是一種非優化、非低碳化的產業結構。我國東部地區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很快,但生態破壞也很重要。當前我國的能源生產仍然是以煤炭為主、清潔能源為輔的能源生產模式。高硫化、高碳化、大氣污染問題依舊突出。針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和一些突出問題,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強調了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是黨對於實踐觀及生態文明思想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為此,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實踐的觀點。本文還結合《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關於實踐的基本觀點,進一步闡釋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1.實踐觀下的生態文明建設
1.1實踐的觀點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是西方哲學中第一個對實踐作唯物辯證主義闡釋的人,在他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從總體上概括了新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本質區別,開始用科學的實踐觀去構建自己的哲學體系,從而為建立其哲學體系奠定了一個牢固的基礎。在這個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中,馬克思就人與自然的關系作了精闢論述,指出社會生活的實踐性本質,認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改變是一致的,我們應該從人的各種社會關系中去考察人的本質,並通過實踐來豐富和檢驗理論。而生態文明建設恰好包含了這兩層關系,怎樣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作為社會關系中的人不能脫離社會關系去改造自然。
1.2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實踐過程
在《提綱》中,馬克思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並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這句話科學地概括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在實踐的基礎上辯證統一的。這里的「環境」指客觀世界,包括狹義的自然環境,也包括廣義的社會文化環境。人是主體,環境是客體,實踐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媒介。主體通過實踐活動引起客體(環境)的改變和自身改變,同時,伴隨著實踐活動的方式和性質的變化,這三種改變又構成了一個系統主體,也就是說,在實踐活動中,環境客體的改變與主體人的自我改造是統一過程。所以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當中,我們不能割裂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能忽視主客體通過實踐相互作用的影響。
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人與自然的問題。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是天然的。由此在人的世界裡就有自然,人是離不開自然的。正如恩格斯所說:「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沒有了自然就如同沒有心臟,就沒法在這個世界裡存活,人只有靠自然界的有機體才能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們時刻要記住,沒有自然就沒有我們的存活,沒有我們自然也沒有辦法生存和發展。
同時,人與自然不是彼此獨立不相涉及的,自然與人的發展具有相互影響的關系。自然生成了人,但並不無條件的直接滿足人的需要。自然界的一切資源,都要通過人的勞動和創造,才能滿足人。勞動是人與自然溝通的工具,人通過不斷地辛勤勞動而改造自然界、去支配自然界,給自然界烙下深深的印記。
1.3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中介即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有相關論述,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改變了環境,他們才會不再是『舊人』。」馬克思一方面承認環境(自然的和社會的環境)影響人,另一方面又要承認人也要改造、影響環境,在彼此相互作用中,人通過社會實踐表現出能動性。人類正是在實踐中改變周圍的環境並改變人自身的,他們總是在實踐中受到教育,提高認識,又反過來更好地改造客觀環境,體現了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在實踐基礎上的辯證統一。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客服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才能理解新世界觀所實行的變革的實質。
在這里,也不得不提及馬克思主義實踐的本質。實踐作為社會生活本質和人的存在的本質,有兩個基本要素: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實踐主體是指在實踐活動中有主體性的人,實踐客體是指在實踐活動中客觀存在著的對象世界。
馬克思主義實踐的本質是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之間的能動而現實的雙向對象化。這種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實踐中對真理的追求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使人的實踐活動從只是把認識和改造自然、社會作為預期目的而自身被認識、改造作為意外收獲和副產品的過程轉換到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和改造與對自身的認識和改造相統一的過程,尋找一條人類與自然、與社會、與人本身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而這正是生態文明建設所包含的具體實際。
1.4正確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不能離開正確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正如馬克思指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馬克思把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與改造社會的實踐聯系在一起,認為他們是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生產勞動的基礎上,人們形成了多種社會關系,調整和處理這些社會關系中的矛盾的活動,是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進行的實踐活動。 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在社會生活領域的體現。因為人是在社會生活中改造自然的,社會狀況直接制約著人對自然的改造。同時人對自然的改造是否科學合理,也會影響社會關系能否和諧發展。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狀態下,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主要表現為改革。很顯然,我國把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為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環節寫入十一屆三中全會報告,有其深刻的戰略意義。
2.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1結合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進行理論推進
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認識與實踐是統一的。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運用這一重要原理時。除了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更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在繼承以往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認識再次用於實踐。
在《決定》的――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板塊中,中共中央推進理論創新,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我們漸漸認識到,一些重點、難點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除了問題本身的復雜性之外,體制機制層面的羈絆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出來。從根本上破除這些難題,必須從制度上下功夫、做文章。《決定》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找准了推動問題解決的切入點,指明了破解難題的發力方向。
《決定》分別從四個方面具體闡述,依次為(51)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52)劃定生態保護紅線;(53)實行自願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54)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這四點不僅進一步擴充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內容性,還推動了十八大報告提法的理論創新,並與以往的具體經驗一道,共同構成了更加完整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
2.2結合理論在實踐中推進
馬克思在《提綱》中明確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的經院哲學問題。」以及在《提綱》的最後,馬克思用「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這句影響後世極其深遠的名言,精準地指出了其哲學同以往一切哲學的根本區別、根本特徵和歷史使命在於實踐。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實際。
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中央提制度建設,百姓提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這也不單單只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還是一個當務之急的實踐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強調可持續發展,重視加強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以無節制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導致能源資源、生態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些狀況不改變,能源資源將難以支撐、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反過來必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我國發展的空間和後勁將越來越小。所以,我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牢牢抓住當前最新的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成果,應用到實際實踐中去,堅持客觀規律,既要合理、靈活的把握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大方向,又要務實、徹底貫徹每一項具體措施,在實踐中去突破難點、改進缺點,從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朝著好的方向繼續。
結論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成果,要推動這一制度的建立、落實,就必須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本觀點,了解這一觀點的發展過程,並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理論中推進,在實踐中發展。(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❺ 運用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說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的重要性

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是由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具有基礎性價值。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自然就是造福人類。倍加愛護自然和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就必須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建設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唯物史觀認為,地理環境因素、人口因素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共同構成社會存在,它們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具有制約作用。因此,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的自然狀態和社會狀態為目標的生態建設就成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文明體系建設的基本條件。社會主義文明體系建設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等方面構成。生態文明建設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生態文明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失去自然載體和生態環境,人類社會就會陷入生存和發展的危機;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狀況,深刻地影響和制約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和狀況,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集中體現和必然結果。在實踐中,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同等重要乃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全面協調地整體推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建設,才能使中國真正走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道路。

❻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可以從哪些角度寫文章

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人類的主體性與人類對自然的改造性;

2、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社會制度根源;

3、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與自然關系出現了空前對立和全球生態危機,人類開始重新思考如何回歸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中。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相互關系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決定作用的理論,顯現出普遍與長遠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要求人類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愛護自然,保護環境,人類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害後代人的利益。否則將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貫穿於馬克思。

❼ 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與生態文明建設

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環境是哺育人類的搖籃 ,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與自然環境是內在的依存、保護、改造和利用的關系.因此,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是人類同自然界關系的內在要求.目前,由於人類不顧自然界的運動規律,任意損壞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其後果必然危機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而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無疑為今天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和啟示.
關鍵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文明建設
作為地球上高級生物的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是人類的搖籃,是人類的「母親」.然而,隨著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人類不顧自然界自身的發展規律,對其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最終,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這不僅阻礙人類的發展,更危及人類的生存.為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實現更好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指導下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並在其指導下將這一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和完善. 一、生態文明建設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含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指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用獨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面內容,從而完整地描繪了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 1、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現實基礎
從資源上講,一方面:我國資源總量有限,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均資源佔有量愈顯不足;另一方面:由於開發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資源浪費現象.與此同時,生態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土地沙化、草場退化、河流的水功能嚴重失調,特大洪澇災害頻發;土壤污染、廢氣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等污染物持續增加.我國已進入污染事故多發期和矛盾凸顯期,資源浪費和短缺、環境破壞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因此,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改變「高消耗、高污染、難循環、低效率」的增長模式變得尤為必要和必須.
2、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
自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來,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危害,全球生態環境惡化成為不爭的事實,全世界聯合起來共同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日益成為共識.生態文明、生態保護、低碳生活成為全球性話語.

❽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觀主要體現在俬著作中什麼

這個其實還是相對容易的,我們知道他表達了一種社會主義的一個大局觀。

❾ 馬克思主義辯證自然觀有什麼啟示

自然觀是人們對自然的根本看法或總的觀點,與科學技術的關系是直接互動、辯證作用的。在經歷了從古代樸素自然觀直到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現在,無論自然觀有什麼樣的內容和形式總是要受到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並決定著自然觀具有的形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是自然辯證法的理論基石,是科學發展史上的燈塔,他的創立為科學技術的深層研究提供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與價值論的前提。以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自然觀,而自然觀的發展,使得人們開拓思維、解放思想,進一步促進與影響新領域的探索。 關鍵字:馬克思主義、自然觀
生態環境問題已演變成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各國都在尋找解決生態問題的對策。在當代生態環境日
益惡化的狀況下,國內外學者們尤其是一些生態學學者嘗試著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生態問題結合起來,希望在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思想中找到解決生態問題的理論支點。馬克思的自然觀思想具有豐富的生態意義,它是一種生態自然觀。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基礎;實踐的人化自然觀是其在自然觀上的革命性變革。馬克思具體考察和分析了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並提出了解決生態問題的途徑——「人與自然和解」。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體現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與「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倫理觀。這對於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對於建設生態文明,具有極大的理論與實踐價值。黨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進政治報告,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倡導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對中國自身發展有深遠影響,也是中華民族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做出的庄嚴承諾。那麼建設生態文明,應該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思想的理論精華來指導實踐活動

❿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形成和發展間有何關系

系統自然觀:
1.它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中的物質觀、運動觀和時空觀。
2.它實現了從認識存在到認識演化、從認識確定性到認識隨機性、從認識簡單性到認識復雜性、從認識線性到認識非線性的轉變,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在認識論方面的發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統的非穩定性、無序性、多樣性、非平衡性和非線性作用等問題,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統的性質、結構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機制的一種新的系統思維方式,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在方法論方面的發展。
4.它重視系統演化中實踐的作用,從而建立起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認識論和方法論與歷史觀和價值觀的聯系。
人工自然觀:
1.它研究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關注最能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創造領域,超越了以往認識狹義天然自然的范圍,拓展了天然自然觀的研究領域,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
2.它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繫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義的經驗論自然觀和唯心主義的思辨論自然觀的固有缺陷,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受動性和能動性、自然史和人類史的辯證統一,使得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成為能動的、實踐的自然觀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學的自然觀。
3.它不僅突出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還強調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諧共存,並主張尊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理性原則和客觀方法,突出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革命性、科學性特徵。
生態自然觀:
1.它倡導系統思維方式,發揮人的主體創造性,強化人與自然界協調發展的生態意識,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在認識人類與生態系統關系方面的發展。
2.它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和辯證理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正確認識人類與生態系統的關系、人類在實施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