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門遺址東西
① 從谷水往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有哪些公交車
公交線路:15路,全程約16.9公里
1、從谷水東步行約250米,到達建設路中州西路口站
2、乘坐15路,經過25站, 到達洛陽國際學校站
3、步行約540米,到達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② 定鼎門的考古發掘
從2006年12月開始,配合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公園建設,考古人員對定鼎門遺址進行了長達一年持續不斷的考古發掘。據參加發掘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陳良偉博士介紹,此次發掘人數參與最多時達到300多人,少時也有幾十人,發掘總面積達到7000平方米。對一座古代城門遺址進行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考古發掘,在我國古代遺址發掘中還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圍內也很少見。
城門形制獨特國內僅見發掘顯示,定鼎門遺址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三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制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國內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這和同時期西京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和東都宮城正門應天門遺址不同。後者和如今北京故宮午門相仿,飛廊呈曲尺形,連接墩台和飛廊 。
墩台是城門的基礎。盛唐前期的定鼎門墩台由黃土夯築而成,東西長近50米、南北寬約24米,面積有如今兩個籃球場大小,夯土細密結實,墩台四周還包砌壁磚。三個門道均採用梁架結構,門道寬5米至5.5米,南北進深各約20米,門道中部皆置單重門扉。城門樓的高度約15米,相當於如今的5層樓高。其城牆的寬度歷代不等,隋代在2米左右,唐代為3.5米,宋代達到8米。史料記載,定鼎門正式啟用於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正月,隋煬帝是第一個通過這座城門的古代帝王。以後,該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郭城正門,其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這一記載這次也得到了考古發掘的證實。發掘顯示,定鼎門城門建築可分為5期至6期,最早建築為隋代,最晚的為北宋末年,說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間,定鼎門一直在使用。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沿用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城門。」陳良偉介紹,這說明隋唐洛陽城在長達530年的時間里,一直在使用,而且基本格局如城市中軸線、城內路網結構等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③ 洛陽定鼎門遺址博物館要錢嗎
票價:一票30元可看遍四個專題展覽
四大專題展覽將於10月31日在洛陽新區博物館正式開展內,展覽的結束時容間是2010年1月15日。本次展覽採用聯票制度,即一張30元的普通門票可同時參觀四個展覽。五類人可以免票。(
④ 定鼎門遺址公園廣場在哪
定鼎門遺址抄博物襲館門前廣場便是定鼎門遺址公園廣場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地址:龍門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400米
定鼎門遺址,世界文化遺產,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門,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定鼎門,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隋煬帝營建東都,次年營建洛陽,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皇帝。之後,定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
2009年10月30日上午,全國大遺址保護重點工程——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標志著我國古代沿用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城門遺址再次重生。這座中國沿用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城門,在地下沉睡千年之後,終於「再現」地面。
http://ke..com/view/5733993.htm
⑤ 洛陽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具體位置在哪哪些公交車能到
龍門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
市區路過的公交車有:69,53,55.81.15.57
⑥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在那,具體怎麼走,要門票不要
在龍門大道和古城路交叉口。門票好像是一張30塊。我上個月去玩了,里邊做的還可以,城牆的原址保存的很好。拍得有些照片,如果你想看的話可以留信箱我給你發過去。牡丹花會期間不可以用旅遊年票,其他的時候可以用。
⑦ 應天門的考古發掘
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對應天門遺址進行勘察;20世紀80年代發掘出應天門門道基石、城門洞與城台墩基;20世紀90年代探明應天門的闕形制為三出闕。考古人員據此判斷,應天門是以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垛樓並向南伸出闕樓,中間有廊廡連接的建築群。應天門遺址平面呈「凹」字型,下部墩基東西長約130米以上,南北寬約60米,城門進深約25米。在這樣的墩基上建起高約35米的城門,其雄偉程度讓人嘆為觀止。考古人員發掘發現,應天門城門遺址大致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城門遺址殘存有墩台、門道、隔牆、東西飛廊、東西垛樓、東西兩闕等遺跡;晚期城門遺址即文獻所記載的五鳳樓遺址,殘存有墩台、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垛樓、東西兩闕及東西馬道等遺跡。在隋唐洛陽城宮城內軸線西側,考古人員還發現應天門遺址北側有兩排立磚,立磚南部有用小鵝卵石砌成的長約13米的排水溝,立磚和排水溝東面還有一石制柱礎。考古人員據此推測,隋唐時期的應天門有完整的排水系統。應天門上還有兩重觀,上寫「紫微觀」,左右連闕中間以廊廡相連,宛若空中樓閣。這種建築形制對北宋、汴梁時期的丹鳳門和明清時期的北京故宮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發掘簡報(2001-2002年)
應天門遺址可以分為早、晚兩期。早期門址可能重修於盛唐時期, 當與文獻所載武則天當政時期韋機重修應天門有關。晚期門址可能重修於晚唐、北宋年間,當與文獻所載天佑年間改稱五鳳樓有關。
應天門遺址墩台可以分為早、晚 兩期,平 面皆呈長方形。早期門址墩台東西長51,南北殘寬26.5米 。 晚期 門址墩台直接建在早期門址之上,除利用早期門址墩台殘基之外,另又有所擴大。 經拼接,其 東 西 長55.2、南 北殘寬25.2米 。
應天門遺址早、晚兩期門址皆為3個門道。早期門址3個門道東西各寬5米,3 個門道之間的隔牆東西各寬5米 。晚期門址3個門道破壞嚴重,目前僅發掘出東門道東壁及其相關遺跡。僅就殘跡可知,晚期門址整體向東平移3.25米。晚期門址的各個門道內地面皆鋪石,這種現象應引起重視。定鼎門遺址三期和四期門址的3個門道內的地面都沒有鋪石。應天門遺址晚期門址的規格顯然高於定鼎門遺址三期和四期門址。
應 天門遺址西飛廊破壞嚴重,目前僅知其殘存早期門址西飛廊的夯築基槽。經拼接,早期門址西飛廊與晚期 門道東飛廊(1990年發掘) 寬度基本相同,推測早、晚兩期應天門遺址東、西飛廊的規模和形制沒有發生太大 變化 。應天門遺址晚期門址東門道內出土的長方形磚,皆有被火痕跡,說明應天門可能毀於戰火。關於應天門遺址,文獻未載其廢棄原因和過程,此次發掘可補歷史記載之闕。
⑧ 游洛陽定鼎門遺址博物館的作文300字左右
自從這個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建成就想去看看,剛開始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後來是因為還沒有買旅遊年票,再後來是洛陽申遺,這里是重點審查項目不開放,總之,在萬事俱備之後我前前後後跑了4趟才算進去,而在之前的一次,因為不開放而返回,也不知道怎麼搞的,我那個跟隨了我快5年、拍照16000餘張的相機也丟了,後來雖說是費了一番周折找回來了,可能是被踩了,或是被車壓了,反正是報廢了,就連里邊的內存卡也壞了,之前拍的照片還沒有倒出來,一並付之東流,損失慘重。還好今年夏天女兒有同學回國,把她用的相機帶回來了,說是現在都用手機拍照了,相機用不上了,否則還要再買一個。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是在原有的遺址上修建的博物館,里邊燈光比較昏暗,也很森嚴,是我國古代沿用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城門遺址的再次重生,一座中國沿用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城門,在地下沉睡千年之後,終於「再現」地面。對於外行來說,只是在看規模,看看洛陽城曾經的輝煌,前幾年在這里建了博物館,周圍還有人工湖,現在在它的北邊1000多畝地正在建遺址公園,幾年後,這里將會給遊客展現出另一番景象的洛陽城。
⑨ 洛陽城的各朝代遺址
主詞條:二里頭遺址
夏代洛陽稱斟鄩,其遺址在今洛陽市東。二里頭遺址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二里頭遺址發掘確認的宮城面積為10.8萬平方米,中心區道路縱橫交錯,宮牆基址方正有矩,建築基群排列有序,這些都表明了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遺址的布局開創了中國都城營建制度的先河,把雙輪車的發現時間上推至二里頭文化早期。該遺址的宮殿發掘被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年代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說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 主詞條:西亳
西亳,洛陽古稱,又作亳,商朝的立國之都,今河南洛陽偃師西偃師商城遺址。商湯滅夏後,在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
1984年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隊在河南偃師縣城西發現了一處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規模宏大,而且恰好有一條叫「屍鄉」的溝橫穿城址。經過對考古發掘資料和古文獻的研究,初步斷定這座古城址就是商湯所都的「西亳」。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西距漢魏洛陽故城約10公里,西南距夏都斟鄩二里頭遺址約6公里。古城遺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
經過15年的勘察、發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兩面較直,北垣東段向東南斜收,為避開城址東南一個陂池,東垣中段偏南部位的牆體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牆南北最長1700餘米,東西最寬1200餘米,南端僅寬740米。可確認的城門有5座;北垣近中部1座,東、西垣對應部位各2座。
小城位於大城西南部,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740米。牆寬6~7米。其南牆、西牆和東牆的南段同大城城牆重合,大城西牆北段、北城牆全部、東城牆的大部則為新建。宮城位於小城縱向軸線偏南部位,面積約4萬平方米,四周有寬約2米的宮牆。宮殿建築群密集分布於宮城的中、南部。現已發掘的有4號、5號、6號、2號、7號等宮殿建築。
洛陽偃師商城是商滅夏後最早建立的商城,商城小城的始建就是夏商分界的界標。國家有關部門已投資在此建設商城遺址公園。 主詞條:成周、王城
西周初年,周公、召公營建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後成為國都。春秋稱王城。城址在今洛陽市區王城公園一帶。據1954年勘查,平面長方形,東西2800米,南北3700米,城牆為夯築。東城門名鼎門,為滅殷後九鼎遷入之門。 主詞條: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周、漢、曹魏、西晉、北魏都城。現存遺址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世界文化遺產。故城位於今洛陽市區城東15公里偃師、孟津相鄰處,伊洛平原中心地區,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
西周初營建洛邑,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戰國時稱洛陽。秦為三川郡。西漢劉邦初都於此,後遷關中。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陽為雒陽。其後曹魏定都時復改為洛陽。西晉亦以此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遷都於此。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在今洛陽市區處建東京城,故城遂淪為廢墟。因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為繁盛,故史稱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長達540年以上,周漢晉魏風雲際會,40餘位帝王之家,是中國古代到中世紀的社會形態及文化形態轉變的重要時期。羅馬帝國與古中國的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來到了漢魏洛陽故城中,這座城市見證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開始以及陸上絲綢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歐洲的過程。北宋時期,文學家司馬光路過漢魏故城時,面對對這座城市悠遠、輝煌的歷史曾經發出了:「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概嘆。
漢晉洛陽城
在周公所建周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秦、西漢、新莽皆在此置宮室。東漢建武元年(25)光武帝也建都於此,歷經165年,十一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挾獻帝西遷,洛陽宮廟官府民家被燒毀。曹魏黃初元年(220)於東漢舊城建都,西晉時亦都於此。永嘉之亂後洛陽再度毀於兵燹。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對漢魏故城進行了大規模改造與擴建,至宣武帝時建成規模宏偉的北魏洛陽城。東魏天平元年(534),遷都鄴城,拆毀洛陽宮殿。元象元年(538)在東、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陽城化為廢墟。漢魏洛陽城遺址在洛陽市區東15千米處。1962年起進行勘察與發掘。漢魏洛陽城平面近於長方形,南北約合漢代九里,東西約合漢代六里,俗稱「九六城」。東西北三面城垣至今尚存,南垣毀於洛水。周長約13千米。共設12個城門 ,東西各3門,北有2門,南面4門。城內主要街道縱橫交錯,共24段,寬20~40米不等,均3道並行,公卿尚書等走中道,一般行人走左右道。城內有南北二宮,中間有復道相連。南宮始建於秦,東漢時為朝賀議政之所,平面長方形,中軸線上排列著卻非、崇德、中德、千秋萬歲、平朔五殿。北宮建於東漢明帝時,大於南宮,為皇帝嬪妃寢居之處,宮內德陽殿規模宏偉,可容萬人。太倉、武庫建在城東北隅。南宮西北有金市,南郊有南市,東郊有馬市。城南建有明堂、辟雍、靈台、太學。曹魏時在洛陽城西北角興建了三座南北相連的小城 ,名叫「金墉」,中有門道相通。又在洛陽城西、北兩壁及金墉城外側增築馬面,以加強防衛。金墉城為軍事制高點,西晉永嘉之亂時,成為交戰雙方必爭之地。
北魏洛陽城
北魏遷洛後,在金墉城南的洛陽西垣上增開承明門,廢漢魏以來南宮,將宮苑集中於城中部以北。北魏宮城在城北部偏西,平面長方形,正殿太極殿位於宮城中部。宮城東有太倉、洛陽地方官署等,西有馬廄、武庫、寺院。宮城南門閶闔門正對南北主幹道銅駝街,社稷、宗廟、中央衙署等分布在大街兩側,著名的永寧寺(見永寧寺遺址)在大街西側。景明二年(501),以漢魏洛陽城為內城,修建了巨大的外郭城。
郭城范圍內劃分為320個方形的坊,東漢以來的洛陽城,經北魏重建,僅作為其內城,它的外圍還築有郭城。郭城內布置有320個方塊形的「里坊」。 坊四面築牆,每面開一門,設門吏,每日定時啟閉里門,具有軍事管制性質。工商業區在郭城之中,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北魏晚期,佛教昌盛,洛陽城內建寺1367所,列剎相望。 北魏洛陽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規模配置居民里坊的都城,改變了兩漢以來宮殿區占據都城主要空間的傳統,對北齊、隋、唐的都城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 隋大業元年(605)營建東都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抵伊闕之口,洛水貫穿其間。唐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廢隋皇泰主自立,在洛陽稱帝。武德四年唐平王世充,毀洛陽宮闕,廢隋東都。至顯慶二年(657)恢復東都。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建都神都。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復位,復稱東都。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等先後在洛陽稱帝,戰亂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坊市皆空 。天復三年(903)昭宗遷都洛陽,曾修繕城郭宮室。五代時梁、唐、晉以洛陽為都,沿用此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洛陽城毀於戰亂。隋唐洛陽城遺址在今洛陽市區及近郊,1954年起進行勘查發掘。 郭城平面接近長方形,周長約28千米。設8個城門,東、南各3門,北面2門,西面無門。宮城位於郭城西北角,平面近似長方形。城垣夯築,內外包磚。城中發現有大片夯土基址,發掘出武則天明堂遺跡。東宮在宮城之東。皇城繞宮城東西南三面修築。宮城北部有曜儀,圓璧二城。皇城之東又有東城,東城之北有儲存糧食的含嘉倉城。
郭城內由垂直交叉的道路劃分成若干方形或長方形里坊。北通皇城正門的定鼎門大街寬121米,為全城最寬的街道,其餘連接城門的街道寬41~59米。里坊有坊牆,四面設門,內設十字街。據考證,洛水北有28個坊、1個市,洛水南有81個坊、2個市,共109個坊 、3個市.洛陽城的工商業區在隋唐之際有所變動:隋代的豐都市至唐代名南市;通遠市代名北市、大同市代名西市。隋代曾在郭城西建西苑,唐乾封年間又在禁苑之東,皇城西南建上陽宮,高宗晚年及武則天時期為聽政之所。
定鼎門遺址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發掘工作結束。據參加發掘工作的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負責人介紹,隋唐洛陽城定鼎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沿用時間最長的中國古代都城城門。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唐朝繼續沿用為都城。 五代至宋,隋唐洛陽城曾一度作為陪都,稱西京或洛京。自隋至北宋,隋唐洛陽城的平面布局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主要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組成,定鼎門為外郭城的正門。
史料記載,定鼎門正式啟用於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正月。以後,該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郭城正門,其作為郭城正南門的時間長達530年。
這一記載得到了此次考古發掘的證實。發掘顯示,定鼎門城門建築可分為5期至6期,最早建築為隋代,最晚的為北宋末年,說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間,定鼎門一直在使用。定鼎門遺址發掘總面積達到7000平方米,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3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制目 前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中國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
洛陽市將在確保文物安全的情況下,依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成果,對定鼎門進行原址展示,再現定鼎門在鼎盛時期的恢宏氣勢。
明堂遺址
主詞條:明堂
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天堂遺址
主詞條:天堂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跡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跡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天堂基址僅存台基基礎,其東面與宮城西步廊相連,北面與東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磚鋪散水並有寬4.33米的東西向步廊與其他建築相連。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寬77.7米,東西寬69.15米。台基中心為石砌圓形坑,其外有兩周柱礎石、一周夯土基礎和一周碎石塊建築基礎。柱礎石兩圈,內圈礎石12個,外圈礎石20個,礎石為四塊青石拼合而成,並為由一層夯土、一層礎石層層疊加而成。夯土基礎一周寬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礎一周,為由殘石塊組成的圈形帶狀建築基礎,寬約0.5米。
金明洛陽城 金正大元年(1224)以洛陽為中京,在隋唐洛陽城的東城舊基上築新城,規模只有隋唐東都 城的1/20 。明洪武六年(1373)在金元城基礎上築磚城,挖壕塹。其平面為正方形,邊長1400米,四面各設一門。該城即今天的洛陽老城。
⑩ 洛陽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和天堂明堂都是一個地方嗎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地址:龍門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400米
這是明堂天堂的詳細位置:
公交線路:93路,全程約6.6公里
1、從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步行約580米,到達龍門大道古城路口站
2、乘坐93路,經過8站, 到達中州中路定鼎路口站(也可乘坐53路)
3、步行約330米,到達明堂天堂景區