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金字塔
A. 科學家考察了生物世界的食物鏈,發現它恰似一個底大頂尖的金字塔,便把這叫做生態金字塔。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做引用、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作假設這11種。
我認為這種說明方法是下定義。
下定義
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叫下定義。下定義能准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有時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問題,往往用簡明扼要的話給事物下定義,使讀者對被說明對象有個明確的概念。例如《統籌方法》一文中,作者運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給統籌方法下定義:「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語言簡明、扼要、准確。
下定義的時候,可以根據說明的目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考慮。有的著重說明特性,如關於「人」的定義;有的著重說明作用,如關於「肥料」的定義;有的既說明特性又說明作用,如關於「統籌方法」和「應用科學」的定義。
好處:使人們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明白、理解。
希望可以幫到你。
B. 《生態金字塔》閱度答案。
22.下 少 上 多
23。。。。。。
24.因為生態金字塔每經過一個營養級,能量損耗90%左右,越往上,能量流越細,流入塔頂的能量越少。
25.舉例子 列數字 說明了大自然的負載能力是有限的,絕不可能超過負載能力去供養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人類的活動必須遵循這個自然的法則,否則,將使人類自己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26.大自然的負載能力是有限的,絕不可能超過負載能力去供養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
C. 什麼是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級和生態金字塔
吃與被吃的關系(捕食關系)彼此聯系起來的序列,在生態學中被稱為食物鏈,又稱營養鏈。食物鏈一詞是英國動物生態學家埃爾頓(C.S.Eiton)於1927年首次提出的。生態系統中貯存於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在生態系統中層層傳導,通俗地講,是各種生物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系,把這種生物與那種生物緊密地聯系起來,這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系彼此聯系起來的序列,就像一條鏈子一樣,一環扣一環,在生態學上被稱為食物鏈。簡言之,在生態系統內,各種生物之間由於食物而形成的一種聯系,叫做食物鏈(food chain)。
在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成分之間通過能量傳遞關系存在著一種錯綜復雜的普遍聯系,這種聯系象是一個無形的網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內,使它們彼此之間都有著某種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這就是食物網的概念。食物網(food web)又稱食物鏈網或食物循環。在生態系統中生物間錯綜復雜的網狀食物關系。實際上多數動物的食物不是單一的,因此食物鏈之間又可以相互交錯相聯,構成復雜網狀關系。在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實際的取食和被取食關系並不象食物鏈所表達的那麼簡單,食蟲鳥不僅捕食瓢蟲,還捕食蝶蛾等多種無脊椎動物,而且食蟲鳥本身也不僅被鷹隼捕食,而且也是貓頭鷹的捕食對象,甚至鳥卵也常常成為鼠類或其他動物的食物。
營養級(英語:Trophic level)是指生物在食物鏈之中所佔的位置。在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獲取相同性質食物的植物類群和動物類群可分別稱作一個營養級。在食物網中從生產者植物起到頂部肉食動物止。即在食物鏈上凡屬同一級環節上的所有生物種就是一個營養級。自養生物都處於食物鏈的起點,共同構成第一營養級。所有以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為食的動物都處於第二營養級,即食草動物營養級。第三營養級包括所有以植食動物為食的食肉動物。依此類推,還會有第四營養級和第五營養級。由於能量通過各營養級流動時會大幅度減少,下一營養級所能接收的能量只有上一營養級同化量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間,所以食物鏈不可能太長,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級也不會太長,一般只有四、五級,很少有超過六級的。低等藻類。
生態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態系統中各個營養級有機體的個體數量、生物量或能量,按營養級位順序排列並繪製成圖,其形似金字塔,故稱生態金字塔或生態錐體。它指各個營養級之間某種數量關系,這種數量關系可採用生物量單位、能量單位或個體數量單位,採用這些單位構成的生態金字塔分別稱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生態金字塔可表示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和能流過程,如圖所示,每經過一個營養級,能流總量就減少一次,能量在逐級流動中的傳遞率一般只有百分之幾到20%,林德曼(R.L.Linde-man)在研究湖泊生態系統能流時,首次發現能流在各營養級間的傳遞率約為10%,並稱為「1/10規律」。一般來說,能量錐體必呈正金字塔形,而生物量錐體和數量錐體則可能倒置或部分倒置。
D. 什麼是「生態金字塔」
人們在研究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結構時,把每個營養級有機體的生物量、能量及個體數量按營養級的順序排列起來,描繪成圖,竟和古建築——埃及的金字塔的形狀相似。人們把這種圖形叫做「生態金字塔」。
生態金字塔有能量金字塔、數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三種類型。能量金字塔表示各個營養級之間能量的配置關系。食物鏈和食物網的金字塔,是由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沿著營養級逐級上升,能量越來越少,這就造成前一個營養級的能量只夠滿足後一個營養級少數生物的需要。一般來說,每一級生物的能量僅有10%左右轉稱到下一級生物。由於能量遞減,生物的個體數目也急劇減少。如果在一個池塘里,要有500公斤浮游植物才能維持50公斤浮游動物的生活,這50公斤浮游動物才夠5公斤的魚的食料,而這5公斤魚只能使18歲的青年人增加0.5公斤體重。又如,老虎以羊和鹿為食物,羊、鹿又草為食物,能量則沿著草→羊和鹿→老虎這一食物鏈很快減少,或供老虎的食物能量不多,老虎的數量也就不多。所以,我國一向有「一山不容二虎」的說法,表明在有限的生存環境條件中不可能供養許多位於能量金字塔頂端的老虎。
無論是從生物量看,還是從能量來看,或者從生物的個體數目來看,它們都呈金子塔形遞減。這是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特點。
E. 什麼是金字塔與生態金字塔
生態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態系統中各個營養級有機體的個體數量、生物量或能量,按專營養級位順序排屬列並繪製成圖,其形似金字塔,故稱生態金字塔或生態錐體。它指各個營養級之間某種數量關系,這種數量關系可採用生物量單位、能量單位或個體數量單位,採用這些單位構成的生態金字塔分別稱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
F. 生態金字塔的類型
所謂「生態金字塔」有三種類型:⑴生態數量錐體、⑵生態生物量錐體、⑶生態能量錐體。三者不應相混,更不應將生態數量錐體與生態能量錐體混為一談。生態能量錐體指的是在一個生態系統中,低營養級的生物所固定的能量一定比高營養級的大,即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鏈逐級遞減的。由此,這個生態能量錐體必然是一個上尖下大的金字塔形錐體。這是因為:一,消費者有機體在獲取食物方面從來不可能是完全有效的,總有許多生物保留下來,有些可能不適合食用也會保留下來;二,消費者有機體從來不可能把全部吃下的食物都轉變成自己的原生質(即完全同化),其中有些作為糞便排出;吸收的能量(即同化過程中所得到的能量)中,大部分在呼吸過程中作為燃料轉變為熱能而散失。(熱能不可能再為生產者所利用,即生態系統中能流是單向性的)這樣,低的收獲率與低的代謝效率相結合,就使得在生態系統中,消費者生物種群至多隻能轉變食物源的10~20%成為自己的原生質,即營養級之間能量轉移的效率一般為10%「百分之十遞減率」。於是,明顯地,生態系統中能量是沿食物鏈單向流動並逐級遞減的。
然而,生態數量錐體就未必是上尖下大的「金字塔形」錐體,有時會出現高營養級的生物數量多於低營養級的生物數量。 由於生物個體的大小可以有不同,生物個體的代謝效率可以有差別,所以一個營養級的生物數量多並不意味著其固定的能量一定比另一個生物數量較少的營養級固定的能量多。例如,一棵大樹上有百十來只昆蟲在吃樹葉,這棵大樹的能量足以維持這百十來只昆蟲的生活。顯然,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大樹是初級營養級,消費者昆蟲是二級營養級,前者的生物數量遠遠小於後者的生物數量,是一個典型的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的生態數量錐體。可見,生態數量錐體有時是可能倒置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高營養級固定的能量大於低營養級固定的能量。我們在教學時應充分說明這一點。 生物數量錐體是以每個營養級的生物個體數量為依據繪制的金字塔。這種類型的金字塔也往往出現倒置現象。 每一台階的含義:表示每一營養級生物個體的數目。
生物數量錐體的一般形狀。因為在捕食鏈中,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能量越來越少,而動物的體形一般越來越大,因而生物個體數目越來越少。
實例:人們對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生物成員作了統計:
生產者(野草) 5842424株;
初級消費者(食草動物、昆蟲) 708 624隻;
次級消費者(肉食動物、吃昆蟲的鳥類) 354 904 只;
三級消費者(肉食動物、吃小鳥的鷹類) 156 362隻。
數量錐體的特殊形狀:如一棵樹與樹上昆蟲及鳥的數量關系。 生物量錐體每一台階的含義:表示每一營養級現存生物的質量,即有機物的總質量。
生物量錐體的一般形狀:能量是以物質形式存在的,因而每一營養級的生物量(現存生物有機物的總質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能量值的高低,從這個意義上講,生物量金字塔的形狀一般同能量金字塔形狀相似。
實例:人們對一片海域中生態系統作了統計:
生產者(大葉藻) 4 800萬噸;
初級消費者(吃大葉藻的小魚蝦等類) 1200萬噸;
次級消費者(吃小魚蝦的大魚等類) 17萬噸;
三級消費者(吃大魚的魚等類) 3萬噸。
生物數量錐體的特殊形狀:如海洋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浮游植物個體小,壽命短,又會不斷被浮游動物吃掉,因而某一時間調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要低於其捕食者浮游動物的生物量,但這並不是說流過生產者這一環節的能量比流過浮游動物的要少。
是指將單位時間內各個營養級所得到的能量數值由低到高繪製成的圖形呈金字塔形,稱為能量金字塔。營養級別越低,佔有的能量就越多;反之,營養級別越高,佔有的能量就越少。所以能量金字塔塔基體積最大,越往上越小。能量金字塔是絕不會倒置的。從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在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物量金字塔:是以每個營養級的生物量繪制的金字塔。這種類型的金字塔在陸地生態系統中一般是不會倒置的。生物能量錐體的形狀永遠是正金字塔形。
生物能量錐體每一台階的含義:代表食物鏈中每一營養級生物所含能量多少。
生物能量金字塔形狀的象徵含義:表明能量流 動沿食物鏈流動過程具有逐級遞減的特性。
一般來說,能量金字塔最能保持金字塔形,而生物量金字塔有時有倒置的情況。例如,海洋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浮游植物)的個體很小,生活史很短,根據某一時刻調查的生物量,常低於浮游動物的生物量。這樣,生物量金字塔就倒置過來。當然,這並不是說流過的能量在生產者的環節要比消費者的環節低,而是由於浮游植物個體小,代謝快,生命短,某一時刻的現存量反而比浮游動物少,但一年中的總能流量還是較浮游動物多。數量金字塔倒置的情況就更多一些,如果消費者個體小而生產者個大,如昆蟲與樹木,昆蟲的個體數量就多於樹木。同樣,對於寄生者來說,寄生者的數量也往往多於宿主,這樣,就會使數量金字塔的這些環節倒置過來。
G. 生態金字塔是怎麼形成的
生態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態系統中各個營養級有機體的個體數量、生物量或能量,按營養級位順序排列並繪製成圖,其形似金字塔,故稱生態金字塔或生態錐體。你見過金字塔嗎?那是古埃及帝王死後的陵墓。在非洲的尼羅河畔,這種方錐形的建築宏偉壯觀,由於它形似漢字中的「金」字,因此被稱為「金字塔」。其中開羅近郊吉薩的金字塔是公元前26世紀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其塔基為邊長232米的正方形,高約146米,用230萬塊巨石造成。塔內有通道、石階、墓室等設施,是迄今最大的金字塔。它作為一種偉大的建築藝術和文化遺產,令世人矚目,驚嘆。
然而有一種更為神奇,更為巨大的金字塔就在你的腳下。或許,你就站在那高高的塔尖上,而你卻全然不知,它就是「生態金字塔」。下面有一條食物鏈,可以幫助你看到在一個海洋中的生態金字塔。
座頭鯨是生活在熱帶海洋中的中型鯨。它體長13米~15米,以魚、蝦為食。它的一頓「飯量」是多少呢?說起來怪嚇人的。如果以鯡魚計算,大約需要5000條鯡魚才能填飽座頭鯨的肚子。鯡魚是一種以甲殼動物為主要食物的小型魚,體長約20厘米。別小看這么小的魚,它要飽食一頓則需要6000~7000隻小甲殼動物。當然,這些甲殼動物也能餓著肚子,一隻甲殼動物的一頓食量是13萬條硅藻。你如果認真算一算,就不難看出,要讓一條中等身材的座頭鯨飽餐一頓,在「硅藻→甲殼動物→鯡魚→座頭鯨」這條食物鏈中,能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養料的硅藻是一個龐大的基礎。食物鏈上的生物個體由小到大,而每一級的生物數量則由多到少,也就是說,眾多的「生產者」以自己的身體,喂養一批數量較少、形體較大的生物,而後者又要用自己的身體去喂養一些數目更少、體形更大的生物。
如果你注意一下自然界食物網中的每條食物鏈,如「草→兔→鷹」或者「草→昆蟲→鳥→山貓」,還有更多更多……你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食物鏈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特徵:把食物鏈上各營養級按其擁有的個數和能量繪成一個圖,那就是下寬上窄的錐體形。你看,它就和那尼羅河畔古埃及帝王的陵墓那宏偉的金字塔一個形狀。這就是被我們踩在腳下的那個巨大的無形的但卻有數的生態金字塔。
金字塔的基都是那些能夠為我們捕捉太陽能,並製造營養物質的綠色植物,而站在塔尖上的動物是食物鏈中最高的一級消費者,它們通常是一些肉食性的大型動物,如獅、虎、鷹、鯊魚等等,甚至還有我們人類。
H. 什麼是生態金字塔生態金字塔有哪幾種類型
生態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態系統中各個營養級有機體的個體數量、生物量或能量,按營養級位順序排列並繪製成圖,其形似金字塔,故稱生態金字塔或生態錐體。它指各個營養級之間某種數量關系,這種數量關系可採用生物量單位、能量單位或個體數量單位,採用這些單位構成的生態金字塔分別稱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
生物數量錐體
生物數量錐體是以每個營養級的生物個體數量為依據繪制的金字塔。這種類型的金字塔也往往出現倒置現象。 每一台階的含義:表示每一營養級生物個體的數目。
生物數量錐體的一般形狀。因為在捕食鏈中,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能量越來越少,而動物的體形一般越來越大,因而生物個體數目越來越少。
實例:人們對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生物成員作了統計:
生產者(野草) 5842424株;
初級消費者(食草動物、昆蟲) 708 624隻;
次級消費者(肉食動物、吃昆蟲的鳥類) 354 904 只;
三級消費者(肉食動物、吃小鳥的鷹類) 156 362隻。
數量錐體的特殊形狀:如一棵樹與樹上昆蟲及鳥的數量關系。
生態金字塔生態數量錐體
生物量錐體每一台階的含義:表示每一營養級現存生物的質量,即有機物的總質量。
生物量錐體的一般形狀:能量是以物質形式存在的,因而每一營養級的生物量(現存生物有機物的總質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能量值的高低,從這個意義上講,生物量金字塔的形狀一般同能量金字塔形狀相似。
實例:人們對一片海域中生態系統作了統計:
生產者(大葉藻) 4 800萬噸;
初級消費者(吃大葉藻的小魚蝦等類) 1200萬噸;
次級消費者(吃小魚蝦的大魚等類) 17萬噸;
三級消費者(吃大魚的魚等類) 3萬噸。
生物數量錐體的特殊形狀:如海洋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浮游植物個體小,壽命短,又會不斷被浮游動物吃掉,因而某一時間調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要低於其捕食者浮游動物的生物量,但這並不是說流過生產者這一環節的能量比流過浮游動物的要少。
生態金字塔生物能量錐體
是指將單位時間內各個營養級所得到的能量數值由低到高繪製成的圖形呈金字塔形,稱為能量金字塔。營養級別越低,佔有的能量就越多;反之,營養級別越高,佔有的能量就越少。所以能量金字塔塔基體積最大,越往上越小。能量金字塔是絕不會倒置的。從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在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物量金字塔:是以每個營養級的生物量繪制的金字塔。這種類型的金字塔在陸地生態系統中一般是不會倒置的。生物能量錐體的形狀永遠是正金字塔形。
I. 18生態金字塔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綠藻……當你察看生物食物鏈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生物鏈越往上,不被別的生物吃,或者少被別的生物吃的動物數量越少,這些動物所含的能量也越少。而越往下層,被別種動物大量吞食的生物,其數量越龐大,所含能量也越多。
雜草是數量最大的生物了。你看有多少動物在吃它:蝗蟲、尺蠖、菜蚜、甲蟲等昆蟲,田鼠、兔子、羚羊、鹿等哺乳動物。而這些食植物性的動物,其數量也較大。吃肉的食肉性動物,如黃鼠狼、狐狸、狼、獅子、虎,比食植物性的動物少得多。甲蟲吃草,蜘蛛吃甲蟲,山雀又捕食蜘蛛,鷹吃山雀。一隻甲蟲,地下一平方米的採食空間便可滿足它的能量和營養的需要,而鷹則需要在幾十平方千米的范圍內覓食才能得到足夠的食物。老虎就更不得了了,需要在幾個山林中捕食。這些生物在數量上,甲蟲比草少,蜘蛛比甲蟲少,山雀比蜘蛛少,鷹比山雀少。
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尼羅河畔的埃及人,建造了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科學家考察了生物世界的食物鏈,發現它恰似一個底大頂尖的金字塔,便把這叫做生態金字塔。
生態金字塔的最底層是綠色植物。綠色植物是一切生物的能量基礎,是初級的生產者,在食物鏈中處於第一營養級。綠色植物往上,便是食草動物,是第二營養級。食肉動物處在第三營養級上。在金字塔的營養級序列中,上一個營養級總是依賴於下一個營養級的能量而存在。金字塔的底層,是生產者,頂端是消費者。
地球上的綠色植物是太陽能量的收集者,也是生態系統能量和營養的供應者。綠色植物對太陽能利用效率的高低,它的生產規模的大小,決定了進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有多少,也決定了我們的地球究竟能承載多少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以至於處於生態金字塔頂端的人。生態金字塔每經過一個營養級,能量損耗90%左右,越往上,能量流越細,流入塔頂的能量越少。
有位生態學家做過一個假設:在食肉為主的國家,一個體重48公斤的男孩,以吃小牛肉為食,一年之中他需要吃45頭小牛。為了飼養這 45頭小牛,需要開墾4公頃的土地,全部種上苜宿來生產飼料。最後的結果怎樣呢?小孩重48公斤,牛重1035公斤,苜宿重8211公斤。小牛的重量是小孩的22倍,苜宿的重量是小孩重量的171倍!
生態金字塔告訴人們,大自然的負載能力是有限的,決不可能超過負載能力去供養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人類的活動必須遵循這個自然的法則,否則,將使人類自己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J. 為什麼科學家把生物界的食物鏈叫做生態金字塔
這個叫法只是個比喻,讓更多的人能理論生物界的一個現像,生態食物鏈就像金字塔一樣,越是高層的生物,數量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