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沙丘遺址
『壹』 沙丘被稱為歷史上最邪門的地方,有何緣故
其實我認為,沙丘這個地方也沒有什麼好邪門的,只是說這個地方發生了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事情,而且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三個人也是死於該地,所以人們就覺得這個地方很邪門,但實際上不是的,可能某間屋子裡面曾經都死過好幾個呢,大家都無所謂的。只是沙丘那裡死的人比較出名而已。所以我覺得邪門是不會邪門的,只是被部分人誇大了而已。
趙武靈王: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於趙國首都邯鄲。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辟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
『貳』 被稱為困龍之地的邢台沙丘,為何讓秦始皇之後的帝王繞道而行
沙丘被稱為「困龍之地」,歷史上有兩任帝王都死在這里,他們分別是秦始皇和趙武靈王。另外,當年商朝的覆滅和此地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據說紂王所建造的酒池肉林的舊址就在沙丘。不過,因為年代太過於久遠,很多史實無法考證,所以這也只是根據史書留下來的記述所推斷出來的結果。
邢台沙丘為什麼被稱為困龍之地
一、 沙丘遺址
沙秋偉,古地名是現在的河北省廣東縣大坪村,廣東全境地勢是特別平,鹽的土壤特別的砂質,到處堆積成丘,所以它的名字為沙丘,今天的沙丘,你只是滿眼黃沙蕭條,破敗的景象,但是在西漢以前,這里是一個林木繁茂,描述眾多的風水寶地殷商趙國和秦都都在此建有行宮。
趙武靈王趙雍與商紂王帝辛是一個風評完全不同的君王,被梁啟超稱為「黃帝後第一偉人」。在他在位期間,大力推行胡服騎射政策使國力強盛,即便是在群雄並立的戰國,也是不可小覷的一方霸主。他本人也是當時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三十載,一直勤政愛民,兢兢業業,但就是這樣一位英明出色的君主居然在傳位這一大事上犯了糊塗。
他有兩個兒子,本來太子都是立長立嫡的,他也確實這么做了,但是他有一位愛妾吳娃,吳娃和太子生母一樣早早去世,他為了滿足愛妾的願望,竟然廢長立幼,在此之後,又覺得對不起長子,想要立長子為王,最後甚至想兒子都為王,自己再次作為父王重新執政,這一想法遭到了劇烈反對,最後被圍困在沙丘宮中,竟然活活餓死了。
秦始皇之死
秦始皇是我國第一位稱「皇帝」的君王,他一生為統一六國付出了汗馬功勞,早年雖有暴行,但是也算功績斐然,奈何年老之後沉迷於長生術,身體日益下降,在最後一次巡遊時,身染重病,不得不在沙丘宮修養,最後駕崩於此。
總結:此後歷代的帝王認為此處風水不好,有一股邪氣,哪怕一身帝王之氣,也會被此處吸引,除非是死否則不能離開。這種傳言一傳二,二傳四,歷代帝王都偏信風水,也不想拿自己的小命去冒險,最後選擇繞道而行。
『叄』 秦朝時期的沙丘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巨鹿郡沙丘宮(今河北邢台)。
『肆』 沙丘宮平台遺址在哪
沙丘宮抄平台遺址位於廣宗縣平台村南襲,是一個長一百五十米,寬七十米的沙丘。
廣宗縣境內地勢平衍,土壤概系沙質,到處堆積成丘,故古名沙丘。沙丘宮也得名於此。據史書記載,這片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就是著名的「困龍之地」,威武不可
一世的皇帝在此紛紛落馬,不甘心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秦漢以來,此地成為一方名勝。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不少了詩文--「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名從此休」;
「魚分龍臭曾茲台,野寺清鍾入夜哀」......清朝康熙年間廣宗縣吳存禮的《沙丘宮懷古》,堪為其中代表。
『伍』 歷史上最邪門的地方為何是沙丘
沙丘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之所以這個地方比較有名,是因為有兩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死在這里,一個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君主趙武靈王,另一個就是秦朝開國皇帝秦始皇。要說沙丘邪門倒不至於,趙武靈王和秦始皇雖然都死在這里,這純屬巧合罷了,兩人的死因完全不同,但都與沙丘緊密聯合。
沙丘的地理位置比較重要,往南約60公里就是河北省邯鄲市,這里是趙國晚期的都城,往北130公里是河北省石家莊市,這里也是趙國的重要城池,往西邊270公里是山西省太原市,是趙國中期的都城,當時叫晉陽,往東邊280公里是山東濟南市,沙丘處於四通八達的便利位置。
秦始皇去世後,圍繞著沙丘還有故事發生,這便是著名的沙丘之變,秦始皇去世後,趙高與胡亥、李斯三人進行了密謀,決定篡改秦始皇生前擬定的詔書,改立胡亥為皇帝,這一政變直接改變了大秦帝國的命運,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而這一切,都是在沙丘這個地方發生的。
雖然趙武靈王與秦始皇這兩個著名人物死在沙丘,但都是偶然的,這與沙丘是否邪門沒有關系,如果一定要說有關系的話,他們的死與沙丘良好的地理位置有關系,交道方便了,自然就會重要,沙丘也因為趙武靈王和秦始皇出了名。
『陸』 沙丘宮平台遺址的遺址簡介
商代時這里便建有離宮別館。《史記》載,商紂王在沙丘大興土木,增建苑台,放置了各種鳥獸,還設酒池肉林,使男女裸體追逐游戲,狂歌濫飲,通宵達旦。其荒淫奢侈程度駭人聽聞。戰國時期,沙丘為趙國屬地,趙王又在這里設離官。公元前二九八年,雄才大略、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傳位於少子趙惠文。趙惠文王,自號為主父。三年後,趙主父離都城邯鄲,北游沙丘。他的長子公子章與惠文王爭奪王位,興兵作亂,兵敗,逃到趙主父所住的沙丘宮。惠文王派公子成和李兌率兵包圍沙丘宮,殺死公子章。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了中國。為了「示強威,服海內」,他多次出巡全國。公元前二一零年,他第五次出巡,在平原津(今山東省平原縣南)患病。七月丙寅,行至沙丘,在沙丘宮的平台病死。當時,他的小兒子胡亥和丞相李斯、宦官趙高隨從。他們秘不發喪,詐稱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並指責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不能闢地立功,令他自殺。當時天氣炎熱,秦始皇的屍體很快發臭。為了掩人耳目,他們就用車裝了很多鮑魚,護送著回到都城咸陽,才正式發喪。胡亥即位,為二世皇帝。秦漢以來,沙丘宮遺址成為一方名勝。文人騷客,來此訪古探幽,留下不少詩文。有的感嘆「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名從此休」;有的傷情「魚分龍臭曾茲台,野寺清鍾入夜哀」。清朝康熙年間廣宗縣吳存禮的一首七律《沙丘宮懷古》,堪為其中代表。詩雲:
「閑來憑吊數春秋,閱盡滄桑土一抔。
本籍兵爭百戰得,卻同瓦解片時休。
祖龍霸業車申恨,主父雄心宮里愁。
唯有朦朧沙上月,至今猶自照荒邱!」
『柒』 沙丘宮變的遺址
沙丘宮平台遺址位於廣宗縣平台村南,是一個長一百五十米,寬七十米的沙丘。廣宗專縣境內地勢平屬衍,土壤概系沙質,到處堆積成丘,故古名沙丘。沙丘宮也得名於此。據史書記載,這片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就是著名的「困龍之地」,威武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此紛紛落馬,不甘心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秦漢以來,此地成為一方名勝。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不少了詩文--「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名從此休」;「魚分龍臭曾茲台,野寺清鍾入夜哀」......清朝康熙年間廣宗縣吳存禮的《沙丘宮懷古》,堪為其中代表。
『捌』 沙丘宮在哪裡
在河北省廣宗縣大平台村南,有一個長一百五十米,寬七十米的沙丘。附近的群眾曾經從這里揀過一些古代的陶、銅飾件殘片和繩紋磚瓦片。據史書記載,這就是有名的沙丘宮平台遺址。歷史上許多著名事件曾發生在這里。 《廣宗縣志》說:廣宗全境地勢平衍,土壤概系沙質,到處堆積成丘,故古名沙丘。商代時這里便建有離宮別館。《史記》載,商紂王在沙丘大興土木,增建苑台,放置了各種鳥獸,還設酒池肉林,使男女裸體追逐游戲,狂歌濫飲,通宵達旦。其荒淫奢侈程度駭人聽聞。 戰國時期,沙丘為趙國屬地,趙王又在這里設離官。公元前二九八年,雄才大略、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傳位於少子趙惠文王,自號為主父。三年後,趙主父離都城邯鄲,北游沙丘。他的長子公子章與惠文王爭奪王位,興兵作亂,兵敗,逃到趙主父所住的沙丘宮。惠文王派公子成和李兌率兵包圍沙丘宮,殺死公子章。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了中國。為了「示強威,服海內」,他多次出巡全國。公元前二一零年,他第五次出巡,在平原津(今山東省平原縣南)患病。七月丙寅,行至沙丘,在沙丘宮的平台病死。當時,他的小兒子胡亥和丞相李斯、宦官趙高隨從。他們秘不發喪,詐稱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並指責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不能闢地立功,令他自殺。當時天氣炎熱,秦始皇的屍體很快發臭。為了掩人耳目,他們就用車裝了很多鮑魚,護送著回到都城咸陽,才正式發喪。胡亥即位,為二世皇帝。 秦漢以來,沙丘宮遺址成為一方名勝。文人騷客,來此訪古探幽,留下不少詩文。有的感嘆「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名從此休」;有的傷情「魚分龍臭曾茲台,野寺清鍾入夜哀」。清朝康熙年間廣宗縣吳存禮的一首七律《沙丘宮懷古》,堪為其中代表。詩雲: 「閑來憑吊數春秋,閱盡滄桑土一杯。 本籍兵爭百戰得,卻同瓦解片時休。 祖龍霸業車申恨,主父雄心宮里愁。 唯有朦朧沙上月,至今猶自照荒邱!」
『玖』 廣宗平台沙丘遺址在哪個位置那
位於廣宗縣平台村南,是一個長一百五十米,寬七十米的沙丘。廣宗縣境內地勢平衍,土壤概系沙質,到處堆積成丘,故古名沙丘。沙丘宮也得名於此。
『拾』 沙丘宮平台遺址的歷史典故
《廣宗縣志》說:廣宗全境地勢平衍,土壤概系沙質,到處堆積成丘,故古名沙丘。商代時這里便建有離宮別館。《史記》載,商紂王在沙丘大興土木,增建苑台,放置了各種鳥獸,還設酒池肉林,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體追逐游戲,狂歌濫飲,通宵達旦。其荒淫奢侈程度駭人聽聞。而他的暴行,終於引起了其他諸侯的反抗。周武王率兵打到朝歌時,紂王的軍隊竟然倒戈相助周王,可見商紂王是如何的不得人心。最終,他命人把珍寶搬出來放在身邊,然後用綾羅纏身,跳進火堆自焚而死。
而趙武靈王的結局,令後人哭笑不得。趙國,自趙襄子元年(前475年)即位建國,到趙王嘉被秦俘虜(前222年)
趙國滅亡,共經歷了12代13位國君。短短二百多年趙國史,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趙王們在王位繼承問題上屢屢出現失誤,留給後人許多的思考和感慨。尤其是武靈王從「胡服騎射」轟轟烈烈的改革到最後葬身沙丘宮,父子同亡,為後人留下了笑柄。
事實上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是不該在用人問題上出現失誤的。恰恰趙武靈王,錯就錯在王位的繼承上。公元前二九八年,雄才大略、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傳位於少子趙惠文王,自號為主父。三年後,趙主父離都城邯鄲,北游沙丘。《廣宗縣志》上說:廣宗地勢比較平衍,土壤概系沙質,到處堆積成丘,故名沙丘。商代時這里便建有離宮別館。戰國時期,沙丘為趙國屬地,趙王又在這里設離官。 本來武靈王是應該把王位傳於長子趙章的,但他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正值壯年的武靈王卻將王位傳給了幼子趙何,即惠文王。這樣的錯誤並沒有完全終止,當這位「仁父」看到年長的趙章給年幼的弟弟惠文王下跪時,又心生憐憫(畢竟趙武靈王也是一位父親!),竟然荒唐地要把趙國一分為二——一半讓趙章坐,一半讓趙何坐!這是武靈王導致他真正悲劇得原因所在。他這個實際的當權者的打算,讓弟兄倆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兩把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但他並不知曉。一次朝會結束後,父子仨居住在沙丘宮,趙章事先發動叛亂,結果被趙何擊斃。此時的武靈王被圍困在宮中,已經無法控制局勢。大概趙何知道他們撤出沙丘宮的下場,乾脆一不作而不休,把自己的親生父親武靈王活活地餓死在了那裡!「宮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鷇而食」。這位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最後竟落得個餓死宮中的下場,真是可惜可悲可嘆!
沙丘宮之變,導致趙國的活力頓失。但讓侯在一邊不敢把強趙怎樣的秦王高興壞了,這次他終於有進攻趙國的機會了,秦王一翻常態,反守為攻,最終把趙國收入了自己的囊中。
但是,歷史有趣的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了中國。為了「示強威,服海內」,他多次出巡全國。公元前210年,他第五次出巡,在平原津(今山東省平原縣南)患病。七月丙寅,行至沙丘,在沙丘宮的平台病死。當時,他的小兒子胡亥和丞相李斯、宦官趙高隨從。他們秘不發喪,詐稱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並指責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不能闢地立功,令他自殺。當時天氣炎熱,秦始皇的屍體很快發臭。為了掩人耳目,他們就用車裝了很多鮑魚,護送著回到都城咸陽,才正式發喪。沙丘宮也成了趙王「同門兄弟」秦始皇的「升天」之地。歷史,是一種暗合,還是莫大的諷喻?
從此,廣宗這個地方無人不知,被稱為「困龍之地」,以後的歷任皇帝出行,都會繞行,而且避之唯恐不急。事實上,皇帝的政績,取決於他的政策和英明親民與否,別的原因又怎能影響他呢?但歷史就是這樣,給廣宗這片土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大平台最早的名字叫「沙丘」。《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行至今德州平原縣身染重病,走到沙丘
平台時病情加重,不得不停駐沙丘宮。秦始皇覺得自己大限將至便賜書給公子扶蘇:「與喪會咸陽而葬」(秦始皇想傳位給扶蘇,所以要扶蘇在自己死後回咸陽料理喪事)。但是遺書被佞臣趙高扣留,秦始皇駕崩後趙高毀掉了真遺召,偽造了讓胡亥即位、扶蘇自裁的假遺召。在密謀期間,趙高等人便築起高台把秦始皇的屍體晾於其上,待扶蘇自裁後方離開沙丘返回咸陽。當時秦始皇的屍體已經腐爛發臭,為掩人耳目,趙高便以秦始皇喜吃鮑魚為名在車上裝滿鮑魚,以魚腥味來掩蓋屍體的異味。對於這段歷史,大平台村的老人們大多耳熟能詳。雖然這個以農業為主的村子經濟並不發達,現在還有人住在土坯房裡,但是對於自己村子的歷史,他們都能說出個一二來。
「由於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駕崩,所以我們村得名大平台。周圍有許多村子的命名都和大平台有關:與我們村相鄰的兩個村子分別叫『前平台』和『後平台』;還有一個村子叫『白寨』,因為秦始皇死後侍從們在此換上了白色孝服;在靈車經過的地方,有兩個村子被命名為『南孝路』和『北孝路』……」雖然這些說法並沒有史實記載,甚至有些說法與史實不符,但是他們那種對故土的樸素的熱愛令人感動。 如今距秦始皇晾屍大平台已有兩千多年了,當初的晾屍台早已不復存在,只留下沙丘平台遺址供後人憑吊。在幾個村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村外的沙丘平台遺址。
據大平台玉皇廟、關帝廟碑文記載:「沙丘宮毀後成丘,高數丈,方一二里。」記者所見到的沙丘平台遺址是一個長150餘米,寬70多米的沙丘帶,經過千年的風雨沖刷,現在沙丘帶上尚存一座周長十米多、高不足兩米的小丘。小丘上面長滿荒草,下面的田地已被村民開墾種上棉花,不時有肩上扛著鋤頭和背上背著噴霧器的村民從小丘下經過。他們忙著料理地里的莊稼,偶爾有人停下來和我們聊上兩句。
在與村民斷斷續續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村民們管遺址上的小丘叫「疙瘩」。今年77歲的李志林告訴記者,在他小的時候,疙瘩比現在要大兩倍,從遠處望去非常醒目,他們曾在這里揀到過古代的陶、銅器、飾物等殘片。由於生產隊時期疏於對沙丘遺址的管理,經常有人從上面取土,加上風雨侵蝕、開荒種地等因素,疙瘩的范圍逐漸縮小,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後情況有所好轉。
歲月悠悠,江山易主,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已成往事,唯有這沙丘遺址穿越了千年的時光,默默立在大平台村外接受著後人的觀瞻和憑吊。 酒池肉林,現在辭書上大多解釋為:形容窮奢極欲的糜爛生活。但是這一成語究竟從何而來呢?商時,紂王在沙丘平台建有離宮別館,「酒池」、「肉林」即出於此。據《史記·殷本紀》記載:「(紂王)置廣沙丘平台……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三千多年前,紂王在沙丘一帶修建了一個大花園,花園內宮殿成片,樹木成林,各種美食佳餚應有盡有。紂王閑來無事,就叫人把宮殿屋檐下接雨水的天溝里灌滿酒(古時候,接雨水的水溝叫天溝,也叫天池,裝滿酒即為「酒池」);「肉林」就是在樹林里,把熟肉掛在比人略高的樹枝上。
紂王讓青年男女一百名脫光衣服站在宮殿旁邊,一聽到鼓響就跳起來去摘樹上的肉,因為肉比人高,他們不得不跳起來一手遮羞一手摘肉,窘態百出,紂王即以此為樂。等看夠了,就命他們奔向酒池,模仿牛羊等牲畜喝水的樣子,兩腳叉立,兩手支撐於地去喝池中的酒,待他們喝得半醉再令他們追逐嬉戲,凡是被追上的姑娘要和追上她的小夥子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交媾。紂王如此荒淫無道、虐待百姓,最終導致了亡國。 「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名於此休。月來月去春寂寞,故宮雀鼠尚含羞。」戰國時,以「胡服騎射」而名垂史冊的趙武靈王,晚年因廢嫡立庶引起內亂,被圍困於沙丘宮苑,三月余餓死於此,這首《探雀宮月》便是後人訪古探幽時發出的慨嘆。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突然宣布廢太子章而傳位於幼子何(即趙惠文王)。後來趙武靈王又想將趙國一分為二,封趙何為趙王,封趙章為代王,這一計劃引起了趙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斗爭。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趙章等人一起移居沙丘宮,趙章趁機發動叛亂,要殺掉趙惠文王,奪回皇位。丞相公子成緊急調兵圍沙丘宮三月有餘,趙章被殺,趙武靈王被困在沙丘行宮之中,既無法脫身又難覓食物,只得捕捉樹上的鳥和屋裡的老鼠充飢,最後餓死在沙丘。
一代英才趙武靈王原有統一天下的偉大抱負,卻落了個壯志未酬身先死的下場,連司馬遷也不得不感嘆:「猶豫未決,故亂起,以至父子俱死,為天下笑,豈不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