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新圩水上樂園在哪
『壹』 靈山家園網頭條新聞新圩鎮加油站旁
錯誤編號: 711
錯誤信息: 在此計算機上的配置錯誤阻止此連接。
錯誤詳情: 此問題目前較為糾結
1. 將下面的代碼(現在你的桌面上新建個文本文檔然把代碼復制進去)另存為.bat格式(名字自己娶一個就好,我設為711.bat) 放到不易刪除的地方,代碼為
@ECHO OFF
takeown /f "C:WindowsSystem32LogFilesWMI" /r /d y && icacls "C:WindowsSystem32LogFilesWMI" /grant administrators:F /t
2,單擊「開始」「所有程序」 「啟動「,在啟動上右鍵打開 將711.bat復制到打開的窗口裡,然後雙擊運行一下711.bat,重新啟動計算機即可。
3. 如果覺得1,2提供的方法不好,可以採用,打開命令行CMD(以管理員運行),輸入netsh winsock reset 回車,重啟即可,但此方法不一定有效,
4. 又是一種方法:找到 C:WindowsSystem32LogFilesWMI 這個文件夾,只要將這個文件夾管理員取得所有權然後重啟就行了! 使用魔方在系統設置右鍵菜單管理裡面新增「獲得管理員許可權」的功能,然後就可以在上面這個文件夾上點擊滑鼠右鍵,管理員取得所有權即可解決
『貳』 靈山縣新圩鎮鄧家村搶劫犯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立即奪取公私財版物的行為。
〔刑法權條文〕
第二百六十三條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入戶搶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
(三)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
(四)多次搶劫或者搶劫數額巨大的;
(五)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六)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
(七)持槍搶劫的;
(八)搶劫軍用物資或者搶險、救災、救濟物資的。
『叄』 順豐快遞廣西靈山縣新圩鎮急水村能送到嗎
順豐送不到鎮以下的地方。
『肆』 廣西靈山縣新圩鎮官屯梁氏從那遷來
明末清初遷自廣東高州。
『伍』 廣西靈山縣新圩鎮有幾個姓梁的村子,若知道請撥打此號碼,很重要的信息
姓梁的主要集中在官屯村及周邊一帶村莊。
『陸』 新圩鎮的風景名勝
黃氏文化科技活動中心暨大宗祠是一個家族文化的標志,項目建成後作為黃氏文化科技活動中心,是學習文化和科學技術知識的地方,特別是緬懷革命先烈,發揚革命傳統,傳承文化、教育子孫後代的好場所,同時也是祭祀祖先的殿堂。黃氏文化科技活動中心暨大宗祠籌委會主任黃家坤在奠基慶典上介紹籌建情況,項目籌建一年多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廣西文化發展研究會、北部灣文化研究會的指導支持下,籌建工作進展十分順利,整個項目計劃投資800萬元,資金全部來源於民間的捐資。
千年古荔地處靈山縣新圩鎮鄧家村,品種為靈山香荔,該樹樹干最大周長6.15米,樹高13.3米,樹冠15米,古荔長勢茂盛,年年掛果,果實卵圓形,略扁,果皮深紅色,核小,肉厚香甜爽脆有香氣,品質上等,1963年,我國著名生物學家蒲蟄龍教授帶領考察組前來考察,認定樹齡超過1460年(公元503年種植、距今樹齡1502年以上),是目前我國僅存的樹齡最長的靈山香荔母樹,《靈山縣志》、《廣東荔枝志》均有記載,1999年5月,被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靈山縣農業局組織實施的《千年古荔保護》項目,在新圩鎮政府、鄧家村委會和縣水果局的大力支持下,近日全部完成建設任務並通過了驗收,1500年樹齡的古荔換發了新顏。《千年古荔保護》項目建設了132平方米的古荔保護區,一是進行場地清理,樹木修整防護,樹木測量及保護規劃等,二是在樹冠下建設三面光排水溝,三是建設防護隔離柵欄,四是設立保護標志牌,五是區域道路填土,母樹根系培土,旋放肥料等。通過項目建設,既能有效地防止人為和家禽家畜的踐踏損害,又為古荔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條件,使千年古荔更顯勃勃生機,為靈山香荔品種繁育及優良荔枝品種的研究提供保證,更為靈山中國荔枝之鄉增添一道亮麗的風境線。
靈山古荔上千歲
這棵荔枝有500年樹齡,如果有人指著公路邊一棵荔枝樹對你說,你不必大驚小怪,在有中國荔枝之鄉之稱的靈山,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樹齡的古荔枝樹到處都有。據靈山縣志記載,荔枝種植始於唐朝,宋朝已有較大發展,1961年,廣東省果樹研究所到靈山進行荔枝品種資源復查(當時靈山屬廣東管轄),鑒定新圩公社鄧家坡大隊(現新圩鎮鄧家村)有一棵香荔大樹,樹齡在1400年以上,如今,這棵千年古荔依然枝繁葉茂,幾乎每年正常開花結果,被列為靈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山不少地方自古就有一種習俗,無論哪家添男丁,都在住宅附近種幾棵荔枝樹,等荔枝掛果時,正是孩子長大後讀書時,就有求學的資本,於是,就形成了現在古荔枝樹隨處可見的荔鄉風韻,古時候,靈山誰家荔枝樹多,則象徵其家富裕,曾有家有荔枝千棵,其人與萬戶侯等之說,意為有1000棵荔枝相當於一個管理萬戶居民的官了,因此,靈山無荔不成村。在離縣城7公里遠的鄧家村樹齡在四五百年以上的古香荔隨處可見,記者采訪了村干到村民十餘人,竟無人知道村裡到底有多少棵古荔,在一戶人家門口,80歲的黃業基老人指著一棵樹冠如蓋、果滿枝頭的古香荔告訴記者,他小時候這棵荔枝就這模樣了,它隔年掛果,多時有一千多斤,70年代這棵樹的荔枝曾送到北京去,據縣委宣傳部的同志說,在新院村,也有很多古荔枝樹,有兩棵荔枝樹名氣相當響,分別叫赫魯曉夫和尼克松,據說當年赫魯曉夫和尼克松曾經吃過這兩棵樹產的荔枝。在大蘆村生長著十多棵樹齡在100年到400年的古荔,枝葉婆娑,碩果累累,有的古荔樹干已經空了,但鮮紅的荔枝依然掛滿枝頭,村裡人說,這些古荔結出來的果肉特別脆特別甜。據該縣水果局的同志說,全縣樹齡在1000年以上的古荔就有幾十棵,三四百年以上的荔枝有上萬棵,主要是香荔樹。靈山荔枝歷史悠久,種植歷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新圩鎮鄧家村至今尚有200多株百年以上的古荔,依然枝繁葉茂,果實累累,其中一棵千年古荔被認為是靈山香荔的老祖宗。荔枝種類繁多,品種齊全,高、中、低檔產品,早、中、遲熟搭配,靈山荔枝珍品中有香荔、糯米糍和桂味等,2001年,全縣荔枝面積59.55萬畝,產量2.8萬噸。靈山荔枝目前主栽的早熟品種有三月紅、白臘、白糖罌等,中熟品種有妃子笑、黑葉、大造、進奉、水荔等,遲熟品種有香荔、桂味、糯米糍、禾荔等。1、三月紅三月紅為早熟品種,每年5月上旬成熟,果實較大,單果重26-42克,果皮鮮紅,肉厚,肉白臘色,肉質稍粗韌、汁多,味甜帶酸,含可溶性因形物18.2-20.3%,品質中等,適宜鮮食,是早爭上市的荔枝品種。2、妃子笑妃子笑為中熟品種,6月上中旬成熟,果實大,單果重23.5-31.1克,果皮薄,淡紅色,果肉厚,白臘質,細嫩爽脆,清甜帶微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7.1-20.5%,品質優良,最宜鮮食。3、黑葉黑葉為中熟品種,6月中旬成熟。果實中等至大,單果重19-28克,果皮薄且暗紅色,果肉乳白色,味甜帶微香,含可溶生固形物16.5-20%,品質中上,適宜鮮食、曬干及加工罐頭。4、香荔香荔屬於遲熟品種,7月上旬成熟,果實中等大,單果重21克,果核小,果卵園形,略扁,果皮厚韌,深紅色略帶紫,果肉白臘色,清甜爽脆,有香氣,含可溶性固形物20%,品質上乘,鮮食、制干、制罐頭均可。5、桂味桂味屬於遲熟品種,6月下旬成熟。果實中等大,單果。15-20克,近似園球形,果皮鮮紅,薄且脆,果肉乳白色,細嫩爽脆,汁多、清甜,核小,有桂花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8-21%,品質極優,宜鮮食、加工。6、糯米糍糯米糍屬於遲熟品種,7月上旬成熟。果實中等至大,單果重20.1-27.6克,果扁心形,果皮鮮紅,較韌,核小,肉厚,軟滑多汁,濃甜微帶香氣,含可溶性固形物18-21%,品質風味極優,鮮食,制干均可。在中國荔枝之鄉靈山縣,人們隨意品上的一個荔枝,都可能出自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荔枝樹。在新圩鎮鄧家村,這個無荔不成村的荔枝之鄉,一個樹冠如蓋、果滿枝頭的參天古荔分外奪目,當地幹部介紹說,這棵香荔大樹至少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壽命最長的荔枝樹,已被列為靈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靈山荔枝種植始於唐朝,據說,古時候,荔枝樹多少是衡量人們富裕與否的重要標志,曾有家有荔枝千棵,其人與萬戶侯等的說法,過去當地人家新添男丁,往往會在房前屋後種幾棵荔枝樹。荔枝是我國最古老、壽命最長的樹種之一,目前靈山縣光千年以上荔枝樹就有幾十棵,三四百年以上的荔枝樹競有上萬棵。
在靈山縣,大多數人知道有個文筆山,因為文筆山離縣城僅8公里,與縣城的六峰山遙相呼應,在縣城舉目南望就可以看到,還因為文筆山是靈山縣一個具有歷史文化古跡的山嶺,其山頂的文筆峰在民間有著許多古老的傳說。文筆峰自建成至今一直深深地吸引著本地一批又一批文人騷客,現在,她還是縣城及周邊鄉村的人們登高和春遊踏青的好去處。山脊上第一級(個)山頭,往上,整個山樑一直延伸並直通到山頂(乃至文筆峰以東),從此往下,整個山頭形如一個趴地待撲之猛虎,左右兩邊兩支呈合抱形狀的小山樑,如虎之前肢,山前隔著公路是一片開闊的田垌,垌中一脈流水自東南向西北曲折環流,如書中所說的玉帶纏腰。第七、第八級山頭向南延伸的山樑構成了兩個極其形象的正在展翅飛翔的天鵝,有翅有身有頭有嘴,當地人介紹說這是一塊公鵝踩水地,好風水呢,(註:公鵝踩水即公母鵝交配),一看,確實很象,兩鵝的翅膀互相搭著,左擁右抱,栩栩如生,極具風情,上到了第九級山頭,一塊巨大的石頭長在這山肩上,據說這就是龍脈所帶的印,芳草萋萋,整個山坡都被茂盛的茅草所覆蓋,茅草盛開著潔白的花絮,在陽光照耀下是一片銀白,那花絮在微風中搖曳,風姿卓約,從這第九級山頭往正南面俯瞰,三條山樑近乎懸崖般急吊而下,到了中部卻又變得平緩延伸,這三條山樑和第十級山頭,已經是文筆山主脈的脊線,文筆山主峰及其峰頂如烽火台般的文筆峰(塔)已經出現在我們的東方,回頭再次俯視剛才走過的山樑,宛如一條下山的巨莽,左右蠕擺,極其生動形象而富有力量,遙看西南面,只見對面遠處的仙女嶺真如一個仰卧的少女,頭部五官清楚,身體曲線分明,凹凸有致,長發向東南飄灑,腹部和下肢向西北伸展,非常生動。來到海拔501.5米的文筆山頂,終於與文筆峰有了零距離的接觸,文筆峰是一座向上漸收的梯級形八面體峰塔,現有19層,每層高33厘米,共6米多,每級寬18厘米;八角形的塔底每層邊寬4.5米,周長36米左右;頂級邊2米,圍長16米,對角寬5米,斜邊高6.8米,登上塔頂,只見峰塔的外殼以沙、泥、石灰混合夯築而成,厚約40厘米,塔內有厚度為33厘米的也是以沙、泥、石灰混合夯築而成的十字形間隔牆與四面峰壁銜接,其餘的空間用黃泥填滿為實體,中間十字型間牆分別指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東西兩向的內間牆伸到塔外形成了峰塔的一對護耳,護耳也為沙、泥、石灰混合並依峰夯築而成,呈梯形,峰耳厚73厘米,底座向外伸出2.1米,高達該峰塔的第十級,即高3.3米。關於文筆峰的來歷,村裡的老人們說,因為靈山是一塊風水寶地,人傑地靈,位於縣城東面的馬鞍山是一匹上京馬,靈山的人才會騎著這匹寶馬入仕京城為官;但朝廷的國師為了阻止靈山人才入仕京城,當高官占權位,所以就在上京馬背後的縣城南面新圩鎮梁冠山頂釘了一根大柱,以拴住上京馬,破壞靈山的風水,使靈山從此再也沒有人入仕朝廷做高官,梁冠山此後就被稱文筆山。民間的這種傳說,有點神乎,而且現在還在廣泛流傳,認為文筆峰是破壞了靈山的風水,但是,實際歷史上修建文筆峰的目的和背景、起因剛好與此傳說相反,不是為了破壞風水,而是為了彌補風水的不足。據清代和民國的《靈山縣志》記述,舊時建文筆峰很有一番別意和重要的社會背景,清朝時期,靈山的社會風氣很不好,盜賊、賭博、打架、娼妓等四亞盛行,根源在於當時人民的素質低劣,愚昧落後,因此在縣府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採取措施,加大了治學的力度,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知縣遲維城創建西靈書院,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國家建立學校,原有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屋也。在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重建文廟時,知縣李培仁還作重建文廟碑記,古今建邑凡以教養斯民也養則謀諸野教則謀諸學故邑必有學學必有廟,以示縣府重教興學,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為興行教化,轉變社會風氣,知縣李正愷始延請名師,義學遂振興焉,同年縣府還恤教職,「查舊例,教職兩官同食一俸,未免不敷養廉,著從乾隆元年春季為始,照各員品級給予全俸,永著為例,在乾隆年間,縣府劃撥了不少學田,租銀詳俸批准撥入義學,由是肄業生意,按名給發膏火,人爭來學,較前更振興焉,除此,縣府及各界人士還大興修建文閣、文明坊樓、學官等,以此營造一個興學育才的濃厚氣氛,在這股興學育才的熱潮中,乾隆庚申歲(即公元1770年,清朝乾隆35年)邑人勞基、張所述等倡建文筆峰於梁冠山與文廟正向,看來當時他們興建文筆峰,就大有振興文風,凈化社會風氣,使靈山快出文人、大出人才之意,在文筆峰落成時,進士王家憲並有詩雲,屹立文焰照宮牆,還是靈冠舊筆床,食肉不須投定遠,生花應已夢江郎,雲連五色知常護,弩發千鈞豈比強,從此海天多脫穎,夜闌作作露星芒,由此背景可以看出,當初建文筆峰的意圖和作用是很明顯的。據傳,建塔時,是由勞基、張所述倡議並監建,塔高原有25層,後因風雨沖刷,造成多次崩塌,現在只存19層,而且現在以中間十字間牆相隔的占塔的四分之一的東北面部分已經崩塌至塔底了,其它幾面也是遍體裂縫,茅草附生,究其崩塌原因,可能這主要是由於當年峰塔逐層夯築而建,而牆體內和每層間牆又沒有裝上筋骨(如竹片、鋼筋等)連著,使得原有的上面六層與下面的十九層脫離分開並倒下,同時由於塔心是以黃泥夯填,而塔頂沒有批搪灰漿,使得雨水從頂部中間灌入,加上峰體周圍又缺乏排水孔,因此當下大雨時,雨水從頂部黃泥中灌入,導致了峰體膨脹、破裂,而裂縫中茅草、灌木的附生又進一步形成並加速了峰塔的植物風化,最後就造成了塔峰的崩塌。這座誕生於封建社會,跨越了四個世紀,經歷了幾個朝代的靈山第一古董,雖然與北國長城相比她是那麼年輕,但對於今天改革開放的一代人們她是那麼的古老,她秉承了荔鄉的旖旎,散發著百姓的質朴,閃爍著古代文人的睿智,今天她仍以其獨特的魅力、厚重的歷史積淀幻化成燦爛的人文景觀,深深地吸引著靈山大地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站在梁冠山頂,只見蜿蜒的山脈東西貫縱,一路踴躍奔騰,起伏生動,氣勢非凡,精神軒昂,十分雄偉,而且奇突的頂峰會讓你感到這里可收天光,眺望遠方,靈山縣城和筆架般的六峰山與這里遙相呼應著就在北面前方,源自靈山最高峰羅陽山的鳴呵江一帶白水從東面奔來,四季不溢不涸,如鏡照天的光亮,日精月華盡收河中,給人大有一種鳴江玉帶面前過,伸手可搭六峰山的感覺,俯瞰北面山下,眼前陡峭山坡下是一個深谷,左右兩支山脈如巨龍如猛虎,相互照應,環抱有情,真是應了左青龍右白虎之說,其中間夾脈也跟著相擁相抱,如花之瓣形成環環相抱,脈脈相護,確實藏風聚氣!而且這里相擁相護的山樑不象剛才來路上山時看到的趴地虎和展翅雙鵝那樣無樹無木一片蒼涼,這里則是松林茂盛,綠郁蔥蘢,明朗清秀,充滿著靈逸,並顯得秀氣洋洋,吉氣融融,呈現出溫潤、柔和、秀氣的美,而花瓣的山脈中一個山頭尖尖地挺立其中,如花中之蕊 —— 如此地形宛如一朵聳天芙蓉,其充滿著生機,蘊藏著巨大的生命力,這里確實是一個呈祥獻瑞的好地方啊,難怪傳說當年國師曾為這塊風水寶地而三上三下寶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