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口鎮遺址
⑴ 喻口古鎮的舊址
喻口位於阜寧縣城西南10里,射陽河南岸,早在唐朝時期,這里便是淮東的重鎮。
關於「喻口」地名的由來,民間說法不一,比較有科學根據的說法是:因為這里的地質是由沙泥淤積而成又處於射陽河和大海的入海口處,所以隋唐以前這里便稱叫「淤口」了,現在的喻口是由於後來俞姓在此擺渡演變而成。
射陽河連通著里下河水網地區,喻口是古代的漕運要道。據《阜寧縣志》記載:「隋唐之前,廟灣即為入海口」。隋唐以前的阜寧城還是個海邊小小的漁村。遠沒有喻口繁華。喻口扼射陽河拐彎處,受海潮影響較小,又有防海牆和外圍的防海堤抵禦,加上此地水陸交通便捷,和楚州山陽、鹽城等地水路、陸路都有聯系,喻口繁華一時。唐朝時期,唐人長孫佐輔所作吟頌喻口的五言詩《楚州鹽壇古牆望海》:「我從西北來,登高望逢丘….陰晴乍開合,天地相沉浮。長風卷繁雲,日出扶桑頭…..」唐朝已稱的「古牆」,則說明喻口由來已久了。喻口古鎮向東有唐朝淮東營運使李承發動民力所建的常豐堰(也就是范公堤的前身),這是用來防海潮用的埝堆。地方百姓從喻口沿著今天的漁深河,修築了一條東西走向的「海牆頭」,以防海潮從射陽河倒灌。所謂的海牆頭其實就是一條防海潮的堆堤,人們可以在這條堆堤上自由行走。來往於喻口的客商、文人雅士均登堤眺望大海。或才情思發,或感嘆人生。慕宇宙的飄渺,嘆人生的短暫。
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兵敗江淮,率軍進駐淮東,在喻口築城固守,徵集糧餉、補充兵源,養精蓄銳,以圖東山再起。喻口的規模和城防再次得到擴大和鞏固。並留有清明插柳的傳說。
到了明朝初年,海岸線已經東移到今天的阜城以東合利一線。海禁開放,國朝和外國交往頻繁,廟灣和喻口都駐軍,設巡檢使。平時訓練兵甲,管轄沿海及周邊的安全。此時的喻口商貿興隆,和青溝、羊寨成為淮東的三大古鎮之一。喻口商鋪林立,酒肆旗飄。有三街十六巷的規模。淮北的大宗糧食、皮貨、煙草等和江南的絲綢、茶葉、工藝品等都匯集到水陸交通便利的喻口古鎮。
喻口歷史上人文薈萃,明代的興化名士李長科所寫的《南浦秋葭》就是吟誦的喻口向廟灣的蘆葦秋景。《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喻口曾吟誦《從朦朧到喻口有感》的律詩。
明清時期,地方宗教文化盛行,人們行船、出車、日常生活都要祈福安祥,所有的寺廟都帶有明顯的水鄉宗教色彩。如佛教的三元宮、東茶庵、西來寺,還有基督教堂。
到了1938年9月,日軍「掃盪」周邊城鎮,這座千年古鎮被日寇焚毀。2008年1月5日,《揚子晚報》B1<文化周刊.檔案解密版>《1938年蘇北大地慘相環生》一文中予以記述:「東溝、喻口、板湖,全鎮均被轟炸焚掠」,「射陽河一帶各大市集,均已轟炸焚掠殆盡」。抗戰勝利後,喻口這座千年古鎮又逐漸恢復了生機。鎮上除了郵政、公安等縣屬機構外,手工業、醫療、商業日趨繁榮。許多著名的老字型大小店鋪在周邊地區都非常出名。有天生堂、成忠葯鋪、薛家漕坊、姚家油坊、染坊、布店、茶館、百貨、面點、飯店、木排、姜家機米加工等數十家店鋪,其中姜家的機米廠在周邊數百里范圍內都是非常有名氣的。姜家機米廠在經歷了私營、公私合營到國營變化後,一直經營到改革開放之前。
⑵ 酒泉漢唐歷史文化遺址景區簡介
酒泉地區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甘肅省張掖地區,西鄰新疆,南望祁連,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並與蒙古國交界。北有北山山地南有祁連山,中部有河西走廊疏勒河谷地;北山山地風高沙大,形成典型的戈壁景觀;中部河西走廊北勢平坦、光熱充足;南部祁連山,終年積雪形成特有的冰川地帶,北山山區冷溫帶乾旱區。年平均氣溫5-8℃無霜期140-160天,年日照時數為 2800 -3300小時,年降水量50-200毫米。疏勒河下游,安西和敦煌一帶,年平均氣溫為8-10 ℃, 無霜期為150天左右,年日照時數為3200小時,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
酒泉地區轄敦煌市、玉門市、酒泉市三市和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安西縣和金塔縣4個縣、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占甘肅省總面積的42.5%,有漢、回、蒙、 哈薩克等24個民族,1996年全區人口88.9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3.55萬人,該地區是全國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之一。行政公暑駐地在酒泉市。
酒泉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分布廣。現有5個較大的成礦帶, 分布於河西走廊南北兩山中,共有礦點572處,其中經國家儲委認可的礦床92處,有礦種48種。金屬礦藏主要有金、 銀、銅、鐵、鉻、鎢、礬、鉛、鋅等。其中,塔爾溝鎢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大道爾吉鉻鐵礦儲量為全國第三。非金屬礦藏主要有石油、石棉、煤炭、菱鎂、螢石、芒硝、石英、石灰石、大理石、磷、原鹽等。
其中石棉儲量全國第三。菱鎂儲量為全省第一,已探明酒泉盆地石油儲量2.05-2.34 億噸, 泥炭儲量108.7萬噸,粘土儲量1000萬噸。據所探明礦種儲量分析,全區優勢礦藏有鉻、釩、鎢、金、 菱鎂礦、石棉和水泥灰岩8個礦種,具有潛在優勢的礦種有石膏、芒硝、大理石板材及其它建材等。 煤炭資源較豐富,總儲量為5億噸,集中分布在北部驥山、駝馬灘,金屆溝一帶。
酒泉地區河流屬內陸河,有疏勒河、黑河、哈爾騰河三大水系,主要河流有15條,水資源總量為53億立方米,年徑流量為32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量為23億立方米。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利用程度中等,河川徑流引用率為59.1%,開發潛力大。全區水能資源蘊藏量為66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8.8萬千瓦。區內熱量豐富,日照充足,太陽年輻射總量為每平方厘米145-154千卡,年日照時數為3033- 3317小時,溫差大,光質好,光能資源豐富。同時,風能是該地區的重要能源之一,安西、驥山、玉門鎮一帶風速大於3米/秒,日數在200天以上,風能利用價值大。
酒泉地區土地總面積為1912.27萬公頃,人均22.2公頃。土地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率很低。 已利用的耕地、園地、林地、草地559.67萬公頃,占總面積29.3%。全區有耕地面積11.13萬公頃, 果園面積1.23萬公頃,林地面積4.86萬公頃,草地面積463.6萬公頃。在末利用的土地中,宜林荒地13.5 3萬公頃,宜農荒地18.6萬公頃,宜牧條件較好,有著巨大的土地可開發資源。
酒泉境內遺留著大量古絲綢之路上獨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古跡,已查明的文物點有1153個,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點11個,省級208個。主要有酒泉市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西漢酒泉勝跡, 魏晉地下墓壁畫,明長城與烽火遂,鍾鼓樓、酒泉公園;花海的干海子候鳥自然保區;安西的榆林窟、漢長城;特別是敦煌市的莫高窟以其燦爛的藝術光華舉世聞名,加之該地的鳴沙山,月牙泉等一系列景點使她成為全省旅遊事業的龍頭。1996年,酒泉地區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4.5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3.9 萬人次,旅遊收入5368萬元,比往年增長6%。
⑶ 唐華清宮的建築遺址
1956年8月6日,陝西公布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時,把華清池(華清宮)列為省級保護單位,並提出保護好華清池內所藏的唐漢白玉老君像和北魏溫泉頌碑、北魏三道士石刻等。華清宮遺址,劃定范圍為:臨潼區(原縣)城南什字至烽火台,東至寺溝,西至牡丹溝。 1996年11月,華清宮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稱國四)。 華清宮遺址文物保護信息項目內容文物保護單位名稱華清宮遺址批准級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批准文號國發〔1996〕47號批准時間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編號53年代唐文物類別古遺址 一號遺跡:1956年發現,位置在今鐵路療養院東部的南坡上,見有蓮花紋柱石,范圍不明。
二號遺跡:1978年發現,位置在驪山西綉嶺第三峰頂,今老君殿南偏西10米處,斷崖上有厚2.5米,南北長8米的夯土基,遺址內有大量唐代殘磚瓦片。
三號遺跡:1979年發現。位置在驪山迎春坪的東側,北距二號遺跡約100米。建築坐東面西,進深5米,瓦礫堆積厚30厘米。
繚牆遺跡:1967年和1981年春,分別在位於今縣城南什字新華書店和西街的丁字形路北兩處,均發現石砌的東西向城基,按其位置此牆基應是宮城的北繚牆基。
御湯遺跡:1982年4月,華清池內基建時,在今「貴妃池」西側發現了古建築基址,省文管會考古隊即開始發掘考證。用了3年多時間發掘了約4000平方米的面積,發現了一條長18米、寬5.1米的唐代蛇形水源通道和4座青石砌成的浴池,還有大殿基址4處,發現30多米長的石牆和兩處蓮花踏步,總長400多米的陶管水道,長50米的磚砌水道及建築材料多件。198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溫泉總源北部發掘出一個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深1.5米。輪廓呈蓮花瓣形的浴池遺址,池底及四周均用青石鋪砌,池內有兩層台,池底南有兩個圓形水口。專家根據史籍記載華清宮的御池方位、形制、規模和發現的浴池四周的大殿基址和柱礎等,認為是唐玄宗使用的九龍殿蓮花湯。1984年10月在緊挨蓮花湯西北處,發掘出一個保存完好的海棠花形狀的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深1.26米,用青石砌成,池內有二層台階,池底正中有一圓形水口,做工考究,雕刻精細,專家認為是「海棠湯」,即唐玄宗御賜楊玉環的「貴妃池」。在蓮花湯西南還發掘出一個東西長5米,南北寬2.7米,深1.2米,用青石鋪砌的長方形浴池。據文獻記載推測,應是「太子湯」。經考證,這些古建築遺存與史志書記載完全吻合,是一組較完整的唐華清宮建築遺址,也是華清宮的中樞所在,為唐玄宗和貴妃游幸時活動的主要場所。期已經全面整理,並仿唐形制,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供遊人參觀。 在解放後整修、擴建和考古工作中發掘和採集到的遺物有:磚,條形、方形、青棍磚和方形蓮花紋磚;瓦,筒瓦、板瓦;瓦當,蓮花紋、虎面紋、盤龍紋瓦當;還有鳳紋滴水,青石蓮花紋柱礎,素麵白玉石柱礎,鐵鉤釘;以及大、小口徑的圓形陶水道,三彩龍首,白玉老君像,白玉殘力士像等。
⑷ 唐戶遺址的介紹
唐戶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西部和內南部,地處容潩水河與九龍河兩河匯流處的夾角台地上。潩水河從遺址東部自北向南、九龍河從遺址西部自西北向東南環繞流過,在遺址南部約1公里處交匯後繼續東南流,注入潁河。遺址東、西、南三面環水,地勢北高南低,台地高出河床7-12米,海拔高度123-126米。唐戶遺址面積約140餘萬平方米,南北長1860米,東西寬300—860米,其中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達3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聚落遺址。唐戶遺址所在地歷代相傳稱該地為「黃帝口」,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戶遺址文化遺存堆積豐富,包含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周文化,是一處跨時代的聚落群址。
⑸ 唐朝遺址在如今哪地
唐長安城
唐長安城,即隋大興城,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國古代較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3平方公里。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唐朝末年遷都洛陽後這里被後梁太祖朱溫下令拆毀,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城區、東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帶。
⑹ 郁山鎮的文物遺址
目前已列入各級政府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近十處,其中黃庭堅衣冠冢、唐太子李承乾墓、賀龍德政碑、古鹽井都十分珍貴,同時漢磚漢墓、歷代碑刻、舊式建築比比皆是。
⑺ 磁窯鎮的遺址
漢鉅平故城遺址。磁窯尚存漢鉅平故城址,東西長500餘米,南北長450餘米,城牆尚存東北、西北兩角,用黃土夯築,東北城角高6.5米,直徑50米,世稱「烽火台」。西北城角殘高3米,東西長37米,顯露出夾棍眼。夯層明顯,夯築堅實。
汶水夕照、汶口古渡、大道通衢、商賈雲集為古磁窯的四大景觀。早在春秋戰國時,境內南驛村設有館舍,唐、宋時有南北驛道一條,宋、元時東西官馬大道兩條。特別是北宋中葉,這里商業繁榮,店鋪林立,是京東西路直通大明府的重要驛站。
因為處在北京到南京的中點,被稱為中京。在今堡頭茶棚北的汶河上有一座建築風格獨特,橫跨大汶河的明代石橋,是當時全國最長的石橋。石橋全部用條石建成,兩側也是奇石林立。據傳說在古代,每年的正月十六,人們都要趕茶棚廟會,到橋上走一走,以求驅邪祈福。
堡頭遺址位於磁窯鎮堡頭村,是大汶口文化最典型、最豐富的遺存。遺址現存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6米,是大汶口文化最早發掘地,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最初曾稱「堡頭文化」,後命名為「大汶口文化」。遺址內挖掘墓葬133座,陶窯1座,出土文物1800餘件。
隨葬陶器居多,鼎、豆、壺、背壺、罐、三足高柄杯、鬶、尊、盆、缽等。鬶的初型是在磁窯陶窯中燒制的,後傳播到各地。陶色有黑、灰、紅、白等色。黑陶烏黑光亮,有的似金屬器皿一樣有光澤;白陶胎薄質硬,色澤明麗,陶器的紋飾以彩繪和鏤孔最有特色,反映當時制陶工藝的較高水平。另還有石器、骨器和大量動物骨骼,距今約四、五千年。
⑻ 唐朝遺址最多的地方
唐朝遺址抄最多的地方是襲今陝西省西安市。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陝西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8年經國務院批復,被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業基地,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繞長安。全市下轄10區3縣,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862.75萬,其中城鎮人口626.44萬。
長安自古帝王都,西安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豐鎬都城、秦咸陽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⑼ 被破壞的古文物遺址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圓明園遺址再次遭到破壞,建築基址和山形水系僅存輪廓。
炎帝陵主殿及其附屬建築遭嚴重破壞,並刨挖陵墓內存物搶奪一空,最後全部夷為平地。[2]
倉頡廟多處石碑被毀,陵墓遭刨挖。[3]
山西舜帝陵被毀,墓冢掛上了大喇叭。
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大禹廟被拆毀,高大的大禹塑像被砸爛,頭顱齊頸部截斷,放在平板車上遊街示眾。
西藏大昭寺主奉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被搗毀面目。[4]
孔子墓被鏟平挖掘,其內孔子遺物與骨駭示眾後焚毀,「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大碑被毀。廟碑被毀,孔廟的泥胎塑像被毀。[5]
孔子的七十六代孫孔令貽的墳墓被掘開。
安徽和縣烏江畔項羽的霸王廟、虞姬廟和虞姬墓,香火延續兩千年至今日,「橫掃」之後,廟、墓皆被砸成一片廢墟。文革後去霸王廟的憑吊者,見到的只是半埋在二里半露在地上的石獅子。
在橫掃一切的風暴中,霍去病的霍陵也受到破壞。香燭、簽筒被打爛之外,霍去病的塑像也毀於一旦。
頤和園佛香閣、智慧海被砸,大佛被毀。[6][7]
王陽明文廟和王文成公祠兩組建築(包括王陽明塑像)全被毀平。[8]
新任太原市委書記下令砸毀廟宇。隨即全市190處廟宇古跡除十幾處被保留外悉數被毀。山西省博物館館長聞訊趕到芳林寺,只撿回一包泥塑人頭。[9]
醫聖張仲景的塑像被搗毀,墓亭、石碑被砸爛,「張仲景紀念館」的展覽品也被洗劫一空。「醫聖祠」已不復存在。
河南南陽諸葛亮的「諸葛草廬」(又名武侯祠)的『千古人龍』、『漢昭烈皇帝三顧處』、『文韜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存明成化年間塑造的十八尊琉璃羅漢全部搗毀,殿宇飾物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龍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焚燒。
書聖王羲之的陵墓及佔地二十畝的金庭觀幾乎全部平毀,祗剩下右軍祠前幾株千年古柏。
文成公主當年親自主持塑造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安放覺拉寺)被搗毀。
合肥人代代保護、年年祭掃的「包青天」墓,也毀於一旦(參看包拯條目)。
河南盪陰縣中學生將岳飛等人的塑像、銅像,秦檜等「五奸黨」的鐵跪像,連同歷代傳下的碑刻「橫掃」殆盡。
江南最古老經典千年建築物杭州西湖靈隱寺,周恩來總理派遣一連隊士兵堆壘包、架機關槍駐守防範紅衛兵破壞,仍不免有部份寺內石雕遭紅衛兵翻牆入寺敲毀。
杭州「革命」青年砸了岳廟,連岳飛的墳也刨了個底朝天。岳武穆被焚骨揚灰。
阿拉騰甘得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園被砸。
朱元璋巨大的皇陵石碑被拉倒;石人石馬被炸葯炸得缺胳膊少腿;皇城也拆得一干二凈。
明神宗萬曆皇帝及後妃遺骸自北京定陵里掘出,著龍袍骷髏吊掛於樹上曝屍,然後和皇後骨骸一同焚毀。
明思宗崇禎皇帝自縊的景山槐樹被鋸斷;現存為後再植新株。
海南島的天涯海角,明代名臣海瑞的墳被砸掉,一代清官的遺骨被挖出遊街示眾。
湖北江陵名相張居正的墓被紅衛兵砸毀、焚骨。
北京城內的袁崇煥墳被夷成平地。
黎平故里安葬的是明末名臣何騰蛟,他的祠堂中的佛像被掃了個一干二凈,而且把黎平人最引以為榮的何騰蛟墓被挖。
吳承恩的故居在江蘇淮安縣河下鎮打銅巷。他的故居不大,三進院落,南為客廳,中為書齋,北為卧室。幾百年來曾有無數景仰者來此憑吊此故居和墓地。文革時《西游記》成「封、資、修」(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里的「封」,吳氏故居也「被毀為一片廢墟」。
紅衛兵掘開《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墳,屍體被搗毀;墓里除手中一管旱煙筒、頭下一迭書外,只有四枚私章。他們對蒲氏私章不屑一顧,棄之於野。
建於1959年的吳敬梓紀念館在文革中被鏟平。
山東冠縣中學紅衛兵在老師帶領下,砸開千古義丐武訓的墓,掘出其遺骨,抬去遊街,當眾批判後焚燒成灰。
張之洞墳刨開。張是個清官,墓里沒一點珍寶,紅衛兵將張氏夫婦尚未腐爛的屍體吊在樹上。後人不敢收屍,任屍體吊在樹上月余,至被狗吃掉。
北京郊區的恩濟庄埋有同治、光緒兩朝的宮廷大總管李蓮英的墓,鑿開的墓穴里,只有頭骨,不見屍骸,衣袍內滿是珠寶,後不知所終。
河南安陽縣明趙簡王朱高燧的墓被挖毀。
黑龍江黑河縣有座「將軍墳」,「因為屬於「帝王將相」,也遭到嚴重的破壞。
宋代詩人林和靖(967年或968年—1028年)的墓也在被毀之列。
清末章太炎、徐錫麟、秋瑾,乃至「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中的楊乃武的墓,都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口號聲中作犧牲。
一位年輕的中學老師領著一幫初中生以「讓保皇派頭子出來示眾」為由,刨開康有為墓,將其遺骨拴上繩子拖著遊街示眾。革命小將們一邊拖著骨頭遊街一邊還鞭撻那骨頭,好象相信康氏靈魂附著在骨頭上似的。遊街後康氏的頭顱被貼上了標簽,上寫道:「中國最大的保皇派康有為的狗頭」,送進「青島市造反有理展覽會」。
浙江奉化縣溪口鎮蔣氏舊居,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生母的墓被上海的大學生領導的寧波中學生掘開,其遺骸和墓碑都被丟進了樹林。
南漳縣為抗日名將張自忠建造的張公祠、張氏衣冠冢和三個紀念亭均被破壞。
發動西安事變的楊虎城將軍,使國民黨政府停止剿共政策,使中共能於大後方擴展勢力,有大功於中共,雖被國民黨處決,仍是紅衛兵眼中的「國民黨反動派」,墓及墓碑都砸毀。
新疆吐魯番附近火焰山上的千佛洞的壁畫,曾被貪焚的中國商人盜割賣予西方俄、英、德等商人,賣到海外。但那運到國外的壁畫畢竟被博物館珍藏,並未毀掉。而中國人自己乾的『破四舊』卻重在一個『破』字:將剩下的壁畫中的人物的眼睛挖空,或乾脆將壁畫用黃泥水塗抹得一塌糊塗,存心讓那些壁畫成為廢物。
山西運城博物館原是關帝廟。因運城是關羽的出生地,歷代修葺保養得特別完好。門前那對高達六米的石獅子可能是全國最大的。文革後獅子被砸得肢體斷裂,面目全非;母獅身上的五隻幼獅都砸成了碎石塊。
安徽霍邱縣文廟,雕梁畫棟、飛檐翹角,龍、虎、獅、象、鰲等粉彩浮雕皆為精美的工藝美術品。『房飾浮雕在文化大革命中統被砸毀。』文革後省、縣撥款數萬修葺,『尚未完全復原。』山東萊陽文廟,『大成殿雕梁畫棟、飛檐斗拱,氣勢雄偉…文革期間大成殿被拆除。』全國四大孔廟之一的吉林市文廟,『破四舊』中嚴重受損,荒廢多年,文革後歷時五年方修復。
唐代高僧褒禪結蘆安徽含山縣華山,死後弟子易其名為褒禪山。宋王安石游覽此山,作《游襃禪山記》後,褒禪山遂名揚四海。因是『四舊』,褒禪山大小二塔被炸毀。
全國最大的道教聖地老子講經台及周圍近百座道館被毀。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醉翁庭記》經另一宋代大家蘇軾手書,刻石立碑於安徽滁縣(今滁州市)琅琊山腳當初歐陽修作文的醉翁亭,至今已近千年。前去革命的小將不僅將碑砸倒,還認真地將碑上的蘇氏字跡鑿去了近一半。醉翁亭旁堂內珍藏的歷代名家字畫更被搜劫一空,從此無人知其下落。
貴州省鎮遠縣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內所有佛、道、儒三家供奉之像被砸壞,現僅余空房。http://www.xzdx.com/photo/xzdx/dispArticle.Asp?ID=24
廣西桂林西山唐代石刻、疊彩山等處摩崖石刻佛像頭部均被砸毀。
名勝古跡#珠海陳芳梅溪牌坊群,原有三座,現僅存二座,右邊一座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用耕牛和拖拉機拉倒,已無法考證受賜人,據說紅衛兵要拉倒另外兩座牌坊時,梅溪村民都坐在牌坊下,紅衛兵才罷手。
⑽ 綽墩遺址的簡介
綽墩遺址位於江蘇省昆抄山市巴城鎮正儀綽墩村,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800米,總面積約,中心區面積29萬平方米,考古證明,距今已有6000餘年。文化內涵從下至上依次為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另有唐宋時期遺存。1961年1月,南京博物院在進行太湖地區考古調查時發現該遺址。1982年7月30日至8月7日,南京博物院在崑山文化館配合下,對遺址進行調查與發掘。1998年至2004年由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及崑山文物管理所三家合作,先後進行了六次考古發掘,發掘總面積3393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期至唐宋時期各類遺存450處,其中,有房址14座、墓葬95座、灰坑177個、水井90口、水稻田64塊、水溝8條、河道2條,出土各類器物10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