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王朝遺址門票
Ⅰ 古格王朝遺址的建築群區
王室建築主要集中在山頂,有房屋40餘間,均為土木建築結構,平頂。每間房屋的面積在12到18平方米之間,多數是一層建築,但也有兩層或三層的。這一部分的建築物多已殘破,但從格局看,仍透出當年頗具匠心的設計理念。
王室成員居住的宮室在山頂南部的東面,面積雖然不太大,但卻小巧別致。在王宮的西部,有一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建築殘跡,是王室建築中最大的建築物,估計這是王國用來議事的大廳堂。廳內地面是石子和沙泥夯打處理過的,這也是藏族人常用於處理室內地面及屋頂的建築工藝,在許多藏區依然保存著這一方式。
由於幾百年風沙雨水的侵蝕,地面及牆頭已布滿溝隙。在山頂的北部,尚存一洞口,深有20來米,洞口狹小,但洞底開闊。一條坡度很陡的隧道向下延伸,這是山體中還沒有完工的地下宮殿,很是令人驚嘆。整個王室建築都在山頂上,四周全部是懸崖峭壁,險不可攀,只有一條長約50米的曲折幽暗的登山隧道連接半山腰與山頂王室區。立於山頂,縱覽全城,東西兩側的山溝、北部開闊地帶以及象泉河谷地全都盡收眼底。
宮殿區
古格王朝宮殿建築主要集中在山頂東南部,共有房屋56座,多數為一層建築,也有二三層建築。王宮西面,有一處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建築殘跡,大約有半個籃球場大,系當年王朝集會的議事大廳,為王城中最軒敞的建築,現僅存圍牆。山頂北部有一洞口,通向20米深的國王「冬宮」,由8個面積20平方米左右的窯洞組成。冬宮為地道式建築,盤旋通往山下,其間有一連串地穴式房屋,有望孔、小窗,室內套室,洞中有洞,頗為復雜。札達及阿里都很難見到樹木,建城之初木材的奇缺是可以想見的,何況王宮又建在山頂上,建築困難程度可見一斑。
寺廟區
在古格王國建築群遺址中,最為顯眼的建築多數是佛教建築。現存僅有6座:山頂上突兀而出的壇城殿、山坡台上兩相輝映的紅廟和白廟、高低錯落的大威德殿和度母殿、山坡西北側高聳的佛塔。這些風韻猶存的佛殿建築在山頂上格外醒目。
紅廟與白廟
紅廟和白廟是6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面積各300多平方米,還遺存有700餘平方米的壁畫。壁畫題材有各類佛、菩薩、度母、護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贊普世系圖、古格王及臣後禮佛圖、釋迦牟尼傳記圖等。壁畫上的人物極具動感,數千人物絕少雷同。廟內天花板上的圖案多達500多種,大部分為裝飾圖案,少量為飛天、瑞獸題材。這些圖案色彩濃艷,線條流暢,借鑒了印度、尼泊爾藝術的表現手法,充分體現了古格王國獨特的藝術氣質和時代風格。
防禦區
防禦區主要有3個古代防禦工事,一個扼守在河口,一個雄踞在一座100多米高的小山上,還有一座則屹立於象泉河床附近,三座防禦工事成犄角狀互相呼應。公元1630年古格王國近鄰的拉達克人攻佔了古格都城。公元1680年,清政府派兵收復古格;由於這里地勢險要,而且是通往古格的必經之路,所以成為了當時的戰略要地。
土林
土林是西藏最為壯麗的景觀之一,在地貌學上稱為「水平宕層地貌」,是經過流水侵蝕形成的比較特殊的決生松造地貌。結構緻密而堅實的砂岩和礫岩常常構成粘土岩的保護層,或平鋪於岩壁的頂部,或突出於岩壁之上,與軟岩層次交互組成。那高而平的山頂被縱向切割侵蝕成一條條深深的溝壑。晚霞下那一座座山峰連成的「林海」十分壯觀,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種奇特神秘的地貌依山環繞,遍布了整個札達縣。據說,藏族先民們就是利用「土林」這一自然資源掘洞而居,才建立起雄偉的古格王國的。
Ⅱ 古格王朝遺址有什麼值得欣賞之處
從公元九世紀開始,原先同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出現了一個新的王朝,一直維繫到十七世紀結束。這就是古格王朝,巔峰時期統治范圍覆蓋了阿里全境,都城的古格人就達到了十數萬之多。
Ⅲ 古格王朝遺址怎麼樣
門票要200元/人,查票很緊。可以請當地藏民用摩托車帶進去,100元/人,就不用買門票。其實門票包括6個景點,但很少有人會都去,因為相隔十萬八千里。古老的王朝遺址,背襯一望無際的扎達土林,還是非常壯觀和美麗的。其中有一個冬宮,一般遊客很少發現,當地藏民會告訴你下去的路,就是一個類似防空洞的地方。
Ⅳ 阿里古格王朝遺址幾日可以游完
古格王國是在公元十世紀前後,由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在王朝崩潰回後,率領親隨逃往阿里建答立起來的。遺址在阿里扎達縣札不讓區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佔地約18萬平方米,共有房屋洞窟300餘處、佛塔(高10餘米)3座、寺廟4座、殿堂2間及地下暗道2條。外圍建有城牆,四角設有碉樓。整個遺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築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在其紅廟、白廟及輪回廟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中不乏精品。圍繞古格都城札不讓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遺存。
近十數年間於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畫等是這個王朝留給今人的寶貴財富。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遺存最為完整、數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風格獨特、氣勢宏大,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層面。所繪人物用筆簡練,性格突出,其豐滿動感的女體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古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影響,在藝術表現風格上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痕跡。
走馬觀花一天也可,深度游則要兩三天。
希望能夠幫到您!
Ⅳ 古格王朝遺址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古格故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里扎達縣扎布讓區境內托林鎮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今有1300年的歷史,為曾經擁有百萬之眾的金戈鐵馬的吐蕃王室後裔於10世紀前半期所建,偏居此地700餘年,傳承20餘代國王,期間不斷擴建,於17世紀滅亡。
古格王國遺址是研究我國西藏歷史和10世紀以來藏族建築史的珍貴資料。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是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建立的,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范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
古格王朝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古格王朝遺址總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共有房屋遺跡445間,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l處,發現武器庫l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
古格王朝遺址被眾土林遠遠近近地環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圍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築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斷壁殘垣與腳下的土林渾然一體,使人難以分辨究竟何為城堡、何為土林。
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築在一座黃土坡上,地勢險峻,遺址佔地約18萬平方米,從山麓到山頂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王宮建築、佛塔和洞窟、碉樓密布全山,達600餘座,形成一座龐大的古建築群,氣勢恢弘壯觀。
古格王朝宮殿建築主要集中在山頂東南部,共有房屋56座,多數為一層建築,也有二三層建築。王宮西面,有一處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建築殘跡,系當年王朝集會的議事大廳,為王城中最軒敞的建築,現僅存圍牆。
山頂北部有一洞口,通向國王「冬宮」,由8個窯洞組成。冬宮為地道式建築,盤旋通往山下,其間有一連串地穴式房屋,有望孔、小窗,室內套室,洞中有洞,頗為復雜。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曾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經,翻譯佛經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歷數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峽底到阿里地區弘法,使阿里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卜路弘法」。
古格遺址現存較好的有寺廟、殿堂5座。分別為渡母殿、紅殿、白殿和輪回殿。這些寺廟都帶有濃郁的西藏建築風格。
紅廟和白廟是6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面積各300多平方米,有700餘平方米的壁畫。壁畫題材有各類佛、菩薩、度母、護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贊普世系圖、古格王及臣後禮佛圖、釋迦牟尼傳記圖等。
古格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品,壁畫上的人物極具動感,數千人物絕少雷同。廟內天花板上的圖案多達500多種,大部分為裝飾圖案,少量為飛天、瑞獸題材。這些圖案色彩濃艷,線條流暢,借鑒了印度、尼泊爾藝術的表現手法,充分體現了古格王國獨特的藝術氣質和時代風格。
透過這些氣勢宏大、風格獨特、絢麗斑斕的圖畫,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練,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
古格遺址周圍發現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
傳說古格王國時期這個地方素以精於冶煉與金銀器製造而聞名,當年阿里三圍以托林寺為主寺的下屬24座寺院的金屬佛像與法器,都由魯巴鑄造。
據說魯巴鑄造的佛像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精湛,通體全無接縫如自然形成,其價值甚至超過了純金佛像。
在皮央遺址杜康大殿有一件精美的銅佛像,頭戴化佛寶冠、4臂各執法器、頭生3眼,這尊金黃色銅像卻發出閃閃銀光,晶瑩鋥亮,這就是著名的「古格銀眼」。
「古格銀眼」的銅像,只有古格才能製作,更是被視為佛像中的精品,因為極少流傳於世,所以尤為珍奇。
古格盛產黃金白銀,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
古格王朝的防禦區主要有3個古代防禦工事,一個扼守在河口,一個雄踞在一座小山上,還有一座則屹立於象泉河床附近,三座防禦工事成犄角狀互相呼應。
在古格都城遺址北面的一處斷崖上,有一個著名的「干屍洞」。據說這是古格王國滅亡後留下的最後遺跡。洞窟開鑿在山溝崖壁上,洞口很小。
對古格王朝古城遺址進行考察是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開始的。
在年輕考古學家張建林率領下,對古格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3年後,張建林和骨幹隊員仵君魁執筆寫出了考古學巨著《古格故城》。
這部巨著的問世,在考古學界所引起的震動和贊譽自不待說,就連國家領導人出訪美國時,都隨身攜帶該書,作為禮品鄭重地贈送給大洋彼岸的美國朋友。
Ⅵ 古格王朝遺址怎麼去
古格王朝遺址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托林鎮,9世紀中葉,吐蕃內王朝崩散,部分王室後人逃往容阿里,建立了三個小王國,其中德祖袞在10世紀前後建立古格王朝。巍峨的古格故城坐落於阿里扎達縣扎布讓區境內托林鎮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縣城19公里。為曾經擁有百萬之眾的金戈鐵馬的吐蕃王室後裔所建,偏居此地700餘年,傳承20餘代國王,距今有1300年的歷史,於十七世紀滅亡,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物和歷史資料。
Ⅶ 古格王朝遺址的交通信息
古格遺址位於扎達以西20千米處,交通不便,位置偏僻。假如不是包車而來,嘗試在縣城南面的路口等待偶爾經過的軍車也可。如果車是去扎不讓村的,小村往西1千米就是古格遺址了。
從扎達出來,順著主要道路一直走,只有一個岔路口,有古格的路標指著,不會走錯。走到一個村子,就是扎不讓村。要穿村而過,出來大概在3、4百米的時候看到一處由碎石做的看似短牆式的河堤,從這里從左轉(這里離古格只有幾百米了,但是偏偏看不見古格,所以很容易走過)沿著河床走,很快就可以看見古格遺址。
古格遺址距離扎達縣城18公里,如果本身是包車自然方便,若是搭車進入扎達的,則可在縣場面南路口等經過扎布讓的便 車,下車後,再步行幾公里就到了,還可以在幾家招待所打問搭乘旅遊包車,路程不遠。
Ⅷ 古格王朝的遺址在哪
古格王國遺址是一座高原古城,位於西藏阿里札達札布讓區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佔地約18萬平方米,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為研究西藏歷史和古代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古格王國歷史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古格王國對內發展生產,與鄰國打仗,都需要人力、財力,但隨著藏傳佛教勢力的擴大,國王與佛教首領之間的矛盾日愈尖銳,導致戰爭,最終滅亡。1961年,古格王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從1985年被考古發掘後,在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畫是這個神秘王朝留給人們的寶貴財富。現古格王國旅遊的非常受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