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烏魯克遺址在哪裡

烏魯克遺址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0-12-20 05:33:47

❶ 烏魯克遺址出土的一座石膏瓶有哪些特點

烏魯克遺址出土了一座石膏瓶,其上面的浮雕清楚地表現出兩個對立的階級,一方是奉獻產品的裸體群眾,另一方是祭司或氏族貴族。

❷ 四大文明古國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或遺址

古國 代表遺址 代表建築
古埃及 涅伽達遺址 金字塔、獅身人面像
古巴比倫 歐貝德文化、烏魯克文化、 空中花園、古巴比倫城
古印度 哈拉巴遺址 那爛陀寺
中國 大地灣遺址、良渚遺址、三星堆遺址、龍山文化 秦始皇陵、長城、秦兵馬俑、故宮、敦煌莫高窟

❸ 細石器文化的西域細石器文化遺址

除上述細石器遺址外,尚有以下地點或地區發現過細石器遺物。
25、吉木薩爾:位於天山北部的吉木薩爾縣境內曾經發現過細石器遺存,採集到各類細石器標本。
26、克爾木齊:位於阿勒泰山南麓的阿勒泰縣克爾木齊村,在一批年代相當於戰國時期的古墓中,曾有一批細石鏃出土。
27、焉耆:1928年黃文弼先生在焉耆縣城南約10公里的沙漬中曾發現1件石鏃。
28、巴楚:1913年,斯坦因在巴楚縣附近曾採集到一批細石器標本。
29、克里陽:位於昆侖山西北,皮山縣克里陽村東南約10公里的塔斯洪河左岸。在此曾發現有刮刻痕跡的石料。
30、且末:在且末縣城南80公里的車爾成河谷,貝格曼曾經發現過細石器遺址,採集到細石核、刮削器、細石葉等。
31、英都庫什:位於庫魯克塔格山南麓,在辛格與羅布淖爾之間,是吐魯番去羅布淖爾的必經之路,黃文弼先生在此曾採集到細石核、細石葉等。其年代大致與七角井遺址相當。
32、韋曼布拉克:位於托克遜縣河東鄉韋曼布拉克村。在該村布於烽火台附近發現一件通體加工的桂葉形殘器、似鏃、刃、茅之類的石器,和一件方形石葉。
33、小普魯:在於田縣城南直線距離72公里處的克里雅河主支流流水河,普魯河交匯處的三角台地上,曾採集到細石器標本10多件。
34、齊德喀仁:在哈巴河縣加依勒瑪鄉齊德喀仁渡口北100米處,曾採集到細石器180餘件。
35、XYF—87地點:位於哈煙達克以南約10公里的玉龍喀什河右岸,在此曾發現打制石錘、石片、砍斫器8件。
36、XLF—87地點:位於和田市以東洛甫與羊達克勒克之間的第三級洪積扇地面,西北方離洛甫鎮約25公里,在此曾發現打制石核和石片2件。
37、XNF—87地點:位於尼雅河兩主源匯合點以北約15公里,納格日哈納西北第三級洪積扇地面,在此曾發現5件錘擊石片。
38、XNM—87地點:位於尼雅河東源烏魯克薩依與西源匯合點以南的三角地帶,海拔2500米左右。此地有豐富的細石器遺存,調查者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范圍內,即採集到楔形細石核、細石葉、加工細石葉、石片等140餘件。
39、XDM—87地點:在於田縣城東17公里,南疆公路北側1公里處,曾發現細石葉1件。
40、XKM—87地點:位於於田縣水交站南4公里的克里雅河左岸,這里曾發現圓柱形石核、細石葉、石片等。
41、西洪溝:位於石河子莫索灣一五O團團部西側3~4公里處,這里曾發現兩處細石器遺存地點,調查者在此採集到石鏃、石葉、石鐮等。
42、沙樂村:位於石河子莫索灣一五O團團部西北約20公里處,一東西長約百米的沙丘下,在此發現細石器石片數枚。
43、阿什庫勒:在於田縣南直線距離115公里左右,地理坐標:東經81°28′,北緯35°49′,海拔高度5040米,屬高寒漠地,地處昆侖山中段的喀拉塔什山南麓洪積坡上,在此曾採集到細石葉、刮削器和尖狀器等。

❹ 關於良渚文化的那點事兒

就介紹一下良渚古城吧,順帶提一下玉器。(此文完全憑借腦中的知識手打,不足之處,望諒解)

良渚文化實際上是中國上古時期一個重要的地方文明。它和北美的卡霍基亞文明一樣,都是以巨大的人工山建築、龐大的都市中心以及廣闊的政治疆土為特色。但是,良渚人獨步天下的,是他們發達的木構技術、水利技術、犁耕技術、漆器技術、黑陶神技和制玉技術。

在良渚繁文陶藝和漆器技術被發現之前,蘇浙地區數千年間,一直只有大量的良渚玉器得到出土並且為世人所眷顧,因此使人們覺得良渚人好像只能製作玉器。從歷史上看,中國人對良渚玉器的喜好由來已久。考古顯示,不論是商周貴族還是三星堆貴族,都曾經熱心地收集良渚玉器。不過從那個時候起,他們可能已經搞不清楚是什麼人製造了這些玉器。以至上世紀八十年之前,人們一直以為那些高大、精緻的玉琮都是「周漢古玉」。

良渚人的玉器好像不是繼承於他們的先輩崧澤人,而是繼承於凌家灘人。公元前3600年,凌家灘人在淮河流域崛起,他們建立了也許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包括陶磚廣場、石柱群、王族大墓和環城運河的凌家灘遺址。他們的玉器更是驚世駭俗,其中以玉鏟、玉人、玉龍等為特色,形成了中國南方最早的玉斂葬傳統。凌家灘人的財富吸引著四方的目光。其中就有良渚人的祖先崧澤人。公元前3400年,崧澤人向淮河流域發動進攻,佔領了凌家灘。隨後,他們又一鼓作氣攻入中原,與仰韶人在黃河以南對峙。不過很快,崧澤人就從中原撤出,崧澤文化也被良渚文化取代。

公元前3400年凌家灘古城毀滅,到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興起,兩個年代距離非常之近。良渚玉器技術也橫空出世一般繁榮昌盛,令人懷疑是大批的凌家灘玉匠被俘虜到了太湖流域所致(此可為你論文題目的一個研究方向,即論證兩者關系)。

不久,山東地區的大汶口人向西猛烈擴張,摧毀仰韶文化;良渚人則向北擴張,打敗大汶口人,據蘇北地區為己有。中國東部遂形成大汶口和良渚南北鼎立的局面。良渚人打敗大汶口人之後,又向南擴展至錢塘江中游,將河姆渡人的後裔驅逐到浙東南。這樣,良渚人就解決了南北的威脅,經濟獲得空前發展條件。

由於採取了稻作犁耕農業,並且繼承了崧澤人的大規模灌溉技術,良渚地區遂成為中國農業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農業的發達、疆域的廣闊以及和平的發展條件,促使良渚社會的復雜化過程急速躍進。公元前3000年,在天目山余脈南部,一個小型的聚落在瑤山附近崛起,建立了瑤山祭壇和貴族墓葬。100年後,他們又把天目山南部的沼澤地帶填平,然後夯築起一個長方形的巨型建築台基——莫角山遺址。該遺址面積達30萬平方米,高8-10米,動用土方量達200萬立方米。這個建築台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在其上,又修建了三個二層台基——分別為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烏龜山,這三個二層台基上面有什麼建築,已經不甚明確。

然而,在三個台基的中央,挖掘出了一個大型的建築地基,面積達3000平方米以上,周圍有立柱設施。它可能是一個體量媲美今天紫禁城太和殿的巨大宮殿。 在莫角山遺址的邊緣,則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紅燒土坯房,這個房址的面積超過300平方米,可能也不是一般的設施。莫角山遺址的建立,標志的良渚古城的形成。

不過莫角山遺址剛開始只是一個台城,之後,可能由於人口擴張,莫角山遺址北部、東部和西部分別又壘築起了三個較低的大型台基,使得莫角山以及周邊形成了面積達百萬平方米的超大型建築基址。不過現在尚未搞清上面到底建造過什麼樣的建築。

此後,在莫角山遺址北部修建起了反山墓葬,莫角山遺址南部修建起了皇墳山建築基址,形成了一個輻輳而聚的超大建築群。公元前2800年,良渚人在建築群的西側修建了長6.5公里的防水大堤——塘山土垣;緊接著,又在西面7公里處修建了第二道防水大堤——奇塢山大堤和彭公堤防,兩個堤防總長度達到11.5公里。構成了莫角山西面的防洪工事。之後,良渚人又在莫角山南側的良渚港沿河修建了一個巨型長堤。這樣,良渚人通過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構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防洪工程。

到了公元前2500年,良渚古城趨於鼎盛。塘山土垣和瑤山之間,各種人工山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形成了銀河一般星羅棋布的帶狀建築群。這個建築群的中部像南延伸,和莫角山相連接,其中心的紐帶就是金地和黃泥口兩地的土墩建築。而在它們的東邊,是這一代的亞中心建築群——姚家墩遺址,這是由幾個並列的土墩形成的聚落群,其中發現了貴族墓葬,為了便於交通,良渚人還在姚家墩遺址兩邊開鑿了兩條平行的運河。這條帶狀遺址群的兩端,分別是瑤山和匯觀山遺址,兩個遺址都是祭壇和墓葬合一的綜合性土墩建築。它們上面各有一個特意建造的中心方形區域,對角線朝分別指向洗個不同節氣太陽的入射角度——兩個祭壇的方形區域的對角線指向完全相同。它們體現了良渚時期的天文歷法知識。

同時,著名的良渚古城牆也修建起來,它把莫角山和皇墳山圍在中央,形成了一個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封閉的、圓角長方形的中心區域。在中心區域外圍,還有密集分布著的外部社區,比如美人地、卞家山等。這些外部社區主要功能是生產玉器和黑皮繁文陶工藝品,並且進行工業產品的出口活動。他們很可能還從事漆器和絲綢的製作。

這些外圍社區都配有龐大的運河和規整的人工水街,以美人地為例,在土台遺址的表面,建有龐大的木構護岸,上側鑲築著厚重的、加工精細的木板,木板下面是碩大的、成排的橫木,橫木下面還殿有枕木。這些木構件重量都在一噸左右,整個建築延綿數百米。在護岸上,還建有停泊船隻的設施。而另一個經過完整發掘的卞家山遺址,發現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漆器、黑皮繁文陶和小巧的玉器。還發現了十幾米長的木構碼頭。在陶片上,還發現了大量具有記事功能的字元。說明了這些遺址的商業性質。

到了公元前2400年,良渚古城已經發展為延綿30多平方公里的龐大都市,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都要龐大——比如美索不達米亞的烏魯克城只有4-6平方公里,印度河流域的莫恆佐達羅只有2.5-5平方公里。

良渚古城的統轄或者影響地域也非常廣闊,北至蘇北,南到浙中,沒有任何一個良渚城市可以和它相比肩(比如寺敦和福泉山,前者面積只有0.9平方公里,後者為1平方公里,只算中小城市)。而據研究,良渚地區幾乎所有的高檔玉器都出自良渚古城的分配——這其中必然體現了一種政治上的從屬關系。實際上,良渚各地所發現的繁文陶工藝品很可能也是良渚古城提供的。良渚古城即便不是絕對的政治中心,也一定是整個良渚地區的商業中心。事實上,良渚人的影響還北漸山東,這些影響可能是商業交換所致。

不過良渚古城的繁榮也遭到了中原民族的垂涎,公元前2400年,河南東南部造律台人向蘇浙地區大舉擴張,先是從東夷人手裡奪取了藤花落古城,繼而南下,入侵良渚古國。公元前2300年,良渚文化受到造律台文化的影響,轉變成了錢山漾文化。不過此時,良渚古城仍在使用,在古城西南部出土的魚鰭足鼎證實了這一事實。

不過,隨著造律台人入侵的加劇,良渚地區的政治形勢急劇變化,錢山漾文化轉變成了廣富林文化。也就在此時,良渚古城宣告廢棄。良渚古國也宣告覆滅。或許「禹誅防風」的傳說與這一事件有關聯。不過良渚古國比堯舜時代的中原腹地先進很多(中原北部的陶寺古城除外)。在反山墓葬中,發現了擁有大量玉器和漆器的「王族墓葬」,即已說明良渚古國已經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發達的階級社會。而中原腹地直到商代早期才出現了這么劇烈的階級分化。

良渚古城陷落後,太湖流域又屢遭洪水、海侵的困擾。中原的征服者們無法像良渚人一樣成功地抵禦洪水的威脅,使得該地區的城市文化一蹶不振。緊接著100年後,浙南一帶的河姆渡人後裔——曇石山人大舉進攻太湖流域,攻佔了原先良渚人統轄的地區,形成了馬橋文化。此後,太湖流域人口驟減、城市不復存在,珍貴的玉器和漆器不再製作,良渚文明沒落了。

然而,良渚人的犁耕技術流傳了下來,良渚人的制陶技術也被後來的馬橋文化發揚光大。商末周初,太湖地區的先民將青銅技術和犁耕技術結合起來,發明的青銅犁,並且將它們傳播到中原地區,成為中華文明數千年屹立不倒的國本。而良渚時期的黑皮陶技術也被馬橋人改造為原始瓷技術,之後兩漢「越窯」的出現標志著陶瓷工藝的成熟。憑借著原始瓷的出口貿易和農業的逐漸恢復,太湖地區再度繁盛起來。到了春秋時期,木瀆古城在太湖流域北部興起,成為當時長江流域最大的城市。該古城的興起也標志著吳國的興起;此後,越王勾踐仿照吳都,建會稽城,揭開了吳越爭霸的大幕。至此,太湖古的老文明迎來了它的新紀元。

❺ 西亞著名的埃利都遺址展示了哪些文化堆層

西亞著名的埃利都遺址以其極為豐厚的原始文化堆積層,展示著前蘇美爾文化不斷進步的腳專步,十幾屬個文化層中,最早的文化層可追溯到公元前5100年前後,接下來是埃利都文化層、典型歐貝德文化層、烏魯克文化層、傑姆代特奈斯爾文化層等等,一直持續到蘇美爾早期王朝時期(公元前2700年),該遺址豐富的文化層研究,對梳理西亞早期文明的形成及蘇美爾文明的起源有著重大的意義。

❻ 古巴比倫烏魯克遺址—瓦卡山丘是怎麼回事

西亞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主要分布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公元前4000年後興起,至公元前3100年為提姆傑特·那色文化所取代。居民經營農業、畜牧業,部分人專門從事燒陶和採石行業。

烏魯克文化期(約前3500-前3100),是考古學上蘇美爾從氏族公社向文明時代過渡的第二個時期,蘇美爾開始進入文明時代。這一時期銅器大量出現,陶器製作普遍使用陶輪,能製造彩陶。階級分化越來越明顯。烏魯克文化產生了奠定蘇美爾文明傳統的三項成就,即塔廟式的神廟建築、圓柱形的印章和文字的發明。這一切都說明蘇美爾已經進入了階級社會。

❼ 烏魯克有哪兩座建築遺址

從考古發現來看,烏魯克有兩座相當明顯的建築物遺跡,其中一座是位於市中心的「白廟」(TempioBianco),另外一座是烏爾月神台。

❽ 烏魯克遺址和米諾斯王宮遺址

1是公元前1400年
2是公元前3400年
3是公元前2500年
因此是231
選D

❾ 在瓦爾卡遺址發現的公元前3000年的烏魯克的埃安納塔廟里的浮雕石膏瓶有哪些特點

在瓦爾卡遺址發現的公元前3000年的烏魯克的埃安納塔廟里,有一件著名的浮雕石膏瓶,高90厘米,上面有三行精美的人物雕刻。最上面一行是女神伊南娜,全蘇美爾人都供奉她,是最受歡迎的女神,雕像上一個裸體的祭司正向她獻上一籃水果。伊南娜的下面是一些小神,站在模型神廟和一些動物的身上。第二行是裸體的祭司們拿著祭品。第三行是動物和植物,代表了她的兩個「領域」。

❿ 烏魯克遺址出土了什麼

烏魯克時期(約前3500~前3100),蘇美爾人的人工灌溉技術有了新的發展。銅器大量出現,陶器製作普遍使用陶輪。社會分化更為加劇。烏魯克遺址出土了一座石膏瓶,其上面的浮雕清楚地表現出兩個對立的階級,一方是奉獻產品的裸體群眾,另一方是祭司或氏族貴族。神廟規模越來越大,如烏魯克遺址的「鑲錐宮」,其庭院的牆壁用紅、白、黑三色的鑲嵌錐體加以修飾,庭院的北端有兩個階梯通往建築在高大台基上的柱廳,柱廳的圓柱直徑為2.62米,這座結構復雜的大神廟顯然是為氏族貴族服務的。人們的居住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人口增加,社會分工復雜和階級分化,一些居民遷往較大的村落,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幾個較大的居民中心結合為城市或小鎮。例如,烏魯克城是由埃安那、烏魯克和庫拉布三個居民中心聚集而成的。據一種估計,約公元前3200年,兩河流域南部有農村112個,小鎮10個,小城1個。這種由農村到城市的發展過程,表明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組織開始讓位於以地域關系為基礎的農村公社。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文字。在出土的一塊約公元前3500年的石板上面,刻有圖畫符號和線形符號,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至烏魯克文化末期,大約有2000個文字元號,並運用於經濟方面。這些事實表明,蘇美爾人已經邁入了文明的門檻。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