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國遺址
A. 春秋戰國時期古墓諸侯的墓有多深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墓大概深度在1-50M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古墓主要發現於列國都城和其他城市遺址附近。列國國君的陵墓多單獨集中在一個墓區,整體布局有一定規劃。鳳翔附近的秦公陵墓,包括13個相對獨立的陵園,每個陵園都有一兩座「中」字形大墓。
臨淄齊國故城附近的田齊王陵、趙邯鄲故城附近的趙王陵、平山附近的中山王墓以及被推定為魏國王陵的輝縣固圍村大墓,上部都有高大的夯築墳丘,有的還在墓上建造宏大的「享堂」。身份較高的貴族墓葬,隨葬成套的青銅禮器、樂器和車馬器等。中山王墓隨葬陶器的組合也有定製。
(1)諸侯國遺址擴展閱讀:
戰國時期,許多統治階級的墓在地面上築有墳丘。墳丘一般用夯土築成,有的呈方錐,有的形狀欠明,現存最高的達十餘米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則應看作是繼承商代以來的舊制。
在戰國時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來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還保留著腰坑。有些國君和大貴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輝縣魏王墓和邯鄲趙國貴族墓,都在墓室的兩面設墓道。與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
有些國君的墓,如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則和許多貴族的墓相同,僅有一個墓道或沒有墓道,湖北省隨州曾侯乙墓,開鑿在丘陵的岩石中,規模甚大,但沒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狀不規整,是罕見的特例。
B. 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方位及都城
春秋戰國時期各主要諸侯國都城的概況
(一)魯都曲阜
魯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除南垣較直外,其他三面均呈弧形。城垣四角成圓角,總面積約 10平方公里,總周長11771米。其東垣長2531米,南垣長3250米。西垣長2430米,北垣長3560米。除西垣基寬為30~33米外,其餘三面城垣基寬均在40米左右。
(二)晉都新田
新田作為晉的都城,從晉獻公十五年至晉桓公二十年,共217年。
城址位於今山西侯馬市西北,正臨汾、澮之交。已發現有大小古城遺址8座。
(三)鄭韓故城——新鄭
新鄭本是春秋時期的鄭國都城,公元前375年韓襄侯滅鄭後遷都於此。因為鄭、韓兩國先後在這里建都,所以被稱為「鄭韓故城」。城址位於雙洎河與黃水河交會的地方,現存城垣殘高15~18米,牆基夯土殘跡范圍40米以上,是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夯築的。城的平面很不規則,東西最長5公里,南北最寬4.5公里 ,又有南北向的隔牆將其分成東西兩半,所以其形制與燕下都武陽相似,但東西城的性質差別更近於臨淄。
(四)魏都安邑
安邑作為都城,從晉悼公十一年至魏惠王六年,前後共有約200年的都城史。據勘探可知,安邑城址分大城、中城和小城。大城平面略呈梯形,北窄南寬,總面積約13平 方公里。其北垣長2100米,基寬22米,殘高2~5米;西垣長約4980米,基寬18.5米,北段 外側有護城河遺跡;南垣現長約3565米,基寬11.5米;東垣北段現長約1530米,基寬17米。城角均呈弧形,比城牆其他地段要寬,西北城角寬達32米。
(五)楚都郢
郢作為楚都,自文王徙郢至白起拔郢,前後達400餘年。因位於紀山之南,後世稱郢都為紀南城。
(六)齊都臨淄
臨淄故城,位於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南有牛山、稷山,東、北面是遼闊的原野,距 渤海僅百餘里,西依系水,東臨淄水。臨淄就是因臨淄水而得名。
臨淄交通極為便利,東至海,西至中原諸國,北至燕,東北至萊,東南至即墨,南至莒,西 南至魯等,均有大路可通[10]。
(七)燕下都武陽
燕下都,位於今河北易縣東南2.5公里,介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迄今地面上還有部分城牆及高台建築台基等,是諸侯國都城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建於燕昭王時期。
(八)趙都邯鄲
邯鄲作為都城從趙敬侯元年開始,直到趙王遷八年被秦滅亡,共159年。趙都邯鄲城址位於今邯鄲市區及西部。
(九)秦都咸陽
秦的都城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即雍城以前,雍城、涇陽和櫟陽、咸陽。雍城以前,其都城 包括天水附近的秦邑和西垂、關中西部的汧、汧渭之會、平陽。
另外,吳國都城姑蘇(今蘇州),越國都城會稽(今紹興),宋國都城睢陽(今商丘),周王室都城成周(今洛陽)。
C. 中國古代各個諸侯國的地理位置在現在哪兒
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夏朝都城幾經變更,傳說,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具體位置不明確。 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還有商朝早期的都城「毫」一直有爭論,影響較大的說法一種說在今天的鄭州,還有一種說是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師縣。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東漢(公元25年—220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吳的都城在建業,今江蘇南京。 西晉(公元265年—316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東晉(公元317年—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南朝經歷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公元 493 年,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東魏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北齊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都城在大興,今陝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梁、漢、周的都城在今河南開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陽。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都城在東京,今河南開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都城在臨安,今浙江杭州。 遼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名義上的都城在上京臨潢府,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的都城在興慶府,在今天的寧夏銀川。 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最初的都城在上京會寧府,在黑龍江的阿城。中期遷都中都,在今天的北京。晚期遷都南京,在現代的河南開封。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都城在應天,今江蘇南京。 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遼寧沈陽。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後,順治帝遷都京師,今北京。
求採納
D. 考古發現的所有西周諸侯國都城,在現在什麼位置
西周 邰邑 陝西咸陽陽陵南邰遺址 棄
豳邑 陝西彬縣
岐邑 陝西扶風縣周原
鎬京 陝西長安縣沛西鄉 武王(姬發) 前1134
鄭邑 陝西華縣 穆王(姬滿)
犬丘 陝西興平縣槐里城 懿王(姬囏)
東周 洛邑 河南洛陽 平王(姬宜臼) 前771
楚 丹陽 湖北枝江 熊繹 前1115
郢都 湖北江陵 文王(熊貲) 前690
鄀城 湖北宜城 昭王(熊軫) 前504
郢都 湖北江陵 惠王(熊章) 前433
陳城 河南淮陽 頃襄王(熊橫) 前278
壽春 安徽壽縣 考烈王(熊完) 前241
吳 梅里 江蘇無錫東南梅村 泰伯 前1221
姑蘇 江蘇蘇州 闔廬 前514
越 嶕峴大城 浙江紹興南蘭亭鄉花街村 無余 前2061
埤中 浙江諸暨東北 允常 前538
越 平陽 浙江紹興南平水鎮平陽村 勾踐 前497
大越城 浙江紹興大越城 前490
琅琊 山東膠南西南琅琊台 前472
吳城 江蘇蘇州 翳 前379
大越城 浙江紹興大越城 玉 前333
齊 營丘 山東益都縣西北 太公(姜尚) 前1122
薄姑 山東博縣 胡公(姜靜) 前893
臨淄 山東淄博市臨淄區 獻公(姜山) 前859
曹 陶城 山東定陶西北 曹叔(姬振鐸) 前1122
陳 宛丘 河南淮陽東南 胡公(媯滿) 前1122
許 許城 河南許昌東古城村 文叔 前1122
葉城 河南葉縣西南 靈公(姜寧) 前576
城父 安徽亳縣 靈公(姜寧) 前553
葉城 河南葉縣西南 悼公(姜買) 前529
白羽 河南西峽 悼公(姜買) 前524
容城 河南魯山縣東南 姜斯 前506
邾 邾城 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 太公(曹挾) 前1122
繹城 山東鄒縣東南紀王城 文公(曹蘧蒢) 前614
蔡 蔡城 河南上蔡縣西南 蔡叔(姬度) 前1122
春 新蔡 河南新蔡縣 平侯(姬廬) 前530
州來 安徽鳳台縣 昭侯(姬申) 前493
晉 絳城 山西翼城縣南 唐叔(姬虞) 前1106
曲沃 山西聞喜縣東北 成侯(姬服人) 前955
絳城 山西翼城縣南 穆侯(姬費王) 前811
新田 山西侯馬 景公(姬據) 前585
宋 睢陽 河南商丘 微子(子啟) 前1112
相子城 安徽淮北相山 共公(子瑕) 前588
睢陽 河南商丘 共公(子瑕) 前576
秋 彭城 江蘇徐州 昭公(子特) 前404
睢陽 河南商丘 休公(子田) 前385
魯 曲阜 山東曲阜 魯公(姬伯禽) 前1115
杞 雍丘 河南杞縣 東樓公 前1122
淳於 山東安丘東北 武公 前740
緣陵 山東昌樂東南 成公 前646
淳於 山東安丘東北 文公(姒益姑) 前549
中 中人 河北唐縣栗山 前506
顧城 河北定州 武公 前414
戰 山 靈壽 河北平山縣東北 桓公 前380
韓 韓原 陝西韓城縣西南 武子(韓萬) 前661
州城 河南沁陽縣東南 宣子(韓起) 前535
平陽 山西臨汾 貞子(韓須) 前513
宜陽 河南洛陽西南 武子(韓啟章) 前424
陽翟 河南禹縣 景侯(韓虔) 前403
新鄭 河南新鄭 哀侯 前375
魏 魏邑 山西芮城縣北 畢萬 前661
霍邑 山西霍縣西南 悼子(魏相) 前596
國 安邑 山西夏縣西北 莊子(魏絳) 前562
大梁 河南開封 惠王(魏嵤) 前361
趙 耿邑 山西河津縣汾水南 趙夙 前661
晉陽 山西太原西南 簡子(趙鞅) 前497
趙 中牟 河南鶴璧 獻侯(趙浣) 前423
邯鄲 河北邯鄲 敬侯(趙章) 前386
代郡 河北蔚縣東北 代王(趙嘉) 前228
鄭 咸林 陝西華縣西北 桓公(姬友) 前806
新鄭 河南新鄭 武公(姬掘突) 前767
燕 燕亳 北京房山區琉璃河東董家林 姬克 前1122
薊城 北京西南薊故城
臨易 河北容城東南 桓侯 前697
薊城 北京西南薊故城 庄公 前664
武陽 河北易縣東南 昭王(姬平) 前311
遼東 遼寧遼陽 姬喜 前226
衛 朝歌 河南淇縣 康叔(姬封) 前1112
漕邑 河南滑縣南 戴公(姬申) 前660
楚丘 河南滑縣東南 文公(姬毀) 前658
帝丘 河南濮陽 成公(姬鄭) 前631
野王 河南沁陽 姬角 前241
秦 秦亭 甘肅張家川南 非子 前897
西邑 甘肅禮縣東北紅河鄉 秦仲 前822
汧邑 陝西隴縣南 襄公 前776
汧渭之會 陝西眉縣汧渭合流處 文公 前762
平陽 陝西寶雞東平陽鎮 寧公 前714
雍邑 陝西鳳翔縣南 德公 前677
涇陽 陝西涇陽東南 靈公(贏肅) 前424
雍邑 陝西鳳翔縣南 簡公(贏悼子) 前415
櫟陽 陝西臨潼縣 獻公(贏師隰) 前383
咸陽 陝西咸陽東 孝公(贏渠梁) 前350
E. 春秋時期共有多少個諸侯國,他們的位置都在哪
春秋時期諸侯國上百,其中主要有齊魯晉燕衛宋秦越吳楚鄭。位置嗎,大專致是這樣分布的屬:齊魯就是現在的山東,齊上魯下,燕在河北一帶,楚湖北安徽,吳越浙江江蘇安徽一帶,宋鄭,山西河南,晉山西河南陝西一帶,秦陝西一帶以西,衛河北山西河南一帶。大致這樣分,不是很准確
F. 各個諸侯國是被什麼建國的
各個諸侯國是被周天子分封給土地後,到各自的封地上建國的。
G. 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諸侯國嗎,諸侯國是不是就像現在的省
不是每個 朝代都有來諸侯國。
周朝制源度,諸侯國有完全自主權,只需要像周王奉行進貢、助兵、朝貢等義務即可。
秦朝沒有諸侯。
漢朝初年,諸侯權力很大,一度有自己的軍隊,獨立行使治權。漢武帝時開始削弱諸侯權力,中央向諸侯國派遣國相管理國政,諸侯逐漸喪失了治權,只是享有封地的賦稅。漢朝的諸侯國最像省,只是」省長「是相,而非王。
晉朝有所反復,隨即爆發「八王之亂」,顛覆了晉朝。
所以以後的朝代分封的諸王遵循漢朝慣例,諸侯王只領賦稅,不得插手封地的治權,可以有衛隊,但是被嚴格限制。
唐中晚期形成了「藩鎮割據」,習慣上也稱「諸侯」,但是這時諸侯是節度使,即各地最高的軍政長官不再服從中央號令,以節度使名義完全掌握了本地一切權力,傳位給自己的子弟,形同古代的諸侯。
明朝時代的宗室子弟可以住在「藩地」,但是不能結交大臣,不能插手地方政務,甚至未經皇帝允許,不能離開「住所」,除了繁殖外不能做任何事情。
清朝親王都屬於「虛封」,就是連封地都沒有,只是多了每年一兩萬兩地俸祿而已。
H. 咸林是周朝那個諸侯國的都城 現在的那個地方還有什麼遺跡么比如現在還用這個詞么
周宣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靜把自己的異母兄弟姬友分封到都城鎬京附近的咸林,在今陝西省華縣西北一帶,國號為鄭,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鄭國
I. 襄陽太平店曾國諸侯國遺址
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9日下午揭曉,邊疆地區考古和古代少數民族考古發現相當引人注目。
曲踏墓地出土遺物
楊氏土司墓地出土的螭首金杯
伊和淖爾墓群出土的金蹀躞帶
水泉溝遺址煉鐵爐全景
大波那墓地出土的銅仗
文化遺物平面分布
回洛倉的一個倉窖
商代二里崗期建築基址剖面
曾國墓地出土的鳳跗
首禁山早期越窯遺址出土的雞首壺
點擊圖像瀏覽高清圖
據新華社電 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9日下午揭曉,邊疆地區考古和古代少數民族考古發現相當引人注目。
記者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對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分別作一句話點評,或可作為大家繼續深入了解的導引。
——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填補嶺南地區60萬年至8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跡的空白;
——河南鄭州東趙遺址:嵩山以北地區首次發現的夏代前期的城址,為研究夏族興起區域及西遷洛陽的路線提供了證據;
——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彌補了西周到戰國時期曾國歷史的缺環,出土了精美漆器及樂器乃至最早的墨的實物;
——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讓我們看到了曾經在戰國到西漢時期作為雲南地區最強大地方政權「昆明國」的面貌;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讓我們找到了中國古代青瓷製作的源頭;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我們由此看到鮮為人知的2000多年前藏北地區一個強國「象雄國」的文化面貌,以及和中原王朝及周圍地區的文化交流;
——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群:再現了北魏王朝時期東西南北的文化交匯盛況;
——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全面揭示了我國古代特大型國家糧倉的面貌以及糧食儲存的技術水準;
——北京延慶大庄科遼代礦冶遺址群:是研究遼代冶鐵工藝技術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近年成為熱點之一的土司遺存考古再次入選,也是我們首次發掘的保存完好的土司墓葬,鳳冠、金盞、銀壺等精美文物的出土讓我們看到明代土司的奢華生活以及與中原王朝關系的密切。
據了解,此次評出的十項考古新發現,是從去年全國經審批的688項考古發掘中,經過審查獲得初選資格、入圍25項進入終評,再經過現場演示和評委會投票後脫穎而出。本次終評評委21人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陝西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成都博物院等單位。
J. 戰國時建築長城的諸侯國有哪些
秦諸侯國,趙諸侯國,燕諸侯國 ,齊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