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態
A. 生態失衡的原因分析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加入收藏 獲取最新
論網路時代媒介生態失專衡的表徵屬及其原因
顏春龍;劉遠軍
網路時代,媒介的生態失衡和媒介從業人員和受眾的異化將越來越嚴重。媒介生態失衡的原因在於媒介內外生態鏈的斷裂。只有正確認識並分析當下媒介生態失衡的種種表徵及其原因,我們才能構建一個健康的媒介生態環境,並使人類確立媒介與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價值觀和資源觀。以此促進媒介的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貴州貴陽550025(顏春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四川成都610064(劉遠軍)
【關鍵詞】:網路時代;媒介生態失衡;失衡原因
有CAJ 和PDF格式文件下載。
B. 求大神解答,怎樣理解新聞傳收環境和媒介生態學(環境學)中的「媒介環境」
環境科學是一門研究環境的物理、化學、生物三個部分的學科。它內提供了綜合、定量,容和跨學科的方法來研究環境系統。由於大多數環境問題涉及人類活動,因此經濟、法律和社會科學知識往往也可用於環境科學研究。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相互作用關系,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途徑與方法的科學。
C. 媒介地理學和媒介生態學的區別聯系
「媒介地抄理學(Geography of Media)」的概念在國襲外最早出現在1985年[1](P493-494)。它是從媒介學與地理學的交叉邊緣地帶劃分出來的一塊小小的學術領地,也是傳播學、媒介學、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的知識攪拌、混合而建成的一座理論大廈。但是,從其學科淵源來看,它發端於文化地理學,從文化地理學形成的那天開始,媒介地理學也就誕生了,並具備了獨立的可能性。
西方文化地理學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其標志是1925年美國文化地理學家索爾(Carl O. Sauer)《景觀的形態》一書的發表[2](P6)。索爾首次將「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概念引進美國,並致力於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區域人文地理特徵。在索爾看來,文化景觀是一面社會的鏡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團的差異與特徵。
D. 新媒體從哪些方面改變了以往媒介生態
新媒體從哪幾個方面改變了以往的媒介生態:
1,打破傳統媒體霸權;
2,發行量、收聽收視率變化;
3,經營收入變化;
4,受眾結構變化;
5,閱讀習慣變化等;
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主要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將是未來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單一形式的完成的對於信息的傳播,而新媒體是集傳統意義的媒體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媒體技術開發創意完成的對於信息的傳播加工以及新的詮釋的一種新的媒體概念。也可以稱作是第五媒體。 新媒體的形式隨著生活科技以及人們對於信息的需求,瞬息萬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比如時下非常風靡的移動電視流媒體,數字電影,數字電視,多點觸摸媒體技術,重力感應技術,數字雜志等諸多形式。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體現了受眾群體對於信息的抓取更加的深入,希望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互動,以及對於信息的重新自我詮釋,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經歷參與其中獲取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新媒體技術的誕生是人們將平面媒體信息獲取的枯燥性,延遲性,非互動性等不足的方面加以整合,運用數字技術,無線技術,和互聯網三方面改善了受眾群體對於信息量冗雜以及信息質量殘損的劣勢,使得信息在保證量的基礎上更加能使多個受眾群體得到及時的溝通交流反饋,達到了市場,受眾,市場反饋的良好循環模式。更大程度上的清除了信息的冗餘。因此新媒體又可以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新媒體的參與性非常強,不需要太為復雜的設備,技術以及人員的配備就可以實現你自己的新媒體作品,如當下非常熱捧的定格動畫。在新媒體技術還未誕生之時,人們想通過簡單的方式表達自己獨創的想法有些許困難,但當新媒體技術誕生後,你只需要一台相機,一個剪輯軟體,以及你充滿創意的想法就可以完成一個新媒體的產物——定格動畫。你可以將你的想法通過手工的形式加上拍照技術,在剪輯軟體上將其排序剪切再配上聲音便是你獨一無二的數字微電影,每秒24張照片的速度可以讓你的定格畫面動起來,讓你獲得當導演的樂趣。新媒體技術就是互動式媒體的展現,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勢便是受眾與媒體之間更多更深層次的互動。
E. 媒介生態學的簡介
媒介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其構成要素之間、媒介與媒介之間、媒介與外部環境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並保持著某種和諧。
F. 媒介生態環境√媒介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電子媒介發展的迅速及其復雜性為社會生活帶來的沖擊是多方面的。簡而言之,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
宏觀上,電子媒介的發展促使受眾所處的媒介生態系統發生變化;
微觀上,電子媒介對受眾生活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受眾對政治民主的參與、提高受眾應對危機傳播的能力以及建構新的日常生活方式等。
G. 如何理解「媒介生態學」(Media ecology)
美國傳播學者尼爾·波茲曼就媒介生態這個概念的內涵說:「媒介生態是將媒介作為環境來研究」(Media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s)。另一位這方面的美國著名學者林文剛寫道:「人不僅生活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還生活在由媒介創造的環境中。」也就是說,媒介生態學討論的是:媒介構成了現代人的一種生態環境,這種媒介生態環境如何影響著人和人所處的社會結構。
可是,我國的一些傳播學研究者望文生義地理解這個概念,把它解釋為「媒介是條魚」,即媒介周圍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對傳媒的影響,媒介生活在何種環境中。就此近年出現了很多文章,出版了不少書,還培養了下一代的學生,卻得不出任何學科內普世性質的結論。因為這個意義上的「媒介生態學」是個偽命題。問題在於:誰不是這個意義上的「魚」?任何事物和人,總得存在於一定的環境中。如果這個設定學科的邏輯成立,就會有無數的「××生態學」,然而,在國際上找不到對應的學科門類和學者。
H. 媒介融合能夠形成了哪些復雜的生態環境
媒介融合當然是指抄不同的媒襲介之間融合咯,,媒介包括什麼呢,這個詞其實是一個非常哲學但又容易被簡單使用的概念。媒介比較實物化的包括交通、電信、金融(以錢為媒介)、文字等等很龐大,廣義的媒介更加復雜,人本身也是媒介,這里涉及一個怎麼界定對象和中間者的問題,因為媒介是中介連接的東西嘛,可以是事件和物體,或者人。媒婆在婚姻中也是媒介,總之這個詞很復雜。
I. 媒介生態學中為什麼媒介形式比內容更具影響力
媒介生態學中為什麼媒介形式比內容更具影響力
媒體生態,即傳媒生態,其概念大概有三個層面:一是信息與受眾層面的生態;二是媒介組織層面,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維持其成為正常生命肌體的生態;三是媒介的控制層面,主要指政治、經濟、文化等外圍環境與媒介肌體及信息活動之間關系的生態。有這樣的說法,傳媒生態是以媒介組織為有機主體,圍繞信息活動展開的,與個人、社會、組織群體以及其他系統而產生的沖突、融合的系統。
媒體生態系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系統,它的存在也有其特殊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媒生態系統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系統之間共生共存、互相依賴,如果沒有傳媒生態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它們三者的功能將受到影響;二是政治、文化、經濟等系統通過傳媒生態系統發生關系,傳媒生態系統使政治、文化、經濟等生態系統的聯系愈加緊密。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傳媒生態系統的作用將會變得更加重要。但是今天我主要想談談消費者和廣告主對傳媒生態的影響。
傳媒生態系統是以傳媒產品生產和傳播為核心的相關要素的組合。包括傳媒通過版面和節目反映出來的外在形態、頻道(率)、人力、受眾、信息集納渠道、廣告支持等等。
傳媒生態環境是傳媒開展傳播活動以及自身生存發展所涉及到的環境條件。當今,媒介的網路化、信息的數字化、傳播的全球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媒介環境。可以從內部矛盾環境和外部環境對其加以細分。內部環境為傳播科技的蓬勃發展推動著媒介變革,媒介變革改變著原有的媒介秩序和傳播系統,有線電視、衛星電視、計算機互聯網、獨立製作公司等新媒介的興起和傳統的大眾媒介廣播、電視、報紙、電影形成的激烈競爭更促進了媒介變革的深化,媒介的大裂變、大整合已經成為傳媒領域說不完的風景。外部環境為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以及全球的傳媒勢力分布環境等等。
J. 張國良的發表文章
■ 上海網路受眾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上海市民與媒介生態」抽樣調查報告(之三)
■ 上海網路受眾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上海市民與媒介生態」抽樣調查報告(之二)
■ 上海市民接觸大眾媒介的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上海市民與媒介生態」抽樣調查報告(之一)
■ 中國傳媒「議題設置功能」現狀分析
——我國首次就傳媒「議題設置功能」進行抽樣調查
■ 網路時代的媒介與受眾
■ 國際化潮流中的日本大眾傳播媒介
■ 中日報紙國際報道之變遷及比較研究
——以1982、1998年《人民日報》、《朝日新聞》等為例
■ 再談日本的新聞教育
■ 復旦傳播學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訪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張國良教授
■ 也談新聞定義
■ 面向21世紀的上海市民與媒介文化
■ 無視,還是拒絕?
——析新聞媒介在傳播日本政府對波茨坦公告的態度上是否有誤
■ 上海工人與新聞媒介
■ 中國大眾傳播媒介公信力研究現狀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