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盛樂古城遺址
❶ 和林格爾哪個朝代建過都城
北魏初級的都城
盛樂或稱盛樂古城,是拓跋鮮卑代時的北都。具內體地址由年代久遠而無容法確定,經考古證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之北的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為盛樂城遺址。
拓跋鮮卑遷居盛樂,由游牧民族崛起,建立代國和北魏,盛衰延續長達將近300年。自始祖拓跋力微以下,有十幾位首領和皇後在盛樂去世。盛樂城延續使用時間長達一千多年,到隋朝築起為突厥民族居住的大利城,唐朝先後改置為雲中都護府、單於大都護府、振武軍城。遼置振武縣,金改鎮。
盛樂古城穿越多個朝代,承載著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
❷ 呼和浩特長樂宮的六根柱子是什麼意思
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說長樂宮遠看像座陵園,門前幾根柱子就是幾柱香。但是長樂宮的建設也為現在呼和浩特東邊的建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是因為在東邊長樂宮的開業,也為東邊的商業做了貢獻。
雖然現在呼和浩特地區商場林立,但是放在十幾年前,呼和浩特的商場都可以數的上來。
長樂宮應該是內蒙古自治區50周年的獻禮工程,和鼓樓立交橋建設情況差不多,比立交橋早幾年。隸屬內蒙古民族集團,也就是雲文廣的民族集團。當時屬於民族集團自己經營,二樓是游戲廳,一樓是商場,當時也是非常火的商場。長樂宮就是商場。
(2)北魏盛樂古城遺址擴展閱讀:
呼和浩特擁有眾多的博物館和文物,是北部草原、西部沙漠、南部黃河、東部京津的重要旅遊中心之一。戰國、趙、秦、漢、明古長城;北魏有盛樂古城遺址;有昭君博物館,見證了胡、漢兩國的和諧,被譽為民族團結的金字塔。黃教的寺廟里發出了巨大的召喚。
清朝有轄摩南、墨北等地的一般衙門;中國和世界上唯一的蒙古天文石刻金鋼塔;遼代萬步華嚴經塔(白塔);清朝康熙皇帝的第六個女兒,何朔公主可景。
西樓昭,素有「昭城之寶」之稱。還有哈達門高原牧場、神泉生態旅遊景區、「西湖外西湖」哈素海。
2016年,呼和浩特共接待遊客3458萬人次,同比增長13%。旅遊總收入達到617億元,同比增長21%。
❸ 呼和浩特長樂宮的歷史由來
長樂宮應該是內蒙古自治區50周年的獻禮工程,和鼓樓立交橋建設情況差不多,比立交橋早幾年。隸屬內蒙古民族集團,也就是雲文廣的民族集團。當時屬於民族集團自己經營,二樓是游戲廳,一樓是商場,當時也是非常火的商場。長樂宮就是商場。
還有就是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說長樂宮遠看像座陵園,門前幾根柱子就是幾柱香。但是長樂宮的建設也為現在呼和浩特東邊的建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是因為在東邊長樂宮的開業,也為東邊的商業做了貢獻。
雖然現在呼和浩特地區商場林立,但是放在十幾年前,呼和浩特的商場都可以數的上來。
(3)北魏盛樂古城遺址擴展閱讀:
呼和浩特市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跡,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觀黃河、東眺京津的重要旅遊集散中心之一。有戰國趙、秦漢、明朝的古長城;有北魏盛樂古城遺址;有見證胡漢和親、被譽為民族團結象徵金字塔的昭君博物院;有黃教寺廟大召。
有清朝管轄漠南、漠北等地的將軍衙署;有現存中國和世界唯一的蒙古文標注的天文石刻圖的金鋼座舍利寶塔;有遼代萬部華嚴經塔(白塔);有清康熙帝六女兒和碩恪靖公主府;有號稱「召城瑰寶」的席力圖召。境內還有哈達門高原牧場、神泉生態旅遊風景區、「塞外西湖」哈素海。
呼和浩特市2016年全年共接待遊客3458萬人次,同比增長13%;實現旅遊總收入617億元,同比增長21%。
參考資料:網路-呼和浩特
❹ 我國首次發掘北魏皇家祭天遺址,此次發掘發現了哪些重要信息
發掘共布置了10米乘10米探方100個,基本對遺址實現了全覆蓋。2019年度的考古發掘區選擇在遺址東南部,涉及遺址的壝埒、內外辟雍和內外垓。經發掘,在內辟雍的堆積土層中,出土有陶片、殘磚、板瓦、木炭等,多系北魏遺物。內辟雍底部出土的動物骨骼,經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動物考古學專家鑒定,種類為馬、羊,個體為12匹馬、2隻羊,其中一隻為山羊。部分動物骨骼表層或局部碳化,有火燒痕跡,周圍覆蓋有紅燒土和碳化木頭。初步推斷,這些動物骨骼為祭祀用品。
❺ 盛樂古城的由來
鮮卑人原生活於興安嶺(大鮮卑山、鮮卑山)地區。漢代向南遷徙,隨後向西擴展。公元3世紀版中葉,鮮卑權族拓跋部在首領力微的統帥下,強盛起來,擁有「控弦士馬二十餘萬」,並遷至土默川平原。號令所至,諸部歸服。拓跋力微遂在呼和浩特市南45公里的盛樂(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舉行了一次部落酋長祭天大會,並建都盛樂。 公元315年(西晉建興三年),拓跋猗盧自稱「代王」,建立「代」政權,並以盛樂為北都,以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為南都。公元338年(東晉咸康四年),什翼犍即代王位。並於公元341年(東晉咸康七年)在盛樂故城南築盛樂新城。公元346年(東晉永和二年)遷都盛樂。呼和浩特地區成為拓跋鮮卑比較穩定的政治中心。什翼犍擁有部眾數十萬人,統治地區主要為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山西省北部。 公元386年春正月,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在呼和浩特市南部的牛川召開部落大會,即代王位,年號為「登國」,定都盛樂。不久又改稱魏王。拓跋珪四處征伐,節節勝利,擴疆拓土,征服了許多部落,勢力日益強大,成為塞北的強大政權。公元396年,拓跋珪建天子旗號,改元「皇始」。隨後遷都平城,即皇帝位,改元「天興」,成為北魏的開國皇帝大道武帝。
❻ 我國首次發掘到北魏皇家祭天遺址,當時的北魏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中國有祭天的習俗,就像當年秦始皇,漢武帝等,不遠千山萬水前往泰山封山祭禪,祈求風調雨順。封建帝王都會講,自己是上天之子,怎麼可能會不祭祀上天,哪怕少數民族政權,同樣有這么一個風俗。就像北魏王朝,在內蒙古近日有了重大發現,呼和浩特周邊發現了一個北魏皇帝祭天的遺址,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北魏皇帝的祭天儀式。
大家都知道北魏兩個知名人物,一個是馮太後,一個是孝文帝,孝文帝曾經在494年遷都洛陽,來到陰山祭天,這個地方,可能和孝文帝有很大的關系。它是中國歷史上第1個由北方游牧民族統建利的統一黃河流域的封建王朝,在孝文帝,馮太後努力之下,發展到了頂峰。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不過努力學習漢族文化,促進北魏綜合國力發展。從這個祭天遺址當中,不難發現,那個時候北魏可以說十分強大,同時很重視祭天風俗。統治者對於民生問題,同樣十分關注,否則不會勞師動眾,修建這么大的一個祭天場所。
❼ 中國首次發掘北魏皇家祭天遺址,該處遺址有何價值意義
我認為第一點是具有一定地歷史價值,因為遺址是經過時代的打磨,而遺留保存下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記錄著歷史的足跡,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它的一些外形以及特殊點,讓我們這些後人可以更好的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以及一些生活習慣,可以喚醒那些讓人們遺忘的歷史,讓歷史重新回到我們的眼前。
最後,我們不僅僅可以通過北魏皇家祭天遺址來了解之前的歷史文化,我們也可以通過其他的遺址來了解不同時代的不同文化及習俗,我希望,我們對過去歷史文化的了解不止是通過一些網紅遺址,更多是關注及查閱有關歷史書籍,以及一些史傳和自傳。中國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我希望我們通過了解北魏皇家祭天遺址的價值,了解和熱愛我們過去的歷史文化價值。
❽ 盛樂古城的位置
座落於呼和復浩特和林制格爾縣土城子鄉上土城子村北。古城南接東西摩天嶺群山,北連土默川平原,西南有寶貝河(古稱金河)環繞,依山傍水,是連接關內至陰山南北的要沖之地,歷代王朝在此駐兵設治,歷經滄桑。 古城遺址平面呈不規則的多邊形。東西約1550米,南北約2250米,面積達439萬平方米。雖經上千年風雨侵蝕,古城遺址牆體保存基本完好。牆體系用灰黃色夾有細砂的粘土夯築而成,夯土層厚15—20厘米。牆體最低處留存1.2米,中段、北段最高處約達7米,並設有馬面。現今,城內不同區域的輪廊仍依稀可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