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井游記始
Ⅰ 《滿井游記》中「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的「始」和兩個「之」是什麼意思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譯句] 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髻鬟一樣。
[字詞] 如,像。倩女,版美權麗的女子。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靧面,洗臉。靧,洗臉。而,連詞,表並列。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始,剛。掠,梳掠。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語氣。相當於「啊」、「呀」。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Ⅱ 《滿井游記》中「於時冰皮始解」和「如倩女之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的「始」字分別為什麼意思 rt
於時冰皮始解 始:開始
(在這時河上的冰面開始融化)
如倩女之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剛剛
(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似的)
Ⅲ 滿井游記的注釋譯文
1.滿井:明清時期北京東北角的一個游覽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於地,泉高於井,四時不落」,所以叫「滿 井」。
2.燕地:指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北京一帶。這一地區原為周代諸侯國燕國故地。
3.花朝節:舊時以陰歷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據說這一天是百花生日。
4.猶:仍然。
5.凍風時作:冷風時常颳起來。作,起,興起。
6.礫:小石塊,碎石子。
7.局促:拘束,形容受到束縛而不得舒展。
8.和:暖和。
9.偕:一同;一起。
10.東直:北京東直門,在舊城東北角。滿井在東直門北三四里。
11.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12.若脫籠之鵠(hú):好像從籠中飛出去的天鵝。鵠,一種水鳥,俗名天鵝。
13.於時:在這時。
14.冰皮:冰層。
15.始:剛剛。
16.乍:剛剛,開始,始,出。
17.鱗浪:像魚鱗似的細浪紋。
18.晶晶然:光亮的樣子。
19.鏡之新開:鏡子新打開。
20.乍:突然。
21.匣:指鏡匣。
22.山巒為晴雪所洗: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凈。為,表被動。晴雪,晴空之下的積雪。
23.娟然:美好的樣子。
24.拭:擦拭
25.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麗的少女洗好了臉剛梳好髻鬟一樣。倩女,美麗的女子。靧:洗臉。掠:梳掠。
26.舒:舒展。
27.梢:柳梢。
28.披風:在風中散開。披,開、分散。本句省略介詞於,即「披於風」。
29.麥田淺鬣(liè)寸許:意思是麥苗高一寸左右。 鬣獸頸上的長毛,一說馬鬃,這里形容不高的麥苗。
30.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紅裝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艷裝騎驢的,泉,這里指汲泉水。茗,這里指煮茶。罍,這里指端著酒杯。蹇,這里指騎驢。這里全是名詞作動詞用。
31.雖:這里的雖指雖然,而不是即使。
32.勁:猛、強有力。讀jìng。
33.浹(jiā):濕透。
34.曝(pù)沙之鳥,呷(xiā)浪之鱗: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戲水的魚。呷,吸,這里用其引申義。鱗,借代用法,代魚。
35.悠然自得:悠閑舒適。悠然,閑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舒適。
36.毛羽鱗鬣:毛,指虎狼獸類;羽,指鳥類;鱗,指魚類和爬行動物;鬣,指馬一類動物。合起來,泛指一切動物。
37.未始無春:未嘗沒有春天。這是對第一段「燕地寒」等語說的。
38.夫(fú):用於句子開頭,可翻譯為大概。
39.墮(huī)事:耽誤公事。墮,古同「隳」,壞、耽誤。
40.瀟然:悠閑自在的樣子。
41.惟:只。
42.此官:當時作者任順天府儒學教授,是個閑職。
43.適,正好。
44.惡(wū)能:怎能。惡,怎麼。
45.紀:通「記」,記錄。 開頭先點出時地節令。燕地舊俗以陰歷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去玩賞春光。可是,這一年過了花朝節,余寒仍然很厲害,可見北方天氣寒冷,春天來遲了。
作者在文中是寫春遊,但先寫不能游。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發人所不能發」的文學主張。下接幾句承上文「余寒猶厲」,著重寫風沙的厲害。風是「凍風」,有起凍結冰之感;而且時常刮,一刮風,就沙礫飛揚,簡直沒法出門。一出門,冒風快走,不到百來步就擋不住要回頭。這是寫渴望出遊與不能出遊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愛動的人,花朝節已經過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遊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卻被寒風沙礫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內」,其懊喪和郁悶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記敘了廿二日偕友游滿井時所見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幾句,狀寫天氣和心情。一個「和」字,既寫天氣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凍,於是立即同幾位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去。「高柳夾堤,土膏微潤」,是出郊所見;一個「局促室內,欲出不得」的人,忽然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芳香,心頭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悅。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闊,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之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若脫籠之鵠」,鵠就是天鵝,這是著力描寫從局促困居的境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冰皮始解」幾句寫春水之美。「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用對偶的句式,點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開始呈現出澄明的色澤。「始」、「乍」二字扣緊早春景象,十分貼切。「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是寫微風吹過水面,漾起魚鱗般的波紋,清澈的流水閃閃發光,好像清晨剛打開鏡匣,反射出鏡子的清光一樣。「鏡之新開」、「冷光乍出」的「新開」、「乍出」,與「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點,二是形容一年的起點,相互呼應,同一機杼,有節候感,足見作者觀察的細致和刻畫的工巧。另外,用新開匣的明鏡來比喻明亮的春水,顯得優美熨貼。
「山巒為晴雪所洗」幾句,是寫春山之美。山巒的積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蔥的山色如同經過洗試一般,顯得鮮妍明媚,好像剛洗過臉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發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妝剛罷。這個比喻,與上面開匣明鏡的春水的比喻,雖然分別指山和水,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體,給人相互生發的和諧美感。
寫水寫山之後,轉筆寫植物。楊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徵。「柳條將舒未舒」,寫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宛如朵朵蓓蕾,欲開還閉,別有一種風韻。「柔梢披風」,則寫出楊柳的動態美。輕柔的柳梢,雖然還沒有垂下萬縷金絲,卻已經迎著春風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寫早春楊柳的風姿,很傳神。這幾句寫楊柳,回應前面「高柳夾堤」一句,而作進一步的領略觀賞。「麥田淺鬣寸許」,則回應前面「土膏微潤」一句,視線由高而低:那一望無際的平疇上,淺綠的麥苗已經從芳潤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剛剛只有寸把長呢,整齊得像短短的馬鬃一樣。作者以極其簡練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徵和自己的審美感受鮮明地表現出來,每一句都滲透著喜悅的感情色彩。
以上幾小段,從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寫起,進而逐層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楊柳之美,麥苗之美,構成了一幅北國郊原的早春風光圖,這是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一大層次。
接著寫早春的遊人。余寒剛過,盛春未到,遊人也還不多。但是春天畢竟來了,第一批郊遊者也跟著來了。作者寫了遊人的幾種情態:「泉而茗者」,是飲泉水煮茶的,顯得清雅而悠閑;「罍而歌者」,是邊喝酒邊唱歌的,顯得豪爽而痛快;「紅裝而蹇者」,寫穿著艷麗服裝的女子,騎著毛驢緩緩而得,顯得從容而舒適。「亦時時有」,是說經常可以看到。這一句反接「遊人雖未盛」一句,說明游春者已頗有人在。作者對這些最早到郊外來尋春的遊人,顯然是欣賞而懷有好感的。「風力雖未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這兩句是抒寫自己的感受,盡管郊原的風還很有點勁道,但徒步而游,從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卻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這一節從遊人著筆,寫出各得其樂的種種情態,無異是一幅郊原春遊圖。他們既領略著最早的春光,又給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暖意。這一倒敘之筆,成為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二大層次。
「凡曝沙之鳥」幾句,寫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鳥」,指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呷浪之鱗」,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魚兒。曝沙,描寫鳥的安閑恬靜;呷浪,刻畫魚的自由天真。作者通過魚鳥一動一靜的情態,概括了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發現和感受到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所謂「替山川寫照,為魚鳥傳神」,作者以畫工的手段、詩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寫活了。這一節著眼於大自然的生物,構成了春光描寫的第三大層次。
通過以上三個層次描寫,得出一個審美結論:「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裡的人還不知道。這幾句與開頭「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對照,可以感到作者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領略到初春的氣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心頭的郁悶荒寒到這時便為之一掃。另外這與前面的「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的景象,也形成鮮明的對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這是作者郊遊滿井的結論。「始知」二字,得之於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說,當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著大好春光的時候,對於那些長期蟄居城內,感受不到早春氣息的人,有些感慨。其寓意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發人們擺脫塵俗,嚮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懷。
以上寫景,寫人,旁及魚鳥,然後拍入到人自身。「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這幾句是說:能夠自由自在地遨遊於山石草木之間,而不至於因為遊玩而耽誤公事的,只有我這個官員啊。當時他正在作順天府學教官,是個閑職,因而有時間縱情遨遊,不怕耽誤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頗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職閑而懊惱,反而為此深自慶幸沒有那種庸俗的封建官場習氣,流露出袁中郎獨特的性情與個性,抒發了作者渴望回歸自然的思想感情。
結尾「此地適與余近」,從字面上是說此地剛好與他的住處接近,但這個「近」字,不僅指空間距離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這里就體現了物人交融、如逢知己之感。「余之游將自此始」,表示這一次滿井之游,將成為一個值得紀念的開端,記下這美好的第一印象。把感受化為文字,是為了鞏固記憶,時時回顧,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實上,作者在寫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已經游過滿井,而且寫了一首詩;但他在這里卻說「余之游將自此始」。這大概是因為這一次的感受特別深刻,所以把它作為一個美好的開端。最後點明寫這篇游記的時間是「己亥二月」,也就是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
這篇游記在藝術手法方面也較有特色。
一反面是白描的運用。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如寫水為「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這種表現方法,沒有誇張、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卻鮮明如畫。
另一方面是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格。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在本文,這種寫法也很突出。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袁宏道運用起來自有他的新奇之處。在這篇游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如上文分析過的寫水寫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遊玩為「脫籠之鵠」。這些比喻恰當,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這篇游記描寫北國早春氣象,既能傳達出山川景物之神,又處處洋溢著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從城居不見春敘起,接著寫郊外探春,並逐層寫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誘人,而最後歸結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應開頭困居局促之狀,迥然有苦樂之異和天淵之別,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於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通篇寫景都滲透著這種灑脫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田園氣息。 清人代江評此文中寫柳一句:「柳葉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風本無質不上紙,巧借柳枝相形容。 」(《服堂詩錄》)
教育家丁石孫評此文:「簡而精,在描繪滿井之景時融合其情,修辭十分精彩,是明代優秀記游散文。」
Ⅳ 滿井游記的全文翻譯
《滿井游記》譯文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過了花朝節,冬寒還沒有褪盡,經常颳起冷風,一刮冷風就揚起滿天沙塵。(我)只好躲在屋子裡,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頂著風坐車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轉了回來。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幾個朋友一塊兒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成排的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放眼望去是一片開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從籠子里飛出來的天鵝(無比輕松)。這時河上的冰開始溶化,水波突然閃出亮光,泛起一層一層魚鱗似的波紋,水清澈極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剛打天鏡子,冷光突然從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過後,是那樣美好、光潔,呈現出迷人的風姿,好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一樣。柳條將要伸展卻尚未伸展,柔嫩的梢頭在風中散開,表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遊人還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可以見到。風力雖然還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浹背。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兒,都是一副悠閑自在的情態,毛羽、鱗鰭當中都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我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啊。
能夠不因為遊山玩水而耽誤正事,瀟灑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間,只有「教授」這種官職。而滿井這地方剛好和我的居所距離近,我的遊山玩水將從這個地方開始,又怎能沒有記錄的文章呢!乙亥年二月。
賞析
本文作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滿井是北京安定門東三里外的一口古井,井中飛泉噴礴,冬夏不竭。井旁蒼藤豐草,掩映著清清的渠水,錯落的亭台,景色優美,是當時京郊探勝的好地方。
開首點出時地節令。燕地,指現在的北京和河北省北部,古代屬燕國。舊俗以陰歷二月十五(一說為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為百花生日,稱為花朝節。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去玩賞春光。可是,這一年過了花朝節,百花還沒有消息,余寒仍然很厲害,可見北方天氣寒冷,春天來遲了。
下接幾句承上文「餘寒猶厲」,著重寫風沙的厲害。風是「凍風」,有起凍結冰之感;而且時常刮,一刮風,就沙礫飛揚,簡直沒法出門。一出門,冒風快走,不到百來步就擋不住要回頭。這是寫渴望出遊與不能出遊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愛動的人,如今花朝節已經過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遊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卻被寒風沙礫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內」,其懊喪和郁悶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記敘了廿二日偕友游滿井時所見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幾句,狀寫天氣和心情。一個「和」字,既寫天氣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凍,於是立即同幾位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去。「高柳夾堤,土膏微潤」,是出郊所見;一個「局促室內,欲出不得」的人,忽然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芳香,心頭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悅。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闊,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之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若脫籠之鵠」,鵠就是天鵝,這是著力描寫從局促困居的境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冰皮始解」幾句寫春水之美。「冰皮解,波色乍明」,用對偶的句式,點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開始呈現出澄明的色澤。「始」、「乍」二字扣緊早春景象,十分貼切。「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是寫微風吹過水面,漾起魚鱗般的波紋,清澈的流水閃閃發光,好像清晨剛打開鏡匣,反射出鏡子的清光一樣。「鏡之新開」、「冷光乍出」的「新開」、「乍出」,與「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點,一是形容一年的起點,相互呼應,同一機杼,很有節候感,足見作者觀察的細致和刻畫的工巧。另外,用新開匣的明鏡來比喻明亮的春水,也顯得優美熨貼;同時還可以使人聯想到晨妝對鏡的美人,從而具有表裡相關的兩層意蘊。
「山巒為晴雪所洗」幾句,是寫春山之美。山巒的積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蔥的山色如同經過洗試一般,顯得格外鮮妍明媚,好像剛洗過臉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發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妝剛罷。這個比喻,與上面開匣明鏡的春水的比喻,雖然分別指山和水,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體,給人以相互生發的和諧美感。
寫水寫山之後,轉筆寫植物。楊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徵。「柳條將舒未舒」,寫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宛如朵朵蓓蕾,欲開還閉,別有一種風韻。「柔梢披風」,則寫出楊柳的動態美。輕柔的柳梢,雖然還沒有垂下萬縷金絲,卻已經迎著和暖的春風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寫早春楊柳的風姿,很傳神。這幾句寫楊柳,回應前面「高柳夾堤」一句,而作進一步的領略觀賞。「麥田淺鬣寸許」,則回應前面「土膏微潤」一句,視線由高而低:那一望無際的平疇上,淺綠的麥苗已經從芳潤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剛剛只有寸把長呢,整齊得像短短的馬鬃一樣。作者以極其簡練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徵和自己的審美感受鮮明地表現出來,每一句都滲透著明朗而喜悅的感情色彩。
以上幾小段,從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寫起,進而逐層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楊柳之美,麥苗之美,構成了一幅北國郊原的早春風光圖,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這是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一大層次。
接著寫早春的遊人。余寒剛過,盛春未到,遊人也還不多。但是春天畢竟來了,第一批郊遊者也跟著來了。作者寫了遊人的幾種情態:「泉而茗者」,是飲泉水煮茶的,顯得清雅而悠閑;「罍而歌者」,是邊喝酒邊唱歌的,顯得豪爽而痛快;「紅裝而蹇者」,寫穿著艷麗服裝的女子,騎著毛驢緩緩而得,顯得從容而舒適。「亦時時有」,是說經常可以看到。這一句反接「遊人雖未盛」一句,說明游春者已頗有人在。作者對這些最早到郊外來尋春的遊人,顯然是欣賞而懷有好感的。「風力雖未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這兩句是抒寫自己的感受,盡管郊原的風還很有點勁道,但徒步而游,從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卻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這一節從遊人著筆,寫出各得其樂的種種情態,無異是一幅郊原春遊圖。他們既領略著最早的春光,又給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暖意。這一倒敘之筆,成為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二大層次。
「凡曝沙之鳥」幾句,寫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鳥」,指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呷浪之鱗」,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魚兒。曝沙,描寫鳥的安閑恬靜;呷浪,刻畫魚的自由天真。作者通過魚鳥一動一靜的情態,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發現和感受到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真是體察入微,化身為魚鳥的代言人了。所謂「替山川寫照,為魚鳥傳神」,作者以畫工的手段、詩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寫活了。這一節著眼於大自然的生物,構成了春光描寫的第三大層次。
通過以上三個層次描寫,得出一個審美結論:「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裡的人還不知道。辜負春光,豈不可惜!這幾句與開頭「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對照,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呼吸領略到初春的氣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心頭的郁悶荒寒到這時便為之一掃。另外這與前面的「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的景象,也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這是作者郊遊滿井的結論。「始知」二字,得之於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說,當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著大好春光的時候,對於那些長期蟄居城內,感受不到早春氣息的人,很有幾分感慨。辛棄疾《鷓鴣天》詞中說「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袁中郎的感慨在這一點上頗有共同之處,因而其寓意似乎也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發人們擺脫塵俗,嚮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懷。
以上寫景,寫人,旁及魚鳥,然後拍入到人自身。「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這幾句是說:能夠自由自在地遨遊於山石草木之間,而不至於因為遊玩而耽誤公事的,只有我這個官員啊。當時他正在作順天府學教官,是個閑職,因而有時間縱情遨遊,不怕耽誤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頗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職閑而懊惱,反而為此深自慶幸沒有那種庸俗的封建官場習氣,流露出袁中郎獨特的性情與個性。
結尾「此地適與余近」,從字面上是說此地剛好與我的住處接近,但這個「近」字,不僅指空間距離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性情,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這里就體現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余之游將自此始」,表示這一次滿井之游,將成為一個值得紀念的開端,怎麼能不記下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把感受化為文字,是為了鞏固記憶,時時回顧,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實上,作者在寫這篇游記的前一年(萬曆二十六年),已經游過滿井,而且寫了一首詩;但他在這里卻說「余之游將自此始」。這大概是因為這一次的感受特別深刻,所以把它作為一個美好的開端吧。最後點明寫這篇游記的時間是「己亥二月」,也就是萬曆二十七年(1599)二月。篇末記時,是古代游記的一種常見格式。
這篇游記描寫北國早春氣象,既能傳達出山川景物之神,又處處洋溢著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從城居不見春敘起,接著寫郊外探春,並逐層寫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誘人,而最後歸結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應開頭困居局促之狀,迥然有苦樂之異和天淵之別,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於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通篇寫景都滲透著這種灑脫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田園節奏。而簡練的白描和貼切的比喻,更為行文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
(摘引自上海辭書出版社《古文鑒賞辭典》,作者:吳戰壘)
Ⅳ 滿井游記中「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中始和乍的表達作用
這兩個字抓住了作者所描繪的滿井春色的早春初春之景的早的特點,萬物剛剛開始復甦,冰面剛剛開始溶解,後面的柳條將舒未舒等也是這種表達作用
Ⅵ 滿井游記有關習題
一、始:開始 整句:在這時水波開始發出亮光
二、娟:美好。娟然:美好的樣子
三、(1)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麥田裡剛長出來的麥苗比喻成售頸上的毛,短短的高約一寸
(2)比喻的修辭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離開牢籠的天鵝,在山水間自由翱翔,進而表達他遠離喧囂的鬧世,遠離官場,縱情大自然的欣喜愉悅之情。
(3)排比的修辭手法,用一組排比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副遊人的鬧景,雖曰未盛,實則已熱鬧非凡。
(4)擬人的修辭手法,鳥兒在沙灘上曬太陽,魚兒在水面戲浪,飛禽走獸彷彿像人一樣神情之間都洋溢著喜氣。其實是作者內心喜悅的表現,可謂是情景交融。
四、欲揚先抑的寫法,把作者那種想出遊,而又欲出不得的矛盾焦急心裡暗示給讀者,引起讀者的好奇,迫切想知道下文。且為下文的滿井出遊做好鋪墊。
五、始:開始的意思。乍:初,始的意思。這兩個字抓住了作者所描繪的滿井春色的早春初春之景的早的特點,萬物剛剛開始復甦,冰面剛剛開始溶解,後面的柳條將舒未舒等也是這種表達作用
六、前面的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就不講了。就那句柳條將舒未舒來講,寫柳條剛剛吐芽,葉子剛剛長出來,將要舒展開又還未舒展開。這正是典型的初春之景,萬物剛剛開始復甦
七、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充滿喜氣的滿井春色圖,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懷。同時,文中末段的一句夫不能以游墮事,蕭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即使作者自嘲又是作者自傲的一句話,委婉曲折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厭倦都市官場生活的思想感情。
Ⅶ 《滿井游記》閱讀理解
《滿井游記》復習
一、文學常識:
《滿井游記》作者是明代的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湖北公安人,他和他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主張用平易近人的文學語言進行寫作,不必厚古薄今,人們稱他們為公安派。本文選自《袁中郎集箋校》
二、朗讀課文,完成基礎練習:
1.給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燕地寒()輒返()倩女()靧面()花朝節()呷浪()浹背()髻鬟()()廿二日()乍明()曝沙()淺鬣()偕數友()土膏()蹇者()罍() 沙礫()鮮妍()茗者()墮事()惡能()己亥()脫籠之鵠()
2.解釋下列加黑詞語。
凍風時作(起)廿二日天稍和(暖和)於時冰皮始解(融化)麥田淺鬣寸許(獸頸上的長毛)呷浪之鱗(代指魚)凡曝沙之鳥(曬)夫不能以游墮事(壞、耽誤)惡能無紀(怎麼)波色乍明(初、始)鱗浪層層(像魚鱗一樣的波紋)
3.下列句中加黑詞均屬於詞類活用現象。請分別作出具體的解釋。
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泉:汲泉水 茗:煮茶 罍:端酒杯 蹇:騎驢
4.與「娟然如拭」中「然」的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項是(D)。
A.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B.呷浪之鱗,悠然自得 C.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 D.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5.「之」字在文言文中使用率極高,用法多樣,用作代詞、結構助詞、動詞等等。而有一種特殊的用法,即用在主謂之間,使其在句中只充當一個成分,或做主語,或做賓語。下列加黑的「之」字中屬於這一用法的是(C)。
A.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 B.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C.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D.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黑詞語。
(1)乍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突然)
(2)偕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一起)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與……一起)
7.沒有用比喻修辭的一句是(C)
A、若脫籠之鵠B、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8.畫線詞詞義不相同的一項是(B)
A、飲少輒醉未百步輒返 (就)
B、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C、於時冰皮始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剛剛)
D、凍風時作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時常)
E、風力雖尚勁遊人雖未盛 (雖然)
9.劃分朗讀節奏
①晶 晶 然|| 如 鏡 之 新 開|| 而 冷 光 之 乍 出 於 匣 也
②如 倩 女 之 靧 面|| 而 髻 鬟 之 始 掠 也
③始 知|| 郊 田 之 外 未 始 無 春,而 城 居 者||未 之 知 也。
④夫||不 能 以 游 隳 事||而 瀟 然 於 山 石 草 木 之 間 者,惟 此 官 也。
⑤余 之 游||將 自 此 始。
11.翻譯句子:
①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溫潤,一望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
②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亮晶晶的,好像明鏡剛打開,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
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好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的發髻一樣。
④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飄盪,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⑤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遊人雖然還不算多,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
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這)才知道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哇。
⑦惡能無紀?
怎麼能沒有記錄呢?
三、內容解讀:
1.本文是從哪些方面寫出城遊玩的喜悅之情的?
本文是從寫水光山色、柳枝麥芽、遊人歡欣、魚鳥之樂、作者的內心感受等方面來寫出城遊玩的喜悅之情的。
2.第一段描寫了何時何地何景?
描寫了京城早春時節「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的景象。
3.本文要寫「滿井」,第一段卻不著一字,反而抒發作者郁悶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採用欲揚先抑的寫法,把那種迫切渴望出遊的心情暗示給讀者,為下文勾畫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滿井做鋪墊。
4.找出第二段中與第一段相呼應的景緻與情致。
「天稍和」與「余寒猶厲」相呼應;「高柳夾堤,土膏微潤」與「飛沙走礫」相呼應;「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與「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相呼應。
5.從第二段的景物描寫中可看出作者游覽滿井時是什麼樣的心情?
作者游覽滿井時懷著輕松喜悅的心情。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各用一句話概括三個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寫北京附近早春的風沙天氣。第二段:寫滿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游滿井的喜悅心情。第三段:表述了自己樂於有此閑情出遊。
8本文以什麼為線索?寫了哪些內容?
全文以出遊探春為線索,從城居不見春寫起,接著寫郊外探春,逐層寫出了郊外早春的誘人景色,最後歸結到「郊田之外未始無春」的感受。
9本文表達作者的情感與《小石潭記》和《記承天寺夜遊》相比為什麼會不同?
因為《小石潭記》和《記承天寺夜遊》的作者都有抱負未酬和被貶謫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種憂愁和憤懣,而《滿井游記》的作者只是官小、職務清閑,並無被貶的遭遇,性情又比較達觀,樂於閑於山水中,所以不僅沒有憂愁,甚至為此而慶幸、自慰。
10作者在第一段寫北京氣候的寒冷時是怎樣抓住景物特徵來寫的?
第一段寫北京氣候的寒冷時,「余寒猶厲」的「猶」字強調了嚴寒的餘威之烈。「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句中的「作」、「飛」、「走」三個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寒風刺耳、沙石漫天的肅殺景象。兩句中的「寒」、「凍」也集中地表現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喪、郁悶的心情。
11「妙用襯托,起伏多姿」是本文寫景的一大特點,請結合具體內容加以說明。
如:第一段極力描寫北京氣候寒冷,是用來襯托第二段滿井風光的;用城內的「寒」襯托滿井郊野的「暖」;用城內的「凍風」「飛沙走礫」襯托滿井的水色山光、飛鳥游魚;用囚於一室「欲出不得」的煩悶襯托游於滿井山水中那種「若脫籠之鵠」的「悠然自得」的歡愉。
12本文作者寫景善用比喻,而且貼切新奇。根據提示找出相關的比喻句,然後再作簡要分析。
(1)寫水:「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分析:由春風泛起河裡的層層「鱗浪」,很自然地聯想到新打開的一面面亮晶晶的鏡子。這個新奇的比喻准確寫出了春天到來之時河水「清澈」的特點。波光與鏡光都給人以冷的感覺,「冷光之乍出於匣」,又極為貼切地寫出了早春水冷的特點
(2)寫山:「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分析:山巒被融雪洗後就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過髻鬟一樣。這個比喻不僅寫出積雪消融,山巒轉翠,青山顯得格外清新、嬌艷的特點,同時還極富美感,充滿神韻,真正形神兼備。
(3)寫麥田:「麥田淺鬣寸許」分析:早春二月,麥苗高約寸許,又時時在拔節,就像獸身上生長著的淺淺的鬃毛。這個比喻聯想奇特,不僅寫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麥苗的形態,而且表現出春天是生長的季節這個典型的季節特徵。
13文中哪些語句寫出"天稍和"這一特點?
土膏微潤;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14文中寫了哪些人?哪句話描繪了魚、鳥的神情?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四、閱讀課文第二段,回答下列問題:
1.這一部分記述了什麼內容?作者出遊的心境是怎樣的?主要寫了哪些景緻?
寫了郊遊所見所感。出遊前習慣於江南氣候而對北方的寒冷有一種壓抑感。主要寫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以及遊人的歡欣、魚鳥的「悠然自得」。
2.作者在這部分中重點寫了什麼?用了什麼方法?
寫山寫水是重點,運用白描的手法來刻畫。
3.文段最後一句有什麼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最後一句是作者的總括一句。這一句回應首段,是對自己冒寒出遊的肯定,並對「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4.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⑴表現作者春遊滿井輕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若脫寵之鵠;
⑵描寫波光的比喻句是: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⑶描寫山巒為晴雪所洗後的鮮艷明媚的比喻句是: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下列句子譯文不正確的是(C)
A、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譯文:高大的柳樹夾著河堤,肥沃的土地有點濕潤,一眼望去天地顯得很開闊,(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一隻從籠子里飛出來的天鵝。
B、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譯文:(河水)亮晶晶的,好像剛打開鏡子,冷光突然從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
C、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譯文:柳條有舒展開的,沒舒展開的,柔嫩的梢頭像一件披風披在柳樹上,麥苗出土了,剛一寸左右。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來之知也。
譯文:(我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啊。
6、文中表現「閑適滿意」的一個詞語是:悠然自得。
7、「遊人雖未盛……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幾句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從哪兩個方面寫出了「春」的信息?
答:修辭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借代(呷浪之鱗,「鱗」代指「魚」);從人的活動和動物的活動兩方面寫出了「春」的信息。
8、用「||」給語段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次的意思。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⑧ ⑨
層意:第一層:交待出遊日期、氣候、同行者及出遊路線。
第二層:描寫滿井的自然春色。
第三層:寫春色中人與動物的活動。
第四層:表現作者歡快的心情。
9、指出下面比喻句子的本體和喻體,並分析一下這個比喻句的妙處。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答:本句是以物喻人,本體是「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人;喻體是「脫籠之鵠」。春天來了,局促室內的作者 來到郊外,四望郊原,一片空曠,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一樣,飛向遼闊的春天原野,「若脫籠之鵠」中的「鵠」即天鵝,這是著力描寫從局促困居的情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給你個比較完整的復習資料吧
Ⅷ 滿井游記「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句話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始知郊田之外來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自之知也」在文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淺析:
這句話,看似作者的不經意之談,是在為自己出城郊遊找借口,實則頗有深意,郊外的春意盎然與城內的春色難尋形成鮮明的對比,兩個空間也迥然不同:一個「局促」,一個「空闊」,這句話表現了作者心靈與自然的貼近與融合。
Ⅸ 滿井游記
1.
第一層:交待出遊日期、氣候、同行者及出遊路線。
第二層:描寫滿井的自然春色。
第三層:寫春色中人與動物的活動。
第四層:表現作者歡快的心情。
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層(從「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滿井」):交待出遊日期、氣候、同行者及出遊路線。日期是二月二十二日,「稍和」表明天氣並不暖和,只是出遊心切,迫不及待。
第二層(從「高柳夾堤」到「麥田淺鬣寸許」):描寫滿井的自然春色。「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寫作者初到滿井一眼望見的春色和長冬蟄伏後聞到的春天的氣息,堤岸高高泛綠的柳樹,大地滋潤泥土的芳香,四望原野,一片空闊。自然產生了「若脫籠之鵠」的喜出望外的心情。「於時冰皮始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兩句分別寫滿井的河水和山巒在早春之時的變化。水面上的浮冰開始融化,水波開始發出亮光,說明余寒已退,春水開始呈現出澄明的色彩。「始」、「乍」二字緊扣早春,極為貼切。繼續寫水,像魚鱗似的波浪一層又一層,清澈得能見到水底,水光亮晶晶的,像剛製成的鏡子冷光從匣子里突然射出來一樣。用這一比喻寫凍水初解的清澈極為精妙。後一句寫山,山巒被積雪融化的水洗拭,顯得格外鮮妍明媚,好像美女剛剛梳過發髻一樣。這個比喻很美,突出了春山的秀色。寫水和寫山分別用了兩個很美的比喻,山水相連,春色美不勝收。由遠及近,看到「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柳芽剛吐,一個「將」字,一個「未」字,寫盡春韻,令人遐想聯翩,「柔梢披風」,更有一種柔美裊娜的姿態,與前面那個剛梳妝的美女相呼應,「柔」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國的風中,更具豐姿。「麥田淺鬣寸許」則回應「土膏微潤」一句,越冬之麥苗受早春濕潤土地的滋養,已長出一寸多高像短短的鬃毛一樣。
第三層(從「遊人雖未盛」到「皆有喜氣」):寫春色中人與動物的活動。一個排比句,寫出了遊人的幾種情態:「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用泉水沏茶,席地而飲;舉著杯子邊喝酒,邊唱歌;衣著鮮艷騎著毛驢的人緩緩而行。這些尋春客們或悠閑,或豪放,或從容,都享受著春天。「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更可證明春天的到來,分明感到春天的暖意了。這般的春色,這般的春意,還惹來「曝沙之鳥,呷浪之鱗」,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在水波中呼吸的魚,是那樣的自由自在,連它們的羽毛和鱗鰭之間都透出一股喜氣。真是處處洋溢著春意。
第四層(從「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現作者歡快的心情。行文中就已顯出作者的歡愉之情,這里更用一句感嘆表明了對出城遊玩的慶幸: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嘗沒有春天,只是城裡居住的人不知道有這樣的變化啊。
2.
作者官場失意而寄情於山水,在「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感嘆抒情中,除了自慰自得之為,還言約意豐地揭示了嚴寒雖肆虐,卻鎖不住春天到來的思想內涵,真正充分領略「詩家清景」的,只有那些在「綠柳才黃半未勻」之時敢於迎著春天走來的人。從「形」到「神」。
Ⅹ 閱讀《滿井游記》一文(節選),完成題目。(共12分)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
小題1:①暖和②喝茶③舒展④魚(每小題0.5分,共2分) 小題1:①「曝沙之鳥」;「呷專浪之鱗」;「毛羽鱗鬣之屬間」;「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間」 (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 「晶晶然如鏡」;「悠然自得」;「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1分,任答一例即可) 小題1: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嘗)沒有春天,只是城 ![]() 小題1:水(春水)(1分)凍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小題1:找到相應內容(1分),分析如何體現(2分)。(共3分) 示例:「若脫籠之鵠」可以體現「瀟然」,因為這一句表現了作者目睹美景後心情愉快,舉止如鳥兒脫籠一般無拘無束與「瀟然」一詞很吻合。 體現「瀟然」的內容有:遊人活動、動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