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帝陵門票價格
A. 北邙山帝陵的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邙山陵墓群(古墓葬)
2007年09月18日
來源:中國網
邙山陵墓群位內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容縣境內邙山上。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十幾個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為東漢(公元25年—220年)至三國(公元220年-280)時期的古墓。東部曹魏、西晉帝陵依山為體,無封土;西部東漢、北魏陵區現存地面封土尚有300多座,呈覆斗形或圓錐形,最大者直徑在100米以上,高50餘米。已發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磚黃腸石壘砌而成,形制巨大;也有規模較小的土洞。出土的大量墓誌,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關系等,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邙山陵墓群是目前中國面積較大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國家文物局)
B. 北邙山帝陵的現狀
目前邙山15陵中,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西晉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3座已做過較內詳細的考古鑽探容和發掘。北魏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西晉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等4陵的具體地望已經基本確定。東漢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北魏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靜陵等6陵的具體地望有了重大線索。但東漢光武帝原陵、曹魏文帝首陽陵、西晉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惠帝太陽陵等5陵的具體地望尚不確定。
C. 北邙山帝陵的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來墓群」2001 年6 月被公布源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 年5 月國家文物局批准「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立項。邙山陵墓群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境內東西長近5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的邙山上。包括了孟津和偃師以及洛陽市的西工區、老城區、洛龍區等5個區,涵蓋了20多個鄉鎮,360多個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縣常袋鄉酒流凹村—洛陽市郊紅山鄉楊冢村一線,東至偃師山化鄉南遊殿村—山化鄉忠義村一線,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布。邙山陵墓群面積為756平方公里,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故晉人陶淵明詩雲:「一旦百歲後,相與歸北邙。」
D. 北邙山帝陵的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確
歷史上洛陽13朝為都,邙山又是風水極佳之地,除了帝王,無數的文臣武將也埋藏在這里,曾有「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的形容。這也造成了陵墓群和古墓群集中在一起,相互交叉,難以分辨的麻煩。盡管24位帝王的陵墓都有歷史記載,但真正找起來並不太容易。嚴輝說,經過此次調查,邙山陵墓群可分為4個區: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和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出居成周,子朝居於王城,敬王以後11王均居於成周,這些周王的葬地應在成周附近。其陵墓區位於洛陽市郊白馬寺鎮金村附近。
公元25年,劉秀定都洛陽,東漢5帝葬於邙山。東漢陵區主要位於孟津縣送庄鄉三十里鋪村及其附近地域,漢魏故城的西北方。面積近40平方公里,墓冢的年代和規模與《帝王世紀》、《古今注》等文獻記載的邙山五陵的方位一致。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國都。曹魏、西晉陵區,位於東漢陵區以東,漢魏故城的東北方,邙山東段首陽山南北兩側。據文獻記載,曹文帝首陽陵、西晉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分布在這里。1982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發現了位於偃師市南蔡庄北的晉武帝峻陽陵和位於後杜樓西北的文帝崇陽陵,並對兩處帝陵陵園遺址進行了鑽探和發掘。目前其餘帝陵的准確方位還沒找到。
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洛陽。北魏陵區位於東漢陵區的西側,洛陽瀍河東西兩岸,漢魏故城的西北方,分布在孟津縣朝陽鄉、洛陽市郊的紅山鄉等7個鄉鎮的50餘個村莊。
公元907年至960年為五代時期,其中後梁、後唐、後晉均曾建都於洛陽。孟津縣送庄鄉的護庄村西南有一座覆斗形大冢,地望和文獻記載相符,覆斗式封土又是唐以來帝陵通常採用的形制,可以確定此即後唐明宗徽陵。
和此前依靠文獻文字記載陵墓位置不同,此次考古調查採取了很多現代科學技術,如GPS衛星定位、RS遙感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等,調查人員實地探查發現墓冢,然後利用衛星定位,將調查地點的坐標標注在電子地圖上,同時進行現場考古考察、測繪、照相、錄像等。嚴輝說,這樣的調查一勞永逸,陵墓在哪兒一目瞭然,不會再出現僅僅知道大致范圍而難以確定具體位置的問題。
E. 北邙山帝陵的邙山下的24位帝王分別是誰
這四復代帝陵中有東漢制5陵: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陽陵。西晉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4陵: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靜陵。
F. 北邙山帝陵的河南洛陽偃師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墓群
來源:中國網 2008-4-16 16:52:44
發掘單位: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
發掘領隊:史家珍
墓群位於河南省偃師市 。2006年7月—2008年3月,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以鄭州—西安客運專線的考古工作為契機,結合「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專題調查、勘測了位於偃師市的洛南東漢陵區,取得了重要收獲。
東漢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陽附近。文獻記載,漢魏洛陽故城的西北邙山地區有5座陵,故城的東南洛南地區有6座陵。洛南的6座陵分別為明帝顯節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和桓帝宣陵。除了帝陵之外,陵區內還埋葬著眾多的後妃和王公貴族的陪葬墓。
通過調查初步確定了洛南陵區的范圍、布局和墓冢的數量。工作過程中,還發掘東漢—魏晉時期的封土墓2座,戰國—唐代的其他類型墓葬32座;發掘遺址面積4500餘平方米,鑽探面積36萬平方米。首次發現東漢帝陵陵園遺址和大型陪葬墓園遺址。
帝陵陵園遺址位於龐村鎮白草坡村東北。發現大型夷平墓冢1座,原始封土的平面為圓形,直徑125米。符合文獻的記載,是一處帝陵級別的墓冢。墓冢的東北方有一處外圍構築夯土垣牆的建築遺址群。南北長380米,東西寬330米,面積12.5萬平方米。墓冢與建築遺址群的位置關系以及建築結構形式都與邙山地區已知的東漢帝陵相同或相似,說明和帝陵陵園關系密切。
陪葬墓園遺址位於高龍鎮閻樓村西0.5公里,西南距白草坡東漢帝陵陵園遺址2.5公里。南北長455米,東西寬340米,面積15.4萬平方米。遺址外圍開挖閉合型環溝,內部構築了7座封土墓,封土原始直徑28—65米。東南部還發現了大范圍的建築堆積。墓園遺址中的墓冢規模不大,布置在一個相對較小范圍內,與帝陵的葬制不符,是東漢時期流行的家族墓地。由於處於洛南陵區陪葬墓群的范圍內,其陪葬的性質明顯。
目前,邙山地區已經完成了為期4年的古墓冢的文物普查工作,與洛南陵區的考古新發現結合在一起,東漢帝陵的基本情況逐漸明晰,為探索東漢帝陵的地望、研究東漢時期的陵寢制度創造條件。
G. 北邙山帝陵的帝王陵
已初步確定「復洛陽邙山制陵墓群」埋葬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邙山陵墓群可分為4個區: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和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東周王墓8座
東漢帝陵5座
曹魏帝陵1座
西晉帝陵5座
北魏帝陵4座
五代後唐帝陵1座
這四代帝陵中有東漢5陵: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陽陵。西晉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4陵: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靜陵。帝陵周圍還密布著大大小小的墓冢,它們是王公貴族、皇親國戚的陪葬墓。除了以上四代帝陵以外,上世紀初在洛陽西郊、邙山腳下的金村附近發現了東周時期的大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一些考古專家認為這是東周王陵。另外又據文獻記載,五代後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區。
H. 北邙山帝陵的考古
在1984年文物普查的基礎上,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於2002年11月對邙山帝陵進行了初步調專查,在陵墓群區域范圍內目屬前擁有包括帝陵在內各個時期的古代墓冢大約330餘座。然而,人們直到目前仍對帝陵知之甚少。多數帝陵的確切位置不詳,陪葬墓的數目不清,主要陪葬墓的墓主人不確定;整個陵墓群的范圍和各個陵區的范圍不清楚;對帝陵和陪葬墓的分布、形制、結構、埋葬制度,以及陵園的建築結構和制度了解不多。另外,許多人為和自然原因正不斷地侵蝕著陵墓的封土,威脅著陵園的文物安全,文物保護亟待解決。
I. 北邙山帝陵的邙山下的24位帝王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今天洛陽北部的邙山上分布著大量的古代陵墓和陪葬墓群。從夏商開始,前後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時間長達千餘年。邙山上到底埋葬著多少帝王?他們又分別在什麼地方?千年過後,這些帝王陵還都完好如初嗎?陵墓內是否還有價值連城的陪葬品?從2002年開始的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逐漸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
邙山,地勢起伏平緩,高敞而空曠,中間高而四周低,黃土土層深厚,黏結性好,堅固緻密,滲水率低,周圍河流潺潺,是理想的營塋之所。歷代達官貴人以能在此安葬為榮。邙山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號稱「無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之一,是中國帝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5月,國家文物局批准「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立項。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承擔了此項任務,該文物隊隊長史家珍說,經過文物工作人員五年的艱苦工作,已初步確定「洛陽邙山陵墓群」埋葬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史家珍說,陵墓群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東漢帝陵分別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帝陵為文帝首陽陵;西晉帝陵分別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帝陵分別是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靜陵;後唐帝陵為明宗徽陵。
這24位帝王有的在歷史上曾叱吒風雲,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以遷都促進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閃而過,僅在歷史中留下一個模糊的背影,如漢沖帝劉炳,他2歲即位,3歲即崩,在位還不到一年。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研究室主任嚴輝介紹說,整個陵墓群佔地面積750餘平方公里,所在區域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20公里,包括了孟津和偃師以及洛陽市的西工區、老城區、洛龍區等5個區,涵蓋了20多個鄉鎮,360多個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縣常袋鄉酒流凹村—洛陽市郊紅山鄉楊冢村一線,東至偃師山化鄉南遊殿村—山化鄉忠義村一線,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