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效益分析

生態效益分析

發布時間: 2020-11-23 04:08:25

㈠ 分析透水混凝土的生態與社會都存在哪些效益

透水地坪也被稱為生態透水地坪,透水混凝土,無砂混凝土等,是採用骨料碎石,膠結料,添加劑,水泥,水等經過均勻攪拌,攤鋪成路面。具有比傳統混凝土更高的強度和耐久性,能滿足結構物力學性能、使用功能以及使用年限的要求;具有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減輕對地球和生態環境的負荷,實現非再生型資源可循環性使用;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能為人類構築溫和、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

透水地坪能夠使雨水迅速滲入地表,有效地補充地下水,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保護城市自然水系不受破壞,具有很強的環保價值。同時,它解決了普通路面容易積水的問題,提高行走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對於改善人居環境也具有重要意義。
透水混凝土在保留傳統混凝土特性的基礎上顛覆了其色彩單一灰色,呈現出繽紛多樣的色彩表現。運用不用的顏色使地面與建築、景觀相融合,創造出溫馨和諧的生活環境!

㈡ 養牛和養羊哪個效益高 養牛生態效益分析 養牛效益分析

養牛和養羊來比較肯定是養牛的利潤大的,但相對養牛的投資也比養羊的投資大的。

㈢ 從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兩方面分析西氣東輸對我國西部和東部的影響

主要是生態的影響,由於路程遠,沿途開山填湖等等. 環境破壞還是不算嚴重,主要是水土流失由於要開采地下天然氣,肯定要破壞地表,可是西氣東輸起點是塔里木盆地的輪南,開采之處大多為戈壁或者沙漠,也沒有什麼植被可以破壞。反而慶幸的是由於天然氣的開發,可以讓落後的輸出地的當地居民改變獲取能源的方式(一直以來,輸出地都以珍貴的沙漠植被胡楊林等木材作為生活燃料,這無疑給脆弱的西北生態雪上加霜,加速沙漠入侵的步伐)。所以西氣東輸對於輸出地的好處是改變當地落後的獲取生活能源方式,從而保護當地珍貴的乾旱地區植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高當地人們生活質量。 當然,對於輸入地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直以來,我國東部地區存在要發展可是能源不足的矛盾,而且在能源消費結構中,以容易污染大氣的煤炭為主,煤炭燃燒會產生的大量粉塵還有一氧化碳,硫化物等有害氣體。而西氣東輸能促使輸入地節能減排,天然氣的使用會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還有其他各種有害氣體的排放量大大減少,使東部的大氣環境得到大大改善,也緩解了能源緊張。
還有,西氣東輸也使得沿線地區改善能源消費結構,達到改善大氣環境的效果。
所以,如果西氣東輸在修建過程中會破壞一些地表的話,完全可以通過一些生物工程措施減少對環境的損害,而修建後使用的優勢要遠遠大於其破壞,單單是產生的大氣環境效益,從長遠來看,是非常巨大的。「還大氣一片藍天」!!

㈣ 如何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分析節約木材對森林的自然生態效益影響

森林植被通過兩種途徑對氣候產生影響:「碳」庫和下墊面。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庫,森林生態系統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對變化決定著森林生態系統是一個匯還是一個源,從而對氣候產生著不同的影響。人類干擾對森林的碳收支過程具有明顯影響。森林又是一個特殊的下墊面,它的粗糙度、反射率、地表水利用性、熱量平衡、水分平衡與其他下墊面具有明顯的不同。這些特徵對降水、局地環流的形成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從而對不同尺度和區域范圍的氣候產生影響。

森林作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資源及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世紀即將到來之際,不斷增長的經濟和人口對森林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
人們對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壞的關注,已成為國際環境問題的重要方面。
在綠色植被中,森林有地球之肺之稱。
這是因為森林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製造人類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氣。
樹木是氧氣製造廠、樹木是粉塵過濾器、樹木還是天然蓄水庫和天然空調……
樹木帶給我們無窮無盡好處……保護森林和植被

一、森林的作用

森林是孕育人類的母親;
森林是人類的資源寶庫;
森林能保護土壤;
森林能涵養水源;
森林能調節氣候,製造氧氣;
森林能凈化空氣;
森林能消除雜訊。

二、一棵樹的價值

一棵樹到底值多少錢?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的一位教授,對一棵樹算了兩筆不同的帳:一棵正常生長50年的樹,按市場上的木材價值計算,那麼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態效益來計算,其價值就遠不止這些了。據粗略測算,一棵生長50年的樹,每年可以生產出價值31250美元的氧氣和價值2500美元的蛋白質,同時可以減輕大氣污染(價值625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1250美元),還可以位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棲息環境(價值31250美元),等等。講這些價值綜合在一起,一棵樹的價值就不是300美元了,而是20萬美元了。

近年來,不少國家都在著手研究森林的間接效益。自1971起,日本用了3年時間對森林的見解效益進行了測算。日本有森林2500萬公頃,每年能儲存雨水2200萬億噸,防止水土流失57億立方米,棲息鳥類8100萬只,產生氧氣5200萬噸。翌年間接效益總值和人民幣1280億元,相當於日本1972年全年的總預算。芬蘭的森林一年生產木材的價值僅為17億馬克,而森林在環境中的見解效益所產生的價值則為53億馬克。美國森林的間接效益價值為木材價值的9倍。我國雲南省林業調查隊,對全省的森林效益進行過測算,結果是森林的生態效益的總價值占森林總效益價值的94%,直接效益僅佔6%。由此可見,評價森林的作用,不能單純看它能生產多少木材和其他林產品,更重要的是要看她對蓋上生態環境、促進農牧業生產等方面的間接效益。

三、森林的危機

森林的危機主要是由人類引起的。人口的增長,農業用地不斷擴展,大量森林、草場被破壞。掠奪是的開采使得全世界的森林越來越少。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目前地球上每分鍾就由20多公頃的森林被毀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時間,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就減少了一半。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也給植物帶來了災難。

森林是生物圈過程的重要參與者,既是近地面大氣層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的某些物質和能量的「匯」,又是另一些物質和能量的「源」。而且也是生產者「儲庫」和大氣-植被-土壤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重要通道。蔣有緒(1993)將森林的生態功能分為五個方面,他們是:
①森林是最豐富的陸地生態系統;
②森林是具的的生物基因庫;
③森林具有時空結構;
④森林具有最高的生物量;
⑤森林是生物圈平衡的支柱。
森林也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在保證生物圈環境平衡,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為人類提供多種多樣的物質和能量來源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一個多功能多效益的系統,它起到維護地球陸地生態平衡的紐帶作用,具體表現在凈化環境、調節氣候、防止土壤侵蝕、保護動物資源等方面。森林能凈化環境,有「環境衛士」之稱。
第一是消耗空氣中的CO2,釋放O2,目前人類每年要向大氣中釋放大約2x1010 t的CO2 ,其中2/3被海洋和陸地所吸收,其中森林每年光合作用消耗空氣中的CO2 180億 t。與此同時,森林釋放的O2 超過全球人口呼吸的10倍,有人預測,平均每人10 m2 森林就能滿足呼吸所需要的O2,故作為城市綠化的標准。
第二是抗煙吸塵,清潔大氣,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氣的有害氣體約6億 t,嚴重地惡化了環境,而森林是天然的過濾器,不少樹種對大氣污染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性和吸收作用,如SO2,CO,NO,NO2,O3,HC 化合物和F化物等。
第三是吸滯粉塵和煙塵,由於一棵樹的葉面積比該樹面積達50倍,加上葉面凸凹不平和具有絨毛,所以具有吸收粉塵的能力,1 m2 的榆樹葉片一晝夜能吸收3-4 g的粉塵。
第四是殺菌作用,許多樹木能分泌出植物殺菌素,沙死白喉、肺結核,傷寒、痢疾等病菌。在林蔭道上1 m3 空氣中有58萬個細菌,而在森林中只有55個細菌。此外森林在減少城市噪音和減少海嘯等方面都有明顯的作用。

森林進行光合作用吸收2氧化炭 放出氧氣 但是它也要消耗氧氣 一個成年的樹木它的耗氧和它光合作用造氧量其實是一樣的 進入老年期的樹木耗氧還多一西
氣候方面主要是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光能 如果森林砍伐多了 光能就被其他的物質吸收了 從而氣候溫度提高
森林可以阻擋風沙 預防土地沙漠化
森林砍伐過多還回造成 山體滑坡 泥石流 等災害
對生物連也有很大的影響
沿海的森林還有減少海嘯對城市的影響

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樹都是一個氧氣發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一棵椴樹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150公頃楊、柳、槐等闊葉林一天可產生100噸氧氣。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佔有10平方米樹木或25平方米草地,他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處,所需要的氧氣也有了來源。
森林所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吸毒、除塵、殺菌、凈化污水、降低噪音、防止風沙、調節氣候以及對有毒物質的指示監測等作用。

風是決定火場面積及發展方向的重要條件。它不僅能加快可燃物水分的蒸發,加速乾燥使其變得機器易燃,同時還部隊補充新的氧氣,增加燃燒的條件。古諺說「活界風勢,風助火威」風速愈大,火災次數就增加,特別是在乾旱和高溫天氣,風對火災的一股腦西爭奪,重大森林火災和特點森林火災,大多數在五級以上的大風天氣條件下發生。

森林是一類對陸地上的生物有著重要影響的生態系統,重要性如下:
1.為其他動物提供棲息地、覓食場所、交配及養育後代的場所,
2.為其他植物提供遮蔭的場所,提供涵養的水分,
3.為人類的經濟用途,提供氧氣、防風固沙、改善局部氣候等。

如果濫砍濫伐造成的影響如上的反義詞(注意:適當的砍伐對森林系統的穩定是有利的)

【如果沒有森林】

許多樹木都可以吸收有害氣體,如:樟樹、夾竹桃、丁香、楓樹、刺槐、臭椿、檜柏、女貞、橡樹、紅柳、木槿、榆樹、馬尾松、法國梧桐等.......都有很強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氣、氟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的能力。這些氣體通過綠化林帶,通常有1/4可以得到凈化,或變成氧氣。
樹葉通過其上面的絨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對塵粒有很強的吸附和過濾作用。每公頃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噸粉塵,城市綠化地帶空氣的含塵量一般要比非綠化地帶少一半以上。
許多樹木能分泌殺菌素,如松樹分泌的殺菌素就能殺死白喉、痢疾、結核病的病原微生物。鬧市區空氣里的細菌含量,要比綠化地區多85%。
林木還能吸收雜訊。一條40米寬的林帶,可以降低雜訊10~15分貝。
森林是如此重要,以致聯合國糧農組織把「森林」與生命」定為1991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不是以植樹本身為目標,而是要表明森林如何能幫助人類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要強調森林有持久生產力的作用,即在為後代保存資源基礎的同時,滿足現在生產不斷發展的需求;要提醒人們認識森林不僅能提供糧食、燃料,而且具有最根本的保護環境的價值。
如果沒有森林,陸地上絕大多數的生物會滅絕,絕大多數的水會流入海洋;大氣中氧氣會減少、二氧化碳會增加;氣溫會顯著升高,水旱災害會經常發生。
覆蓋在大地上的鬱郁蔥蔥的森林,是自然界擁有的一筆巨大而又最可珍貴的「綠色財富」
森林的珍貴:
人類的祖先最初就是生活在森林裡的。他們靠採集野果、捕捉鳥獸為食,用樹葉、獸皮做衣,在樹枝上架巢做屋。森林是人類的老家,人類是從這里起源和發展起來的。

直到今天,森林仍然為我們提供著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種資料。估計世界上有3億人以森林為家,靠森林謀生。

森林提供包括果子、種子、堅果、根莖、塊莖、菌類等各種食物,泰國的某些林業地區,60%的糧食取自森林。森林灌木叢中的動物還給人們提供肉食和動物蛋白。

木材的用途很廣,造房子,開礦山,修鐵路,架橋梁,造紙,做傢具……森林為數百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其他的林產品也豐富多彩,松脂、烤膠、蟲蠟、香料等等,都是輕工業的原料。

我國和印度使用葯用植物已有5000年的歷史,今天世界上大多數的葯材仍舊依靠植物和森林取得。在發達國家,1/4葯品中的活性配料來自葯用植物。

薪柴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燃料。世界上約有20億人靠木柴和木炭做飯。像蒲隆地、不丹等一些國家,90%以上的能源靠森林提供。

不妨說,森林就像大自然的「調度師」,它調節著自然界中空氣和水的循環,影響著氣候的變化,保護著土壤不受風雨的侵犯,減輕環境污染給人們帶來的危害。

森林不愧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樹都是一個氧氣發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一棵椴樹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150公頃楊、柳、槐等闊葉林一天可產生100噸氧氣。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佔有10平方米樹木或25平方米草地,他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處,所需要的氧氣也有了來源。

森林能涵養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環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青山常在,碧水長流」,樹總是同水聯系在一起。降水的雨水,一部分被樹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樹下的枯枝敗葉和疏鬆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來,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過蒸發返回大氣。1公頃森林一年能蒸發8000噸水,使林區空氣濕潤,降水增加,冬暖夏涼,這樣它又起到了調節氣候的作用。

森林能防風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狂風吹來,它用樹身樹冠擋住去路,降低風速,樹根又長又密,抓住土壤,不讓大風吹走。大雨降落到森林裡,滲入土壤深層和岩石縫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緩緩流出,沖不走土壤。據非洲肯亞的記錄,當年降雨量為500毫米時,農墾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區的100倍,放牧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區的3000倍。我們不是要制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嗎?最有效的幫手就是森林。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美化我們的環境,讓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好。森林可以抵禦風沙,保護人類。

近年來,由於消費國大量消耗木材及林產品,導致全球森林面積明顯減少,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這不僅僅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問題,它已成為一個國際問題。

1971年第七屆世界森林大會決定將每年的3月21日定為世界森林日,以引起各國對人類的綠色保護神--森林資源的重視,通過協調人類與森林的關系,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在同一地區 劃分出兩塊相同大小 相同條件的森林 但要嚴格隔離劃分 禁止其中物種交流 然後將這種被測動物放生到其中一塊森林裡 另一塊里一隻這種動物也不要留 每隔一段時間做記錄 這樣就可以了 不過一兩年是看不出結果的 走運的話要過30-40年 不走運的話等幾百幾千年 慢慢記錄 經過幾代人 結果就出來了

㈤ 分析南水北調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緩解北方地區缺水
「南水北調的重要意義,首先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黃淮海流域水資源短缺問題,」馮旭松介紹,2002年南水北調規劃區人口4.38億人,直接受益人口1.1億人,是世界上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供水區域控制面積達145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的15%。

㈥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

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6)生態效益分析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㈦ 多層養魚的功能遠離是什麼怎麼分析他的三個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多層養魚是指按照魚類的棲息習性進行混養的一種養殖方式。可分為上層魚、中下層魚專、底層魚三類。上層魚以屬攝食浮游生物的鰱魚、鱅魚為代表,中下層魚是草魚、鯿魚和團頭魴等草食性魚類,底層魚有鯪魚、鯉魚、鯽魚、青魚等,它們在水底攝食有機碎屑或底棲動物。將這些魚類同塘混養,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池塘各個水層,發揮水體生產潛力;二是全面合理利用池塘天然餌料資源,提高餌料利用率,降低了養殖成本;三是發揮養殖魚類之間的共生互利關系,改善池塘生態環境。例如,草魚等吃食性魚類的殘餌和糞便經過微生物分解成為肥料,可培養浮游生物作為鰱魚、鱅魚等濾食性魚類的餌料。草魚食量大,排泄物多,若單養則水質容易變肥,不適於其喜清新水質的習性;若混養鰱魚、鱅魚,讓它們濾食浮游生物,就能防止水質過肥,保證草魚所需的清新水質環境;鯪魚、鯉魚、鯽魚、羅非魚等雜食性魚類,它們可以吃掉池塘中腐敗的有機質,也能改善水體的衛生條件。總的來說多層養魚能夠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㈧ 生態效益包括哪些內容

生態效益從狹義角度而言是指生態環境中的諸物質要素,在滿足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從相關因素關系而言,生態效益指人類各項活動創造的經濟價值與消耗的資源及產生的環境影響的比值。生態效益概念隱含著從生態與經濟兩個維度考慮環境問題,在兩者之間做一個最佳的配置;在進行經濟和其他活動時,在創造經濟價值時,盡量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沖擊。

農業生產中講究生態效益, 就是要使農業生態系統各組成部分在物質與能量輸出輸入的數量上、結構功能上,經常處於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平衡狀態,使農業自然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在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過程中,合理地進行人為的調控,充分發揮自然系統的自我調控作用,從而維護生態與經濟的平衡,以求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是當前世界各國包括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中的迫切任務。

(8)生態效益分析擴展閱讀:

生態效益是指人們在生產中依據生態平衡規律 ,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條件產生的有益影響和有利效果,它關繫到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生態效益的基礎是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的良性、高效循環。

特徵詮釋

1、基礎性及內續性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生態效益為基礎。如生態環境提供的物質要素質量高、數量多,即可產生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反之,將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下降。

2、經濟——生態雙重屬性

3、以少生多

生態效益意味著在使用較少的資源生產出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產品的同時,產生的廢棄物與污染能降至最低。對於生態環境而言,符合生態效益的產品能降低其對環境的危害。以少生多意味著提升資源生產力,應關注資源生產力,而不是傳統的產業所重視的勞動生產力。

4、經濟效率和環境效率的最適化

生態效益兼顧經濟效率和環境效率的最適化,已有研究通過經濟學觀點的論壇,證實施行生態效益可達到經濟效率與生態環境效率的最適化。

5、提升競爭力

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的企業,城市或地區,由於持續減少污染與資源的消耗,產生了更有用的產品和服務亦提高了所在地區生態環境的附加價值,從而在整體上保持了競爭力的優勢。

6、定量性與可操作性

生態效益狀態可以定量表徵,已成為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衡量手段的一個途徑,生態效益指標必將成為今後可持續性發展評價中的重要指標。

㈨ 水資源合理配置的任務

水資源合理配置工作涉及江河流域規劃中主要基本資料的收集整編、社會經濟發展預測、江河流域總體規劃、水資源供需預測與評價、灌溉規劃、城鄉生活及工業供水規劃、水力發電規劃、航運規劃、水污染防治規劃、水資源保護規劃、控制性樞紐的主要工程參數及建設次序的選擇、環境影響評價、經濟評價與綜合分析。此外,還涉及水資源管理中的取水許可制度,水費及水資源費制度,水管理模式與機構設置,水權市場,水資源配置系統的優化調度,控制性樞紐的多目標綜合利用,水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包括防汛、水量與水質監測)等內容[2]。因此,水資源合理配置所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綜合各學者意見,大概可以歸納如下。

(1)水資源需求:研究現狀條件下的各類用水結構、水的利用效率,提高用水效率的主要技術和措施,分析預測未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不同條件下的水資源需求。

(2)供需平衡分析:在不同的水工程開發模式和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下的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確定水工程的供水范圍和可供水量,以及各用水單位的供水量、供水保證率、供水水源構成、缺水量、缺水過程及缺水破壞深度分布等情況。

(3)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與工程布局: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評價,供水結構分析,水資源可利用量分析,規劃工程可行性研究,各種水源的聯合調配,各類規劃水利工程的合理規模及建設次序。

(4)供水效益:分析各種水源開發利用所需的投資及運行費,根據水源的特點分析各種水源的供水效益,包括工業效益、農業灌溉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分析水工程的防洪、發電、供水三方面的綜合效益。

(5)水環境污染:評價現狀水環境質量,研究工農業生產所造成的水環境污染程度,制定合理的水環境保護和治理標准,分析各經濟部門在生產過程中各類污染物的排放率及排放總量,預測河流水體中各主要污染物的濃度和環境容量。

(6)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生態保護准則研究,生態耗水機理與生態耗水量研究,分析生態環境保護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關系。

(7)水資源管理:研究與水資源合理配置相適應的水資源科學管理體系,包括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手段,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規,確定合理的水資源費、水費計收標准和實施辦法,培養合格的水資源科學管理人才等。

(8)技術與方法研究:水資源合理配置分析模型開發研究,如評價模型、模擬模型、優化模型的建模機制及建模方法,決策支持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GIS高新技術的應用。

㈩ 農業是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新型現代化農業,如圖是生態農業模式圖之一,請分析作

(1)在生態農業生態系統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人類,生物以農作物、家禽、家畜為主,如果沒有了人類的照料,農作物的優勢就會被雜草取代,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被破壞;此生態系統的能量最終來源與陽光,能量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的.
(2)農作物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生產者;食用菌屬於真菌,能分解農作物的遺物(下腳料)和動物糞便、廢棄物等,在生態系統中扮演分解者.
(3)建立沼氣池的原理是利用甲烷菌在無氧的條件下,分解有機物,產生沼氣,進而獲得一種燃料.
故答案為:(1)人 陽光 農作物固定的太陽能
(2)分解者
(3)甲烷菌 無氧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