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港口遺址
① 青島有哪些名勝古跡
南阡遺址 三里河遺址 石原遺址 徐家溝遺址 城子遺址 東岳石遺址
東皂戶專遺址 即墨故城遺屬址 西皇姑屯遺址 琅?台 財帛溝墓群
齊長城遺址
六曲山墓群 田橫五百義士墓 小橋墓群 牧馬城遺址 天柱山摩崖石刻
石造像及碑刻
法海寺 上清宮 太清宮 太平宮 明霞洞 華樓宮
馬濠運河 雄崖所故城遺址 蔚竹庵 海雲庵 天後宮 華嚴寺
前海棧橋 青島德國總督府舊址 青島德國警察署舊址 江蘇路基督教堂
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
小青島燈塔
京山炮台遺址 匯泉炮台遺址 八大關建築群 康有為故居 康有為墓
中山公園
聞一多故居 湛山寺 老舍故居 浙江路天主教堂 高家民兵聯防遺址
魯迅公園
② 青島文化歷史遺址景點觀光
青島棧橋(Zhan Qiao Pier )又稱前海棧橋、南海棧橋、大碼頭。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海濱,青島灣北側,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市重要標志。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總兵衙門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全長200 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德國侵佔青島後,棧橋成為貨運碼頭 。1901年5月擴建,北段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並將橋面向南延長至350米,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面結構,增鋪輕便鐵道,以利運輸。1905年前後,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島市政當局投資25.8萬元擴修,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面鋪以水泥,橋身延長至440米,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並在南端增建了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新築具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定名回瀾閣。從此,棧橋成為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游覽點。
前海棧橋是青島的象徵。遊人漫步於棧橋海濱,可見青島外形如彎月,棧橋似長虹卧波,回瀾閣熠熠生輝。所謂「長虹遠引」、「飛閣回瀾」所指即此。遠處,小青島如螺,島上樹影婆娑、綠蔭噥噥,一座白燈塔亭亭玉立。灣東側和北側,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各式建築參差錯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灣西側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緊靠海岸拔地而起,壯麗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崗岩壘砌,高出水面10餘米。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來無數遊人觀看;潮退後,赭色岩礁和金色沙灘露出水面,海灘上滿是趕海拾貝的遊人。近幾年,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的活動,每逢風平浪靜之時,成千上萬只海鷗在灣內自由翱翔,使美麗的青島灣充滿了勃勃生機。
[編輯本段]棧橋歷史
青島解放後,人民政府對棧橋十分珍視,多次撥款養護維修。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將橋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改為16排樁,並新建眺望台1座,同時將橋入口處的6根擋車石柱拆除,新砌了花崗岩石台階。1998年10月,市人民政府又投資350萬元,對棧橋進行了改造重建。橋身按抗風浪50年一遇標准、回瀾閣基礎按百年一遇標准加固。棧橋北段拆除重建,側牆採用漿砌蘑菇石鑲面,整個橋面用機刨花崗岩板鋪裝。
經過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棧橋南端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佔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面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一「飛閣回瀾」 。重建後的棧橋不僅保持原有風貌,且更加雄偉壯麗。前海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現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她位於青島灣中,與市內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長虹遠引」之美譽。
棧橋初建於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碼頭。經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現寬8米,全長440米。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兩層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頂飛檐,題名「回瀾閣」。
棧橋劃波斬浪,象一條長龍橫卧於碧海銀波。循橋漸入,彷彿走進大海的懷抱;佇立閣旁,層層巨浪澎湃涌來,拍打堤壩,擊起萬千碎玉;進入閣內,沿螺旋樓梯登到樓上,四周盡是寬敞的大窗,放眼望去,又是另一番怡人風景,「飛閣回瀾」因此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
秋天漲潮時,尤以西部岸堤景色最佳,海浪拍岸,激起數十米巨浪,轟然作響,蔚為壯觀,退潮後,海水後退一百米,礁岩沙灘上滿是趕海挖蛤蜊的遊人。近年來,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活動,每到秋冬風平浪靜時,成千上萬只海歐在灣內低飛迴翔,與蔚藍的天,遠處的回瀾閣、近處觀景賞海的人們構成一幅和諧畫卷。
橋北沿岸辟為棧橋公園,園內青松碧草,花木扶疏,並設有迴廊石椅,與沙灘礁石渾然一體,相映成趣,入夜,華燈齊放,橋上、岸上如株株玉蘭盛開,水中波光粼粼,與遠處的「琴嶼飄燈」遙相輝映。
169
③ 青島山炮台遺址公園的歷史資料
1891年,青島設置後,清軍即在此山修築炮台。1897年,德國侵佔青島手,稱俾斯麥山,並建有著名的要塞地下指揮部。1914年日軍佔領後,改名萬年山。1922年,青島主權回歸後,亦稱京山。1984年封山建園,1997年市政府投資修復「德軍要塞地下指揮部」,並在山下建有全面反映青島百年歷史的炮台遺址展覽館。園內建有知春、翠波、覽趣、梅友等春、夏、秋、冬四景。1997年炮台遺址對外開放。後又續建炮台遺址展覽館、北炮台、「福」字照壁、倫克忠烈士紀念碑等景點
青島山炮台遺址公園是一處集教育、休閑、游覽、娛樂為一體的新的人文景觀。現為山東省、青島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
青島山炮台遺址,系侵華德軍1899年所建。由南、北炮台和德軍「青島要塞」地下中心指揮部所組成,是侵青德軍的九大永久性炮台之一,是軍事總指揮部所在地,曾被德軍詡之為「青島炮台之最重要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機對德宣戰,青島成為亞洲惟一的戰場。日德兩國軍隊在青島山進行了激烈的炮戰,德軍戰敗投降前自行炸毀了南、北炮台,惟地下指揮部保存比較完整。該指揮部總面積約2000餘平方米,50餘個廳、室,大部呈三層立體結構,局部五層。頂部裝有鑄鐵旋轉望塔,可全面觀測掌握進出膠州灣入海口的艦船情況。內設兩個蓄水池,可保障2000餘名官兵三個月的作戰生活用水。 從建築布局上,分為作戰指揮、生活衛生、後勤保障三個區域。內部還建有發電機房、鍋爐房、水泵房、會議室、兵器室、機要室、官兵餐廳、衛生室、洗澡間、警衛兵室、勤務兵室、秘密逃生孔道等。三道保存完好的大鐵門,具有防彈、防毒、防水的功能。當年德軍使用劈山、澆注、回填式施工方法所建成,還設有防水、防潮隔離帶。青島山炮台遺址既是德帝國主義侵略霸佔青島的歷史見證,也是地下軍事建築的經典之作。規模之宏大,結構之復雜,功能之齊全,當時堪稱亞洲第一,為國內所僅存。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完善的一站時期地下軍事建築。1984年被市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為德、日、美軍所用。
④ 青島名勝古跡有哪些
青島地區文物景觀等級及名稱一覽表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柱山摩崖刻石(平度)
德國膠澳總督官邸舊址(市南)
德國膠澳總督府舊址(市南)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馬山(即墨)
國家旅遊度假區
石老人{嶗山)
薛家島(黃島)
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嶗山風景區(嶗山)
國家森林公園
嶗山風景區(嶗山)
珠L一國家森林公園(膠南)
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國膠澳警察署舊址(市南)
滅主教堂(市由)
基督教堂(市南)
八大關建築群(市南)
康有為墓(嶗山)
天後宮(市南)
法海寺(城陽)
北朝石造像及碑刻(嶗山)
財貝溝古墓群(城陽)
城於遺址(城陽)
三里河遺址(膠州)
西皇姑庵遺址(膠州)
田橫五百義土墓(即墨)
南阡遺址(即墨)
石源遺址(即墨)
徐家溝遺址(即墨)
琅邪台遺址(膠南)
東皂戶遺址(膠南)
六曲山漢墓群(平度)
即墨故城遺址(平度)
東岳石文化遺址(平度)
高家民兵聯防遺址(平度)
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海棧橋(市南)
小青島燈塔(市南)
匯泉炮台遺址(市南)
青島山炮台遺址(市南)
觀象台(市南)
中共青島支部舊址(四方)
海產博物館(市南)
匯泉廣場(市南)
湛山寺(市南)
康有為故居(市南)
老舍故居(市南)
聞一多故居(市南)
於姑庵(市北)
海雲庵(四方)
馬壕運河遺址(黃島)
城陽墓群(城陽)
李家宅頭遺址(城陽)
劉若拙墓(即墨)
牧馬城遺址(膠州)
趙家莊遺址(膠州)
羅家莊遺址(膠州)
大庄遺址(膠州)
北阡遺址(即墨)
東演堤遺址(即墨)
雄崖所遺址(即墨)
王吉墓群(即墨)
小橋墓群(即墨)
丁戈庄遺址(即墨)
河頭遺址(膠南)
西寺遺址(膠南)
郭家河岩遺址(膠南)
向陽遺址(膠南)
寧戚冢(平度)
沙梁遺址(平度)
左家院遺址(萊西)
長清遺址(萊西)
葛家埠遺址(萊西)
西賢都遺址(萊西)
南嵐遺址(萊西)
魯格庄遺址(萊西)
⑤ 青島中山公園的遺址
會前抄村遺址是「中山公園的根」。 中山公園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的小漁村——會前村,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年),有王姓始祖王龍、王虎兄弟二人攜家眷自雲南來到太平山西南坡立村,取名會前村,並建家廟「明秀堂」,村民以打魚為生,世代繁衍。1898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威逼清政府租借青島後,先後於1902年和1905年徵收會前村全部土地,廢村拆房,在此建立了植物試驗場和獵場,築路建屋,栽花木,立苗圃,稱之為「森林公園」。會前村村民則分別落戶在浮山所、沙嶺庄和即墨孫家溝岔及八大湖一帶。
歷經百年之後,1996年,會前村遺址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努力下,終於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中山公園管理處在原會前村明秀堂處建起了「會前村遺址」,保留了古槐樹、棗樹、「會前村碑」。
不遠處的一個別具風格的白色亭子,那是望海亭。因為會前村村民以打魚為生,男人出海後,女人便在此眺望大海,企盼親人平安歸來。現在,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和樹木的繁茂生長,望海亭已經望不到大海了,不過名稱一直沿用了下來。
會前村遺址圍牆外,有一條50米長的藤蘿廊,蒼勁的藤枝相互纏繞,密匝匝的淡紫色藤花串串下垂,不但好看,而且幽香四溢。
⑥ 青島有哪些文化遺址...名勝古跡//
有很多是啦,不過最著名的還是中山公園或棧橋。
如果滿意的話,請採納~~~謝謝~~~
⑦ 青島文化遺跡
作為旅遊城市青島,有著三里河等新石器時代遺址,齊長城、田橫島、琅版邪台、珠山石窟等著名權古跡;嶗山的險峰異石與市區的海濱風光又形成無數勝景佳區;有那羅延窟、白雲洞等神異的洞府;有太乙、神水、金液等名泉清溪。古代名人如鄭玄、張三豐、李白、顧炎武、蒲松齡、高鳳翰、康有為等的履跡遍布各地,留下了華美的詩文。
⑧ 青島的殖民地遺跡
歐人監獄,天主教堂濰縣路,基督教堂,這些建築都在市南老區,中山路,魯迅公園,八大關風景區周圍的建築現在還有很多都是當年德國人建的,還有一些是日本人建的
⑨ 青島的德國遺跡
自助游攻略
花石樓位於八大關,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築,既有希臘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特式建築特色。由於樓內由大理石貼牆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稱之為「花石樓」。
青島天主教堂
本名聖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始建於1932年,於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處設有平台,兩側有兩座對稱而又高聳的鍾塔,高度為60米,塔內上部懸有4個巨大銅鍾,鍾聲悠揚和諧。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兩側各聳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裝飾系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形式,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也是中國唯一的祝聖教堂,同時也是基督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二提督樓
江蘇路12號建於上世紀初的這座住宅樓最初的住戶有人考證是德國總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樓「。它的外立面非常復雜,錯落有致。紅橙相間的色調更像一座卡通建築。1949年後直至現在,為檢察院辦公地點。
迎賓館始建於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國建築師拉查魯維茨設計。青島迎賓館原是膠澳德國總督的官邸,故名之總督官邸。是德國威廉時代的典型建築式樣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歐式建築。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沂水路11號德國總督府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該樓是一座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建築,呈"凹"字形。該樓建成後為德國總督辦公之地,故名"總督府",又稱"提督樓"。為歷屆政權所在地。199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遷新址,這座大樓成為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和青島市政協的辦公處。
沂水路9號海軍營部大樓舊址,始建於1899年。初為德國高層官員官邸,亦稱「十一號官邸」,1912年改稱「營部大樓」。
島基督教堂
江蘇路15號為青島基督教堂又名德國禮拜堂、福音堂、總督教堂。於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建築風格屬青年藝術派和新羅馬風格的結合。室內裝修的某些樣式可見拜占廷時期的痕跡。
江蘇路9號總督府童子學堂,今江蘇路小學,1900年12月至1901年8月建造,原建築90年代重建。
太平路31號是一座德國式建築,建於20世紀初,德佔期間德國亨利親王曾兩次下榻於此,因而當時俗稱為「亨利王子飯店」。1912年孫中山卸任大總統職務後到青島考察商務曾下榻於此。現棧橋賓館。
廣西路33號醫葯商店舊址,德式建築。又名橡樹飯店。建於1905年,德國人庫爾特。羅克格設計,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共4層,檐高18米,紅瓦蒙莎頂。該建築立面為紅色牆體,間以清水粉牆和彩色方形牆磚,上部兩個樓層及兩座煙囪所採用的拱形與曲線具有青年風格派的典型特徵。建築上以花崗岩裝飾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幾塊暗紅色曲牆磚上壓入橡樹葉的圖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紋章上鑿有一根蛇體纏繞的圓杖(醫生的標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頂的一排豎窗採光的高起蒙莎頂,為這幢樓房另外開辟了第四層空間和造型,整個建築屬歐洲青年派風格。解放後,此建築曾作為某機關辦公樓。後對外出租,幾經易手。現為紅房子賓館。
⑩ 青島有什麼名勝古跡
青島的名勝古跡極為豐富,在全市分為內:有南阡遺址 三里河遺址 石原遺址 徐家溝遺址 城子遺址 東岳石遺址
東皂戶遺址 即墨故城遺址 西皇姑屯遺址 琅?台 財帛溝墓群
齊長城遺址
六曲山墓群 田橫五百義士墓 小橋墓群 牧馬城遺址 天柱山摩崖石刻
石造像及碑刻
法海寺 上清宮 太清宮 太平宮 明霞洞 華樓宮
馬濠運河 雄崖所故城遺址 蔚竹庵 海雲庵 天後宮 華嚴寺
前海棧橋 青島德國總督府舊址 青島德國警察署舊址 江蘇路基督教堂
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
小青島燈塔
京山炮台遺址 匯泉炮台遺址 八大關建築群 康有為故居 康有為墓
中山公園
聞一多故居 湛山寺 老舍故居 浙江路天主教堂 高家民兵聯防遺址
魯迅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