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態
㈠ 生態教育的內涵
生態教育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涵蓋各個教育層面,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其教育對象包括全社會的決策者、管理者、企業家、科技工作者、工人、農民、軍人、普通公民、大專院校和中小學校學生;教育方式包括課堂教育、實驗證明、媒介宣傳、野外體驗、典型示範、公眾參與等;教育內容包括生態理論、生態知識、生態技術、生態文化、生態健康、生態安全、生態價值、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生態工藝、生態標識、生態美學、生態文明等。生態教育的行動主體包括政府、企事業、學校、家庭、宣傳出版部門、群眾團體等。通過生態教育使全社會形成一種新的生態自然觀、生態世界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實現人類、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㈡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凈化教育生態
一、創設樂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構造奇境、趣境來創設樂學情境.奇境:好奇心可以使學生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求慾望.趣境:興趣是人們愛好某種活動或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傾向,是推動、激勵學生進行學習的最有效的動力.在課堂上經常引入一些生動的小故事就會使學生覺得趣味橫生。二、運用幾何畫板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幾何畫板」是美國Key Curricu lum Press公司研製的優秀教育軟體.它是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推廣使用的軟體之一,「幾何畫板」大大地超越了傳統黑板的作用,它打破了數學研究只需一張紙、一支筆,數學教學只需一支粉筆、一張嘴和一塊黑板的模式,它為教學提供了更為有效的途徑。
㈢ 造成如今不理想的教育生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當面對現實,不畏艱難,在有限的空間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善,至少在課堂上不只是一味的聽從他者的擺布,而是努力用自己對教育的哲學思考改善我們的教育行動。英國教育理論家、西方分析教育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查德·斯坦尼·彼特斯(RichardStanleyPeters)認為,教師是傳遞社會文化的中介人,是文化的權威,教師必須發揮教導者和榜樣的作用。我以為所謂的教導者與榜樣,無非就是坦然面對種種困境,從改變自己開始,至少是從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開始。
你和我,都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其實體制對教育的綁架在各國都是如此,美國學者大衛·W.奧爾認為,世界各國現行正規的教育至少「有三種種危險對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來說,後果特別嚴重:(1)正規規教育使得學生們在弄清楚自己的角色之前,先去考慮他們的生計;(2)正規教育會讓學生們成為缺乏道德感,狹隘的技術人員;(3)正規教育會泯滅學生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對教育的危險勒龐、弗萊雷等哲人也有過類似的觀點。遺憾的是當有人批評時下教育存在的問題的時候,最為反感的倒是我們這些教育人,我們總是會千方百計地從體制和制度上去找原因,似乎今天窘困的教育生態與我們這些教育人絲毫沒有關系,如果說要有點關系,這關系也在校長,「一線教師」總是被動的,無奈的。不錯,現行教育體制和制度無疑是有問題的,體制與制度有問題是不是意味著我們這些從事實際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就沒有問題,或者只有校長有問題?我們總是習慣了對體制與他人的反思,但很少反思自己;我們也習慣了批評教育,但一旦有人批評我們的時候,就會抱成一團群起而攻之而無視倫理與常識,因為我們總是弱勢,憑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們?魏忠先生《教師是教育創新最大阻礙》的博文以及許多其他先生類似的文字之所以會招來一片謾罵,原因其實也在這里。
誰來改革?我想首先應該是我們這些從事正規教育的教師,如果我們總是將責任推給別人,那就是一種不負責任。想想看我們是不生正干著扼殺學生天分的勾當?我們是不是正不遺餘力地「把學習變成無聊的日常事務,繁瑣的記憶,脫離親身體驗的大量枯燥概念,死鑽教科書」,或者正在「挖苦奚落,條條框框太多,過分強調考試成績,過多看電視、玩電腦,過多室內學習等等」。[4]想想看,在今天這個網路社會,大數據時代,我們這些教師有多少人不是依然習慣於根據教參和「優秀教案」之類來備課、上課。又有多少不是「只知道啃書本」,只知道膜拜「二手」、甚至「三手」的貨色。很少放手去尋找和積累屬於自己的「一手知識」。有多少教師不是教著教著使自己成了「二傳手」「二手貨」的,又有多少學生不是在我們這些「二傳手」「二手貨」的教育下成了「三手貨」甚至「四手貨」的?
可怕的是今天的許多教育人,完全不自覺於教育的實際情況,只顧自說自話,有人還傲慢得不容他人質疑,甚至還懶得閱讀與思考,更懶得把心智和「實際創造活動」緊密聯系起來。有幾個人能如民國時代的老師們總能給學生以外的驚喜或者不經意的地吊一弔學生的胃口的,比如劉文典有一回講《月賦》。講到一半,突然賣起了關子,宣布關鍵處到等到「下個星期三晚飯後七時半」才揭秘。原來,那晚恰是陰歷十五,皓月當空,他選擇在如此情境交融下侃侃而談,讓在場的學生都大呼過癮。
今天我們如何應對商業電視、網路游戲、家庭離異、自然衰敗、以及城鄉兩極以及不斷出現的暴力文化對學生心靈侵蝕的現實,重建「生態教育」?大衛·W.奧爾的建議是,「徹底打破舊的教育理論;徹底打破學科化的課程的束縛;徹底打破教室和教學樓的禁錮。」要做到這些,我們首先需要有勇氣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體制制度如此,但是面對不合理的體制和制度,我們能做什麼,做了些什麼,我們是不是真的無能為力?我看不見得。比如我在主持學校工作的那些年給自己的提醒就是:在今天這樣的教育生態中盡其所能,少做應試教育的幫凶。我的主張就是甘於「第二」,不爭「第一」。我所在的學校就不推行教學模式,就不以考試成績論英雄。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組織師生讀書、思考、行走。幾年下來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一樣得到了同行和社會的認可。
在今天的教育生態中,不被綁架是不可能的,或許我們真的無法出走,無法繞過,無法穿越這些困境,但是我們能做的,唯有用自己的智慧砸碎鐐銬,以一己之力尋找改善的可能,而不是選擇放棄與埋怨。參與改善的人多了,也就有希望了。你和我,都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㈣ 教育生態學的生態環境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研究教育生態當然首先需要搞清什回么是教育的生態環境答。
教育的生態環境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元環境體系。大致分三個層次:一是以教育為中心,綜合外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組成的單個的或復合的教育生態系統;二是以單個學校或某一教育層次為中心構成的,反映教育體系內部的相互關系;三是以學生的個體發展為主線,研究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社會和精神因素組成的系統。此外,教育生態學還考慮教育對象內在的生理和心理環境。
應該特別注意的是教育生態環境的多維鑲嵌性。
在此指出,規范環境包括文化、科技、語言文字、民族、倫理道德、哲學、民主與法制、社會風氣習俗、宗教信仰、藝術、體育等環境。
㈤ 什麼是教育生態觀
教育生態觀是指運用生態學方法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規律。著重圍繞生態平衡、環境與適應、人群的分布與構成、人際關系等問題,試圖建立合理的學校內外生態環境,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最早提出相關概念的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勞倫斯·克雷明。國內,我國學者對教育生態學的研究始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0年吳鼎福、諸文蔚的《教育生態學》是中國第一部教育生態學著作。
(5)教育生態擴展閱讀:
教育生態觀具有如下的原則:
1、自然性原則。像自然界的任何生物一樣,人作為一種自然生態的成員,其本身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自然范疇。在教育中,只有教育理念符合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律。
2、系統性原則。在教育生態系統中,系統性原則就是教育的大環境和小環境、宏觀和微觀以及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它要求在處理問題時,要用系統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注意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和動態效應。
3、整體性原則。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其發展的整體平衡性。由於各種因素和人為原因會造成教育發展過程的失衡,所以教育者是否具備整體觀念,以整體觀念來思考處理問題,以保持教育生態圈的平衡與協調是極為重要的。
4、能動性原則。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生物的自然性,遵照自然規律處理和解決問題。人具有社會性,具有主觀能動性,在學習的過程中,人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構建新知識。
5、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持續發展,不僅注重今人的發展,而且還強調明天的發展;不僅注重當代人的發展,而且還強調子孫後代都能夠持續發展;不但注重發展的數量,更強調發展的質量。
㈥ 生態教育與教育生態的區別
我覺得是教育方法的運用,更趨於本真。
㈦ 什麼是教育生態觀
教育生態觀為園所發展注入生命力
http://news.163.com/07/0205/08/36IAF1FP000120GU.html
2007-02-05 08:37:00
來源: 天津日報網友評論 0 條 進入論壇
我們在環境育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不僅讓環境有教育意義,而且賦予其生命,讓環境會說話,讓教育生態化,把「教育生態」作為推動園所可持續發展的力量之源。通過環境生態、管理生態、機制生態三大載體完整地踐行「生態」理念。
環境生態——
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
幼兒園面向的教育對象是3-6歲孩子,由於生理、心理發展的的局限,他們不具備成人對環境具有的選擇、適應、改造等能力,這就決定了幼兒對環境具有廣泛的接受性和依賴性,環境對幼兒成長具有深刻的塑造性。
一是環境自然化。幼兒園環境創設不僅要將環境還給孩子,讓他們在自然、自由的世界裡盡情表述他們天然的話語、釋放他們純真的思想、譜寫他們質朴的童年,也要培養兒童愛護大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二是環境社會化。營造幼兒園「教育生態環境」,就是要使園所的「一牆一磚都有靈魂,一草一木都能說話,每個場所都能育人,每個角落都能悟人」。三是環境動態化。環境不應該是被動的和一成不變的,而要根據兒童的需要不斷地調整與修正。
管理生態——
讓教師享受職業的尊嚴和幸福
自2000年以來我園先後合並了兩所園,形成了「三方割據」的局面,從而帶來了管理方式、管理制度以及教師行為習慣等沖突。面對三園合並必須穩定再發展的壓力,我冷靜思考,制定了「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將差異作資源,讓合並人員都成為人力資源。我們倡導「善待差異、喚起自信」,激勵教師進行「互補式」團隊合作,提出了「老用經驗、中用智慧、青年用活力」的管理機制。第二步:挖潛能促發展,讓人力資源成為人力資本。在人才使用上聚焦優勢,形成三格式培養模式,即入格、升格、風格。第三步:聚風格為品牌,讓人力資本變為無形資產。在教師內在需求的基礎上,採取菜單式培訓和崗上簽約式定向培訓的方式,通過學術研討、業務學習主題認領等活動,擴大骨幹教師教學風格的影響力。
機制生態——
讓園所回歸其本體存在
我們在「樹無圍牆」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展現園所「大教育觀」,通過「外引內聯」逐步建立起開放的辦學機制。「外引」即引進家長資源,成立「家長助教團」,請男性家長進課堂,彌補幼兒園男性教師缺失為孩子帶來的消極影響。「內聯」即聯合教師資源,成立了教師志願者隊伍,利用業余時間走訪社區家庭送教上門,參與社區大型活動宣講、家教咨詢。開展了「大型交友會」拉近了教師、孩子、家長、社區之間的距離,強化了教師職業社會化,讓教育走向社區、走向社會,讓和諧從教育開始。
(天津日報)
㈧ 教育生態學的生態結構
教育的生態結構包括宏觀、微觀兩個側面。
提到結構,人們最熟悉的教育系統的教階結構,從幼教到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博士後,這種譜系結構本身反映了不同的教育層次,也反映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教育過程,而這種結構與年齡層次密切相關。
教育的宏觀生態最大的范圍是生態圈,其次是世界上以各國家為疆域的大生態系統,實際上這是歷來教育研究的重點。研究以教育為中心的各種環境系統,分析其功能以及與教育、與人類的交互作用關系,以尋求教育發展的方向、教育應有的體制以及應採取的各種對策。對宏觀教育生態進行系統分析必須把握好四個環節:一、生態環境;二、輸入(人力、物力、財力、信息);三、轉換過程(彈性調控);四、輸出,出人才,出成果。
教育的微觀生態則縮小到學校、教室、設備乃至座位的分布對教學的影響,也包括課程的設置目標、智能、方法、評價等微觀系統分析,也縮小到家庭的親屬關系,學校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乃至學生個人的生活空間、心理狀態對教育的影響。
生態學按照研究對象分為四個層次:個體生態、種群生態、群落生態和生態系統生態。在教育生態學中,人們把種群生態和群落生態結合為群體生態。家庭的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對教育的關系反映出明顯的個體生態特徵,有利的小生態環境可以促成個體的超常發揮,不利的小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相反的結果。大學的一個系科可視為一個教育生態群落,而一所大學就是一個教育系統,一所中學或小學則可視為一個群落,有時也可視為一個小的教育系統。影響教育群體的生態因素很多,教育群體之間有競爭、合作、中性等多種與生物系統不全相同的相互作用表現,教育者運用群體動力學來推進群體,群體中個人的發展,這對教育者的素質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育生態系統是最復雜的層次,人們總是把一個國家、一個省等視為一個大的教育生態系統,下面還會有許多亞系統。這些宏觀的教育系統既包括教育本身的系統,也包括環境系統。對教育系統而言,有開發者、被開發者、管理者三個功能團,教育生態系統以教育及其結構層次為主體,以這三個功能團為紐帶,以出人才、出成果為中心,圍繞幾種生態環境的圈層,形成多因子綜合影響、相互作用的系統。
教育生態系統是一種耗散結構系統,其遠離平衡態的開放性和各要素之間的非線性作用使得我們可以也應當採用耗散結構的理論和方法去研究它,以獲得對系統動態情況的了解和多種啟示。
教育的水平分布表現了教育生態明顯的水平結構特徵,研究此結構特徵有利於把握教育分布的格局。
生態群體的規律性的遷入、遷出,是教育生態系統基本的動態結構規律,也是教育發展必經的歷程。當然,其波動將反映教育主導思想方針、政策的變化。
㈨ 生態教育的影響
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教育逐漸走出生態學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台。人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生態問題的背後所隱藏的是人的價值取向問題,生態教育不僅僅能使人們獲得對生態系統知識的認知,而且更具有突破「知識本位」,引導和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和塑造美好的生態情感的功能。因為只有熱愛大自然,才能自覺愛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胡錦濤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因此說,生態教育是「防範勝於救災」的最有效且最持久的生態保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