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遊記賞析
① 始得西山宴游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被貶永州後寄情山水、聊以忘憂的心態以及其高潔的人格和傲世的情懷。
原文節選: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譯文: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閑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遊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出處:《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
(1)始得西山宴遊記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
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游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游歷結晶,這篇文章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
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具體安排是,先寫游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自然而成兩段。
② 始得西山宴遊記翻譯
1、翻譯
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閑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遊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
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華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點著覺得它奇特。於是命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荊棘,焚燒亂草,一直到山頂才停下。(我們隨後)攀援登上山頂,隨意坐下觀賞,附近幾個州的土地,就全在我們的坐席之下了。
這幾州的地勢高低不平,高處是深山,低處是窪地,像蟻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遠,實際上有千里之遙。(這為千里之內的景物)聚集、緊縮、累積在眼下,沒有什麼能夠隱藏。青山縈回,白水繚繞,外與天邊相接。
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樣的景象。(登上山頂)然後才知這座山的特別突出,與小土丘不一樣。遼闊浩渺啊與天地間的大氣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邊際,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遊而不知它的盡期。(於是我們)拿起酒杯斟滿酒,喝得東倒西歪地進入醉態,不知太陽下了山。
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直到看不見什麼了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然後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賞過,真正的游賞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游寫成文章以記載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2、原文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3、作者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
4、詞句注釋
1) 僇人:同「戮人」,受過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故自稱僇人。僇,通「戮」,恥辱。
2)是州:這個州,指永州。
3)恆:常常。
4)惴慄:恐懼不安。惴,恐懼。栗,發抖。此意為害怕政敵落井下石。
5)其:如果,連詞。
6) 隟:指空閑時間。
7)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緩行的樣子。
8)漫漫而游:無拘無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樣子。
9) 日:每日,時間名詞作狀語。
10) 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類的人,指愛好游覽的人。
11)窮:走到盡頭。
12) 回溪:曲折溪流。
13) 幽泉:深僻的泉水。
14) 無遠不到: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
15) 披草:分開草。披,用手分開。
16) 傾壺:倒盡壺里的酒。傾,倒出來。
17) 更相:互相。
18)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相同的樂趣。所極,所嚮往的境界。極,至,嚮往。
19) 覺:睡醒。
20) 以為:認為。
21) 異態:奇特的形狀。
22) 未始:未曾。
23) 怪特:奇異特別。
24) 今年:指元和四年(809年)。
25) 法華:指法華寺,在原零陵縣城東山之上。
(2)始得西山宴遊記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
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游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游歷結晶,這篇文章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
二、賞析
此文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丑惡的無奈之情。這篇游記語言清麗,結構完整,景和情完全融為一體,寫景重在寫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三、文言信息
(一)通假字
1、自余為僇人(通「戮」,引申為有罪)
2、夢亦同趣.(通「趨」,往,赴)
(二)古今異義
1、漫漫而游(古義:沒有目的;今義:(時間、地方)長而無邊的樣子)
2、無遠不到(古義:無論;今義:沒有)
3、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古義:凡是、這(個);今義:總括某個范圍內的一切)
4、故為之文以志 (古義:記;今義:志氣、志向。)
5、是歲元和四年也 ( 古義: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
(三)一詞多義
1、窮
窮窮回溪(動詞,走到盡頭)
窮山之高而止(動詞,走到盡頭)
而不知其所窮(名詞,盡頭)
2、夢
夢卧而夢(動詞,做夢)
夢亦同趣(名詞,夢境,夢中)
3、始
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詞,曾經)
始指異之(副詞,才)
游於是乎始(動詞,開始)
四、作者簡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的詩,共集中140餘首,在大家輩出、百花爭艷的唐代詩壇上,是存詩較少的一個,但卻多有傳世之作。他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代表當時一個流派的傑出詩才。
蘇軾評價說:「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淵明並列。現存柳宗元詩,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後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
他的敘事詩文筆質朴,描寫生動,寓言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抒情詩更善於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自己的心情。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說:「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為幼時的盲目、為政時期的附會時尚和貶官後的自覺三個階段。
他在長安應舉和為政時期,曾與文暢等出入官場文壇的僧侶結交,很欣賞晉宋以來名家人與和尚支道林、釋道安、慧遠、慧休的關系,並極力稱贊那些與自己同時代人的那種「服勤聖人之教,尊禮浮圖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
③ 始得西山宴遊記賞析
柳宗元和韓愈一樣,也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代表作家。他寫作的山水游記,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後人所重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作品,主要寫在他貶官永州時期。柳宗元是一個很有熱情的政治家,他和劉禹錫等人一起,參與了中唐時期的政治革新運動,受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當保守派的迫害全面來始的時候,他和他的戰友們一起,被貶為永州司馬。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謫居邊遠地區的生活永州現在湖南零陵,唐朝時這里被人們看成是一個蠻荒之地。周圍雖有不少的奇山異水,但是因為人跡罕至,所以沒有被人們發現。柳宗元來到這里以後,心情抑鬱,就常常用探幽尋勝,徜徉山水來自我消遣。他非常驚異地發現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連忘返,並生發為文字。他連著寫了好多篇游記,特別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成為前後連貫、脈絡相通的一組散文,被後人稱為「永州八記」。而《始得西山宴遊記》就是八記中的第一篇文章。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間隔了一條湘江。它從朝陽岩起到王茂嶺止,綿延數里之長。這篇游記它的題目就很耐人尋味。文章既然寫游西山的經過,那為什麼不像一般作者那樣,起一個叫《游西山記》的題目呢?有人說可能考慮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時候還飲酒取樂,以酒來助游興。那他為什麼不起一個《宴遊西山記》的題目呢?看來這篇文章題目「始得」二字,定有奧妙。「始」,開始。「得」,原義獲得,引申為發現。字面意思是,開始發現西山的奇特,獲得宴遊之樂的游記。筆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個意思:
一是這篇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為八篇的開頭。表達了第一次尋訪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於作者游覽永州並不是從游西山開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經到過一些地方,並且也寫過一些記載游覽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過一個祠廟「八華寺」,並發動在那裡建造了一個西亭。他還寫了一篇《永州八華寺新作西亭記》的散文。但柳宗元覺得只有在游覽了西山之後,他才算真正的發現了永州山水的特別之處。並且在游覽過程中,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他過去游覽的時候,從來沒有體會到的,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覽西山看成是游覽永州山水的真正起點。那麼「始得」這兩個字就非常鄭重的標明了游覽西山以前的和這次游覽西山的分界;
三對作者有特殊意義。從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審美感受;從游覽本身看,這之前,因游心境壓抑而無樂趣,從這兒才開始真正的游覽。
我認為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應仔細加以體會。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具體安排是,先寫游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自余為僇人」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1自然段結束。這里並沒從「始得」二字落筆直接寫游覽西山。這部分沒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內容,而是先寫平日的游覽,即游西山以前的游覽活動。
文章一開頭,先交待了自己當時的身份和處境。這是一種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處境,也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具體背景。「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余」,第一人稱代詞,作者自指。「僇人」,罪人。「僇」同「戮」,即殺戮。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動中得罪了皇帝成為朝廷的罪人,被貶官到永州,所以自稱為「僇人」。「是」,指代詞,此,這。「是州」,此州,指永州。永州是個荒涼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這里,與自己的戰友隔絕,音信皆無,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當然是常常恐懼不安的。這幾句說,這是我成為朝廷罪人以後,住在永州這個地方,常常恐懼不安。
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抗議。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里,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遊山玩水的時候,那種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閑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覽中,排解內心的憂憤,在游覽中忘卻現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託。所以他寫:「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慢慢而游。」「其隟也」在句中充當狀語。「隟」,空隙,閑下,空閑。這是說,每當自己政務之餘,偶有空閑的時候,到處走走、玩玩。
在「行」「游」兩個動詞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兩個重疊的形容詞。「施施」「慢慢」,是漫步走著的樣子,漫不經心的外在動作。通過外在動作的描寫,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在游覽的時候,一種寂寞、愁悶的、無可無不可的精神狀態。兩個「而」字是連詞,用在狀語和動詞謂語之間,表示前後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相當於現代漢語中間的「地」。「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專指他的仆從。「入」,走過,穿過。「窮」,本義終極、盡頭,這里用作動詞,是尋根追源的意思。「回」,彎曲。「窮回溪」,意思是沿著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頭。「幽泉怪石」,這就是作者所要尋訪的自然山水。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興之濃。這里連用了三個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每個句子里邊都用一個動詞,與「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讀起來有一種運動節奏感。這三個短句又簡潔地概述了游覽過程。
下面寫平日的宴遊之樂。「到則披草而坐……覺而起,起而歸。」「披」,分開,把草撥開。「傾壺」,把壺中酒倒光。「更」,更加,進而。「更相枕以卧」比「披草而坐」更進了一步。所以說「更」。「枕」,用作動詞,枕靠枕相濟。「相枕」是動詞「卧」的行為方式作狀語。中間加「以」,連詞,相當於「而」。「意」,內心活動,因心中有所思,於是便有所夢。這就是「意有所極」,而「夢亦同趣」的意思。「趣」通假字,同「趨」。「覺」,夢醒,相對上句夢而言。這幾句說,到了就分開雜草坐下,倒盡壺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著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夢,心中想到哪裡,夢也就做到那裡,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
這一節寫作者置身於自然山水之間,以幽泉怪石為伴,根本無意於留戀山水景色,他尋訪山水的目的,是為了遠離現實世界,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險惡處境。而我們讀這幾句的時候,是否會感到這些語句有一種回環。復沓的韻味。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呢?這是作者在這里運用了頂針續麻的修辭方法(上句尾與下句頭用的是同一個字)這樣就上下勾連,連貫而下。「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覺而起,起而歸。」這種修辭方法的運用,有助於表現游覽者那種要有所忘懷,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種回環、復沓的韻味。它概括了一個接一個的漫遊活動,略去了無關緊要的交待性敘述,強調了這些動作的連續性和隨意性,渲染了乘興而來,漫不經心的心情。「以為凡是,皆我有也。」這是對第1段課文的總結。「以為」,認為。這兩字表明這是作者的主觀結論。而「以為」如何如何,就被第2段內容否定了。「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又領起第2段課文。這幾句說,我自以為永州的山水凡有點特別形態的,都被我游遍了,卻從來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異。而且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態。作者沒有看到西山、游覽西山,所以說「未始知西山怪特」。這是從反面來扣住題目里「始得」二字。
下面我們從全文結構上來分析這段文字的作用。寫過去游覽的情形好像與游覽西山沒有關系。所以有人提出這段文字是否多餘?筆者認為作者先寫未得西山,再寫始得西山,這樣安排會使游覽西山的內容更加突出。這種寫法古人稱之為「反筆寫法」。反筆即陪襯的手法。現在稱之為「鋪墊」「反襯」「側面烘托」。它可以突出始得西山非同尋常。這「非同尋常」一方面指西山本身形狀很怪特;另一方面也是指作者游覽西山以後,他所得到的感受非常獨特,是過去從來未曾體驗過的。這樣的結構安排,前人曾評論說:「篇中欲寫今日始見西山,先寫昔日未見西山;欲寫昔日未見西山,先寫昔日得見諸山。」盡管第1段沒有從正面入題,但和後面游覽西山在內容上是有聯系的。這第1段是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作者在布局結構方面的匠心所在。
④ 用散文欣賞分析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
為您奉上,請參考:
1柳宗元在永貞元年(805),因參加王叔文改革集團而獲罪,被貶為永州司馬。遂與永州山水結緣,孕育出許多優美的游記篇章,藉以抒發被貶後的情懷,其中「永州八記」尤為著稱。《始得西山宴遊記》是「永州八記」之首,和後面的《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同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馬時所作。它彷彿「永州八記」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賞「永州八記」的一把鑰匙。
文章一開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僇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憂愁心情。這一交代和提示對我們准確地理解和賞析「永州八記」很有幫助。
由於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閑暇;由於作者內心憂悶,故需要排遣。這一切決定了他的游覽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這種游覽方式的特點是:⑴無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⑵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覺而起,起而歸」。盡管這種游覽的滋味有些苦澀,但也不免有樂,雖則是苦中作樂。以上這些描寫,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貶到永州後的心情。但這並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轉,說道「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上面這些筆墨都是虛晃一槍,為的是襯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從這一點來說,以上文字只是個引子,文章還才開始呢。寫得曲折生姿。接著便正面寫西山。作者先是採取先遠後近的步步緊逼法來寫的,通過坐法華西亭獲得遠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覺得西山青異怪特。爾後再「過湘江,緣染溪」,通過「斫榛莽,焚茅茷」,登上了西山的最高點。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視方法來寫,這種居高臨下的掃瞄,開拓了視野,增強了西山的怪異感,將俯視所得的「岈然窪然,若垤若穴」的怪異景象盡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氣勢。因此,知道西山奇特,不能與一般的山同日而語,所以流連忘返。在西山頂上,作者感受到並神往於大自然的浩然之氣,悠悠然任意馳騁,至此,開始寫的那種「恆惴慄」的感情冰釋了,出現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種放任的情態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夠,進一步把它推向極端,說「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原來先前的那種「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統統稱不上什麼游覽,今天才嘗到游的滋味。開始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來作為游西山時物我合一情態的陪襯。本文是採取由抑到揚的方法來寫的,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後的心態。
2柳宗元在永貞元年(805),因參加王叔文改革集團而獲罪,被貶為永州司馬。遂與永州山水結緣,孕育出許多優美的游記篇章,藉以抒發被貶後的情懷,其中「永州八記」尤為著稱。《始得西山宴遊記》是「永州八記」之首,和後面的《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同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馬時所作。它彷彿「永州八記」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賞「永州八記」的一把鑰匙。文章一開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憂愁心情。這一交代和提示對我們准確地理解和賞析「永州八記」很有幫助。由於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閑暇;由於作者內心憂悶,故需要排遣。這一切決定了他的游覽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這種游覽方式的特點是:⑴無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⑵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覺而起,起而歸」。盡管這種游覽的滋味有些苦澀,但也不免有樂,雖則是苦中作樂。以上這些描寫,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貶到永州後的心情。但這並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轉,說道「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上面這些筆墨都是虛晃一槍,為的是襯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從這一點來說,以上文字只是個引子,文章還才開始呢。寫得曲折生姿。接著便正面寫西山。作者先是採取先遠後近的步步緊逼法來寫的,通過坐法華西亭獲得遠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覺得西山青異怪特。爾後再「過湘江,緣染溪」,通過「斫榛莽,焚茅」,登上了西山的最高點。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視方法來寫,這種居高臨下的掃瞄,開拓了視野,增強了西山的怪異感,將俯視所得的「岈然窪然,若垤若穴」的怪異景象盡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氣勢。因此,知道西山奇特,不能與一般的山同日而語,所以流連忘返。在西山頂上,作者感受到並神往於大自然的浩然之氣,悠悠然任意馳騁,至此,開始寫的那種「恆惴慄」的感情冰釋了,出現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種放任的情態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夠,進一步把它推向極端,說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原來先前的那種「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統統稱不上什麼游覽,今天才嘗到游的滋味。開始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來作為游西山時物我合一情態的陪襯。本文是採取由抑到揚的方法來寫的,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後的心態。
3柳宗元(773—819)是中國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其與韓愈齊名,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也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又一倡導者,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著傑出的貢獻,由此可知,其散文方面的高深造詣。
柳宗元仕途坎坷,革新失敗後,貶為永州司馬。其間,徒有空閑,百無聊賴,於是乎寓情山水,借「山水」澆愁,渲抑鬱幽憤之情於翠山秀水之中,貶謫讓其幽憤縈懷,親近山水,了解民生,於是便創就了詩風峻峭,膾炙人口的「永州八記」。此組散文,是作者有計劃搜奇尋幽活動的記實,以《始得西山宴遊記》為開宗明義之作,至《小石城山記》收束。首尾呼應,脈絡一貫。
柳宗元的貶謫生涯,使其作品帶有較多的主觀感受成份,《始得西山宴遊記》是新選編的課文,范培松稱其是「永州八記」之序言:是欣賞「永州八記」的鑰匙。話里言中,再一次道出了《始得西山宴遊記》的顯要地位。此文雖屬山水文章,但卻不局限於「漫記山水」,林紓曾指出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謂其漫記山水也」。其所言極是,文中「借賓定主」,採用襯托手法,讓景與景相互點綴,襯托。《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所要著力描繪的只是西山「不與培,婁為類」的高峻特立氣象,要突出的是西山的「怪特」。然其開始卻不急奔主題,反而先寫了「永州諸山」,即「是州之山」的高山、森林、四溪、幽泉怪石,目的是「借賓耀主」,用「是州之山」的平凡反襯西山的異態特立。寫西山,作者又不直接用筆於山,而選用山間其它景物來渲染,映襯。為寫西山,卻寫了登西山遠眺之所見——雄奇開闊。用「不與培,婁為類」襯托出西山的高大。作者採用的是不從實處落筆的間接表現方法,使筆墨不多的西山,在景物簇擁之下,「怪特」鮮明凸現。
文中的襯托,對照手法,巧妙而自然,游「是州之山」是「施施行、漫漫遊,幽泉怪石,夢意同趣,起而歸」;游西山卻是「攀援登,箕踞遨,尺寸千里,四望如一,心凝形釋,不欲歸」,這樣,水到渠成,自然歸結出「未始游」與「游於是始」。於是也從中感悟到,開始的一大段文字均可看作是漂亮飄逸的外套,是紅花是綠葉,被用來作為游西山時物我合一的情態的陪襯。
文中駢散結合,句式多變,情景交融。作者寓情於景,把自己貶謫的憤懣,痛苦,交織滲透在精妙入微的景物描寫之中,句式隨著感情脈絡的跌宕而變化,不拘泥,句情諧調合一,文中將山水人格化,從被貶後的憂懼和漫遊起筆,透露交代了作者的處境和心情。描寫,抒情有機結合,從而達到贊美西山的同時,言志抒情。
依據文章表達意旨,選材別具一格,獨辟蹊徑,少提西山,卻是一切為了「西山」。鑒於作者「人」身份,才有閑暇,內心憂懣,便需宣洩排遣,這好似給作品悲涼的基礎進行了定格。游覽的方式便也順理成章,其一「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這表現出的是隨意,無目的性的特點;其二,「披草而生,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 覺而起,起而歸「。苦中覓樂,亦體現出散漫放任性的特點。文中由抑到揚的方法,鮮明地表現了作者貶謫永州後憂懣的心態。為集中筆墨描繪西山,作者把沿途的山光水色,見聞感受,一概舍棄,尋道登山的過程,艱難而表現的空間較多,但也只是「遂命仆過湘江,緣染溪,斫楱莽,焚茅,窮山之高而止」輕輕帶過。
要理解文章主旨,必須從洞察作者心態變化入手,因為「戮人」,受辱的作者居於永州而一直感到憂郁,不知所為,閑游時的行動自然也都是緩慢,帶有隨意性的,文章「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一句,在感情基調方面,統帥全篇,也圈定了柳宗元的這次出遊,沒有袁宏道《滿井游記》出遊郊外的喜悅;不同酈道元《水經注》的模山范水;也不同於偕同眾賓客游宴醉翁亭的歐陽修的從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心境。《始得西山宴遊記》里游中宴飲,坐、醉、卧、夢、覺、起、歸的動作行徑,也卻可說是作者憂悒心態的反映,柳宗元以為自己已經樂而忘憂,其實帶著隨緣任遠的色彩。偶然的機會,發現了西山,遠望頓感怪特,於是急促開路,迅速登山,這一舉動有異於「施施行,漫漫遊」,其實正從這前後舉動有別之中,折射,透出了一個亮點,那就是心態變化已現端倪。接著登上山頂極目遠眺,山的高峻,闊大盪滌了作者的胸襟,彷彿消融在這渺遠無限的大自然中,至此,文中開頭「恆惴慄」的心態已悄然而去,完全消除,代之的是人格精神與宇宙自然的相合,境界達到極至,晶瑩剔透。
品析了《始得西山宴遊記》,文中藝術表現手法如同一粒粒珍珠叫人拾掇不暇。憂懼,苦悶與游山賞景的樂事,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與「始得」「西山之特立」的驚喜;開始的苦悶與文末的物我合一等巧妙的對比,為寫西山卻不寫西山的「借賓定主」;還有「山川壯麗卻無人賞識,如同士人之懷才不遇」的寂寞惆悵,孤標傲世的情懷,傾注於山水的寄情於景,托物寓志。
好文皆由心中出,道出胸襟照後人。《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柳宗元借景物之美好,人心之陶醉,抒發了其政治失意的悲憤,恥於與世俗之徒為伍,孤苦寂寞的心情,並在大自然中得到解脫的精神境界。品析此文,受益匪淺,其藝術表現手法獨辟蹊徑,值得我們吸取、借鑒;文末柳宗元的精神境界亦能給予讀者人生的啟迪。
欣賞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這篇絕佳之作,心中便油然而生了由張曉風《不朽的失眠》所觸引的感慨,沒有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就沒有柳宗元永州司馬的境遇,就談不上膾炙人口的「永州八記」,也就無從欣賞八記之首——《始得西山宴遊記》。
2010中考文言文訓練題與答案-始得西山宴遊記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過汀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這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這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⑤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的主題和中心思想是什麼
主題和中心思想:此文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丑惡的無奈之情。
《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這篇游記語言清麗,結構完整,景和情完全融為一體,寫景重在寫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全文(節選)如下: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譯文如下:
(登上山頂)然後才知這座山的特別突出,與小土丘不一樣。遼闊浩渺啊與天地間的大氣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邊際,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遊而不知它的盡期。
(於是我們)拿起酒杯斟滿酒,喝得東倒西歪地進入醉態,不知太陽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直到看不見什麼了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
(游過西山)然後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賞過,真正的游賞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游寫成文章以記載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5)始得西山宴遊記賞析擴展閱讀: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
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游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游歷結晶,這篇文章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
⑥ 《始得西山宴遊記》翻譯
自從我成了被貶受辱的人,居住在這個州里,經常驚恐不安。在那空閑的時候,就緩步地行走,漫無目的地游歷,天天與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迴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無論多遠沒有不到的;一到就撥開茅草坐下,倒出壺里的酒來盡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著了作起夢來,心中想到哪裡,夢也做到那裡;醒來後即起來,起來後即回家。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水有奇異姿態的,都為我所擁有、欣賞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 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坐在法華西亭,嘹望西山,才開始指點著它並稱道它的奇異。於是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叢生的草木,焚燒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處才停止。然後,我們攀援著登上山去,伸開兩腿坐下,觀賞風景,只見所有幾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墊下面。它們的高高下下的形勢:山峰高聳,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內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種種景物聚集、縮攏在一塊,沒有能夠逃離、隱藏在視線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纏繞,視野之外的景物與高天相連,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樣。然後知道這座山的卓然聳立,不與小丘同類。心神無窮無盡地與天地間的大氣融合,沒有誰知道它們的邊界;無邊無際,與大自然遊玩,不知道它們的盡頭。拿起酒杯來倒滿酒,喝醉得身子傾倒,不知道太陽落山了。昏暗的晚色,從遠處來臨,來了就什麼也看不見了,但還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體消散了,與萬物暗暗地融合為一體。然後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覽不能算做游覽,真正的游覽從這一次才開始。所以為這次游覽寫了篇文章作為記述。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 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 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土婁)為類。悠悠乎與灝氣 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 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這年,是元和四年。是歲元和四年也。
⑦ 使得西山宴遊記 原文 翻譯 賞析
一、原文:《始得西山宴遊記》 唐代:柳宗元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二、譯文:
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閑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遊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
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華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點著覺得它奇特。於是命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荊棘,焚燒亂草,一直到山頂才停下。(我們隨後)攀援登上山頂,隨意坐下觀賞,附近幾個州的土地,就全在我們的坐席之下了。這幾州的地勢高低不平,高處是深山,低處是窪地,像蟻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遠,實際上有千里之遙。(這為千里之內的景物)聚集、緊縮、累積在眼下,沒有什麼能夠隱藏。
青山縈回,白水繚繞,外與天邊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樣的景象。(登上山頂)然後才知這座山的特別突出,與小土丘不一樣。遼闊浩渺啊與天地間的大氣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邊際,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遊而不知它的盡期。
(於是我們)拿起酒杯斟滿酒,喝得東倒西歪地進入醉態,不知太陽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直到看不見什麼了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游過西山)然後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賞過,真正的游賞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游寫成文章以記載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三、賞析
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具體安排是,先寫游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自然而成兩段。
第一段寫始游西山時的心情及對西山景色總的評價:怪特。作者自稱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恆惴僳」(常常驚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貶後的心情。這三個字既是作者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時陶醉一於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抗議。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貶永州,時時感到屈辱、壓抑,政治上失敗,才華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負無法實現,於郁悶痛苦之中,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里,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遊山玩水的時候,那種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閑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覽中,排解內心的憂憤,在游覽中忘卻現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託。
第二段正面寫游西山的情景,這段文字緊緊圍繞著「始」字展開。九月的一天,他坐在法華寺西亭上,遠望西山,「始指異之」。西山之「異」吸引著他,於是命僕人帶路,渡過湘江,沿著染澳,砍伐灌木雜草,焚燒枯落草葉,披荊斬棘,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處。居高臨下,放眼遠望,『數州之土壤皆在衽之下」。下面一段用反襯的方法描寫西山之高:「岈然窪然」,是頗為形象的摹狀;「若垤若穴」,是十分貼切的比喻。
用「尺寸」和「千里」構成強烈對照,干里以內的景物,彷彿容納於尺寸之幅內,都聚攏在眼底。再向四周望去,「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身邊青煙白雲繚繞,彷彿同天空連為一體,無論朝哪個方向望去,景色都是這徉。這繪聲繪色的描寫使讀者也好像身臨其境。有了這種親身的體驗,然後始知「是山之特立」,和那些小土山不能同日而語。
面對眼前奇異的景觀,作者胸懷頓覺開闊。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受油然而生:廣大得如同浩氣看不到它的邊際。欣喜滿意地同天地交遊而設有盡期。於是「引筋滿酌,頹然就醉」,以至於暮色降臨也渾然不覺,仍不願歸去。
此時作者覺得自己的心似乎己凝結,形體似乎已消散,他整個兒地同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的萬物融合在一起,達到了物我合而為一的忘我境界。然後才明白以前自以為「無遠不到」「皆我有也」,其實並未真正游過,而真正的游賞應視作現存「始得西山」才開始。作者這個體驗十分寶貴,是他精神上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的表現,他從政治,七的失敗、被貶滴的一度消沉,開始解脫出來,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這是他始游西山的最大收獲。因此他寫了這篇游記。最後說明游覽時間。
這篇游記語言清麗,結構完整,景和情完全融為一體,寫景重在寫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7)始得西山宴遊記賞析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二、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游歷結晶,這篇文章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
⑧ 始得西山宴遊記賞析
柳宗元和韓愈一樣,也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代表作家。他寫作的山水游記,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後人所重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作品,主要寫在他貶官永州時期。柳宗元是一個很有熱情的政治家,他和劉禹錫等人一起,參與了中唐時期的政治革新運動,受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當保守派的迫害全面來始的時候,他和他的戰友們一起,被貶為永州司馬。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謫居邊遠地區的生活永州現在湖南零陵,唐朝時這里被人們看成是一個蠻荒之地。周圍雖有不少的奇山異水,但是因為人跡罕至,所以沒有被人們發現。柳宗元來到這里以後,心情抑鬱,就常常用探幽尋勝,徜徉山水來自我消遣。他非常驚異地發現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連忘返,並生發為文字。他連著寫了好多篇游記,特別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成為前後連貫、脈絡相通的一組散文,被後人稱為「永州八記」。而《始得西山宴遊記》就是八記中的第一篇文章。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間隔了一條湘江。它從朝陽岩起到王茂嶺止,綿延數里之長。這篇游記它的題目就很耐人尋味。文章既然寫游西山的經過,那為什麼不像一般作者那樣,起一個叫《游西山記》的題目呢?有人說可能考慮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時候還飲酒取樂,以酒來助游興。那他為什麼不起一個《宴遊西山記》的題目呢?看來這篇文章題目「始得」二字,定有奧妙。「始」,開始。「得」,原義獲得,引申為發現。字面意思是,開始發現西山的奇特,獲得宴遊之樂的游記。筆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個意思:
一是這篇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為八篇的開頭。表達了第一次尋訪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於作者游覽永州並不是從游西山開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經到過一些地方,並且也寫過一些記載游覽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過一個祠廟「八華寺」,並發動在那裡建造了一個西亭。他還寫了一篇《永州八華寺新作西亭記》的散文。但柳宗元覺得只有在游覽了西山之後,他才算真正的發現了永州山水的特別之處。並且在游覽過程中,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他過去游覽的時候,從來沒有體會到的,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覽西山看成是游覽永州山水的真正起點。那麼「始得」這兩個字就非常鄭重的標明了游覽西山以前的和這次游覽西山的分界;
三對作者有特殊意義。從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審美感受;從游覽本身看,這之前,因游心境壓抑而無樂趣,從這兒才開始真正的游覽。
我認為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應仔細加以體會。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具體安排是,先寫游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自余為僇人」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1自然段結束。這里並沒從「始得」二字落筆直接寫游覽西山。這部分沒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內容,而是先寫平日的游覽,即游西山以前的游覽活動。
文章一開頭,先交待了自己當時的身份和處境。這是一種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處境,也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具體背景。「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余」,第一人稱代詞,作者自指。「僇人」,罪人。「僇」同「戮」,即殺戮。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動中得罪了皇帝成為朝廷的罪人,被貶官到永州,所以自稱為「僇人」。「是」,指代詞,此,這。「是州」,此州,指永州。永州是個荒涼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這里,與自己的戰友隔絕,音信皆無,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當然是常常恐懼不安的。這幾句說,這是我成為朝廷罪人以後,住在永州這個地方,常常恐懼不安。
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抗議。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里,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遊山玩水的時候,那種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閑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覽中,排解內心的憂憤,在游覽中忘卻現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託。所以他寫:「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慢慢而游。」「其隟也」在句中充當狀語。「隟」,空隙,閑下,空閑。這是說,每當自己政務之餘,偶有空閑的時候,到處走走、玩玩。
在「行」「游」兩個動詞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兩個重疊的形容詞。「施施」「慢慢」,是漫步走著的樣子,漫不經心的外在動作。通過外在動作的描寫,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在游覽的時候,一種寂寞、愁悶的、無可無不可的精神狀態。兩個「而」字是連詞,用在狀語和動詞謂語之間,表示前後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相當於現代漢語中間的「地」。「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專指他的仆從。「入」,走過,穿過。「窮」,本義終極、盡頭,這里用作動詞,是尋根追源的意思。「回」,彎曲。「窮回溪」,意思是沿著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頭。「幽泉怪石」,這就是作者所要尋訪的自然山水。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興之濃。這里連用了三個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每個句子里邊都用一個動詞,與「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讀起來有一種運動節奏感。這三個短句又簡潔地概述了游覽過程。
下面寫平日的宴遊之樂。「到則披草而坐……覺而起,起而歸。」「披」,分開,把草撥開。「傾壺」,把壺中酒倒光。「更」,更加,進而。「更相枕以卧」比「披草而坐」更進了一步。所以說「更」。「枕」,用作動詞,枕靠枕相濟。「相枕」是動詞「卧」的行為方式作狀語。中間加「以」,連詞,相當於「而」。「意」,內心活動,因心中有所思,於是便有所夢。這就是「意有所極」,而「夢亦同趣」的意思。「趣」通假字,同「趨」。「覺」,夢醒,相對上句夢而言。這幾句說,到了就分開雜草坐下,倒盡壺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著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夢,心中想到哪裡,夢也就做到那裡,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
這一節寫作者置身於自然山水之間,以幽泉怪石為伴,根本無意於留戀山水景色,他尋訪山水的目的,是為了遠離現實世界,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險惡處境。而我們讀這幾句的時候,是否會感到這些語句有一種回環。復沓的韻味。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呢?這是作者在這里運用了頂針續麻的修辭方法(上句尾與下句頭用的是同一個字)這樣就上下勾連,連貫而下。「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覺而起,起而歸。」這種修辭方法的運用,有助於表現游覽者那種要有所忘懷,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種回環、復沓的韻味。它概括了一個接一個的漫遊活動,略去了無關緊要的交待性敘述,強調了這些動作的連續性和隨意性,渲染了乘興而來,漫不經心的心情。「以為凡是,皆我有也。」這是對第1段課文的總結。「以為」,認為。這兩字表明這是作者的主觀結論。而「以為」如何如何,就被第2段內容否定了。「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又領起第2段課文。這幾句說,我自以為永州的山水凡有點特別形態的,都被我游遍了,卻從來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異。而且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態。作者沒有看到西山、游覽西山,所以說「未始知西山怪特」。這是從反面來扣住題目里「始得」二字。
下面我們從全文結構上來分析這段文字的作用。寫過去游覽的情形好像與游覽西山沒有關系。所以有人提出這段文字是否多餘?筆者認為作者先寫未得西山,再寫始得西山,這樣安排會使游覽西山的內容更加突出。這種寫法古人稱之為「反筆寫法」。反筆即陪襯的手法。現在稱之為「鋪墊」「反襯」「側面烘托」。它可以突出始得西山非同尋常。這「非同尋常」一方面指西山本身形狀很怪特;另一方面也是指作者游覽西山以後,他所得到的感受非常獨特,是過去從來未曾體驗過的。這樣的結構安排,前人曾評論說:「篇中欲寫今日始見西山,先寫昔日未見西山;欲寫昔日未見西山,先寫昔日得見諸山。」盡管第1段沒有從正面入題,但和後面游覽西山在內容上是有聯系的。這第1段是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作者在布局結構方面的匠心所在。
⑨ 始得西山宴遊記賞析200字
柳宗元自唐順宗永貞元年(805)被貶到永州後,一呆就是10年。當時的永州,非常荒僻,地瘠民貧;但山水幽美,景色秀麗。柳宗元身遭貶謫,內心郁悶,因而寄情山水,搜奇覓勝,並寫了二十多篇山水游記。這些游記,能抓住景物的具體特徵,寫得富有生機,形神兼備,語言精美,並抒發了他遭受迫害的孤寂悲憤心情,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為我國的游記散文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的游記文學的發展產生過積極影響。在這些游記中,最著名的有8篇,被稱為「永州八記」,本文就是永州八記中的第一篇。
元和四年(809)九月二十八日,柳宗元在法華寺游覽,在眺望中發現了西山勝景,於是渡過瀟水,登上西山頂峰,飽覽了山巒秀色,體驗了山水的情趣,直至暮色蒼茫,還依依不願離去。經過這次西山之游,他才覺得真正的游覽是從這里開始的,於是寫了這永州八記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
余自為僇(lù)人,居是州,恆惴(zhuì)栗(lì)。 僇人:同「戮人」,受過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故自稱僇人。僇,通「戮」,恥辱。是州:這個州,指永州。恆:常常。惴慄:恐懼不安。惴,恐懼。栗,發抖。○害怕政敵落井下石。 其隙也,則施施(yìyì)而行,漫漫而游。 其:如果,連詞。隙:指空閑時間。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緩行的樣子。而: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不譯。漫漫而游:無拘無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樣子。○說明好游來歷。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日:每日,時間名詞作狀語。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類的人,指愛好游覽的人。窮:走到盡頭。回溪:曲折溪流。幽泉:深僻的泉水。無遠不到: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州之山水無不游。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披草:分開草。披,用手分開。傾壺:倒盡壺里的酒。傾,倒出來。 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 更相:互相。以:連詞,同「而」。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相同的樂趣。所極:所嚮往的境界。極,至,嚮往。 覺而起,起而歸。 覺:睡醒。○游之無不盡興。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以為:認為。異態:奇特的形狀。未始:未曾。怪特:奇異特別。○獨遺此山未游。承上啟下,襯托西山。
⑩ 始得西山宴遊記翻譯
《始得西山宴遊記》原文
譯文如下,希望能幫到你:
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閑時間,就 · rx ,漫地行走,無拘束地遊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役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 7 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華寺西舉,眺望西山,才指點粉覺得它奇特。於是命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荊棘,勿堯亂草,一直到山頂才停下。(我們隨後)攀援登上山頂,隨意坐下觀賞,附近幾個州的土地,就全在我們的坐席之下了。這幾州的地勢高低不平,高處是深山,低處是佳地,像蟻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遠,實際上有千里之遙。(這為千里之內的景物)聚集、緊縮、累積在眼下,役有什麼能夠隱藏。青山縈回,白水繚繞,外與天邊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樣的景象。(登上山頂)然後才知這座山的特別突出,與小土丘不一樣。遼闊浩渺啊與天地間的大氣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邊際,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遊而不知它的盡期。(於是我們)京起酒杯斟滿酒,喝得東倒西歪地進入醉態,不知太陽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直到看不見什麼了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生蛹蟲為一體了。(游過西山)然後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賞過,真正的游賞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游寫成文章以記載下來。這一年是元湘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