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近代革命遺址
1. 廣州有哪些近代史的遺跡
1,大坡地炮台
大坡地炮台在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上,距離白鶴崗炮台約200米,與白兔崗炮台、蝴蝶崗炮台、白鶴崗炮台、新西崗炮台、舊西崗炮台、四縫炮台共同組成長洲炮台。大坡地炮台於1938年秋日軍佔領長洲後被拆除,炮管被風割化鐵。
2,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員會舊址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員會舊址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75號-81號(2003年改為為194號-200號)。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3,廣州公社舊址
廣州公社舊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起義路廣州市公安局大院內,亦即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舊址現存大門,還有南、中、北三座辦公樓和拘留所。
4,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是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後的第一個總部所在地。在廣州市越秀區越秀南路89號。原為惠州會館,為國民黨中央工人總部,1924年1925年中華全國總工會遷此。
5,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舊址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內,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和海軍學校校舍。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為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後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2. 武漢有哪些跟近代史有關的歷史遺跡
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起義門、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湖北共進會舊址、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等。
1、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全稱為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簡稱為(武漢)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等,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北端,又稱紅樓。原是清政府於宣統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議局"大樓。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即在此組成革命軍政府,頒發了第一號布告,宣布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並通電號召各省起義。
1961年國務院公布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2、起義門
武漢起義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起義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的歷史見證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起義門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距今700多年歷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營起義後,迅速控制中和門,南湖馬炮營得以從此門入城,在城頭架炮轟擊湖廣總督府,掀開中國近代史新的一頁。
中華民國成立後,為紀念武昌起義的勝利,中和門改名為起義門。城樓解放前已傾廢。1981年,城樓在原址修復;
2011年,依據古城牆圖紙,原樣恢復重修了333米城牆,同時增加辛亥革命碑林、風雨長廊、楚望亭、首義烽火石刻等,擴大為紅色旅遊景區。
3、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1926年10月10日,湖北省總工會成立,設機關於此,後中華全國總工會由廣州遷武漢,也在此辦公。
除李立三曾任省總工會委員外,蘇兆征、劉少奇、鄧中夏、項英、林育南等都曾在此任職。大革命失敗後,中華全國總工會遷至上海,湖北省總工會轉入地下。1959年在此籌建紀念館。
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湖北共進會舊址
共進會機關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上海街楚善里28號(原寶善里14號)。共進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後,孫武等先後回國運作革命,在漢口鴻順里等地設立機關。
1911年,為策應廣州起義,孫武又在此設立機關。同年9月,文學社與共進會聯合部署起義,在此設政治籌備處。
同年10月,孫武在此造炸彈失事,機關暴露。原建築已毀。現建築是後來重修。磚木結構二層樓,東向,硬山頂,紅瓦,面闊4.5米,進深12.8米。
5、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位於武昌區解放路259號,即現湖北武昌實驗小學院內,是原清「兩湖書院」地域。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是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國共兩黨為培養國民革命人才而合力創辦的高等軍事院校,隸屬於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舊址佔地面積1.4萬平方米。建築尚存三棟磚木結構平房。
2013年舊址已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起義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湖北共進會舊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
3. 武漢的近代革命歷史遺跡有哪些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宣布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武昌起義軍政府,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三鎮鼎立,以武昌為湖北省省會。
1914年屬江漢道。
1926年,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劃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改夏口縣為漢口市,並轄漢陽縣城 。
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自廣州遷至武漢。1月5日,數十萬群眾沖擊了漢口英租界,2月19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該租界。4月18日,武昌起義「首義廣場」的孫中山立像,武漢市政府成立,武昌市與漢口市(含漢陽縣城)合並作為首都成為武漢特別市。今天武漢市其歷史只有81年。
1927年四·一二事件後,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8月7日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追究陳武昌起義「首義廣場」的孫中山立像獨秀的責任,決定中國共產黨今後將採取武裝暴動的方式來反對國民政府的統治。 1949年5月15日,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司令長官白崇禧乘飛機逃離武漢。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漢口市區,次日分別進入武昌市區和漢陽縣。至此,武漢三鎮均由解放軍接管。22日中國共產黨成立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漢市委員會新建成立,由中央直轄
4. 大連有哪些中國近代革命遺址
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南山俄軍墓地,南山日俄戰爭遺址,石門子戰場遺址,關東廳地方法院舊址,蘇軍烈士紀念塔,旅順火車站,關東州廳(大連)舊址,關東軍司令部舊址。
5. 武漢有哪些跟近代史有關的歷史遺跡
1、「八七」會議會址
位於漢口鄱陽街139號,為一幢西式三層樓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的汪精衛叛變革命,實行「寧漢合流」,革命處在危急關頭。中共中央於8月7日在此召開緊急會議,由瞿秋白主持,李維漢為執行主席,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強調政權是由槍桿子取得的。這次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撤銷其領導職務,選出新的中央臨時政治局,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在湘鄂贛粵四省舉行秋收起義,並號召全黨全國人民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現舊址保存完好,1978年被辟為紀念館。1980年,鄧小平為紀念館題寫了「八七會議會址」的門匾。紀念館如實再現了「八七會議」及其前後的歷史。二樓按當年舉行會議的原樣進行復原陳列。一樓辟為陳列室,展出了會議通過的《告全黨黨員書》等重要文件的復印件和全部會議參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簡介。
2、武漢國民政府舊址
武漢國民政府即南洋大樓,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六渡橋下首、民眾樂園旁邊,是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1996年11月20日,該館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樓由愛國華僑簡氏兄弟於1917年興建。整個大樓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頂層中央有尖頂塔樓,兩邊有圓柱頂,共有六層,系水泥鋼筋結構,十分堅固。1927年1月1日至9月20日成為武漢國民政府辦公處,在這里,國民政府作出了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的決定。
1986年,南洋大樓辟為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紀念館,進行大修並恢復當年原貌,於1989年元旦國民政府正式遷漢62周年紀念日,對外開放。三樓上的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會場懸掛著孫中山像及其遺囑,重現了當時的場景。
3、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武昌起義紀念館位於武昌區武珞路,為一座西式兩層樓房,俗稱「紅樓」。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即在此建立了革命軍政府,頒發公告,宣布廢除封建帝制,成立中華民國,並電通全國,號召各省起義。1981年10月被辟為紀念館,珍藏大量文物和文學、照片資料。
1995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總書記親筆題寫了匾名;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該館已經正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發揮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6. 故宮是近現代歷史方面的革命歷史遺址嗎
應該改為 故宮是一個歷史文化整體,只有 完整保護 它 才有利於在現代社會中凸顯其展示歷史和見證歷史的價值首先 才不能單獨用 要和只有連用其次 完整保護缺賓語
7. 河南與近代史有關的革命地點或遺址。【5個】 急急急急~~作業題。
河南信陽市新縣:(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首府路和航空路革命舊址,將軍故里,商城縣金剛台紅軍洞群等,羅山縣鐵鋪鄉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
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確山村竹溝革命紀念館
南陽市葉家大庄桐柏英雄紀念館
鄭州市二七紀念堂
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中共中央北方局、平原分局、冀魯豫軍區機關和軍區第一兵工廠舊址
8. 廣州有哪些革命遺跡或者歷史名勝
1、中山紀念堂
奉化總理紀念堂前身為中山紀念堂。奉化老城北部的錦屏山,宋代起即為民眾踏青優游之地。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原有的錦屏山宋家坪公園改建為中山公園,並著手增建中山紀念堂、縣立圖書館(後稱中正圖書館)等公共建築。
「無論是破土動工,還是落成,奉化中山紀念堂都堪稱第一。」裘國松在1994年出版的《奉化市志》中找到了依據,「1934年1月由陳布雷堂兄、近代寧波文化名人陳訓正撰寫的《奉化中山公園記》,明確記載奉化中山紀念堂是在1925年6月,也就是孫中山辭世滿百日的時候動工興建的,並歷經三個寒暑於1928年落成」。
9. 求一些近現代因為發展經濟或其他原因被破壞的歷史遺址遺跡,以及對待這些問題的評論。最好整理成作文素材
歷史與現代共舞
2010級法學5班1017115015:江麗
曾記得溫總理曾說過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也古人說過讀史可以明智,可見歷史,在現代這個舞台上,在這個現代這個大背景下,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作為一名三湘子女我從小就很自豪,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離不開我們三湘兒女的智慧和犧牲,我們魏源吟著「師夷長技以制夷」走入了中國近代史,那從韶山沖里走出的伢子開創了中國的一個嶄新的時代,而在那個年代,劉少奇、賀龍、彭德懷等也帶著自己救中國的理想開始了浴血奮斗,新時期,袁隆平讓中國從此不再飢餓、、、、、、我為我的前輩的創造的歷史和豐功偉績而深深自豪。
而我是來自湖南攸縣,這里同樣有著很多有關革命的故事。歷史哺育著生養在這塊土地的一代代兒女,先人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和所創造的物質的、精神的業績都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代代相傳,正如著名歷史學家許嘉璐所說:「一個不珍惜自己民族歷史的人,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不重視自己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出息的民族,沒有希望的民族。」
作為一個攸縣人,應當對家鄉的歷史與文化有所知曉,特有的地域歷史文化哺育了我們,歷史的車輪碾過我們腳下的土地,她不是遙遠的故事,她正在我們每個人的血脈中流淌著。
我們這里的淥田是「北伐第一槍」誕生的地方,而我們縣出了赫赫有名的「無銜將軍」譚震林,著名的淮海戰爭中,他就是是和鄧小平等人奮斗的政委,還有流放西伯利亞的紅色囚徒,唐有章,而我們的臨縣醴陵則出了戰功卓著的左權、、、、、、一個個響當當的名字讓我們在今天依然肅然起敬。
而在今天我們縣依然保存較好的是淥田,那個發生過北伐戰爭的地方。先來讓我們回顧當年的歷史場景。
北伐先遣軍葉挺獨立團在淥田的戰斗。為結束地方軍閥割據局面,國民革命軍自廣東出發,誓師北伐。民國十五年(1926)年三月,唐生智任湖南省代省長,所部第三十九團駐攸縣。五月唐生智已傾向國民政府。五月十七日,贛軍唐福山部傅應珩旅由醴陵攻攸,與唐軍戰與黃圖嶺,數小時後唐軍敗退。傅應珩旅聯合粵軍第一路軍謝文炳所屬陸學文旅,於二十九日佔領攸縣。唐生智部退守淥田。聯軍於六月三日下午七時,占淥田,進逼唐軍。
葉挺獨立團原屬國民軍第四軍(軍長李濟琛)第十二師(市長張發奎),原番號第三十四團。五月三十一日抵達永興,聞唐生智告急,急速馳援。六月二日上午十一時抵達安仁,三日晨曦即派該團第三營援淥田,團參謀長周士第偵察隊、擔架隊後續,半夜到達前沿,拂曉發起攻擊,上午七時,贛軍潰敗,是役粵軍第一旅一團中校團附劉光祖負傷。五時下午,葉挺部進駐攸縣,過河即拆除西門下浮橋,以示堅決北伐,誓不後退。第三天在開群眾大會時,會上部隊長官和地方長官分別講話,宣傳北伐意義,群情激昂。後判決唐軍三十九團臨陣脫逃一連長一排長死刑。在攸縣縣城、黃圖嶺休整34天,七月七日,向醴陵開拔,繼續北上。
北伐期間淥田之戰,為北伐軍北攻長沙,東征南昌,建立了前進基地。八月八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軍部及其所屬兩個師,經新市開往醴陵。十三日,第六軍(軍長程潛)率第十七師、第十八師、第十九師抵攸,休整兩日後過境北上。十六日,第二軍(軍長譚延閭)率軍部及第四師駐扎攸縣。第七軍(軍長(李宗仁)隨後過境。第二軍駐攸縣,保持對江西的警戒,保北伐軍的後路。
歷史在我們眼前重現,而我們也要關注在今天那些革命遺跡怎麼樣了?我到淥田發現,當地政府特別重視歷史革命遺跡的開發與發展紅色旅遊,那裡建了歷史博物館,供那些
對歷史有興趣的人或遊客參觀,而且還對當年有參與北伐戰爭的群眾的子女及後代有相應的補貼和照顧。那一張張發黃的照片,那已經有些銹跡的的戰鬥武器,都真實的還原了那段特殊的歷史。據說當年北伐戰爭曾就在今天的淥田中學發生過戰斗,走進淥田中學,發現那些很老很老的建築上竟有當年戰爭的槍眼,當地人一直不捨得將這棟房子拆了,說這是前輩留給他們的財富,喝水不忘挖井人。可見,這段歷史也深深的影響著當地人的情感。我有同學來自淥田,他們說幾乎每戶家裡都保留著當年戰爭的子彈頭,以紀念這段寶貴的歷史。當我向當地人說出我是來看這里的革命遺跡時,他們很熱情的招待了我,還拉著我給我講他們從老一輩那裡聽到的革命故事,北伐戰士們的與敵人戰斗的勇敢與決心,北伐戰士的智慧等等,在他們眼中,這就是屬於他們的英雄。只要和農民們談起話來,四十歲以上的人們都會驕傲地告訴你許許多多當時革命的故事,農民們不僅熟悉葉挺團長,而且也清楚地記得當時北伐軍某一團某一營的具體番號。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他們甚至可以不吃中飯帶著你去參觀那些曾經是活動過的山林,並且指給你看,在什麼地方他們曾分過地主的糧食,什麼地方曾召開過的大會。所以我們縣的人都評價淥田人勇敢,有血性,我也記得高中讀書時,覺得淥田學生是最刻苦的,我想性格的發展也離不開那種革命精神的鼓舞。歷史與現代有根紐帶讓他們彼此連接。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其實很多遺跡還是由於保護不當,有的已成危房,有的亟待修繕。歷史在現代面前也經受著重大的考驗。例如當年又發生過戰斗的那棟樓已經上百年了,那已叉開的磚瓦似乎在訴說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當地村支書說這已經是危房,也亟待修繕,可是由於經費的問題以及人們更加關注發展現代經濟,追求經濟效益,還很難拿出錢來整治。這似乎是很多革命遺跡目前都要面臨的問題,如何讓歷史革命遺跡在今天同樣煥發新的色彩,讓我們能濟發展文化效益,又不忘追求經濟效益,讓歷史與現代共舞?這確實是擺在我們現代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總之,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這些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仍然具有不科學性,滿足不了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全縣革命遺址的主要問題是:對革命遺址的宣傳不夠,對革命遺址的保護不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流逝,留下的重要遺址和紀念設施都受到風霜雷雪,日曬雨淋,風化殘蝕,再加上人為地破壞,很多革命遺址沒有任何紀念標志對革命遺址開發和利用不夠,沒有基本設施,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很少。
我縣在推行「三創四化」,要發展文化產業,積極開展「紅色旅遊」,保留和保護好革命遺址、遺跡,尤為必要。目前,城市建設飛速發展,舊城改造逐步進行,稍不注意,就會讓一些重要的革命遺址毀於一旦,留下更多讓後人不可原諒的遺憾,故將我們初步了解的情況報告並結合相關人員的認識,希望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並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對重要革命遺址的搶救性保護。攸縣革命遺址數量多、分布廣,經過幾十年的變遷,損毀嚴重,維修經費需求大,在目前財力緊張的情況下,保護工作全面進行不太現實,我們建議首先對重要的紅色遺址進行搶救性維修保護,同時通過專家論證,確定部分能體現當地重要歷史地位且急需保護的舊居,進行現狀維護。而對其他的舊址則盡快立碑明示,做好宣傳,防止隨意拆除和改變現狀,待條件成熟後,再予以維修保護。對一些有價值的散落在民間的革命舊址、舊居,從當地農民手中贖買過來,一時資金到不了位的,也要租借出來,進行維修、復原、保護。
二是將革命遺址保護納入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規劃。革命遺址是古跡、是文物、是文化,我們建議把革命遺址保護事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統籌發展,合理利用。在規劃上,把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與城市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一起安排,特別是在創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沿江風光帶、棚戶區改造等工作中,相關部門要先進行勘查、調研,對已知的的革命遺址,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遺址,在堅持原地、原貌、原物的基礎上,劃好紅線保護起來,定好保護級別和利用級別,正確處理好革命遺址保護與城市建設的關系。
三是創新革命遺址開發利用的辦法。借鑒外地利用革命遺址開展紅色旅遊經驗,既將其變成寶貴的精神財富,又將其變成豐厚的物質財富,帶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打造一批成熟的紅色旅遊產品,如紅色文化研習游、革命搖籃體驗游、紅色故都尋訪游等。要進一步整合攸縣紅色、綠色資源,形成全方位、大開放的旅遊發展格局,使紅色搖籃、綠色家園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革命遺址保護拓展更廣闊的空間,最終在開發利用中促進所有革命遺址都得到應有的保護和維修。全國許多革命遺址、遺跡保護開發利用工作起步早、紅色旅遊搞得好的地區及單位的實踐經驗證明,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實現了傳統的教育與現代休閑方式的有機結合,且寓教於游、寓教於樂,能真正使「紅色精神」深入人心。
四是多渠道加大革命遺址保護資金投入力度。革命遺址保護需要有財力保證,如果單靠市、縣級地方財政撥給,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建議設立革命遺址舊居及紀念設施保護基金,由市文物部門歸口管理,採取向各級財政擠一點,向上級部門爭取一點,向社會各界募一點的辦法,解決革命遺址維護修繕經費,為各地各級的革命遺址保護提供資金保障,並把革命遺址保護納入各級黨委部門的一項工作內容。
五是建立有利於革命遺址工作發展的長效管理體制。從革命遺址遺跡破損原因來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一個自上而下統一的管理部門。為此,我們建議根據屬地原則,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履行保護所轄地革命遺址第一責任者的職能作用,市委、市政府成立包括宣傳、文物、黨史、國土、民政、旅遊、建設、規劃等相關部門組成的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以加強領導,理順關系,協調規劃和行動。在市民政或文物部門設革命遺址保護管理辦公室,黨史辦為協管單位,制定管理制度,具體對革命遺址進行管理和維護,使革命遺址保護有專門部門管理、有規范的工作目標責任、有檢查考核機制。
六我是一名法學學生,我認為還可以加強立法,用法律這個強有力的武器來保護我們的文化財產,來豐富大家的精神世界。
以上是有關遺跡保護人員與我自己的認識提出來的建議。加強對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大力發展紅色旅遊事業,是現階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依託紅色資源,加強對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對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都有重要而深遠的歷史意義,有利於保護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建設文化強縣。我覺得做到以上幾點,歷史遺跡才能在今天發揮他應有的價值,共同促進我們的和諧社會,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共舞。
10. 武漢市現存近現代史革命歷史遺跡有哪些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宣布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武昌起義軍政府,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三鎮鼎立,以武昌為湖北省省會。 1914年屬江漢道。 1926年,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劃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改夏口縣為漢口市,並轄漢陽縣城 。 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自廣州遷至武漢。1月5日,數十萬群眾沖擊了漢口英租界,2月19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該租界。4月18日,武昌起義「首義廣場」的孫中山立像,武漢市政府成立,武昌市與漢口市(含漢陽縣城)合並作為首都成為武漢特別市。今天武漢市其歷史只有81年。 1927年四·一二事件後,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8月7日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追究陳武昌起義「首義廣場」的孫中山立像獨秀的責任,決定中國共產黨今後將採取武裝暴動的方式來反對國民政府的統治。 1949年5月15日,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司令長官白崇禧乘飛機逃離武漢。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漢口市區,次日分別進入武昌市區和漢陽縣。至此,武漢三鎮均由解放軍接管。22日中國共產黨成立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漢市委員會新建成立,由中央直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