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印度生態理念

印度生態理念

發布時間: 2020-12-13 20:43:13

① 印度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人為原因

污染多了去了,你要那種吧
固體廢棄物.白色垃圾.農葯土地.
山與水,電磁,光噪音........
歸一點.部分人太聰明太懂得索取.爾不知道回報了

② 印度的「綠色革命」指的是

印度的「綠色革命」:
1967—1968年,印度開始了靠先進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的「綠色革專命」的第一次試驗,屬結果糧食總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農業發生了巨變。
廣義的綠色革命是指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基本理論的指導下,人類適應環境,與環境協同發展、和諧共進所創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動。

③ 請問有誰知道印度文化中哪些因素影響了生態詩人加里斯奈德的生態詩學

佛教禪宗。
加里·斯奈德被深層生態學家視為他們的桂冠詩人,他為全球生專態運動做出了屬巨大的貢獻.斯奈德將印第安原始生態智慧與自己一生的實踐緊密結合,他是一位身體力行的生態學家和生態詩人.本文旨在研究斯奈德從印第安文化中所汲取的原始生態智慧.主要從萬物有靈論、素樸生活和蓋婭假說這三個方面來論證.
美國著名的垮掉派詩人加里-斯奈德, 在大學期間就翻譯中國詩僧寒山子的詩,並在1956年東渡日本,居住十多年,並曾出家三年,專習禪宗,回國後和他的日本妻子一起隱居於加里福尼亞北部山區。他的詩在"返歸自然"的主張下,將禪的精神融進詩中,力圖將歷史與自然景象容納到內心,從而使詩歌更接近於事物的本色,以對抗其所處時代的失衡,紊亂及愚昧無知,從而以質朴簡練的語言和富有智能的洞察力,在美國當代詩壇上獨樹一幟。

④ 如何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護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工業文明在走向輝煌的同時,同農業文明一樣,被揚棄也是其必然的「歸宿」。因為工業文明在為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伴隨而來的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問題,危及到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破解這些難題,需要人類確立新的生態文明觀,構建新的生態文明理念和發展方略。

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將「生態文明」寫入中央政治報告,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理解生態文明?怎麼樣去構建生態文明理念?怎麼走生態文明之路?這些問題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需要我們不斷探尋。

一、生態文明是一場關乎人類存亡的變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生態文明的興起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多方面變革,是人類社會的全新選擇。從廣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的新型文明形態。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為基本准則,建立新型的生態、技術、經濟、社會、法制和文化制度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強調從技術、經濟、社會、法制和文化各個方面對傳統工業文明和整個社會進行調整和變革;從狹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並列的文明形式之一,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要遵循的基本行為准則以及所達到的文明程度。不論廣義還是狹義角度,生態文明都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不管什麼樣的文明形態,都由三個層面的「同心圓」構成:物質技術層面、制度層面和理念層面。對生態文明的構建也離不開這三個層面。

生態文明理念層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它認為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基於一個科學常識之上,即:人類生存於自然生態系統之內,人類社會經濟系統是自然生態的子系統。生態系統的破壞將會導致人類的毀滅。因此,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同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在發展的過程中注重人性與生態性的全面統一。生態文明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強調以人為本和以生態為本的統一,強調「天人合一」,強調人類發展要服從生態規律,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而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價值觀認為,只有人是主體,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須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它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以「利潤最大化」為發展動力,推崇物質享樂主義,最終導致對自然資源的肆意開發。

生態文明制度層面:生態優先的制度體系

在制度層面,生態文明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要求,發展中始終貫徹「生態優先」的原則,通過完善制度和政策體系,規范人類的社會活動,實現傳統市場體制和政府管理體制的轉型,核心是通過強化生態文化教育制度、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立生態經濟激勵制度等,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供製度和政策保障。

而在工業文明300年的發展過程中,從未將生態理念納入制度考慮,漠視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將經濟的快速增長、物質財富的積累作為衡量社會進步以及個人發展的准則;把無限擴張的市場和計劃建立在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虛幻泡沫基礎之上。

生態文明物質層面: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在物質層面,生態文明倡導有節制地積累物質財富,選擇一種既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又不損毀自然環境的健全發展,使經濟保持可持續增長。在生產方式上,轉變傳統工業化生產方式,提倡清潔生產;在生活方式上,適度消費,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而工業文明以不計環境代價的方法掠奪式地發展經濟,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費、高污染,將生態環境變成了「資源庫」和「垃圾場」,導致自然生態的急劇惡化。其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不可持續的線型過程。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做貢獻。

二、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世界幾大古文明的衰亡到工業文明的困境,從現實的發展需要到未來全人類的安全,生態文明無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古文明衰落的啟迪:生態文明是人類的理性選擇

距今大約8000年前,人類邁入了農業文明時代。隨著農耕作業的發展,生產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也不斷加劇,由於生態環境惡化致使古文明衰落和變故的例子屢見不鮮:

尼羅河流域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造就了輝煌的古埃及文明。但是,不斷地砍伐森林、過度墾荒和放牧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最終使古埃及文明失去了生存發展之本;誕生於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也是由於土地的惡化和人口的增加,導致「生命支持系統」瀕於崩潰,最終走向了滅亡;過度開發造成的土地鹽鹼化,使偉大的印度文明走向了沒落;同樣,盛極一時的樓蘭古國的急劇衰亡,也歸咎於生態系統的破壞和自然環境的惡化。

這些古文明的衰落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應該反思長久以來人類自身與自然界的不和諧關系,重新進行理性的選擇,走生態文明之路。人類文明同生態環境之間是唇齒相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只有徹底摒棄以破壞環境、過度消耗資源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才能使人類文明之花常開不衰。

工業文明深刻的教訓:生態文明是根除「頑疾」的「良葯」

西方工業文明困境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用觸目驚心的案例描述了大量使用殺蟲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敲響了工業社會環境危機的警鍾。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一書提出了令全球震驚的觀點:「如果讓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像現在的趨勢繼續下去,這個行星上的增長極限將在今後一百年中發生。」

正如美國環境政治學創始人之一、舊金山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約埃爾·卡西奧拉博士所說:「整個西方工業文明的社會秩序都建立在對經濟增長無限追求的基礎上,但是,無限追求經濟增長的後果卻是非常危險的。從生態學角度來講,無限制的經濟增長是不可能的,其短期內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長期來講對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和非人類都會是非常致命的。」

工業文明的本質是資源型經濟,其生產和增長依賴於大量的資源投入。而自然資源並不是無限的,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持續地破壞生態系統,最終會導致總崩潰。

工業文明在為其「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付出慘重的資源環境代價的同時,也在逐步走向滅亡。

工業文明的教訓告訴我們,那種先污染後治理、只發展經濟不顧生態環境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只有走生態文明之路,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才能根除工業文明的「頑疾」,讓全人類走向「健康」。

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生態文明是工業化「救贖」之道

中國近代的經濟發展走的是一條傳統老路。雖然,我們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內,工業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為此也付出了慘重的環境代價:污染造成的水危機步步緊逼,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荒漠化迅速蔓延,大氣污染造成的氣候異常現象頻頻登場……尤其是在西方工業化已經給全球帶來巨大環境壓力的背景下,中國工業化進程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更加凸顯。我們正面臨兩難的選擇:一方面,作為後發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需要加快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面對全球生態環境的現實和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中國又必須超越傳統工業化。

讓我們更加尷尬的是,環境污染已威脅到我們的生存,並嚴重製約著我們的經濟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投入的需求還在不斷加大,而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的有限性註定延續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舉步維艱,路越走越狹窄。

生態文明的實踐將緩和目前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突出矛盾,幫助我們走出困境,實現工業化與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生態文明是中國唯一的出路,是中國工業化的「救贖」之道。

全球生態安全的要求:生態文明是人類未來之本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指出,現代社會如同置身於朝四方疾馳狂奔的不可駕馭的力量之中,這種力量必然將現代社會帶入被人為製造出來的大量新型風險之中,這其中包括生態破壞和災難。事實上,這種災難正在不斷逼近:核輻射和核污染、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淡水危機、能源危機、氣候變暖、物種滅絕等,每一種都關繫到人類未來的生存。僅僅其中之一的全球氣候變化便足以讓人們惴惴不安。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雖然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但其受關注程度和熱鬧紛爭場景足以說明,關繫到全球生態安全的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人類的高度關注,生態危機可能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人類只有以平等的心態調整同自然的關系,才能擺脫巨大生態風險,遠離滅頂之災。生態文明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需求,是人類未來發展之本。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路徑和發展方略

雖然中華文明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但無論是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還是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這使我們有可能率先超越長久以來主導人類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成為全球生態文明的先行者。今天,我們如何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倫理思想,順利跨越工業文明,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任務,讓生態文明光芒照亮我們未來的發展之路?

在黨的第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在總結了中國和世界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發展。科學發展觀現已寫入黨章,成為黨的指導思想。近年來全黨、全民在學習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上有很大進展,出現了新氣象。

樹立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是要建立以人為本,以生態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發展觀。雖然在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處於主動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始終是自然環境的產物,生存、繁衍和發展,都要從自然中汲取「養料」。人類必須拋棄工業文明時代的「主觀價值論」,進而選擇將自己納入到自然秩序中的價值觀,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融洽相處、共生共榮,和諧發展。

第一,人與自然是平等、和諧的統一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自然、人、社會演變的歷史過程及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揭示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正確運用而不可違背自然規律。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並且提醒,「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能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

第二,要用科學發展觀取代「竭澤而漁」的傳統增長觀念。科學發展觀是一種不侵害後代人生存發展權的發展觀,與生態文明在價值層面高度契合。樹立科學發展觀,要摒棄輕視生態和征服自然的思想,學會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樹立科學發展觀,要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密切關注對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權衡利弊,確保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共存共榮;樹立科學發展觀,還要改變利己主義的人類中心論,革除不計生態後果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思想,使生產和生活方式做到合理和科學。不是把自然看做是被人類隨意剝削和利用的對象,而是把它看做人類生命的源泉和價值的源泉。

貫徹生態優先原則,建立生態文明的社會制度

制度是文明的產物,標志著文明進步的程度。只有建立健全的生態文化、法律和經濟制度,才能有效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發展。

建設生態社會制度的核心,是把「生態優先」的原則,納入各項制度建設中,通過「生態優先」的各種制度設計,合理規范人的社會行為,協調各種社會關系,避免由於資源分配不公和權力的濫用而造成對生態的破壞。生態文明下的社會制度,應當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種關系,按照公平原則平等地分配自然資源和環境責任,以建立有利於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社會秩序。

第一,強化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制度。生態道德驅動著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的自覺性、自律性與責任感。通過生態文化宣傳和教育,讓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最終化為社會行為,使個人發展同生態環境形成良性互動。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生態環境的優劣。加強生態文化教育,可以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並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斗爭;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深刻認識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第二,落實生態保護法治。制訂與修改有助於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並且強化監督與檢查,確保其貫徹落實。通過法治建設調動社會各界主動自覺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明確社會各方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權利和義務,自覺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維護自身的生態環境權益。同時,要通過建立和實施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激發和強化各級領導幹部、環境執法人員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意識。

第三,建立生態經濟激勵制度。採取各種經濟和行政手段,激勵政府、企業、民眾保護生態環境,形成人人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制度環境。各級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建立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財稅體制和行政體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經濟、行政制度基礎和政治保障。特別應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超越傳統工業化道路

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是中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是生態物質文明的關鍵。我們應當選擇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將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在生態環境可承載范圍之內發展。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全力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革命。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及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那麼,我們怎麼實現這種轉變呢?

一是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通過大量消耗資源來實現增長、導致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不同,循環經濟則是通過「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和資源的不斷循環使用,來帶動經濟的效益型增長,以消除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的危害,力求達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最終使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一種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它對資源的利用表現為「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其經濟特徵是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二是走低碳經濟之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雖然與循環經濟的側重點和衡量指標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具有相同的理念和價值觀。低碳經濟涉及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它將引領我們超越建立在傳統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低碳經濟已逐步成為全球共識。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利用、高效率和能源結構潔凈化、合理化,因而是我們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的一劑「良葯」。低碳經濟是一個「技術—制度」綜合體,為加快推行,需要在工藝技術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制度改革創新兩個方面同時並進,力求在「十二五」期間有一個新的起色。

三是大力倡導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社會理念的實踐基礎,在一個企業或一個小范圍內推行清潔生產,從原料到最終產品產出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利用資源能源,這與循環經濟遵循的「3R」原則完全一致。與傳統的生產方式相比,清潔生產注重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不僅在生產過程中要節約原材料、能源並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

人類文明的歷史是一條連綿不斷的長河,每一種新近的文明形態都是對前一種文明形態的揚棄。生態文明對於工業文明既有否定,也有承續。工業文明時代所創造的輝煌的科學技術、偉大的思想理論、不朽的藝術成就和空前的社會發展,我們必須充分肯定和繼承。但是,工業文明時代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觀念和發展方式,我們要毫不留情地予以革除和改造。我們要終結的,是一個時代的文明模式,而人類文明的歷史是不會終結的。

⑤ 印度比西方更強調平等,甚至是眾生平等的理念。但這樣的理念為何會出現殘酷的等級體系,如婆羅門等

婆羅門教,不是平等理論,而是四姓等級理論。
第一等級,婆羅門。第二等級,剎帝利。
第三等級,菲舍。第四等級,首陀羅。

平等理論,是佛教提出的。
佛教認為:眾生平等,皆可成佛。

⑥ 印度教…核心思想

印度教核心思想印度教認為善惡有因果,靈魂有輪回。善行能讓人死後升回天,惡行則讓人死後墮為答畜牲。印度教主張禁慾和苦行,以達到靈魂的凈化。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即使踩死一隻螞蟻也是不仁。因而印度教教徒一般是吃素,最保守的印度教教徒甚至連雞蛋都不吃。

⑦ 英國和印度的政治生態特點是什麼為什麼

經歷了近兩百年的殖民統治和20世紀初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印度取得獨立後就很快實現了相對穩定的西方式民主,這與新加坡和巴基斯坦這些亞洲國家有著明顯的區別。印度獨立後,不僅建立了與英國相似的政體及國家權力架構,即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還建立了比較民主的選舉制度,印度普選制度也基本完形;並且建立了穩定的和平的政權輪換制度。這些特點說明印度政體有明顯的西方民主制的特徵,但是,同時印度又是一個具有東方威權統治特色的國度,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在印度國度也發生了異化,印度政體也保留了適合本國國情的部分。
獨立後,印度便將英國殖民主義時期確立的議會制度,全盤接受下來,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加以修訂完善。它在形式上與西方特別是與英國的民主政治體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如:
(1)制定了一部議會民主政體的憲法。印度憲法於1949年11月通過並於1950年1月正式實施。憲法宣布公民的平等權、自由權(言論、集會、結社、居住、遷移自由等)、文化教育權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權。
(2)民主選舉制度建立。印度獨立後,每五年進行一次大選,從1952年第一次大選以來至1999年10日共進行了十三次大選,從未中斷,議會民主制度也未發生動搖。
(3)實行多黨並存的政黨制度。印度政黨之多可為世界之冠。根據印度選舉委員會的報告,印度第一次大選時,全國政黨總數為192個。第十一大選時參加角逐的大小政黨多達443個。參加投票的選民達5.9億。印度素有所謂「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之美稱。
(4)構建了三權分立的權力架構。印度國會是印度聯邦的最高立法機構,分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聯邦院代表各邦,有240位左右議員,由各邦議會和直轄區分別選舉產生,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議員的三分之一。人民院由選民直接選出,由五百四十名左右議員組成,任期五年,期滿全部改選。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集體對人民院負責;總統是印度的「國家元首」,享有非常廣泛的行政權。印度最高行政機關是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
但印度的議會民主制又非純粹的西方議會民主制,它具有某些東方威權體制的一些特徵。英國的議會民主制在印度國度已經發生了異化,如:
(1)印度政黨制度是多黨並存,但是以國大黨為軸心實行多黨競爭,國大黨在中央居於支配地位,是主宰著印度政治和左右政局發展的核心力量。
(2)印度屬於專權的議會民主制,因為在印度,行政對議會負責,議會以民主為基礎,下議院對立法和財政事務有最高控制權。這樣行政與立法、下議院與上議院間的相互制衡是乏力的。而由於議會修改憲法的程序要求低,范圍五限制,司法的地位和權力沒有保障,無法制約行政和立法。因此一切權力都掌握在議會多數黨或者可以說是掌握在多數黨領袖手中,英·甘地執政14年獨攬一切大權即是體現。印度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三權分立」,而是一種「三權合一」的議會民主制體制。
(3)印度名義上實行普選制,但實際上卻是半普選制。各次大選取勝的執政黨和領袖均沒有獲得多數的選票,甚至有幾次大選不過半數。而在人民院中又採取所謂的相對多數制,即各政黨只要選民票數領先就可以在人民院佔有優勢的議席。印度雖然有百年以上的憲政發展歷史,但由於印度社會貧窮,經濟落後,選民投票的盲目性相當大。
(4)印度實行種姓制度。印度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信仰的國家,她的大部分居民劃分為許多相互隔離的種姓集團。種姓作為一種利益集團,直接構成了新政治制度的基礎:政黨成為了種姓集團的代表,種姓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加強。在村評議會、邦議會和國會選舉中偶那個,屬於同一種姓的人團結起來,力爭把自己的代表選進政屆。表面上轟轟烈烈的政治民主與實質上是中世紀的落後的種姓制度密切結合構成了印度政治的重要特色。印度的民主政治為「種姓政治」,在印度政治和政黨制度中,種姓因素的作用遠遠超過其他一切因素,沒有一個印度政黨能逃脫種姓的影響。
當西方議會民主制移入到這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印度社會後,不可避免地要同當地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發生激烈的沖撞,外來的西方式政治制度不得不作出改變以適應印度社會的文化傳統,這樣就形成了西方議會民主政體加東方威權體制特徵的印度政治制度。在對英國式議會民主制的異化過程中,西方「民主」制度的美好理想和原則與印度固有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相結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政治制度。

⑧ 中國和印度的行動主導了地球變綠說明中國保護環境建設綠色中國理念以深入人心這句話對不對

emm,近期以來,因綠化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總被西方指摘的中國和印度,一舉摘帽,成了世界綠化行動的主力軍!其中,僅中國一個國家的植被增加量,更是佔到過去17年裡全球植被總增加量的至少25%。

NASA發表於2月11日的《自然》雜志稱,中國和印度境內的綠化帶非常醒目。雖然論植被區面積,中國僅為全球的6.6%,但中國佔到全球植被葉面積凈增加的25%。中國的綠化主要來自森林(42%)和耕地(32%),而印度主要來自耕地(82%),森林只佔4.4%。

其實,科學家們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注意到了地球有綠化跡象,但當時他們只是認為這是由於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造成的,並不清楚人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現在,通過分析近20年來累計的衛星遙感數據,這些研究者終於可以確定:

正是中國和印度的人類活動,推動了全球綠色覆蓋面積的增加

⑨ 印度面臨的生態環境及人為原因

生態環境遭到污染或破壞是印度當前所面臨的嚴重問題。據印度官方調查,全國70%以上的地表水遭到污染,80%的居民得不到干凈的飲用水,與飲水污染有關的疾病使印度每年損失7300多萬個工作日。(註:孫培鈞:《印度的環境保護與持續農業》,《南亞研究》, 1990年第1期。)大氣污染同樣嚴重。印度商業能源中,有60%來自灰分很大的低質煤和褐煤,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化學、機械等工業很少有排污設備,導致這些地區癌症、肺病、皮膚病和肢體畸形發病率很高。除了生態環境污染以外,還有水土流失問題。由於長期的過量採伐林木、毀林開荒和採集葯材,森林面積不斷縮小。從獨立初期到90年代,印度的森林覆蓋率從35~40%縮小到19.5%,森林的蓄水作用日益減弱。因水土流失而造成9000萬公頃土地受損,相當於國土面積的1/3。僅在印度的喜馬拉雅山地區水土流失每年使4900萬公頃土地受損,地表土損失達60億噸。森林面積縮小引起的氣候條件惡化和雨量減少,造成沙漠和乾旱地區面積的擴大。目前印度乾旱地區面積已佔耕地總面積的70%以上。60年代中期開始的綠色革命,由於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過量開采地下水,農田土壤受到污染,土地質量下降,地下水位在不斷下降,從而使農村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⑩ 印度的自然環境字數不限

印度所處的自然環境

古代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面積約410餘萬平方公里,遠大於古代埃及與巴比倫的面積之和。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是一個半島,狀如不規則的倒三角形。也有的學者將印度形象地比喻成一隻碩大無朋的牛乳,並相應將印度洋上的明珠斯里蘭卡比做從這乳房流出的一滴乳汁。莽莽蒼蒼的喜馬拉雅山脈橫亘在印度北部,將其與亞洲大陸隔離開來。因此,這一地域又被稱為南亞次大陸或印度次大陸。喜馬拉雅山詠擁有多座世界高峰,海拔達到或超過7300米的就有一百一十餘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在其中。這些偉岸的山峰頂部終年白雪皚皚,位於永久雪線之上。數千年來,喜馬拉雅山脈對於南咂民族產生了人格化的深刻的影響。這在他們的文學,政治、經濟,以及他們的神話和宗教中,都有反映,冰川覆蓋的浩茫高峰早就吸引了古代印度朝山進香者們的矚日和遐想。印度神話認為,司毀滅的大神濕婆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就居住在喜馬拉雅群山中的蓋拉娑山上,而喜馬拉雅(Himalaya)之名,則來源f古印度梵語詞hima(「雪」)和alaya(「域」)。
喜馬拉雅山脈構成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之間幾乎不可逾越的屏障。喜馬拉雅山脈的主體住杏漠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帕爾巴特峰至中國西藏南迦巴瓦峰之間,從西向東綿延2500公里。兩個喜馬拉雅山王國尼泊爾和不丹就位於山脈東西兩端之間。喜馬拉雅山脈在西北與興都庫什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交接,北面則是西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北寬度,在200-400公里之間。
喜馬拉雅山脈是從阿爾卑斯山脈到東南亞山脈這一連串歐亞大陸山脈的組成部分。6億年前,這一地區的絕大部分還淹沒在汪洋大海之中,大約1.8億年以前,古老的岡瓦納超級大陸開始解體。岡瓦納的碎塊之一,也就是形成印度次大陸的岩石圈板塊,在隨後的1.3億年間向北運動,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形成了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緣,外喜馬拉雅山脈成為這一地區的首要分水嶺和氣候屏障。60萬年以前,喜馬拉雅山就已經成為地球上最高的山脈。
從印度方向看,喜馬拉雅山脈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都向低谷冰川供水,使之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古代印度的主要河流如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均發源或流經喜馬拉雅山脈。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也就沒有人類文明。正是這些水量豐沛、浩浩盪盪的河流,吸引了印度先民前來定居並滋養了印度文明。印度人對這些河流充滿感情,恆河更是他們心目中偉大的聖河。
印度河發源於中國境內的岡底斯山西側,上游一段稱獅泉河和噶爾河,入印度後先向西北流經克什米爾,再向西南縱貫今巴基斯坦,最後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全長3180公里,流域面積96萬平方公里。印度河流域是印度古代文明的搖籃。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岡戈里冰川,向東流經印度斯坦平原,最後在今孟加拉國境內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並注入盂加拉灣。恆河全長2700公里,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恆河流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一一佛教的誕生地p布拉馬普特拉河發源下我國西藏境內喜馬拉雅山北麓,上游為我國西藏的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穿越喜馬拉雅山脈,流經阿薩姆平原,與恆河會合後水勢異常壯闊。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古代印度境內長約1130公里,流域面積58萬平方公里。這三條大河分別與其支流形成三大水采:傑盧姆河、奇納布河、拉維河、比亞斯河與薩特萊傑河屬於印度河水系,弧穆納河、拉姆甘加河、卡利河、卡爾納利河、拉普提河、甘達克河、巴格馬蒂河屬於恆河水系;蒂斯塔河、賴達克河與馬納斯河屬於布拉馬普特拉河水系。
喜馬拉稚山脈還是一個氣候大分界線,對印度次大陸和北面的中亞高地的氣象狀況有著重大影響,使山脈兩邊形成迥然不同的氣候與生態系統。喜馬拉雅山脈在冬季阻擋來自北方的大陸冷空氣流入印度,使之冬無嚴寒,同時迫使暖濕的西南季風在印度一側形成巨大的降水量。例如,西姆拉和穆索里的年降水量為1530毫米,大吉嶺則達到3060毫米。然而,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位於印度河谷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斯卡都、吉爾吉特和列城等地,年降水量只有70-150毫米。
印度半島的東面是遼闊的孟加拉灣,西面是浩瀚的阿拉伯海,南端逐漸縮小,伸入印度洋中。喜馬拉雅山脈與半島三面的水域形成古代印度的天然屏障,使印度文明處於相對的封閉狀態,從面形成了獨特的面貌和個性口古代印度北部與中圜和尼泊爾山水相連,西北部與阿富汗接壤,東面與緬甸相鄰,南與斯里蘭卡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印度擁有數以百萬平方公里計的海洋國土,蘊藏著豐富的魚類與其他資源。可以說,印度的自然地理條件是得天獨厚的。
印度地貌呈現多樣化的形態,地勢從北到南逐漸降低。印度本±大體可以分為四個地區,即火山區、印度河與恆河平原區、沙漠區和南部半島區。喜馬拉雅山區除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之外,尚有眾多的動植物資源。那裡至今林木蔥蘢,風景如畫。印度河平原與恆河平原長約2400公里,寬約320公里。從流經德里的亞穆納河至孟加拉灣,在1600公里的范圍之內,海拔落差僅有200米。因此,恆河平原可謂坦盪如砥。這些平原地區河流縱橫,水量豐沛,土地肥沃。在五河之邦的旁遮普地區,距今四千餘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不過,恆河平原的西部,即從德里至巴特那這一地區,歷來被認為是印度的腹心地帶。印度歷史上的諸多強大王朝,都將統治中心置於此地。印度河與恆河平原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非常適宜農業文明的發展。沙漠地區主要集中在印度西北部拉賈斯坦邦。塔爾沙漠是印度最大的沙漠,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口由於風化作用和洪水侵蝕,北部為沙礫沙漠,南部為岩石沙漠。夏季酷熱,最高溫度可達51℃。半島高原區與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之間橫陳著山脈與丘陵。它們的高度在海拔460-1220米之間,與喜馬拉雅山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其中最重要的是溫德亞山脈和薩特普拉山脈。它們實際上是南北印度之間的屏障或分界線。薩特普拉山脈以南是著名的德干高原。半島兩側離海岸線不遠分列著東高止山與西高止山。東高止山平均高度約為海拔610米,西高止山在海拔915-1220米之間,少數山峰高度在2440米以上口東高止山與盂加拉灣之間,西高止山與阿拉伯海之間,是兩條狹長的沿海平原。兩山最後在半島南端合為一體。其實,德干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不過600米,與其說是高原,毋寧說是高地或台地。半島地區也有許多河流,如納巴達河、哥達瓦里河、克里希納河、科佛里河等。它們的水源主要來自降雨。
印度大部國土處卡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基本上屬於熱帶季風類型,主要受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東北季風在冬季(1-2月)從陸地吹向海洋,西南季風義名夏季季風,每年6--9月掠過印度洋,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由海面吹向陸地。在經歷3-5月的熱季之後,西南季風給印度次大陸送來豐沛的雨水。對於印度人民來說,在久旱和酷熱之後,雨水開始從天而降猶如盛大的節日來臨。雨季可以持續數月。天空烏雲翻滾,豪雨滂沱,電閃雷鳴。但是,淫雨間或導致江河暴漲,洪水泛濫,也會給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
遠古時代的印度,許多地方森林密布。充沛的雨量和炎熱的氣候特別宜於林木的生長。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森林篇》描繪了羅摩一行從宮廷流放到森林之後的生活。其中有幾行詩寫道:
這些林子里開滿了花,有豐盛的根、莖和鮮果,成群的鹿常到這里來,還有成群成群的鳥鵲。
有成片的盛開的荷花,有許多水清的小河,
河裡面落滿迦蘭陀鳥,有許多池塘和湖泊。
你將會看到那些山泉,看上去真正悅目賞心,還有那些美砂的山林,響徹孔雀嗚叫的聲音。
森林常常就是印度古代仙人靜思悟道之地。另外一部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著名故事《沙恭達羅》也有森林生活的背景。廣闊的林海為印度先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使智者們得以沉瓶於精神追求而無腹中之憂。可以說,森林是印度文明發育的一個重要場所。現在,印度依然擁有6373萬公頃的森林,約占其國土面積的19.39%。
雄偉的山脈、浩瀚的海洋、奔騰的江河與茂密的森林表現出自然的強大力艟。自然力愈顯得強大,人就愈覺得自己渺小。生活在古代獨特地理環境下的印度先民,對於自然懷有普遍的敬畏心理。人們在無法理解與解釋自然現象時,就容易將之歸於超自然的力量,並把這種力量神格化。在史前時代,自然神崇拜和巫術在印度已經相當流行。它們成為後世印度眾多宗教的濫觴。印度成為宗教王國並產生獨特的宗教文化與印度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不無關系。我們甚至可以說,那樣的環境特別適於宗教的產生和流傳。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度宗教的誕生就遠早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眾所周知,耆那教中有一個派別被稱為天衣派。他們主張過簡朴的生活,反對積蓄私財,因此以不穿衣服為他們的鮮明標志。這樣的教派只能出現並存在於冬無嚴寒的印度。
雖然印度在地理上相對封閉,但天然障礙並非全然不可逾越。自古以來,外來的商賈、移民與僧人就知道從喜馬拉雅山較低處的山口進人印度。同樣,印度商賈與僧人也循這些山口與外界交通。古代印度與阿富汗接壤。橫亘在兩國西北邊境的興都庫什山脈有一些重要的山U,其中以白沙瓦附近的開伯爾山口最為知名。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砭韻雅利安人就是通過這些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的。歷史上,這些山口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意義。例如,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元太祖成吉思汗和突厥人帖術兒等世界的征服者以及莫卧兒開國皇帝巴卑爾,都是通過這些山口進入西北印度的。近代以來,情況有所變化6掌握先進航海技術的西方殖民者,更多從海路進入印度。印度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曾經多次受到外來文明的沖擊和影響。
中世紀穆斯林的入侵給印度帶來了新的文明因素,使印度的宗教和社會狀況趨於復雜。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沖突始終不曾中斷。1867年,賽義籀爵士率先提出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是「兩個民族對之說,1929年,全印穆斯林聯盟主席、詩人和哲學家阿拉馬·伊克巴爾主張建立一個「統一的穆斯林國家」。1933年,法學家拉赫馬特·阿里等人將這一尚未問世的國家命名為巴基斯坦。1940年,巴基斯坦國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納系統闡明「兩個民族」理論,使之成為建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的理論基礎。【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國成立,使印度東西兩翼失去約9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東巴基斯坦於1971年12月】6日脫離巴基斯坦,建成獨立的孟加拉國。
印度現有國土面積為三百餘萬平方公里。南北最長距離為3214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為2933公里,陸地邊界約1.52萬公里,包括一些群島在內的海岸線總長約7517公里。印度共設28個邦和7個中央直轄區。然而,需要說明的是,在28個邦中有兩個尚存爭議,未能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位於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查漠和克什米爾是印度與巴基斯坦均聲稱擁有主權的地區,雙方現在分別控制著其中的一一部分;印度1987年2月20日成立的阿魯納恰爾邦約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歷來屬於中國。
今日的印度在西北部與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接壤,在北部與中國、尼泊爾及不丹相鄰,在東部與緬甸和盂加拉國毗連,在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
印度文明就是在這樣一片遼闊的土地上興起和不斷發展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