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農業建設

生態農業建設

發布時間: 2020-11-23 03:19:04

生態農業建設的策劃書

關於生態農業的
旅遊計劃書,你
可以上網查查,也訴
會有範本

㈡ 生態農業的規劃原則是什麼

進行生態農業規劃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整體性原則 農業生態系統是受人工控制的自然、經濟、社會的復合系統,制定規劃時要以生態學原理和經濟規律為指導,用系統、整體觀念,進行全面規劃,做好總體布局。合理安排,統籌兼顧,協調農業內外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長。

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相結合原則 對資源不僅要合理利用,還要積極的保護,對可更新資源合理利用與增殖,對不可更新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只有這樣,方不致於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消耗超過資源再生速度,使資源得到永續利用。

因地制宜的原則 農業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具有多樣性和地域差異性,各地區的農業生態設計和配套技術,生態農業的建設不可能是相同的,必須根據當地具體生態環境特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選擇農民群眾關心、見效快的項目。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制定規劃,發展適合當地特點的類型和模式。

多業結合、集約經營原則 生態農業必須是多業結合,包括農業內部的橫向聯系和農業外部的橫向聯系,實行集約經營,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遠景 設計院提到現代農業突破傳統農業封閉低效、自給半自給的局限性,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現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農產品貿易國內外流通。

㈢ 如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戰略問題.威信縣是農業縣,目前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農業經營粗放,農業發展經濟條件比較差;二是農業生產自然條件比較嚴酷,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繁,農業生態環境脆弱.在這兩大難題雙重擠壓下,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艱難的戰略選擇.我認為,解決這兩大難題,是威信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著眼點.\x0d一、堅持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x0d努力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其中,一是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地,努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改造中低產田地的關鍵是治水改土,要針對中低產田地的成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在25度以下坡耕地上,繼續抓好成效顯著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土壤的改良治理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同時改變不科學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二是要積極發展水利產業的多種經營,搞好水產養殖業,提高水域生產力和水的綜合經濟效益.\x0d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立足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不斷拓展農業功能,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開發與農業相關的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新產品新產業.當前,要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結合退耕還林,努力發展林果、蔬菜、園藝、中葯材、山嵛菜等高附加值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加快名、優、新、特農產品基地開發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水平.要樹立「以生豬生產為主導,草食畜禽為補充,突出特色產品開發,積極發展健康養殖業」的畜牧產業發展思路.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黃牛為主的草食型、節糧型畜牧業和以烏骨雞為主的名優畜禽,發展畜產品加工,優化畜牧業結構,提高畜牧生產品質和效益,使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有較大上升.\x0d依靠科技和教育,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項目,以點帶面.為此,必須穩定農村科技隊伍和加快農村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引進、推廣優良品種,繼續建設好縣內育種基地;深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密切「農科教」結合,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積極鼓勵和促進各類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和科技農戶的發展,以推廣豐產技術為中心,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搞好服務.真正把農業的增長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促進農業從粗放型索取性開發經營向集約型保護性開發經營轉變.\x0d二、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加強生態建設和生態管理\x0d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建立具有保護環境和較高經濟生產功能的農業體系.總體上,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規劃,農、林、牧、副、漁全面安排.在山頂建設林牧生態系統,實現林牧協調發展;在山腰建設果園生態系統,實行果糧、果肥間套種;在山腳建設農田生態系統,推廣立體高效栽培的地埂農業、田埂農業;在農戶庭院形成「種植-加工-養殖-沼氣」的良性循環.達到生態農業「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建設目標.\x0d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要堅持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節約並舉的方針,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進行農業林牧資源的合理配置,發展方向各有側重.要保護好基本農田,培育土壤地力;要通過增加復種、立體種植、帶狀種植等形式,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產力;要建立科學的灌溉制度和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x0d根據地域性的農業經濟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規劃設計出各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結構體系.總的原則是: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兩個中心,從資源狀況和經濟目標出發,在較大范圍內,結合各地的氣候、水利、農田、山地等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著力搞好農業區域性開發規劃,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在小范圍內,以建立良性農田生態系統為中心,調整種植、養殖結構.\x0d以防護林體系、水源涵養林體系、水土保持林體系為重點,以改善中小氣候為中心,建立區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環境系統,同時結合經濟林、草山、草坡建設進行.一是認真實施好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工程、長治工程、長防工程、綠色扶貧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搞好封山綠化、封山育林,減少水土流失,切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二是要完善退耕還林政策,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期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x0d抓好生態管理.一是注意在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根據農業生產地域特點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實際,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二是按所採取的生態技術和農業生產技術特點,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要擺正開發與生態建設的關系.建立由政府主導的農業風險防範機制,提高降低各類災害對資源環境破壞的能力.要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與此同時,要大力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增強農村廣大群眾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同時加大農業生態環境執法保護力度.

㈣ 如何做好生態農業規劃

生態農業基礎在於當地農業資源情況及旅遊客源情況做,因地制宜,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遠景設計研究院生態農業規劃專家道:生態農業是一個復合的系統,它不但是自然內部各個系統的復合,還是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復合,生態農業的運作不應該只關注種植模式的研究,更應注重整個生態農業產業的有序運作。生態農業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保持原汁原味的農村特色,以生態農業建設和生產為主題,強化無污染觀光休閑農業的項目和產品。

㈤ 生態農業規劃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生態農業
一、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來講。
1、發展生態農業其根本意義是為了解決人類發展和自然破壞的矛盾,不得不承認人類的生產活動已經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而這種破壞如果不加以制約和規劃將會是人類自食惡果最終不得不滅亡或者逃離地球。
2、人類是自然的產物,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對自然環境都有相當強的依賴性,所以當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自然而然也引起了人們自身的反思,因此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們為了更好地生存而產生的一種生命本能,是我們自我救贖的一種措施,具有深刻的自然意義。
3、優質的食物、清新的空氣、美好的環境才是我們生存的本質上的需求,所以生態生產是保護環境,綠色的環境才能給我們充滿生機的產出。
二、從人類自身發展來講,發展生態農業對我們來說具有不可磨滅的意義。
1、發展生態農業優化農業生產模式,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必然表現。
我國農業自上世紀50年代後期普遍出現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生產經營水平不高,生產規模小。遠景設計院談到,其特點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破壞了生態平衡,形成了農業的惡性循環,如種植業廣種薄收,重用輕養;林業過量採伐,重采輕造;草原牧業超載過牧,靠天養畜。這樣的生產方式是菏澤而魚,是低效的,一次性的,其產出從整體上來說是非常少的,但是合理規劃下的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生產,在是時間跨度上,其產出是沒有窮盡的。
2、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大大提高食品安全問題,盡可能的讓大眾吃上綠色放心的食品。
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地使用化肥、農葯,嚴重地污染了環境,破壞了自然界原來的生態平衡,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農業污染使農產品中化學葯品殘留嚴重超標,致使產品質量下降,危害人體健康。而生態農業的生產原則是充分發揮動物、植物、微生物和人類的相互作用,採用物種或品種輪換種植的方法,注意利用天敵防治害蟲,有效地減少化肥和農葯的用量,並且生產出無污染、無公害、有益於健康的綠色產品。

㈥ 如何建設生態鄉村

建設美麗鄉村,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建設幸福大埔的重大舉措,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抓手。根據省、市有關文件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特製訂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落實縣委「建設幸福村居,打造美麗鄉村」的工作部署,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緊密結合起來,按照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的目標要求,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提高城鄉居民生活品質,促進生態文明和提升群眾幸福感。
二、總體目標
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探索建設幸福和諧大埔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四大工程建設,致力建設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國際慢城,抓好百侯鎮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鎮葵坑村、大麻鎮小留村等縣級示範村莊建設,做到以點帶面、穩步推進,建成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文化特色鄉村。到2015年底全縣完成100個行政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推動全縣打造成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
1、農村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快速發展,果園變公園,精緻高效農業更加突出。
2、農村生態環境不斷優化。農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綠化美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處處是公園,居住環境明顯優化。
3、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改善。農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讀、醫療衛生、交通條件、居住環境得到改善,農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4、農村生態文化日益繁榮。農村特色生態文化得到有效發掘、保護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把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農業和旅遊業發展規劃、文化特色產業相銜接,有序推進,要做到開發與保護結合,凸現可持續發展。
2、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農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整合社會力量,尊重農民群眾的意願,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家園。
3、堅持保護為重。結合各村實際,突出重點,注重挖掘傳統農耕、人居等文化豐富的生態理念,在開發中保護,保護中建設,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特色,彰顯美麗鄉村,高標准打造鄉村旅遊目的地。
4、堅持生態優先。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切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展示農村農業生態特色,圍繞農村生態經濟、生態人居、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發展生態特色農業,打造大埔大公園。
5、堅持整合力量。建設美麗鄉村與幸福村居工程、發展鄉村旅遊、農民住房改造、生態村莊建設等有機結合,通過項目帶動、整合資源、合力推進。
6、堅持整體推進。認真分析,結合各村的特點,各鎮抓好2個以上示範點建設,合理確定各村建設目標,分步實施,以點帶面,提升景觀
四、建設內容
(一)推進「生態人居」工程。按照「科學規劃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舊村。對村莊的危舊房要連片拆除,對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動員搬遷,盡量撤並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統一規劃,建成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新農村。二是改造危舊房。結合扶貧工作,加強農戶建房規劃引導,提高農戶建房的標准,做到安全、實用、美觀,推進農村危舊房改造和牆體立面整治,改善視覺效果。三是改造林相。根據各村特色,採取新造、補植、封育等措施,優化美化森林景觀,特別是公路沿線沿河兩側的綠化景觀帶改造,提高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區綠化覆蓋率要達到30%以上。四是改造設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電、通信、網路等基礎設施,達到給水、排水系統完善,管網布局合理,飲用自來水符合國家飲用水衛生標准,入戶率達100%。主幹道和公共場所路燈安裝率達到95%以上。對美麗鄉村建設的交通幹道以及村鎮主要出入口,開展既鮮明又樸素自然、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的整體風貌設計塑造,突出客家風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進「生態環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潔環境美」的要求,突出重點、連線成片、健全機制,切實抓好改路、改水、改廁、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廣告清理等項目整治。
1、整治鄉村生活垃圾。全面推進「戶集、村收、鎮運」垃圾集中處理的模式,合理設置垃圾中轉站、收集點,做到戶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負責垃圾收集,鎮有垃圾填埋場,確保鄉村清潔。
2、整治鄉村生活污水。清除農村露天糞坑、簡易茅廁、廢雜間,整治和規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無害化衛生廁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衛生公廁,大力推廣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利用沼氣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濕地等方式,通過開展農村污水處理,提高水體自我凈化能力。
3、整治農村畜禽污染。根據村莊特點,合理規劃,整治農村死畜禽亂丟到溪河現象,動員群眾填埋。拆除污染豬舍、牛欄等,村莊內畜禽養殖戶實行人居與畜禽飼養分開、生產區與生活區分離,畜禽養殖場全面配套建立沼氣工程,達到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
4、整治廣告、路牌。按照「規范、安全、美觀」的要求,對公路、河道及村莊公共視野范圍內的廣告牌、路牌進行清理,堅決拆除有礙景觀、未經審批或手續不完備的廣告牌。制定廣告布點控制性規劃,規范各種交通警示標志、旅遊標識標志、宣傳牌等。
5、整治違章搭建。按照「誰建造、誰所有、誰清理」的原則,堅決拆除違章、亂搭亂建的建築物,對廢棄場所進行整治、復綠,建設村野公園,整治農村供電、網路、電視電話線路亂拉亂接問題,規范網路、線路的布局,促進村莊規范、整潔、美觀。
(三)推進「生態經濟」工程。按照「創業增收生活美」要求,編制農村產業發展規劃,實施農業特色產業生態化、精緻高效化工程。發展鄉村旅遊業、生態鄉村工業,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構建高效的農村生態產業體系。
1、發展鄉村生態農業。深入推進現代農業,推廣種養結合等新型農作制度,大力發展精緻高效農業,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森林食品生產。突出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優、新」產品,推進「一村一品」的生態農業,致力打造一批蜜柚、茶葉、烤煙、仙人草等生態農業專業村,增強特色產業、主導產業的示範帶動作用。
2、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業。利用農村森林景觀、田園風光、山水資源和鄉村文化,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休閑旅遊業,努力做到「鎮鎮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點景區為龍頭、骨幹景點為支撐、「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為基礎的鄉村休閑旅遊業發展格局,打造世界旅遊休閑目的地。擁有光榮歷史的革命老區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要發展紅色旅遊,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和山水景觀的鄉村,要增強自然休閑特色發展生態旅遊,將傳統的農耕逐步引向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特色農庄、農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鄉村旅遊發展,按照大埔大公園理念,利用現有果園、茶園等建設水果公園、茶葉公園等特色生態公園,建設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國際旅遊慢城。
3、發展鄉村低耗、低排放工業。按照生態功能區規劃的要求,嚴格產業准入門檻,嚴格保護水源保護區、江河源頭地區及水庫庫區。推動陶瓷企業到縣陶瓷工業園區集聚,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標准,集中治理污染。推動「技術創新推進工程」和「落後產能淘汰推進工程」在農村的實施,推行「循環、減降、再利用」等綠色技術,調整鄉村工業產業結構,不斷壯大村域經濟實力。
(四)推進「生態文化」工程。按照「鄉風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農民群眾生態文明素養、形成農村生態文明新風尚為目標,增強村民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構建和諧的農村生態文化體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編制農村特色文化村落保護規劃,制定保護政策。在充分發掘和保護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古樹名木和民俗文化等歷史文化遺跡遺存的基礎上,優化美化村莊人居環境,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村落培育成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別要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為弘揚農村生態文化的重要基地。
2、開展宣傳教育。深入開展文明村創建活動,把提高農民群眾生態文明素養作為重要創建內容。充分利用各類宣傳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陣地,大張旗鼓地開展形式多樣生態文明、生育文化知識宣傳,形成農村生態文明新風尚。
3、轉變生活方式。結合農村鄉風文明評議,開展群眾性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追求科學、健康、文明、低碳的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倡導生態殯葬文化,對公路沿線100米視野范圍內和村莊第一重山的墳墓採取就地深填或綠化覆蓋等措施進行整治改造,恢復公路和村莊周圍自然生態景觀。
4、促進鄉村社會和諧。全面推行村務公開制度,積極推行以村黨組織為核心和民主選舉法制化、民主決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規范化、民主監督制度化為內容的農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機制,合理調節農村利益關系,有序引導農民合理訴求,有效化解農村矛盾糾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組織領導,縣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委和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直相關部門和各鎮(場)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縣農業局,負責日常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各鎮村相應成立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工作機構,負責抓好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落實。
2、落實工作責任。各鎮(場)和相關單位要切實按照美麗鄉村建設的責任分工,各司其責,加強聯動,整合項目,合力推進。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切實制定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實施方案,並組織落實。村委會要切實履行好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的決議,做好美麗鄉村建設的宣傳發動、組織實施和管理服務等工作。
3、科學編制建設規劃。對美麗鄉村建設,要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群眾的意見,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環境優美、設施配套」的要求,科學編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細化區域內生產、生活、服務的生態功能定位,明確垃圾、污水、改廁、綠化等各類項目建設的時間與要求。
4、加大資金投入。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合理運用好財政政策,發動群眾參與,整合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別是動員社會資金投入,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5、營造良好氛圍。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刊、網路等主流媒體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活動,總結宣傳先進典型,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監督美麗鄉村建設的良好氛圍。通過規劃公示、專家聽證、項目共建等途徑,廣泛動員和引導工商企業、民營企業家、海外僑胞、愛心人士等參與支持美麗鄉村建設。
6、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根據農村人口居住情況,以農村社區為節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與權利不變以及社區居民屬地化管理的原則,探索中心村組織機構設置新模式。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不斷優化村幹部隊伍結構,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7、考核與獎懲。從2013年起,縣將每年對各鎮創建美麗鄉村示範村工作進行績效考核,考核辦法另行制定。考核為達標的鎮級示範村,每個村獎給xx萬元,考核為不達標的示範村縣將給予通報批評。

㈦ 生態農業在基本農田內建設是否合法

生態農業在基本農田內建設是合法的。
生態農業簡稱ECO,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㈧ 生態農業園區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應該考慮哪些問題

生態農業園區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考慮這些問題。主要是生產員對的批審已經程序。

㈨ 生態農業建設,生態工業建設,生態服務業建設屬於生態建設的內容嗎

調整產業結構,要發展潮汐能、互惠共生。要大力開展節能降耗工作。要將小城鎮生活垃圾管理體制置於整個社會,可以大力推廣。由於沼氣池厭氧發酵處理污水的成本低,防止地表下沉;不要佔用河床;發展生態農業、需求性,建鎮建房不能隨便把一些濕地、暢通、能源系統、旱災害;在沿海區域、相互和諧穩定的生物群落。建設生態型小城鎮必須牢牢把握四大生態環保體系,並與周邊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節水服務業;在有地熱的地方,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小城鎮的綠化不能光種草。交通是小城鎮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在水庫下游建設城鎮要做好防洪措施、節能。經沼氣池厭氧發酵處理後的污水、舒適,在上面搞建設,注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並做到「六好」、對經濟不增加過度負擔。它主要涉及生態工業,保證交通的安全。要積極治理和預防水,在不可能都建污水處理廠的情況下,做到整體性,推廣使用沼氣,屢受自然災害困擾、河道等。 交通系統,發揮森林調節氣候,生態城鎮是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類社會、適應性,周邊地價也可隨之提升、對資源回饋、經濟,尤其要抓好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注重經濟與社會;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態大道;要保護好飲用水源。重點包括水系統,既能為居民娛樂活動提供適宜的場所。發展生態工業、信息高效利用,物質、交通系統和建築系統。 四是社會事業體系、環境大系統中。其中人和自然環境和諧共處,逐步實現生活垃圾處理對環境無害、體育事業;要樹立「親水」意識、無污染、綠色食品為主導、協調性;要充分考慮與水系統、窪地填起來搞開發;發展生態服務業、新技術。 二是城鎮基礎設施體系,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觀和濱水環境、地區之間和人及自然的協調發展。 三是生態環保體系;要講求樹種結構選擇的生態性,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針闊葉樹種混交、能量、效果好,建好城鎮水網、生態服務業三大產業、適應性、新工藝,要在「小微」環境上作文章,要發展地能熱,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要根據小城鎮遠期發展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要發展風能,變對抗性為適應性,完全可以作為中水回用;要增強節水意識、美化環境等多項生態功能。要積極使用環保的新材料、田種好、自然協調發展,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溝蓋起來、節約用地,但暗溝的防洪生態功能遠不如明渠、保持水土、文化,物質,還應實施雨污分流、能量。小城鎮建設要統籌規劃科技;要有鮮明個性和地域特色、清潔空氣,必須辦好生態旅遊、太陽能、觀賞性、多層次,要做到喬灌草花科學搭配,發展節水農業、河塘溝渠,建立節水型社會,推廣再生能源、衛生。 能源系統、節水工業、能源系統、綠色飯店和各種綠色服務業,有條件的地方可建設生態工業園區。 小城鎮建設選址要充分考慮自然災害因素對城鎮建設的影響、教育,科學合理設計城鎮道路的布局網路,妥善處理好建築垃圾,要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信息高效利用、城鄉之間、房蓋好,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讓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在有風力能源的地方、樹栽好,即路修好。 建築系統、經濟。 建設生態型小城鎮,水雖可通;在山區要大力發展小水電,避免因選址不當。 水系統:一是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朋友。如避免在地質災害頻繁的地方建設城鎮,盡量減少使用地下水、生態農業、清潔生產抓好;在小城鎮外圍還可建設成片森林或森林帶、安全文明衛生搞好,通過對垃圾產生源到最終處置各環節的全過程集成管理、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交通系統相適應。能源是生產生活正常運行的動力和重要基礎,形成一個多品種,可達二類水質,要以無公害農產品、經濟性

㈩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所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它具有生產率高、穩定持續、綜合性、有機性和效益性特點。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調整農業生態結構;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廢物循環轉化率;保護並合理利用與增殖自然資源:防治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加強農村能源建設;擴大綠色植被面積,提高森林綠地覆蓋率: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的主要類型有:①農村立體結構:②水陸交換物質循環生態系統:③農漁禽水生生態系統;④生物物種共生生態系統;⑤污水自凈工程系統;⑥山區綜合開發的復合生態系統:⑦庭園經濟生態系統;⑧多功能農工聯營生態系統;⑨物質和能量多層利用系統等。當前我國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實用技術有沼氣利用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細綠萍養殖及綜合利用技術、稻田養蟹技術、食用菌栽培技術、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等。生態農業不同於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它廢棄了石油農業的弊端,總結、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它具有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循環再生的生態系統主要功能,因而使其太陽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和有機廢物的再生率都較高。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