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領事館門票
❶ 打狗英國領事館為什麼要叫這么奇怪的名字呢
打狗英國領事館為什麼要叫這么奇怪的名字呢?
~早在3、4百年前,高雄縣和高雄市交界的平原地區,散居住著原住民平埔族部落。其中,住在現在高雄港附近的部落,叫做「TAKAU」,後來的漢人移民就直接把它譯成「打狗」(台語)。如果只從字面意思來看,以為住在「打狗」的平埔族喜歡打狗,那就不對了;在平埔族語匯「打狗」里,「打狗」可是「竹林」的意思呢!據說數百年前,高雄港附近常有海盜出沒搶劫,為了保衛家園,平埔族就在住家附近的周圍遍植刺竹;高雄港一帶因此「刺竹成林」,「打狗」也就這樣轉借成地名。後來,由於漢人一波波的湧入「打狗」開墾,到了清朝末年,「打狗」的范圍就由高雄港一帶逐漸擴大到現在的高雄市區。
日文中也有漢字,而「TAKAU」的音寫成日文漢字,就是「高雄」。西元1920年,統治台灣已有20年的日本總督府,決定重新調整台灣的行政區域;於是,在打狗地區設立了「高雄州」。西元1941年,日本官方禁說台語,由於「高雄」兩個字的日語發音與「打狗」的台語發音非常相近,因此「打狗」這個充滿鄉土氣息名字,也就慢慢的被高雄取代。
打狗英國領事館 [二級古跡][高雄]
官方網站http://www.khhuk.org.tw/
還有很多奇怪的名字,比如貓鼻頭海岸什麼的。
~貓鼻頭是台灣本島尾兩只腳的左腳(右腳是鵝鑾鼻),岬角西側是台灣海峽,南側是巴士海峽,因珊瑚礁岩受浪潮沖刷侵蝕,狀似1隻貓蹲伏於海上而得名;或說因有一從海崖上滾落的珊瑚礁岩,其外形狀若蹲仆之貓,而得名。
恆春鎮公所-認識恆春_旅遊導覽_貓鼻頭
http://www.hengchuen.gov.tw/discover/spot-maobitou_cape.htm
❷ 打狗英國領事館的建築分析
打狗英國領事館成功的結合西方設計與東方巧藝之建築。 台灣第一棟洋樓,1865年英商天利洋行建造,由英國人設計、採用歐洲新文藝復興風格、以維多利亞式時代之洋樓造型(特別是羅馬柱式的改良,經帕拉底歐將各種柱式形式比例予以固定);其主要建築物材料、紅磚、花崗石、三合土、咾咕石、木材梁架等。其中紅磚、花崗石均來自中國大陸廈門,工匠亦同、三合土:主要為赤糖汁、糯米漿及石灰、(石灰在當時一般有兩種材料石灰石及牡蠣殼)。
打棟洋樓台基:依地型配合建造,南面是正面,外觀一樓,中央是入口,入口頂上採用羅馬式的半圓拱圈,半圓拱頂富有韻律之美, 角隅的拱較小,
主要是力學穩固作用,平面、立面設計嚴謹、應用、正圓、正方、正幾何形與黃金比例矩形(造型式樣:立面比例以5:8之黃金比例分割,設計師是英國人單寸換位以英制,將其各部末端尺成碼呎均成整數),左右 完全對稱、換成碼呎均成整數),左右完全對稱、穩定、和諧、講究對稱均勻、亦趨向歸律化,結構特色:頂冠帶、柱節拱基、半圓拱圈磚砌、外牆及內牆弧拱磚砌、壁爐煙囪、紅薄屋瓦屋頂、桁架優雅結節等。
外觀結構:由下往上、台基、台基邊石、欄桿石、並柱、栱基、凹凸齒、圓栱、栱背、栱腹、頂冠帶、檐欄、紅薄屋瓦屋頂。迴廊走道地板鋪設正方紅磚、南正門入口以[入]造型、表示歡迎各位貴賓入內參訪,東迴廊走道及樓下走道以六角龜型紅磚塊鋪路、表久久長長;由南正大門進入、室內入口中央走道兩側牆體頂設1英吋鋼筋固定桿、8英吋圓圈鋼鐵墊片赤裸裸髏露在牆頂、這類建築物技巧台灣比較少見。
迴廊磚柱:以方柱、並柱、轉角柱、磚柱上方以兩片磚作出柱節及拱基,拱基作凹凸不平齒狀,檐口飾帶49 公分、以出磚作成,迴廊外觀、大拱圈、小拱圈、左右對稱,小拱圈上外表面兩個凹型小圓圈是維多利亞時期之代表作、除裝飾外尚且發揮結構力學之作用、增加結構之穩定與安定感。
欄桿:以精良的磚工砌出空花欄桿圖案二式、大開口5個、小開口3個、欄桿上部是堅固的花崗石條、下是迴廊的排雨水孔、且以堅固的花崗石條、切角45度方便排水、整體造型
西面、外觀兩樓、地基依地型建造北低南高。西北側是目前參觀路線的入口、樓下房屋北高1.6公尺、南1.0公尺、屋頂至地面裝設竹節式落水管、樓下四座凹處弧栱無門小房間、整座台基在迴廊底下及梯底都設磚栱造型、造型美觀雅緻優美,接下是在正中央有二小孔、面向西子灣的防衛射擊槍口。二樓外觀南北各有小半圓拱圈、中有大半圓拱圈6個、造型同正南面、迴廊磚柱以、方柱、並柱、轉角柱、(文藝復興 運動:就是知識還俗的新文化運動,一座房屋之設計圖、東西南北四面、主要繪制一面結構圖、其他三面比照參照施工),本館西南二面最美、是照相取景的好地方。東南二面為原始結構。主要原有隔間:樓上有餐廳(兼會客室)、辦公室、書房、卧室等。
迴廊:是印度語(Veranda及 bangalow)均印度尼西亞斯坦語、先後轉化為葡、英、法、德等語英國人進一步確立和命名、迴廊主要是擋風遮陽、避風雨。主要原有隔間:樓下有僕役工作室、僕役住所、監獄迷宮等。
❸ 打狗英國領事館的大事記
1008年— 自南洋占婆傳入旱稻(陸稻)。
1550年— 葡萄牙人自美洲傳入甘薯,(以上二種作物先傳入福建、廣東增加人口扶養力)。
1551年— 打狗英國領事館其東面山下設有開台福德正神宮。
1624年— 起荷蘭人占據38年、先後移入甘蔗、水稻、黃牛、紅面番鴨。
1863年— 正式開放打狗港。
1864年— 打狗正式設海關、副領事館;1865年升格為領事館。
1865年 英商天利洋行建造台灣首棟洋樓完工之後打狗貿易商起飛、造就了新式商人陳福謙、陳中和(會四種語言),以安平、打狗、東港、里港、萬丹仔港(左營港)為主要基地。
1937年— 日本將萬丹仔港開發為左營軍港,之前萬丹仔港至蓮池潭、有一南海大溝(現今左營大路六巷)、南海大溝為萬丹仔港通埤仔頭的人運河、埤仔頭在舊治時期、其繁華盛極一時、從唐山來的戎克船、由萬丹仔港沿南海大溝至北門(舊城北門)前、登岸進行互貿。即勝利路舊城北門外之舊福德正神廟前、先民挑夫、農民、挑赤糖、稻米、落花生、麻油等與戎克船貿易。另在美濃(Malang)舊稱-彌濃-彌濃。南柵門渡口、即現在的永安路150號、舊稱花樹下、在清治時期、周圍種植二道刺竹林做雙重防禦、四方向各設有柵門及火炮,南柵門靠美濃溪、設有渡口,清代雨季豐水期、美濃地區農民的農產品穀物、由此地以大木筏載運、順溪而下、運送到荖濃溪、高屏溪、里港、東港與戎克船貿易銷售。當時的彌濃、東港、打狗港、萬丹仔港、安平港已形成一貿易圈。
1857年— 英國駐廈門翻譯官Mr.Swinhoe史溫侯氏又稱郇和也稱斯文豪首訪台灣,發現有不少世界珍稀動植物;當今有很多動植物均以其命名之。
1860年— 因北京條約,開放台灣打狗、安平、淡水、雞籠四個港口,英國在列強中,率先設立領事館。
1861年— 年—英國任命史溫侯為駐台副領事。
1862年— 史溫侯 返英述職。
1863年— 英國駐台灣領事館從淡水遷至鼎盛的打狗。
1864年— 英國駐台領事館從淡水遷至商業鼎盛的打狗。
1865年— 英商天利洋行建造台灣首棟洋樓竣事。
1867年— 英國向天利洋行承租本館,設打狗英國領事館,史溫侯榮升首任領事,地下室添為洋人監獄。
1879年— 哨船街通至英領館之步道建造完成,為當時領事專用通道(即現況)。
1895年— 日本依馬關條約統治台灣。
1909年— 日本統治台灣要求各國領事館辦理移轉,次年英國關閉打狗領事館。
1925年— 12月4日日本政府向英國政府購買本館所有權。
1930年— 由高雄州廳將本館轉交日本台灣總督府會計室管理。
1931年— 3月21日高雄商工會整修本棟建築物竣事;同年4月1日日本台灣總督府報,發布成立本館為海洋觀測所;並於5月4日舉行高雄海洋觀測所開幕式。
同年- (昭和6年)日本總督府派人來館鑒價,
1936年— (昭和11年) 領事館建築物:
1944年— 二次世界大戰日軍為避美軍轟炸,以水泥漿塗裝全館外牆為灰色,始得避過空襲得以保存以迄。
1945年— 台灣光復國民政府設本館為氣象局測候所。
1971年—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次年中國與英國斷交。
1972年— 台灣與英國斷絕邦交。
1973年— 氣象局測候所遷移它處。
1977年— 賽洛瑪台風重創本館上層形成斷垣殘壁,下層完整無缺,地下監獄無損,從而日有破厝晚有鬼屋之稱。
1986年— 高雄市政府央請李干朗教授主導修復本館竣事,作為高雄史跡文物館。
1987年— 內政部頒本館為二級古跡,訂名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年參訪量僅二萬人次
1993年— 英國與台灣政府,為務實外交重設駐台文化貿易辦事處。
2003年— 高雄市市長謝長廷成立文化局,首任局長管碧玲博士接管古跡業務。即著手規劃本館委外經營管理之計劃。
2004年—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采促參法方式經公開甄選優良廠家,由高雄漢王洲際飯店勝出,並取得整修暨經營管理權,同時更名二級古跡打狗英國領事館;同年九月由呂副總統秀蓮、行政院顧問林富男、文化局長葉景雯及多位駐台使節、中外貴賓三千餘人揭幕開館,正式營運。
2005年— 總統陳水扁暨友邦元首、行政院全體閣員蒞館,國內外觀光客蒞館參觀人數突破四十萬人次,獲總統府電子報撰文宣揚,及國際與中國媒體大幅登載近千則,文字敘述逾10萬字。同年四月獲得建築最高榮譽園冶獎,是古跡活化的良好示範;並舉辦首屆台灣國展油畫比賽,獲23國,共633件品參賽,擇優103件由本館典藏。
2006年— 年—舉辦台灣國展油畫、攝影等藝文活動近百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