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寶雞扶風黃堆周原遺址

寶雞扶風黃堆周原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20 13:43:26

1. 陝西寶雞市有什麼旅遊景點

1、寶雞眉縣
張載祠
又稱張子祠,位於眉縣城東公里處的橫渠鎮。佔地南北82米,東西37.5米。它是我國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關學領袖張載的講學之地。張載祠前身為崇壽院,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後,一直在此興館設教。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崇壽院改名為橫渠書院。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
太白山——橫卧在寶雞眉縣、太白、西安周至3縣境內。因山頂終年積雪,銀光四射,故稱太白。它是橫貫陝西省的秦嶺山脈的主峰,海拔3767米,也是秦嶺的最高峰。太白早為名山,詩人李白、杜甫、柳宗元、韓愈、蘇軾等人曾游過這里,寫下了著名詩篇。
眉縣湯浴溫泉
陝西眉縣湯浴溫泉,位於太白山森林公園的入口處。眉縣湯浴溫泉又名「鳳凰泉」、「西湯浴」,位於眉縣太白山北麓的湯浴口,距西安100公里左右。這里山環水繞,古木叢郁、景色如畫,因地處龍鳳、鳳凰兩山環抱之中,故名鳳凰泉。
紅河谷森林公園

紅河谷位於眉縣營頭鎮境內,太白山主峰北麓,距西安120公里、室雞60公里,在西寶高速公路常興出口轉向、西寶南線眉縣河底村路口轉向,具體方向有路標提示。公園入距下板寺26公里,可和太白國家森林公園形成環形旅遊線路,山外可和西寶高速常興、寶南線相連
2、寶雞市金台區
寶雞歷史博物館
寶雞市歷史博物館,設在當地的道教名觀金台觀內。館內主要陳列周原、雍城、陳倉、平陽、千陽等遺址出土的周秦歷史文物,歷述了寶雞市及所轄地區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變遷和歷史地位,其是館內珍藏的西周早期青銅器,品位頗高
3、寶雞鳳翔縣
鳳翔東湖
鳳翔東湖,位於鳳翔縣城東關,古稱「飲鳳池」。相傳周文王元年瑞鳳飛鳴過雍,在此飲水而得名。宋仁宗嘉佑六年(1601)著名文學家蘇軾任鳳翔府簽書判官,倡導官民疏浚擴池,引城西北鳳凰泉水注入,種蓮植柳,建亭修橋,作游之所,改名東湖,與杭州西湖雅稱「姊妹湖」。
雍城遺址秦都雍城——是春秋至戰國中期近300年間秦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位於鳳翔縣城南、雍水以北。從德公元年到獻公二年的290餘年間,雍城一直是秦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經過十九位國君的苦心經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4、寶雞岐山縣
周公廟(陝西)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周公廟,位於陝西省岐山縣城西北6.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面積約62萬平方米。此處依山傍水、古木參天、風景秀麗,東、西、北三面環山,唯南邊與平地相接,狀如簸箕。
五丈原風景區
五丈塬風景名勝區,位於岐山縣城南25公里處,面積約50平方公里。景區內山巒奇石、河谷溪流、森林古木、秋風雨雪等自然景觀與許多三國遺跡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五丈塬為一琵琶狀黃土台原,南靠秦嶺,北俯渭河,三面凌空,地勢險要,是古代扼關中通往巴蜀通道要沖,兵家必爭之地。
太平寺塔
太平寺塔位於歧山縣縣城西端原太平寺舊址內,宋代元佑三年(1088)修建,為八角九層仿木樓閣結構,通高28米。
箭括嶺
箭括嶺位於岐山縣城西北30公里處,海拔1600多米。山嶺兩岐,雙峰對峙,形如箭括,因之得名。據資料記載,岐山就是以箭括嶺而得名。

五丈原·諸葛亮廟
諸葛亮廟始建於唐代,廟宇坐南朝北,聳峙原頭,雄偉壯觀,進入金碧輝煌的山門,依次是高大的獻殿、正殿、八卦亭、屋檐脊獸,千姿百態,牆壁彩繪,絢麗奪目。
5、寶雞扶風縣
周原遺址
周原遺址位於陝西省扶風、岐山兩縣接壤處,保護面積24平方公里。這一帶是周的發祥地,文物遺存極為豐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數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出土數量多、銘文多、考古價值高著稱,這里因此被譽為「青銅器之鄉」。
法門寺珍寶館
法門寺珍寶館,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東距西安110公里,西寶、法湯高速公路貫通,交通條件十分便利。法門寺因安置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為華夏王朝所擁戴而成為我國古代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扶風城隍廟
扶風縣城隍廟,位於縣城東大街東頭北側,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距今已有633年的歷史,總面積6668平方米。該廟居高臨下,布局科學,結構錯落有致,雄偉、肅穆、庄嚴。
6、寶雞隴縣
關山草原
關山草原位於陝西省寶雞市西北百餘公里處,是我國西北部內陸地區唯一以山地草原為主體的省級風景名勝區。
龍門洞森林公園
陝西省龍門洞森林公園位於寶雞市隴縣西北35公里處,境內佔地2104公頃,分龍門洞、景福山、雷神山三大景區,主要景點有103個,近千個動、植物物種。龍門洞景區不僅因玄險的自然景觀聞名西北,享有「關中第二華山」之盛譽,更因是我國道教全真教龍門派的發祥地而馳名海內外。
7、寶雞麟游縣
九成宮遺址
九成宮遺址位於麟游縣新城區,原為隋代仁壽宮,建於開皇十三年(593),由右僕射楊素監督,著名建築學家宇文愷為檢校將作大匠,承擔設計和督促,開皇十五年三月建成。隋文帝六次到此避暑。唐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加以修繕和擴建,改名為九成宮。
慈善寺
慈善寺石窟,在縣城西南約三公里處,舉縣志記載,慈善寺崖壁間有石佛像,工巧妙絕,是唐永輝四年(公元653年)的作品。
8、寶雞鳳縣
通天河國家森林公園
通天河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秦嶺南麓鳳縣境內,隸屬寶雞市辛家山林業局。總面積5235公傾,由南向北蜿蜒17公里直達秦嶺主梁。平均海拔1700多米,最高海拔2738.7米。公園由西河廟、透馬駒和興趙原三大景區構成,原始植被、高山石林、瀑布潭溪是森林公園的鮮明特色。

2. 扶風縣黃堆小學2017至2018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素質測評試題五年級成績單

扶風縣黃堆小學2017至2018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素質測評試題五年級成績單
不屬於公開信息。
可問學校教務處或者你的班主任
你若喜歡,
便是晴天。

3. 寶雞旅遊景點有哪些最好能詳細、具體描述一下。

向南走益門堡八公里 有個 大散關

4. 寶雞市扶風縣怎麼樣

據《魏書·志第七·地形二下》記載,「扶風郡故秦內史,漢高帝內二年更名為中地容郡,九年復為內史,武帝為右內史,太初中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後改。」也就是說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尹、左馮翊合稱三輔,是西漢的政治中心。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相當今陝西麟游、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地區。西晉移治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南朝元嘉三年(435年),在當德縣(治地在四川劍閣縣漢陽鎮)境內僑置武都郡,南朝齊時(479-502年),改武都為扶風郡,領武功(武都、下辨縣更名)、茂陵、華陰(今開封鎮境)3縣及寄治漢陽、略陽、安定3縣。屬益州。 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扶風郡改名輔劍郡,屬南梁州。扶風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屬青銅器故里。

老縣城有城隍廟和飛鳳山很出名,縣城以北幾公里有聞名中外的法門寺享譽天下,著名人物有東漢以「老當益壯」、「馬革裹屍」而聞名的馬援。
特色美食有鹿糕饃和羊肉泡(是冒的,不是燴的)

5. 周公廟遺址的背景探訪

在陝西省寶雞市周原地區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名叫周家村。村子看似普普通通的,村裡的人口也並沒有多少,但是頗為奇特的是村民們都以周為姓。周姓的村民祖祖輩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卻不知他們的身世大有來頭。
逢年過節的時候,周家村的村民們就會搬出行頭,支起幕布,演上幾摺子皮影戲。相傳三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剛剛渡過洪荒時代,人類文明得以啟蒙。皮影戲里講的,就是在這混沌與迷茫之中,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和國家典章,從此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據說他就是周家村村民的祖先,叫作周公姬旦。
自幼生活在周原地區的考古愛好者於安君痴迷於周公姬旦的故事。但是民間皮影戲恐怕提供不了詳實可信的憑證,甚至連史書都會有演繹的成分。如何才能切實地了解到周公姬旦的事跡呢?有一天夜裡,於安君突然萌生出一個奇異的想法:要是能找到周公姬旦的墓葬,或許從此就能揭開周公姬旦的身世之謎。
周公姬旦的墓葬之謎吸引著陝西省考古研究所,以及國內其他科研機構的考古專家。歷時數十年的尋找,他們的足跡踏遍了周原地區百十公里的范圍。梅花狀的探洞密布在原野上,一根根探桿打入地下深處。然而,即使採取這種地毯式的勘探,周公姬旦的墓葬依然毫無蹤跡。
按照一般的常識,人們或許會在小山一般隆起的陵墓中尋找先人的遺骨。但是我國西周時期的墓葬是沒有墳丘的,墳丘墓的出現已到了春秋晚期,而其普及則是戰國時代的事了。
由此,「不封不樹」——既沒有封土堆,也不樹碑為標志,便成為後世人們談論西周墓葬的基本原則。
這種不封不樹的葬俗使考古工作者缺少尋找周公旦墓葬的線索。沒有線索,又要到哪裡尋找墓葬呢?考古工作者一籌莫展。
就在考古工作被迫中斷的時候,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
事情發生在距離考古隊駐地不遠的庄白村,村民們在田間勞作時,突然發現地面裸露出一個洞口。他們紛紛放下手中的農活,好奇地圍攏過來。很快,就有人從家裡拿來了手電筒。在電筒光的照射下,洞穴內發出陰森森的冷光。
中午時分,扶風縣庄白村的黨支部書記,急匆匆來到考古隊辦公室報告了農田裡發現的異常情況。這情況引起考古隊的高度重視,立即派人去組織發掘。
經過專家的初步論定,洞穴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窖藏。窖藏經過初步清理,共出土青銅器103件,其中鑄有銘文的青銅器有74件。這些青銅器屬於一個叫做微氏的家族窖藏。
令考古專家感到意外的是,在清理銘文時竟然發現了周公兩個字。
而一件名為牆盤的青銅器銘文更是談到牆的烈祖因參與武王伐商有功,所以「武王令周公舍寓於周庳(bi)處」
考古專家尹盛平:那麼舍寓於周庳處是什麼意思?舍寓,我們認為是給予土地,當然這個土地和種莊稼,種田的土地不一樣,西周種莊稼的土地稱為田,而是用來蓋房的土地稱為寓。
舍寓就是給這種土地,給這種土地讓他建房居住,叫舍寓於周。
從銘文中可以看出,青銅器窖藏的主人因為受到周武王的恩寵,故而能夠在周這個地方,也就是周公旦的采邑上,辟出一塊土地建蓋自己家族的住宅。
尹盛平:那麼周在哪兒?根據這批銅器銘文來看,根據牆盤來看,這個周是指周原,就是現在周原遺址這一帶。
考古專家徐天進:我們說的周原,指的就是扶風歧山兩個縣交界的十五平方公里,有的說二十四平方公里的這樣的一個范圍。
這塊土地既然是周公旦的采邑,那麼是否可以認為周公旦就埋在他的采邑——如今的周原地區。窖藏青銅器提供了相對明確的范圍,考古隊員日夜奔波在寶雞市的扶風和岐山兩個縣,尋找周公旦的墓葬。
於安君也沒有放棄他的尋找。周公旦究竟埋葬在何處?這是時刻困擾著他的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民間考古愛好者,於安君缺乏現場考古的第一手資料,只能在家人的幫助下,埋首於故紙堆中,進行文字上的推斷。他發現古籍中關於周公旦的記載非常多,他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他曾兩次輔佐武王東伐紂王,成為西周的建國功臣。並且制禮作樂,制訂國家典章。
這些文字交織在一起,漸漸在於安君腦海中理出了一些頭緒。
考古愛好者於安君:首先你要找到周公的墓,從歷史記載上看的話,比如《史記》裡面,它就明確記載了,周公在他快要去世的時候,就跟周成王說了,意思是說我死了以後,你就把我埋在洛陽的附近,我要每天陪伴著你。周成王他也是一個比較明智的君王,他就感覺讓周公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也不合適,在周公去世以後,他把周公埋在了畢這個地方。畢這個地方,就是和文王埋在一塊兒了。
史書上記載,周公旦輔佐武王伐商之後,積勞成疾。後人將周公旦與其父親周文王埋葬在一起,都埋葬於畢。這說明周公旦享受周王的待遇,埋葬在周王室的族葬墓地內,而族葬墓地就在畢這個地方。
徐天進:畢的考證。過去的話,基本上是文獻。從文獻到文獻,是吧。集中起來的話,大概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在咸陽的北塬上,一個就是在長安縣南邊的畢塬。
文獻推斷需要考古實據來印證。但是,自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咸陽的北塬、長安縣南邊的畢塬等處,進行了大量的發掘考察,結果一無所獲,沒有找到任何一座帶有四條墓道的大型墓葬。按照周禮,周王的墓葬必須帶有四條墓道。這是確認周王室族葬墓地的必備條件。如果找不到,那麼畢肯定不在這兩個地方。
「畢」在何處?便成為考古界急於破解的歷史之謎。
於安君:我的家就在周原那兒住著,我老家,根據我們那兒的風俗就是,一個人不管你在外面干多大的事,包括現在也一樣,他去世以後,他一定要把他的屍骨搬回來埋葬,這就是落葉歸根,這也就是古代那種族葬的遺留,到現在也有這樣的現象。
按照於安君的觀點,周原地區既然是周公的采邑,他生長在這里,出於落葉歸根的考慮,必然也將埋葬在這里。
另外,周原地區有兩座雙峰相峙的山峰,俗名箭括嶺,它就是著名的岐山。岐山得名源自遠古,在岐山腳下,有著名的周太王陵。相傳聖人周太王就埋葬在這里。依據西周盛行家族族葬的風俗,這里會不會也是歷代周王的埋葬之地。也就是文獻中提到的古地名——畢。
也許,享有周王待遇的周公旦就葬在附近的某個神秘洞穴內。
采訪徐天進:早期的這個畢是因為這個地名,然後在周初分封的時候,把畢公封到這個地方,然後叫畢公。那麼周人的地名,經常隨著這個人的遷移,有時候這個名字,地名跟著走,我想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做一種推測,有沒有可能畢最初可能是在周原這一帶。
如果專家的推測正確,古地名畢最初指的就是周原這一帶。那麼問題隨之而來,周原地區除了青銅器窖藏之外,應當還有其它的西周遺跡。
針對周原地區的新一輪考古發掘又大規模展開,由於有了專家在文字上的推論,考古隊員在現場工作時變得更為細心,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哪怕是普普通通的陶片,他們也詳盡地作以記錄。
果然,嘆為觀止的情形出現了,考古隊員挖掘出大量的石柱礎。這說明在庄白村的青銅器窖藏附近有等級相當高的建築遺址。
徐天進:過去也曾經有人提出來過,就是在周原發現了很多大型的建築,而這個窖藏,銅器的窖藏,往往就是在這個建築的附近。所以在比較早的時候,就有學者提出來說這個銅器窖藏和這個建築是有關聯的,就是說可能這個銅器窖藏的所有者,這些銅器的所有者,可能就是附近這些大型建築的居住者,他們有關聯。那麼後來我們還發現,在這些遺址的附近,窖藏或者大型建築的附近,還有墓地。周原有幾十處墓地,(屬於)西周時期,這些墓地,整個墓地的規模不是很大。
對於周原墓地的考古挖掘更為重要,周原地區如果是畢,也就是周王室的族葬之地。那麼這里應當有四條墓道的大型墓葬群。但是周原出土的墓葬只帶有一條或兩條墓道,這在禮制森嚴的西周,僅僅是諸侯王的墓葬規格。顯然不會是周王室族葬之地,周公旦的墓葬也不會在這里。
徐天進:(必須)找到至少有四條墓道的西周時期的墓葬才行。如果沒有找到這個可能就難說。如果那個地方確確實實說整個地毯式的整個都調查過了,沒有。那我想畢肯定就不在那個地方。
《詩經-大雅》中稱:「周原膴膴(wu),堇(jin)荼(tu)如貽(yi)」。贊美的是周原田地肥美,河湖密布。即便是種植的苦菜,吃起來也像糖一般的甘甜。
徐天進:過去李學勤先生就寫過文章,他認為周公的采邑就在周原,很重要的一個證據就是史牆盤,史牆盤記載了微氏家族的世系,從早期一直(到)若干代的世系,其中講到王命周公,舍寓予周。就是讓他在周這個地方蓋房子居住。這里頭的周是一個什麼樣的一概念,
以往學術界認為周指的是扶風岐山兩個縣交界的十五平方公里。
徐天進:周這個地方我自己現在的理解,它可能是指的一個比較廣義的一個區域,不是一個小的一個地名。
徐天進:剛才我就說我懷疑了,我從2001年的時候開始就有疑問,所以從01年的年末,我就開始帶著學生在這個周原的外圍去調查。
但是這個周原的外圍究竟包括哪些地方。徐天進當時並不清楚。他只能按照常規的考古調查入手。
徐天進:我們調查的時候,是要看那個斷面,看那個有溝有坎的地方,它切掉了以後暴露出來有很多斷面。這些斷面可以讓我們看到這個地下的堆積的情況,這些斷面暴露了很多遺物,
徐天進:所以我們通常會在溝里頭,在坎上,在有斷崖的地方走。
就是在這種看似漫無目的的調查中,徐天進有了新的發現。這一天,他在給斷層照相時,目光突然被一塊土疙瘩鎖住。
於安君並沒有放棄自己在文字上的考古。他遍查史籍,尋找古文中對於周原的記載。《詩經》的名篇《卷阿》(quan wo)中「有卷者阿,飄風自南」這句話吸引了他的目光。
卷是彎曲的意思,阿指大陵。詩經中的卷阿,指的是位於今天岐山縣城西北方的鳳凰山南麓,由於此地背靠鳳鳴崗,東、西、北三面環山,唯南邊與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狀,故稱卷阿。
而徐天進此刻就在鳳凰山附近考察,他在一條小溝的斷層里發現一塊龜甲。甲和骨是商周王室用以占卜記事的工具,它們的出現,往往成為破解歷史謎團的關鍵。徐天進拂開上面的新鮮泥土,赫然可見龜甲刻著周公二字。
徐天進:所以當時我還是真的感覺比較興奮,這個調查的時候採集到卜甲的話,可能是從來沒有的一個例子,要說偶然,當然也是偶然,我們調查了大概有八十萬平方米左右。但是我看到的那片卜甲的大小,大概是不到兩平方厘米,大拇指甲蓋兒那麼大小的一塊。
采訪徐天進:所以當時我們就跟陝西省考古所商量,聯合起來重新想開始周公廟遺址的考古。
就在鳳凰山古卷阿腹地有一處遠近聞名的建築群,它就是始建於初唐的周公廟。廟宇雖然為了祭祀周公旦而建造,但它並未引起考古工作者的足夠重視。因為唐朝離西周有千年的歷史,唐朝人也未必知道周公旦的埋葬情況。如今,徐天進找到的那片甲骨將人們關注的目光重新投向這里。
而此時的於安君聽說後,也通過一些關系,在鳳凰山腳的周公廟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2004年5月,沉寂了3000年的鳳凰山山樑熱鬧了起來。村民們組成的勞動大軍在考古專家的指導下開始了大規模挖掘。
逐漸地,一個大型墓葬群的輪廓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山腳下的周公廟內,在於安君的拓包敲點下逐漸清晰的周公畫像,似乎也在焦急等待著山樑上的消息。那裡可能就是周公旦的墓葬之地。
於安君:這些周公大墓,西周王陵就在我頭頂,確實我現在想起來,到現在我到周公廟去以後,我感覺這地方太神奇了,我在那兒住了,我是97年到2003年,我住了五六年,我怎就不知道西周王陵就在我頭頂,確實在我住的那個地方,抬頭望上去,現在能看到挖掘的18號墓。
可以說,考古挖掘是有突破性成果的。數十年來,困擾學術界的一個關鍵問題,確認周王室族葬墓地的必備條件——帶有四條墓道的大型墓葬終於破土而出了。
考古專家 王占奎:至少到目前為止,這是西周發現的惟一一處有四條墓道大墓的墓地,所以它自然而然就是最高等級的,到目前為止是最高等級的。以後會不會發現比它更大規模的墓,我不敢保證。
但是,事情遠非人們期望的那樣樂觀,周公廟的墓葬規格雖然是很高等級的。但是歷朝歷代猖獗的盜墓已經將墓室洗劫一空,如今的墓室中只剩了一些殘破的陶片和為數不多的青銅器。僅憑借這些出土文物還難以確認周公廟墓葬的主人就是西周初年那位卓越的政治家周公旦。
周公大墓究竟在何處,還需要考古工作者繼續探尋。
陝西省寶雞市鳳凰山南麓的周公廟,始建於唐朝武德元年。相傳,它是為了紀念西周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周公旦而建造的。周公旦把中國早期奴隸制國家形態發展到最完美的程度,建立起以德治國的典章,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由於那個遠古的國家——西周,留給後人的,只是一段由史書轉載的歷史。考古學家難以從中了解周公旦以德治國的真實故事。
然而,質朴的村民有他們了解歷史的方式。在夜幕降臨時,隨著密集的鼓點敲響,兩三盞昏黃的電燈泡下,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皮影戲正在上演。今天演的這段皮影戲講的是西周初年,有一個負荊的大臣跪行請罪,他將遭遇怎樣的生死命途。這一切,跟周公旦又是什麼關系呢。
遠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陝西省寶雞市的庄白村發生了一樁離奇的事件。那天中午,村民們在田間農作,架子車停靠在村南的坡地上,堅硬的土壤里似乎隱藏著某種神秘的跡象。
驀然間,村民揮舞的鐵鏟砸中埋藏在地表下的硬物。他們扔下鏟子,用手扒開土層。出於預料的事情發生了,村民們居然從農田裡扒出了青銅器的一角。
由於受到了相關的文物保護教育,村民們深知泥土中的青銅器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於是很快派人去考古工作隊報告這一情況。
當時,由陝西省考古所專家尹盛平帶隊組成的周原考古隊常年駐扎在這里。他們聞訊後,及時前往現場進行清理工作。
由於這是周原考古隊發掘的第一個大規模青銅器窖藏,又是在庄白村出土的。所以他們將其命名為庄白一號窖藏。
庄白一號窖藏埋藏較淺,器物堆放無序,處理得異常草率。似乎三千年前的埋藏者倉皇出逃,由於器物較多,體大量重,不便攜帶,因而被草草埋在地下。
這批青銅器的主人到底是誰?他們面臨怎樣的噩運呢?
一項規模浩大的工作隨即展開了,考古隊逐一對青銅器進行了清理。經過仔細查點,庄白一號窖藏共出土青銅器103件,其中最為珍貴的一件是牆盤。這是西周時期一個叫做牆的貴族所鑄造的。
盤是盛水器皿,是西周貴族用來盥洗的工具。它另有一個功能就是用於祭禮。故而牆盤盤沿以獸面紋飾為主,形象詭異神秘,具有一種獰厲之美。更為稱奇的是,牆盤內密布著文字。
這些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就是破解千古之謎的現實依據。考古隊員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加緊了拓印銘文的工作。
拓包嗒嗒的敲擊聲,似乎在講述著一部鮮為人知的家族史。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在墨點的漬染下呈現在人們面前。
牆盤銘文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武王伐商後,牆的烈祖由於某種原因而獲罪,他負枷跪行,來到武王面前請罪。
武王是怎樣的態度,他將如何處置這個罪臣呢?
然而想要更為詳盡地了解烈祖的命運,則需對銘文的進行全盤釋讀。但70年代的學術條件還難以做到這一點。
不謀而合的是,牆盤中的烈祖與民間皮影戲里的那個罪臣,其遭遇極其相似。他們可能就是同一個人。那麼,皮影戲沒有講清楚的故事也許可以通過青銅器銘文來破解。
庄白村地處周原,這里是周文明的發祥之地,也是先人理想的居住場所。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西周青銅器窖藏歷朝歷代都有出土,它們一般沿河谷分布,農民耕作時經常見到一些神秘的洞口裸露在黃土台地。甚至,某些青銅器窖藏就埋藏在農田附近。
而這一個個青銅器窖藏就是一段段家族的歷史。
三十多年後,考古專家尹盛平在圖書館搜尋歷年來有關庄白一號窖藏的研究文章。三千年前的龐大家族用青銅器記錄了他們的歷史。如今,考古專家通過對銘文的釋讀,逐步理清他們的家族故事。庄白一號窖藏出土的103件青銅器全是一個姓氏為微的家族器物。而牆盤更是一部小型的西周微氏家族史。從牆盤銘文中,尹盛平了解到牆的烈祖,這位微氏家族的先人,其獲罪的真實原因。一切要從這個家族的姓氏說起。
破解謎團的關鍵在於牆盤銘文中這個「微」字的識別。
考據工作依然圍繞著青銅器及其銘文展開。另一個用以確定微氏家族族源的顯要證據,出現在窖藏出土的另一尊青銅器——商尊上。商尊鑄造於西周初年,青銅器的器主——商,顯然是牆的先祖,他比牆更了解自己家族的根源。在商尊的銘文中,專家們發現了一個「帝」字。
原來,牆的烈祖因其身為殷商的舊臣,在殷商破國之後。他戴著枷銬,步步跪行來到武王面前,希望免於一死。在那個王朝更迭的年代,恐怕他的命運不容樂觀。
要談及西周初年對於殷商舊臣的處置,不得不提到周公旦。在周公廟東北角有一泉眼,唐宣宗曾下詔將泉眼賜名為「潤德泉」。他贊揚的是周公的仁義賢德,禮賢下士。三國時曹操更有詩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段話記錄在史籍中,成為後世傳誦的經典,表明周公旦以德治國的思想。
周公旦說,如今雖然滅亡了殷商,建立了周王朝。但並非天下太平,可以高枕無憂。周公旦仍然不忘時刻提醒自己,要以仁義賢德之心廣納天下賢士。
所以他即便是吃飯的時候,只要聽說有人求見,就立即把飯菜撤走,去接見那些求見的賢士。別人可能不會理解,但周公旦要讓兒子明白,他這樣的行為是生怕天下有才能的人不肯歸順周朝。
尹盛平似乎已經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作為亡國殷商後裔的烈祖來投誠西周。按照周公吐脯歸心的安撫政策,他應當受到周朝的禮遇。但是古籍中的另一段記載卻又引起他的擔憂。
武王滅商之後,微氏烈祖來到周原,跪見武王。面對投誠的殷商舊臣,武王不知所措。他廣泛徵求臣子們的意見。武王重臣姜尚當即上朝覲見武王。姜尚堅決表示:「我以前聽說過愛屋及烏的故事。如果相反,人不值一愛,那麼村落里的籬笆、家畜也不必保留。」姜尚的意思是把殷商的舊臣統統殺掉,永不留後患。
武王雖然當即屏退姜尚,不置一言。但是他深知姜尚的激烈言辭,在朝野間廣泛流傳。
一場血腥屠殺即將展開,滅門之災降臨到微氏家族的頭頂。
如今生活在周原的農民們依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們並不關心地底下埋藏的故事,雖然他們可能就是那些窖藏主人的後裔。
考古隊員在清理庄白一號窖藏的過程中,逐漸對窖藏的擁有者——微氏,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這個家族歷經數代,從投誠武王的烈祖,到牆盤的主人,之後還有牆的後裔等等。從窖藏的銅器來判斷,微氏家族並沒有遭受滅門之災。
這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微氏家族除了窖藏之外,是否還有其它的遺存。
於是考古隊員在庄白村附近展開了一系列的勘探與挖掘。果然,在窖藏往北200米處,發現有一個大灰坑,其中出土大量西周的板瓦。這顯然是大型建築遺址的跡象。
專家們將考古實例逐一與銘文對應。如果在庄白村附近有大型建築遺址,那裡會不會就是那個布滿文字的牆盤中,提及的「周俾」這個地方。
排列整齊的石基柱印證了牆盤銘文的記載。由於周武王的恩典,使得微氏家族能夠在周原地區建造自己的住宅。
從現在的考古證據看來,牆的烈祖,這位殷商的舊臣,並沒有被處死。他有幸保全了性命,甚至家人也受到恩庇,得以在周原繁衍生息。但是他怎麼逃脫滅頂之災的呢?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幕後的故事。
就在武王聽從姜尚的主張,力主殺戮之際,周公旦上朝進諫。
周公旦說:「讓殷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爭取殷人當中有才能有賢德的人,讓他們為新的周王朝效力。我們以這樣的方式治理國家,才能真正得到民眾的擁護。」
武王沉默不語,但他似乎更為贊同周公旦的意見。
那麼,微氏烈祖究竟有什麼才能,引起了周公旦的興趣?我們從牆盤可以得知,牆是西周的世襲史官。說明微氏家族歷代都是以史官為職。
在商周時期,史官不是普通人可以擔當的。國之大事,在祭與戎。史官不僅僅是修史,更肩負著祭祀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他還是巫師的化身。所以這項技能不是一般人能夠掌握,而是世襲的。史官也就有了別人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這或許是烈祖得以在新的王朝,謀得自己職務的第一個原因。
所以,武王不但沒有殺投誠的殷商舊臣,還將周公在周原的采邑賞賜給他,讓他住在岐周。
正是由於周公旦的仁義賢德,以一種廣納賢士的胸懷對待殷商舊臣,才使得微氏烈祖的命運出現轉機。武王親自給烈祖解了枷銬,於是微氏家族得以在周原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中新社陝西岐山12月11日電(記者 冽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11日在周公廟考古工地透露,在陝西岐山縣城北的周公廟遺址附近,今年新發掘出土了一批甲骨,其中一片上刻有6個字,非常珍貴。迄今為止周公廟遺址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其中可辨識的文字近2600個,是中國其他地區出土西周甲骨文字的兩倍多。
岐山縣位於陝西省西部,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從周太王遷岐至周平王東遷的400多年間,岐邑(也稱宗州)是周朝的都城所在。都城東遷後,西周王朝的宗廟仍在岐山,仍然是王室進行祭祀及一些重大政治活動的場所。周公廟遺址位於岐山縣鳳凰山南麓,面積達10平方公里,是一處規模宏大、內涵豐富的大型商周時代遺址。
據雷興山介紹,周公廟遺址從2004年開始發掘,目前初步搞清商周時期的聚落分布,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可辨識的西周甲骨文近2600字,是中國其他地區出土西周甲骨文字總和的兩倍多。其中,許多屬於周公旦本人使用過的。
他透露,有一坑甲骨將近500字是周公旦本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使用的產物,比如東征平叛調動軍隊時的甲骨,比如營建洛邑占卜用的甲骨,豐富完善西周甲骨學,使西周甲骨學有質的飛躍。」
中新社記者在現場看到今年新出土的甲骨文,這是一塊牛的肩胛骨,長約15厘米,寬約10厘米,表面較為光滑,琢磨成骨鏟的樣子,刻著夆、貞、終、貞、既、吉6個字。
雷興山說,這6個字意思是:名為終、夆的兩個人有事占卜,其中一個所佔卜的事項結果吉祥。兩個人出現在西周時期同一塊甲骨上,目前還是第一次發現。他強調,這塊甲骨還有兩個特殊的地方:考古史上從沒發現過把刻有卜辭的骨頭改用成鏟子的;更特殊的是這塊甲骨沒有鑽孔,也沒有占卜過的痕跡,不像拿這塊骨頭占卜後刻在上面的,而是直接在上面刻的文字。有專家懷疑它屬於練習刻字的一塊骨頭,後來又當作骨鏟來使用。
據統計,迄今為止,周公廟遺址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其中可辨識的文字近2600個。而中國其他地區西周遺址發現的甲骨文,全部加起來不足1100個。

6. 扶風縣是貧困縣嗎

扶風縣是陝西省貧困縣哦。

陝西省集中43個連片特殊貧困困難縣(區)

西安市:周至縣。

寶雞市:扶風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太白縣。

咸陽市:永壽縣、長武縣、淳化縣。

榆林市:橫山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

漢中市: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佛坪縣、留壩縣。

安康市:漢濱區、旬陽縣、紫陽縣、漢陰縣、石泉縣、平利縣、白河縣、嵐皋縣、寧陝縣、鎮坪縣。

商洛市:商州區、洛南縣、山陽縣、丹鳳縣、商南縣、鎮安縣、柞水縣。

其中就有扶風縣哦。

扶風縣,隸屬於陝西省寶雞市,地處關中平原西部,為佛骨聖地、佛教聖地法門寺所在地。位於陝西省中西部,寶雞市境東部湋河流域。介於東經107°45′—108°03′,北緯34°12′—34°37′之間,總面積720平方千米。

扶風縣是寶雞市的東大門,因「扶助京師、以行風化」而得名。地勢北高南低,以平原、台、塬地形為主。扶風縣屬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境內主要河流有渭河、湋河。礦藏有石灰岩、大理石。隴海鐵路、G30西寶高速公路和209省道、104省道過境。被稱為東方佛都。

(6)寶雞扶風黃堆周原遺址擴展閱讀

扶風縣的各方面情況:

1、扶風縣水資源總量49.86億立方米,其中渭河、水和漆水過境流量即達46.56億立方米。可開發利用量僅33018萬立方米,余均暫難開發利用。可開發利用量占資源總量的6.6%,居民人均786立方米。

2、以蘋果為主,品種以秦冠為主,還有多種雜果如桃、梨、杏、葡萄、柿子、山楂等。乾果以核桃為主,是「隔年核桃」的原生地。

3、有針葉用材樹6種;闊葉用材樹48種;灌木18種;刺槐和油松在山區大面積成林;水杉在渭河南岸灘地有成片栽植;農田林網以楊樹為主,泡桐次之;村莊院落多栽楊、桐和椿、榆、楸、槐等4個鄉土品種。

4、扶風縣野生動物獸類主要有:狼、豺、野兔、豹、野豬、獾、狍、黃鼠狼、蝙蝠。

5、扶風縣礦產資源多為建材原料,北部山區下古生代地層盛產灰岩,儲量約15億立方米,碳酸鈣含量50%以上,現正大量開采。

6、截至2018年末,扶風縣戶籍人口44.31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719人,人口出生率為8.25‰;死亡人口2155人,死亡率為4.7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7‰。

7、2018年,扶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9.87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0.82億元,比上年增長2.8%;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78.79億元,比上年增長11.2%;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0.26億元,比上年增長7.5%。

三次產業結構為14.9:56.3:28.8。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33055元。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78.9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42%。

8、2018年,扶風縣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38億元,比上年增長4.8%。郭野路、扶法路拓寬改造工程已通車。

9、截至2018年末,扶風縣共有普通中學21所(含私立高中1所),小學83所,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635人,小學專任教師1437人。全年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8372人,小學在校學生21230人。普惠性幼兒園佔比86.4%。

7. 陝西寶雞有什麼名勝古跡

太白山、紅河谷、先秦陵園博物館、嘉陵江源頭、北首嶺遺址陳列館等。

1、太白山

太白山,秦嶺山脈最高峰,也是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峰,如鶴立雞群之勢冠列秦嶺群峰之首。自古以來,太白山就以高、寒、險、奇、富饒、神秘的特點聞名於世、稱雄華中。

2、紅河谷

紅河谷森林公園位於陝西眉縣營頭鎮境內,太白山主峰北麓,距西安120公里、寶雞60公里,公園入口距下板寺26公里,可和太白國家森林公園形成環形旅遊線路,山外可和西寶高速常興、西寶南線相連。

3、先秦陵園博物館

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原名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主要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指揮鎮,其被譽為「東方倒金字塔」,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系春秋晚期秦始皇第14代先祖秦穆公四世孫——的墓葬。

4、嘉陵江源頭

嘉陵江源頭風景區位於陝西寶雞市南郊、川陝公路三十三公里處的秦嶺之巔。屬天台山國家森林公園四大風景區之一,總面積三千六百公頃,著名的嘉陵江發源於景區內海拔二千八百多米的嘉陵谷中。

5、北首嶺遺址陳列館

寶雞北首嶺遺址陳列館位於寶雞市金台區群建巷17號,原為1986年成立的寶雞北首嶺遺址文物管理所,2000年更名為寶雞北首嶺遺址陳列館,隸屬寶雞市文物事業管理局。1995年5月被寶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8. 岐山到扶風黃堆多少公里

你可以通過騰訊地圖,高德地圖,Gps,北斗導航系統來查詢岐山到扶風黃堆有多少公里,這樣你就知道有多少公里了。

9. 西安法門寺具體在哪裡

寶雞,扶風,法門寺鎮。如果你們在西安汽車站下車,可直接從城西客運站乘回坐去扶風縣城的答高速公共汽車。到達扶風縣城大概需要2小時左右。發車間隔15分鍾到30分鍾一次。最晚的車次是晚上7點鍾。到了扶風縣城,可直接乘坐往法門寺的專線車。也可以乘坐往天度,召公,南陽,黃堆的任何一輛公交車,因為法門是必經之路,你只要告訴司機你在法門寺下車就可以。

如果你是從外省來,在西安火車站下車,那你就要先從火車站乘坐108或103公交車到城西客運站,再從城西客運站乘坐西安到扶風的高速汽車。{從西安到扶風的車費是20元,從扶風到法門寺的車費是3元}

如果你是從寶雞火車站下的車,可直接在火車站左前方的寶雞汽車站乘坐去扶風的高速汽車。到達扶風縣城大概需要1小時40分鍾左右。發車間隔也是15分鍾到30分鍾一次。{從寶雞到扶風的車費是20元,從扶風到法門寺的車費是3元}

10. 名詞解釋: 1元謀人 2貝丘 3石峽遺址 4周原甲骨 5黃腸題湊 6《格古要論》

1元謀人
元謀人,學名元謀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或稱元謀猿人,是在中國發現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發現於雲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共計左右門齒兩顆。後來還發現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跡的動物肢骨等。元謀人的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左右,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有爭議,或為約60萬年~50萬年前)。其可能生活在亞熱帶草原—森林環境中。

2貝丘
貝丘(Shell Mound),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餘拋棄的貝殼為特徵。又稱貝冢。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

3石峽遺址
石峽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已揭露面積達4000平方米。遺址包括三個時期的不同文化遺存,即石峽文化層、夏商時期文化層以及夏商至西周時期以菱紋陶為代表的青銅器時代文化層。

4周原甲骨
中國周初占卜記事的龜甲和牛肩胛骨1977年,在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一座西周建築遺址的窖穴內出土,其中龜腹甲 13600餘片,牛肩胛骨300餘片。內有289片龜腹甲刻有文字。每片字數多寡不等,少的1字,多的30字。1979年,在鄰近的扶風縣齊家村也發現和採集到22片甲骨,內有6片刻有文字。岐山南麓的岐山縣與扶風縣一帶古稱周原,是周人滅商前的都城遺址。此地出土刻辭龜甲與《詩·大雅·文王之什·》「周原,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所記相合,故稱周原甲骨。

5黃腸題湊
「題湊」是一種葬式,始於上古,多見於漢代,漢以後很少再用。 黃腸題湊: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漢書·霍光傳》。根據漢代的禮制,黃腸題湊與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

6《格古要論》
《格古要論》是明代存世最早的一部論述文物概述、名玩優劣、作偽手法和真偽鑒別的文物鑒賞專著。該書成書於明朝洪武二十年。作者曹昭,字明仲,江蘇松江人,生卒年不詳。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