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是
『壹』 生態系統的概念
整理如下:
生態系統簡稱ECO,是ecosystem的縮寫,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斷演變,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最為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人類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農田為主的人工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為了維系自身的穩定,生態系統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許多基礎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循環,其中碳循環與全球溫室效應密切相關,生態系統是生態學領域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
------------------------------
誠心為您解答每一個問題!
如您滿意請採納最佳!如有疑問請繼續追問!
您的好評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相互學習,一起進步!
『貳』 什麼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看成是互相影響、彼此依存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不論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都具下列共同特性:(1)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2)生態系統內部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其結構越復雜,物種數越多,自我調節能力越強。(3)能量流動、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大功能。(4)生態系統營養級的數目因生產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過程中能量的損失,一般不超過5~6個。(5)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要經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育過程。 城市生態系統 按人類的意願創建的一種典型的人工生態系統。其主要的特徵是:以人為核心,對外部的強烈依賴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科學的城市生態規劃與設計能使城市生態系統保持良性循環,呈現城市建設、經濟建設和環境建設協調發展的格局。
城市生態系統是城市居民與其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加工、改造而建設起來的特殊的人工生態系統。
城市生態系統不僅有生物組成要素(植物、動物和細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組成要素(光、熱、水、大氣等),還包括人類和社會經濟要素,這些要素通過能量流動、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以及物資供應與廢物處理系統,形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
在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這一點與自然生態系統明顯不同。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太陽能,在物質方面則可以通過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而達到自給自足。城市生態系統就不同了,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質,都需要從其他生態系統(如農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人為地輸入。同時,城市中人類在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大量廢物,由於不能完全在本系統內分解和再利用,必須輸送到其他生態系統中去。由此可見,城市生態系統對其他生態系統具有很大的依賴性,因而也是非常脆弱的生態系統。由於城市生態系統需要從其他生態系統中輸入大量的物質和能量,同時又將大量廢物排放到其他生態系統中去,它就必然會對其他生態系統造成強大的沖擊和干擾。如果人們在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不能按照生態學規律辦事,就很可能會破壞其他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並且最終會影響到城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城市生態系統是在人口大規模集居的城市,以人口、建築物和構築物為主體的環境中形成的生態系統。包括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系統。其特點是:①以人為主體,人在其中不僅是唯一的消費者,而且是整個系統的營造者;②幾乎全是人工生態系統,其能量和物質運轉均在人的控制下進行,居民所處的生物和非生物環境都已經過人工改造,是人類自我馴化的系統;③城市中人口、能量和物質容量大,密度高,流量大,運轉快,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活躍因素有關;④是不完全的開放性的生態系統,系統內無法完成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許多輸入物質經加工、利用後又從本系統中輸出(包括產品、廢棄物、資金、技術、信息等)。故物質和能量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運動是線狀而不是環狀。因城市是一定區域范圍的中心地,城市依賴區域存在和發展,故城市生態系統的依賴性很強,獨立性很弱。其研究內容包括:人口構成、經濟結構和城市功能結構的合理性;人口流、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等是否能保證城市的功能作用;城市人口及其活動的基本物質(如土地、淡水、食物、能源、基礎設施等)的保證程度,環境質量評價及其改善措施;確定城市生態合理容量和制訂和諧、穩定、高效的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可行方案及其管理技術措施等。
『叄』 什麼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
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最為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人類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農田為主的人工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為了維系自身的穩定,生態系統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
(3)生態系統是擴展閱讀:
生態系統的種類:
每一種生物都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吸取空氣、水分、陽光、熱量和營養物質。生物生長、繁育和活動過程中又不斷向周圍的環境釋放和排泄各種物質,死亡後的殘體也復歸環境。所有生物都依照這個規律生活在一個生態系統中。
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大小不一,多種多樣,小如一滴湖水、培養著細菌的平皿、小溝、小池、花叢、草地,大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以至包羅地球上一切生態系統的生物圈。
按類型則有水域的淡水生態系統、河口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等,陸地的沙漠生態系統、草甸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等等。此外,按由來又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如極地、原始森林),半人工生態系統(如農田、薪炭林、養殖湖)以及人工生態系統(如城市、工廠/礦區、宇宙飛船和潛艇的載人密封艙) 。
『肆』 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和特點
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分別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
1、能量流動有兩大特點分別是能量流動是單向的和能量逐級遞減。
2、物質循環是指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推動著各種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循環。這里的物質包括組成生物體的基礎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為代表的,能長時間穩定存在的有毒物質
3、信息傳遞是指物理信息(physical information)指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它可以來自無機環境/也可以來自生物群落,主要有:聲、光、溫度、濕度、磁力、機械振動等。
(4)生態系統是擴展閱讀:
一、生態價值
1、潛在價值
潛在價值指的是人類尚不清楚的價值。
2、直接價值
直接價值包括對人類的醫葯、仿生、文藝、旅遊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
3、間接價值
間接價值亦稱「生態功能」,指的是對生態環境起穩定調節作用的功能,常見的有:濕地生態系統的蓄洪防旱功能、森林和草原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遠大於直接價值。(穩態與環境125~126)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
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
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伍』 生態系統是什麼
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無機環境一起稱為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由於劃分的自然區域大小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名稱。如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又都屬於陸地生態系統。
『陸』 什麼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是生物群落及其環境之間,由於不斷地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而形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如森林、草原、海洋都是典型的生態系統。所謂系統,就是一個由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各部分有規律地聯合起來的整體,是有一定秩序的。在研究生態系統時應強調其整體性和系統中各成分間的相互聯系。1936年,英國學者坦斯利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此概念特別強調在一定自然地域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有機體與無機環境之間在功能上的統一,它是功能上的單位,而不是分類學上的單位。從空間結構看,無論水生還是陸地生態系統都可分為上下兩個層帶。上層為綠色層,即自養層,它包括陸生植物的樹冠和水生的浮游藻類,這一層帶以生產為主;下層為褐色層,即異養層,包括在土壤和深層水中的生物,以分解為主。從營養結構來看,生態系統又包括非生命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四個基本成分。生態系統中各生物成員間最重要的聯系是營養聯系,即食物鏈(或食物網)的聯系。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換為化學能,並藉助食物鏈流向動物和微生物;水和營養物質(如C、H、O、N、P)也通過食物鏈不斷地合成和分解,在非生物環境與生物之間反復進行著生物——地球——化學的循環作用,以生物為核心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最基本的功能和特徵。
『柒』 什麼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簡稱ECO,是ecosystem的縮寫,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斷演變,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最為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人類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農田為主的人工生態系統中。
『捌』 什麼是生態系統
生物加上非生物環境成分,這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里,通過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流動,使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個機能系統。
在任何時候,生物都不會孤立存在,總是與環境有密切關系。氣候和土壤決定著一個區域具有什麼樣的生物類型,而生物對氣候和土壤也有明顯的影響。
地球上有無數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大至整個海洋、整塊陸地,小至一片森林、一塊草地、一個池塘、一滴水。解決現代環境的污染、人口暴增以及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等問題,都有賴於對生態系統的深入研究。
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流動,遵循熱力學的第二定律。因此,能量轉化並不是完全有效的,生物都直接或間接的依賴太陽光獲取能量。
物質在生態系統中的循環,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這三個類群來實現的。
綠色植物是主要生產者,它們可以用無機物生產有機物,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並貯存在有機物中。
分解已死的動植物殘體的異養生物就是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如果沒有分解者,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不會維持長久。異養生物是消費者,一切動物都是從自養生物獲得有機物和能量,建造自己的身體。實際上,消費者不是生態系統的必要組成部分,但是,正是由於有了消費者,才使得生物界豐富多彩。
1981年,中國生態學會「生態平衡」研討會給生態平衡下了一個定義: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與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於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出生態系統自身調節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就是生態平衡的破壞。例如,某地區的棉蚜,在自然情況下,由於受到瓢蟲、蚜寄蜂等天敵的控制,其種群數量可維持在低水平,不致造成棉花減產;但由於長期不合理使用農葯,天敵大量被消滅,棉蚜蟲產生抗葯性,破壞了棉蚜與其天敵之間的生態平衡,導致棉蚜的猖獗。又如,水體中各種生物種類組成的數量的比例,在自然情況下,有季節性的相對生態平衡。若水體受到污染,水質發生變化,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會導致水中生態平衡的破壞。
『玖』 什麼是生態系統
摘自生命經緯網
好好看看
謝謝
生態系統的概念有兩種理解。一是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相專互作用的屬自然系統,是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的有機結合,與生態系統的成分聯系起來,生物群落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無機環境是指非生物物質和能量;另一種理解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這是從生態系統的功能方面來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即生態系統中的各成分之間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而聯系在一起的一個有機整體。
關於生態系統的類型,重點掌握各種類型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徵和分布地域。如森林生態系統是分布在水資源充沛的地區,特徵是動植物種類繁多,群落的結構復雜,種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結構能夠長期處於較穩定的狀態;草原生態系統是分布在水資源貧乏的地區,特徵是動植物種類少,群落結構簡單,系統不穩定;農田生態系統是人工建立的生態系統,農作物是其主要成分,其他的動植物種類較少,特點是必須要有人的參與才能維持其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