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墓門票
⑴ 我想去看李斯墓
從駐馬店下車比較好,在那裡可以做到上蔡的公共汽車,李斯幕不大,幾間飛檐小屋而已,要門票,30元每人。
⑵ 秦始皇究竟是不是掛在驪山陵墓
該不該驚醒地下的君王新中國成立後對帝王陵寢是否開掘爭論不絕,文物總局強調「保護第一」 「我們的態度很明確,就是保護第一。」12月1日,國家文物局信息處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專家建議30年—50年內不發掘 「這次勘探,和發掘秦陵沒有任何關系。近30—50年內,這個問題要放一放。」趙化成說。 趙化成認為不主張發掘的主要原因是現在文物保護技術還不過關,不如在地下的自然保存。「最難保護的如絲綢、壁畫、漆器,青銅器好一點,但也會生銹。有機物的保存最成問題。」趙化成舉例說,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棺、帛畫,都不能完全保存如初。「發掘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破壞。」 「秦陵史料記載中有『上具天文』,很可能就是壁畫。此外,還可能有漆器、銅器等陪葬品。」趙分析。對於帝王陵寢和王朝都城等大規模遺址,趙化成介紹,國家文物局的精神是一般不主動發掘,搶救性發掘為主。「現在到處搞基建,搶救性發掘任務那麼重,有什麼必要發掘帝王陵寢呢?」 科技部信息處景貴飛也強調,此次勘探決不是發掘秦陵的前奏。談到與這次秦陵勘探相關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規劃》,景貴飛說,這個公園雖然是對考古資源的一種開發,但「首先是保護性的,把地征進來,好保護。」「1997年國務院下了文件,強調不發掘帝王陵寢。」 技術不過關,眼下其實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我們的文物保護技術其實是和世界同步的,很多項目,比如說兵馬俑保護,就是和外國聯合在做,而且我們在一些本土出土文物的保護上還有獨到之處。」趙化成介紹,國外文物大國如義大利和埃及,對於大型遺址也採取保護第一的態度,「向世界直播的機器人探測的金字塔,只是較小的一座。」 對於技術問題,少數學者也有不同看法,「主要理由是文物地下長期存放,也未必保護得好,挖出來保護更好。」針對這種看法,趙化成說,「我曾問過專搞文物保護的工作人員,有些東西現在看上去保護得可以,以後有啥變化誰也說不準。比如噴保護膜,暫時是好了,長期來看卻有害。」 定陵之後再未開掘帝陵 帝王陵寢作為一種旅遊、文化資源,自然會激起開發的興趣,而且常常是難以遏制的。而保護和發掘之間的爭論,也從未止息過。趙化成介紹,這裡面除了資源所在地的利益驅動,還會摻雜好奇心、成就感、時代氣氛及學術潮流等影響。 根據《光明日報》1999年1月18日采訪趙其昌的報道,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範文瀾、張蘇等向政務院提交《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消息傳出,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直接找到吳晗,告以當時我國的考古水平不足以發掘陵寢、進行研究和保護文物。無奈信奉「古為今用」的歷史學家們和文物界專家爭論不下,最後提請周總理裁決,周總理批示同意,「長陵發掘委員會」成立,28歲的趙其昌擔任發掘工作隊隊長。 由於偶然的原因,進展遲緩的長陵發掘轉移到定陵,1957年5月,使用鐵鏟、手電筒等工具,人們打開了定陵地宮,取出了絲綢、青花瓷等大量文物。然而夏鼐等不幸言中,艷麗的絲綢很快變得類似樹皮,大量文物未保存下來,萬曆皇帝的屍骨被紅衛兵焚毀,30多年以後,發掘報告才完成。 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次提出發掘長陵,周恩來予以否決。 作為文物大省的陝西省,對發掘帝陵的興趣自然更為切身。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占明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末,他步入文物考古行列,聽省文管會的老同志講,「文化大革命」前挖乾陵的一切准備工作都做好了,時任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喜歡唐文化的武伯倫率先倡導,時任社科院院長的郭沫若聞知陝西發現乾陵地宮陵道並計劃開挖的消息後,特別興奮,盼望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傳說保存在地宮內的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手跡。於是他打算以與周總理多年的老交情及社科院院長的身份說服周總理。但當他講完開挖乾陵的好處及必要性後,周總理只說了一句:「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 郭老失落之餘,寫下了「待到幽宮重啟日,延期翻案續新篇」的詩句。 希望幽宮重啟的興趣,在一些考古專家身上也存在。趙化成介紹,少數老專家主張開掘秦陵,「主要是搞了一輩子研究,想在有生之年看看地宮里到底有什麼。」這次的勘探地宮,對於這種興趣也是一種補償。 陝西多次提出「搶救性發掘」 根據媒體報道,「文革」之後,陝西省還曾於1986、1994年提出發掘乾陵;2000年老山漢墓發掘後,陝西又有人提出「搶救性發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計劃。對這些計劃,國家文物局堅決否決。 陝西提出「搶救性發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處於地震帶,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壞,以及屬喀斯特地形,地下水毀損文物等。趙化成對此說:「幾千年沒震壞,等幾十年就震壞了?其實,這次勘探發現秦陵地宮保存相當好,抗震性能很強。地宮也沒有進水。」 《西安旅遊網》推薦的「考古旅遊」形象地說明了陝西對於帝陵發掘及其經濟效益的興趣。「考古旅遊」的內容除了參觀帝陵考古發掘現場,還包括「專家指導模擬試掘」和「模擬發掘」。 此次秦陵高科技勘探,據景貴飛介紹,是秦始皇陵遺址公園項目的前期部分。記者拿到一份《秦始皇陵公園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提出項目建設資金由陝西省政府自籌1.5億元,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貸款2.53億元,不足部分1.5億元申請國家計委予以補助。 報告稱,「項目的實施將對地方經濟產生巨大的帶動效應。按照陝西省1998年旅遊產業調查得出的有關數據,項目產生的外部經濟效益是其直接門票收益的6-8倍」,至於門票收入,「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20餘年所獲得的經濟效益為參照,按低限值粗略計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按門票價格100元/人,參觀人數按秦俑館人數(180萬人/年),每年收入為1.80億元,加上秦俑館收入,10年累計收入達到22.69億元(平均年收益按5%逐年遞增)。其他收入按門票收入的30%計算。另外,還可累計增加地方相關產業收入136.14億元,「對提高陝西旅遊業整體水平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文物資源也可「虛擬開發」 對於文物資源保護和開發的關系,景貴飛有自己的看法。「保護不是說徹底不動。埋在那裡,什麼都不做,就是保護?應該是有效利用而不破壞。」景貴飛舉了美國「恐龍文化」的例子:「他們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恐龍考古資源,卻藉此在全世界賺錢。還有『石器時代』這樣的網路游戲,也是對考古資源的利用。我們的秦陵等資源為何不能進入文化傳播,比如作為電腦游戲的主題?」 此次高科技勘探的成果,可能實現景貴飛所說的「展示」「利用」。遙感組組長譚克龍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提到,「我們有這樣的想法」,就是說這次探測結束以後,把這次探測的包括地宮以及整個陪葬墓、陪葬坑整個陵墓的布局、結構虛擬下來,做成一個虛擬的秦始皇陵墓,然後參觀的時候也可以看,買回去光碟製作完了以後,也可以進行觀賞,就是進行虛擬的漫遊。劉士毅也提到了「機器人探測」的設想。
⑶ 秦始皇陵墓是否已被盜
應該還沒有
秦始皇陵考古項目近日取得重大進展,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等有關部門運用遙感和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技術勘探的結果首次證實秦陵底下確實存在地宮和墓室,並確定了地宮的位置。
墓室主體尚未坍塌進水
「世界第八奇跡」秦始皇陵長期存在一系列疑問,如秦始皇真墓是否就在封土堆之下,墓室埋深多少,地宮結構尺寸怎樣,墓室是否坍塌進水?我國科技工作者應用重力、磁法、高密度電法、地質雷達法等技術,經過歷時一年的勘查試驗驗證,終於揭開一系列秦始皇陵之謎。秦始皇的真墓就在封土堆下面,石質建築的墓室主體尚未坍塌進水。初步探測顯示,規模龐大、結構復雜的秦始皇墓室確實體現了「千古一帝」的氣派。
墓室位於地宮中央
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劉士毅介紹,本次測量探測到由地宮開挖後回填夯土引起的明顯重力異常以及彈性波法反射異常,由開挖范圍對應封土堆細夯土牆引起的明顯磁異常,由墓室引起的高電阻率異常,開挖范圍內汞異常,宮牆引起重力異常和繞射點異常。這些異常加上已知的墓道等,勾畫出一個巨大地下建築群輪廓。「只有真墓才可能有如此規模和配套的地下建築群。因此,現在可以回答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秦始皇地宮、墓室就在封土堆之下。」
劉士毅說,初步評估,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開挖范圍主體約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開挖范圍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頂深海拔高程470米至480米,高15米左右。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宮牆頂深海拔高程約471米,高約16米,寬約8米,東西長約145米,南北寬約125米。宮牆之上的細夯土牆與宮牆位置、范圍基本一致,高約30餘米。
始皇陵是否被盜尚不得而知
測量探測到的封土堆汞異常分布特點耐人尋味:北、東最強,南、西次之,北、西最弱。根據秦始皇墓內以水銀模擬天下江河的傳說加以推測,可能反映了秦朝時期中國人的江河地理概念,例如可能與秦始皇到過渤海有關。
劉士毅說,由於除磁法外,剖面稀少,未進行三維探測與反演,磁法的人為干擾未能全部消除等因素,本次測量只給出地宮建築位置、埋深、大小、形狀。至於墓室內所藏珍寶是否如史書記載的那樣,以及是否被盜,是非到開挖之日無法解開的謎語。
秦始皇墓是座龐大地宮
據新華社電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真墓就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下面,石質建築的墓室主體尚未坍塌進水。「世界第八奇跡」秦始皇陵長期存在一系列疑問,我國科技工作者應用重力、磁法、高密度電法等物探、化探技術,經過歷時一年的勘查試驗驗證,終於揭開一系列秦始皇陵之謎。
27日,通過驗收的科技部「863」計劃項目負責人、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劉士毅說,根據本次測量探測,「現在可以回答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秦始皇地宮、墓室就在封土堆之下」。初步評估,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開挖范圍主體約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開挖范圍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
秦始皇墓揭開神秘面紗
「世界第八奇跡」秦始皇陵長期存在一系列疑問,如秦始皇真墓是否就在封土堆之下,墓室埋深多少,地宮結構尺寸怎樣,墓室是否坍塌進水?我國科技工作者經過歷時一年的勘查試驗驗證,終於揭開一系列秦始皇陵之謎。
據項目負責人、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劉士毅介紹,本次測量探測到由地宮開挖後回填夯土引起的明顯重力異常以及彈性波法反射異常,由開挖范圍對應封土堆細夯土牆引起的明顯磁異常,由墓室引起的高電阻率異常,開挖范圍內汞異常,宮牆引起重力異常和繞射點異常。這些異常加上已知的墓道等,勾畫出一個巨大地下建築群輪廓。「只有真墓才可能有如此規模和配套的地下建築群。因此,現在可以回答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秦始皇地宮、墓室就在封土堆之下。」
劉士毅說,初步評估,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開挖范圍主體約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開挖范圍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頂深海拔高程470米至480米,高15米左右。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宮牆頂深海拔高程約471米,高約16米,寬約8米,東西長約145米,南北寬約125米。宮牆之上的細夯土牆與宮牆位置、范圍基本一致,高約30餘米。測量探測到的封土堆汞異常分布特點耐人尋味:北、東最強,南、西次之,北、西最弱。
劉士毅說,由於除磁法外,剖面稀少,未進行三維探測與反演,磁法的人為干擾未能全部消除等因素,本次測量只給出地宮建築位置、埋深、大小、形狀。至於墓室內所藏珍寶是否如史書記載的那樣,以及是否被盜,是非到開挖之日無法解開的謎語。 http://..com/question/28939986.html
⑷ 紹興旅遊攻略
1、魯迅故里
絕大多數遊客來紹興的第一個景點就是魯迅故里,雖然只是一條小街道,但這卻是魯迅先生兒時生活過的地方,書本上學到的百草園、三味書屋在這里也都能找到,可以一一參觀順便探尋下魯迅先生的童年軼事,然後去咸亨酒店吃吃茴香豆、喝碗黃酒,最後跟「孔乙己」銅像合個影以作留戀。
4、西施故里
西施是我國四大美女之一這個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景點就是為了紀念西施所建的,景區里除了能看到江南山水和中式園林,還有不少展館可以參觀,可以幫你多了解下西施生平事跡,有些景點是需要收門票的,如果不願意可以就在浣江邊的棧道散步,也很愜意。
5、沈園
沈園位於魯迅中路,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初成時規模很大,佔地七十畝之多,是紹興古城內著名的古園林。沈園從魯迅祖居門前穿越中興路往東不出二百米。沈園為南宋時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園,故有「沈氏園」之名。沈園在1963年被確定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紹興市區的沈園是宋代著名園林、國家5A景區,因陸游《釵頭鳳》成名。
⑸ 兵馬俑,華清池門票分別是多少錢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秦始皇陵門票實行淡、旺季浮動價格;旺季150元/人次(3月1日-11月底);淡季120元/人次(12月1日-次年2月底)
華清宮門票價格:旺季全價150元,淡季全價120元,長恨歌演出費用218-988元
【(5)李斯墓門票擴展閱讀】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華清宮一般指唐華清宮唐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別宮。後也稱「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背山面渭,倚驪峰山勢而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布驪山上下。初名「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唐玄宗更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綉嶺宮。華清宮始建於唐初,鼎盛於唐玄宗執政以後。唐玄宗悉心經營建起如此宏大的離宮,他幾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歲盡始還長安。安史亂後,政局突變,華清宮的游幸迅速衰落,唐朝以後各代皇帝已很少出遊華清宮。後歷代皇家有維修,到解放前已是湯池寥落,宮殿蕭疏。華清池,解放後人民政府自1959年起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
參考資料:華清宮-網路
⑹ 秦始皇陵墓和兵馬俑是在一起的嗎
秦始皇陵墓和兵馬俑是在一起,兵馬俑是作為陪葬品埋入隨葬坑內的,秦始皇陵墓不是個小山。兵馬俑在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6)李斯墓門票擴展閱讀:
價值影響: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2013年05月27日,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聯合下發《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秦始皇陵列入「十二五」期間重要大遺址。
⑺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需要預約嗎
不需要預約。
開放時間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全年365天開放,節假日不休息。
售票時間為:每年3月16日—11月14日 早上8:30—下午5:30;每年11月15日—(次年)3月15日 早上8:30—下午5:00。
最佳季節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最佳旅遊季節為4月-6月,9月-10月。因該地區屬於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區,雨量適中,四季分明。無霜期平均為219—233天。
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1.3℃;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4℃—26.9℃;年平均氣溫13.3℃。年降水量平均為507.7毫米—719.8毫米。年平均濕度為69.6%。年平均降雪日為13.8天。
(7)李斯墓門票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介紹
在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前後將近使用了72萬人力,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浩大。直至秦始皇去世陵園都未修建完成,由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1年多才完成。傳聞中,秦始皇耗費無數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建造了一個地宮,而兵馬俑就是地宮的守衛者。
秦始皇兵馬俑,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
兵馬俑即用陶土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