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環境論文

生態環境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1-23 04:01:58

① 城市生態環境包含哪些方面起到什麼作用論文3000字以上

朋友。3000字以上的,城市生態環境的

② 要一篇生物生態環境的小論文

引論、國際政治學家眼中的環境保護論文範文生態環境問題 依國際政治學家眼光看,生態環境問題是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依不同興趣研究的環境保護論文範文,哪怕從國際問題研究(而非國內問題研究)這樣一個大范圍來看亦是如此。 第一個主要的角度,主要從經濟出發,更多反映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的興趣,叫作「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它要求在考慮經濟增長的同時,注重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相互作用,力求實現一種比較協調、均衡、有連續性的發展。這方面的研究和認識,可以追溯到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在兩個世紀以前寫下的《人口原理》,簡單說,作者的預測是,如果聽其自然,人口增長會呈現幾何圖式(2、4、8、16……),而人類所需的食物的增長最多是算術方式(1、2、3、4……),最後的結局當然十分悲慘。到本世紀50至60年代,歐美一些科學家和經濟學家開始研究人類的生產活動、科學技術改進和資源消費方式之短期和長期的不同後果,其中最有名的是60年代末提出的名為「增長的極限」的《羅馬俱樂部報告》,這份報告及其他類似的文章、專著的一個共識是:如果人類繼續現有的科技開發方式、人口增長速度和資源消耗結構不變,那麼,地球的生態環境將遭到嚴重破壞,資源有可能耗盡,世界人口和工業生產也將最終發生非常突然、無法控制的崩潰。80年代,美國著名學者萊斯特·布朗出版的名著《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對可持續發展觀首次做了系統闡述,它分析了經濟發展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如土地沙化、資源耗竭、石油短缺、食品不

③ 保護生態環境的論文

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是我們生命的搖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我們每人都有責任來保護她。近幾年人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了,無論在電視,廣播里,報紙上經常會見到關於換進保護的話題,也經常會見到由於環境破壞給人們帶來的自然災害,所以作為地球村的小公民,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來保護我們的環境,保護我們的家。現在水資源的缺乏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建議的大家節約水,早晨洗臉時把水龍頭擰小點,生活重要循環利用水。現在正是春天,我們阜新地區的風多而且大,不時就會看塑料帶隨風飄舞,所以我們要地形媽媽買菜時不要用塑料帶方便袋,以減少白色污染,再有我們這里刮風時塵土飛揚,經常會眯眼睛,我希望每年春天我們能親手種植一棵小樹,讓它和我們一起茁壯成長,來抵禦那討厭的風沙。還有我們不使用一次性餐快,因為它是用樹木做的。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沒有了地球我們無處可去,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地球會重新煥發生機,更加美好的

④ 生態與環境科學課程論文

環境科學不僅包括生態因素,還有化學、地質學等等因素,比如環境科學這個版學科有如下課程權:環境化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地質學,還有物理因素,比如聲音環境等。生態學是側重於自然環境,是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之間的關系

⑤ 求環境生態學論文,3000字以上!

生態學這個我總覺得很廣泛,可以寫的東西有很多,可以從環境著手,也可以從生態平衡等等著手,所以,你自己在網上找些參考的吧(世界生態學)可還行

⑥ 如何從自身做起建設生態文明論文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那麼作為我們該怎樣做呢?
一、 尊重生命 尊重自然 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人類自認為是萬物的主宰,往往忘了動物的基本屬性,只不過是思維發達的高級動物而已.我們重視自己的生命,對其他生命卻缺乏尊重.掠奪式開發給人類自己帶來了大麻煩,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乾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造成了其他生命的滅絕,生物多樣性銳減,各種災害頻發,自然生態系統嚴重受損.人類生活受到了困擾,甚至威脅到人類子孫後代的生存.這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自然規律的惡果.生命的個體之間要相互尊重,和諧相處,因為,誰都離不開誰,就像我們離不開水、空氣和陽光一樣.我們每天在享受自然界帶來的愉悅時,是否想到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不敢想像假如有一天我們的餐桌上就剩下大米和白菜時,可能就要步恐龍的後塵.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十八大報告給了明確答案,那就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二、 資源節約,保護環境從點滴做起
十八大報告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就要求我們每個公民,自覺履行適度、合理消費,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生活勤儉節約;自覺保護自然和環境;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縱有廣廈千萬間,睡覺只需三尺寬;縱有衣服千萬件,一次也只能換一件;縱有資金千百萬,一天也只吃三頓飯;縱有家產億億千,最後也只得化青煙」.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有限,作為國民應該充分認識國情,自我約束,少些慾望,生活中從點點滴滴節約做起,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為生態文明建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近在電視CCTV的一個頻道看到一則廣告「我的環保搭檔」,一群小朋友在學習中兩面用紙,生活中自帶水壺,吃飯不用一次性餐具,自帶筷子等一些點滴環保行為,很是值得提倡.媒體的正面引導是不容忽視的正能量,也希望各地方媒體都能積極行動參與其中,加大環保宣傳力度,提高廣大公民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
三、 為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工作
相信每一位生態工作者看到十八大報告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時候,都會感到無比振奮,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的重視.生態研究工作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同時也有壓力和挑戰.對從事生態研究的單位與個人來說,是機會,更是挑戰.如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需要我們生態人的理性思考.保護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宜人的氣候以及人類健康生存所必須的一切生態產品,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從事生態研究隊伍的一員,必須要把握機會迎接挑戰,努力工作,為大美龍江、生態龍江建設,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⑦ 勞駕給我一篇關於環境保護方面的論文

淺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如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個難題,工業革命在推動人類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問題。如大氣、水、海洋污染、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物種的大量滅絕,資源耗竭、溫室效應等等。談到這里,我又勾起了童年的記憶:兒時的家鄉鬱郁蔥蔥的楊樹林一片一片,林間清澈的泉水靜靜流淌著,林周的田野上,雜草叢生,鮮花錦簇,蝴蝶紛飛,鳥兒雀躍。而今天卻是一片荒蕪,風沙肆虐。過去我們對生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才釀下今天這罪惡的苦果。年輕的我們經受過了生態惡化帶來的災難,改善生態,扭轉生態惡化的重任已落到我們的肩上。

在新形勢下,改革的春風已吹遍大江南北,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經濟發展的同時,怎樣保護環境,使二者能和諧共存呢?從金光集團談起吧!談到金光集團APP,我感慨萬千。金光集團APP紙業的發展時時處處貫穿著環保的理念。

APP中國秉承「植樹造林,造福社會;制漿造紙,造福人類」的原則。高度重視企業與環境的持續發展關系,致力於環境保護,形成林、漿、紙一體化永續經營。在「實業報國」理念的驅動下,金光集團在興建現代化紙廠同時,投巨資營造的桉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基地,且將荒山、荒地、棄耕地等沒有生態價值的灌木林重新造林,綠化了荒山,保持水土,改善了土壤。APP也十分重視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天然林區的保護,真正做到了生態營林,環保制漿,綠色造紙。截止2006年6月,APP在中國廣西、廣東、海南、雲南等8個省及自治區營林454萬余畝,使8個省區鄉鎮、村莊帶來了綠的生機,其造紙不伐一根天然林木。眾所周知,我國是耗紙大國,APP紙業改變了過去進口紙的傳統觀念,在滿足人民生活用紙的同時,重視環保建設,具備完整的「三廢」處理設施,其排放的廢水能夠養魚,就足以證明這點。在今天,APP在發展中,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我們知道環保也是新農村中建設中重要的一部分。通過營林,在農民合作,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營林的積極性。在各縣、村大面積生態營林,使過去的窮山重現綠意。APP在生態營林同時,通過捐資助學、修路架橋、提供就業等等,為貧困地區打開了致富之路。這樣既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又做到了環境的保護。金光集團APP對環境的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植樹造林不僅綠化荒山,改善人民生活。而且大大減輕了「溫室效應」。APP紙業植樹造林真正做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存。

一個人的價值,不是因為你想做什麼,而是你能夠做什麼。我是從山村裡走出的孩子,目睹家鄉這幾年的變化,選擇林學,從事林業工作,是我無悔的選擇。我在金光集團APP的日子,讓我長了見識,開拓了視野,受益匪淺。在這里,我認真學習每一天的課程,就像在學校里學習一樣。這里有造林方面的專家,也有開拓青年思想的導師,我不斷學習、思考,我更堅定對林業工作的信心。植樹造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林業這行是環保的行業,其工作經常與自然打交道,吃苦是必然的。但我想只要自己喜歡,那麼再苦也是快樂的。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恢復生態環境應以人為本,需要全社會提高環保意識。環境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節約能源,恢復植被,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減少污染,減輕「溫室效應」是刻不容緩的任務。能夠學林業,干林業這一行,我很光榮!

人生總是充滿了坎坷,面對今天的就業形勢,學林的人也不一定能走上林業的工作崗位。但我想這並不是重要的,只要有一顆熱心,用自己的行動,盡最大努力去支持環保事業,只要付出了汗水,就能收獲希望。人生如戲,兒時的我對海南島充滿著無數的遐想,今天終於夢想成真了,看到了大海,椰林,一切是那麼美好。明白這些後,我會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積極准備迎接社會的考驗,相信苦心人,天不負。只要盡力,就是成功的。

人與自然是生命的共同體,每一株小樹都是一條生命,都在默默地為改善生態環境做出貢獻。大自然選擇了我們,我們不能與之對抗。因為歷史的教訓告誡了我們: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自然,我們要愛惜它、保護它。

朋友們,我們肩負環保的重擔。在今天的大好形勢下,我們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培養吃苦耐勞,樂於敬業的情操,以良好的心態,腳踏實地,為環境保護、經濟繁榮發展做貢獻吧!

淺談生態環境保護與圍場旅遊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來的,指的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依此定義,世界旅遊組織提出的可持續旅遊是:「旅遊資源和吸引物的開發、使用,不以犧牲我們子孫後代對其利用為代價」,要求旅遊設施的規劃、開發和運營,都應以環境、社會、文化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標准,在確保從旅遊中獲得收益的同時,旅遊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結構不會由於遊客的到來而受到破壞。換句話說,為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處理好旅遊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是關鍵。這也是環境與發展領域的一個前沿問題。
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位於河北省最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過渡地帶,是陰山山脈、大興安嶺山脈的尾部向西南延伸和燕山山脈余脈的結合部,是遼河、灤河的主要發源地。在西北地區有一道自西南向東北蜿延的塞罕壩,壩上高原地勢開闊,丘陵起伏,氣候寒冷,水草豐盛;壩下地區層巒疊嶂,溝谷縱橫。全縣地域遼闊,地形條件復雜,東西差和南北跨度大,森林覆蓋率46.01%,草地覆蓋率18.91%,動植物資源豐富,形成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建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和2個省級森林公園,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類型齊全,構成了絢麗多彩的自然世界,被譽為「京津綠色屏障」,為生態旅遊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作為一個民族自治縣,圍場是清代有名的皇家獵苑,中國具有眾多珍貴的歷史遺跡、人文景觀和特有的風俗民情,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但是,這一切都必須以藍天、碧水和青山為依託,都離不開環境保護的保障。
二、旅遊業的健康發展,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推動了景區生態環境的保護。
首先,旅遊業的發展向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才能更好地激發人們的旅遊願望並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由此必然加大旅遊區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力度。同時,旅遊收入又可以為環境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從而為區域環境的改善注入新的動力。二是通過發展旅遊,可以把一些對自然資源的直接開發轉換成間接利用,減少資源直接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促進了當地環境質量的改善。特別是壩上地區,實行禁牧、減牧、育林養草和實施重點生態建設工程以後,旅遊業代替畜牧業正在成為當地的重要產業。三是通過旅遊,可以把人們帶進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寓教於樂,讓人們在欣賞秀美山川和綺麗景色的同時,充分認識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及緊迫性,增強人們保護自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三、旅遊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著矛盾對立的關系。
一是不合理的開發建設。現代的旅遊景點景觀,己經不是以完全原始的形態使消費者無償地直接享用了,它要經過旅遊企業一定程序的開發與建設,將眾多的潛在資源變成經濟資源,從而使自然資源變成商品,或是使已經商品化的天然資源更易於交易,再通過商品的形式以經營的方式與消費者相交換。這種以破壞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所進行的掠奪式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破壞和影響。有些旅遊開發規劃是由投資者自己制定的,他們往往從本部門或區域的經濟利益出發,以能夠獲取批准權為出發點,以能夠獲取經濟效益為最高目標,而沒有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通盤規劃,肆意地破壞旅遊景區的自然環境。於是,旅遊景區內:想側耳聆聽無奈噪音越來越雜,想抬頭望天無奈大廈越蓋越高,想舉目遠眺無奈賓館越建越多……一系列的開發建設嚴重地破壞了自然景區的和諧和美觀,遊人慾至此修身養性,擺脫掉日常工作所帶來的煩躁和緊張,但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卻常常使他們苦不堪言。究其實質而言,開發的本身就意味著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它們都是以環境的損壞為代價的。所以,我們必須把開發性的破壞減少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護可貴的旅遊資源;二是旅遊者本身對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為在旅遊熱點季節,大量遊客湧入造成的擁擠和混亂。某些素質低下的遊客有意無意的破壞行為造成的環境惡化。此外,大量遊客的踐踏使土質發生變化,眾多的人口停留使當地的能源消耗失去常態以及旅遊者和旅遊交通工具帶來的水環境污染、大氣污染、雜訊污染和視覺污染等等,都使旅遊區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污染。
四、建立旅遊與環境的良性互動關系,實現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是促進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旅遊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中,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以保護優先,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加強旅遊區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提高旅遊管理和環境管理的能力。
二是合理規劃,綜合決策,協調發展。在發展旅遊,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時,應統籌考慮全縣人口、社會、經濟、環境和資源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充分考慮環境與資源對旅遊業發展的承載能力,防止因短期行為而過度開發資源,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為此,應制訂包含環境保護在內的旅遊可持續發展規劃,使旅遊設施的布局和旅客流量的設計建立在環境和資源可承受的能力之內;加強旅遊景點建設的環境評價論證,促進人工設施與自然環境、區內環境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一;在旅遊開發的決策過程中,應保證相關各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和公眾特別是當地居民有正常的參與渠道。與此同時,在制訂區域環境保護規劃時,應把旅遊區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充分考慮旅遊區的特殊功能,保證旅遊區的環境質量;應採取法律、行政和經濟等強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對旅遊區環境與資源的污染和破壞,從而保障旅遊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旅遊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關系全縣社會經濟發展和子孫後代福祉的大事。《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提出的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是:積極推進風景名勝區及各類旅遊景點水、氣、垃圾和雜訊污染防治,保護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生態環境;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創建風景名勝示範區;合理控制旅遊規模,嚴格旅遊設施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後一個時期全縣旅遊生態環境保護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進一步抓緊旅遊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准、政策和制度的建設,規范旅遊開發行為。在進一步完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旅遊景區景點環境保護暫行辦法》的基礎上,加強法制建設,促進旅遊資源開發有序進行,是搞好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和保證。
2、抓好旅遊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准確把握旅遊資源開發的合理度。對旅遊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進行規劃,是確保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旅遊區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
3、加強旅遊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堅決制止新的生態環境破壞。要加大現有法律、法規、制度的執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努力防止和減少旅遊區新的人為生態環境破壞。
4、開展典型示範,引導生態旅遊健康發展。近幾年,全國涌現出一大批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都相當不錯的典型。要吸取他們的成功經驗,探索、總結各種典型模式,推動圍場旅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5、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廣大公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素質。全縣旅遊經營管理單位、從業人員和遊客是實施可持續旅遊的主體,其環境意識與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繫到可持續旅遊的成效。因此要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並不斷提升旅遊區宣傳教育的科學性、趣味性、參與性,在潛移默化中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入耳入腦。
6、加強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共同推進旅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旅遊生態環境保護涉及多方面、多領域,需要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與合作。環境保護部門要聯合旅遊、建設、林業、文物以及國土資源、水利、農業等部門,爭取計劃、財政等綜合部門的支持,共同推進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
7、建立環境與旅遊發展綜合決策機制,促進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是一個投資大、周期長、短期內難以見效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建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把旅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考核幹部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嚴格考核,同時逐步建立公眾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參與監督機制,提高環境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當前圍場正處於建設發展加速期,縣委、縣政府確定了「農業立縣、工業強縣、旅遊興縣、開放活縣、民營富縣」 的發展戰略,旅遊業成為全縣一大特色產業,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發展舉措越來越有力,發展後勁越來越充足。我們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因此,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是保證旅遊這一特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⑧ 生態環境 英語論文

談談環保與科技

一、超越傳統工業科技

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的特徵之一,就是人類能創造和使用工具,還能用特殊的文字元號去解釋自然。就是說,人類比其它動物更具有一種科技能力。藉助這種能力,人類才能創造出大自然中本不存在的東西――人類文明。

科技在不斷演化,人類文明也在不斷演化。一萬年前,在人口資源的壓力下,人類由漁獵採集文明向傳統農耕文明轉型。傳統農耕文明經歷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青銅時代,中國的商朝和西周王朝屬青銅時代。第二個階段是黑鐵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屬黑鐵時代。隨著鐵冶煉和鑄造技術的普及,傳統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因適應不了新生產力的要求而開始崩潰。直到秦王朝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一個「鐵農具+小農經濟+君主官僚制+儒道法意識形態」的中華文明得以成型。農耕文明一萬年以來雖有各種自然災害和戰爭,但人類總的來說是穩定和安全的,因為當時的科技主流順應了自然法則。傳統的農耕文明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能力是有限的,對大自然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他們敬畏自然。中國四千年前的夏朝,規定春天不準砍伐樹木,夏天不準捕魚,不準捕殺幼獸和獲取鳥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據氣候節令,嚴格規定了打獵、捕鳥、捕魚、砍伐樹木、燒荒的時間;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採集剛剛發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獸,禁止毒殺魚鱉。中國歷朝歷代,皆有對環境保護的明確法規與禁令。中國歷代農民,都知道「取之於地用之於地」的道理,從土地上生產出來的桔桿,消費食物後的糞便,都作為農家肥再還到土地,保持了土地能量的循環使用,中國耕地經幾千年而不退化。農民砍伐山林薪柴,也是控制在有限的范圍內,使村莊周圍的燃料能永續利用。中國人口的膨脹也帶來了周期性戰爭,而周期性的戰爭又將人口壓縮回到自然資源的邊界之內。世上任何科技系統,都應該限定在一定的資源范圍內,支撐起特定的人口和文明形態。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科技,從來沒超出人力畜力和鐵制農具的范圍。人們自覺地根據耕地、山林草澤和水的資源總量,來安排自己的生產和生活。由於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自我調節的、可持續利用的生存智慧,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因此延綿至今。

西方近代以牛頓力學、紡紗機、蒸氣機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人類脫離農耕文明,迅速奔向了傳統工業文明。與傳統農耕文明相比,傳統工業文明通過全新的科技手段開發了更多的礦產資源,集約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帶來了人類財富和人口總量的膨脹,形成了一個以擴大物質消費為根本導向的社會。僅上世紀100年來所消耗的能源總量就遠遠超過人類幾千年消耗量的總和。傳統工業文明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污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無限擴散,終於將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逼了出來。人類終於深切感受到地球資源和環境的有限。所謂的現代化進程,就是將自然資源轉化成可用財富的進程,所謂的現代化社會,就是人均資源消耗高、排污量大的社會。由於人口增加,由於物慾橫流,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需要,人均資源消耗量直線上升。以水為例,公元前每人每天耗水12升,中世紀約20至40升,18世紀增加到60升,而現在,發達國家的人均每天耗水量達500-600升。據有關材料統計,工業化國家每創造100美元的收入,約需要300公斤的自然資源,人均每年需要45000-85000公斤自然資源。中國如果要達到工業化國家的人均消耗水平,比如13億中國人都將自行車換成汽車,那就不是2003年每天消耗546萬桶石油的水平,而要變成每天消耗8100萬桶,遠遠超過世界目前石油消耗總量,地球上有這么多資源供我們消耗嗎?我們有能力對因此而產生的大量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嗎?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因為全面承襲了西方傳統工業的發展模式,更是因為中國對本土能源的過度消耗。從1990年到2001年10年間,中國石油消費量增長100%(從1.18億噸到2.35億噸),天然氣增長92%(從114億立方米到277億立方米),鋼增長143%(從0.67億噸到1.63億噸),銅增長189%(從72. 9萬噸到211萬噸),鋁增長380%(從72.4萬噸到354.5萬噸)、鋅增長311%(從36.9萬噸到152.3萬噸)、十種有色金屬增長276%(從217萬噸到816萬噸)。人們在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而興奮的同時,往往會忘記這些成績背後的資源消耗、垃圾成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世界上的一切成功都是有成本的。有人算過,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國的現代化需要有12個地球的資源來支撐。如果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得把地球全部吃空才能現代化。道理再清楚不過,中國本來就人多地少,資源稀缺,而傳統過時的工業科技卻又偏偏指向了稀缺性和污染性資源,這種科技具有不可持續性。誰繼續走傳統工業文明之路,誰就走上了不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因此,我們必須探索新的、可持續的生態科技之路。

二、走向新的生態科技

在全球資源環境壓力下,發達國家早已全力發展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我曾在《可持續發展與文明轉型》一文中說,發達國家新能源的開發(氫能、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豐裕能源)和循環經濟的發展(資源的循環可再生利用,零垃圾與零排放)正將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轉型階段。誰最早轉型成功,誰就是未來的主人。轉型的關鍵在於探索「生態科技之路」。新能源和循環經濟即是生態科技之路的核心。

從現有能源結構看,工業經濟目前的化石燃料如石油、煤、天然氣等都不能回收,燃燒後就消失了。更何況石油、天然氣的儲量僅夠人類再使用40―50年。世界各國對此高度重視。美國一邊在伊拉克打仗以保障石油的安全,一邊全力發展新能源。今年初,美國總統布希在《國情咨文》中說:「我提議撥款12億美元作為研究資金,使美國在製造無污染的氫燃料汽車方面領先全世界……我們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努力克服障礙,以便使這種汽車能早日從實驗室走進商品展覽室,而今天誕生的嬰兒將會成為未來駕駛第一輛氫動力無污染汽車的人。請大家和我一起加入這個重要的創新行動,把我們的空氣變得更加清潔,讓我們的國家減少對其他國家能源的依賴。」布希要求在2040年用新能源替代石油進口。為什麼偏偏要求到2040年呢?因為全球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僅為1400多億噸,按目前產量,靜態保障年限正好只有40年。如果沒有發現新的大油田,到2040年時世界已沒有石油供應美國。眾所周知,美國人口只佔世界5%,卻消耗著世界能源總量的30%,但美國仍對自己的能源未來充滿擔擾而大張旗鼓地開發新能源,確令人深思。1980年,美國第一架太陽能飛機上天。1995年,美國政府頒發「綠色化學挑戰獎」以鼓勵綠色科技發明者。2002年,美國10輛太陽能驅動的汽車無聲開動。過去的四年中,太陽能和風能連續以40%的速度增長。風力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能源,從1995年到2002年增長了6倍,從4800兆瓦特到31100兆瓦特。世界上現在的風力機組發電總量,已可滿足4000萬歐洲人的家庭需要。

從循環經濟看,工業經濟中的有些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本身並不會消失,如鐵、銅、鋁等等。這樣的資源只能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來解決,使它們永遠處於循環利用之中。幾百年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丟棄的傳統工業發展模式,曾是實現經濟增長最簡單有效的方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環境的惡化和環境運動的發展,隨著資源成本的逐步攀升,逼使一些企業開始追求一種建立在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綜合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都可經過處理後再以資源的形式重新進入生產流程。這便是循環經濟。丹麥取締了燃煤能源工廠和一次性飲料生產線,首都哥本哈根32%的交通使用自行車。日本的《家電循環法》,使上百萬台舊家電變廢為寶;《汽車循環法案》使幾百萬噸舊汽車變廢為寶;《建設循環法》使幾千萬噸建設工地廢棄物變廢為寶。日本還計劃到2010年把垃圾掩埋量將從現在的7400萬噸/年減少到3700萬噸/年,到2050年計劃減少到370萬噸/年,最終達到「零垃圾」目標。

我們同時也注意到,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新能源和循環經濟的技術皆有突破性進展,為什麼迄今仍沒有全面普及開來呢?這是由於傳統能源與工業集團的阻撓,西方各政黨受到強力制約。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技術一旦普及,將對原有利益格局帶來巨大沖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控制全球石油貿易的幾大石油公司,盡管研製氫能與太陽能最有積極性,但他們為了現有的利益,將這些科研成果封鎖在自己的試驗室中,以知識產權的名義限制轉讓,特別是限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他們既要佔盡現有石油利益格局下的好處,又要為石油枯竭時代的到來而「未雨綢繆」。在最後一滴石油沒有被用干以前,新能源技術就難以真正普及。當然,由於規模限制,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技術產品的成本也很高,也是普及受阻的另一原因。因此說,新能源和循環經濟的普及,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制度和利益問題。但反過來說,別的國家發展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早一天晚一天問題不大,惟獨中國不成。因為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容量已到支撐的極限,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新能源使用成為惟一可行之路。代價再高,成本再大,我們都得走。

集中資源干大事,正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什麼是中華民族長遠的根本利益,我們要認清楚。面對眼前的能源和環境壓力,我們少搞一些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少修一些對生態不利的大壩,少建一些怨聲載道的豪華辦公樓,少投資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項目(如石油汽車),就可以積攢下辦大事的錢。我們應充分發揮政府綠色引導和綠色控制的能力,打破一些權力部門和企業的壟斷私利,將政府財政大規模投向新能源開發和循環經濟,將政府的系列優惠政策去鼓勵新能源開發與循環經濟。在美國,每購買一輛使用新能源的汽車可減免聯邦稅2000美元;在丹麥,強有力的稅收政策鼓勵人們以風力發電。這便是我國未來綠色稅收與綠色貸款的參照樣本。新能源技術的使用,雖短期成本巨大,長期將占盡優勢。政府應當積極支持那些走在生態科技前列的企業,使它們逐漸成為中國企業的主流,因為生態科技的主體是企業。政府還應當針對那些迫在眉捷的生態科技難題迅速推進,如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技術系統,如保障人體健康的污染防治技術,如大面積生態退化的修復技術,如區域污染治理的綜合技術,如生態監測預警的科技系統等等。政府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要更多地抓好公共事務管理;在抓好公共事務管理的同時,要抓一些關系國家民族未來成敗的大事。這些大事,暫時無利可圖但關系國計民生,是政府真正的義務。

中國本來就是在傳統工業文明的遲到者。遲到就要挨打。1840年到1949年之間,中國受盡列強欺凌,內部也混亂不已。如今,我們不能在生態工業文明的路上再次落後,否則那心酸的大刀對火炮的歷史仍會重演。試想,如果別人用的是太陽能飛機與氫能汽車,我們的飛機與汽車仍是用日趨枯竭而污染環境的石油,這樣的國力如何與人家競爭?發達國家如果在能源結構和循環經濟科技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從而決定放棄舊的工業經濟科技轉向全新的生態經濟科技,那我們多年以極高環境成本所取得的經濟成就統統將成為笑話。有人將傳統工業文明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文明」,因為傳統工業文明把自然這個生命搖籃變成了生命的墳墓。又有人將新出現的生態工業文明稱之為「從墳墓到搖籃的文明」,因為它拋棄了與自然對抗的科技形式,採取了與自然和諧的科技形式,從而打開了更豐裕更和諧的時代。一定的科技系統,指向一定的資源范圍。傳統工業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續的資源范圍,而生態工業文明科技則指向豐裕、清潔、可永續利用的資源范圍。圍繞循環經濟與新能源開發,構建中國的新倫理、新制度、新文化,使中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管理方式日趨生態化,這才是我們中國未來真正可持續的現代化。為了對中華民族負責,為了對人類負責,為了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人類科技必須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科技模式,人類科技必須發展生態工業文明的科技模式。這是一項共同的事業,這是一項艱難的事業,我們這代人不得不承擔起來。
回答者:w4136 - 助理 二級 1-2 16:34
保護生態環境,創設綠色校園
塘市小學 徐柏青
環保事業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少年兒童環保意識關系人類未來的前途,幫助他們從小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進入二十一世紀,為了使環保教育有新的起色,在環境教育中做出應有的貢獻,學校決定自加壓力,創建綠色校園。2003年1月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創建綠色學校領導小組,並制定綠色學校創建計劃,同時任命環保監督員負責實施創建計劃。認真組織師生開展了有關環境教育的學習和活動,並認真進行收集、整理、保存資料,力求達到"徐州市綠色學校評估標准"。
培養少年兒童認識自然,珍惜資源,善待地球的環境意識和道德行為,幫助他們從小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是我們創建綠色學校的宗旨,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綠色校園是我們的綠色行為。
一、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
本著「處處有教育」的思想,利用春季大好時機,調整花木布局,搞好學校綠化、美化工作,創設文化氛圍,使學生從中了解花木具有消除和抵抗污染的特性,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製作宣傳標語,規范師生綠色行為。嚴格執行檢查監督制度,搞好環境保護工作,創設美麗清新的校園環境,形成環境教育氛圍。

二、認真搞好環保培訓工作。
為了使廣大教師掌握環保知識,提高業務工作能力,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學校領導組織教師開展有關環境教育學習和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環境教育能力。學校訂閱了4份有關環境的報刊,為師生提供了學習資料。有利於教師搞好環境教育工作。
三、認真做好環境教育工作。
通過學校宣傳欄、班級板報、廣播語、國旗下講話、班隊會、家長會等,面向全體師生、學生家長及社會進行宣傳教育,使綠色教育在家庭、社區紮根、開花、結果。
四、認真做好課內教育。
1、各學科認真進行滲透教育,把環保教育,寓於教學之中。教師能夠著力挖掘教材中的環保素材,結合實際生活,做好環境教育工作。
2、認真上好環境教育課。學校每周二晨會課安排環保教育課程。教師能夠做到三有:有教材、有計劃、有備課,有考核。上好每一節環境教育課,使學生初步掌握環保知識,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3、充分利用環保日,通過國旗下講話對全體師生進行環保教育。要求每班每學期最少進行兩次環境教育專題或滲透教育。
4、認真開展環保教育教學研究。每學期各年級教思品、自然、社會、環境教育、勞動的教師,認真開展"三個一"活動,寫一篇教案,上一堂環境教育研討課,總結經驗,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身的環境教育水平。
五、認真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1、各班都以班為單位成立環保小組,都有相應的活動內容及輔導教師,能夠定期搞好環保活動。
2、認真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綠化、美化、凈化校園勞動。積極開展「築起一片綠色天地」活動。定期綠化除草,翻地鬆土,防澇抗旱,修剪花木等護綠活動。在凈化校園方面,師生開展"身邊無廢物"活動,及時清除衛生死角,做到身邊三無:無紙屑、無果皮、無包裝物。
3、認真組織學生參加社區環保宣傳、調查、監督活動。
(1)、組織學生對附近街道、村莊張貼宣傳標語,宣傳綠色行為。
(2)、組織學生對家鄉的河進行水質調查,尋找污染源,並寫出調查報告。
4、認真組織學生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充分利用重大環保節日開展各種活動對師生進行環境教育,培養師生保護生態環境的光榮感、責任感、使命感。
(1)、3月12日,植樹節。每年都要組織師生進行植樹綠化勞動,調整花木布局。並開展「我與小樹同成長,為家鄉添新綠」和「節約零花錢,我為環保作貢獻」等活動。
(2)、4月22日,地球日。少先隊開展了"熱愛我們的地球媽媽"的主題隊會活動,並向全體師生宣講「只有一個地球」教育活動,使廣大師生進一步樹立環保意識。
(3)、6月5日,環境日。少先隊開展了保護環境的專題活動,並向全體師生宣講環境保護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使師生進一步明確環保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4)、9月11日-21日開展了「保護環境,熱愛地球」的系列活動,使學生的環保意識更加濃厚。
5、進行垃圾分類處理。
開展回收廢電池,減少污染,變廢為寶,節約資源活動。
6、收集信息,整理資料。
組織師生查閱報刊,收集信息資料,了解環保信息,掌握環保知識,並製作小報,向社會宣傳。
環境保護是一項長遠而意義深刻的大事,是學校環境教育永恆的主題。我們將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恆搞好環境教育工作,我們以「教育每個孩子,影響每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為目的,為實現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自己再線翻譯把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