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古遺址
㈠ 墨子為中國古代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
從另外一方面抄 科學家襲啊
墨子,生卒年不祥(約公元前468—前376)姓墨,名翟,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也是先秦諸子中唯一的自然科學家。高明的工匠師和傑出的機械製造家
墨子的政治主張體現在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等十個方面。
兼愛——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地愛天下所有的人。
非攻——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人類和平。
㈡ 《墨子》一書引用了哪些古代典籍
《墨
子》一書,其十七篇文章里引用古代典籍多達四十八處;其所引
古書,有些已不可考。今按《墨子》篇目順序,抄錄被引古籍及
引文於此:
《所染》引《詩》「:必擇所堪」。
《七患》引《夏書》「:禹七年水」;《殷書》「:湯五年旱」;《周
書》:「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
子也。」
《尚賢中》引《詩》「:告女憂恤,誨女予爵,孰能執熱,鮮不
用濯」;《湯誓》(《尚書商書》篇名)「: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
心,以治天下」;《呂刑》(《尚書周書》篇名)「:皇帝清問下民,
有辭有苗。曰:『群後之肆在下,明明不常,鰥寡不蓋。德威維威,
德明維明』。乃名三後,恤功於民:伯夷降典,哲民維刑;禹平水
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種,農殖嘉穀。三後成功,維假於民」;
《周頌》(《詩經》的組成部分)「:聖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
普,其有昭於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下坼不崩;若日之
光,若月之明,與天地同常」。此外,《尚賢中》還轉述了《距
年》尚賢為政之本的思想。
《尚賢下》引《呂刑》「:於!來!有國有土,告女訟刑。在今
而安百姓,女何擇言人?何敬不刑?何度不及?」引《豎年》(畢
沅曰「:豎,距字假音晞夫聖武知人,以屏輔而:耳」。
《尚同中》引《呂刑》「:苗民否用練,折則刑,唯作五殺之刑,
曰法」;《術令》(即《商書》《說命》篇)「:唯口出好興戎」;《周
頌》「:載來見辟王,聿求厥章」;《詩》「:我馬維駱,六轡沃若,載
馳載驅,周爰咨度」,「我馬維騏,六轡若絲,載馳載驅,周爰咨
謀」;《相年》(畢沅曰「:『相年,當為『拒年。」)「:夫建國設都,
乃作後王君公,否用泰也。輕大夫師長,否用佚也。維辯使治天
均」。
《尚同下》引《大誓》(即《尚書周書》《泰誓》篇)「:小人
見奸巧,乃聞不言也,發罪鈞」。
《兼愛下》引《泰誓》「: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於四方,於西
土」;《禹誓》(《尚書夏書》篇目)「:濟濟有眾,咸聽朕言!非
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
以征有苗」;《湯說》(疑為《商書湯誥「:惟予小子履,敢用
玄牡,告於上天後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於上下,
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
身有罪,無及萬方,;《周詩》(古《詩》、《書》互稱。前四句見
《周書洪範》,後四句見《詩小雅大東》)「:王道盪盪,不偏
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君子之所履,
小人之所視」;《大雅》(《詩》的組成部分)「:無言而不仇,無德
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非攻中》引《詩》「:魚水不務,陸將何及乎?」
《天志中》引《皇矣》(《詩大雅》篇目)「:帝謂文王,予
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太
誓》(即《泰誓:「紂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棄厥先神祇不祀,
乃曰:『吾有命。』無廖務天下,天亦縱棄紂而不葆」;先王之書:
「明哲維天,臨君下土」。
《天志下》引《大夏》(即《詩大雅「:帝謂文王,予懷明
德,毋大聲以色,毋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明鬼下》述周之《春秋》所記周宣王殺杜伯之事,燕之《春
秋》所記燕簡公殺莊子儀之事,宋之《春秋》所記厲神附於祝史
身上殺觀辜之事,齊之《春秋》所記祧神殺中里徼之事。此外,
《明鬼下》引《大雅》「:文王在上,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
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令
問不已」;《商書》「:嗚呼!古者有夏,方未有禍之時,百獸貞蟲,
允及飛鳥,莫不比方。矧佳人面,胡敢異心?山川鬼神,亦莫敢
不寧;若能共允,佳天下之合,下土之葆」;《禹誓》「:大戰於甘,
王乃命左右六人,下聽誓於中軍。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
正,天用剿絕其命。』有曰:中,今予與有扈氏爭一日之命。且!
爾卿、大夫、庶人。予非爾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罰也。左
不共於左,右不共於右,若不共命;御非爾馬之政,若不共命。是
以賞於祖,而僇於社』」;《禽艾》「:得璣無小,滅宗無大」。
《非樂》引《官刑》「:其恆舞於宮,是謂巫風。其刑:君子出
絲二衛,小人否,似二佰」;《黃徑》「:嗚乎!舞佯佯,黃言孔章,
上帝弗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順,降之百,其家必壞喪」;《武
觀》「: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銘莧磬以力。湛濁於酒,渝
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大,天用弗式。」
《非命上》引《仲虺之告》(《尚書商書》篇名)「:我聞於
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帝伐之惡,龔喪厥師」;《太誓》(即《泰
誓:「紂夷處,不肯事上帝鬼神,禍厥先神禔不祀,乃曰:『吾
民有命。』無廖排漏,天亦縱棄之而弗葆。」
《非命中》引《仲虺之告》「:我聞於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
帝伐是惡,龔喪厥師」;《太誓》「:紂夷之居,而不肯事上帝,棄
闕其先神而不禮也,曰:『我民有命。』毋僇其務,天不亦棄縱而
不葆」;《執令》「:具!敬哉,元天命!惟予二人,而無造言,不
」自降天之哉得之」;商、夏之《詩》、《書》「:命者,暴王作之
命下》引《總德》:「允不著惟天,民不而葆。既防凶星,
天加之咎。不慎厥德,天命焉葆」;《仲之誥》「:我聞有夏人矯
天命於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師」;《太誓》「:惡乎君子天有顯
德,其行甚章。為鑒不遠,在彼殷王。謂人有命,謂敬不可行,謂
祭無益,謂暴無傷。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順,祝降其喪。
惟我有周,受之大帝。」
《非儒下》引《禮》「:喪,父母,三年;妻、後子,三年;伯
父、叔父、弟兄、庶人,其;戚族人,五月。」
《公孟》引《子亦》(疑為《箕子「:其傲也出,於子不祥」。
《墨子》一書引用了哪些諺語和古人言論
墨家廣泛汲取了古文化的精華。《墨子》一書除多處引用三代
古籍以外,還慣於引用當時的諺語和古人的言論。這對於我們從
墨子著作中挖掘資料,探討墨學源頭,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如果
說墨子援引古代書籍,表明他繼承了古代有文字記載的官方文化,
那麼,他徵引諺語和古人言論,則表明他也繼承了流傳於民間的
大眾文化。
觀《墨子》全書,墨子在十篇文章里引用諺語和古人語達十
三處(不包括公孟子所引),並有專門的表述方式:「吾聞之」、
「聖人有傳」「、先王之言」「、古者有語」等。現依《墨子》篇目順
序,抄錄被引的諺語及古人語於此:
《親士》「: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
也,我無足心也』」。
《辭過》「:聖人有傳:天地也,則曰上下;四時也,則曰陰陽;
人情也,則曰男女;禽獸也,則曰牝牡雌雄也」。
《尚賢上》「:古者聖王之為政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
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
《尚賢中》「:先王言曰:『貪於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於貨
者,不能分人以祿,「;先王之言曰:『此道也,大用之天下則不
窕,小用則不困,修用之則萬民被其利,終身無已』」。
《尚同中》「:先生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
視聽,使人之吻助己言談,使人之心助己思慮,使人之股肱助己
動作,,。
《尚同下》「:古者有語焉,曰:『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
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強
也』」。
《非攻中》:「古者有語:『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
隱」「;古者有語:『唇亡則齒寒,「;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
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明鬼下》「:於古曰:『吉日丁卯,周代祝社方,歲於社者考,
以延年壽』」。
《耕柱》「:翟聞之:『為義非避毀就譽』」。
《貴義》「:翟聞之:『同歸之物,信有誤者』」。
此外,《公孟》載公孟子引諺語一條「:公孟子曰:『善!吾聞
之曰:宿善者不祥』」。
㈢ 古代十四位聖人為什麼沒有墨子
墨子是小生產者的代表 古代重農抑商 他永遠不可能被統治者看重
㈣ 古文翻譯 韓愈的《讀<墨子>》
儒家譏笑墨家的上同、兼愛、上賢、明鬼。孔子卻敬畏古代的聖賢、君主、諸侯專等,只是不議其屬過惡,《春秋》譏笑專臣,這不正是上同嗎?孔子廣泛普遍的關愛親人,仁人,憑借著博大的布施救濟眾人成為聖人,不正是兼愛嗎?孔子以賢德之禮對待賢人,用四科來選拔弟子,死亡後便用名字來著稱,這不是上賢嗎?孔子像這樣祭拜諷刺那些祭拜像不祭拜一樣的人,說:「我祭拜就有福。」這難道不是明鬼嗎?儒墨同樣都是堯舜的後代,同樣都不是桀紂之類人,同樣修身擺正內心來治理天下國家,哪裡不能像這樣共同快樂呢?我認為相互辯駁與小事間,各自以兜售自己老師的學說為責任,並非二位老師的本意啊。孔子一定要用墨子的,而墨子也一定要用孔子的,不相互用,就不足以為孔墨的學說。 (我自己翻譯的,有可能有錯誤,看在打了那麼多字的份上,給我點積分吧)
㈤ 傳說中古代的墨子用的劍是什麼名字
看尋秦記來看多了吧,小說里墨自子劍法原本只是一流劍法,但是項少龍得到」墨式三大遺補「後,劍法變成了頂級劍法,也靠這個幹掉了連晉,但是與超級高手管中邪相比還是有些距離,不過項少龍造出了一把像日本武士刀的」百戰「刀,同時融合了國術,日本刀法還有一些物理原理,形成了超一流的刀法後,管中邪再也不是對手,並且成為與劍道第一人曹秋道並列的「刀君」。你可以去看看小說,比電視精彩的太多了。如有幫助,請採納。
㈥ 著名的古代大家墨子,他的代表著作有哪些他在那些方面的特長比較突出
墨子,生卒年不詳,約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漢族,據著名墨學專家張知寒教授等眾多墨學研究者考證,墨子為魯國人(今山東省滕州市木石鎮境內)①。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㈦ 兩千年前我國古代學者墨子發現小孔現象原里是因為
小孔成像原理是:光沿直線傳播
大約兩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國的學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線行進性質。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墨經》中這樣紀錄了小孔成像:
「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庫內也。」
這里的「到」古文通「倒」,即倒立的意思。「午」指兩束光線正中交叉的意思。「端」在古漢語中有「終極」,「微點」的意思。「在午有端」指光線的交叉點,即針孔。物體的投影之所以會出現倒像,是因為光線為直線傳播,在針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來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與」指針孔的位置與投影大小的關系而言。「光之人,煦若射」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煦」即照射,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線,就像射箭一樣。「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是說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線,則成像於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線,則成像於上部。於是,直立的人通過針孔成像,投影便成為倒立的。「庫」指暗盒內部而言。「遠近有端,與於光」,指出物體反射的光與影像的大小同針孔距離的關系。物距越遠,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
《墨經》在兩千多年前關於小孔成像的描述,與今天的照相光學所講的是完全吻合的。
望採納
㈧ 墨子是古代的哪方面人才
墨子,名翟。魯國(今山東西南部,都城曲阜)人。生卒年不詳,活動於春秋末、戰國初(約前490~約前405),物理學家、數學家、機械製造工程師、哲學家。
㈨ 古代墨子身高多少
日前,魯山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墨子文化之鄉。墨子名翟,魯山人,戰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魯山縣是墨子故里,遺跡遺存豐厚,典籍翔實,民間文化厚重鮮活。墨子文化遺址遺存遍布全縣7個鄉(鎮),關於墨子的傳說在魯山縣廣為流傳。
墨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被尊為逗平民聖人地逗科學聖人地。墨子是魯山人,墨子文化是平頂山市和魯山縣地域歷史文化資源庫中的瑰寶,其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古今相承,具有世界級文化品質。
根植地域文化沃土。墨子文化產生於魯山不是偶然的,是根植於魯山文化沃土形成的特殊歷史文化現象。魯山縣地域廣大,自然條件優越,自古為宜居之地。魯山歷史悠久,古稱魯、魯陽、魯縣,地處中原腹地,屬於古都洛陽京畿之地,處於中華文明發祥地的核心區域。是帝堯部落活動區域,帝堯後裔夏代劉累隱居於此,被華夏劉姓奉為始祖。商周時期這里是逗有夏之居地,夏族後裔生活在這里,墨子與此有深刻的淵源。
里籍魯陽古有定論。墨在魯山、墨在鷹城、墨在中原古有定論。考察歷代文獻可以發現,墨子里籍早在漢末就有經學家高誘考證定論,宋代大家羅泌進一步確定,到了清代,考據大家畢沅、武億相繼得出結論,已是一個十分清楚的問題。羅泌明確指出:逗魯,汝之魯山,非兗地。地畢沅認為:逗漢南陽在魯山之陽,本書多有魯陽文君問答,又亟稱四境,非魯衛之魯,不可不察也。地武億曾任山東博山、河南魯山知縣,他認為:逗魯,即魯陽,春秋時屬楚,古人於地名兩字,或單舉一字,是其例也地,並把墨子正式載入他主纂的嘉慶《魯山縣志》,其中詳細考證了《墨子》的版本源流。當代學者繼承並更深入全面地論證了墨子故里在魯山的問題,與古代大家論證相承,古今呼應,已經是學界共識。
㈩ (2013梅州)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現象.如圖所示,他用蠟
A、小孔成像是由光的沿直線傳播形成的,該選項說法正確;
B、小孔成像成的是物內體的像容,與小孔的形狀無關,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C、保持蠟燭和牆的位置不變,將木板向靠近牆的方向移動,因為成像的大小取決於像到小孔的距離,則木板與小孔距離越小,像也越小,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蠟燭在牆上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