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霸王祠門票
❶ 霸王祠游記作文400字
霸 王 祠 游 記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一首《烏江亭》道出了李清照對項羽的崇敬之情。項羽,一代梟雄,戰功赫赫,叱吒風雲,名聲顯耀,可是最終魂歸烏江。
項羽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早已被世人所景仰,公元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我們辦公室的幾個同仁一起游覽了安徽烏江鎮的霸王祠。
天氣很好,我們一行坐車從南京出發,過南京長江大橋,然後拐入浦口區,汽車沿著浦烏公路來到了浦口區的最邊境烏江鎮,過了烏江橋,再進入安徽的烏江鎮,一江之隔,分屬於兩個省份,分別是兩個烏江鎮,霸王祠就在安徽的烏江鎮之內。
通往霸王祠的馬路是新修的,先是一段水泥路面,然後是一段柏油馬路,很快就到了霸王祠的大門,我們看到根本就沒有什麼人來遊玩,可見霸王祠的人氣並不是很旺,這個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吧,我們看到有一個導游和賣票的女子正在門口打羽毛球呢,看到我們來了,立刻就把球拍收起來了,因為要招攬生意了吧,我們一起笑起來,算是給這個陰郁的霸王祠帶來一些爽朗的生氣吧。
門票不貴,只有區區十五元,只是一個AA級風景區,來遊玩的人除了我們一行八九人之外,就沒有什麼人了,只看到零星的幾個人在裡面,諾大的霸王祠幾近荒涼,我們找了一個導游小姐,一路給我們講解,其實我們這個小組裡面熟讀《史記》的人很多,大可不必找導游吧,但是為了能夠很好地把霸王祠游覽一下,我們還是喊了一個美女導游吧。
導游就帶著我們一起順著大路往裡面走,看不到什麼美好的景緻。只是一條路而已,我們徑直走上了霸王祠,有幾十級台階倒是很壯觀,我們拍影留念。上了台階,映入眼簾的是趙朴初的對聯,進得門去,先是看有關的項羽生平介紹,其實也就是《史記》上面的內容,出生,故事,有觀秦始皇游覽發出的感嘆,「彼可取而代之也」是他年輕氣盛,壯有抱負的最好註解。還有淝水之戰,破釜沉舟的故事,一舉擊潰章邯,消滅掉秦軍的主力。還有進入咸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擺鴻門宴宴請劉邦的故事。還有和劉邦爭奪天下,被劉邦和韓信用計兵敗垓下,終於導致霸王別姬、烏江之刎的下場。整個故事都是用漫畫的形式來展現出來。導游一邊講解故事,一邊說到項羽的英雄豪傑。我們還瀏覽了項羽的塑像,還觀看了名家的對聯,介紹了項羽和劉邦的事跡,然後我們進入了項羽的墓道。
項羽是有墓道的。導游小姐說,只有皇帝死後才建設有墓道,把棺槨從墓道裡面抬著送往陵寢吧。我們順著墓道前行,導游小姐說這是後來興建的,原來的很小,後來翻建之後拓寬了許多,到了墓道的底端,看到有一副棺槨。導游說這是當地的一個大戶人家的小姐的棺槨,是幾年前發掘出來的,用楠木做成,歷經數百年而不腐爛,現在成了文物了。跨出墓道,我們就來到了項羽的衣冠冢,這個衣冠冢也就是一個墳堆而已,在幾年前重新用水泥在外面圍造起來了。導游小姐說,項羽的衣冠冢肯定沒有被人家盜挖過,因為項羽是在兵敗之後自刎而死,他的頭和屍首都被他的老部下分割了拿去向劉邦邀功請賞了,所以他死得很悲慘,是被分屍而死。只是當地人可憐他,才把他的遺留的一些衣服、鞋帽挖一個坑埋起來而已,根本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所以即使在文革的時候,紅衛兵的小將們也不會光臨項羽的衣冠冢,到這邊來搞什麼搶奪寶貝的名堂。
衣冠冢的西邊是一條簡短的通道,兩邊也是仿造帝王的陵墓的方式建造了文官和武官,因為他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吧,所以文官也只有兩個並排在兩邊,武官也是只有兩個並排在兩邊,然後是貔貅和麒麟各兩個分列兩邊。我看到四邊的雜草在蓬蓬勃勃地生長,這是一個地勢有點低窪的地方,有一種蕭瑟和慘淡的氛圍。有幾個同事在那邊拍照留念,可是我總覺得這個裡面有一種陰森之氣,有一種荒涼之氣,所以堅決沒有拍照。
我去過中山陵,拾級而上的感覺是一種蒼涼和雄壯,每登上一級,每登上一層,胸中有丘壑的感覺油然而生,那是一種包攬萬物於心中的壯美。可是在項羽的墓前,總是感覺不到一絲的豪放和雄壯,總是有一種陰森森的感覺。
從北邊的側房退出,順便去觀看了虞姬的塑像,虞姬和項羽並肩而坐,旁邊還有很多泥塑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是項羽「一舉兩得」的故事,意思是虞姬美貌,舉鼎徵婚,結果應征者蜂擁而至,無人能夠舉去銅鼎,項羽過去,一下舉起銅鼎,不僅贏得美人,而且江東八百子弟聞風而至,很快手下就有了很多的兄弟,為他起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而且項羽其人是異人,須髯刺人,一般的女人近不了身,所以他只有虞姬一個妻子,兩個人之間有深厚的感情。我們聽了導游的介紹,不覺相視而笑,出來的時候,我看到有一個燒香的銅鼎,於是我就做了一個舉鼎的動作,結果被同事拍下來了,引起了大家的一陣鬨笑。
出了大門,我們還去了駐馬亭。據說這個地方就是項羽栓烏騅馬的地方,最後這個烏騅馬被烏江亭長度過了烏江,只留下項羽一人自刎而亡。我們撫摩了一下刻著大字的石頭,來到了一片竹林,裡面有很多的麻雀在唧唧而鳴,得意地叫著,他們才不不管這么發生過多麼慘烈的歷史故事呢?世界是他們的,他們自由而快樂。
我們沿著一片紫藤長廊,來到了撞鍾亭,這個亭叫做三十一響亭,比喻項羽三十一歲的短暫而輝煌、悲壯而慘淡的人生。於是我們就陸續走過去,也裝響了我們的三十一響,那震耳欲聾的聲音立刻在空氣中四處蔓延,我們唏噓不已。一個三十一歲的英雄就這樣風消雲散,一個令人心驚膽戰的梟雄就這樣魂歸烏江,未免有英雄氣短的感覺。
我不想繼續觀賞了,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樣的景緻繼續能夠吸引我,我只是被一種郁悶的感受牽引著,我知道這是一種陰郁之氣。同事們去了碑亭和長廊,而我則獨自一人沿著來時的路回到大門,呼吸這個屬於新的歷史天空的空氣。
我再次回望了一下霸王祠,彷彿看到一個落難的英雄在哭泣。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霸王祠的厚重、淳樸、蕭瑟、凄涼一齊撲面而來,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啊。我該怎樣來評述項羽這樣的人物呢,我還是有要說的話的。
項羽其人乖逆、剛愎自用,聽不見不同的意見,不能任用人才,這是他失敗的最大的原因吧。一個韓信為何在他的手下只能做一個小兵,而不能被重用,而到了劉邦的手下卻立刻能夠被設壇拜將,根本的原因就出現在項羽的自大上面。他手下只有一個謀臣范增也不能夠好好使用,落得絕塵而去背發毒創而亡。他有勇無謀,臨陣殺敵,沖在最前面,充其量他只是一個將才而已,但是卻不能成為最高的統帥。
遇到劉邦是他最大的不幸,這有點「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覺。項羽,一個三十齣頭的毛頭小夥子,鴻門宴之時卻不到三十歲,如何能夠和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奸巨滑的無賴劉邦比計謀。那劉邦可以在項羽的面前上演苦肉計,表現出一副誠惶誠恐唯項羽馬頭是瞻的態度來;那劉邦可以不要父親,只要求分得一杯羹即可;那劉邦可以撕毀楚河漢界的協議,明修棧道,暗度成倉,毅然出兵進攻項羽;那劉邦可以採用韓信之計,巧用十面埋伏的計策,把項羽包圍在垓下,用四面楚歌來瓦解項羽軍隊的鬥志。那一個典型的潑皮無賴的手段,項羽這樣的正人君子如何是劉邦的對手。
想起那個杜牧對項羽的評價,「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題烏江亭》)杜牧認為項羽是一個英雄,不需要自殺,如果能夠回到江東,憑借他的威望,他依然可以卷土重來,成就一翻事業。
想起那個王安石對項羽的評價,「有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烏江亭》)。在王安石這樣的政治家看來,成則為王敗則寇,失敗的項羽如果回到江東,就勢必一蹶不振,很難振作起來。
所以一代偉人毛澤東在蔣介石要求劃長江而治的時候,毅然發出了不向項羽學習,要把革命進行到底的誓言。「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於是毛澤東成功了。
項羽,一個落難的英雄,一個被世人傳唱的英雄,司馬遷很景仰他,因為司馬遷沒有毅然赴死,司馬遷遭到恥辱之後仍然捨不得自己的生命,是那種典型的看重生而不願死的典型,而項羽則不是這樣,項羽可以力拔山兮氣蓋世,以一劍之刎結束自己悲壯的人生。可是這樣的英雄最終只能戰敗而亡。
我們出了霸王祠,出了烏江鎮,經過烏江的時候,發現烏江的水依舊是那麼渾濁,那是老天的淚水吧,為何如此對待西楚霸王呢?
我回頭望去,太陽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隱沒到雲朵裡面去了,一種寒冷的感覺慢慢從身體裡面釋放,那是一種怎樣的痛楚啊!
❷ 速回 和縣周圍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比如烏江霸王祠、含山華陽洞……之類的
陋室公園
雞籠山
霸王祠
香泉湖
龍潭洞
❸ 楚霸王自刎的烏江在哪
楚霸王自刎的烏江在長江西岸江東的烏江鎮。
楚霸王自刎烏江,但是他的名聲卻比勝利者劉邦還大,楚霸王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
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
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自刎於烏江旁。
(3)烏江霸王祠門票擴展閱讀:
秦王朝被推翻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數年戰爭,史稱「楚漢相爭」。在近五年的楚漢戰爭中,項羽由強大轉為弱小,最後被劉邦的軍隊包圍,項羽帶著幾十人突圍,逃到烏江邊,最後被迫自刎身亡;
而在江東烏江鎮,霸王祠是為紀念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而建的,歷史已相當久遠,位於馬鞍山江對岸的和縣烏江鎮;
霸王祠位於和縣烏江鎮東南側的鳳凰山上,左瀕滔滔長江,乃西楚霸王項羽垓下兵敗,潰退至烏江自刎處,史書記載霸王祠最盛時有廳、殿、廂、室99間半,千年香火不斷;
十年浩劫,霸王祠被夷為平地,改為一所農中。文革後,和縣政府於1984年、1992年兩次撥款重修擴建,遊人一踏進烏江鎮,便遙遙可見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題書的「霸王祠」的牌坊和青玉石漢闕門樓;
西楚霸王靈祠正中為享殿,殿中豎仿青銅項羽立像,高2.6米,顯得驕矜剛愎,神武剽悍,雙目怒視,似乎在訴說這位悲劇英雄的窮途末路的悲懣:「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享殿後是墓區,通往墓台的石板神道為古松掩映,旁立4對石人石獸,粗獷簡約,典型的明代雕塑風格,墓台四周有仿白玉欄桿,中立「西楚霸王衣冠家」碑石一方,墓成橢圓狀,左側有地下墓道。
❹ 關於南京烏江鎮和和縣烏江的問題
不遠 南京烏江從鎮上走 過橋就是安徽烏江! 南京雨烏是到南京烏江 你坐到底 從車站出來 往左手邊一直走 過橋 就是安徽烏江 然後打個車 安徽烏江有很多的 到霸王祠就一個小時不到
❺ 從合肥市去和縣烏江鎮詳細交通路線
226到滁州路,找到明光路車站
合肥明光路汽車站到和縣的直達車,大概37塊錢,3個小專時左右,到和屬縣後再坐到烏江的班車,5塊錢差不多,20到30分鍾的樣子。和司機說一下你到霸王祠他就會在那給你停車。
祝旅途愉快!
❻ 請問和縣烏江鎮的霸王祠現在門票是多少錢
昨天我剛去。。。15元
❼ 從合肥市到和縣烏江鎮的詳細交通路線
226到滁州路,找到明光路車站
合肥明光路汽車站到和縣的直達車,大概37塊錢,3個小版時左右,到權和縣後再坐到烏江的班車,5塊錢差不多,20到30分鍾的樣子。和司機說一下你到霸王祠他就會在那給你停車。
祝旅途愉快!
❽ 烏江開通香泉公交車是不是本月20號(2018.12.20日)
烏江至香泉公交班車定於2018年12月20日開始試運行和城至南義公交班車定於2018年12月23日開始內試運行,烏容香線沿途站點,烏江至香泉公交編號為201路,起點烏江中學,訖點為香泉交通綜合服務站,沿途停靠站點依次為:烏江中學、霸王祠、烏江電影院、烏江交警隊、林散之廣場、金寶大市場、依瀾郡、石山新村、大樹狄、梨園風景區、張家集社區、梨園山莊、泉水村、龍山村、香泉交通綜合服務站。
公交班次
烏香公交在烏江、香泉兩端的首班時間均為上6:25,末班時間均為下午17:30(夏季、冬季時間依實際情況調整),其餘班次均間隔30分鍾一班。
票價
根據和縣人民政府和政秘〔2018〕69號文及縣物價部門審批意見,烏香公交票價核定為2元。一年8個月(夏季5,6, 7, 8, 9月,冬季1,2, 12月),開放空調期間,另增加1元,共3元。
❾ 項羽烏江自刎的地方,要具體位置(答後給分)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東南側的鳳凰山。
霸王祠位於和縣烏江鎮東南側的鳳凰山上,左瀕滔滔長江,乃西楚霸王項羽垓下兵敗,潰退至烏江自刎處。霸王祠也稱項亭、項王亭、楚廟、項羽廟。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於此。當時就墓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後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
浦口區烏江鎮(原江浦縣林山鄉)與和縣烏江鎮原屬一地,位於長江北岸。後因人為行政因素分開分屬兩地,分裂至今。
(9)烏江霸王祠門票擴展閱讀:
霸王祠是為紀念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而建的,歷史已相當久遠,位於馬鞍山江對岸的和縣烏江鎮。和縣,隸屬安徽省巢湖市,古稱和州,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一出自《陋室銘》的名句盡人皆知,而劉禹錫筆下那個「苔痕映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陋室就是他在和州做官時居住的一個小巧、樸素的院落,如今這里已經成了遊人們爭相光顧的景點。
烏江區位優勢顯著,坐擁長江黃金水道,兩個碼頭通江達海,三條省道穿境而過。距馬和汽渡6公里,安徽省北沿江高速10公里,南京長江三橋20公里,馬鞍山長江大橋30公里,江寧錦文路過江隧道5公里(規劃建設),南京地鐵S3號線寧和城際一期高家沖站6公里,二期貫穿全境。
❿ 和縣霸王祠和陋室公園的門票分別是多少啊好玩嗎
游和縣城中的陋室公園(門票3元)和鎮淮樓
再去長江邊的烏江鎮憑吊西楚霸王祠(門票10元)一日足夠
和縣的油炸麻雀和烏江鎮的點心「霸王酥」,不可不買
內容簡單介紹(這樣玩起來,更有蘊味)
大凡讀過《古文觀止》的人,無不為劉禹錫81字的《陋室銘》所嘆服,它抒發了讀書人安貧樂道、心繫天下的寬闊胸襟。殊不知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短文正是劉禹錫任和州刺史在自己的居所——陋室里撰寫的。
陋室坐落在和縣城中一座青黛色的小山上,三幢九間呈「品」狀,依山傍水。主室斗拱飛檐、古雅別致,偏屋粉牆黛瓦,簡朴小巧。麻石鋪的小院,松竹扶疏,翠色撲人,盡顯「苔痕上皆綠,草色入廉青」之幽深,一堵鑲有鏤空花窗的院牆,將它與鬧市隔開,使人品味到「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恬靜。
唐穆宗長慶四年,劉禹錫因與柳宗元等人參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抗顏直諫,坐罪遭貶,遷任和州刺史。時值大旱,民生凋敝,他召集和州父老,同商抗旱大計,並奉書上表懇求朝廷賑濟,慰彼黎庶。當地官紳要為劉禹錫興修豪宅,被其斷然拒絕,嗣後在官署後圃小山腳下建一簡陋之室,作為議事、起居、寫作之用,並在此寫下《陋室銘》以明心志。陋室銘碑始建於唐寶慶年間。為柳公權親書,兵火久廢,原碑無存。1986年和縣政府按原貌重修陋室,以紀念這位唐代清吏和曠世俊逸的大詩人。
霸王祠位於和縣烏江鎮東南側的鳳凰山上,左瀕滔滔長江,乃西楚霸王項羽垓下兵敗,潰退至烏江自刎處。史書記載霸王祠最盛時有廳、殿、廂、室99間半,千年香火不斷。十年浩劫,霸王祠被夷為平地,改為一所農中。文革後,和縣政府於1984年、1992年兩次撥款重修擴建。今天,遊人一踏進烏江鎮,便遙遙可見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題書的「霸王祠」的牌坊和青玉石漢闕門樓。西楚霸王靈祠正中為享殿,殿中豎仿青銅項羽立像,高2.6米,顯得驕矜剛愎,神武剽悍,雙目怒視,似乎在訴說這位悲劇英雄的窮途末路的悲懣:「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整個靈祠園區內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駐馬河邊的烏江亭和拋首石。傳說項羽突破垓下之圍,率800騎南下,敗退至烏江僅剩26騎。烏江亭長已備百舟待渡,勸他「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分,亦是王也」,項羽長嘆:「與江東弟子八千人渡江面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我而亡我,我何面目見之?」遂重返身與漢軍廝殺,直至不留一兵一卒而自刎。後人為緬懷西楚霸王,在他自刎拋首處,立一高2.5米的巨石,並屢建陋廟以示悼念。
過拋首石北上,便是26騎士坡,紀念與項羽一道激戰身亡的26位將士,與其連接的是碑廊,廊內的百方詩碑乃烏江范以晨先生捐贈,詩文皆為歷代名人歌頌項羽與西楚霸王祠之力作,由國內名書法家所書名匠勒石。其中一方為毛澤東於1939年春手書杜牧《烏江亭》詩:「勝敗兵家事不期,烏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此書為祖籍和縣的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生前搜集珍藏,由其婿李秋水遵囑捐贈勒碑,毛澤東60年前的手書更壯靈祠千古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