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秦安的遺址

秦安的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20 04:39:25

㈠ 考古學序列和考古學譜系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是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個歷史階段。它以農耕和畜牧的出現為劃時代的標志,表明已由依賴自然的採集漁獵經濟躍進到改造自然的生產經濟。磨製石器、制陶和紡織的出現,也是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徵(見史前考古學)。因而,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古代經濟、文化向前發展的新起點。就目前所知,中國的新石器文化大約起始於公元前6000多年,實際開始年代還當更早;一般延續到前2000年左右,中原以外有些地區結束的時間要更晚些。中國各地遍布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其分布范圍、文化內涵和起迄年代各不相同,有些在生產經濟上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在一定地域內先後產生的幾支新石器文化往往形成自身的發展序列。中國的諸新石器文化不斷發生交流、融合和分化;在此同時,隨著生產的發展,原始社會內部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中國歷史最終進入了階級社會。中國新石器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源泉。特別是以中原為核心的一脈相承的新石器文化,與後來青銅時代的商周文化緊密相連,並同周圍地區有著密切的交互影響,便是中國歷史連續發展的具體例證。

發現和研究簡史

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軒轅、神農、赫胥氏用石頭製造工具的傳說,也有肅慎氏使用石弩以及歷代發現「雷斧」的記載。但這些片斷記述,都不屬科學的考古學范疇。從20世紀20年代起,隨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興起,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才開始發展起來。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在全國范圍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不過二、三百處,其中經過正式發掘的更是寥寥無幾。

1921年,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掘,發現了以彩陶為顯著特徵並與磨製石器共存的仰韶文化,一度還稱為「彩陶文化」。後來,在黃河中、上游發現了類似的遺存,由此開始了對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考察和研究。安特生1925年在《甘肅考古記》中,就當時已發現的黃河中、上游地區的新石器及其他原始文化,提出了「六期」的分期體系,從早到晚依次為齊家期、仰韶期、馬廠期、辛店期、寺窪期和沙井期。1926年李濟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是中國學者首次正式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據此寫出的《西陰村史前遺存》(1927)和《山西西陰村史前遺址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1932)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黃河流域的另一重要考古成果,是1928年在山東章丘城子崖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它以薄黑有光澤的黑陶為特徵,與磨製石器共存,一度曾稱為「黑陶文化」。該處的發掘報告《城子崖》(1934),是國內首次出版的大型考古報告。1936年,又發掘了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從而加深了對龍山文化的認識。除山東外,在河南、安徽、浙江、遼寧等省也都發現了性質上部分類似的遺存。當時曾一度認為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是東西相對、同時並存的兩支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發現了商代、龍山和仰韶遺存依次上下堆積的「三疊層」,第一次明確了中原地區兩支新石器文化及其與歷史時期遺存的相對年代,並據此進一步提出後岡一類的龍山文化與商代文化之間存在傳承關系。

此外,由東北、內蒙古到新疆一帶的廣闊地區,陸續發現一些以細石器為特徵、伴存有篦紋或其他類型陶片的地點,當時曾稱之為「細石器文化」。長城附近的一些遺址中,還發現細石器與較多的磨製石器和彩陶共存,表明它們與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有所交流融合,曾被人稱為「細石器與彩陶的混合文化」。從1932年以來,在東南沿海的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台灣等省,發現了許多以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遺址,並常伴存著華南地區特有的有肩石斧或有段石錛等磨製石器,當時習慣上稱為「幾何印紋陶文化」,並一概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

在上述考古發現的基礎上,不少中國學者進行了綜合研究,有的還以具體事實開始糾正安特生的「六期」說。但是,由於考古資料的限制,當時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基本輪廓還不甚清楚,若干文化的性質仍若明若暗,地區上的空白和時代上的缺環又比比皆是,無論是發現還是研究都是相當薄弱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了大規模考古調查發掘。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7000多處,其中經過發掘的約400多處。有的地點經多年持續工作,揭露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有的墓地發掘墓葬多達千餘座。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等,局部或整體地揭露了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對了解當時人類生活和社會形態,提供了生動、具體的物證。在半坡還建成了中國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遺址博物館。

㈡ 甘肅的歷史是什麼

甘肅建省約有700多年的歷史,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先秦時期,中國分為九州,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

商代,居於涇河、渭河流域尚處於氏族部落階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開拓了我國最早的農業。周文王滅商以前,戰敗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擴展到密。

這一時期,甘肅境內有羌方、共、密等方國部落。西周時,秦人的祖先在省境東部,即天水地區定居下來,開始了由游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

秦朝時期,公元前688年秦國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區,設邽縣(天水麥積區南)、冀縣(今甘谷縣),這是中國歷史上建立最早的兩個縣。

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

(2)秦安的遺址擴展閱讀:

漢、唐以來,甘肅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孔道。漢朝張賽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獎西去印度取經,都取道甘肅,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省內有我國偉大藝術寶庫教煌莫高窟,還有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石窟等重要文物古跡。我國新石器時代產生的實用面優美的工藝品一一甘肅彩陶,以其歷史悠久、豐富多彩而著稱。

位於甘南夏河縣的拉卜楞寺為我國喇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位子平涼西郊的崆峒山是全國道教源地之一。武威出土的東漢銅奔馬,亦轟動國內外。

甘肅省出土的漢簡、魏晉壁畫墓也都是十分寶貴的歷史遺存。甘肅位於我國黃土高原、內蒙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匯處,地形復雜,海拔大都在一千米以上。

東部是土層肥厚的黃土高原,西南部是祁連山地和甘南高山草原,西部是土壤肥沃的河西走廊,北部為阿拉善高原,有巴丹吉林沙澳。我國第二大河流—黃河,流經甘肅。

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極為有利。甘肅的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特徵。全省干早缺雨,溫差較大。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暫溫熱,春秋轉瞬即逝。

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從西北往東南,由攝氏零下十四度遞升到零上四度: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從祁連山向北和向白龍江流域,由攝氏十六度遞升到二十六度。

年平均降雨量在三十毫米至六百毫米之間,從東南往西北遞減。西北部日照充足,但春季風沙大。東南部夏季多暴雨,並有冰雹為害。甘肅地域遼闊,地區差異顯著。

為發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糜子、穀子、高粱、黃豆、蠶豆、青稞、筱麥等二十多個品種。蘭州一帶盛產瓜果和水煙。

甘甫南部的高山草原所產的.河曲馬」和「歐拉羊」,均以品種優良聞名全國。甘肅野生動物資源也比較豐富,省內出產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世界珍貴野生動物。

還有梅花鹿、麝等名貴動物以及雪豹、雪雞、沙雞、白唇鹿、野駱駝等稀有動物。甘肅的隴南山地,盛產三百多種中葯材,是一座天然的中葯材寶庫。甘肅當歸,數量、質最均名列全國首位。

㈢ 秦安大地早灣文化遺址是世界文化遺產嗎

是的。
大地灣遺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分布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相接的緩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
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遺址面積約2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距今4900—8120年,是中國西北地區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世界文化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發起、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世界文化遺產屬於世界遺產范疇。

㈣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甘肅7處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和世界聞名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是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立體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網路全書。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等,位於酒泉市鎖陽城鎮,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隋唐時期古城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墾區等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嘉峪關長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玉門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是長城西端重要關口。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因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位於天水東南約30公里。據記載,後秦時開窟造像,創建佛寺。在中國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懸泉置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雲,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北魏之前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岩寺,明代始稱炳靈寺。同樣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㈤ 秦安的大地灣遺址距今多少年

8000——5000年。

㈥ 天水市秦安縣有哪些遺跡

興國寺座落在秦安縣城北街,是一組風格古樸的建築群。《秦安縣志》記載:「興國寺創建於元至順三年(1332年)。
街亭位於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距大地灣遺址8公里,是一處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魏蜀街亭之戰就發生在這里。
大池灣遺址位於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五營鄉,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距今7800--5000年。這里不僅有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的房址,灰坑,墓葬,窯址和壕溝,而且還有精製的地畫,彩陶和面積很大,構造復雜的房屋遺跡。
可泉寺坐落於距縣城1.5公里的南山腳下,整個建築分為胡纘宗紀念館、可泉寺及媧鄉神母宮等3處。其建築群年代可上溯到秦漢乃至傳說中的女媧補天的上古時期,自宋元以前初具規模,明清兩代雖經戰爭破毀,然屢毀屢建,規模不減。
隴城故城是晉代設置的略陽郡、略陽城、北魏至唐的隴城縣,宋時的隴城寨,明代設置隴城巡檢司的治所。隴城北魏、北周的故城,在唐代宗寶應年(公元762年),因吐蕃進犯而被毀,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築一城,即現在的隴城,又稱八卦城。
秦安文廟,位於秦安縣興國鎮新華街東,創建於元大德元年(1297年),總面積2800平方米。現存建築有大成殿、崇聖祠、鄉賢祠、名宦祠、樂器庫、祭器庫等。

泰山廟坐落在秦安縣城東的鳳山上,是保存完整的泰山廟古建築群。
女媧祠的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86年,天水牧馬灘出土秦墓木板地圖,其中繪制葫蘆河的2號圖標有一亭形物。據學者考證,此亭形物當為女媧祠。

㈦ 1982年10月,在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發現了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幅什麼畫

1982年,甘肅省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中發現了一幅仰韶文化晚期的地畫。地畫的上方有兩個人物,下方是兩個骷髏置於一個方框之內。

㈧ 秦安大地灣遺址最早發現於哪年最早發掘於哪年

是1958年甘肅省文管會在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當時就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最早發掘也是1958年。

秦安大地灣遺址
秦安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興國鎮)五營鄉境內的邵店村東側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距秦安縣城45公里。
秦安大地灣遺址,是甘肅省東部地區保存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是1958年甘肅省文管會在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當時就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安大地灣遺址,總分布范圍達110萬平方米。截至2002年年底,僅發掘了其總面積的1.34%,就取得了下述成果:清理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000多件。其實際內容之豐富可想而知。
難怪,一位20多年來一直參與大地灣發掘和研究的專家郎樹德感嘆:「大地灣是一個遠古文化遺存的巨大寶庫,現在才只是打開了它的大門。」
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㈨ 秦安大地灣遺址的介紹

秦安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境內的邵店村東側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是甘肅省東部地區保存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