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縣古遺址
1. 夏朝皇帝列表
1、夏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
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後安葬與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現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有來禹陵祭禹。
2、夏朝皇帝姒啟,在位年不詳,姒禹之子。姒禹病死後,姒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
繼位後,姒啟又通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姒啟在位晚期,發生武觀之亂,政局動盪。姒啟驕奢淫逸,最終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人物簡介
姒啟的母親是塗山氏。屈原的《天問》中載傳說說,姒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塗山氏相遇於台桑,旋即分別。懷孕的塗山氏女在傷念中生下姒啟後就死了。姒禹死後,姒啟破壞了禪讓制,自行襲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
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姒啟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
3、姒太康,夏代君主,生卒年不詳,姒啟長子,姒啟病死後繼位。姒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姒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姒啟還腐敗,只顧飲酒游獵,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獵時,為後羿奪去國政。實際上只在位兩年(名義上在位29年),病死,葬於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西)。
人物簡介
太康,夏朝君王.啟(夏啟)長子。啟病死後即位。實際上只在位兩年(名義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獵時,被後羿奪去國政。病死,葬於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西)。
4、姒中康,一作仲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詳,姒啟之第四子,姒太康之弟,後羿廢黜姒太康後立其為王。共在位13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縣西池下村)。
人物生平
後羿廢黜太康之後,立仲康為王。仲康名義上在位13年,實際上仍由後羿專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奪回大權,曾派大司馬胤侯去征伐後羿的黨羽羲和,試圖削弱後羿的力量。終因實力薄弱,反被後羿軟禁,無力恢復夏的天下。仲康因此憂悶成病而死。葬於安邑附近。
5、姒相,姒中康之子。姒相在姒中康病死後繼位,在位28年,被寒浞的兒子澆攻破而自刎,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
人物生平
相繼位時,年齡還很幼小,因後羿帶兵進逼,只得逃往帝丘,又遷到斟灌(今山東省壽光市東)。相繼位後的第八年,由於後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獵為樂,遂被後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後羿的門生,貼身衛士逄蒙所殺,進而寒浞派兒子澆帶兵進攻斟灌。
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這時,相曾先後征伐過淮夷、風夷、黃夷等部落。不久,於夷來朝見,服從於相。
第二年,澆又帶兵奔襲帝丘。在一天晚上攻入城中,殺進相的住處。相眼見難以脫身,就拔刀自刎而死。
6、夏朝後羿本稱「司羿」,是「群司」(司空、司徒等)之一。「司」本義指知識和技能在家族中世代傳承。「羿」是「射師」之義。「司羿」是「世襲的射師」。在帝嚳時代,當時一位射師被任命為羽林軍教頭。此後這一顯赫職務就在該家族內部世代傳承。
到了夏初,因太康不理朝政,作為羽林軍教頭的司羿發動宮廷政變(此即「射日」),攝取夏政,史稱「後羿」(「後」由「司」字改造而來,意思是「世襲的帝王」)。後被家臣寒浞所殺。寒浞要繼承後羿的權位,按當時習俗,應該烝娶羿妻嫦娥。嫦娥奔月,入住「廣寒宮」,這就是「寒舍」,即「寒浞之舍」。
後羿,又稱「夷羿」是夏朝東夷族有窮氏首領、有窮國國君,他也是一個射術高超的英雄。夏王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不久,後羿驅逐了相,自己當了國王,是為夏朝第六任帝王,後被家臣寒浞所殺。
7、夏寒浞(前2035--2004)元年甲戌,在位32年。夏朝第7代帝王。
寒浞出生在夏王仲康七年(BC2079年),父母從小驕慣於他,任由他胡作非為。別人有好吃的東西他便搶了來吃,別人有好玩的東西他便搶了來玩,打東鄰罵西舍是他的家常便飯,別人和他理論,他便仗著體壯力大拳腳相加,十幾歲時就攪得四鄰不安。
族人紛紛遣責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見他鬧得實在不像話,不得不批評他幾句,誰知他竟把父母捆起來照樣出去為非做歹。鄰居們只好告到族長(諸侯國君)那裡,族長大怒,下令將寒浞驅逐出境,永遠不準再回寒國。當時寒浞只有十三歲。
8、夏帝少康(前2003--1983)元年丙午,在位21年。夏朝第8代帝王。夏帝相之子
少康公元前1940年—前1880年在位。少康,相的兒子,母親為有仍氏(今山東省微山縣)人。他是相的遺腹子。相被迫自殺時,少康還沒有出生。母親後緡氏當時顧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後的尊嚴,急忙隨宮女從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東濟南東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南)任庖正,在虞娶妻,有田一成(方10里),有眾一旅(500人)。積極爭取夏眾與夏民,志在復國。後在同姓部落斟灌與斟鄩的幫助下,與舊臣靡等人合力,攻滅了寒浞,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少康還都陽夏(今河南周口太康),此即史書中所稱的少康中興。
少康後遷都於原(今河南濟源西北)。父帝相被殺,母後緡逃至有仍而生少康。後奔虞。少康以汝艾伐殺寒澆,伯靡殺寒浞而復國。十八年,遷於原。在位六十一年。
9、夏杼(前1982--1966)元年丁卯,在位17年。夏朝第9代帝王。夏帝少康之子。
杼夏第九代君主,名字一作杼或作季杼。少康之子,槐的父親。在位17年。杼在位期間發明一種用獸皮做甲。《紀年》:帝或作帝寧,居於原。五年,遷於老丘。在位十七年。《帝王世紀》曰:帝寧,後杼,在位十七年。《釋氏稽古》杼在位十七年。
10、姒槐,又名姒芬,夏主姒予之子,名君少康的孫子,夏帝槐(前1965--1922)元年甲申,在位44年。夏朝第10代帝王。夏帝杼之子。
槐是杼之子,杼病死後繼位,後病死,葬於安邑附近。其子芒。槐在位期間,先後征服了居住於泗水、淮水之間的九夷、即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等,擴展了夏朝的勢力。
同時夏朝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槐在位四十四年而崩。《紀年》作帝芬、芬發。在位四十四年。《紀年》曰:後芬立四十四年。
11、夏帝芒(前1921--1864)元年午辰,在位58年。夏朝第11代帝王。夏帝槐之子。
夏芒,帝槐之子,槐駕崩後其子芒繼位,舉行了隆重的祭黃河儀式。除了把豬、牛、羊沉於河中,還豁出老本,把當年舜帝賜給大禹象徵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誠。這就是「沉祭」,一直延續了數千年的儀式。
祭河之後,芒又跑到東海之濱遊玩,捕捉到了一條很大的魚,群臣向芒稱賀,認為是河神所賜,可永保太平。《紀年》也作帝荒,在位五十八年。《御覽》八十二引《紀年》、《路史·後記》十三注引同作五十八。《紀年》曰:後芒即位年,芒陟位五十八年。
12、夏帝泄(前1863--1843)元年丙寅,在位21年。夏朝第12代帝王。夏帝芒之子
泄芒之子。芒死後繼位,泄在位期間,東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來朝謁見,接受了泄的爵命。這說明夷族已經承認了夏朝的統治。在位21年駕崩,葬於安邑附近。《路史·後記》作二十一。《紀年》曰:帝泄二十一年。
13、夏帝不降(前1842--1784)元年丁亥,在位59年。夏朝第13代帝王。夏帝泄之子。
不降,泄之長子,扃的哥哥,孔甲的父親,泄駕崩後繼位。不降是夏朝第13任國王。即位後第6年討伐了九苑。不降晚年,因為兒子孔甲性情乖僻,擔心他治理不好國家,決定改變從啟以來實行的傳子制度,傳位於弟扃。
這種將王位讓給兄弟的方式,史稱「內禪」。在位59年,不降駕崩後,葬於安邑。《紀年》:五十九年,遜位於弟扃。《紀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五十九年。《釋氏稽古》不降在位五十九年。
14、夏帝扃(前1783--1766)元年丙戌,在位18年。夏朝第14代帝王。夏帝泄之子
扃,泄之次子,廑的父親,不降的弟弟。受兄內禪而繼位,在位18年,病死,葬於安邑。《紀年》作在位十八年。
姒扃(前1745年---前1725年),姓姒,名扃,一作喬、高陽或胤甲。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十四任帝王(一說第十二任)。他的祖父是姒芒,父親是姒泄,他的哥哥是姒不降。受兄內禪而繼位。都城在西河。據說即位後天空中妖光連續出現十天。扃在位21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其子姒廑繼位。
15、夏帝胤甲(前1765--1746)元年甲辰,在位20年。夏朝第15代帝王。夏帝扃之子。
廑,又名胤甲,扃之子。扃駕崩後繼位。在位20年,駕崩葬於安邑。廑在位時,商的勢力已崛起,夏的國勢又趨衰落,退居於西河(湯陰)。夏王廑的得名來自他當政的時候,夏天天大熱異常,人民熱渴難耐,而當朝夏帝卻居住在夏季別墅,獨自納涼,故被人民譏諷為「廑」。《御覽》引《帝王世紀》作二十一年。
《紀年》作帝僅,一名胤甲,居西河,在位八年。《御覽》引《帝王世紀》作二十年。《帝王世紀》曰:帝廑,一名頊,在位二十年。《釋氏稽古》廑在位二十年。《今本竹書紀年》廑元年甲辰在位20年。
16、夏帝孔甲(前1745--1737)元年甲子,在位9年。夏朝第16代帝王。夏帝不降之子。
夏王孔甲,不降子,扃侄,扃子廑繼王位後病死,由他繼位。孔甲在位期間,肆意淫亂,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使得各部落首領紛紛叛離,夏朝國勢更衰落,逐漸走向崩潰。所以《國語?周語下》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
他沉湎於歌舞美酒之中,又篤信鬼神。孔甲性情乖僻,父不降怕他治理不好國家,就沒有傳位給他,而內禪給扃,扃死後傳位於子廑,廑死,才又由孔甲繼位。在位9年,病死,葬於三崤山。《紀年》作:居西河,九年亡。《今本竹書紀年》孔甲甲子在位九年。
17、夏帝皋(前1736--1725)元年癸酉,在位12年。夏朝第17代帝王。夏帝孔甲之子。
皋,孔甲子。孔甲死後繼位,在位12年,病死,葬於今河南省洛寧縣境內。皋在位時,遷都於澠池(澠池縣)。《路史》作十一年。今本竹書紀年皋11年。
18、夏帝發(前1724--1707)元年乙酉,在位18年。夏朝第18代帝王。夏帝皋之子。
發,皋的兒子。他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今本竹書紀年發元年乙酉18年。《藍家族譜》夏帝發十歲癸巳,帝發十三歲丙申。
發,也稱為「帝發」「夏王發」,生卒年不詳,皋之子。皋病死後即位。在位19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19、夏帝桀(前1706--1664)元年癸卯,在位43年。夏朝第19代帝王。夏帝發之子。桀,在位43年夏朝最後的一個國王,發子,又名癸、履癸,商湯把他謚號桀(兇猛的意思)。發駕崩後桀繼位,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建造許多豪華宮殿,無休止地征發百姓,強迫他們勞役。
平民和奴隸紛紛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在位43年,國亡,被放逐而餓死,葬於南巢卧牛山(安徽省巢縣)《紀年》:一名癸,居斟鄩,為商敗於鳴條,放於南巢,夏亡。今本竹書紀年桀元年癸卯。〈藍家族譜〉履癸十三年乙卯履癸三十一年癸酉。
(1)延慶縣古遺址擴展閱讀
建立王朝
參見:禪讓制、塗山之會、世襲制、有扈氏、皋陶作刑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在塗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塗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有一次在會稽(浙江紹興)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因遲到而被禹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
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以示對傳統禪讓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禹早死。禹又命東夷首領伯益為繼承人。
禹死後,益(伯益,也有人認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時代的兩個人)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後,益沒有得到權位,而啟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
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記載,說法不一: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益即位後,啟殺益而奪得君位「;另一說」益繼位後,有些部族並沒有臣服益,而擁護啟,並對益的部族展開戰爭,最後啟勝而奪得權位。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斗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但其共同觀點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這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 ,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部分反對。隨後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質疑啟的權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
戰前啟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之後周朝天子論的雛形。啟擁有中原民眾的贊同,在人數方面佔有絕大優勢,最終擊敗有扈氏,罰貶做牧奴。這次勝利代表中原地區的主流社會觀念已從原始的禪讓制度轉向了世襲制度。
夏氏族原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而改用後,即「夏後啟」 。啟能歌善舞,常常舉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鈞台,此即鈞台之享,還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
《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到啟在舞蹈時「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 。甚至有些文獻傳說啟曾經上天取樂舞。中國古老的樂舞文獻《九辯》、《九歌》與《九招》均稱啟為其原作者。
啟統治期間,其子武觀時常作亂。《韓非子·說疑》說他「害國傷民敗法」,最終被誅殺。除了夏氏族內部的糾紛,為爭奪部落聯盟的權威,亦常常與東夷作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夏朝
2. 北京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1、故宮
故宮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和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2、頤和園
頤和園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其前身稱清漪園,為三山五園(三山:萬壽山、香山和玉泉山。五園:清漪園、靜宜園、靜明園、暢春園和圓明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園林。頤和園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3、八達嶺長城
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號稱天下九塞之一,是居庸關長城的前哨,更是都城北京的重要屏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最精華的部分,集巍峨險峻、秀麗蒼翠於一體,以蒼茫的風光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口號而冠絕天下。
4、圓明園
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位於北京西郊,與頤和園毗鄰,佔地五千餘畝。整個圓明園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三大塊區域組成,也稱:圓明三園。每個園區都有獨立的大門出入,三個區域又有門相連,曲徑通幽。除了這三園,周邊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邊,故有「萬園之園」的美譽。
5、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總稱,坐落於北京西北郊昌平區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明朝遷都北京以來230多年的時間里,這里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和兩位太監。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的陵寢建築群。陵區群山環抱,陵前有河水蜿蜒,山清水秀風景殊勝。陵區總面積達120多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皇陵建築群。
3. 長城的資料和圖片
長城,是不同時期的古代中國的為抵禦不同時期的塞北游牧部落版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權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東、內蒙等15個省市自治區,總計有43721處長城遺產。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最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同時,長城於1987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7月7日,長城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4. 想知道: 北京市 從延慶縣到北京市古崖居風景名勝區怎麼坐公交
北京市延慶來縣
延慶縣政府
延慶3路自 公交
(15 分鍾, 8 站)
西屯
920路環6 公交
(1 小時 12 分鍾, 9 站)
姚家營
駕車/乘計程車前往北京市延慶縣110國道
大約 5 分鍾 (3.1 公里)
延慶古崖居
北京市延慶縣110國道
旅途時間:大約 1 小時 37 分鍾
5. 長城作文500字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內外是故鄉。長城,中華民族的脊樑。一條騰飛的巨龍,在千里關山、萬里寒漠中,在朗朗青天下,在巍巍大地上,奔騰跌宕。 少卻了戰火喧天的壯響,罷卻了鼓角爭鳴的餘音,在血與淚所凝聚起的沐死抵抗和殺伐聲後,大漠孤煙,浩浩黃沙,萬里長城顯得如此的荒涼寂寞 近乎被神聖化的城牆——長城,受著世界人民的頂禮膜拜。旌旗翻飛,長城需要續寫一份輝煌的榮耀,屹立中原,睥睨世界,神采飛揚,成為世界建築之林中最燦爛的華章。 千年的風霜沉澱下歷史的飽和鹽分,數百年的經營煥發出耀人的容光。1999,長城從數百古典建築中以沉重的步履緩緩走出來,引領華夏文明不朽的光芒,走向世界之巔。 然而,歷史總是在最為平和的時代波瀾起伏,萬里長城在笑傲世界建築的行程中崎嶇坎坷。長城的投票數依然漲落不定,岌岌可危。國內宣傳力度不夠,外國投票數杯水車薪。中國內部的保守和謙遜,使長城進軍世界七大奇跡舉步為艱,征程漫漫。何時才可見萬丈陽光?水火交接,憑誰可力挽狂瀾? 無庸置疑,長城厚重的歷史和歲月孑遺的風雲,都是它最本質的驕傲。我們把它溶成一種民族精神,一種崇高的信仰,以為無需張揚就可應者雲集,浩浩盪盪。長城,總是在風雨的浸濕和戰火的洗禮中忍耐、等候,卻忘記如何去享受劫數過後的歡樂和果實。正如勤勞而朴實的中國人民一樣,超然的看待一切,在和平中沒有狂妄和驕傲。當長城的號角吹向時,殺生彌漫,縱橫馳騁;當號角過後,卻是落日斜陽,隨馬踏青草。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也是這個民族的怯弱。正如這次評選,中國人民不知道渲染和宣揚,使得萬里長城在嗚嗚低吟,哀婉悵惘,失卻了往日壯志淋漓的激昂! 七月七日的謎團,誰可改變分曉。這烏雲密布的天空,等待著我們撥雲開霧,揭開黎明的曙光。當長城的號角再次在新世紀吹向,不為廝殺,不是警告,只是展現我們民族的氣魄——那鐵骨錚錚的脊樑——的時候到了。我們在謙遜退讓的守望中已失去耐心,我們需要自己營造一個輝煌的現在。拋開歷史傳統思想的束縛,讓長城,這條東方的巨龍,騰雲駕霧,鱗爪飛揚。讓長城的號角重新響徹四面八方,震響寰宇! 只有憑借自己,懷著一份對長城的崇敬,果敢而堅定的承認它的輝煌,勇敢而執著的創造新的風華,長城——中國的歷史符號,才可源遠流長,讓世界重新審視中國,萬古流芳!
6.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風景名勝
1、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
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2、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龍井路1號,杭州市區西部,景區總面積49平方千米,匯水面積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積為6.38平方千米。
西湖南、西、北三面環山,湖中白堤、蘇堤、楊公堤、趙公堤將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西湖的湖體輪廓呈近橢圓形,湖底部較為平坦。
湖泊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澗、龍泓澗、赤山澗(慧因澗)、長橋溪四條溪流。西湖地處中國東南丘陵邊緣和亞熱帶北緣,年均太陽總幅射量在100—110千卡/平方厘米之間,日照時數1800—2100小時。
3、太湖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南緣,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界北緯30°55'40"~31°32'58"和東經119°52'32"~120°36'10"之間,橫跨江、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
太湖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線全長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4、黃果樹瀑布,即黃果樹大瀑布。古稱白水河瀑布,亦名「黃葛墅」瀑布或「黃桷樹」瀑布,因本地廣泛分布著「黃葛榕」而得名。
位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屬珠江水系西江幹流南盤江支流北盤江支流打幫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為黃果樹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級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
以水勢浩大著稱。瀑布高度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寬101米,其中主瀑頂寬83.3米。黃果樹瀑布屬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蝕裂典型瀑布。
5、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最大的一個嶼,與廈門島上的廈門世茂海峽大廈、廈門大學等隔海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