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系統
㈠ 海洋生態系統包括哪三種
1.淺海生態系統
水深6~200m左右的大陸架范圍。世界主要經濟漁場幾乎都位於大陸架和大陸架附近,這里具有豐富多樣的魚類。陸架區的許多海洋現象都具有顯著的季節性變化,潮汐、波浪、海流的作用都比較強烈。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深解氧和各種營養鹽類,所以陸架區特別是河口地帶是漁業和養殖業的重要場所;由於陸架區有著豐富的有機質,特別是繁殖極快、數量極大和很快死亡的微生物殘骸,它們長期埋藏在陸架區沉積盆地泥砂中,在缺氧的環境下,受到一定的溫度、壓力和細菌的分解作用,形成巨大的海底油氣田,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大陸架上開采或正在計劃開發利用這個天然的海底寶庫。
2.深海生態系統
深海帶動水深2000~6000m環境條件穩定,無光、溫度在0—4oC左右,海水化學組成比較穩定,底土是軟相粘泥,壓力很大,因為深海中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食物條件苛刻,全靠上層的食物顆粒下沉。由於無光,深海動物視覺器官多退化,或者具發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極大,位於長柄末端,對微弱的光有感覺能力,沒有堅固骨骼和有力肌肉,有薄而透明的皮膚以適應高壓的特徵。
3.大洋生態系統
圖2 鯊魚
從深海帶到開闊大洋,深於日光能透入的最深界線。大洋面積很大,但水環境相當一致,惟有水溫變化,尤其是暖流與寒流的分布。由於大洋缺乏動物隱蔽場所,所以大洋動物一般有明顯的保護色。
4.火山口生態系統
最近,一些學者在考察深海生物時,發現了一種極為特殊的生物群落,它位於Galapago 群島附近深海的中央海嵴的火山口周圍,火山口放出的水流溫度高於周圍200oC,棲居著生物界前所未知的異乎尋常的生物,如1/3m長的蛤蜊,3m長的蠕蟲,它們的食物來源是共生的化學合成細菌,它通過氧化硫化物和還原C02而製造有機物,生產三磷酸腺苷。
5.河口生態系統
河口灣是大陸水系進入海洋的特殊生態系統,由於許多河口灣是人類海陸交通要地,受人類活動干擾甚深,也易於出現赤潮,河口灣生態學是一重要研究領域。一般地說,河口區生物的種類組成較為復雜,多樣性指數較高。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根據《濕地公約》的規定,把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域歸為濕地范疇,所以潮間帶生態系統等未劃入海洋生態系統范疇。但潮間帶海洋植物是海洋生態系統生產者的重要組成部分。
㈡ 海洋生態系統由什麼組成
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環境兩大部分組成。
㈢ 什麼是海洋生態系統
什麼是海洋生態系統?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得知道什麼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一架活機器,有結構,有功能,它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構成了一個互相作用的綜合體,這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在這個動態系統中有物質的循環,有能量的流動,猶如一架不需要人操縱的自動機器,自然而然地運轉。對於海洋生態系統來說,生物群落如相互聯系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是其中的生物成分,而非生物成分即海洋環境,如陽光、空氣、海水、無機鹽等。海洋環境又可劃分為大小不一海洋生態系統示意圖
的范圍,小至一個潮塘、一塊岩礁、一叢海草;大到一個海灣,甚至整個海洋。
海洋生態系統
這些生態系統機器雖然大小不一,但都有相似的結構和功能,即有物質的循環,有能量的流動。舉一個在海洋中最普通的例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吞海瘙,瘙食海藻,海藻從海水中或海底中吸收陽光及無機鹽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質,維持著這個弱肉強食的食物鏈。
但海洋環境中的無機物質又來自何方?這就靠那令人生厭的「分解者」——微生物將大魚、小魚、蝦、瘙及藻的遺體分解掉,使其回歸到周圍環境中去。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就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一般規律。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包括三個成員:無生命的海洋環境(物質和能量),生產者就是海藻等植物;消費者,不管是大魚、小魚、蝦還是海瘙,它們都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質,而只能靠捕食為生;再就是分解者了,主要是微生物,它們是辛勤的「清道夫」,如果沒有它們,海洋恐怕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動植物的排泄物或遺體填滿了。在這個物質循環鏈中,缺少哪個環節都不行,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剋相生,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現在日益嚴重的海洋污染已嚴重威脅到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赤潮的頻繁發生,「死海」的不斷出現就是如山鐵證。
物質可以循環,而能量卻不能循環。它只能從一個環節流向另一個環節,而且只能是單向的,沒有回頭路。在上一環節與下一環節之間,將有大量的能量以熱能形式等散失掉,只有約10%的能量從上一級傳到下一級。在海洋生態系統中,這個10%可以升高至22%~25%,但能量的遞減是不可避免的,這可用「生態金字塔」來形容。塔基是廣大的勞動群眾——生產者,如海藻,它從海水中吸收太陽輻射能,將之轉化為這個生態系統的能量基礎,所以說海洋浮游植物是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事實上陸地生態系統也是如此,但最終驅動整個生物圈生態系統「活機器」運轉的動力卻來自太陽輻射能,塔基以上都是不勞而獲的掠奪者,但它們之間卻充滿了弱肉強食的戰爭,位於塔尖的往往是數量極少,形單影只的最高統治者,例如一條大魚——鯊魚。
海洋生態系統景觀
海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無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就會達到一個動態平衡狀態。因此,過度地開采與捕撈海洋生物,就會導致一個環節生物量的減少,這也必然導致下一個相連環節生物數量的減少。如此環環相扣的食物鏈上,一個環節的破壞,就會導致整個食物鏈乃至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反過來,就會影響捕撈產量。近年來由於魚蝦等水產品的過度捕撈,破壞力超過了生物的繁殖力,使魚蝦等難以大量生存繁殖。這就是今年南海休漁的原因之一。另外,海洋污染是海洋生態系統平衡失調的一大「罪魁」。海洋遭受污染時,首先受到危害的就是海洋動植物,而最終受損的還是人類自身利益。
㈣ 海洋生態系統的特點
由於海水中生活條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種類的成分與陸地成分迥然不同。就植物而言,陸地植物以種子植物占絕對優勢,而海洋植物中卻以孢子植物占優勢。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種藻類。由於水生環境的均一性,海洋植物的生態類型比較單純,群落結構也比較簡單。多數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但有一些固著於水底,或是附生的。
海洋植物區系的地理分布也服從地帶性規律。與陸地植物區系不同的是寒冷的海域區系成分較為豐富,熱帶海洋中種屬反而比較貧乏,這一點與陸地植物區系恰好相反
㈤ 海洋生態系統可分為幾類
按照海區劃分,通常分為沿岸生態系、大洋生態系、上升流生態系等;按生物群落劃分,一般分為紅樹林生態系、珊瑚礁生態系、藻類生態系等。海洋生態系研究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一般涉及自然生態系和圍隔實驗生態系等領域。在近些年來,研究人員是以圍隔(或受控)實驗生態系研究為主,主要展開營養層次、海洋中有害物質轉移、污染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經濟魚類幼魚的食物和生長等相關研究。
㈥ 海洋生態系統有哪些類型
如果要想劃分海洋來生態系自統,它的難度要比在陸地上大得多。陸地生態系的劃分,主要是以生物群落為基礎。而海洋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和流動性很大,缺乏明顯的分界線。不過,海洋環境有很多不同的分區,而且各分區也都有各自的特點。
因為海洋生態系統的研究工作開展得比較晚,現在還沒有一個海洋生態系的系統劃分方案。根據十幾年來的工作,主要可以劃分為:沿海區有河口生態系,沿岸、內灣生態系,紅樹林生態系,草場生態系,藻場生態系,珊瑚礁生態系等;遠海區有大洋生態系,上升流生態系,深海生態系,海底熱泉生態系等。就上述這些來說,又以上升流生態系,沿岸、內灣生態系,還有河口生態系的研究工作做得更深入一些。
㈦ 海洋生態系統有哪些研究
海洋生態系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自然系統。廣義而專言,屬全球海洋是一個大生態系,其中包含許多不同等級的次級生態系。每個次級生態系占據一定的空間,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通過能量流和物質流形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統一體。海洋生態系的分類,目前無定論,按海區劃分,一般分為沿岸生態系、大洋生態系、上升流生態系等;按生物群落劃分,一般分為紅樹林生態系、珊瑚礁生態系、藻類生態系等。
海洋生態系研究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一般涉及自然生態系和圍隔實驗生態系等領域。近幾十年,以圍隔(或受控)實驗生態系研究為主,主要開展營養層次、海水中化學物質轉移、污染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經濟魚類幼魚的食物和生長等研究。
㈧ 海洋生態系統是什麼組成的
海洋生態系統主要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環境兩大部分所組成,而且每一部分又包括有眾多要素。分析一下,這些要素主要有6類:
1.自養生物,是生產者,主要是具有綠色素的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主要包括浮游藻類、底棲藻類和海洋種子植物;還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
2.異養生物,是消費者,包括各類海洋動物。
3.分解者,主要包括海洋細菌和海洋真菌。
4.有機碎屑物質,主要包括生物死亡後分解成的有機碎屑和陸地輸入的有機碎屑等,以及大量溶解有機物和其聚集物。
5.參加物質循環的無機物質,例如碳、氮、硫、磷、二氧化碳、水等。
6.水文物理狀況,例如溫度、海流等。
㈨ 海洋生態系統的分布特點
由於海水中生活條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種類的成分與陸地成分迥然不同。就植物而言,陸地植物以種子植物占絕對優勢,而海洋植物中卻以孢子植物占優勢。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種藻類。由於水生環境的均一性,海洋植物的生態類型比較單純,群落結構也比較簡單。多數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但有一些固著於水底,或是附生的。 海洋植物區系的地理分布也服從地帶性規律。與陸地植物區系不同的是寒冷的海域區系成分較為豐富,熱帶海洋中種屬反而比較貧乏,這一點與陸地植物區系恰好相反。 海洋生物群落也像湖泊群落一樣分為若干帶: 1.潮間帶 (intertidal) 或沿岸帶 (1ittoralzone) 即與陸地相接的地區。雖然該帶內的生物幾乎都是海洋生物,但那裡實際上是海陸之間的群落交錯區,其特點是有周期性的潮汐。生活在潮間帶的生物除要防止海浪沖擊外,還要經受溫度和水淹與暴露的急劇變化,發展出許多有趣的形態和生理適應。潮間帶的底棲生物又因底質為沙質、岩石和淤泥分化為不同類型。 2.淺海帶或亞沿岸帶 (neritic 或 sublittoralzone) 包括從幾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陸架范圍,世界主要經濟漁場幾乎都位於大陸架和大陸架附近,這里具有豐富多樣的魚類。 3.淺海帶以下沿大陸坡之上為半深海帶 (bathylzone) ,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區為深海帶 (abyssalzone) 深海帶的環境條件穩定,無光,溫度在0~4℃ 左右,海水的化學組成也比較穩定,底土是軟的和粘泥的,壓力很大(水深每增10m,壓力即增加101.325kPa) 。食物條件苛刻,全靠上層的食物顆粒下沉,因為深海中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由於無光,深海動物視覺器官多退化,或者具發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極大,位於長柄末端,對微弱的光有感覺能力。適應高壓的特徵如薄而透孔的皮膚,沒有堅固骨骼和有力肌肉。 4.大洋帶 (pelagiczone) 從沿岸帶往開闊大洋,深至日光能透入的最深界限。大洋區面積很大,但水環境相當一致,惟有水溫變化,尤其是暖流與寒流的分布。大洋缺乏動物隱蔽所,但動物保護色明顯。 紅樹林、珊瑚礁、馬尾藻海都屬於海洋中特殊的生物群落類型。河口灣是大陸水系進入海洋的特殊生態系統,由於許多河口灣是人類海陸交通要地,受人類活動干擾甚深,也易於出現赤潮,河口灣生態學是一個重要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