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膨脹病

生態膨脹病

發布時間: 2020-12-13 20:39:09

⑴ 湖南地區適合種什麼牧草

紅三葉、葦狀羊茅牧草比較好. 紅三葉作飼用,草質柔嫩多汁,適口性好,多種家畜都喜食。可以青飼、青貯、放牧、調制青乾草、加工草粉和各種草產品。調制青乾草時葉片不宜脫落,可製成優質乾草。青飼或放牧反芻家畜時,極少發生膨脹病。打漿後喂豬,可節省精料。與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混播,可以使草地生產力穩定高產,飼草營養價值和適口性都可顯著改善。紅三葉青草產量高,在天水播種當年每畝產鮮草900~1000千克。生活第二年,在岷縣年可刈割2次,每畝產鮮草2500千克。岷山紅三葉在岷縣播種當年刈割一次,畝產鮮草可達1500~2500千克,生活第二年刈割二次,畝產鮮草2000~3500千克,畝產種子15~20千克;在漳縣、臨洮每畝產鮮草2000~4000千克,畝產種子40~60千克;在天水播種當年,畝產鮮草600~1000千克,第二年刈割二次,畝總產草量900~1500千克,畝產種子40~55千克。岷山紅三葉宜於與貓尾草混播。在岷縣以岷山紅三葉3~4的比例與貓尾草混播,第一年不刈割,第二年畝產混合鮮草4000~4650千克,比單播紅三葉平均產量提高22~30%,比單播貓尾草提高58~67%。紅三葉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紅三葉是嚴格的異花授粉植物,每一花序每天開花2~3層,花期長達30~50天,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根系深長發達。根瘤眾多,孕蕾至開花期根瘤固氮活性高,每畝能給土壤增加氮素10千克左右,肥力相當於每畝施用2000~2500千克廄肥。根茬能給土壤遺留大量的有機質,增強地力,宜於中長期草田輪作。根系發達,入土深,固土能力強,枝繁葉茂,地面覆蓋度大,保土作用大,可作為水土保持植物在山坡地栽培。營養生長期較耐陰蔽,宜在林地樹間種植,可護土並增進土壤微生物繁殖,促進林木生長。 葦狀羊茅是適應性最廣泛的植物之一。它能夠在多種氣候條件下和生態環境中生長。抗寒又能耐熱,耐乾旱又能耐潮濕,在冬季-15℃的條件下可安全越冬,夏季可耐38℃的高溫,除砂土和輕質土壤外,葦狀羊茅可在多種類型的土壤上生長,有一定的耐鹽能力,可耐pH4.7~9.5的酸鹼度。但葦狀羊茅最適宜在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上和海拔1500米以下的溫暖濕潤地區生長,在肥沃,潮濕,粘重的土壤上最繁茂,最適的pH值在5.7~6.0之間。葦狀羊茅長勢旺盛,生長迅速,發育正常,春季返青早,秋季可經受1~2次初霜冷凍。每年可生長270~280天,一般種子產量25~35千克/畝,種子千粒重為2.51克,每斤種子19.5萬粒。 適宜於在各種土壤上生長。耐濕,耐寒、耐旱、耐熱;並耐酸、耐鹽鹼,在pH4.7-9.5的土壤上均可生長,在肥沃、潮濕、粘重的土壤上生長最佳。春、秋兩季均可播種,每公頃播種量15-22.5kg,可與白三葉、紅三葉、紫紅芷蓿、沙打旺混播利用。鮮草每公頃產量38-45t,生產至第三年,可達45-53t;種子每公頃產量600-750kg。植株含干物質29.6%,粗蛋白4.5%,粗脂肪0.5%,粗纖維8.0%,無氮浸出物13.4%,灰分3.2%。 [編輯本段]【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 葦狀羊茅枝葉繁茂,生長迅速,再生性強,在北京地區中等肥力的土壤條件下,一年可刈割4次,鮮草產量2500~4000千克/畝,鮮干比約3:1,可曬制乾草750~1250千克/畝,產草量依水分條件和土壤肥力及管理水平而變化。環境適宜可發揮高產潛力。葦狀羊茅葉量豐富,草質較好,如能掌握利用適期,可保持較好的適口性和利用價值及其抽穗期的營養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葦狀羊茅屬上繁草,適宜刈割青飼或曬制乾草,為了確保其適口性和營養價值,刈割應在抽穗期進行。另外,在春季、晚秋以及收種後的再生草還可以進行放牧,但重牧或頻牧會抑制葦狀羊茅的生長發育,應注意合理輪牧。 [編輯本段]【栽培技術】 葦狀羊茅較易建植,在春季或秋季皆可播種,以秋播為宜,當地溫達5~6℃時種子即可正常發芽,地溫達8~10℃時幼苗生長發育迅速並一致,秋播不宜過遲,一般掌握使幼苗越冬時達到分櫱期,以利越冬。播前須精細整地,施足底肥,為獲高產,可根據土壤養分狀況,按需要量施肥,一般土壤有效成分可保持:磷(五氧化二磷)不低於30ppm,鉀(氧化鉀)不低於100ppm,速效氮在40~60ppm。播種量一般1.5~2.5千克/畝。條播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後適當鎮壓。葦狀羊茅還可和白三葉、紅三葉、紫花苜蓿、沙打旺混播,以建立高產優質的人工草地。葦狀羊茅苗期生長緩慢,應注意中耕除草,有條件的每年越冬前追施磷肥,返青和刈割後追施氮及適時澆水,可有效的提高產草量和改善品種。葦狀羊茅種子成熟時易脫落,采種可在蠟熟期,當60%的種子變成褐色時就可收獲。種子發芽率可保持4~5年,此後發芽率急劇下降,生產上應注意保種。

⑵ 推進研發與標准協調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對還是錯

對的,推進研發與標准協調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是正確的。

從大的方向來說,要完版成從「以政府為主導」權的研發與標准協調機制向「 以市場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 的研發與標准協調機制的轉變;從小的方向來說,要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研發創新活動,主動制定標准或參與技術標准戰略的相關活動,真正做到研發與標準的同步發展。

企業在進行自主創新過程中,積極採用「 應用為上、急用為先、標准先行」 的原則,努力實施「 研發與標准同步」 ,將使得研發周期縮短、開發成本降低、開發風險減小,從而體現出技術標準的市場價值。

(2)生態膨脹病擴展閱讀:

技術標准和科技研發的推進是技術標准和科技研發的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是標准體系和科技研發體系的層次結構、環節構成合理化與高級化的過程,是技術標准管理體制和科技研發管理體制不斷變革和完善的過程。

技術標准與科技研發相協調的內涵是指技術標准與科技研發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技術標準的制定可以促進科技研發的深化,而科技研發可以相當程度地轉變為技術標准,二者具有相同的指向性。

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環境下,技術標准與科技研發體現著一個國家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大小。

⑶ 導致中國城市社會空間隔離現象發生的過程

一、中國快速城市化的回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30年的城市化歷程,而且在世紀之交呈現出快速城市化的狀態。在最近十多年時間內,中國的城市以一種爆發式的形式,完成了以往百年難望的建設規模。當下,有655個城市正計劃"走向世界",200多個地級市中有183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大都市"。2000年中國城市化水平是36%,到2011年中國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1%。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變,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人均居住面積也從不足10平米提高到人均20平米以上。城市化的空間拓展主要模式是新城建設和舊城改造。
中國許多城市化的突飛猛進,是依靠土地出讓推動的。然而,按現有的這種粗放的土地經濟模式發展下去,帶來了城市空間的無序或低效開發、城鄉發展失調、社會發展失衡、大城市迅速蔓延等諸多弊端。近年來,大家都認識到快速城市化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一、過去30年中國城市空間無序開發現象十分嚴重,主要體現在:①一些大城市"貪大求全"、"好高騖遠",全國有183個城市提出建設國際大都市,40個城市要建CBD,盲目向倫敦、紐約、東京看齊。②前些年各地不管有無條件都競相建設開發區,開發區數量多、面積大,出現"征而不開"、"開而不發",造成大量耕地閑置撂荒現象。後來經過長達3年多的清理整頓,到2006年12月,全國各類開發區由6866個減少至1568個,規劃面積由3.86萬km2減少至9949 km2。③沿海一些城市地區開發強度過高,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目前,深圳的開發強度已達到40%,東莞達到38%,遠高於香港(19%)、日本三大都市圈(15.6%)、法國巴黎地區(21%)和德國斯圖加特(20%)的水平(楊偉民,2008)。某些大城市地區有變成大范圍水泥地連成一片的"水泥森林"的危險,其宜居性不斷下降。④城市用地結構不合理,工業用地比例偏高,居住和生態用地比重偏低。2008年,全國城市工業用地規模高達8 035.16 km2,佔全部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20.5%,而生態用地比重不到10%,居住用地比重只有28.8%。⑤各城市經濟的高速增長大多依靠土地的"平面擴張",土地和空間利用效率較低,尤其是一些城市大建"花園式工廠",各種形式的"圈地"現象嚴重。從空間開發角度看,可以認為,過去有些城市的工業化是以犧牲人的福利為代價的,工業用地規模過大、價格偏低、比重過高,利用效率太低。
二是城鄉發展失調、不同規模城市間發展不協調。由於資源壟斷和行政配置特點,加上市場趨利原則的導向,各種要素和資源向大城市和行政中心高度集聚,形成典型的極化特徵,導致特大、超大和超特大城市過度膨脹,有的已經出現明顯的"膨脹病",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育不足,人均佔有資源有限,公共服務能力低,基礎設施落後,有的甚至呈現萎縮狀態。大城市與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發展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農村地區出現人口稀化、環境污染、經濟凋敝的"鄉村病"。

三是城市居住分異現象逐漸加劇、社會發展失衡。一方面,為迎合少數高收入階層的需求,一些城市在高端商務區、政務區中建造一些豪華高檔樓盤,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正在形成一批高檔別墅區;另一方面,老城區的改造步伐遠跟不上形勢的需要,城市棚戶區、危舊房、城中村和邊緣區改造的任務仍相當艱巨。城中村和城市邊緣區則往往成為大量外來流動人口的聚居地,基礎設施和環境衛生條件差,社會治安較亂,"臟亂差"現象突出。城市居住空間分異的加劇,必然會造成空間隔離,誘發一系列社會矛盾,不利於和諧社會建設。

⑷ 請問什麼是苜蓿類種子

這里有,看看行不~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豆科( Leguminosae)苜蓿屬多年生草本。又名紫苜蓿、苜蓿。一種重要的牧草和綠肥兼用作物。

起源與分布 紫花苜蓿原產於小亞細亞、伊朗、外高加索一帶。公元前 700年波斯已有栽培記載。公元前500 年左右從米甸國(即今伊朗西北部的古王國)傳入希臘,公元前2~前1世紀傳入義大利,8世紀傳入西班牙,16世紀傳入美洲,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於18世紀也開始種植。中國在公元前 126年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古罽賓國(即今克什米爾一帶)引入,先在皇帝離宮附近種植,僅供御馬飼用。以後從西安普及到黃河流域。現紫花苜蓿在世界各地廣為種植。20世紀70年代,全世界栽培總面積為3300多萬公頃,其中美國約佔32.7%。80年代以來中國栽培面積達到100多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北部各省。

形態與特性 紫花苜蓿主根發達,側根多,主根入土2米以上,在較乾旱的地區可達10米左右。莖高30~100厘米,直立或外傾,圓形或棱形,幼莖有疏毛,根狀莖發達,根頸膨大生出的分枝一般為15~60個,最多可達100個以上。葉為三小葉,倒卵形,先端較寬,有齒。花為總狀花序,腋生8~25朵紫色蝶形花。莢果螺旋形,2~4圈,暗棕色,每莢有種子4~8粒。種子腎形、黃褐色,千粒重1.5~1.9克(見圖)。

紫花苜蓿適應性廣,但較喜溫暖、多晴少雨的乾燥氣候。年降水量以500~900毫米最宜,超過1000毫米時不利於生長;低於300毫米又無灌溉條件則難以正常生長。耐寒性強,種子在4~6℃即可發芽。出苗後能耐短時間的-5~-6℃低溫,成年植株能耐-20~30℃低溫。在積雪覆蓋下,-40℃低溫亦不致受凍害。生長最適溫度為20~25℃,高溫會抑制生長。需水較多;每形成1克干物質約消耗水446~500克,每形成1克種子約消耗水800克。但因根系發達,有較強的抗旱能力。最忌漬水,生長期淹水24~28小時即大量死亡。以土層深厚、地下水位低於2米以下、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種植為宜。

中國已篩選出一批良種,如早發、生長快的關中苜蓿,高產、株型大的隴東苜蓿,再生能力強的新疆大葉苜蓿,中熟的晉南苜蓿,耐寒力強的東北苜蓿等,都能較好地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

栽培 播種前要進行整地保墒。中國北方一般採取冬播「寄子」(將種子播入土中,待翌春後及早出苗)或早春頂凌播種,以利抗旱保苗。中國東北、西北和內蒙古等地秋播不能晚於8月上旬;華北一帶應在9月以前。晚播則根系發育不良,影響越冬。發芽率高的純凈種子,每公頃播量15千克左右,與其他作物混播時可適當減少播量。條播行距一般15~30厘米,播種深度1.5~2厘米。幼苗生長緩慢,要加強管理,防止雜草為害。刈草後要及時追施肥料,特別是磷、鉀肥。常見害蟲有蚜蟲、薊馬、苜蓿盲蝽象、苜蓿夜蛾、潛葉蠅;病害有菌核病、霜霉病、銹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使用農葯後需間隔一定時間再喂牲畜,以防中毒。留種栽培應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塊,每公頃播種量為 7.5~11千克,行距40~60厘米,增施磷、鉀肥。放蜂或人工輔助授粉可提高種子產量。

利用 紫花苜蓿富營養,適口性好,易於消化,有「牧草之王」之稱。初花到盛花期鮮草含水分76%左右,粗蛋白4.5~5.9%,粗脂肪0.8%,粗纖維6.8~7.8%,無氮浸出物9.3~9.6%,灰分2.2~2.3%,並含有多種氨基酸。紫花苜蓿地可以直接放牧,但青莖、葉中含皂素,要防止牲畜採食過多發生膨脹病。也可製成青貯飼料或乾草。從現蕾到初花期,10%左右莖枝開第一朵花時刈割的第 1茬鮮草,質較嫩,營養價值較高。過早刈割時產量低,遲割則莖木質化增加,且易掉葉。最後一茬宜在當地重霜前約1個月刈割。每次要留茬3~5厘米,以免刈傷根頸,每年最後一次割草時,要留茬8~10厘米。北方乾旱地區冬前割後培土,有利翌年再生。

紫花苜蓿根量多,入土深,固氮能力強,2~4年生的植株每公頃每年可固氮150~450千克。根系腐爛後可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物理性狀,提高土壤肥力。中國北方低產地區實行糧食作物與紫花苜蓿輪作,有利於提高糧食產量。鮮草含氮0.54~0.57%,磷0.10~0.14%,氧化鉀0.31~0.46%。翻壓作綠肥,肥效顯著。紫花苜蓋枝葉繁茂,覆蓋地面能減少蒸發、保蓄水分,減輕地表沖刷,是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物。如中國西北地區種紫花苜蓿的地塊,雨水流失僅為種其他作物時的1/16,土壤沖刷量僅為1/9。在年降水量346毫米的地區,每公頃紫花苜蓿地每年沖走的土壤為93千克,而其他田塊或休閑地的沖刷量可高達3600~6750千克。

豆科苜蓿屬的 1種。多年生草本,分枝多。復葉有3片卵形或倒披針形的小葉。花密集排列於腋生的總狀花序上;花萼有毛,萼齒狹披針形;花冠紫色,蝶形,比花萼長;雄蕊10,二體(9+1);子房被毛。莢果螺旋狀盤卷,內有數顆腎形的種子。可作飼料或綠肥用的其他苜蓿類還有:南苜蓿、天藍苜蓿、野苜蓿、小苜蓿、褐斑苜蓿等。

苜蓿屬約60餘種,分布於歐洲、非洲和亞洲。有許多人工栽培種。中國產12種。紫苜蓿原產中亞細亞,是一種優良牧草,具有適應性廣、產量高、質量好、耐刈割、並可增加土壤肥力等優點,故有「牧草之王」之稱,中國栽培苜蓿始自公元前 126年漢武帝時。至今仍以西北各省栽植較多。

⑸ 急求~~~~什麼是糧改草草牧業提出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謝謝~

糧改草就是退耕還草還牧。
草牧業提出的背景和意義:退耕還草項目建設背景和必要性 一、項目建設背景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防治水土流失,是 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國家「十五」計劃確定的一項 重大戰轉戶口任務。城步苗族自治縣地處資水和沅水主要支流— 巫水河上游,有大小溪河816 條,總長4063 公里,分屬長江和 珠江兩大水系,境內生態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中下游廣 大地區的環境質量。由於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作用,尤其是過 去相當長的時間里重生產建設,輕生態環境保護,毀林開荒,過 度採伐林木,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全縣水土流失 面積達890 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34.1%,據水文資料推算, 我縣多年平均土壤侵蝕量為29.12 萬噸,即全縣土地平均每年流 失深度為 0.0743mm。水土流失形成地表大面積裸露,致使森林 蓄水保水能力降低,生態保護能力變差。加之城步地處中亞熱帶 季風濕潤氣候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降雨量集中在 4—6 月間,且多暴雨,山區河床比降大,水流對土壤的沖刷作用特別 大,極易造成山洪、泥石流等災害。近幾年,我縣水旱災害頻繁, 給予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1987 年五團、 江頭司等地因山洪暴發形成泥石流,沖毀稻田近 1000 畝,房屋 近 100 間,死亡 3 人。1996 年全縣遭受暴雨襲擊,農業生產各 交通、通訊、水利設施遭受重大損失。2001 年威溪、西岩等地 發生歷史罕見的洪水災害,使新建的威溪至漿坪公路大部分路基 被子沖毀,直接經濟損失400 多萬元,其它損失不計其數。除洪 水災害外,發生旱災的程度和頻率也呈不斷加強之勢。另一方面, 城步陡坡耕地面積較大。據土地詳查資料,全縣坡度 25 度以上 的耕地有3338 畝,坡度在20 度至25 度的耕地9284 畝,坡度在 15 度至20 度的耕地36512 畝,還有望天田和冷浸田等低產田4 萬畝,坡度在15 度至25 度之間的宜牧荒山10 萬畝。這些耕地 和草地產量低,但造成水土流失的危害卻很大,將這些耕地實施 退耕還林還草是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城步縣立足於發揮南山奶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和綜合 開發利用草山資源,確定了「圍繞奶業建牧縣」的農業發展思路。 以亞華種業南山分公司不龍頭,按照公司帶基地、基礎連農戶的 模式,在南山周邊鄉村和 1865 省道沿線組織和發動農民興辦家 庭奶牛場,建設奶牛基地,推進奶業產業化。圍繞奶業發展,積 極調整耕種植結構,有計劃地將部分低產田土改種牧草。2001 年12 月7 日,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楊正午在城步考察奶業發展時 強調,「把邵陽市退耕還林擴展到退耕還草,退耕還草要與奶業 發展結合起來」。根據楊正午書記的指示精神,城步縣委、縣政 府決定實行退耕還林與退耕還草並舉的方針,爭取立項實施退耕 還草工程。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實施退耕還林是改善生態環境,加強水土保持的需要。城步雖然 有137 萬畝豐富的草山資源,但隨著奶牛產業的發展,載畜量的 增加,勢必會使草山,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的影響,發展退耕還草, 將全縣15—25 度的耕地3 萬畝和宜牧荒山7 萬畝種植牧草,增 加山地植被面積 10 萬畝,將使山地植被覆蓋率提高 2.6 個百分 點,可有效避免草山資源的破壞,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 實施退耕還草項目是促進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城步現有 旱土面積5.2 萬畝和高海拔低產田4 萬余畝。長期以來只種植一 季稻穀或其它經濟作物,生產結構單一,效益極低,不適應市場 農業的要求,實施退耕還草項目,調整了種植業結構,提高了耕 地的經濟效益。 實施退耕還草項目是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需要。目前,城步耕地 特別是高海拔地區開荒旱土主要種植模式為一季水稻或玉米、紅 薯、花生等,每畝產量約160 余公斤,產值僅400 元,改種牧草 通過奶牛轉化增值後,每畝產值可達 1400 元以上,是一季稻的 1.19 倍。由此可見,發展退耕還草是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重 要途徑。 實施退耕還草項目是發展城步支柱產業,促進縣域經濟增長的需 要。奶牛是城步的支柱產業之一, 展奶牛生產,必須要解決與 之相配套的飼料來源問題,飼料問題解決了,奶牛生產才能發展 起來,支柱產業才能形成,可以說牧草發展與奶牛產業唇齒相依, 是奶牛發展的先決條件。 市場需求分析 實施退耕還草項目是圍繞城步 3 萬頭奶牛基地建設而配套進行 的,目前城步鄉村已發展奶牛5000 頭,建立 200 頭以上奶牛專 業村18 個,並且以每年5000 頭以上的速度增長,到2005 年全 縣奶牛將達到3 萬頭以上。奶牛的迅速發展必然要求牧草飼料的 供應跟上步伐,不能脫節,否則奶牛發展必將受到很大程度的影 響。據統計,一頭奶牛一年約需要牧草青飼料12000 公斤,平均 2 畝耕地所產草量才能供應一頭奶牛的青飼料,從我縣草山來看, 各類草山畝產可食鮮草 400 公斤左右,大約26 畝草山養一頭奶 牛,經改良後,大約5 畝草山可養一頭奶牛,本項目到 2005 年 退耕還草3 萬畝,宜牧低產荒山種草7 萬畝,可飼養奶牛2.9 萬 頭,基本能滿足全縣奶牛對牧草青飼料的需求。可見本項目產品 不論是從目前還是從長遠來看,市場前景廣闊,產品供不應求, 生產面積還大有潛力可挖。 建設規模和內容 本項目擬在 1865 沿線及其支線鄉鎮和村組實行退耕還草,發展 總面積為 10 萬畝,其中耕地還草 3 萬畝,宜牧荒山還草面積 7 萬畝。 1、耕地還草,主要在我縣奶牛養殖專業村實施,要求耕地坡度 在25 度以下,種植矮象草3 萬畝,分三年實施,達到每畝年 產鮮草6000 公斤以上,年總產草量18 萬噸。 2、宜牧荒山還草,主要對分布在我縣汀坪、茅坪、儒林等地宜 牧荒山進行改良,以種白三葉、黑麥草為主,分四年實施, 播種牧草20 處,面積7 萬畝,建設牧區道路10 公里,草場 圍欄40 公里,畝產草量達到2500 公斤,載畜量達到每5 畝 草山養1 頭奶牛。 項目選址與建設條件 一、項目選址 本項目地點選擇遵循有利於奶牛生產發展、有利於生態環境保 護、有利於提高產出效益的原則,根據我縣奶牛養殖村的情況及 自然條件,本項目主要在 1865 省道沿線和其它五條支線公路的 沿線,5 條支線是:西岩—太塘—陳家坳、西岩—金紫—鳳凰、 西岩—杉坊—鋪頭岔路口、縣城—清溪—楠木—雙井、五團中山 —獨樹等地,要求耕坡度在25 度以下。 二、項目區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城步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南邊陲,東與新寧縣交界,南與廣 西龍勝、資源縣接壤,西與通道縣、綏寧縣相鄰,北與武崗市毗 鄰。全縣轄10 個鄉鎮、10 個國有農林牧漁場,287 個村(居) 民委員會,5.95 萬戶,25.3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21.4 萬人。全 縣總面積 2647 平方公里,耕地 20.93 萬畝,草山 137 萬畝,有 「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謂。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原因,城步經 濟文化發展還比較落後。2000 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 6.25 億元, 規模工業總產值3.28 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494 萬元,糧食總產 量9.51 萬噸,農民人平純收入1123 元,農村貧困人口7 萬人, 占農村總人口的33.2%。 項目區涉及儒林、茅坪、西岩、汀坪、五團、丹口等7 個鄉鎮, 共156 個村,人口21.85 萬人,其中耕地18.25 萬畝,水田13.62 萬畝,旱土4.63 萬畝,坡耕地和高山低產田14 萬畝。共有草山 草坡100 萬畝,林地160 萬畝。七個鄉鎮2000 年國內生產總值 5.2 億元,糧食總產量6.7 萬噸,農民人平純收入1100 元左右。 1998 年以來已發展奶牛5000 頭,計劃到2005 年達到3 萬頭。 三、項目建設條件 1、氣候條件適宜。城步屬中亞熱帶大陸季風性濕潤氣候,夏無 酷署,冬無嚴寒,水草豐茂,年降雨量1300—1800 毫米,平 均濕度60—70%,年日照時間720—1400 小時,年平均氣溫 16.1℃,全縣年平均氣溫穩定在 10℃以上的天數 237 天,活 動積溫4890℃,無霜期273 天,溫光資源條件均適合牧草生 長,立體氣候及地形小氣候明顯,是我國南方牧草生長的最 佳環境。 2、宜退耕地面積較為廣闊,項目區有10—25 度坡耕地4.9 萬畝, 高山望天田0.4 萬畝,土壤呈偏酸性,缺磷少鉀適宜於種草。 3、草山集中成片,開發潛力大,全縣有草山草坡(包括林牧兼 用地)137.36 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5.06%,為耕地面積的 6.8 倍,農村人平草山 6.5 畝。集中連片草山共有 20 處,共 61 萬畝,其中面積1 萬畝以上的草山有十萬古田、南山、高 坪等地。大多數地處海拔 1000 米以上的中山,坡度為 15— 35 度,屬侵蝕構造地,土壤多為山地黃壤,酸鹼度為6 左右, 窪地土層較厚,腐殖質黑層達 20—30cm。牧草有 63 個科, 262 種,但以禾本科牧草為多,占牧草種類的16.4%,屬碳氮 型營養類型,質量中等。各類連片草山畝產鮮草 400 公斤左 右,大約26 畝草山才能養一頭奶牛,如改良為人工草山,每 5 畝可養一頭奶牛。 4、勞動力充裕,交通便利。全縣擁有農村勞動力11.2 萬人,勞 動力人均負擔耕地2.5 畝。公路里程644.3 公里,每平方公里 土地有公路0.168 公里,省道1865 線貫穿南北,各奶牛專業 村可通機動車。 5、退耕還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全縣水利設施總蓄、引、提水 量達到1.65 億立方米,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78.4%,全縣擁 有農機總動力 92050 千瓦,每千瓦負擔耕地 3.1 畝,縣內小 氮肥廠年生產碳銨2.8 萬噸,配肥廠年產配方肥2.3 萬噸,為 大面積發展退耕還草提供了有利條件。 6、國家實施生態建設工程和城步發展奶牛業為退耕還草提供了 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目前,城步已被列為國家生態建設工 程縣,同時正在實施奶牛產業化工程,已建立 200 頭以上奶 牛專業村18 個,新發展奶牛5000 頭,到2005 年全縣奶牛將 達到3 萬頭,全年需消耗牧草飼料36 萬噸,為發展牧草生產 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7、適宜我縣種植的放草品種較多,適宜海拔 800 米以上種植的 品種有白三葉、黑麥草、玉米、蘿卜、聚合草等,適宜海拔 800 米以下地區種植的有矮象草、牛鞭草、皇竹草、多花黑 麥草、紫雲英等。 生產作業流程及技術方案 一、生產作業流程:按以下步驟進行 整地除雜—栽(播)種—管護—收割—貯藏 二、技術方案 1、 草種選擇:根據不同海拔選擇適宜的優質牧草品種。海拔 800 米以上地方,以種白三葉、黑麥草為主,海拔800 米以下 的地方,種植矮象草。 2、 牧草的生態特性 矮象草是邵陽市草山開發辦於 1998 年從美國引進的適合我地生 長的高產優質牧草,在對矮象草推廣的三年中,以其高產優質、 適應性廣等優良性狀而成為邵陽市首推的優質牧草。 矮象草具有以下特點: (1) 分櫱多,產量高。矮象草分櫱枝條一般可達40—80,多的 可達 100 以上,因而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一畝地年可產鮮草 1—1.5 萬公斤,肥沃土壤高達2 萬公斤。 (2) 葉量多,營養豐富。矮象草葉量佔到其重量的60%以上, 生長中前期,其粗蛋白含量可達18.14%,最低也有13.34%。 (3) 適應性廣。目前我縣海拔在 800 米以下的各類土壤都能適 合,尤以稻田生長最佳。 (4) 病蟲害少。在邵陽市推廣的三年中,目前還沒有出現病害。 白三葉,原產歐洲,廣泛分布於溫帶及亞熱帶高海拔地區。我國 長江以南各省大面積栽培,喜溫涼、濕潤氣候,生長最適溫度為 19—24℃,適應性較其它三葉草為廣,耐熱、耐寒性較紅三葉、 雜三葉強。耐陰,對土壤要求不嚴,適宜的土壤Р Η 6—7,最適 排水良好、富含鈣質及腐殖質的粘質土壤,不耐用鹽鹼。白三葉 為豆科三葉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短,側根發達,集中分布 於 15 厘米。莖節著地生根,並長出新的葡萄莖向四周蔓延,侵 占性強。三出復葉,葉柄細長,草層高可達 30—40 厘米。小葉 倒卵形或心臟形,葉有細鋸齒,葉面中央有「v」字形白斑,頭 形總狀花序,花梗較葉柄長,生於葉腋,有小花 20—40 朵。白 三葉的莖葉細軟,葉量豐富,營養價值高,無論是放牧,還是刈 割都是利用其葉片,而且粗蛋白質含量高,粗纖維含量低,在不 同的生育聯合體其營養成分和利用價值都比較穩定。干物質消化 率為75—80%,開花期干物質中含粗蛋白質24.7%,粗脂肪2.7%, 粗纖維0.34%,各種家畜均喜食。多年生黑麥草與白三葉混播草 地,通常 2:1 的比例較理想,這樣可防止牛羊過多採食白三葉 引起膨脹病。此外,白三葉還是良好的水土保持和城市及庭院綠 化植物。 多年生黑麥草原產於西南歐,北非及亞洲西南部,廣泛分布於歐 洲、美洲的北部和南部溫帶地區,紐西蘭和澳大利亞,我國長江 流域以南的中高山區及雲貴高原等地有大面積栽培。適合溫暖、 潮濕的溫帶氣候,在年降雨量 1000—1500 毫米,冬無嚴寒,夏 無酷暑的地方生長良好。生長最適溫度 20—25℃。不耐炎熱, 35℃以上生長受阻。難耐-15℃低溫,在肥沃、濕潤、排水良好 的土壤和粘土地生長最好,水分充足而適當施肥的沙質土壤亦生 長良好。草質優良,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各種家畜均喜食, 是草食動物的優質飼料草。 3、 栽培技術 (1)矮象草栽培技術:將種莖與外部葉片輕輕剝掉,砍成2—3 節為一段,粗壯的種莖每段取2 節,弱一點取3 節,每穴 放一段,種莖橫置(防止芽孢向下),上蓋 2cm 的碎土, 規格為 50×50cm,每畝以 2500—2800 株為宜。栽植後立 即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栽後15 天左右出苗,如有缺苗及 時補株,前期要加強中耕除草。栽植時間以3 月旬至4 月 為宜。 管理:每畝土壤施入有機肥 50—60 擔,深翻一次,及時栽植, 當牧草長至70—80cm 可刈割,割後及時澆水施肥,每年可刈割 3 次,最遲割草可達11 月下旬。 貯藏:矮象草是以種莖繁殖為主,種莖貯藏影響其越冬率的關鍵 是溫度和濕度,溫度要求不低於5℃,濕度不少於80%。一般 采 用窖藏和土壤內貯藏方式貯藏。 (2)白三葉栽培技術:播前務須精細整地,每畝施農家肥1500 —2000 公斤作底肥,並且用三葉草根瘤菌播種,可春播或 秋播,以秋播為宜,但不能遲於10 月中旬,過晚易受凍害。 條播行距30 厘米,播深1—1.5 厘米,每畝播種量0.3—0.5 公斤,苗期生長緩慢,應注意中耕除草,一旦建成則競爭 力很強,不需再行中耕。種子可落地自生,因而可使草地 經久不衰。除單播外,最適與多年生黑麥草、鴨茅草地羊 茅等混播。初花期可刈割利用。春播當年每畝產青草1000 公斤,以後每年可刈割 3—4 次,每畝產青草 2500—4000 公斤,高者達5000 公斤以上。種子成熟不一致,當多數種 子成熟時即可採收,每畝可收種子 15—30 公斤,高者達 45 公斤。 (3)多年生黑麥草栽培技術:結合翻耕整地,每畝施農家肥1500 公斤,磷肥20 公斤作底肥。最適宜秋播,於9—11 月份播 種,早播的當年冬季或翌年早春即可利用。也可春播,但 秋播產量高。條播行距 15—30 厘米,播深1—2 厘米,播 種量每畝1—1.5 公斤,也可以撒播。與白三葉或紅三葉混 播,可建成高產優質的人工草地。播種量,每畝用多年生 黑麥草種子 0.7—1 公斤,白三葉種子 0.2—0.35 公斤或紅 三葉種子0.35—0.5 公斤。多年生黑麥草分櫱能力強,再生 速度快,刈割後及時追施速效氮肥,可大幅度提高產草量。 每次刈割後追施氮肥10—20 公斤,年可刈割 3—4 次,每 畝產鮮草 3000—4000 公斤,采種田每畝產種子50—75 公 斤。 環境保護 一、 項目選擇坡度 25 度以下的坡耕地和宜牧荒山草地退耕還 草,牧草播種後禁止間種套種其它農作物,避免造成新的水 土流失。 二、 牧草栽培過程中,嚴格禁施高毒農葯,盡量施用有機肥,少 施化肥。 三、 項目實施後,將增加山區牧草面積 10 萬畝,使全縣植被覆 蓋率提高2.6 個百分點,有利於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 境質量,並為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創造優良的環境。 建設工期 項目自2002 年至2005 年共分四年實施,年度實施安排計劃見下 表: 組織管理與勞動定員 一、組織管理 1、縣政府成立退耕還草項目工程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副縣長 任組長,縣計委、縣農業局、縣畜牧局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為 成員,負責項目的組織領導及制訂項目實施措施,及時解決 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成立退耕還草項目指揮部,承擔項目具體實施職能,在項目 領導小組地下,負責計劃落實、技術指導、檢查驗收、資金 管理等工作。 3、狠抓技術培訓工作,以農科教中心為陣地,加強牧草種植技 術、草山改良技術、貯藏技術、牧草飼料青貯技術的培訓, 採取縣、鄉、村、組、戶逐級培訓,實行系統培訓與臨時培 訓,集中培訓與就地培訓相結合,提高牧草種植水平,保證 牧草產量與質量,每年集中培訓不少於兩次,重點是對鄉鎮 竊技員、奶牛養殖專業戶、牧草種植大戶進行系統培訓,每 年在生產的關鍵時節進行有針對性的就地培訓4—5 次。 4、辦好生產示範點,每年在四個鄉鎮各辦一個 100 畝連片高標 准生產示範點,帶動面上退耕還草工作開展。 5、完善管理制度,一是嚴格財務管理制度,堅持專款專用;二 是加強生產管理,建立專用飼料制度、草種調運繁育檢疫制 度、人工草場承包制度等,確保牧草種植質量與產量。 6、勞動定員:耕地還草按每個勞動力完成 3 畝,宜牧草山按每 個勞動力完成10 畝,可解決1.7 萬農村勞動力就業。 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 一、投資估算 (一)建設投資估算 (二)流動資金: (三)項目總投資 三、資金籌措方案 效益分析 一、經濟評價 (一)成本分析 1、單位面積成本分析 2、總成本 (二)收入測算 項目建成後,退耕地種矮象草,每畝產量 6000 公斤,單價 0.2 元/公斤,每畝收入1200 元,宜牧荒山種白三葉、黑麥草每畝產 量2500 公斤,單價0.2 元/公斤,每畝收入500 元,項目總收入 1200×3+500=7100(萬元) (三)利潤估算 總收入減生產成本:7100-2080=5020(萬元) (四)投資回收期 總投資除以利潤:4125÷5020=0.82(年) 三、社會效益 全縣7 個鄉鎮實施退耕還草10 萬畝,配合奶牛養殖實行飼料轉 化增值,創產值7100 萬元,創利潤5020 萬元,平均每畝創產值 710 元,每畝獲利502 元,同時可帶動牧草貯藏加工、農資生產、 運輸等相關行業的發展,由此可見,實施退耕還草不僅有利於生 態環境的改善,而且對促進奶牛養殖的發展,加快城步脫貧致富 有著重大的作用。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本項目依奶牛產業發展和城步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 把生態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開展退耕還草, 有利於促進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快扶貧開發。 2、本項目共投資 4125 萬元,四年發展退耕還草 10 萬畝,產值 7100 萬元,創利潤 5020 萬元,是一個投入少、產出高、效 益好的項目,對於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發展少數民族 經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一個高效農業項目。 3、發展退耕還草當年生產婁年受益,技術、管理都不復雜,群 眾積極性高,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切合縣情,順應民意,應 盡快實施。 二、建議 1、牧草生產必須與奶牛發展相配套,規模速度同步,解決飼料 就地轉化問題,避免脫節。 2、建議上級有關部門給予重視和支持,將本項目納入國家生態 建設規劃,盡快批准立項,落實資金來源,加快開發速度, 使之盡快發揮效益。

⑹ 強化標准與研發同步,推進研發與標准協調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對嗎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兼顧、合理布局,妥善處理區域發展中的各方面關系,走各地區協調發展、共同富裕之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面,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結構調整的重大任務。在今後一段時期內,從國家層面的角度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統籌安排區域發展的總體布局
在「十一五」以及今後一段時期內,國家應以東部10省市、中部6省、西部12省區市和東北3省四個地區為地域單元,統籌規劃和安排全國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布局。要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現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西部地區在完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大力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搞好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產業鏈延伸,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群,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進程。東北地區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加快國有重組改造和產業轉型步伐,積極發展民營經濟,培育接續產業,重點支持能源原材料及後續加工、裝備製造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大力推進新型產業基地建設。中部地區要立足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進一步完善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積極抓好農產品加工轉化和資源深度開發,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並依託大中城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快速發展。東部地區要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資源消耗小、附加價值高的出口產業,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二、實行區別對待、分類指導
我國國土遼闊,各地區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差異較大。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除了統籌安排上述四大區域的總體戰略布局外,還應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進一步劃分經濟類型區,實行針對性強的差別化區域政策,分類指導和調控各地區發展,避免宏觀調控中的「一刀切」現象。當前,大體可以按兩個路徑來劃分經濟類型區:一是按區域問題的性質和嚴重性劃分問題區,如發展落後的貧困地區、結構單一的資源型地區、處於衰退中的老工業基地、財政包袱沉重的糧食主產區、各種矛盾交融的邊境地區等,以作為國家援助和支持的地域單元;二是按地區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劃分不同類型的功能區,以作為國家區域調控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地域單元。
從後者來看,當前大體可以考慮劃分五種類型的功能區:一是調整優化區域。對於那些經濟開發密度較大,資源環境壓力日益突出的區域,如珠三角、長三角等部分地區,重點是提高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質量,提升經濟發展層次和綜合競爭能力,優化和改善空間結構,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防止經濟過度集聚,避免出現「膨脹病」,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二是優先開發區域。對於那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開發密度不大,目前已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的區域,要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實行優先重點開發,引導人口、要素和產業合理集聚,形成新的產業和城鎮密集帶。三是潛在開發區域。對於那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但近中期尚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的區域,重點是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資源和環境保護,合理控制經濟開發強度,為今後大規模開發創造條件。四是生態脆弱區域。對於那些生態環境脆弱,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的區域,應按照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加強生態環境整治,鼓勵生態性移民,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五是自然保護區域。對於那些依法設立的各種自然保護區,要實行強制性保護,有的還要實行搶救性保護,嚴禁從事不符合其發展方向的各類開發活動。
三、建立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建立一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型協調發展機制。這種新型機制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又要有效發揮規劃和政策的積極引導和調控作用。當前,著重要制定並實施區域規劃和區域政策,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並將區域規劃和區域政策納入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以加強對區域發展的協調和指導。在區域規劃方面,當前應重點搞好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東北和成渝等地區的規劃,同時積極抓好不同
層次和不同類型區域規劃的試點工作。在區域政策方面,要按照公平優先的原則,進一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困難地區的扶持力度。
在「十一五」期間,國家仍應把區域政策的重點放在西部開發和老工業基地振興方面,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進一步完善國家扶貧政策和民族地區政策。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應更多地依靠中部自身的力量,同時國家在商品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以及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而不應該也不可能再實行大面積、普惠制的政策。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則主要依靠東部自身的力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過去國家對東部地區的一些區域性政策,要根據情況的變化和體制轉軌的要求進行適當調整。此外,要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在區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打破條塊分割,消除區域性壁壘,根除地方保護主義,鼓勵各種生產要素和商品合理有序流動,促進產業合理轉移和有效集聚,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和區域一體化進程

⑺ 包衣三葉草如何種植

三葉草為多年生豆科牧草,是豆科牧草中分布最廣的一類,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全世界約有300多種,最常用的有白三葉和紅三葉。三葉草喜溫暖濕潤氣候,適宜生長在氣溫19~24℃、年降水量不少於600~800毫米的地區。白三葉適應性較強,耐寒、耐熱、耐旱能力較強,種子隨落地隨萌芽生長,使草層蓋度逐年增加,為優良的下繁草,耐牧性強,是長江以南各地區最主要的豆科牧草。
白三葉種子非常小,幼苗生長緩慢,加之根系入土不深,所以,整地務必精細,清除雜草,施足基肥。白三葉可春播或秋播,北方地區宜在3~4月份春播,南方地區以秋播為主。條播、撒播、飛播均可。每畝(667米2)播種量0.5千克,播深1~1.5厘米。白三葉最適宜與禾本科牧草如黑麥草、雞腳草、貓尾草、羊茅、雀稗、牛尾草等牧草混播,建立中長期放牧草地。
白三葉莖葉細軟,葉量豐富,適口性良好,營養成分和消化率均高於紫花苜蓿,各種家畜均喜食,是馬、牛、羊、豬、禽、兔的優質飼草。白三葉再生性強、耐踐踏,是適宜放牧利用,也可刈割,常與多年生黑麥草混播。從生長第二年起,每年可刈割3~4次,一般每畝(667米2)可產鮮草2500~4500千克,最高可達8000千克。白三葉草固氮、改土、養地作用明顯,可用作稻田綠肥。

⑻ 白花草木樨MelilotusalbusDesr.是什麼品種

【分類及別名】豆科,草木樨屬。別名為白甜車軸草、白香草木樨、白甜三葉。

【地理分布】原產亞洲西部,已廣布全球溫帶地區,我國三北均有栽培,四川引種後生長良好。

【生物學及生態學特性】草木樨主根發達,入土深1.5~2米,主側根均著生根瘤;生長迅速,宿根越冬,次年返青早。草木樨適應性強,具有抗旱、耐寒、耐鹽鹼、耐貧瘠等特點,在黃土地區、陡坡農田、荒山荒坡、溝壑河灘、沙荒沙地等各種土壤都能種植,但忌低窪積水地,以石灰質中性、微鹼性壤土最好,草木樨能耐0.3%~0.5%的土壤含鹽量,是改造鹽鹼地的優良草種。耐寒力強,成株耐-30℃低溫。抗旱力強,極耐瘠薄,甚至在中沙土上也能生長。再生力較強,產草量較高。種子發芽力可保存多年。生長旺,能抑制雜草。

【栽培技術】千粒重2~2.5克。基本同沙打旺。極適於在瘠薄土壤上播種,並適於糧草間作,輪作,還適於與林木間作,在石質山區可採用草木樨、沙打旺、苜蓿混播,控制流域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生產牧草或林草間作,果草間作,效果良好。單播每公頃播量為11.25~19.75千克,收種為7.5~15千克。

【經濟價值】草木樨枝葉可作飼料,種子作精料,牛、羊、豬都可食用,放牧青飼、青貯、乾草、草粉均可。因植株含香豆素,初喂牲畜不大愛吃。霉爛的草木樨因含雙香豆素,毒性大,絕不能喂牲畜。放牧要掌握「三不進」原則,早晨有露水不進地,下雨天或雨水未乾不進地,牲畜空腹不進地,以免發生膨脹病,可作燃料,灰分作肥料。花期長達50~60天,為蜜源植物。稈可造紙,種子可制酒、制醋、榨油、碾粉作農葯殺蚜蟲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